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鮮為人知的大堡子山,一場罕見的群體性盜掘古墓事件,一批流散世界各地的珍貴器物,一些人、一些聲音,禮縣大堡子山秦公大墓——西垂陵區(qū),國人痛心疾首的千古遺恨。
1994年春,陜西省考古研究所所長韓偉先生在法國的一家私人博物館發(fā)現(xiàn)了出自甘肅省禮縣的五十余片秦人金箔飾片和兩只金虎。金飾片鏤壓鷹、龍圖形等,長52—57厘米、寬32—37厘米,與中國海關查獲的二十余片走私金箔如出一轍。
1994年夏天,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著名史學家李學勤先生在美國紐約發(fā)現(xiàn)了禮縣大堡子山出土的一對秦公壺。這對青銅秦公壺通高42.3厘米,形制莊重,紋飾瑰麗,是秦人在春秋早期的盛酒禮器。
1995年春,禮縣大堡子山出土的四只青銅列鼎和兩件青銅簋在香港“露面”。上海市博物館出重金買回了這四件。四鼎腹內壁皆鑄有銘文,其中,兩件銅鼎的銘文為“秦公作鑄用鼎”,另兩件銅鼎的銘文為“秦公作寶用鼎”。
根據目前國內外所藏實物的信息資料顯示,大堡子山所出器物,主要是數(shù)量可觀、規(guī)格甚高的青銅器和各類金制品,還有數(shù)量相當多的玉器。
因為散落世界各地的禮縣大堡子山出土的青銅器多有銘文“秦公”二字,專家、學者就初步斷定,禮縣大堡子山可能是秦人早期的一處園陵,后來的考古發(fā)掘和研究證明:它就是幾個省一直在尋找的秦人第一陵區(qū)——西垂陵區(qū)。
先秦史學者祝中熹介紹:當時找的范圍都是在陜西關中一帶來找,西垂陵區(qū)發(fā)現(xiàn)之后就把秦人最早的一處國君陵墓找到了,所以我剛才說不僅在地域的分布上,而且在時間的順序上都填補了一段空白。
禮縣大堡子山的被盜大墓是秦人的第一陵區(qū),其損失自然就可想而知了。
禮縣博物館已經去世的資深文博工作者呂自儉先生在回憶錄中寫下了這樣一句義憤填膺的感嘆:“禮縣大堡子山先秦陵墓的被盜搶是歷史的恥辱與悲哀?!?br>就在我們拍攝時,一個當?shù)氐奈幕ぷ髡邔z制組的工作人員說:你們錄下的這些聲音千萬不要銷掉,現(xiàn)在國際上收藏的禮縣大堡子山出土的文物還有沒有面世的,更多的恐怕還是重器。如果有一天出來了,和他們說的能對上,那就能證明那是禮縣大堡子山墓葬的器物。
這些目前公之于世的文物,可能只是禮縣大堡子山陵區(qū)被盜掘文物的極小一部分,其它的文物至今下落不明。禮縣的農民中,不少人還記著他們見過的那些稀世之寶。
陜西省考古研究所原所長韓偉先生從法國帶回的這冊圖錄,是法國收藏家收藏的禮縣大堡子山出土的金箔圖錄。依此作為參照,考古工作者說很難斷定還有多少禮縣大堡子山的文物深藏在國內外的密室里。
甘肅省原副省長陳綺玲介紹:歷時三年,我們從93年到96年,把盜墓的狂潮才基本上遏制住了。
然而,禮縣大堡子山的盜墓活動平息幾年之后,一些盜墓者受暴利的驅使,又將黑手伸向了大堡子山西垂陵園的另一處墓葬——圓頂山。
禮縣秦風藝社社長李永強介紹:盜墓比我們禮縣開金礦的還厲害,一般開金礦去你把錢投資在里面,有時候連個金子渣渣都找不著,這文物弄上一件倒出去就是幾十萬。
圓頂山在禮縣永興鄉(xiāng)趙坪村西北的南河岸,從西和縣向北流來的漾水河,經圓頂山腳下西流而去,在不遠的西北角與西漢水匯合。圓頂山上有趙坪村和西邊的龍槐村的土地。
和高聳獨立的大堡子山相比,圓頂山地勢平緩,河南岸廣闊的二級臺地上,散布著許多先秦的貴族墓葬。從方向上看去,仿佛死去的貴族依然隔河仰望著大堡子山陵區(qū)里的主人。他們生前無法預料的是,在沉睡了2000多年以后,盜墓賊瘋狂的的鐵锨和撅頭搗毀了他們的葬身之所,絞碎了他們在地下寧靜的守望。
先秦史學者祝中熹介紹:那一個地區(qū)非常重要,早在很多年之前就經常出土一些比較貴重的文物,它和大堡子山陵區(qū)隔水相望,它的時代比大堡子山陵區(qū)要晚,是一個貴族墓區(qū)。
在永興鄉(xiāng)龍槐村的緊靠河川的地埂前,就是逶迤西去的漾水河。在這塊長度不足70米的土崖上,至今彰顯著緊密相連的盜洞,足見那時盜墓的規(guī)模之大,參與的人數(shù)之多。
大堡子山秦公墓被盜掘的慘象歷歷在目,圓頂山貴族墓葬的保護迫在眉睫。有關方面認為,這些貴族墓葬擁有極大的考古價值,為了防止大堡子山墓葬的悲劇重演,必須進行搶救性發(fā)掘清理。
1998年2月23日至5月22日,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禮縣博物館完成了圓頂山部分墓葬的發(fā)掘清理工作。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銅器。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王輝介紹:咱們國家原來對秦早期的貴族墓葬完全不了解,那么這批東西當然是非常珍貴的一批材料。
考古人員發(fā)現(xiàn),圓頂山墓地范圍廣,跨時長,墓葬時代應為春秋早期,但也不排除春秋中期的可能性,具體年代要比大堡子山的西垂陵區(qū)時間晚得多。
先秦史學者祝中熹介紹:現(xiàn)在大家都承認了它可能是春秋中期的,春秋中期秦國墓葬,在全國范圍內來說發(fā)現(xiàn)的也比較少,好多墓葬被完整的保存下來了,墓葬里面的東西損失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這就給我們對于秦人在西漢時、南漢,它的國人墓葬情況有了初步的了解。
圓頂山墓地和出土的器物證明,秦人都邑東遷之后,仍有秦國公室貴族留居西垂,也就是現(xiàn)在的禮縣,守護著桑梓故土上的先祖宗廟和公陵祖塋。
圓頂山的五座墓葬共出土青銅器300余件,還有玉器、石器、骨器、鐵器、陶器、貝類等百余件。陶器有大喇叭口罐、鬲、壺、仿青銅鼎的陶鼎等。
這件禮縣圓頂山貴族一號墓出土的秦人蟠虺紋車形器,是該墓區(qū)所出器物中最引人矚目、研究價值最高的一件。全器通高8.8厘米,長11.1厘米、寬7.5厘米。盒為長方體,有蓋,蓋由中間縱向啟縫的兩扇合成。盒沿四角各飾一較大的立鳥,鳥足部可以360度的轉動,當四只鳥方向旋轉至同輿向一致時,廂蓋可開啟;如果鳥站立的方向同輿的方向錯位,則廂蓋即被鎖住。構造設計十分巧妙。蓋扇對接處,一側為一蹲坐的熊紐,一側為一跪坐的人形紐,人、熊相向,車廂體四楞上各有一只行虎,虎首向上昂揚,大耳巨嘴,和同地所出器物附飾的虎形風格相似。盒體下附帶軸的四輪,每輪輻條八根,車轂突出,車輪至今仍可轉動運行。盒身四側及蓋面,通體飾蟠虺紋。
這個車形器物的功用是什么?有的專家認為是緬懷先人的微型挽車;有的專家認為是貴族婦女的首飾盒。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王輝介紹:四輪的比較少,不多見這東西,具體的有些東西我們還可能沒有看到,但據我知道的這東西是不多見的。
圓頂山二號墓出土這件蟠虺紋扁圓腹盉,通高32厘米,寬35厘米。全器附飾各類動物共計32只,有圓雕,有浮雕,有鏤空,大小不一,形態(tài)各異,生動活潑,配置協(xié)調,再襯以繁密細致的蟠虺紋,充分展現(xiàn)了春秋中期青銅器華麗瑰異的紋飾風格。
秦人貴族墓里的青銅器尚且如此美輪美奐,秦公大墓里的器物理應更加精美絕倫。然而,面對洗劫一空的大堡子山秦公大墓,我們只能沮喪的合理想象、推猜墓葬里存有的那些不知去向的、寶貴的、震撼人心的各類器物。
甘肅省原副省長陳綺玲介紹:圓頂山是貴族墓,可以想象到圓頂山能挖出這么多的寶貴文物,那大堡子山的那個文物肯定是那是沒辦法想象的。
2004年,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國家博物館考古部、陜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等五家單位組成聯(lián)合課題組,啟動早期秦文化考古調查、發(fā)掘與研究項目,2006年,聯(lián)合課題組在甘肅禮縣秦人西垂陵園——大堡子山遺址進行發(fā)掘。這次令國內外考古界高度關注的發(fā)掘,將會出土哪些國寶級的文物?破解哪些歷史上的謎團?
一座鮮為人知的大堡子山,一場罕見的群體性盜掘古墓事件,一批流散世界各地的珍貴器物,一些人、一些聲音,被瘋狂盜掘后的秦公大墓發(fā)掘能有收獲嗎?墓葬的主人到底是誰?
1974年,秦始皇兵馬俑在陜西出土,這座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的“地下軍團”,一面世就轟動了世界,同時也激發(fā)了人們對秦史的興趣。眾多歷史學者、考古專家通過對歷史文獻和考古研究發(fā)現(xiàn),秦人有四大陵園。到1987年,秦人四大陵園中的第二、第三、第四陵園,即雍城陵園、芷陽陵園和臨潼秦始皇陵園都在陜西省先后發(fā)現(xiàn),唯有秦人的第一陵園卻一直難覓蹤影。學術界出于秦史研究的需要,地方政府出于改革開放后對旅游產業(yè)的開發(fā),都在積極尋找秦人的第一陵園。然而,在長達近十年的尋訪中,誰都沒有找到。那么秦人的第一陵園究竟在哪里呢?
《史記·秦本記》記載,秦的祖先最初居住在“西犬丘”,因牧馬有功,且在與西戎的長期戰(zhàn)爭中不怕犧牲,最終勝利被西周王朝封地授侯,得以建立秦國。然而,《史記》后的個別重要史書卻記載“犬丘”有兩個,一個在今陜西省,一個在今甘肅省。因此,確定秦祖先最初居住的“西犬丘”的準確位置,就成為解開秦人第一陵園在哪里的關鍵。
1919年,甘肅省禮縣紅河鄉(xiāng)出土了一件后來被稱做“秦公簋”的青銅器,這件現(xiàn)藏于中國歷史博物館的國寶,上有銘文105個字。70幾年前,這件簋幾經周折傳至北京,著名學者王國維 郭沫若等人考證后撰文認定,該簋是“秦公”簋,是秦肇始文明的最重要實物證據之一。王國維先生參照《水經·漾水注》的說法認為,秦的早期都邑西垂就是“漢隴西郡之西縣”。西縣, 是漢代的縣治,也就是今天的禮縣。另一些學者認為,秦人第一陵園是在陜西省寶雞市的西山。這兩種意見都因為沒有實物證實只能成為推測秦人第一陵園所在地的參考理論。
讓王國維、郭沫若等大師難以預料的是,上世紀90年代禮縣大堡子山兩座秦公大墓的被盜,卻意外地給他們的推斷做出了定論,他們的推斷是正確的,西犬丘就在甘肅省禮縣。禮縣是秦人早期的一處重要都邑,是秦先祖、秦文化的真正發(fā)祥地,是千古一帝秦始皇的“老家”,禮縣大堡子山被盜秦公大墓就是秦人的第一陵區(qū)——西垂陵區(qū)。
2004年,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國家博物館考古部,陜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學考古文博學院五家單位,組成聯(lián)合課題組啟動早期秦文化考古調查發(fā)掘與研究項目,重點調查禮縣西漢水上游地區(qū),新發(fā)現(xiàn)數(shù)十處早期秦文化遺址。2006年聯(lián)合課題組將工作重點轉移到大堡子山遺址。
大堡子山位于禮縣永坪鄉(xiāng)和永興鄉(xiāng)交界處的西漢水北岸。大堡子山以東河谷平坦開闊,一馬平川。以西則河谷狹窄蜿蜒,山勢險峻。墓葬遺址大堡子山西面、南面石壁陡峭 ,不可攀登。東面較緩,北面與如海濤起伏的群山相連接。遺址總面積約5萬平方米。
從地理位置看,大堡子山“兩河夾一山”的獨特地勢完全符合先秦選擇陵園的“風水”取向。
這位守護大堡子山秦公大墓考古發(fā)掘現(xiàn)場的農民說:山下的一戶人家看好了這塊地方,埋葬了老人后家里不順當,只得把墳墓遷往別處。
“埋葬秦始皇先人的地方,一般的老百姓,能鎮(zhèn)得住嗎?足見現(xiàn)在的當?shù)厝?,仍對秦帝國懷著深深地敬畏心態(tài)。
20世紀90年代被瘋狂盜掘后被搶救性發(fā)掘的秦公大墓——遺址南北長107米,東西寬16.4米,建筑基址四周為夯土圍墻,中間有18個大型柱礎石,每一個的直徑都接近一米。東墻、北墻以及南墻東半部只剩地基部分,寬2至3米左右。從地層堆積和夯土內的包含物判斷,這個建筑規(guī)模宏大。大約始建于西周晚期,春秋初期戰(zhàn)國時期被廢棄,漢代遭到嚴重破壞。由于現(xiàn)代平田整地東墻地上部分完全被毀。專家認定,這個遺址應該是秦人的大型府庫類建筑。
早期秦文化聯(lián)合考古隊又在被盜秦公大墓西邊20余米處發(fā)掘出了一個祭祀遺跡,發(fā)現(xiàn)的主要遺跡有人祭坑四座,灰坑6個,樂器坑1座。
人祭坑里有一具年齡約為35歲的女性尸骨和一具中年男性尸骨。還有童男、童女的祭祀骨架。專家認為,這種把人當作祭祀的祭品可能是用于祭祀地神,非常符合秦人的歷史特征。
在這座為東西方向的長方形樂器坑內,南北兩側排列著樂器。南側為銅鐘镈與鐘架,北側為石磬與磬架。11件屬于春秋早期的3個銅镈和8個甬鐘,在坑道里一字排開,一概外觀完整,銹色深綠,花紋精美無比。
銅鐘、銅镈由西向東、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在3件镈上發(fā)現(xiàn)3件銅虎,镈、鐘上附有銅掛鉤,置放在镈、鐘之上或一側。镈和甬鐘的表面還有殘留的布紋。在20世紀90年代禮縣群體性的瘋狂盜墓事件中,這些鐘镈和石磬與盜墓者擦肩而過,僥幸保存下來,實乃不幸中的大幸。
在鐘架的一側,考古人員發(fā)現(xiàn)了一組石磬,共10件,也是按照由東向西、由大到小的方式排列,石磬的上方是磬架。這組石磬很有可能就直接懸掛在磬架上,這套編鐘保存的非常完好,出土后仍然可以發(fā)出清脆悅耳的美妙音響。
西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教授朱東生介紹:從镈到鐘,這十一件樂器當中,它們的音域寬到三個多八度。有三個多八度的音域,就可以演奏很多器樂。古人他對器樂的排列是按宮、商、角、徽、羽編造的,按咱們現(xiàn)在的話講是哆 來 咪 嗦 啦 用這五個音來組成的。用這五個音就可以演奏很好的樂曲。
這些鐘、镈和石磬再現(xiàn)了秦人的音樂,也向后世昭示了秦人宮廷樂隊的宏大規(guī)模。
禮縣大堡子山鐘、镈和石磬的出土,轟動了甘肅和鄰近的省份,許多秦文化研究人員和新聞記者紛紛來到發(fā)掘現(xiàn)場觀看,報導這批稀世珍寶。
然而,這些國寶還不能夠說就是禮縣大堡子山出土的最大最好的樂器。因為,流失世界各地已經面世的鐘镈就可以證明,只是它們再也不能團聚一起,重現(xiàn)早期秦人音樂的輝煌了。
樂器坑里出土的這些珍貴文物,只不過是禮縣大堡子山秦公大墓殉葬坑里的一部分。聯(lián)系到與祭祀坑相距不過20多米距離的兩座秦公大墓,其中一座目字型大墓全長115米,一座中子型大墓全長88米,任誰都會想到:一個殉葬的樂器坑尚且有如此精美的青銅器,那么,在那兩座被盜掘一空的秦公大墓內的器物,又該是何等的美侖美奐?
甘肅省原副省長陳琦玲介紹:現(xiàn)在聽到的就是當時農民說,挖出來的棺材是用金箔包的。
秦公大墓的器物被盜掘、被倒賣、流散在國內的我們只能沮喪地承認,沒有流落到國外也算是一種最低級的幸運吧?畢竟它們被國家追繳收藏的可能性相對國外較為容易。
然而,禮縣大堡子山上秦公大墓的文物到底有多少流散到了國、內外,誰都說不上具體的數(shù)字。從當?shù)匾恍┳栽傄娺^真東西的人的話語中,還可以得到一些信息,它們也能夠幫助我們展開對那些流失文物的想象與懷念。
蘭州城市學院副教授、作曲家趙小鈞介紹:大堡子山出土的镈鐘,據知情人士講,他自己經手過的,就已經是一米四多高,而且他說,還有更高的,他們拿不動的,他們沒有盜出來的,他們盜出的石磬,按照他的臂膀應該是一米八還要過,他就說他僅能夠著兩頭。金石他們是陰陽樂器,所以有那樣大的編磬,那我們就相信有知情人士說,他們看到的沒有拿動的沒有挖的出來的編鐘,已經超過了他自己拿下的一米五以上的,這我相信是一個事實。
綜合判斷,這些對禮縣大堡子山被盜掘青銅器體積巨大的描述,有可能是真實的。或許真有那么一天,他們講到的這些青銅器會在世界上的某一個地方出現(xiàn),盡管沒有人能夠預言那個日子,但可以肯定那些文物的出現(xiàn),必將引起考古學和收藏界的震動。
法國收藏家克里斯蒂安·戴迪先生收藏有禮縣大堡子山出土的六十余片秦人金箔飾片和兩只金虎。1994年,為了在兩年一度的巴黎古董展覽會上配合他的展覽,印刷了圖冊《秦族黃金》,在該書的序言里戴迪用流利的繁體中文寫到:
“一個難得的天賜良機,讓我獲得了如此罕見的珍寶。”他說的珍寶中最珍貴的一定當是這對通長41厘米、高16厘米的金老虎。
法國人克里斯蒂安·戴迪是通過何種“天賜良機”“獲得了如此罕見的珍寶”,這個過程的背后肯定掩藏著一些不為人知,但人人都知道是違法的故事。
有人傳說,金虎一共出土了八對十六只,那么另外的六對十二只又流落誰家?現(xiàn)在哪里?
1993年12月21日,法國人克里斯蒂安·戴迪收藏的這批文物,在蘇黎世聯(lián)邦綜合科技研究所做了碳14分析,標本年代表明,秦人金箔飾片和兩只金虎的鑄造年代在公元前943年至791年,距今2805年至2700年左右。
至于秦人黃金的來源,克里斯蒂安·戴迪分析,早在公元前八、九世紀,秦人已經從中亞得到黃金。如果真的能夠證明,那么就“可能會將中亞地區(qū)與中國之間的貿易往來的已知年代推早七八百年?!?br>應克里斯蒂安·戴迪先生的邀請,陜西省考古研究所所長韓偉先生于1994年,參觀了法國的“秦族黃金”展覽。對于黃金的來源他也推測可能來自于“河西走廊和阿爾泰地區(qū)。”這也意味著秦人“大約在公元前八、九世紀已于西域甚至西亞進行交通貿易了,這比漢武帝時鑿通西域要早七八百年。”
如果這種結論能夠得到實物和史料證實那么早期秦人的外貿歷史又得重寫
也有早期秦史學者認為,禮縣自古就是秦隴和巴蜀的交通要道,不能排除黃金來自四川的因素??脊艑W研究證實,秦文化和巴蜀文化的交流由來已久,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出土過大量的黃金制品,而且時代遠遠早于大堡子山的秦公大墓。
事實上禮縣本地就產黃金,并且礦點多,品位高,現(xiàn)在就是甘肅省年產過萬兩的黃金大縣。這對于秦人黃金的來源又該如何解釋?秦人的黃金真是對外貿易換來的?或者出自禮縣之外?到目前這還是一個沒有答案的懸疑。
無論黃金來源于何處,秦人大量使用黃金裝飾棺槨等器物的做法充分證明在秦始皇嬴政統(tǒng)一中國的600年前,秦國的國力已經非常強盛。秦人用黃金裝飾棺槨,在當時是一種僭越行為,有悖于周王朝的禮制。因此,有專家認為,春秋早期的秦人,對傳統(tǒng)制度是極其蔑視的,也“正是這種反傳統(tǒng)的民族性,使得秦人從甘隴一帶一步步向東挺進,創(chuàng)造了秦族、秦國、秦朝的輝煌發(fā)展史,對中國歷史給與了深刻影響?!?br>法國人克里斯蒂安·戴迪收藏的秦人金飾片上,鏤壓著鷹、虎等,精美無比。而散出的兵器,也見證了秦人高超的冶煉技術。
秦人以養(yǎng)馬起家,馬匹和車仗是他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考古人員在清理大堡子山秦公大墓及其周圍的墓葬時發(fā)現(xiàn),這些墓葬都有車馬坑,由此可見秦人對馬的重視程度。
“秦公”究竟是誰?學術界目前眾說紛紜一時還不能確定。然而,早期秦文化聯(lián)合考古隊于2006年9月,在禮縣大堡子山被盜掘的秦公大墓西側祭祀遺址上發(fā)掘出來的這三只镈,形制和紋飾相同,镈身布滿龍紋圖案,其中最大的一件高65.2厘米,通寬49.3厘米,镈鼓部鑄有6行28字銘文:“秦子作寶龢鐘,以其三镈,乃音銹銹灉灉,秦子畯索命在位,眉壽萬年無疆?!?br>這三件镈的主人顯然就是這個 “秦子”,可是,這“秦子”又確指的是誰哩?
目前,海內外已經發(fā)現(xiàn)了多件署名“秦子”的器物,其中的大部分出自禮縣大堡子山被盜的秦公大墓。
那些有“秦子”的器物,學者們都認定屬春秋早期,可是,籠統(tǒng)的一個“早期”,時間跨度最少也有幾十年,在君位更換比較頻繁的情況下“秦子”不可能只有一個。因此“秦公”沒有確定,“秦子”又成為學術難題。這大約就是秦西垂陵區(qū)發(fā)現(xiàn)之后給學術界提出諸多問題的一個縮影吧?
先秦史學者祝中熹介紹:我們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的只有兩個大墓,按照《史記》的記載埋葬在西垂地區(qū)的還應該有秦莊公,再往早里說,非子以前,包括大駱在內,非子以前秦國的國君都是生活在西北地區(qū)的,那么他們的墓葬到底在何處呢?比如說秦國的國都,就是我們說的西垂都邑,也就是犬丘到底在什么地方?陵區(qū)是在大堡子山,它的國都離大堡子山不會太遠,但是到底在哪里呢?還有你比如說寺洼文化問題。
事實上,秦西垂陵區(qū)出給學術界的所有難題,全部可以歸結在一個核心問題上,那就是上世紀九十年代發(fā)生在禮縣的瘋狂盜墓,在那次堪稱千古遺恨的盜掘秦公大墓中,倒賣之外不知毀壞了多少被盜墓者認為不值錢的寶貴的文物。陶器被砸了,石磬白白送給了外地的不法文物販子,只有青銅器、金器、玉器他們才認為是文物而金箔竟按克算重量,也給賣了。
2006年,秦早期文化聯(lián)合考古隊在禮縣調查鉆探面積150萬平方米,發(fā)現(xiàn)城址一座,夯土建筑基址26處,中小墓葬400多座以及零散分布的文化層堆積等等,足以證明禮縣文物遺存的豐富,也說明禮縣的地下還埋藏著一些歷史的真相。
2008年11月,中國國家文物局主管的《文物》月刊,以二分之一還多的篇幅發(fā)布了禮縣大堡子山秦公大墓及其周邊墓葬的發(fā)掘簡報。禮縣大堡子山遺址考古項目在2006年,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之后,2007年又獲得了2006---2007年度國家文物局田野考古獎三等獎。
秦早期文化聯(lián)合考古隊在禮縣大堡子山遺址發(fā)掘出土了一些國寶級的文物,破解了一部分歷史之謎,同時也提出了更多的歷史和現(xiàn)實問題。
著名歷史學家、中國先秦史學會理事長李學勤先生在《甘肅考古文化叢書》總序中寫道:“中國歷史文化早期的一系列核心疑問和謎團恐怕都不得不求解于甘肅。”
1996年,甘肅省人民政府將禮縣大堡子山秦公墓地列為全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公布了大堡子山秦公墓地保護范圍。
2001年7月,該墓地又被國務院正式列為全國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
現(xiàn)在,被盜的車馬坑和秦公大墓的二號墓、三號墓已經被回填了十幾年,遺址上年年生長著青青的冬小麥。
想想這處祭祀坑東邊甚至使用炸藥回填的長115米和88米的兩處秦公大墓、一處車馬坑,到現(xiàn)在多少專家、學者、研究人員也確定不了到底是哪位“秦公”“秦子”的墓葬,想想流失的那些不知數(shù)量的珍貴文物,我們對此深感難過與憤怒的難道只是因為失去了一處兩千多年前秦人墓葬和墓葬里珍貴的國寶級文物嗎?不、不僅僅是這些,被盜掘的那是我們中華民族一段珍貴無比的歷史,一段我們的骨肉血脈,它留給我們的是無法彌補的文化缺失和痛徹肺腑的千古遺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