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是一種慢性全身消耗性疾病,是由各種致病因素反復(fù)損害肝臟,引起的慢性、進行性、彌漫性肝臟病變。其病理特點是廣泛的肝細胞變性和壞死,纖維組織彌漫性增生,并有再生小結(jié)節(jié)形成,正常肝小葉結(jié)構(gòu)和血管解剖的破壞,假小葉形成,導(dǎo)致肝臟逐漸變硬、變形而成為肝硬化。臨床上分為肝功能代償期和失代償期。代償期癥狀輕,主要癥狀特征為肝區(qū)不適、納差、腹脹、乏力、肝脾腫大等;失代償期肝臟縮小,質(zhì)硬,臨床癥狀加重,并可有肝功能減退、門靜脈高壓、脾腫大、腹水、浮腫、消化道出血、貧血、肝昏迷等出現(xiàn)。肝硬化屬中醫(yī)的“鼓脹”、“疤瘦”、“積聚”等范疇。早在《內(nèi)經(jīng)》中即有鼓脹證狀和治療的記載。《靈樞·水脹》曰:“鼓脹何如?岐伯曰:腹脹,身皆大,大與膚脹等也。色蒼黃,腹筋起,此其候也。”并提到用雞矢醴及針刺治療?!督饏T要略》中論述更具體。如肝水的癥狀:“其腹大,不能自轉(zhuǎn)側(cè),肋下腹痛,時時津液微生,小便續(xù)通。”金元醫(yī)家對鼓脹的病因病機各有所主。如劉河間在《病機十九條》中提到“皆屬于熱”;李東垣在《蘭寶秘藏》中則指出“皆由脾胃之氣虛弱”所致;朱丹溪則認為是“濕熱相生,清濁相混,隧道壅塞”之故。至明清時期,對本病的研究不僅對癥狀、鑒別診斷有更深入的認識,而且在治療方面也積累了較豐富的經(jīng)驗。如明代李梃《醫(yī)學(xué)入門》中認為:“治脹必補中行濕,兼以消積,更斷鹽醬。”張景岳則提出了“治脹當(dāng)辨虛實”的方法。歷代醫(yī)家的大量理論和實踐為后世研究本病提供了深厚的基礎(chǔ)。本病病位在肝臟,其形成與肝、脾、腎等三臟關(guān)系密切。情志郁結(jié)、飲食不節(jié)、嗜酒無度、感染蠱毒、黃疽日久等病因,均可引起肝郁氣滯,脾虛失運;肝郁氣滯日久可致血瘀;脾虛濕停日久可致腎虧,最后傷及腎陰腎陽,最終形成本虛標實,虛實夾雜之證:本虛在肝、脾、腎三臟,標實為氣滯、血瘀、水聚。
【辨證分型】
1.【氣郁濕阻】
腹大脹滿,按之不堅,脅下脹滿,或有疼痛,納少噯氣,食后作脹,小便短少。苔白膩,脈弦。
【證候分析】
肝脾不和,肝郁氣滯,濕阻中焦,故腹大脹滿、按之不堅、脅下脹痛;脾胃虛弱,運化失職,故納少噯氣、食后作脹;水道不利,故小便短少;苔白膩、脈弦均為肝郁濕滯之象。
2.【寒濕困脾】
腹大脹滿,按之如囊裹水,胸脘脹問,得熱稍舒,形寒肢冷,精神困倦,大便溏薄,小便短少,苔白膩,脈緩。
【證候分析】
寒濕內(nèi)停,水蓄不行,故腹大脹滿,按之如囊裹水;寒水相搏,中陽不運,故胸脘脹問,得熱稍舒;脾陽被困,陽氣不展,故形寒肢冷,精神困倦;牌不運化,水液停留則尿少;下滲大腸則便溏;苔白膩、脈緩均為溫盛陽微之象。
3.【濕熱內(nèi)蘊】
腹大堅滿,院腹急痛,煩熱口苦,納少身重,溲赤短澀,大便秘結(jié)或搪垢,或有面目發(fā)黃。舌邊尖紅,苔黃膩,脈弦數(shù)。
【證候分析】
濕熱互結(jié),濁水停聚,氣機不暢,故腹脹堅滿,脘腹急痛;濕熱上蒸,故煩熱口干;濕熱阻于胃腸,故納少身重,便秘或溏垢;濕熱下注,故溲赤短澀;濕熱熏蒸則見黃疸;舌邊尖紅、苔黃膩、脈弦數(shù)是為濕熱之象。
4.【肝脾血瘀】
腹大堅滿,脅腹攻痛,右脅觸之有疤塊,質(zhì)偏硬,脈絡(luò)怒張,面色黧黑,面頸胸臂有血痣,呈絲紋狀,手掌赤痕,唇色紫褐,渴不欲飲,牙宣鼻衄,大便色黑。舌質(zhì)紫黯或有瘀斑,脈細澀。
【證候分析】
瘀血阻于肝脾脈絡(luò)之中,水道不通,以致水氣內(nèi)聚而腹大堅滿、脅腹攻痛,有脅觸之有疤塊、質(zhì)偏硬,脈絡(luò)怒張;瘀結(jié)日深,入腎則面色黧黑,面頸胸臂有血痣,手掌赤痕,唇色紫褐冰濁停聚,故渴不欲飲;陰絡(luò)之血外溢,則有牙宣鼻衄,大便色黑;舌質(zhì)紫黯或有瘀斑,脈細澀均為瘀血停滯之象。
5.【脾腎陽虛】
腹大脹滿,朝輕暮重,神疲體倦,畏寒肢冷,脘悶納呆,大便溏薄,面色蒼黃或(白光)白,腰膝酸軟,下肢浮腫,小便短少。舌質(zhì)胖淡,脈沉細。
【證候分析】
脾腎陽虛,寒水停聚,故腹大脹滿,朝輕暮重;陽氣不能敷布于內(nèi)外,故神疲體倦,畏寒肢冷;脾陽不運,故皖悶納呆,大便溏薄;腎陽虧虛,可有腰膝酸軟;水濕滯留下焦,故尿少足腫;陽虛不能上榮,故面色蒼黃或光白;舌質(zhì)胖淡、脈沉細是為陽虛之象。
6.【肝腎陰虛】
腹大堅滿,脅痛腰酸,四肢瘦削,甚則青筋暴怒,面黑唇紫,口于心煩,面熱掌紅,時有低熱,齒鼻衄血,小便短少。舌紅絳少津,脈細弦數(shù)。
【證候分析】
肝腎陰虛,津液不能輸布,水氣停聚,血瘀不行,故腹大堅滿,脅痛腰酸,四肢瘦削,甚則青筋暴露;氣血瘀滯,故面黑唇紫;陰虛液虧,故口干,小便短少;陰虛火旺,故心煩,面熱掌紅,時有低熱;血熱妄行,故齒鼻衄血;舌紅絳少津、脈細弦數(shù)均為陰虛血瘀之象。
【分型治療】
1.【氣郁濕阻】
治則:
疏肝利氣,行溫消滿。
方藥:
柴胡疏肝散合五苓散加減。
柴胡6克,佛手6克,枳殼12克,香附12克,白芍9克,川芎9克,蒼術(shù)9克,厚樸9克,豬苓12克,茯苓12克,澤瀉12克,陳皮6克,甘草6克,隨癥加減:腹脹曖氣甚者,加木香6克、砂仁6克、檳榔9克,以理氣;尿少者,加車前子12克(包煎),以利水;納少者,加神曲9克、雞內(nèi)金6克,以開胃消食。
2.【寒濕困脾】
治則:
溫中散寒,化濕利水。
方藥:
實脾飲加味。
附子6克,干姜9克,白術(shù)12克,豬苓12克,茯苓12克,車前子15克(包煎),木瓜9克,厚樸9克,木香6克,大腹皮12克,草果9克,甘草6克,隨癥加減:小便短少者,加澤瀉20克、陳葫蘆9克、蟲筍9克,以利水;脘脅脹痛者,加延胡索、郁金各12克、青皮6克,以理氣和胃;食少苦膩甚者,加姜半夏9克、雞內(nèi)金6克,以化濕開胃。
3.【濕熱內(nèi)蘊】
治則:
清熱利濕,利水退黃。
方藥:
茵陳蒿湯合中滿分消九加減。
茵陳15克,黃芩9克,黃連3克,梔子9克,知母9克,厚樸9克,半夏9克,枳殼6克,陳皮6克,豬苓12克,茯苓12克,澤瀉15克,車前子15克(包煎),甘草6克,隨癥加減:溲赤短澀者,加黃柏9克、滑石30克,以清熱利水;大便秘結(jié)者,加生大黃6克,以泄熱通便。
4.【肝脾血瘀】
治則:
活血化瘀,行氣利水。
方藥:
調(diào)營飲加減。
川芎6克,當(dāng)歸9克,赤芍9克,三棱9克,莪術(shù)9克,延胡索9克,陳皮6克,檳榔9克,大腹皮9克,葶藶子15克,赤茯苓12克,桑白皮9克,甘草6克,隨癥加減:大便色黑者,加灶心土30克、參三七9克、白芨粉6克、地榆炭9克,以止血;水腫脹滿過甚,加陳葫蘆、蟲筍各9克,以利水消腫。
5.【脾腎陽虛】
治則:
溫補脾腎,化氣行水。
方藥:
附子理中九合真武湯加減。
附子9克,肉桂3克,炮姜3克,黨參12克,白術(shù)12克,茯苓12克,赤芍9克,當(dāng)歸9克,莪術(shù)9克,三棱9克,大腹皮12克,車前子30克(包煎),隨癥加減:畏寒肢冷、腰酸者,加巴戟天、仙靈脾各12克,以溫補腎陽;下肢浮腫、小便短少者,加豬苓12克、澤瀉15克、陳葫蘆9克、蟲筍9克、滑石30克,以利水消腫。
6.【肝腎陰虛】
治則:
滋肝補腎,理氣化瘀。
方藥:
一貫煎合隔下逐瘀湯加減。
沙參12克,麥冬12克,生地12克,熟地12克,枸杞子12克,龜版15克,鱉甲15克,川楝子9克,延胡索9克,枳殼15克,當(dāng)歸9克,赤芍9克,紅花3克,五靈脂9克(包煎),丹皮9克,茜草15克。隨癥加減:有黃疸者,加茵陳、梔子各9克,以清熱退黃;小便少而腹水多者,加豬苓、茯苓各12克、陳葫蘆9克、滑石30克、車前子30克(包煎)、澤瀉20克,以利水消腫;齒鼻出血者,加白茅根30克、仙鶴草30克、旱蓮草 12克,以止血。
【專方治療】
(1)消癥丸
組成:蟅蟲、炮山甲各100克,水蛭75克,大黃5O克。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水泛為丸,每次服5克,每日2至3次,2個月為一療程。
(2)黃芪丹參黃精丸
組成:黃芪、丹參各20~30克,黃精、雞內(nèi)金、板藍根、連翹、敗醬草各15~20克,白術(shù)、茯苓、郁金、當(dāng)歸、女貞子各12~15克,紫河車2~5克。
用法:每1日劑,水煎服,或研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9克,每次1丸,每日3次。
(3)益氣化積解毒湯
組成:黃芪、丹參各20~30克,白術(shù)、茯苓、郁金、當(dāng)歸、生地各12~15克,澤蘭葉、雞內(nèi)金、板藍根、敗醬草、黃精各15~20克,紫河車4~10克。
用法:上藥除紫河車外,水煎,分2次服;紫河車研末裝人空心膠囊中,每次另服2~5克,亦為每日2次。
(4)腹水湯
組成:益母草60克,茅根3O克,蒼術(shù)30克,白術(shù)30克,牛膝30克,防己45克,山藥15克,陳葫蘆30克。
用法:水煎,飯前服用,1日3次。
【中成藥】
1.平消膠囊 每次8粒,每日3次。
2.人參鱉甲煎丸 每次6克,每日3次。
3.血府逐瘀口服液 每次10毫升,每日3次。
【簡便方】
1.白茅根30克,蟲筍60克,陳葫蘆120克,煎湯服,每日1劑。
2.馬蘭頭250克,竹筍150克,入水共煮,食湯吐渣,每日1劑。
【其它療法】
【針灸療法】
取穴肝俞、腎俞、三陰交、足三里,平補平瀉法;取期門、支溝、陽陵泉、太沖,用瀉法。有黃疸者,加至陽、膽俞,平補平瀉,并用灸法。
【食療】
(1)青頭、肥大老雄鴨1只,放入沸水鍋內(nèi)煮片刻出湯。用冷開水洗凈,膛內(nèi)塞入冬蟲夏草10克、枸杞子15克、赤小豆60克、草果5個,用線縫膛。上籠蒸2小時。取出蟲草、枸杞子咀嚼,吐渣。湯一次飲畢。鴨肉切片,分頓食用。
(2)生雞肫皮 15克、新鮮山楂 30克、紅棗 10枚,一同入鍋,加水,文武火煮,去渣飲湯。
(3)當(dāng)歸、枸杞子各9克,干地黃、女貞子、麥冬各10克,山藥16克、陳皮6克,放入紗布袋,鱉1只,將藥袋入鱉體腔內(nèi),放入砂鍋中,加適量水及蔥、姜等調(diào)料,文火燉爛熟,取出藥袋,食鱉飲湯。
(4)鯉魚1條(約500克),放入砂鍋,再放赤小豆、玉米須各 30克,冬瓜皮、豬茯苓各 15克,澤瀉12克、陳皮6克,水及蔥、姜,文火燉至魚爛熟,食魚飲湯。
出現(xiàn)昏迷、大出血、尿少甚至無尿者,應(yīng)采用中西醫(yī)結(jié)合的方法積極搶救。
【注意事項】
1.本病在藥物治療的同時,還須注意調(diào)攝護理,讓患者解除一切顧慮,保持情緒穩(wěn)定,安心休息靜養(yǎng)。如有肝功能失代償或有并發(fā)癥時,一定要臥床休息。注意保暖,防止感染。
2.飲食宜以高熱量、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高維生素和易于消化食物為主。當(dāng)肝功能明顯減退,或有肝昏迷先兆時,應(yīng)嚴格限制蛋白質(zhì)攝入。適當(dāng)限制動物脂肪、動物油的攝入。禁酒,嚴格控制粗硬、煎烤食物、帶碎骨的禽魚類食品,以免誘發(fā)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現(xiàn)腹水、浮腫者,應(yīng)以低鹽為原則。伴便秘者,可多食麻油、蜂蜜、芝麻、香蕉,以保持大便通暢,減少氨的產(chǎn)生積聚,防止肝昏迷。
3.本病一旦出現(xiàn)上消化道出血、肝性昏迷、原發(fā)性肝癌、肝腎綜合征、電解質(zhì)紊亂,病情即轉(zhuǎn)入進行性惡化階段,則預(yù)后不良。
【肝硬化名醫(yī)經(jīng)驗方】
【舒肝開肺湯(印會河)】
組成:
柴胡、赤芍、當(dāng)歸、丹參、牡蠣,廣郁金、桃仁、土鱉蟲、紫菀、桔梗、川楝子。
主治:
慢性肝炎,遷延性肝炎及早期肝硬化所致的肝性腹水。
方解:
方中柴胡、當(dāng)歸疏肝養(yǎng)肝;赤芍、丹參、郁金活血化瘀;川楝子泄肝止痛,取氣為血帥,氣行則血行之意;桃仁破血行瘀,以泄血結(jié);土鱉甲、牡蠣能磨化久瘀,軟堅消積;紫蘇、桔梗宣肺通便,通利三焦,暢氣消滯,從而消除腹脹。
印老治療肝性腹脹,擅用桔梗、紫菀。認為它們能通利三焦;三焦通利,則氣暢水調(diào),腹脹自消,開從肺論治肝性腹脹之先河。驗之臨床,常獲效驗??肌侗窘?jīng)》謂桔梗“主胸脅痛如刀刺,腹?jié)M,腸鳴幽幽”,《別錄》謂其:“利五臟腸胃……下蠱毒”,《大明》謂其“破癥瘕”,《指掌》謂其“為諸藥之舟揖”等等。紫菀《本經(jīng)》謂其“去蟲蠱痿辟,安五臟”,張石頑謂其“能通調(diào)水道”等。可見,用于腹脹,古人已有認識,值得重視。
2.【軟肝煎(鄧鐵濤)】
組成:
太子參、鱉甲、白術(shù)、茯苓、枳實、菟絲子、萆薢、丹參、甘草、土鱉蟲。
主治:
肝硬化。
用法:
土鱉蟲烘干研成細末。水三碗,入鱉甲先煎半小時納諸藥煎至1碗,沖服土鱉蟲末,渣再煎服。日1劑。
方解:
方中茯苓、白術(shù)、甘草健脾益氣;太子參補而不燥,氣陰雙補,甚為合宜;枳實擅治水氣蠱脹,配菟絲子補肝而益腎,此乃虛則補其母之意;丹參一味,功同四物,養(yǎng)血活血;土鱉蟲、鱉甲皆靈動之物,活血軟堅化癥;萆薢則助四君以祛濕健脾。諸藥合用,共奏健脾養(yǎng)肝補腎,活血化癥軟堅之功。
加減:
酒精性肝硬化加葛花;肝炎后肝硬化加黃皮樹葉;門脈性肝硬化加炒山甲;牙齦出血加紫珠草或仙鶴草;陰虛無濕者去萆薢,加山藥、石斛。
肝硬化屬中醫(yī)癥瘕、臌脹范疇,病因不一,病理復(fù)雜,但不外肝、脾、腎三臟功能失調(diào),以致氣血痰水瘀積于腹內(nèi)而成。鄧老根據(jù)幾十年臨床經(jīng)驗,認為本病多由濕熱邪毒或蟲蠱、酒毒侵犯肝臟日久所致,屬本虛標實之證;治當(dāng)扶正祛邪、標本兼固;用藥精當(dāng)、平和,化瘀不傷氣血,補益不礙攻消,為不可多得的治療肝硬化之良方。
3.【蒼牛防己湯(方藥中)】
組成:
蒼術(shù)、白術(shù)、川、懷牛膝、防己、大腹皮。
主治:
水臌(肝硬化腹水)。
方解:
方中以蒼術(shù)、白術(shù)補脾燥濕治其本,以川、懷牛膝益血活血,緩肝疏肝以利補脾;以防己、大腹皮行水利尿以治其標。諸藥合用,共奏健脾活血利水之效。
方老臨證強調(diào)定位、定性,有一套較為完整的論治體系(見于《辨證論治研究七講》一書),對臨床很有指導(dǎo)意義。對于本病的認識,頗為獨特。認為其病位在脾;病性為正虛邪實;病機為脾虛肝實,以致水飲內(nèi)停,氣滯血瘀;治療主張標本同治,扶正祛邪,用藥精當(dāng),量大力專,收效頗著。
【單方驗方】
1.螻蛄 螻蛄適量,將螻蛄去頭、爪、翼,焙焦,研為細末,裝瓶備用。每服6g,每日3次,5-7天為一療程,適用于肝硬化腹水。(民間驗方)
2.消臌湯 煨甘遂、大黃、大腹皮、茯苓、沉香、大棗、砂仁。日1劑,水煎服,適用于氣滯濕阻型肝硬化腹水。
3.水蛭三七散 水蛭、參三七、丹參、三棱、白術(shù)、枳實,研末分裝,每日1包,每日3次沖服,用1-4周。適用于肝硬化脾腫大者。
4.大浮萍、糖,清水三碗,煎成一碗,分2次服,忌鹽。有一定利水消脹作用。(民間驗方)
5.鯉魚(去鱗及內(nèi)臟)、赤小豆,煎湯服,適用于臌脹的虛證。
6.水莧菜、石菖蒲,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適用于臌脹證屬濕熱蘊結(jié)者。
7.牽牛子、甘遂、肉桂、車前子、芫花、大棗。水煎,每日1劑,分2次服。適用于臌脹初起,體質(zhì)尚可者。本方僅可用1-2劑,且可出現(xiàn)腹瀉。
8.鮮白接骨根,水煎服。有一定利水消脹作用。
9.九頭獅草根(京大戟) 取根洗凈曬干,微火炒成咖啡色研粉,裝膠囊,每粒0.3g,成人每服13-16粒,早飯后2小時溫水送,藥后稍有腹痛,惡心嘔吐,數(shù)小時后腹瀉數(shù)次,癥狀改善,一般情況良好,隔3-7天再服一次,連服至腹水基本消退后,可以人參等補養(yǎng)調(diào)理。服藥期間,應(yīng)進無鹽飲食,如雞、豬肉等。
10.馬鞭草、半邊蓮、陳葫蘆、河白草、石見穿、六月雪,上藥任選1-3種,每味用量30g,煎湯服。適用于臌脹腹水癥。
肝硬化
太子參30克,白術(shù)15克,楮實子12克,川萆薢10克,云苓15克,菟絲子15克,土鱉蟲3克,甘草6克,丹參20克,鱉甲(醋炙)30克。土鱉蟲烘干研成細末。水三碗,入鱉甲先煎半小時,納諸藥煎至一碗,沖服土鱉蟲末,渣再煎服。
調(diào)營飲
調(diào)營飲(王肯堂《證治準繩》)
主癥:腹大堅滿,脈絡(luò)怒張,脅腹刺痛。面色黯黑,面頸胸有血痣,手掌赤痕。舌質(zhì)紫紅或有瘀斑,脈細澀或芤。
功效:活血化瘀,行氣利水
處方:赤芍18克、川芎6克,當(dāng)歸12克,莪術(shù)15克,延胡索、檳榔、瞿麥、葶藶子、桑白皮各12克,丹參20克,大黃10克。水煎服。
主治:用于治療肝硬化,肝腹水之肝脾淤血尤為有效。
加減:
加減:大便色黃加參三七、側(cè)柏葉;瘀結(jié)明顯加山甲、地鱉蟲,有出血傾向者慎用;苔膩加半夏、蒼術(shù)、紅花。
印會河驗方
I.13 化瘀通氣方(印氏方)
[方藥組成]柴胡lO克,赤芍3O克,丹參30克,當(dāng)歸l5克,生牡蠣30克(先下),廣郁金lO克,川楝子l2克,桃仁l2克,紅花lO克,桔梗l0克,紫菀l0克,土鱉蟲l2克。
[功用]化瘀軟堅,開利三焦
[主要癥狀]脅腹脹痛較久,繼發(fā)腹部脹滿,腹脹不以饑飽為增減,一般夜間為重,漸變腹部膨大,擊之如鼓,無移動性濁音(無腹水),有兩脅積塊(肝脾腫大),舌苔薄白,脈弦。
[辨證要點]本證常由肝炎繼發(fā),是由血瘀導(dǎo)致氣滯,故見脅腹脹痛,乃“氣滯則脹”之意。繼發(fā)腹部脹滿,此非胃腸氣滯,故與飲食無關(guān)此為氣臌積塊,一般無水,固有肝、脾腫大,故可觸及兩脅積塊。
印老認為本證屬于肝性腹脹,是由于肝血瘀滯而引起的氣機不暢,不同于脾、胃、腸功能失調(diào)所引起的腹脹,冶療必須在化瘀、軟堅的基礎(chǔ)上.使用開利肺氣的藥物,婦紫菀、桔梗、冬花、枇杷葉等,以開利三焦氣道(三焦為水、氣的通路,上出于肺、下達膀胱,故開肺氣即可通調(diào)三焦),便氣行、瘀散,而腹脹即愈。
(適應(yīng)證)遷延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肝血管癌、肝囊腫等。
[加減法]肝脾腫大顯著者加鱉甲30克,炮山甲l0克,青皮l0克,莪術(shù)10克,雞內(nèi)金lO克。
(驗案)昊某,男,l6歲,中日友好醫(yī)院病案號188893。初診:
檢查:B超示肝內(nèi)回聲不均,提示早期肝硬化。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強陽性,血清丙氨酸氨基轉(zhuǎn)移酶(ALT)195 U/L。面色晦黯,肝掌,胸前散在蜘蛛痣,舌質(zhì)紅,苔微黃,脈弦細。
辨證:血瘀氣滯,毒郁于肝。西醫(yī)診斷:慢性活動性乙型肝炎。
冶法:疏肝開肺,解毒利三焦。
處方:柴胡10克,赤芍30克,當(dāng)歸l5克,丹參30克,生牡蠣60克(先下),廣郁金15克,川楝子l0克,桃仁10克,廑蟲10克,紫菀10克,桔梗l0克,蒲公英30克,地丁30克,土茯苓30克,茅根30克,虎杖30克,黃芩l2克,黃連6克,水牛角30克(先下),人工牛黃2克(分沖)。7劑,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二診:1990年l2月20日。連續(xù)服藥1個月,腹脹消失,食納增進,肝功仍未恢復(fù)正常,但HBsAg滴度下降,舌紅,舌根苔微黃。
原方已散,繼服原方7劑,效再服
三診:1991年2月21日,連續(xù)服用上方2個月,諸癥消失,復(fù)查肝功能,雖未恢復(fù)正常+但蛋白電泳已正常。仍用原方,繼續(xù)清肝、解毒+以圖使HBsAg早日陰轉(zhuǎn)。
[接語]該患者乃乙型肝炎Bf起的肝硬化+乙肝病毒仍在活動。進一步破壞肝臟,從諸多跡象表明,已接近肝硬化晚期。該患者家族因此病病故數(shù)人,足證其傳染之烈。故本方除一般疏肝開肺利三焦之外,并重加清熱解毒之品,主要針對乙肝病毒而設(shè)。經(jīng)治療后果見腹脹消除+乙肝病毒活動受抑+各項檢查指標均有改善+惟“澳抗囀陰似須假以時日。
1.14 化瘀通氣排水方(印氏方)
[方藥組成] 柴胡l0克,赤芍30克,丹參30克,當(dāng)歸15克,生牡蠣3o克(先煎),廣郁金10克,川楝子l2克+桃仁12克,紅花l0克,桔梗lO克,紫菀10克,廖蟲l2克+椒目lO克,葶藶子lO克。
[功能] 化瘀軟堅,開利三焦,排水消腫。
[主要癥狀] 腹大如鼓,胸脅脹滿,其病多由氣臌積漸而來,腹中水漬,轉(zhuǎn)側(cè)有聲+鼓之則移動性濁音明顯,下肢可見水腫+面色萎黃,小便短少+大便干結(jié)。舌紅苔白,脈細數(shù)。
肝硬化驗方選
1、運脾活血湯
[功能主治]功能運脾活血。主治肝炎后肝硬化(肝功能代償期)
[處方組成]山藥30克,扁豆30克,苡仁30克,神曲10克,谷芽10克,麥芽10克,三棱15-30克,莪術(shù)15-30克,生蒲黃10克, 丹參30克,赤芍30克,水煎服。
[辨證加減]氣虛加黃芪30克,黨參10克;血虛加熟地10克,當(dāng)歸10克;陰虛加南沙參10克,麥冬10克;陽虛加熟附片10克,干姜10克;肝區(qū)痛加金鈴子10克,延胡索10克,惡心或嘔吐加代赭石30克,旋覆花10克。鼻衄或齒衄加仙鶴草30克,血見愁10克。
2、護肝湯
[功能主治]功能健脾利水,活血軟肝。主治肝炎后肝硬化。
[處方組成]白術(shù)20克,山藥30克,生苡仁30克,扁豆30克,炒麥芽10克,炒神曲10克,炒山楂10克,丹參30克,歸尾15克,黃芪20克,虎杖20克,平地木20克,水煎服。
[辨證加減]陰虛者加首烏30克,麥冬20克;血虛者加熟地15克,雞血藤30克,氣虛加黨參20克,太子參30克;陽虛者加附片10克,干姜3克,出血者加茅根30克,仙鶴草30克,琥珀3克,蜜調(diào)服。肝區(qū)痛者加金鈴子10克,消地龍10克,柴胡5克,延胡索10克;肝硬甚或腫大有結(jié)節(jié)者加穿山甲10克,鱉甲10克,研末頓服,連服一周,每次3克,每日1次溫水送下;腹脹者加沉香片5克,香附10克;腹水者加舟車丸6克,陳葫蘆6克,將軍干6克。
獻方者認為肝硬化因病程長,可選用相對固定之方藥,隨癥增減。一般服藥應(yīng)堅持3-6個月,才能見致到較好療效。不宜頻繁更方,欲速而不達。
3、消癥丸
[功能主治]破血逐瘀散結(jié)。主治早期肝硬化。
[處方組成]庶蟲100克,炮山甲100克,水蛭75克,大黃50克,共研細末,水泛為丸,每服5克,日服2-3次,溫開水送服。
[辨證加減]黃疸重者加用茵陳50克,赤芍50克,煎水送服本丸。小便少者加玉米須50克,琥珀10克水煎服;大便秘結(jié)者加牽牛子15克,商陸10克水煎服。有出血傾向者,停服本丸,改服云南白藥,血止后,休息一周,繼服本丸。白細胞,血小板減少者,加服參芪膏。血清總蛋白低甚或白球蛋白比例倒置者加服黃精,山藥,煎水送服本丸。
4、鄧鐵鑄教授驗方:
取生甘草30克煎濃湯,浸泡甘遂30克,4-5天,再將甘遂研為細末,裝入膠囊,每天清晨用米粥送下1-2克,一天之內(nèi)可瀉下數(shù)十次,次日可用西洋參10克,茯苓15克,炒白術(shù)3克,炙甘草4.5克,當(dāng)歸10克,炙黃芪15克,山藥15克,苡仁15克,陳皮4.5克,大棗10克,連用5-7次,再用上方補脾益氣,反復(fù)攻補,耐心治療,可有愈者,平時可多食甲魚,黑魚,烏龜?shù)取?/span>
5、中藥敷臍治腹水方:
取甘遂3克(或商陸6克),連頭蔥白5棵(畏寒者加肉桂粉6克),共搗糊,用時先用陳醋涂擦患處,以防感染和刺激皮膚,后將藥敷臍四小時。小便自利,腹水減少,一周后可基本消退。
6、疏肝理脾丸
組成及用法:北柴胡、醋三棱、醋莪術(shù)、蒲黃、醋靈脂、茜草、地龍各10克,炙鱉甲、白茅根各15克,炒杭芍12克,炒枳實、青皮各6克,雞內(nèi)金3克,豬肝粉30克,共研為末,水泛為丸。每服6克,日服3次,飯前溫開水送下。功能:疏肝理脾,軟堅散結(jié),活血化瘀。用于早期肝硬化,肝硬化腹水及原因不明的脾腫大。腹水重可加服消水丹(嘍蛄3個,蜣螂1個。研為細末)。每日0.5克。每日一次,可連服2-3天。
7、組成:柴胡6克,鱉甲6克,茯苓10克,白術(shù)6克,郁金6克,當(dāng)歸6克,豬苓10克,澤瀉10克,車前子10克,山甲6克,甘草6克,黃芪6克。用法:水煎服?;蚨宸址?、晚各1次。此方服后見便血即有效,再服第2方。
8、組成:白芨6克,阿膠6克,白茅根6克,川七3克。用法:配合草藥滿天星(天胡荽)煎湯作茶飲用5個月,并嚴禁食動物油類。此方屬強力利水劑。
9、組成:茵陳12克,茯苓6克,澤瀉12克,腹皮12克,蒼術(shù)10克,陳皮10克,枳殼10克,厚樸10克,沉香5克,肉桂5克。用法:水煎服。沉香可以用木香代,肉桂可以用桂皮代。
10、腹水驗方:(1)雄豬膽1個,大蒜120克,煮爛食。少食鹽、醋、醬百日。(2)獨頭大蒜20-30個,去皮,放碗中,加酒以浸泡蒜為度。夏日浸泡并夜露一宿,次晨服酒;冬天則用酒蒜同煮片刻飲酒。服后以大便、排氣、下穢物后即消,忌鹽醬。
11、毛莨(神奇草)“引毒外出”,肝硬化,腹水的克星神奇草,結(jié)腸炎、 闌尾炎都可治,外敷用藥。
12、專治肝炎病方(腹水):三黑早糖丸:黑豆、黑礬、黑糖、密糖各200g,前兩味共為研面,將峰密列入共丸,每晚服一次,一次25粒,(綠豆大小)。
大綠膠囊:大黃,綠豆各100g,選豬苦膽6個,上2味藥浸泡在膽汁內(nèi),吸收完后研粉裝0號膠囊,口服一次6片,每天2次,治膽囊炎,扁桃體炎,乙肝都可用。
注線穴位:肝俞、陽陵泉(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中)治乙肝病。
P-轉(zhuǎn)陰因子,4mg,三天打一次。
【益氣活血利水湯】
組成:
黃芪20-30g 白術(shù)30g 連皮茯苓30g 當(dāng)歸10g 三七粉3g 赤芍15g 柴胡10g 郁金12g 車前子20g 陳葫蘆殼30g -
功能:
健脾疏肝、活血利水。 -
主治:
各種肝硬化中晚期,因肝脾失調(diào),日久氣血水互結(jié)體內(nèi)形成積聚水臌者。 -
用法:
成人每日1劑水煎2次,分2-3次口服。
【人參鱉甲湯】
組成:
白參20克,當(dāng)歸、川穹、茵陳各25克,安黃、郁金、丹皮、赤芍、茯苓、雞內(nèi)金各15克,鱉甲、土元、柴胡、青皮、白術(shù)各10克,甘草5克。 -
功能:
活血柔肝,健脖益氣,軟堅消痞。 -
主治:
肝硬化,以肝血瘀阻為主
《名老中醫(yī)裘沛然臨床經(jīng)驗》★臨證特色
虛中求實 補瀉互寓——治療慢性肝炎、肝硬化經(jīng)驗
裘氏認為,慢性肝炎與肝硬化代償期從中醫(yī)辨證學(xué)角度看兩者比較接近,其基本病機是正虛邪戀,具體分析則有以下特點:①陰虛與濕熱并存:肝藏血,體陰而用陽,肝腎同源,精血互生,濕熱毒邪久戀不去,陰血煎灼,肝腎兩虧,故慢性肝炎、肝硬化多陰血虧損之證。張介賓說:
“故凡損在形質(zhì)者,總曰陰虛,此大目也。”肝陰虛,疏泄失職,易致脾胃壅滯生濕,濕郁化熱又能傷陰;另一方面陰虛可生內(nèi)熱。因此,本病陰虛與濕熱并存,且互相影響,但陰虛為本,濕熱為標。②血熱與血瘀互結(jié):本病濕熱阻滯絡(luò)脈,久則生瘀?!稄埵厢t(yī)通》說:“諸黃雖多濕熱,然經(jīng)脈久病,不無瘀血阻滯也。”故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幾乎都有不同程度的血瘀見癥,血瘀又可加重病情,甚至是黃疸加深的主要病機。另一方面邪毒深伏,血分有熱,瘀熱互結(jié),出現(xiàn)鼻衄、齒衄、皮膚瘀斑等出血癥狀。③肝與脾同?。郝愿窝?、肝硬化病雖在肝,但與脾的病理變化不可分割。早期濕熱鴟張時,濕困脾胃,出現(xiàn)脘腹脹悶,口粘欲嘔,大便不實,納少體倦,苔膩脈濡等,土壅木亦失于條達,氣血失于順暢;另一方面肝旺乘土,出現(xiàn)脅肋脹痛,脘腹痞滿,噯氣納少,情志易怒,精神不振等;再者,脾虛氣血生化不足,肝木失榮,或肝虛不能藏血,脾土失養(yǎng),兩者互相影響。要之,慢性肝炎、肝硬化的主要病機是:陰血虧虛,瘀熱與濕毒互結(jié),肝與脾同病。
近賢秦伯未先生說:“治內(nèi)傷于虛處求實,治外感于實處求虛,乃用藥之矩?。”對慢性肝炎來說,外邪與內(nèi)傷雜合為病,病機屬本虛標實。故治療時宜虛中求實,補瀉結(jié)合,根據(jù)邪正的具體情況,或寓補于瀉,或寓瀉于補,相機應(yīng)用。
裘氏治療慢性肝炎、肝硬化常選用一貫煎、大黃 蟲丸、當(dāng)歸六黃湯等方劑,運籌變化。
一貫煎以生地、杞子等柔肝育陰,佐川楝子疏泄肝氣,寓瀉于補,對慢性肝炎、肝硬化見肝陰不足,肝脈失養(yǎng),出現(xiàn)胸脅疼痛,咽干口燥,舌紅少津及由肝功能損害出現(xiàn)慢性指標異常者,頗為相宜。如果伴見飲食運化不良,見納呆腹脹者,加枳殼、雞內(nèi)金、焦查曲;伴氣虛而見肢軟乏力,不耐勞頓者,加黃芪、黨參、山藥、甘草;伴濕熱內(nèi)蘊而黃疸者,加茵陳、黃柏、黃芩、山梔;肝脾腫大,面色黧黑,舌質(zhì)紫黯,脈細澀者,加丹參、赤芍、炮山甲、桃仁;伴腎陰不足而見耳鳴、頭暈、腰酸、肢軟者,加炙龜板、炙鱉甲、熟地、山茱萸;脅痛甚加延胡索、炙地鱉蟲、郁金等。裘氏認為,從慢性肝炎發(fā)展至肝硬化,出現(xiàn)肝陰不足或肝腎陰虧的情況比較多,而陰精易損難成,故治療當(dāng)守法守方,不厭其煩,在育肝腎之陰的同時,根據(jù)臨床實際情況,輔以活血、補氣、清化內(nèi)蘊之濕熱等,一貫煎靜中寓動,不僅對改善臨床癥狀有良好的功效,且對改善肝功能亦有幫助。
大黃 蟲丸為虛勞“干血”而設(shè),是方在大隊活血化瘀藥中佐以大劑干地黃養(yǎng)血補虛,寓補于瀉。裘氏認為,生地一味除滋陰養(yǎng)血外,也有活血行瘀作用。此方對慢性活動性肝炎及肝硬化代償期,以血瘀和癥積為主癥者,較為適宜。但此方祛瘀之品較多,補虛扶正不足,其立意在于祛瘀以生新,所謂“去病即所以補虛”。從臨床實際情況看,慢性肝炎、肝硬化純以血瘀證表現(xiàn)者較少,往往或夾有肝脾不和,或伴見肝腎不足,或兼氣血兩虛,或夾雜濕熱之邪,故單用化瘀活血藥似嫌不足;再者,這類病者的凝血功能大多不佳,或伴有程度不同的衄血等癥狀,若過用化瘀破血之品攻伐,令氣血受戕,或?qū)е鲁鲅?。裘氏?jīng)驗,師大黃 蟲丸組方之意,佐以扶正藥物,不僅可提高祛瘀的功效,而且有防止出血的可能。具體加減,如見肝脾不和者,加柴胡、白術(shù)、白芍、黨參、枳殼;肝腎不足者,加熟地、龜板、鱉甲、女貞子、黃柏、山茱萸、巴戟天;氣血兩虛者,加黃芪、黨參、當(dāng)歸、丹參、大棗、杞子、雞血藤、甘草;伴有出血者,加仙鶴草、旱蓮草、丹皮、側(cè)柏葉等。
當(dāng)歸六黃湯的組方,寓有深意。裘氏認為此方用黃芪、當(dāng)歸、生熟地黃,補氣養(yǎng)血益陰,黃連、黃芩、黃柏,清熱瀉火堅陰,故實際是一則補瀉并重、陰陽兼調(diào)的方劑。對慢性肝炎、肝硬化出現(xiàn)氣陰兩虧、邪熱內(nèi)盛之證,甚為合拍。如肝絡(luò)瘀滯明顯者,可酌加延胡索、川楝子、丹參、郁金、柴胡等行氣活血、化瘀止痛之品;血虛癥狀明顯者,可配合首烏、雞血藤、阿膠等養(yǎng)血;肝腎陰虛明顯者,佐以女貞子、旱蓮草、杞子、牡蠣、龜板、鱉甲等滋肝腎之陰;濕盛者,加蒼白術(shù)、砂蔻仁、厚樸、藿香、佩蘭、茯苓、米仁等化濕祛濁。
裘氏體會,慢性肝炎、肝硬化的病機是虛實兼夾,一貫煎寓瀉于補,大黃 蟲丸寓補于瀉,當(dāng)歸六黃湯補瀉并重,以此三方為基礎(chǔ),結(jié)合氣血陰陽之偏頗,濕熱、邪毒、瘀血之兼夾,隨機權(quán)變,可望收到較好療效。
肝硬化
“軟肝湯”治療肝硬化(名醫(yī)名方)
組成 黨參15克,三七參粉6克(沖),丹參30克,生黃芪30克,炒白術(shù)15克,茯苓15克,制鱉甲15克,土鱉蟲15克,莪術(shù)10克,當(dāng)歸15克,生地15,枸杞子30克,茵陳20克,垂盆草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炒梔子10克。
功能 益氣健脾養(yǎng)肝,清熱利濕解毒,軟堅散結(jié)消癥。
主治 肝硬化。
方解 肝硬化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慢性、進行性、彌漫性肝病,臨床上病毒性肝炎(尤其是乙肝、丙肝)是引起肝硬化的主要原因。肝硬化屬于中醫(yī)的“積聚”、“鼓脹”范疇。代償期屬“積聚”,失代償期屬“鼓脹”。筆者根據(jù)多年的臨床體會,認為本病病機應(yīng)概括為虛,即正氣不足;毒,即乙肝、丙肝病毒、血吸蟲毒、酒毒、藥物化學(xué)毒物及濕熱蘊結(jié)之毒;瘀,即氣滯血瘀,癥積痞塊。其病位在肝,影響脾腎。無論是病毒感染或是其他因素引起的肝硬化,正氣虧虛與毒邪壅盛是致病的關(guān)鍵。濕熱毒邪或自外受,或自內(nèi)生,均能影響脾胃運化,導(dǎo)致肝膽疏泄不利,繼而引起氣機阻滯,血脈瘀阻,水濕不化,正虛與邪實互見,濕毒與瘀血并存的復(fù)雜局面,形成肝脾腫大之肝硬化重癥。
本方以黃芪、黨參、炒白術(shù)、茯苓培補元氣,健脾化濕,當(dāng)歸、生地、枸杞子養(yǎng)血柔肝,滋補肝腎,使肝、脾、腎三臟同調(diào),氣、陰、精同補,以解決虛的問題;茵陳、炒梔子、垂盆草、白花蛇舌草疏肝利膽,清熱利濕,解毒保肝,以解決毒的問題;用丹參、三七參、土鱉蟲、制鱉甲、莪術(shù)等活血化瘀、軟堅散結(jié)、消癥化纖之品,針對肝硬化的主要矛盾,解決瘀的問題?,F(xiàn)代研究亦證實以上化瘀之品可以促進毛細血管擴張,抑制肝纖維組織增生,活化肝細胞,加速病變的修復(fù),使腫大的肝脾回縮變軟;生黃芪、黨參、白術(shù)、當(dāng)歸等更能提高血漿白蛋白,增加補體生成,調(diào)整機體活力;清熱解毒的茵陳、梔子、垂盆草、白花蛇舌草等都具備保肝、抗菌、抗病毒作用,同時又能降低升高的轉(zhuǎn)氨酶及膽紅素。故此方立法是:益氣養(yǎng)肝以扶正,健脾滋腎以固本,清熱利濕以解毒,活血化瘀以軟堅。如以此方加減,配成丸劑,緩緩圖治,更易被病人接受。
加減 脾虛氣滯,腹脹納呆者,加炒蒼術(shù)、川厚樸、廣木香、檳榔;水濕內(nèi)阻,腹水明顯,腹脹如鼓,小便短少者,加川厚樸、連皮苓、干姜、大腹皮;肝絡(luò)瘀阻,右脅痞硬,腹壁靜脈怒張,舌紫有瘀斑者,加益母草、澤蘭、桃仁、川牛膝;脾腎陽虛,腹部脹滿,形寒肢冷,面色黧黑,尿少納呆者,去生地、梔子,加桂枝、干姜、炮附子、防己、連皮苓等;肝腎陰虛,癥見腹水的同時,又見皮膚干燥,口干舌紅,消瘦腹大,青筋顯露者,宜育陰利水,加北沙參、西洋參、豬苓、阿膠、益母草、車前子、白茅根等。
肝硬化
組成 鱉甲30克(先煎30分鐘),郁金12克,香附12克,佛手12克,當(dāng)歸15克,川芎15克,白芍15克,丹參20克。
功效 軟堅散結(jié),柔肝活絡(luò)。
主治 肝硬化。
用法 水煎服,日1劑,連煎2次,所得藥液混合分2次溫服。癥狀消失,肝功檢驗正常后,將以上藥量加倍研細粉制成膠囊,日服3次,每次3~4粒,可連服5~8個月。如肝功正常無癥狀者可每年服此膠囊6個月。
方解 主要以鱉甲軟肝散結(jié);當(dāng)歸、川芎、白芍柔養(yǎng)肝體;香附、佛手疏達肝氣;丹參、郁金解郁活血。諸藥相合,柔肝養(yǎng)陰以護肝體,疏肝活血以制肝用,可以暢通門靜脈血流量,減少阻力以降低門脈高壓,從而也使得肝纖維化及再生結(jié)節(jié)對肝竇及肝靜脈的壓迫降低,從而起到軟肝的作用。
加減 不欲飲食或食后脘腹脹滿,加木香10克,砂仁5克,蓮子20克,白術(shù)12克;伴有腹水者,加云苓12克,車前子20克,通草10克;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加蚤休12克,虎杖15克,半枝蓮30克;白蛋白球蛋白比例倒置,加太子參15克,黃芪15克。
臨床應(yīng)用 肝硬化的發(fā)病主要是肝陰虧虛,血絡(luò)瘀阻及脾虛失運而成,所以在治療中要做到以下幾點。
1.始終要注意肝體陰用陽的關(guān)系及肝脾之間、肝腎之間的關(guān)系,因肝體最易耗傷,故要以柔養(yǎng)肝體為主,但不能滋膩太過而助脾濕,又不可寒涼太過傷及肝用。
2. 肝縮小而脾增大主要以降低肝纖維化及再生結(jié)節(jié)對肝竇及肝靜脈的壓迫為主,但不可過猛地破血祛瘀,宜軟堅散結(jié),活血通絡(luò)為主,防止食管及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
3. 腹水嚴重服中藥效果不明顯者,可以西為中用。口服螺內(nèi)酯及雙氫克尿塞。如白蛋白球蛋白比例倒置難治性腹水,用白蛋白、速尿靜脈注射,但以上中藥不可停用,要時時注意防止水電解質(zhì)和酸堿平衡紊亂及肝性腦病的出現(xiàn)。
4. 對肝功能失常的乙肝、丙肝病毒復(fù)制活躍的肝硬化患者,可服用清肝要方(見《中國中醫(yī)藥報》2010年9月3日名醫(yī)名方),以延緩肝硬化的發(fā)展及預(yù)防肝癌的發(fā)生。
肝硬化
治肝硬化。太子參30克,白術(shù)15克,趕黃草10克,楮實子12克,川萆薢10克,云苓15克,菟絲子12克,土鱉蟲3克,甘草6克,丹參18克,鱉甲(醋炙)30克。土鱉蟲烘干研成細末。水三碗,入鱉甲先煎半小時,納諸藥煎至一碗,沖服土鱉蟲末,渣再煎服。
肝硬化
名醫(yī)名方----軟肝湯(治療肝硬化)
組成 黨參15克,三七參粉6克(沖),丹參30克,生黃芪30克,炒白術(shù)15克,茯苓15克,制鱉甲15克,土鱉蟲15克,莪術(shù)10克,當(dāng)歸15克,生地15,枸杞子30克,茵陳20克,垂盆草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炒梔子10克。
功能 益氣健脾養(yǎng)肝,清熱利濕解毒,軟堅散結(jié)消癥。
主治 肝硬化。
方解 肝硬化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慢性、進行性、彌漫性肝病,臨床上病毒性肝炎(尤其是乙肝、丙肝)是引起肝硬化的主要原因。肝硬化屬于中醫(yī)的“積聚”、“鼓脹”范疇。代償期屬“積聚”,失代償期屬“鼓脹”。筆者根據(jù)多年的臨床體會,認為本病病機應(yīng)概括為虛,即正氣不足;毒,即乙肝、丙肝病毒、血吸蟲毒、酒毒、藥物化學(xué)毒物及濕熱蘊結(jié)之毒;瘀,即氣滯血瘀,癥積痞塊。其病位在肝,影響脾腎。無論是病毒感染或是其他因素引起的肝硬化,正氣虧虛與毒邪壅盛是致病的關(guān)鍵。濕熱毒邪或自外受,或自內(nèi)生,均能影響脾胃運化,導(dǎo)致肝膽疏泄不利,繼而引起氣機阻滯,血脈瘀阻,水濕不化,正虛與邪實互見,濕毒與瘀血并存的復(fù)雜局面,形成肝脾腫大之肝硬化重癥。
本方以黃芪、黨參、炒白術(shù)、茯苓培補元氣,健脾化濕,當(dāng)歸、生地、枸杞子養(yǎng)血柔肝,滋補肝腎,使肝、脾、腎三臟同調(diào),氣、陰、精同補,以解決虛的問題;茵陳、炒梔子、垂盆草、白花蛇舌草疏肝利膽,清熱利濕,解毒保肝,以解決毒的問題;用丹參、三七參、土鱉蟲、制鱉甲、莪術(shù)等活血化瘀、軟堅散結(jié)、消癥化纖之品,針對肝硬化的主要矛盾,解決瘀的問題。現(xiàn)代研究亦證實以上化瘀之品可以促進毛細血管擴張,抑制肝纖維組織增生,活化肝細胞,加速病變的修復(fù),使腫大的肝脾回縮變軟;生黃芪、黨參、白術(shù)、當(dāng)歸等更能提高血漿白蛋白,增加補體生成,調(diào)整機體活力;清熱解毒的茵陳、梔子、垂盆草、白花蛇舌草等都具備保肝、抗菌、抗病毒作用,同時又能降低升高的轉(zhuǎn)氨酶及膽紅素。故此方立法是:益氣養(yǎng)肝以扶正,健脾滋腎以固本,清熱利濕以解毒,活血化瘀以軟堅。如以此方加減,配成丸劑,緩緩圖治,更易被病人接受。
加減 脾虛氣滯,腹脹納呆者,加炒蒼術(shù)、川厚樸、廣木香、檳榔;水濕內(nèi)阻,腹水明顯,腹脹如鼓,小便短少者,加川厚樸、連皮苓、干姜、大腹皮;肝絡(luò)瘀阻,右脅痞硬,腹壁靜脈怒張,舌紫有瘀斑者,加益母草、澤蘭、桃仁、川牛膝;脾腎陽虛,腹部脹滿,形寒肢冷,面色黧黑,尿少納呆者,去生地、梔子,加桂枝、干姜、炮附子、防己、連皮苓等;肝腎陰虛,癥見腹水的同時,又見皮膚干燥,口干舌紅,消瘦腹大,青筋顯露者,宜育陰利水,加北沙參、西洋參、豬苓、阿膠、益母草、車前子、白茅根等。
肝硬化
軟金散治療肝硬化 快速修復(fù)受損肝細胞,逆轉(zhuǎn)肝硬化進程,短期恢復(fù)肝功能。
水蛭60 蟅蟲20 雞內(nèi)金15 鱉甲30 三七15 玄胡索20 枳殼30 生白芍30 熟大黃15 共為細末,一次3--5 克,一日2--3次。
肝硬化(臌脹)秘方
46.1 軟肝煎
【來源】鄧鐵濤,《名醫(yī)治驗良方》
【組成】太子參、鱉甲(醋炙)各30克,白術(shù)、茯苓各15克,楮實子、菟絲子各12克,萆薢18克,丹參10克,甘草6克,土鱉蟲3克(研沖)。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2次。土鱉蟲烘干研成細末。水三碗,入鱉甲先煎半小時,納諸藥煎至1碗,沖服土鱉蟲末二分之,渣再煎服。
【功用】健脾護肝補腎,活血化癥軟堅。
【方解】肝硬化屬中醫(yī)癥瘕、臌脹范疇,病因不一,病理復(fù)雜,但不外乎是肝、脾、腎三臟功能失調(diào),以致氣血痰水瘀積于腹內(nèi)而成。故方中以茯苓、白術(shù)、甘草健脾益氣;太子參補而不燥,氣陰雙補,甚為合宜;楮實子擅治水氣蠱脹,配菟絲子補肝而益腎,此乃虛則補其母之意;丹參一味,功同四物,養(yǎng)血活血;土鱉蟲、鱉甲皆靈動之物,活血軟堅化癥;萆薢則助四君以祛濕健脾。諸藥合用,共奏健脾養(yǎng)肝補腎、活血化癥軟堅之功。
【主治】肝硬化。
【加減】酒精性肝硬化加葛花10克;肝炎后肝硬化加黃皮樹葉30克;門脈性肝硬化加炒山甲10克;牙齦出血,加紫珠草或仙鶴草30克;陰虛無濕者去萆薢,加山藥15克,石斛12克。
【療效】在長期臨床應(yīng)用中,屢用屢驗,療效頗著。
46.2 育陰養(yǎng)肝湯
【來源】鐘一棠,《名醫(yī)治驗良方》
【組成】生地15克,白芍、枸杞子、女貞子、制首烏各20克,丹皮15克,丹參20克,茜草15克,炙鱉甲或龜板20克。
【用法】每日1劑,每劑煎兩次,頭煎用冷水2碗(約1000毫升),先浸泡20分鐘,煎至大半碗(約300毫升)濾出,二煎加水600毫升左右煎至300毫升,下午2~3時,上午7~8時分服。
【功用】育陰養(yǎng)肝,化瘀消癥。
【方解】本病大多在肝炎后形成,病程日久,肝之陰血不足,肝失所養(yǎng),故時有脅肋隱痛或不舒;血郁氣阻,致癥積不散,肝趨硬化,脘腹脹滿,血不上榮,津不上承,癥見面色晦滯少華,頭暈神疲咽干;陰虛有內(nèi)熱則舌嫩紅,少苔,脈弦細。正虛邪戀,本虛標實,以虛為主。治療不可攻伐太過,不能強求速效,宜標本兼顧,扶正祛邪。又因乙癸同源,故方中選用育陰養(yǎng)肝、補血滋腎的生地、白芍、枸杞子、女貞子、首烏、鱉甲等補不戀邪之品加上化瘀活血、散結(jié)消癥的丹參、茜草、丹皮等攻不傷正之藥,共奏育陰養(yǎng)肝、化瘀消癥之效。凡早、中期肝硬化,舌質(zhì)偏紅者均可用之。確是臨床行之有效的良方。
【主治】早、中期肝硬化。癥見脅肋隱痛或不舒、脘腹脹滿、頭暈神疲、納少咽干、面色晦滯少華,舌嫩紅、苔少、脈弦細。
【加減】兼肝郁不舒者加郁金、蘇梗各10克;兼有腹水、苔膩者去生地,加苡仁30克,茯苓、澤瀉各20克;有牙宣鼻衄者加地榆30克,槐米15克;尿赤口干加青蒿10克,石斛、麥冬各15克;大便不實者去首烏,加葛根15克,荷葉6克,山藥20克,便秘則加瓜蔞仁15克;精神萎頓加黃芪30克,當(dāng)歸25克;肝功能不正常者加大青葉30克,晚蠶砂(包煎)15克;腹脹甚則加枳殼6克,檳榔20克。
【療效】臨床屢用,多獲良效。但須堅持治療,其效始著。
46.3 軟肝湯
【來源】姜春華,《名醫(yī)治驗良方》
【組成】生大黃6~9克,桃仁9克,土元3~9克,丹參、鱉甲、炮山甲各9克,黃芪9~30克,白術(shù)15~60克,黨參9~15克。
【用法】每日1劑,文火水煎,分兩次服。
【功用】活血化瘀,軟肝散結(jié),益氣健脾。
【方解】肝硬化是不同原因引起肝臟彌漫性炎癥,或廣泛的肝實質(zhì)變性或壞死繼續(xù)發(fā)展而導(dǎo)致肝臟逐漸變形、變硬的一種慢性進行性疾病。本方乃仲景《金匱要略》“下瘀血湯”加味而成。原方主治產(chǎn)后腹痛、腹中有干血著臍下,亦主經(jīng)水不利。方中大黃蕩滌瘀血,桃仁活血化瘀,土元逐瘀破結(jié),三味相合,破血之力頗猛;丹參苦、微寒入心肝二經(jīng)血分,有活血祛瘀、涼血消腫之功,現(xiàn)代藥理研究證明可促進肝臟生理機能好轉(zhuǎn),并能使肝脾腫大縮小變軟;炮山甲咸能軟堅,性善走竄;鱉甲味咸氣寒,入肝脾血分,既能滋陰退熱,又可軟堅散結(jié),兩藥均對肝硬化,肝脾腫大有較好的治療效果;脾主運化水谷精微為后天之本,佐以黃芪、白術(shù)、黨參健脾益氣之品,符合仲景“見肝之病,當(dāng)先實脾”之旨。且根據(jù)患者體質(zhì)虛實調(diào)整劑量,此乃扶正祛邪之意。上藥共具攻補兼施、活血化瘀、軟肝散結(jié)之功。
【主治】癥瘕,積聚,脅痛,臌脹(早期肝硬化,輕度腹水)。
【加減】濕熱內(nèi)蘊者可選加茵陳、山梔、茯苓、黃柏、龍膽草、垂盆草、平地木等;脾虛氣滯者可選加砂仁,陳皮、枳殼、藿香、蘇梗等;肝氣郁滯者可選加柴胡、郁金、枳殼、青皮、木香、綠萼梅等;肝絡(luò)血瘀者可選加乳香、五靈脂、赤芍、紅花、九香蟲等;肝經(jīng)郁熱者可選加生山梔、丹皮、連翹、龍膽草等;肝腎陰虛者可選加生地、玄參、麥冬、石斛、女貞子、牡丹皮等;陰虛火旺者用上藥再加龍膽草、白蒺藜、山梔等;脾腎陽虛者可選加附子、桂枝、干姜、益智仁、砂仁等;凡肝病見陽痿者不可壯陽,壯陽則相火動而傷肝陰,病愈重。營熱絡(luò)傷,癥見鼻衄、齒衄、目赤或皮下出血者,可選加廣犀角、生地、丹皮、連翹、赤芍、玄參、茅根、山梔、蒲黃、羊蹄根、小薊草,上藥對毛細血管擴張、蜘蛛痣、血小板偏低亦有改善作用;周身浮腫有輕度腹脹者,可選加防己,將軍干、冬瓜皮、玉米須、薏苡、茯苓、黑大豆、澤瀉、豬苓等;如出血較多,癥狀較重,可暫停用活血化瘀法,也不可用止血藥,用健脾法加大劑量,可止血;大便次數(shù)多而溏薄者,大黃減量或改用制大黃先煎。
【療效】臨床屢用,堅持治療,效果頗佳。
46.4 化瘀通氣方
【來源】印會河,《中醫(yī)內(nèi)科新論》
【組成】柴胡9克,赤芍、丹參、當(dāng)歸各15克、生牡蠣30克(先下),廣郁金9克,川楝子12克,桃仁、紅花、桔梗、紫菀、蟅蟲各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化瘀軟堅,開利三焦。
【方解】方中以柴胡、當(dāng)歸、丹參、赤芍、郁金、楝子、桃仁、紅花、舒肝理血;桔梗、紫菀開肺氣、利三焦以開氣道、消脹;牡蠣軟堅消腫;蟅蟲化久瘀、消積塊。諸藥相伍,共奏化瘀軟堅、開利三焦之功。
【主治】肝硬化(氣臌),證見脅腹脹痛較久,繼發(fā)腹部脹滿,不以饑餓為增減,一般晚間為重,漸變腹部臌大,擊之如鼓,無移動性濁音,有兩脅積塊(肝脾腫大),舌苔一般不厚,脈弦。
【加減】晚期肝硬化(水臌),腹大如鼓,胸脅脹滿,其病多由氣臌積漸而來,腹中水漬,轉(zhuǎn)側(cè)有聲,移動性濁音明顯,下肢可見浮腫,面色萎黃,小便短少,大便時干,脈細數(shù)者,本方加椒目、葶藶子各9克;體虛加阿膠9克(化沖);便實加大黃9克(即加味方)。
【療效】多年使用,效果頗佳。
【附記】上兩方均為“抓主證”之常用效方。凡病肝炎而后見腹脹為主證的,一般均率先使用此方,有時病人未發(fā)現(xiàn)有肝炎病史,而腹脹頑固,諸藥不效者,亦可用此方治之,蓋有一部分“隱性肝炎”,癥狀既不明顯,體檢又不及時,俟積之既久,則“肝性腹脹”既已形成,而檢查肝功,則又可以處于正常值的范圍之內(nèi),似此,則同樣可以用此方,且常收可喜療效。
凡由氣臌而致之水臌,腹水明顯者,率先用加味方,效果似乎較之早年使用的健脾、利濕、攻下逐水等法為優(yōu)。但因此病終系古來四大“危病”之一,不能用之即應(yīng),用現(xiàn)代西醫(yī)觀點說,肝的破壞,超過三分之二以上,即健康肝不足三分之一者,則肝的代償作用,已不足以完成對人體應(yīng)起的作用,故挽救即較困難。然否待考。
46.5 白金湯
【來源】胡源民,《遼寧中醫(yī)雜志》(4)1983年
【組成】白花蛇舌草、懷山藥、黨參各30克,雞內(nèi)金、柴胡、甘草各10克,白芍15克,女貞子2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扶正祛邪、活血化瘀、改善肝功、軟縮肝脾、治肝保肝。
【方解】方中白花蛇舌草、甘草解毒祛邪,扶助正氣,增強機體的免疫力;黨參、山藥健脾和胃,是謂“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dāng)先實脾”之意;柴胡、白芍疏肝解郁;佐以女貞子補腎養(yǎng)肝,使生化有源;雞內(nèi)金性平效廣,功能消食補腎,更能消痞軟堅,縮軟肝脾之功最著。如此配合用之,對肝硬化之的,眾矢齊發(fā),力專效宏。
【主治】肝硬化。
【加減】如邪熱偏盛,加蒲公英、金銀花、半邊蓮;血證明顯,加參三七、仙鶴草;脾虛腹脹泄瀉,加白術(shù)、茯苓;畏寒、舌質(zhì)淡,脈沉細,加附子、肉桂;有腹水征,去甘草,加十棗湯。
【療效】多年使用,療效可靠而快速。
【附記】本方名為編者擬加。
46.6 軟肝縮脾方
【來源】趙紹琴,《中國中醫(yī)藥報》1990年
【組成】柴胡6克,黃芩10克,蟬衣6克,白僵蠶10克,片姜黃6克,水紅花子10克,炙鱉甲、生牡蠣各20克,生大黃1克,焦三仙各10克。
【用法】本方每周服5劑,每劑煎取500毫升左右,分2~4次溫服。服3個月后改為每周3劑分服維持。
【功用】行氣開郁,活血化瘀,軟肝縮脾。
【方解】肝硬化早期表現(xiàn)脅痛、腹脹、癥瘕等證(遷延日久,后期多成臌脹,屬中醫(yī)“四大危證”之一),其形成,氣、血、食、濕之郁是關(guān)鍵。諸郁不解,導(dǎo)致血瘀結(jié)聚,形成癥瘕,同時氣血臟腑受諸郁所傷,功能失調(diào),正氣漸弱,多數(shù)屬虛實挾雜之證,根據(jù)不同階段不同,各有所側(cè)重而已。早期肝硬化,臨床表現(xiàn)較為復(fù)雜,但總以肝硬、脾大為主要見證。治療時,不宜因虛而絕用補劑,否則瘀結(jié)日甚;亦不可攻利太猛,劫伐正氣,與病無益。順以行郁活血、軟堅散結(jié)、調(diào)整陰陽之法,達到軟肝縮脾的目的。方中用升降散(蟬衣、僵蠶、片姜黃、大黃)開通內(nèi)外、平調(diào)升降、燮理氣血;柴胡疏達肝膽之經(jīng)氣,解除肝氣之郁結(jié);黃芩苦寒,善清少陽郁熱,并清因諸郁而蘊生之內(nèi)熱;水紅花子活血且能利水、除血滯、化水濕;焦三仙化積滯以疏導(dǎo)胃腸;鱉甲、牡蠣咸寒軟堅以散瘀結(jié)。諸藥合用,針對肝硬化早期多以肝硬、脾大為主要表現(xiàn)的病癥,可收到調(diào)氣開郁、活血化瘀、軟肝縮脾之功效。
【主治】早期肝硬化(肝硬、脾大)。
【加減】胸脅滿悶、喜嘆息、脈沉而滯、氣郁顯著,加佛手、香附各10克;厭食嘔惡、脅脹不舒,舌苔白膩,濕郁為甚,加藿香、佩蘭、姜半夏各10克;心煩失眠、性躁易怒,舌紅起刺,火郁之象,加川黃連6克,丹皮10克,龍膽草3克;噯氣頻作、食后脘堵、積滯明顯,加保和丸10克(沖服);腹壁青筋暴露、鵝肝掌、蜘蛛痣等特征明顯,舌有瘀斑,血瘀之征,重用鱉甲、牡蠣各30克,加莪術(shù)、三棱各6克;或配服鱉甲煎丸1丸/日;形體消瘦,神疲乏力,脈沉細軟弱,虛象為主,當(dāng)區(qū)別陰陽氣血之偏重,酌加補益之品,氣虛者,舌淡、脈虛,加白術(shù)10克,太子參6克;血虛者,唇臉色淡,脈細,加阿膠10克;舌淡苔滑,脈濡緩,中陽不足,加干姜,吳茱萸各3克;舌尖紅絳,少苔且干,下焦陰虧,加生地20克,枸杞子、女貞子各10克。
【療效】屢用屢驗,效果甚佳。
【附記】忌食辛辣、油膩食物,要求以清淡素食為主。同時堅持每日早、晚散步各1小時,使肢體微勞,精神放松,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46.7 復(fù)肝丸
【來源】朱良春,《當(dāng)代名醫(yī)臨床精華》
【組成】紫河車、紅參須、炙地鱉蟲、炮甲片、參三七、片姜黃、廣郁金、生雞內(nèi)金各60克。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水泛為丸。每服3克,每日服3次,食后開水送下,或以湯藥送服。1個月為1療程。
【功用】益氣活血,化瘀消癥。
【方解】方中取紫河車大補精血;紅參須益氣通絡(luò),用以扶正;參三七活血止血、散瘀定痛;地鱉蟲破血消癥,和營通絡(luò);郁金、姜黃疏利肝膽、理氣活血;生雞內(nèi)金、炮山甲片去積消滯、軟堅散結(jié)。全方著眼于肝血郁滯、瘀凝脈絡(luò)的主要病機,采用扶正祛邪、消補兼施的治療原則,又以丸藥小劑量常服之法,補不壅中,攻不傷下,可使癥積潛移默消,促使肝實質(zhì)的改善和恢復(fù)。
【主治】早期肝硬化,肝脾腫大,或僅肝腫大、脅痛定點不移,伴見脘悶腹脹、消瘦乏力、面色侮滯、紅絲血縷,或朱砂掌,舌暗紅,或有瘀斑,脈弦澀或弦細等。
【加減】肝郁脾虛,配合逍遙散、異功散、當(dāng)歸補血湯加減;脾腎陽虛,配合景岳右歸丸、當(dāng)歸補血湯加減。
【療效】屢用屢驗,效佳。
【附記】肝硬變病非一日,虛實兼雜,但標證急時,治宜緩圖,收效雖慢,常服必日見其功,漸至痊愈。本方亦為肝硬變初愈之善后良方。
46.8 茵布治肝湯
【來源】張夢儂,《臨證會要》
【組成】綿茵陳30克,昆布15克,炒槐角、煨莪術(shù)各10克,海藻15克,煨三棱10克,制鱉甲15克,赤芍、旋覆花(布包),五靈脂、蒲黃各10克,夏枯草、蒲公英各30克。
【用法】水煎服,兩日1劑,分4次溫服,(一日服兩次)。如無不良反應(yīng),可續(xù)服兩月,至肝區(qū)不痛,肝臟變軟,肝臟縮小停藥。
【功用】止痛,軟堅。
【方解】肝硬化未有不累及脾胃者,但臨床見證各有側(cè)重。如肝病重,脾胃病輕,則著重治肝。故用茵陳、槐角治肝炎而消黃疸;三棱破血中之氣;莪術(shù)破氣中之血;海藻、昆布軟堅散結(jié);鱉甲入肝除熱散結(jié)而養(yǎng)陰;夏枯草補肝散結(jié)解熱而瀉火;五靈脂入肝經(jīng)和血止痛;蒲黃入肝經(jīng)行血消瘀;蒲公英散毒消腫核;旋覆花消結(jié)治肝著;赤芍瀉惡血而除肝火。凡肝炎日久,肝臟腫大、堅硬作痛、肝功能較差者,皆可用此方多服,效佳。
【主治】肝硬化,肝區(qū)疼痛較重、肝腫較大、脾胃癥狀較輕者。
【療效】屢用皆效。
【附記】本方名為編者擬加。凡屬肝炎、肝硬化及并發(fā)腹水或續(xù)發(fā)黃疸的,都應(yīng)遵守下列禁忌:①飲食方面,禁食各種酒、辣椒、姜、花椒、胡椒、蔥、蒜、蝦、蟹、鯉魚、鲇魚、黃顙魚、豬頭、豬蹄腳、羊肉、牛肉、狗肉、雞、鴿等。②生活方面戒絕房事、憂愁、怒惱。
46.9 苓桂健運湯
【來源】張夢儂,《臨證會要》
【組成】白茯苓15克,桂枝5克,炙甘草、炒枳實、白術(shù)各10克,淡吳萸5克、陳皮10克,黃連炭5克,瓜蔞皮10克,焦山楂15克,法半夏10克,生姜3片。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3次溫服。如無不良反應(yīng),可連續(xù)服一月,至癥狀消失后停藥。并守上述之禁忌,雖病情嚴重,也可望取得顯著療效。
【功用】健運中焦。
【方解】肝硬化影響脾胃受損,脾胃病重,肝病較輕,則著重治療脾胃。故方用白術(shù)健脾,甘草益胃,茯苓滲濕,陳皮理氣,半夏燥濕痰,瓜蔞祛熱痰,桂枝通陽,吳萸下氣溫中,黃連苦降燥濕開郁,山楂酸溫消滯磨積,生姜和胃健脾,厚樸散滿,枳殼寬中。此方合苓桂術(shù)甘湯、左金丸、枳術(shù)丸、小陷胸湯、二陳湯和橘枳姜湯,組成此方,以溫中通陽、健脾益胃、理氣化痰、消脹進食。凡脾胃失運、脘痞拒按、噯飽氣逆、二便不調(diào),常服此方,都能獲效。
【主治】肝硬化,脘中痞痛脹滿、納少神疲、大便不調(diào)、胃腸癥狀嚴重、肝區(qū)癥狀較輕者。
【療效】臨床屢用,常服有良效。
【附記】本方名為編者似加。
46.10 健肝生化湯
【來源】趙蘭堂,《新中醫(yī)》(3)1976年
【組成】黨參15克,炒白術(shù)12克,懷山藥30克,當(dāng)歸12克,丹參30克,生白芍18克,龍膽草6克,川連9克(或生梔子代),神曲15克,青皮12克,炒枳殼9克。
【用法】上藥加水2500毫升,浸泡1小時,慢火煎至500毫升,復(fù)煎時加水500毫升煎至250毫升,兩次藥汁混在一起,再濃縮至500毫升,晚入睡時1次服用。每日1劑。以15劑為1療程。
【功用】健脾理氣,活血化瘀,清利濕熱。
【方解】方用黨參、懷山藥、炒白術(shù)健脾益氣,補而不膩,以提高血漿蛋白,增強機體抗病能力;當(dāng)歸、丹參、白芍、活絡(luò)通脈,以改善門脈循環(huán);川連、膽草清利肝膽濕熱;枳殼、青皮健胃利氣。諸藥相伍為用,共奏健脾理氣、活血化瘀、清利濕熱之功,肝脾同治,故用之多效。
【主治】肝硬化。
【加減】根據(jù)中醫(yī)辨證分型進行加減:如肝膽郁熱型,本方去白術(shù)、當(dāng)歸、丹參,適當(dāng)選加茯苓15克,郁金、川軍各9克,茵陳12克,金銀花15克;肝郁脾虛型,本方去膽草。黨參增量,并加茯苓30克,香附12克;肝腎陰虛型、本方去白術(shù)、膽草,適當(dāng)選加何首烏、女貞子各15克,枸杞子9克,生鱉甲30克。總之應(yīng)根據(jù)辨證中的側(cè)重而靈活應(yīng)用,不必拘泥原方。
【療效】多年臨床使用,治驗甚多,效果甚佳。
46.11 養(yǎng)肝飲
【來源】楊干潛,《新中醫(yī)》(4)1984年
【組成】生棗仁、茯苓、生麥芽、菟絲子各15克,知母、大甘草、茉莉花干(沖焗),蓮須各5克,蕤仁肉、枸杞子各9克。
【用法】上藥加清水2碗半煎至1碗溫服,復(fù)煎當(dāng)日再煎再服,每日1劑。
【功用】清養(yǎng)肝陰,寧心和脾。
【方解】本方根據(jù)廣東已故名老中醫(yī)郭梅峰清養(yǎng)肝陰法的經(jīng)驗制訂而成。方用菟絲子、蓮須、枸杞子、蕤仁以滋養(yǎng)肝陰。肝為陰中之陽,故以知母清熱;茉莉花疏肝達木;甘草緩肝急;茯苓培土益木,合麥芽兼能疏肝、健脾開胃,使后天得健,肝體得養(yǎng);君以棗仁清養(yǎng)肝陰,酸斂安魂,與上述養(yǎng)陰藥協(xié)同可肝腎并養(yǎng),水木同滋,效力更強;又與麥芽相伍,能食能寐,則各種慢性病證自能日漸好轉(zhuǎn)。故本方實仲景酸棗仁湯之變法也,特去川芎之剛,而入柔劑矣。故本方治肝虛肝郁,可代逍遙散類而無辛燥傷陰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