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竹簡神烏傅(賦)
神烏傅(賦)長 2 2 厘米,寬 0.9 厘米。1993 年3月出土于連云港東海尹灣漢墓中,傅的竹簡共 21 枝,全篇約六百四十余字。
竹簡《神烏傅》作于西漢成帝永始年間(公元前16—前13年),1993年在江蘇省東??h溫泉鎮(zhèn)尹灣村漢墓出土。六號墓出土的部分簡牘,其中編號114至133的簡牘,是一篇存664字的《神烏賦》——簡牘“賦”書作“傳”(也有學者認為“賦”應作“敷”,“賦”、“傅”都是假借字)。據同墓所出木牘上面的明確紀年,可知墓主人的下葬時間為漢成帝元延三年(公元前10年)。從尹灣漢墓中共出土簡牘157件,所載漢字約4萬?!渡駷醺怠返臅w為草隸,內容是一篇基本完整的文學作品,它用擬人的手法,講述了一個生動而悲壯的故事?!渡駷醺怠返某鐾?,引起了考古界和書法界的極大興趣,它給我們展現了西漢晚期隸書的真實面貌。
《神烏傅》是一篇文學作品,所講的故事是:雌、雄二烏陽春三月在官府前面的高樹上筑巢,巢未筑好,遇到盜鳥來偷竊,雌烏與盜鳥由論理爭辯至于搏斗。雌烏被盜鳥擊傷,冤屈難伸,求助無門,遂斷然求死,而雄烏也決心殉情。雌烏不同意,要求它迅速逃走,將來再婚,并希望后母能照顧好兒子,說完便自殺了。雄烏大哀,無可奈何,終于遠離家園,高翔而去。這篇賦運用對話形式敘述故事,對話有論辯性質。在講述故事的同時,這位不知名的書家給我們留下了一篇極為精彩的書法作品,使我們越看越有味,百看不厭。它的篇名“神烏傅”三個字,是用楷隸寫成,和東漢碑刻上的隸書沒有什么不同,它的內容文字用草隸寫成,里面間有少量行隸。從這里可以斷定,至少在西漢晚期,隸書已經是楷隸、行隸、草隸各體完備,完全成熟的字體系統了。
古代的篆書字體雖然很美,但難寫難識,使用起來并不方便。逐漸簡化、方便化是任何文字發(fā)展變化的規(guī)律,隸書就是這樣出現的。隸書(古隸)先是與篆書同時使用;然后形成了獨立的隸書字體,民間和官方簡牘上使用隸書,正式場合鐘鼎及刻石上使用篆書;最后隸書逐漸取代了篆書,形成了完整的隸書文字系統,簡牘上使用草隸、行隸,刻石上使用楷隸。
原來人們一直認為隸書的成熟在東漢時期,漢簡的大量出土,把這個時間提早到了西漢時期。西漢時隸書已被人們熟練掌握,并在長期使用中逐漸找到了隸書書法藝術美的表現方法。那時隸書藝術美是極其豐富多彩的,特別是草隸和行隸,它們那婀娜多姿的結字和用筆方法給人們以無限的美的聯想,其中許多美學思想也符合當代人的審美觀念,這就是《神烏傅》會受到當代人關注的原因。
《神烏傅》的書體有人認為是章草,筆者認為它是比章草要早的草隸。雖然它里面有些字和部首的草法和章草很相似,如“走之”、“口”等,但從整體上看,它的草法變化非常靈活,有的字有幾個不同的寫法,其用筆、結字和章法更是開合自由、不拘一格,遠沒有達到章草那種規(guī)范程度。章草是草隸高度規(guī)范化的產物,是在東漢時期才定型的。章草固然也有它的美,但章草的出現乃至推廣,也限制了草隸多樣化的發(fā)展。正因為《神烏傅》是早期的草隸,它呈現給我們的是一派生機勃勃的稚拙美。
《神烏傅》的書法很有特點,它雖然寫在寬度不足一厘米的小小竹簡上,但其用筆之精到使人嘆為觀止。那富有彈性的筆畫,雖細而不柔弱;橫畫捺畫的波勢帶有明顯的隸書特征又富于變化;一些特意加粗的筆畫不但不嫌臃腫,反而表現出厚重的力度;一些豎畫立下的長筆及向斜下方的拖筆使章法疏密有了變化,整篇作品更加生動。這些特點,在臨寫時仔細揣摩,好好把握,一定會對我們隸書的創(chuàng)作以有益的啟迪。
《神烏傅》的臨寫可收可放,可大可小。如按原字大小或稍微大一些來臨,可以更接近漢簡的原貌,表現出它那精巧靈動的特點,從中體會到漢簡的氣息和古人用筆的技巧。如果放大來臨,也很流暢大氣,沒有絲毫局促生硬的感覺,會給寫大字隸書注入新鮮的元素。
隸書在書法史上從漢代以降兩千年來,基本上是以隸楷書法為主,都是以漢碑刻石上的隸書為范本。人們也想在隸書創(chuàng)作上求新求變,但多少年來無大的超越。像《石門頌》那樣較為靈活一些的楷隸在一段時期受到書法界的青睞,就是這種求新求變思想的反映。近代以來,隨著漢代竹簡的大量出土,人們看到了漢代書法的更多的面貌,原來漢代還有這么多精彩的草隸和行隸,可以供我們欣賞、研究和臨摩。大量漢簡重見天日,走入我們的視野,必將帶給當代隸書創(chuàng)作創(chuàng)新以極大的促進。
現在很多人都注意到了學習漢簡對隸書創(chuàng)作的促進作用,并已進行許多有益的實踐,給隸書面貌帶來清新的氣息。草隸、行隸不但可以以新的書體進行書法創(chuàng)作,還可以把它們的因素注入楷隸的創(chuàng)作中去,會使隸書整體面貌更加生動多姿,出現更加廣闊的前景。
賦是兩漢文學的代表,但流傳于今,據近年整理出版的《全漢賦》,完篇或基本完整的,數不過百。根據這些傳世的篇章,研究者將漢賦大別作三,即騷賦、文賦、俳諧體賦。騷賦淡藻揚葩,為楚聲之遺緒。文賦抵掌而談,彌綸群言,被縱橫家流風,以客主問答為結構形式,發(fā)展為代表了漢賦基本風格的騁辭大賦。賦之宮廷化、文人化,即完成于此。有學者特別指出,“賦在屈原、荀況之后,發(fā)生了一系列重要的變化,其中在賦史上影響最大的要算是賦的文人化與宮廷化了。“劃歸第三類的作品,似乎只有宮廷賦家王褒的《僮約》和《責鬢髯奴辭》兩篇?!顿准s》雖然旨在懲戒悍仆,卻如同《詩·幽風·七月》,以淺白之語,細述家譜四季勞作,“鋪排而出以疏野,特詼詭有奇趣”。今《神烏賦》的發(fā)現,卻昭示了賦史上的另一面,即賦之宮廷化、文人化的同時,它的遠源也并未枯竭,而是一道長流,縈回曲折,綿延至唐;則文人的俳諧體賦,亦其來有自業(yè)。
《神烏傅》為敘事體,大致整齊的四言句式,押了大致整齊的韻,文字淺近,很少奇字怪字,不是堆垛之形容與鋪排,又化經義為文辭,樸野中見儒雅;由哀怨而憤激,溫淳中見風力。雌烏的臨終之言,凄清婉切;雄烏德哀哀呼號,沉郁悲涼。置于漢賦中,此篇不算長,卻又聘辭大賦所未及的委曲婉轉之情節(jié)。而敘事繁簡得中,全篇以對話為主,聲容辭氣各肖其身份,更別見聲香真色。雖未必特存諷喻,卻揭出當日社會生活中的真實圖景?!巴鰹醣环?,盜反得完”,深悲深怨,“無所告訴”,“鳥獸且相擾,何況人乎”!忿懣且又無奈的悲呼,較之《鵬鳥賦》、《鸮賦》借鳥禽而談玄,自抒牢落,反映的社會生活面當風味廣闊。后漢趙壹的《刺世疾邪賦》特以鋒銳之筆,疾言厲辭,揭出腐朽統治之大奸大惡,而《神烏傅》則用幽咽憤悱的敘事體寫出前漢由盛而衰之際小民的怨苦,似已開此批判現實之端了。
四言詩體賦,也見于與《神烏傅》大抵同時的文人創(chuàng)作,如揚雄的《逐貧賦》。與他的名篇《甘泉》、《羽獵》、《長楊》雕瞆縟麗、文辭艱深不同,《逐貧賦》中的對答,頗見生動活潑之趣。如此風格之異,正同于王褒的《洞簫賦》與《僮約》之比較。那么,可否設想,騷賦、文賦、俳諧體賦之外,更有一種如《神烏賦》之類的民間俗賦并行于世,且或近或遠、或深或淺地影響著文人賦的創(chuàng)作?有識之士早在《韓朋賦》研究中,就提出了這樣的問題,由《神烏賦》而發(fā)現并證實了這古遠的淵源。
而《神烏傅》則相當于現代的民間故事,屬于俗賦的范圍。它比三國時期曹植的《鷂雀賦》早200多年,比敦煌俗賦《燕子賦》早400多年。也就是說,《神烏傅》把我國古代禽鳥寓言文學及俗賦的產生時間提前了200多年。
竹簡表面有一層粘粘的東西,這種粘稠物成了保護膜。加上當年竹簡的擁有者對竹簡本身進行了特殊的處理,同時,2000多年來竹簡慢慢適應了古墓中的溫度、濕度以及酸堿度,所以,竹簡上的墨跡并沒有隨著竹簡上的紋路而流淌,甚至連筆鋒都很清晰。
關于賦的定義眾說紛紜,歸納起來主要有兩種說法。(一)得名于詩六義之賦(二)“不歌而誦謂之賦”第一種說法認為“詩有六義其二曰賦。賦者,鋪也。鋪采文,體物寫志也?!贝呵飼r代賦的行為,可用于外交場合、游宴登高、朝廷聽政等正規(guī)活功,也可用于私人抒臆。多誦古,少造篇(《春秋》三傳記載賦詩活動八十三次,其中只六次是自作)。至戰(zhàn)國,周禮浸壞,上層社會外交中稱詩諭志的傳統消失,登高游宴的娛樂性增強,同時,學詩之士逸在布衣,下層夫志之士抒臆之作興起。此時誦古的少,造篇卻流行起來。前者登高、外交、宴會上的賦詩原都是公共場合的活動。后世外交稱詩廢除,而游宴登高本來就適合敘述所見事物,娛樂性增強后又注重辭章,描寫手法,產生宋玉《高唐》、《神女》之賦是不足為奇的。另外為了向君主諷諫,也會產生體物之賦,如《荀子.賦篇》。而由感而發(fā)乃賦詩的活功卻因為其個體性發(fā)展出了抒情賦,如屈子《離騷》。
釋文:
神烏傅
惟此三月,春氣始陽。眾鳥皆昌,執(zhí)(蟄)蟲坊皇(彷徨)。蠉蜚(飛)之類,烏最可貴。其性好仁,反餔於親。行義淑茂,頗得人道。
歲不翔(祥),一烏被殃。何命不壽,狗麗(遘罹)此□(咎)。欲勛(循)南山,畏懼猴猨。去色(危)就安,自詫(詑)府官。高樹綸棍(輪囷),支(枝)格相連。府君之德,洋洫(溢)不測。仁恩孔隆,澤及昆蟲。莫敢摳去,因巢而處。為貍□(狌)得,圍樹以棘。
道作宮持(塒),雄行求□(材)。雌往索菆,材見盜取。未得遠去,道與相遇。見我不利,忽然如故。雌鳥發(fā)忿,追而呼之:“咄!盜還來!吾自取材,於頗(彼)深萊。止(趾)行(胻)胱臘,毛羽隨(墮)落。子不作身,但行盜人。唯就宮持(榯),豈不怠哉?”盜鳥不服,反怒作色:“□□泊涌,家姓自□。今子相意,甚泰不事?!蓖鰹踉唬骸拔崧劸?,不行貪鄙。天地綱紀,各有分理。今子自己,尚可為士。夫惑知反(返),失路不遠。悔過遷臧,至今不晚?!北I鳥潰然怒曰:“甚哉!子之不仁。吾聞君子,不意不□(必)。今子□□□,毋□得辱。”亡烏沸(怫然)而大怒,張日(目)陽(揚)糜(眉),憤(奮)翼申(伸)頸,襄(攘)而大……迺詳車薄。女(汝)不亟走,尚敢鼓口?!彼煜喾鱾?,亡烏被創(chuàng)。隨(墮)起擊耳,昏不能起。儼懿度。抵謚P業(yè)妹餿ィ療涔侍?。絕系有馀,紈樹欋梀(跼躅)。自解不能,卒上傅之。不□他拱,縛之愈固。其雄惕而驚,扶翼伸頸,比天而鳴:“蒼天,蒼天!視頗(彼)不仁。方生產之時,何與其□?”顧謂其雌曰:“命也夫!吉兇浮泭(桴),愿與汝俱。”雌曰:“佐子佐子!涕泣侯下:何□亙家,□□□已?!踝印酢酰摇醪豢?。死生有期,各不同時。今雖隨我,將何益哉?見危授命,妾志所待。以死傷生,圣人禁之。疾行去矣,更索賢婦。勿聽后母,愁苦孤子。詩云:營營青蠅,止于干(樊)。幾自(豈弟)君子,毋信儳(讒)言。懼惶向論,不得極言?!彼炜`兩翼,投于汙(污)則(廁)。支(肢)躬折傷,卒以死亡。其雄大哀,□(躑)躅非回(徘徊)。尚羊(徜徉)其旁,涕泣從(縱)橫。長炊(歎)泰(太)息,憂□(懣)號呼,毋所告訴。盜反得免,亡烏被患。遂棄故處,高翔而去。
《傳》曰:“眾鳥麗(罹)于羅罔(網),鳳皇(凰)孤而高羊(翔)。魚鱉得於苾(笓)笥,交(蛟)龍執(zhí)(蟄)而深臧(藏)。良馬仆于衡下,勒靳(騏驥)為之余(徐)行?!兵B獸且相懮,何兄(況)人乎?哀哉哀哉!窮通其菑。諏憫乙砸賡x之。曾子曰:“烏(鳥)之將死,其唯(鳴)哀?!贝酥^也。
□:簡內缺字():括號內的文字為正確意義的漢字
(附)神烏傅通假字一覽
續(xù)B皆昌:昌,通“唱”。
執(zhí)蟲坊皇:執(zhí),通“蟄”;坊皇,通“彷徨”。
欲勛南山:勛,通“循(巡)”。
去色(危?疑五筆打錯)就安:不用五筆的,本是“色”。有可能書手抄錯,也可能本就是“?!弊郑▋勺止抛中翁咏?div style="height:15px;">
自詫官府:詫,通“托”。
高樹綸棍:綸棍,通“輪囷”。
洋洫不測:洫,同“溢”。
爲(wei去聲)貍狌得:狌,原篆從犬從聖。
道作宮持:宮持,當讀為“宮室”。泛指家居。
於頗深萊:頗,通“彼”。
天地剛紀:剛,通“綱”。
盜鳥嘳然怒曰:嘳,通“憒”,亂也。
亡烏沸然大怒,張目陽麋,噴翼申頸:沸,通“怫”;陽麋,通“揚眉”;噴,通“奮”;申,通“伸”。
隨起擊耳:隨,通“墮”。
扶翼申頸:扶,通“撫”;申,通“伸”。
視頗不仁:頗,通“彼”。
涕泣侯下:侯,疑讀為“翭”。
《詩》云:‘云云青蠅,止於桿。幾自君子,毋信讒言!’:《詩》,即《詩·小雅·青蠅》;云云,傳世本作“營營”;蠅,原文作“繩”;桿,傳世本作“樊”;幾自,傳世本作“豈弟”;毋,傳世本作“無”。
長炊泰息:炊,通“吹”;泰息,“太息”。
憂懣唬呼:懣,原篆從心免聲;唬呼,讀為“號呼”。
鳳皇孤而高羊:羊,通“翔”。
交(蛟)龍執(zhí)而深臧(藏):執(zhí),通“蟄”。
勒靳爲之余行:勒靳,通作“騏驥”;余,通“徐”。
以意傅之:傅,通“敷”。
竹簡,戰(zhàn)國至魏晉時代的書寫材料。
早期的文字刻在甲骨和鐘鼎上,由于其材料的局限,難以廣泛的傳播, 所以直至殷商時期,掌握文字的仍只有上層社會的百余人,這極大地限制了文化和思想的傳播,這一切直到竹簡的出現才得改變。
竹簡是我國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書籍形式,是造紙術發(fā)明之前以及紙普及之前主要的書寫工具,是我們的祖先經過反復的比較和艱難的選擇之后,確定的文化保存和傳播媒體,這在傳播媒介史上是一次重要的革命。在湖南長沙、湖北荊州、山東臨沂和西北地區(qū)如敦煌、居延、武威等地都有過重要發(fā)現,其中居延出土過編綴成冊的東漢文書。它第一次把文字從社會最上層的小圈子里解放出來,以浩大的聲勢,向更寬廣的社會大步前進。所以,竹簡對中國文化的傳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也正是它的出現,才的以形成百家爭鳴的文化盛況,同時也使孔子、老子等名家名流的思想和文化能流傳至今。
竹簡多用竹片制成,每片寫字一行,將一篇文章的所有竹片編聯起來,稱為“簡牘”。這是我國古代最早的書籍形式,用于書寫文字的木片稱“木牘”,多用于書寫短文。
竹簡是研究戰(zhàn)國楚文字和西漢初年書法的重要資料。先秦時代,文字從應用性走向藝術性。這時的書法與文字的 變革緊密聯系著,它從稚拙階段漸趨完美,從而奠定了在中國書法史上的特殊地位。1975年12月在湖北云夢睡虎地秦墓中出土了竹簡千余枚,上為墨書秦隸。從考古發(fā)掘出來的材料來看,戰(zhàn)國和秦代一些木牌和竹簡上的文字,已有簡化篆體,減少筆劃,字形轉為方扁,用筆有波勢的傾向。這是隸書的萌芽。西漢時,書法中隸體的成分進一步增加。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西漢帛畫《老子甲本》已有了明顯的隸意。
竹簡的字體可以分為四類,第一類常見于楚國簡帛,字形結構是楚國文字的本色,書法體勢則帶有“蝌蚪文”的特征,可以說是楚國簡帛的標準字體;第二類出自齊、魯儒家經典抄本,但已經被楚國所“馴化”,帶有“鳥蟲書”筆勢所形成的“豐中首尾銳”的特征,為兩漢以下《魏三體石經》、《漢簡》、 《古文四聲韻》所載“古文”之所本;第三類用筆類似小篆,與“古文篆書”比較接近,應當就是戰(zhàn)國時代齊、魯儒家經典文字的原始面貌;第四類與齊國文字的特征最為吻合,保留較多齊國文字的形體結構與書法風格。竹簡書法俊朗,疏密得宜,對研究中國書法史有很重要價值。
簡冊,“惟殷先人,有冊有典”。
西周和春秋時期有竹木簡上記事的方式,戰(zhàn)國時期的竹簡發(fā)現很多。戰(zhàn)國中晚期的竹簡,內容為遣冊、古書和卜筮記錄。秦木牘和秦簡上的隸書字形正方、長方、扁方不拘,筆畫肥、瘦、剛、柔,極盡變化。點面有明顯的起伏和波勢,用筆有輕、重、疾、徐的區(qū)別,是考證隸書發(fā)展 的極為珍貴的資料。
戰(zhàn)國的竹簡是手寫。這些字的筆畫具有彈性,起止處較尖銳,中間或偏前的部分略粗,充分表現了毛筆書寫的特色。這與金文隨形輕重和因接搭凝結的筆畫形態(tài)不同,已由遲重變?yōu)榱髅?,筆畫和體式也較篆文更為簡略??梢娫缭谇厥蓟释菩行∽耙延谐跗诘碾`書在流行?!昂啎笔墙暝谥袊鴷ń缗d起了一支流派(又稱“竹簡書法”)。這是一種仿效秦漢竹簡和帛書的“古隸”體式,即效仿先秦、兩漢時代在竹片、木片和絲織物上的古文字的書法,即以獨特的國畫顏料配制古樸赭黃色,以板刷在生宣紙上刷出類似竹簡書豎條,字體就寫在這赭色“竹簡”條上,別有一番古雅特色,適應了現代審美裝飾情趣。 對色彩變化瞬息之間的精確把握,使書法獲得了“隨類賦彩”之妙。這種書法呈現出活潑,具有生機的形象?!昂啎边@一書法藝術于圖與文的抽象共性中彼此和諧。使我們在欣賞書法藝術的同時,又馳騁在色彩和圖案帶給我們無限想象的空間里。
延伸閱讀
裘錫圭,1935年6月生于上海,祖籍浙江寧波,古文字學家。1956年畢業(yè)于復旦大學歷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