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氣虛體質(zhì)典型舌象
1舌淡胖,有瘀點
治法:益氣化瘀通絡(luò)
用藥:由于氣虛是主要原因,可用黃芪來益氣,祛瘀時可使用丹參、川芎、當歸等養(yǎng)血活血的藥物來祛除血中的瘀滯。
使用桂枝既可以溫經(jīng)通絡(luò),又可以通達陽氣;如果病程很長,也可以加用地龍、全蝎等搜風(fēng)通絡(luò)的藥物幫助祛除絡(luò)脈中的風(fēng)邪和瘀滯。
2暗淡舌,薄膩苔
治法:健脾養(yǎng)血,扶正強體
方藥:中藥以黃芪、當歸、白扁豆、太子參等健脾胃養(yǎng)氣血為主,配合使用澤瀉、茯苓等化濕利水之品。
穴位療法:可艾灸足三里、中脘穴。
3胖嫩舌,如鏡面
治法:健脾
方藥:常用中藥主要有枸杞子、知母、黃檗、生地黃,以及太子參、黃芪、淮山藥、白扁豆等。
還可以使用成藥知柏地黃丸和參苓白術(shù)丸,兩者需要同時服用效果才明顯。
4淡暗舌,有瘀點
治法:補氣養(yǎng)血,祛瘀解毒
方藥:藥物以炙黃芪、太子參、豬苓、茯苓、赤芍、干地黃、當歸、雞血藤、丹參、阿膠、炒白術(shù)等組方,扶正為主兼顧活血化瘀解毒,成藥可以使用八珍丸和健脾益氣顆粒。
穴位療法:可以選擇三陰交、昆侖、足三里等,可采用艾灸、針刺等方法,二者結(jié)合效果更好。
5舌淡胖,且苔白
治法:健脾補氣
方藥:適宜使用人參、黃芪、白術(shù)、炙甘草、當歸、陳皮、升麻、柴胡、火麻仁等組方。成藥可以采用補中益氣丸。
穴位療法:常用百會、氣海、大腸俞、關(guān)元、足三里等,針用補法,加艾灸。
6淡胖舌,有齒痕
治法:健脾益氣,化濕止瀉
方藥:主要采用人參、白術(shù)、茯苓、甘草、山藥、桔梗、白扁豆、蓮子肉、砂仁、薏米、陳皮、紅棗、干姜等組方,成藥可以選用參苓白術(shù)丸、健脾丸等。
穴位療法:主要選取脾俞、胃俞、中脘、天樞、關(guān)元等穴位,針用補法,適宜艾灸足三里、三陰交等。
7淡紅舌,有瘀點
治法:補氣血,化瘀消腫
方藥:藥物以黃芪、黨參、白術(shù)、茯苓、當歸、遠志、酸棗仁、仙鶴草、車前草、丹參等組方。成藥可服用歸脾湯配合健脾益腎顆粒。
穴位療法:宜采用乳根、肺俞、肩井、三陰交、血海、足三里、期門、膻中、關(guān)元、氣海等,宜采用平補平瀉的手法。
8舌淡紅,苔薄白
治法:補脾益氣,固沖調(diào)經(jīng)
方藥:主要采用白術(shù)、當歸、茯苓、黃芪、遠志、桂圓肉、酸棗仁、人參、木香、山藥、薏米、炙甘草等組方。成藥可用人參、歸脾丸等。
穴位療法:主要可采取氣海、足三里、地機、脾俞等,宜采用補法,脾俞穴可以加用艾灸。
9舌淡白,舌質(zhì)嫩
治法:補益心脾,養(yǎng)心安神
方藥:中藥多用人參、白術(shù)、黃芪補新宜脾。用遠志、酸棗仁、桂圓肉、合歡皮、夜交藤等補心益脾,安神定志。用當歸滋陰養(yǎng)血,用木香行氣疏脾。
穴位療法:主要選取脾俞、心俞、神門、三陰交等,采用補法,適宜加艾灸。
10舌淡薄,且苔白
治法:補腎納氣,止咳潤肺
方藥:多用熟地黃、山茱萸、山藥、茯苓、澤瀉、牡丹皮、制附子、人參、蛤蚧、白術(shù)、五味子等組方。成藥可以服用六味地黃丸和參蛤丸。
穴位療法:多采用腎俞、太溪、肺俞、太淵、膏肓、足三里,膻中、豐隆等,常用補法或灸法。
11淡紅舌,苔薄白
治法:辛溫解表,宣肺散寒
方藥:多用杏仁、紫蘇葉、防風(fēng)、荊芥、羌活、獨活、柴胡、前胡、枳殼、茯苓等中藥組方。成藥可以服用感冒清熱沖劑治療。
穴位療法:主要穴位可采用列缺、迎香、中脘、風(fēng)池、合谷等。
12舌暗紅,苔黃膩
治法:健脾除濕,行氣化瘀
方藥:口服藥物以黨參、白術(shù)、茯苓、柴胡、當歸等為主藥??梢圆捎命S檗、苦參、虎杖等藥物煎湯外洗患處。成藥有參苓白術(shù)丸、加味逍遙丸、四妙丸等。
穴位治療:常取氣海、關(guān)元、子宮、足三里、期門、太沖等。
13瘦小舌,薄膩苔
治法:調(diào)補氣血,補益肝腎,祛除濕邪
方藥:藥物可以用白術(shù)、黃芪、茯苓、桂枝、牛膝、枸杞子等為主。成藥可選用歸脾湯配合健脾益腎顆粒。
穴位療法:常取穴位有大椎、肩井、足三里、合谷、太沖、肝俞、脾俞、外關(guān)、豐隆、腎俞等。
14暗紅舌,胖大舌
治法:健脾益氣,行氣化瘀
方藥:中藥可選用桃紅四物湯和四君子湯加西洋參、荊芥、防風(fēng)、蘇葉、銀花、牛膝、荷葉、白花蛇舌草、益母草、黃芩等配合使用。
穴位療法:選用脾俞、胃俞、膈俞、足三里、氣海、血海、大椎、三陰交、陰陵泉、期門、太沖等。
15暗淡舌,黃膩苔
治法:扶正為主,去邪為次
方藥:多使用黃芪、甘草、鐘乳、人參、桂心、茯苓、白術(shù)、五味子、麥冬、干姜、石英、紫菀、款冬花等組方。成藥可以選擇參苓白術(shù)、補肺丸等。
穴位治療:選擇印堂穴、迎香穴、尺澤穴、列缺穴、風(fēng)門穴、脾俞穴、肺俞穴、百會穴、合谷穴等。
16淡紅舌,苔薄白膩
治法:健脾益氣,清胃降逆
方藥:中藥可選用菊花、西洋參、川牛膝、遠志、酸棗仁、桃仁、紅花、苦參、防風(fēng)、蓮子、益母草等組方。成藥可選用八珍湯加葛根湯等。
穴位療法:穴位選用期門穴、肝俞穴、脾俞穴、內(nèi)關(guān)穴、上脘穴、中脘穴、關(guān)元穴、膻中穴、三陰交穴、足三里穴、風(fēng)池穴、大椎穴、氣海穴等。
17胖大舌,薄白苔
治法:健脾補氣,祛濕化痰
方藥:可采用成藥玉屏風(fēng)散或者將黃芪、白術(shù)、防風(fēng)以2:1:1的比例研磨成粉,每次用開水沖5克左右,每天兩三次。若飲食不好,可在醫(yī)生指導(dǎo)下服用參苓白術(shù)丸。
穴位療法:可選擇足三里穴、氣海穴、百會穴、大椎穴等,若有痰濕咳嗽,加豐隆穴、風(fēng)門穴。
二、陽虛體質(zhì)典型舌象
1胖嫩舌,質(zhì)淡白
治法:健脾補腎,解毒抗癌。
方藥:以宜炒白術(shù)、黃芪、半夏、黨參、旋覆花、代赭石、茯苓、焦三仙、白花蛇舌草等為主,成藥可以選用健脾益腎顆粒。
穴位療法:胃癌針灸取穴主要為脾俞穴、胃俞穴、膈俞穴、足三里穴、條口穴、豐隆穴、關(guān)元穴等,可滋陰、健脾、化痰。
2淡胖舌,有齒痕
治法:溫陽、滋腎、固澀
方藥:多用熟地黃、山茱萸、山藥、茯苓、澤瀉、牡丹皮、附子等。成藥可用金匱腎氣丸治療。
3舌色談,苔白膩
治法:散寒化濕,溫經(jīng)通絡(luò)
方藥:主要用干姜、甘草、茯苓、白術(shù)、熟地黃、獨活、牛膝、桑寄生等組方。成藥可用舒筋活絡(luò)丸、獨活寄生丸等。
4胖淡舌,淡白苔
治法:健脾益氣,溫補腎陽
方藥:多使用牛膝、車前子、杜仲、續(xù)斷、天麻、附子、白芍、白術(shù)、干姜、茯苓、桂枝、黨參、炙甘草等組方。成藥可以選擇附子理中丸、舟車丸等。
穴位療法:選擇關(guān)元穴、氣海穴、中極穴、脾俞穴、腎俞穴、足三里穴、豐隆穴等。
5胖嫩舌,薄白苔
治法:補益肝腎,健腦通絡(luò)
方藥:應(yīng)選擇健腦補腎的中藥,可以選用人參、鹿茸、肉桂、當歸、遠志、紅景天、川牛膝、金櫻子、砂仁、豆蔻等組方。成藥可以選用健腦補腎丸等。
穴位療法:針灸頭部的運動區(qū)。加百會穴、風(fēng)池穴,點刺大椎穴
、肩髎穴、肩髃穴、臂臑穴、外關(guān)穴、曲池穴、合谷穴、四縫穴、肝俞穴、脾俞穴、腎俞穴、伏兔穴、足三里穴等穴位。
三、陰虛體質(zhì)典型舌象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