陸治《寒江釣艇》,紙本設(shè)色,65.7×36.6cm,明代,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年都過了,北京終于在今晨迎來了降雪。不知你此時身在何處,也不知你是否在盼一場漫天大雪、看那“千樹萬樹梨花開”。無論你是在等雪、念雪,還是已身在雪中,下面這些雪景古畫都能讓你感同身受。
雪中山水
無論在今天還是古代,天地間飄落而下的雪總是浪漫而動人的。這些“白色精靈”將天、地、人更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為世間每一個角落帶來動態(tài)的美,又在飄落過程中經(jīng)歷著和人們最為親近的時刻。它們固然是冷的,卻也饒有意趣。
趙干《江行初雪圖》,絹本設(shè)色,25.9×376.5cm,五代,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早在五代南唐畫家趙干的《江行初雪圖》中,他彈粉而成的輕盈飛雪便和人們的生活趣味聯(lián)系在了一起:雪花飄揚,孩子們躲到搖動的蘆葦中取樂;大人們則忙著捕魚或收網(wǎng);漁船上的騰騰熱氣在飛雪中升起,為縮著身子的人們帶來暖意。
趙干《江行初雪圖》(局部)
與江上彈粉而成的飛雪相比,山中的積雪則多像畫家巨然這樣表現(xiàn):用墨色烘染出水與天,以此襯托出大片白雪。在他的《雪圖》里,近、中、遠三景都有厚實的積雪,三位行旅之人在積雪中向寺廟行進,其清冷寒意透過畫面侵襲而來。
巨然《雪圖》,絹本水墨,103.6×52.5cm,五代,臺北故宮博物院藏。董其昌鑒定此畫為巨然所作,也有近代學(xué)者認(rèn)為可能是宋代或元代畫家所作。
巨然《雪圖》(局部)
到了宋代,人們尤為推崇荒寒的意境。文人與畫家們對蕭寒、淡泊意境的追求,也使得雪景山水成為常見題材。
比如單單在畫家李成筆下,便有不少幅雪景寒林圖。他的畫中煙林清曠、氣象蕭疏,《群峰霽雪圖》中以墨色渲染的天空,更襯托出了雪峰特有的素潔孤傲之神態(tài)。雖然如今我們能看到的李成畫作真跡極少,但由于他的深遠影響,我們?nèi)钥煽吹讲簧倮^承其古法所繪的雪景山水,感受其中的淡泊之意。
李成《群峰霽雪圖》,絹本水墨,77.3×31.6cm,北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李成《小寒林圖卷》,絹本水墨,40.3×61.3cm,北宋,遼寧省博物館藏。畫中松干與枝丫籠罩在迷蒙霧氣中,霧靄透出陣陣寒意。
王翚《仿李成雪霽圖》,紙本設(shè)色,112.7×35.9cm,清代,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藏。畫中山勢險峻,山中之雪則以白粉表現(xiàn)。
在李成之后,北宋著名畫家郭熙與王詵(shēn)在其基礎(chǔ)上也卓有成就。他們的雪景山水造境深遠,且狀物生動。比如在描繪積雪時,近處房屋頂與木橋上的積雪與遠山或閣樓上的白雪相比,更為松軟生動。
郭熙(傳)《雪景》,絹本淺設(shè)色,194.3×111.1cm,北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郭熙(傳)《雪景》(局部),左為近處房屋上的雪,右為遠處的雪。
王詵《漁村小雪圖》,絹本設(shè)色,44.5×219.5cm,北宋,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如果說李成、郭熙與王詵這一派對雪景山水的刻畫細致入微,那么范寬筆下的雪景則以一種概括的筆墨呈現(xiàn):冬日老樹筆法簡約,積雪峰巒更有雄偉挺拔之感。
范寬《雪山蕭寺圖》,絹本淺設(shè)色,182.4×108.2cm,北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到了宋徽宗時,復(fù)古思想興盛,雪景山水的風(fēng)格也隨之變化。他們離開了郭熙等人的自然風(fēng)格而師法荊浩。比如宋徽宗趙佶的《雪江歸棹圖》中山石等畫法與之相似,畫中群山雪意則以青墨烘暈山色襯托而出,又間以輕粉點綴白雪。
觀看這幅雪景畫卷時,人們可以隨著它的展開移目換景,“坐”在畫中的小船上,沿江欣賞窗外變換的雪中山水,體會這山川錯落有致的魅力與雪景肅穆凝重之境。
趙佶《雪江歸棹圖》,絹本設(shè)色,30.3×190.8cm,宋代,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雪中花鳥
當(dāng)雪中草木離開山水背景而獨立呈現(xiàn)時,它們也獨具魅力。同樣早在五代時,有南唐畫家徐熙的《雪竹圖》問世。畫中描繪了江南雪后嚴(yán)寒中的枯木竹石,而與清晰呈現(xiàn)落雪形態(tài)不同的是,竹上之雪以留白和烘染的方法表現(xiàn),以看似無形的雪意為秀竹增添了清寒質(zhì)感。
徐熙《雪竹圖》,絹本水墨,151.1×99.2cm,五代,上海博物館藏
到了宋代,花鳥畫得到了巨大的發(fā)展,雪竹也融入其中。似乎畫中的禽鳥飛離枝丫時,竹上的雪也會隨之而落;雪和植物不穩(wěn)定的結(jié)合,為畫面中的動靜轉(zhuǎn)換提供了契機。
而對棲于禿枝上的禽鳥而言,其鮮亮外表得到飄雪寒空的映襯,呈現(xiàn)了冬日動物因寒冷少動而獨有的安寧秀雅之感,與靜謐雪景相協(xié)調(diào)。但與植物不同的是,它們更明確地表現(xiàn)了頑強的生命力,也和人類觀者在寒雪中有更直接的共鳴。
李迪《雪樹寒禽圖》,絹本設(shè)色,115.7×52.8cm,南宋,上海博物館藏
佚名《雪蘆雙雁》,絹本設(shè)色,174.6×99.5cm,宋代,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佚名《烏桕文禽圖》,絹本設(shè)色,27.5×26.9cm,宋代,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畫家以水墨烘染陰天、以白粉表現(xiàn)岸石上覆蓋的積雪。
在寒冬白雪中生存固然是艱難的,但這也是大部分生命必須直面的考驗。正因如此,生命的頑強與絢爛才得以突顯。在明代畫家呂紀(jì)的《寒雪山雞圖》中,一只雉(zhì)雞在覆滿樹石草木的厚厚白雪中獨立,抬頭向上的它顯得非常倔強、絕不向天寒地凍屈服。
呂紀(jì)《寒雪山雞圖》,紙本水墨,135.3×47.2cm,明代,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梁師閔《蘆汀密雪圖》,絹本設(shè)色,26.5×145.6cm,北宋,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畫中的湖山雪景“于無畫處皆成妙境”。
同樣不向嚴(yán)冬屈服的生命還有傲雪寒梅,它們不畏霜雪的精神尤其為文人所欣賞,也屢屢入畫。在雪梅的表現(xiàn)上,明代陳繼儒獨具匠心,不僅在梅花四周留白以呈現(xiàn)雪意,更引入了清冷月光,以突顯雪中梅花的清透靜謐之氣。
陳繼儒《雪梅圖》,扇頁、金箋設(shè)色,16.1×49.9cm,明代,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雪中人物
談到雪中的梅花,便總要說起“踏雪尋梅”的故事:詩人孟浩然常冒著雪、騎著驢尋找梅花,因為他說自己的詩情便在那風(fēng)雪中、驢背上。
戴進《踏雪尋梅圖》,明代,師郭熙、范寬筆意。
由此,文人墨客踏雪尋梅、行走或佇立于風(fēng)雪中的場景,便成為了雅士心中賞景作詩的典型畫面。在畫家們的筆下,明代王諤的《踏雪尋梅圖》便是一幅代表作。
在這幅畫中,王諤描繪了雪景中的山、樹、人。然而畫家既沒有畫出飛雪,也沒有畫出這一行四人所要尋找的梅花,而是通過他們縮瑟的形態(tài)來表現(xiàn)風(fēng)雪,又以觀眾的想象尋找清香、冷傲的梅花。這樣與觀者互動的作品,是不是別具趣味與詩意呢?
王諤《踏雪尋梅圖》,絹本設(shè)色,106.7×61.8cm,明代,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文人雅士行走于雪景中,不止尋梅,更覓知音。在天地之間、白雪覆蓋萬物之時,與同道之人對坐談話或下棋,實在是人生樂事。在南宋畫家夏圭的《雪堂客話圖》中,雪頂房屋內(nèi)的兩人開窗對弈,凝神棋盤之際,全然不顧窗外襲來的寒江清風(fēng)與積雪欲化的深深寒意,在這清寒之景中頗具淡泊之趣。
夏圭《雪堂客話圖》,紙本設(shè)色,28.2×29.5cm,南宋,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夏圭《雪堂客話圖》(局部)
如果說在雪景山水中會友尚有暖意慰藉,那么在白茫茫的天地間、水面升起的寒氣中,一人獨釣寒江,便不得不令人感到那“一棹漁人十指僵”的徹骨寒意(項圣謨《雪影漁人圖》畫中自題)。
項圣謨《雪影漁人圖》,紙本設(shè)色,74.8×30.4cm,明代,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正如唐代柳宗元的詩境那樣,“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中的雪,是極為孤獨的雪,是無情落在孤寂之人肩上與心中的紛飛大雪。獨釣寒江者或是在遭受打擊后孤立無援,卻不甘屈服;或漂泊于世而不知何處歸隱,只能隨江而下、以酒為鄉(xiāng)。
項圣謨《雪影漁人圖》(局部)
胡錫珪《寒江獨釣圖》,金箋設(shè)色,17.8×50.3cm,清代,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江上的極寒雪境被畫家們以大面積的空白呈現(xiàn);而對于山中之雪,揚州畫派的華嵒(yán)竟也以留白來表現(xiàn)。他將一切山石溝壑全部略去,用極度簡潔到不著一筆的空白來表現(xiàn)覆滿白雪的山體。
狹長的構(gòu)圖則拉長了獨身旅者的孤獨:在這荒蕪人跡的邊塞雪山天地間,只有老駝與這位西域人為伴,成為冰天雪地中、白天黑夜里的唯一色彩。在這純白雪境中,行旅的艱難與游人的孤寂不言而喻。
華嵒《天山積雪圖》,紙本設(shè)色,159.1×52.8cm,清代,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人間自有百態(tài),在雪景畫上也不例外。有人在極寒之處獨面冬雪,也有人在溫暖室內(nèi)圍爐觀雪。大雪將天地化為潔凈的白色,帶來平時難得一見的純粹之美,引人進入仙境般的想象。而窗外翠竹則是長盛不衰的代言人,梅花是寄寓祈愿的“五?;ā薄?/p>
宮廷畫師《雍親王題書堂深居圖屏·烘爐觀雪》,絹本設(shè)色,184×98cm,清代,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不過轉(zhuǎn)念一想,這爐邊之人也未必就不懂那寒冬的孤寂,窗內(nèi)賞雪者也未必難解那傲雪寒梅的可貴。如果等到雪來,就去看它吧!
精彩回顧:
被盜文物進入博物館前,都經(jīng)歷了什么?
你恨死上班了對嗎,但你知道藝術(shù)家上班時的樣子嗎?
過年不能減肥!胖子在藝術(shù)圈很吃香!
[編輯、文/趙婧]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