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還在廈門讀大學時,有同學從家里帶了瓶干紅葡萄酒過來,大家坐在海邊的小館子里對飲。那還是葡萄酒剛開始在國內(nèi)流行的階段,品嘗起來好奇心多過佐餐的興致。那是我第一次喝干紅葡萄酒,就像當年第一次喝咖啡一樣,本能地并不適應(更別提喜歡)那種口味。座中的每個人酒量都一般,又正值盛夏,有人便建議說:“兌點冰雪碧據(jù)說很好喝?!币辉?,果然好象入口舒服了一些。
這在當時似乎也算一種新喝法,之后沒幾年,看到報章上援引外電報道說“現(xiàn)在中國新富階層中流行喝葡萄酒加雪碧”,并稱這是中國人將引入的西方文化改造得似是而非的一個典型例子,“一百多年前的那些歐洲釀酒大師,要是知道自己的作品被如此糟蹋,肯定會痛心地從棺材里翻過身來”。這么說的原因是:這些歷代釀酒師琢磨了上千年就是為了把葡萄酒中的水分抽出來、降低其糖分(干紅的含糖量每升低于4克,“干紅”的“干”,原即指“不甜”),并將其中有限的糖分通過最簡單的糖化酒精方程釋放,而現(xiàn)在如果兌入雪碧,其中所含的糖分重新加入進去,對釀酒師而言算是前功盡棄了。
此后便注意到,對于“葡萄酒正確喝法”的討論中,難免會捎帶到“葡萄酒兌雪碧”這一“奇葩喝法”,這被認為是一種很“二”、或至少是“不正確”的喝法。到2013年隨著“土豪”一詞的流行,又被看作是土豪的暴發(fā)戶行為,與“洋酒兌綠茶”同罪。在這些說明中,也會附上如何才是正確喝法的說明,以及為何那是正確的——因為“要慢慢品味其中單寧特有的酸澀感和層次感,并且慢慢領(lǐng)略其中復雜的香氣”,而雪碧則會徹底破壞這些。簡言之,中國人應克服初期的酸澀口感帶來的不適應,因為“葡萄酒之所以好喝,正是因為其難喝”。此外,據(jù)營養(yǎng)學家分析,在葡萄酒中添加碳酸飲料還會破壞葡萄酒營養(yǎng)和功效,最好也不要加冰塊,因為稀釋后的冰葡萄酒不適于胃酸過多或患胃潰瘍的人。當然,更重要的是:知道不同的葡萄酒應該對應搭配什么食物、進餐的禮儀都極有講究,如果不遵守,不僅是失禮的,而且是暴發(fā)戶做派??傊?,不僅葡萄酒應當喝原裝原瓶進口的,它的喝法也應是“原裝進口”、不得變動的。說到底,這意味著不是接受一種酒精飲料,而是接受依附其上隨之而來的一整套文化。
葡萄酒加雪碧屬于“不正宗”的喝法,這個我好歹也還是知道的;不過我并不感到羞恥,而寧愿把這當作中國人民的一個新發(fā)明。如果有人樂意學習歐洲貴族的標準餐飲禮法,那可以自便,但至少我本人對這種文化正統(tǒng)主義并無興趣花時間去學習。
我持這種頑固態(tài)度的主要根據(jù)是,我認為任何文化都不是一成不變的——事實上,我反感那種認為“只有一種正確喝法”、且在交流和文化移植的過程中不能發(fā)生變化的觀點。如果把歐洲的“貴族餐飲禮儀”視為唯一正確的,那么“葡萄酒兌雪碧”自然是錯誤的,因為任何對正確的偏離都是劣等的,這也就是為什么這種喝法會受到嘲笑的原因。然而,如果“歐洲人可以有歐洲人的喝法,中國人也可以有自己的喝法”,兩者并無高下,那么,“葡萄酒兌雪碧”也可以算作是一種“本土創(chuàng)新”了。從這個角度來說,固守“唯一正確的喝法”來嘲笑任何偏離的新做法,這才是一種媚俗的行為。
雖然已有足夠多的文章和帖子聲討“葡萄酒兌雪碧”,但我還是要反問:為什么不可以?
一種飲品在流傳的過程中發(fā)生變異,創(chuàng)造或混搭出新的做法、喝法,這原本都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Х仍闯龇侵拗堑貐^(qū),在中東流傳的最初數(shù)百年里,都是純咖啡的喝法,不加糖也不加牛奶。然而在傳入歐洲后,人們無法適應純咖啡苦澀的味道,開始往里面加糖。1683年維也納之圍后,奧地利軍隊繳獲了奧斯曼帝國軍隊留下的500袋咖啡豆,柯奇斯基(Franz George Kolschitsky)用這些開設(shè)了維也納第一家咖啡館“藍瓶子”;因為奧地利人受不了像土耳其人那樣連咖啡渣也喝進去,生意好不起來,于是他開始向這種濃黑焦苦的飲料中添加牛奶。這種新的喝法迅速盛行,隨即傳入法國,被稱為“café au lait”(加牛奶的咖啡),1763年這個詞又進入英語,也就是現(xiàn)在各地盛行的“拿鐵”(latte)的前身。可以想見,對幾百年來一貫喝純咖啡的土耳其人來說,歐洲這些異教徒們往咖啡里添加糖和牛奶的喝法必定都是奇怪和不正宗的。
茶飲料差不多也是如此。固然中國唐宋時代的團茶是加香料的(后來明清盛行至今的散茶則更天然),但也從來不會加入糖和牛奶。然而,在茶飲料向外傳播之后,立刻就出現(xiàn)了各種因地制宜的新做法。至遲在元代,習慣乳酪飲食的北方游牧民族就已經(jīng)開始在茶中添加牛奶,藏族還會在其中加入酥油、食鹽制成酥油茶。在向西傳播之后,又出現(xiàn)了向茶飲料中添加檸檬或薄荷的喝法。這其中的任何一種喝法,與中國古代文士僧侶那種飲茶的習慣、禮節(jié)、氛圍無疑都是迥然有別的。
不僅如此,這些向咖啡或茶里新添加成分之后形成的“不正宗”的新喝法,到最后不僅在當?shù)厥⑿校酥溜L靡世界,甚至還又返銷回了原產(chǎn)地。像奶茶已衍生出一個龐大的品類,包括絲襪奶茶、珍珠奶茶等林林總總,儼然是現(xiàn)代城市的流行元素,中國古代的制茶大師地下有知,只怕也要氣得從棺材里翻過身來。至于加奶的拿鐵咖啡,早已是各地咖啡館必有的品種之一,糖和牛奶被視為咖啡館必備配料,牛奶另有美譽“咖啡的最佳伴侶”——你怎么倒不說雪碧是“干紅葡萄酒的最佳伴侶”!
毫無疑問,如果我們假定咖啡和茶也各自只有一種正確的喝法而不得添加任何配料(要從餐飲禮儀、成分或營養(yǎng)學角度證明這一點,相信也不難),那么,現(xiàn)在也就不會拿鐵咖啡和珍珠奶茶了。盡管“葡萄酒兌雪碧”看起來似乎總難免有幾分不登大雅,但這種喝法能夠盛行,與其說是中國人普遍地“沒文化”(話說回來,往茶飲料里加檸檬的英國人對中國文化又了解幾分呢),倒不如說是一種實用的原因:它使干紅葡萄酒適合了中國人的口味。當?shù)鼗母脑觳⒉灰欢ㄊ亲玖拥?,歧異也正是豐富之源。我們何不干脆承認這是一種地方性創(chuàng)新呢?
……………………………………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