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国产,午夜在线视频,新黄色网址,九九色综合,天天做夜夜做久久做狠狠,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1a,久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傷寒論講義
二、傷寒表實證(Shanghan superficies - excess syndrome)
(一)麻黃湯證
(二)麻黃湯禁例
(三)兼證
1.葛根湯證
2.葛根湯加半夏湯證
3.大青龍湯證
4.小青龍湯證
(一)麻黃湯證(Syndrome suitable for Ephedrae Decoction)
【原文】
太陽病,頭痛發(fā)熱,身疼腰痛,骨節(jié)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35)
麻黃湯 方第二十
麻黃(三兩,去節(jié))、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一兩,炙)、杏仁(七十個,去皮尖)。
此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將息。
【提要】
論太陽傷寒的證治。
【釋義】
本證因寒邪外襲所致。風寒襲表,正邪交爭,表閉陽郁,不得宣泄,故見發(fā)熱;寒邪束表,衛(wèi)陽被遏,失其溫煦之職,故見惡寒;寒為陰邪,其性凝滯收引,太陽經(jīng)脈不通,故見頭痛、身痛、腰痛、骨節(jié)疼痛;寒邪束表,玄府不通,營陰郁滯則無汗;肺主氣,外合皮毛,毛竅閉塞,肺失宣降,肺氣上逆,故見氣喘。結合第一、三原文,本證當有脈浮緊為風寒束表,正氣抗邪于外。本證頭痛、發(fā)熱、身痛、腰痛、骨節(jié)疼痛、惡風、無汗、喘八大癥狀是太陽傷寒的主要臨床表現(xiàn),古人稱之為“麻黃八癥”或“傷寒八癥”
病機:風寒束肌,衛(wèi)陽被遏,營陰郁滯,肺氣失宣。
治法:發(fā)汗解表,宣肺平喘。
方義:麻黃湯是發(fā)汗解表之峻劑。方中麻黃味辛性溫,散寒解表,開腠發(fā)汗,宣肺平喘,為主藥;桂枝辛溫,解肌祛風,麻桂并行,則發(fā)汗散寒之力更著;杏仁宣肺降氣,止咳平喘,可助麻黃宣肺平喘;炙甘草味甘性平,一者調(diào)和諸藥,二者可緩麻桂之性,以防過汗傷正。諸藥相合,成發(fā)汗散寒,解表逐邪第一峻劑。本方麻黃、桂枝、炙甘草藥量比例為3:2:1,遵循這個比例,方能發(fā)揮解表發(fā)汗的最佳療效。
本方為發(fā)汗峻劑,煎服法當遵仲景所囑:①先煮麻黃,去上沫,以免令人發(fā)煩;②分三次溫服;③藥后溫覆使微微汗出,不須啜粥。另外,本方發(fā)汗力較強,只宜于風寒無汗表實證,對表虛自汗、外感風熱、體虛外感、產(chǎn)后、失血證等均不宜;不宜再服久服,如一服汗出,則不須再服,如汗后不解,因其腠理已開,則當以桂枝湯善后。
桂枝湯證與麻黃湯證為太陽表證兩個主要證型,兩者均為風寒襲表所致,但病機證候治法同中有異,現(xiàn)比較如下:
表1-2桂枝湯證與麻黃湯證比較表
比較桂枝湯證(太陽中風證)麻黃湯證(太陽傷寒證)
病機證候同風寒襲表,均可見發(fā)熱、頭痛、惡風寒、脈浮
異衛(wèi)陽不固,營陰失守,以汗出、脈浮緩為特點衛(wèi)陽被遏,營陰郁滯,以無汗而喘、脈浮緊為特點
治則同解表散寒
異解肌祛風,調(diào)和營衛(wèi)發(fā)汗解表,宣肺平喘
方藥同桂枝,炙甘草
異生姜大棗麻黃  杏仁
鑒別要點表虛自汗表郁無汗
www.yongzhongyi.com 用中醫(yī)網(wǎng)
【選注】
柯韻伯(《傷寒來蘇集。傷寒論注·麻黃湯證上》):太陽主一身之表,風寒外束,陽氣不伸,故一身盡疼;太陽脈抵腰中,故腰痛;太陽主筋所生病,諸筋者皆屬于節(jié),故骨節(jié)疼痛;從風寒得,故惡風;風寒客于人,則皮毛閉,故無汗;太陽為諸陽主氣,陽氣郁于內(nèi),故喘。太陽為開,立麻黃湯以開之,諸癥悉除矣。麻黃八癥,頭痛、發(fā)熱、惡風同桂枝證,無汗、身疼同大青龍證,本證重在發(fā)熱、身疼、無汗而喘。
張秉成(《成方便讀·發(fā)表之劑》):麻黃辛溫,中空外達,善行肌表衛(wèi)分,為發(fā)汗之主藥。桂枝辛溫發(fā)散,色赤入營,協(xié)同麻黃入營分。解散寒邪,隨麻黃而出衛(wèi)j汗之即已。然寒主凝斂,表既壅遏,則里氣不舒,故太陽傷寒表不解者,每見喘促上氣等證。肺主一身之氣,下行為順,上行為逆, 杏仁入肺,苦溫能降,辛溫能散,用之為佐,以助麻黃之不逮。又恐麻桂之性猛,以致汗多亡陽,故必監(jiān)以甘草之甘緩,濟其直往無前之勢,庶可邪解而正不傷,乃為立方之善耳。
【臨床應用與現(xiàn)代研究】
麻黃湯用可于治療以下疾病見傷寒表實證者:感冒或流行性感冒、支氣管哮喘、病毒性肺炎初起、急性腎小球腎炎、急性蕁麻疹、急性或慢性鼻炎。
【醫(yī)案舉例】
劉某某,男,50歲。隆冬季節(jié),因工作需要出差外行,途中不慎感受風寒之邪,當晚即發(fā)高燒,體溫達39.8℃,惡寒甚重,雖覆兩床棉被,仍浙淅惡寒,發(fā)抖,周身關節(jié)無一不痛,無汗,皮膚滾燙而咳嗽不止。視其舌苔薄白,切其脈浮緊有力,此乃太陽傷寒表實之證。治宜辛溫發(fā)汗,解表散寒。
用麻黃湯:麻黃9克,桂枝6克,杏仁12克,炙甘草3克,1劑。服藥后,溫覆衣被,須臾,通身汗出而解。(<劉渡舟臨證驗案精選》)。
按:麻黃湯為發(fā)汗之峻劑,用之不當,易生它變,醫(yī)者多不敢投用。本案發(fā)熱伴有惡寒,且周身關節(jié)無一不痛,寒邪柬表,衛(wèi)陽閉郁證據(jù)確鑿,故直須辛溫發(fā)汗,寒散汗出,衛(wèi)氣一通,則發(fā)熱自退,即《內(nèi)經(jīng)》所謂“體若燔炭,汗出而散”也。
胡某某,女,46歲??却?年,近受風寒侵襲,鼻塞,呼吸不利,咳喘多痰,喉間作水鳴聲,苔白,脈軟。以麻黃湯加味。
處方:麻黃6克,桂枝9克,川樸9克,枳實9克,杏仁9克,甘草6克,2劑。藥后咳喘減輕,上方去川樸,加陳皮3克,又服2劑,咳止喘平,呼吸通暢。(陜西中醫(yī)學院學報1990;(1):3)。
按:本案為冷風哮喘。肺內(nèi)素有痰飲內(nèi)伏,受風寒外感引發(fā)。麻黃湯外解風寒,內(nèi)宣肺氣,又加枳實、厚樸以肅肺下氣,藥中肯繁,則其效如神。
【原文】
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宜麻黃湯主之。(36)
【提要】
二陽合病,喘而胸滿者用麻黃湯治療。
【釋義】
太陽與陽明兩經(jīng)同時發(fā)病謂之“太陽與陽明合病”,如屬太陽表證兼陽明里實者,依照仲景一貫的治法是先解表,后攻里,而解表用桂枝湯,從不用麻黃湯,以防汗多傷津液。此證仲景用麻黃湯發(fā)汗,且明示“不可下”,知無陽明里實,當屬太陽傷寒表實證兼陽明經(jīng)表證,即風寒邪氣侵襲陽明經(jīng)脈的證候。病涉兩經(jīng),當分清孰輕孰重,文中突出“喘而胸滿”,乃風寒襲表,肺氣不得宣發(fā)肅降、壅滯胸中所致,自當以太陽邪氣為主,陽明經(jīng)邪次之,用麻黃湯發(fā)汗解表、宣肺平喘。因肺與大腸相表里,待表氣通,肺氣宣,則陽明經(jīng)表之邪可散?!秱摗?84條說:“始雖惡寒,二日自止,此為陽明病也,表明陽明經(jīng)表證的持續(xù)時間較短,容易被忽視。
【選注】
吳謙等(《醫(yī)宗金鑒·訂正仲景全書傷寒論注·卷九》):太陽陽明合病,不利不嘔者,是里氣實不受邪也。若喘而胸滿,是表邪盛,氣壅于胸肺間也。邪在高分之表,非結胸也,故不可下,以麻黃湯發(fā)表通肺,喘滿自愈矣。
【原文】
太陽病,十日以去,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設胸滿脅痛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者,與麻黃湯。(37)
【提要】
太陽病的三種轉(zhuǎn)歸及太陽病日久,表實證仍可投麻黃湯。
【釋義】
此條言太陽病日久的三種轉(zhuǎn)歸如下:其一,“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即脈由浮緊轉(zhuǎn)為浮細,脈象趨于緩和,說明表邪已去,正如《脈要精微論》所言:“大則病進,小則平”。“嗜臥”乃病后疲倦的表現(xiàn),說明正氣尚未完全恢復,是一種保護性反應,此為疾病向愈的表現(xiàn),故言“外已解也”。其二,胸脅乃少陽經(jīng)脈之分野,太陽病日久而見“胸滿脅痛”者,則邪氣已由太陽傳人少陽,當與小柴胡湯和解少陽。其三,太陽病日久,“脈但浮者”,說明病雖久,脈未變,則證亦未變,仍屬太陽傷寒證,宜麻黃湯發(fā)汗解表。由此可見,臨證處方用藥,當以臨床表現(xiàn)為依據(jù),不可拘泥于發(fā)病時間長短。
【選注】
尤在涇(《傷寒貫珠集·太陽正治法》):太陽病,至十余日之久,脈浮不緊而細,人不煩躁而嗜臥,所謂緊去人安,其病為已解也。下二段是就未解時說,謂原浮細不嗜臥,而胸滿脅痛者,邪已入少陽,為未解也,則當與小柴胡湯;若脈但浮而不細,不嗜臥者,邪尤在太陽而未解也,仍當與麻黃湯,非外已解而猶和之、發(fā)之之謂也。
【原文】
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fā)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發(fā)其汗。服藥已,微除①,其人發(fā)煩目瞑②。劇者必衄③,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④故也。麻黃湯主之。(46)
太陽病,脈浮緊,發(fā)熱,身無汗,自衄者愈。(47)
傷寒,脈浮緊,不發(fā)汗,因致衄者,麻黃湯主之。(55)
【詞解】
①微除:病情稍有減輕。
②目瞑,瞑,ming,音明,閉目。此指頭暈目眩,而不敢睜目。
③衄:此指鼻衄。
④陽氣重:指陽氣郁遏較重。
【提要】
太陽傷寒雖久,表證仍在者,仍可用麻黃湯,以及表實證有衄解之機。
【釋義】
46條提示太陽表實證,可以以衄代汗。太陽傷寒表實證邪郁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乃“陽氣重”,即陽氣郁遏太甚所致,若服用麻黃湯發(fā)其汗,藥雖中病,然只能稍挫病勢,隨后正邪相爭更為激烈,除發(fā)煩目瞑之外,還可因陽郁太甚,營中邪氣不能完全從汗而解,部分可從血分外泄,而出現(xiàn)鼻衄。由于血汗同源,外邪不得汗解,則衄血之后邪隨衄出,故日“衄乃解”。此即以衄代汗,前人有稱此為“紅汗”。47條言太陽表實證臨床亦可自衄作解。言太陽傷寒,表邪外束,玄府閉塞,見“脈浮緊,發(fā)熱,身無汗”,若未能及時用藥發(fā)汗,由于人體正氣抗邪,邪正斗爭,迫血外溢,亦可自衄作解者。這種表實證自衄作解的情況,每見于青壯年陽氣有余之人,老弱者由于陽氣偏虛,難以自動鼓邪外出,則較少見。55條提示表實證衄血不解者,仍當用麻黃湯發(fā)汗。
傷寒表實證,當汗而無汗,則表邪閉郁,邪無出路,臨床可能出現(xiàn)衄解的機轉(zhuǎn),但鼻衄點滴不暢,而表證不解,這就和汗出不徹而表邪不解的道理一樣,則此時還用麻黃湯發(fā)汗。
應當特別注意的是,如果衄血不止,高熱不退,煩躁神昏,舌質(zhì)紅絳,則屬表寒化熱入里,熱入營血,熱迫血妄行的表現(xiàn),當用涼血止血的方法治療,而不可以當作衄解對待。
【選注】
柯韻伯(《傷寒來蘇集·傷寒論注·麻黃湯證上》):八九日不解,其人陽氣重可知。然脈緊無汗發(fā)熱身疼,是麻黃證未罷,仍除在表之風寒,而不解內(nèi)擾之陽氣。其人發(fā)煩目瞑,見不堪之狀,可知陽絡受傷而衄矣。血之與汗,異名同類;不得汗,必得血,不從汗解而從衄解,此與熱結膀胱同一局也。
吳謙(《醫(yī)宗金鑒·訂正仲景全書傷寒論注·卷二》):此承上條以出其治也。傷寒脈浮緊,法當發(fā)汗,若不發(fā)汗,是失汗也。失汗則熱郁于營,因而致衄者,宜麻黃湯主之。若能于未衄之先,早用麻黃湯汗之,汗出則解,必不致衄。其或如上條之自衄而解'亦無須乎藥也。
回到頁首↑
(二)麻黃湯禁例(Contraindications of Ephedrae Decoction)
【原文】
咽喉干燥者,不可發(fā)汗。(83)
淋家①,不可發(fā)汗,汗出必便血②。(84)
瘡家③雖身疼痛,不可發(fā)汗,汗出則痓④。(84)
衄家⑤,不可發(fā)汗,汗出必額上陷脈急緊⑥,直視不能眴⑦,不得眠。(86)
亡血家⑧,不可發(fā)汗,發(fā)汗則寒栗而振。(87)
汗家⑩,重發(fā)汗,必恍惚心亂?,小便已陰疼?,與禹余糧丸。(88)
病人有寒,復發(fā)汗,胃中冷,必吐蚘?。(89)
【詞解】
①淋家:淋,指小便淋瀝不盡,尿頻量少,尿道作痛之證。淋家,指久患淋病之人。
②便血:此指尿血。
③瘡家:久患瘡瘍之人。
④痙:筋脈掏急抽搐之病證?!墩滞ā吩疲骸拔瀵d之總名,證卒口噤,背反張而瘛癱。”
⑤衄家:指平素經(jīng)常出現(xiàn)鼻衄的人。
⑥額上陷脈急緊:指額部兩旁(相當于太陽穴)凹陷處之動脈拘急。又說,額上陷為額部皮膚彈性消失,為脫水之征;脈急緊為脈象數(shù)而緊,為熱盛津傷、筋脈拘急之證。
⑦眴:shun,音瞬,指眼珠轉(zhuǎn)動。
⑧亡血家:指平素有慢性失血性疾病的人。
⑨寒慄而振:慄,內(nèi)心發(fā)冷;振,動也,指身體顫動。寒慄而振,即寒戰(zhàn)。
⑩汗家:平素患有盜汗或自汗的人。
?恍惚心亂:精神恍惚,注意力不能集中,心中慌亂不安。
?陰痛:尿道作痛。
?蚘:蛔的繁體字,即蛔蟲。
【提要】
論禁止用麻黃湯的七種情況。
【釋義】
83條以咽喉干燥為例,提示凡陰液不足者,不可使用辛溫發(fā)汗。咽喉為肺胃之戶,又是三陰經(jīng)脈所循行之處,有賴肺、腎陰液的滋養(yǎng)和潤澤,若咽喉干燥,則提示陰液不足,尤其是肺、腎陰虧,此時雖有太陽表證,亦不可用辛溫發(fā)汗,因陰液不足,汗出無源,若強發(fā)之,不僅傷陰,更助陽熱,以致陰傷熱熾,變證蜂起。
84條以淋家為例,提示陰虛下焦蓄熱者,禁用辛溫發(fā)汗。久患淋病之人,多屬腎陰虧虛而膀胱蓄熱,雖有太陽表證,亦不可輕用辛溫發(fā)汗,以免傷陰助熱,若誤發(fā)其汗,則陰傷熱熾更盛,熱邪迫血妄行,則可導致尿血。
85、87條以瘡家、亡血家為例,提示氣血兩虛者禁用辛溫發(fā)汗。久患瘡瘍不愈之人,多正氣不足,又每因膿血流失而氣血兩傷;平素經(jīng)常出血的病人氣血必虛。如此雖有“身疼痛”之表實證,亦不可用辛溫發(fā)汗。因血汗同源,氣隨汗泄,若發(fā)汗必然更傷氣血,使筋脈失去氣血的溫養(yǎng)濡潤,而致筋脈拘攣之痙??;或可因氣損及陽,不能溫煦肌膚筋脈,而有寒慄而振。
86條以衄家為例,提示陰血不足者,禁用辛溫發(fā)汗。素患鼻衄之人,陰血虧虛者居多,故雖有表證,亦不可輕用辛溫發(fā)汗。若強發(fā)其汗,勢必更加損傷陰血。血不養(yǎng)筋,則額兩旁陷中之脈緊急;血虛不能上注于目,則兩目直視而睛不能轉(zhuǎn)動;虛不能養(yǎng),陰血不能涵養(yǎng)心,心神失守,則不得眠。
88條以平素多汗為例,提示陰陽氣血不足者,禁用辛溫發(fā)汗。汗乃心之液,系陽氣蒸化津液而成,平素?;己钩鲞^多,不論自汗盜汗,皆多有陰血陽氣的損傷。若再以辛溫發(fā)其汗,則必致傷陽損陰,心失所養(yǎng),心神無主,神氣浮越,故恍惚而心亂;陰津受傷,陰中澀滯,故小便后尿道有疼痛的感覺,治用禹余糧丸。禹余糧丸方已佚,但從主藥禹余糧可推斷大法為斂陰止汗,重鎮(zhèn)固澀,既救其汗,亦補其虛。
89條論中焦虛寒者禁用辛溫發(fā)汗。中焦脾胃素來虛寒,復感外邪,當遵先里后表的原則,或可溫中兼以解表,切不可先發(fā)其汗。若誤發(fā)其汗,氣隨汗越,氣損及陽,則更傷脾胃陽氣,可致“胃中冷”。胃寒氣逆,則嘔吐;若胃素有蛔蟲寄生,其蛔蟲常會隨吐逆而出。
【選注】
朱肱(《類證活人書·卷之六》):太陽證宜汗,……假如淋家、衄血家,法不可汗,亦可用小柴胡之類和解之。
成無己(<注解傷寒論》):病人有寒,則當溫散,反發(fā)汗,損陽氣,胃中冷,必吐蛻。
【原文】
脈浮數(shù)者,法①當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發(fā)汗,當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脈微,此里虛,須表里實②,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49)
脈浮緊者,法當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遲③者,不可發(fā)汗。何以知然?以榮氣不足,血少故也。(50)
【詞解】
①法:猶理也。
②表里實:表里,指表氣與里氣。實,指正氣恢復。
③尺中遲:尺脈遲滯無力,脈來不足四至。
【提要】
以脈象論禁,提示傷寒加虛者禁用麻黃湯。
【釋義】
49條論誤下后里虛,尺中脈微者不可發(fā)汗。太陽傷寒初起未發(fā)熱之時,脈多浮緊,一旦發(fā)熱已見,脈多浮數(shù),宜麻黃湯發(fā)汗。誤用下法,則徒傷里氣,表亦不除,甚至發(fā)生變證。陽氣虛損,清陽之氣不能充實肢體,加之表邪未解,內(nèi)外困頓,故身重;陽虛心神失養(yǎng),故心悸;尺以候里,微主陽虛,更為里陽虛之佐證,故日:“此里虛”。如此則屬夾虛之傷寒,如上所述,不可再發(fā)其汗。其治法應重在扶助正氣,使表里氣血充沛,津液自和,則病證有可能自汗而解。故云:“須表里實,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div style="height:15px;">
50條論尺中脈遲營血不足者,禁用辛溫發(fā)汗。脈浮緊,為太陽傷寒表實證之典型脈象,因其寒邪柬表,營陰郁滯,理當見身疼痛之癥,治當以麻黃湯發(fā)汗。倘若此時脈象并非陰陽俱緊,而是。“尺中遲”,尺脈以候里,遲滯無力為營血不足,屬里虛挾有外感,亦不可以辛溫發(fā)汗,故仲景自注云:“何以知然?以營氣不足,血少故也?!?div style="height:15px;">
以上83、84. 85. 86. 87、88. 89. 49及50等9條原文,標題雖然是講麻黃湯的使用禁忌,實際應當泛指辛溫發(fā)汗諸方的使用禁忌。提示凡有氣血陰陽不足諸不足,或有里熱之人,罹患太陽表實證,均不可不顧其虛,而妄用辛溫發(fā)汗,如此則使正氣更虛,不獨不能愈病,還可添病或發(fā)生嚴重的變證。臨床必須根據(jù)具體情況,行先里后表、扶正解表之法,如滋陰解表法、益氣解表法、養(yǎng)血解表法等。如須發(fā)汗,可酌情合用桂枝湯為宜。人有謂此證可酌情選用小建中湯扶正補虛、調(diào)和營衛(wèi)’這就是“虛人傷寒建其中”的意思。
【選注】
張璐(《傷寒纘論》):當頻與小建中湯和之,和之而邪解,不須發(fā)汗;不妨多與,俟尺中有力,乃與麻黃湯汗之可也。
尤在涇(《傷寒貫珠集·太陽篇上》):脈浮數(shù)者,其病在表,法當汗出而愈。所謂脈浮數(shù)者可發(fā)汗,宜麻黃湯是也。若下之,邪入里而身重,氣內(nèi)虛而心悸者,表雖不解,不可以藥發(fā)汗,當俟其汗自出而邪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脈微,為里虛不足,若更發(fā)汗,則并虛其表,里無護衛(wèi),而散亡隨之矣;故必候其表里氣復,津液通和,而后汗出而愈,豈可以藥強迫之哉!
方有執(zhí)(《傷寒論條辨,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蓋尺以侯陰,遲為不足。血,陰也,榮主血少,汗者,眾之液,尺遲不可發(fā)汗者,嫌奪血也。
回到頁首↑
(三)兼證(Associated syndrome suitable for Ephedrae Decoction)
1.葛根湯證(Syndrome suitable for Puerariae Decoction)
【原文】
太陽病,項背強幾幾,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31)
葛根湯 方第十七
葛根(四兩)、麻黃(三兩,去節(jié))、桂枝(二兩,去皮)、生姜(三兩,切)、甘草(二兩,炙)、芍藥(二兩)、大棗(十二枚,擘)。
此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白沫,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法將息及禁忌,諸湯皆仿此。
【提要】
太陽傷寒兼經(jīng)輸不利的證治。
【釋義】
無汗惡風寒,為太陽傷寒表實證的典型表現(xiàn),又見“項背強幾幾”,說明不僅襲表,亦侵襲太陽經(jīng)脈,使太陽經(jīng)氣不利,氣血運行不暢,經(jīng)脈失養(yǎng)。證屬太陽傷寒兼經(jīng)輸不利。
病機:風寒外束,太陽經(jīng)輸不利。
治法:發(fā)汗解表,生津疏經(jīng)。
方義:本方由桂枝湯減桂、芍的用量加葛根、麻黃而成。方中葛根為主藥,功在升津舒筋,又助麻、桂解肌發(fā)表;加麻黃為增強桂枝湯解表發(fā)汗之力。本方有發(fā)汗升津之效,又無麻黃湯過汗傷正之虞,方中之芍藥、大棗、炙甘草又可補養(yǎng)陰血,補充津液生發(fā)之源。
本方與桂枝加葛根湯均由桂枝湯化裁而來,且皆見太陽經(jīng)氣不利的項背強幾幾,但病機治法同中有異,現(xiàn)鑒別如下。
比較桂枝加葛根湯證葛根湯證
病機證候同風寒襲表,太陽經(jīng)輸不利,見脈浮、頭痛、惡寒、項背強幾幾
異風邪在經(jīng),營衛(wèi)不和,以汗出、脈浮緩為特點寒都在經(jīng),營陰郁滯,以無汗、脈浮緊為特點
治則同解表,升津,舒經(jīng)
異解肌祛風發(fā)表散寒
方藥同桂枝湯(桂枝,生姜,大棗,炙甘草)加葛根
加麻黃
鑒別要點表虛自汗表郁無汗
www.yongzhongyi.com 用中醫(yī)網(wǎng)
【選注】
李培生(《柯氏傷寒附翼箋正·卷上,葛根湯》):背為陽,項背為太陽經(jīng)脈循行所過之部?!秲?nèi)經(jīng)》謂“經(jīng)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jié)者也。”(《靈柩·本臟》)此因風寒束表中于太陽經(jīng)俞,血氣流行不利,故有表實無汗而項背強幾幾之證。此乃麻黃、大青龍等同為太陽表實,但麻黃證重在無汗而喘,大青龍證在不汗出而煩躁,而葛根湯證則重在無汗而項背強,是又同中有異。
【臨床應用與現(xiàn)代研究】
本方現(xiàn)代用于治療以下病證:肺臟病、慢性過磷性鼻炎、蕁麻疹等盡于風寒束表者,肩周炎、風濕性關節(jié)炎、產(chǎn)后腰痛等屬風寒阻滯經(jīng)絡者,面神經(jīng)麻痹、三叉神經(jīng)痛見有本方證者。
【醫(yī)案舉例】
李某,男,38歲。患頑固性偏頭痛2年,久治不愈。主訴:右側頭痛,常連及前額及眉棱骨。伴無汗惡寒,嚕流清涕,心煩,面赤,頭目眩暈,睡眠不佳。診察之時,見病人頸項轉(zhuǎn)動不利,問之,乃答曰:頸項及后背經(jīng)常有拘急感,頭痛甚時拘緊更重。舌淡苔白,脈浮略數(shù)。遂辨為寒邪客于太陽經(jīng)脈,經(jīng)氣不利之候。治當發(fā)汗祛邪,通太陽之氣,為書葛根湯:
麻黃4克,葛根18克,桂枝12克,白芍12克,炙甘草6克,生姜12克,大棗12枚。
麻黃、葛根兩藥先煎,去上沫,服藥后覆取微汗,避風寒。3劑藥后,脊背有熱感,繼而身有小汗出,頭痛、項急隨之而減。原方再服,至15劑,頭痛、項急諸癥皆愈。(《劉渡舟臨證驗案精選》)
按:本案脈證病機,切合葛根湯證。臨床服用本方后,常有脊背先見發(fā)熱,繼而全身汗出,這是藥力先作用于經(jīng)輸而使經(jīng)氣疏通,邪氣外出的反映,為疾病向愈之佳兆。
【原文】
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32)
【提要】
太陽與陽明合病兼見下利證。
【釋義】
本條所論與36條病位與所感邪氣相通,乃太陽與陽明經(jīng)表同時感受風寒邪氣所致。但36條是二陽合病兼喘而胸滿,以太陽邪氣閉郁偏重為主,故用麻黃湯辛溫發(fā)表;本條見下利,提示不僅表郁明顯,陽明經(jīng)邪亦盛,導致陽明胃腸升降失常,清陽不升反下,因而出現(xiàn)下利,言自下利,說明非誤治所致。葛根湯本為治療陽明經(jīng)表證的主方,葛根又有升陽止泄的功效,故二陽合病兼見下利的,以其為主方。
病機:太陽陽明經(jīng)表受邪,升降失常,清陽下泄。
治法:發(fā)汗解表,升陽止泄。
【選注】
章楠(《傷寒論本旨·卷九》):葛根專入陽明,辛能散風,甘能益胃,涼能清熱,故能生胃中津液,彼言陽明主藥,非言主方,亦非誤也。故仲景云:太陽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蓋由風熱入陽明,風性疏泄,胃中水液下注,而利可必也。故以葛根為君,以葛根名湯,以解風熱,豈非為陽明之主藥乎?特佐麻桂,并解太陽之邪耳。
回到頁首↑
2.葛根加半夏湯證(Syndrome suitable for Puerariae Decoction adding Pinelliae)
【原文】
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33)
葛根加半夏湯 方第十八
葛根(四兩)、麻黃(三兩,去節(jié))、甘草(二兩,炙)、芍藥(二兩)、桂枝(二兩,去皮)、生姜(二兩,切)、半夏(半升,洗)、大棗(十二枚,擘)。
此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黃,減二升,去白沫,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提要】
太陽與陽明合病兼見嘔吐證治。
【釋義】
二陽合病不下利但嘔者,其陽明胃腸升降失常表現(xiàn)為胃氣上逆,故在葛根湯中加半夏以和胃降逆止嘔。
【選注】
章楠(《傷寒本旨·卷九》):風邪勝而疏泄,必自下利,用葛根湯升散陽明風邪,其利自止,若寒邪勝則濁壅而嘔逆,故加半夏,同生姜之辛溫滑利,以散逆降濁,則嘔亦止。
【臨床應用與現(xiàn)代研究】
本方現(xiàn)代多用于治療急性胃腸炎、痢疾初起見太陽表證兼嘔吐者。
【醫(yī)案舉例】
陳某某,男,45歲,1979年8月17日初診。項背強痛、胃痛嘔吐已5年。5年以來時常胃痛,每年春秋發(fā)病,去年經(jīng)X線鋇劑造影診斷:十二指腸球部潰瘍。近來胃脘偏右部疼痛較劇,反酸納呆,飯后一小時許出現(xiàn)嘔吐,并有項強,惡風無汗,脈浮緊,苔白膩。中醫(yī)診斷:胃脘疼痛。辨證:表邪不解,內(nèi)迫陽明。治法:散寒解表,降逆和胃。處以葛根加半夏湯原方。服6劑,痛嘔皆止,飲食如常。(《經(jīng)方驗》)
按:項強,惡風,無汗,脈浮緊,邪在太陽也;胃痛,嘔吐,納呆,泛酸,內(nèi)迫陽明也。故用葛根加半夏湯解表和胃,降逆止嘔。
回到頁首↑
3.大青龍湯證(Syndrome suitable for Big Blue Dragon Decoction)
【原文】
太陽中風,脈浮緊,發(fā)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①,筋惕肉瞤②,此為逆也。(38)
大青龍湯 方第二十一
麻黃(六兩,去節(jié))、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二兩,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姜(三兩,切)、大棗(十枚,擘)、石膏(如雞子大,碎)。
此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溫粉③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復服,汗多亡陽,遂虛,惡風,煩躁,不得眠也。
【詞解】
①厥逆:即手足厥冷。
②筋惕肉瞤:惕,ti,音替;瞤,shun,音順。筋惕肉瞤,指肌肉不自主的跳動。
③溫粉:炒熱的米粉?!夺屆罚骸胺?,分也,研米使分散也?!薄墩f文》:“粉,所以傅面者也。”段玉才注:“小徐曰,古傅面亦用米粉。許所云面者,凡外曰面?!?div style="height:15px;">
【提要】
論太陽傷寒兼內(nèi)熱的證治及大青龍湯的使用禁忌。
【釋義】
本條分兩部分,第一部分論述太陽傷寒兼內(nèi)熱的證治。脈浮緊、發(fā)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為典型的太陽傷寒表實之象。寒邪閉表,陽郁不得宣泄,進而化熱,郁熱擾心,則生煩躁。
病機:寒邪郁表,陽郁化熱。
治法:外散表邪,內(nèi)清郁熱。
方義:本方由麻黃湯倍用麻基乙曼.趣五膏、生姜、大棗而成。麻黃用量較麻黃湯加1倍,故本方為發(fā)汗峻劑,力量最猛。重用麻黃,佐桂枝、生姜辛溫發(fā)汗,外散風寒或外宣濕郁,以開表氣之閉;石膏辛寒,用以清郁熱,除煩躁;炙甘草、大棗則和中以滋汗源。諸藥相合,既能發(fā)汗解表,又可清熱除煩,為表里雙解之劑。藥后汗出表解,熱除煩解,猶如龍升雨降,郁熱頓除,故名大青龍。
第二部分論述大青龍湯的使用禁忌,不可用于陽虛所致的自汗惡風寒者。若脈微弱汗出惡風是陽氣衰微,陰寒內(nèi)盛,鼓動無力,表陽不固,溫煦失司所致?;蛞蛱撊醯年枤饷銖娕c陰寒相爭,爭而不勝的時候,亦可見肢體躁動不寧的表現(xiàn),這就是“陰盛則躁”的躁煩證,不可誤診為大青龍湯證的“陽盛則煩”的煩躁證。若誤診而錯用本方,由于發(fā)汗之力峻猛,則必然過汗亡陽,陽氣不能充達四末,而致手足厥冷;亡陽傷液,筋肉失養(yǎng),則筋肉跳動。所以在39條再次強調(diào)“無少陰證者”'才可用大青龍湯。
煎服法:本方麻黃用量是《傷寒論》諸方劑中最大的,為發(fā)汗之峻劑,故仲景特注以下注意事項:①取微微汗出為佳,切勿過汗;②若汗出過多,可用溫粉撲身以止其汗;③若一服汗出邪解,即停后服,即使病證有所反復也不可以再用;④若過汗,乃至亡陽,出現(xiàn)惡風、煩躁、不得眠等變證者,應及時救治。
大青龍湯證與麻黃湯證均有傷寒表實證,區(qū)別的關鍵是看是否兼有里熱的表現(xiàn),既看有沒有煩躁,舌質(zhì)紅等里熱之象。
【選注】
柯韻伯(《傷寒來蘇集,傷寒附翼·太陽方總論>):此麻黃證之劇者,故加味以治之也。諸證全是麻黃,有喘與煩躁之別,喘者是寒郁其氣,升降不得自如,故多用杏仁之苦以降氣;煩躁是熱傷其氣,無津不能作汗,故特加石膏之甘以生津,然其性沉而大寒,恐內(nèi)熱頓除而表邪不解,變?yōu)楹卸鴴稛嵯吕?,是引賊破家矣,故必倍麻黃以發(fā)表,又倍甘草以和中,更用姜棗以調(diào)營衛(wèi),一汗而表里雙解,風熱兩除,此大青龍清內(nèi)攘外之功,所以佐麻桂二方之不及也。
【臨床應用與現(xiàn)代研究】
本方現(xiàn)代多用于治療以下疾病:①感冒、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證屬傷寒表實兼有郁熱者;②支氣管哮喘見有咳喘,面赤,痰黃,無汗煩躁,舌紅苔,黃脈數(shù),屬表閉陽熱內(nèi)郁證者;③流行性腦脊髓膜炎見突然發(fā)熱,惡寒,頭痛,項強,煩躁,嘔吐、屬風寒外束縛,內(nèi)有郁熱者;④汗腺閉塞證,內(nèi)有郁熱,見屬表閉陽郁者;⑤傳染性非典型性肺炎(SARS)初期,證見發(fā)熱無汗煩躁者。
【醫(yī)案舉例】
鄧某,男。身體素壯,時值夏令酷熱,瞬間當門而臥,迎風納涼,午夜夢酣,漸轉(zhuǎn)涼爽,夜深覺寒而醒,入室裹毯再寢。偶爾寒熱大作,熱多寒少,頭痛如劈,百節(jié)如被杖,壯熱無汗,漸至煩躁不安。目赤,口干,氣急而喘。脈洪大而浮緊。此夏氣傷寒已化煩躁之大青龍證,為書大青龍一方治之。
生麻黃12克,川桂枝12克,生石膏120克,杏仁泥12克,炙甘草9克,生姜9克,鮮竹葉15克。
服湯,汗出甚暢,濕及衣被,約半小時,漸漸汗少,高熱已退,諸癥爽然若失。又為處一清理余邪之方,兼通大便,其病果瘥。[《江蘇中醫(yī)》1959; (5): 16]
按:身體素壯,感寒無汗,熱無宣泄之路,漸至煩躁目赤,口干氣喘。此外寒內(nèi)熱,不汗出而煩躁證備,投大青龍湯果中。
【原文】
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①,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發(fā)之。(39)
【詞解】
①乍有輕時:指證情偶爾有所減輕。乍,忽然。
【提要】
非典型之大青龍湯脈證及其與少陰證之鑒別。
【釋義】
本條首冠“傷寒”二字,但又見“脈浮緩,身不痛,但重,乍有輕時”等癥,為非典型之傷寒脈證,究其原因,乃寒傷營,風傷衛(wèi)之營衛(wèi)兼病之太陽證也。寒傷營則當無汗;風傷衛(wèi)則脈浮緩,身不痛;寒邪在營,經(jīng)脈凝滯,且里熱壅滯,經(jīng)脈不暢,故見身重,因兼中風邪,或借風邪疏散之性,經(jīng)脈或有稍通之時,故身重乍有輕時。此條“身重”不若少陰病之陽氣虛衰之身重倦怠無休止狀,仲景以“無少陰證者”可用“大青龍湯發(fā)之”為鑒別的警示語。
【選注】
成無己(《注解傷寒論》):此傷寒見風脈也。傷寒者身疼,此以風勝,故身不疼;中風者身重,此以兼風,故乍有輕時;不發(fā)厥吐利,無少陰里證者,為風寒外甚也。與大青龍湯,以發(fā)散表中風寒。
吳謙(《醫(yī)宗金鑒·訂正仲景全書傷寒論注·卷三》):傷寒脈當浮緊,今脈浮緩,是傷寒之病而兼中風之脈也。傷寒當身疼,今身不疼,是傷寒之病而兼中風之證也。身輕,邪在陽也;身重,邪在陰也;乍有輕時,謂身重而有時輕也。若但欲寐,身重無輕時,是少陰證也。今無但欲寐,身雖重,乍有輕時,則非少陰證,乃榮衛(wèi)兼病之太陽證也。脈雖浮緩,證則無汗,屬實邪也,故亦以大青龍湯發(fā)之。前條以脈微汗出示禁,此條以無少陰證發(fā)明,蓋詳審慎重之至也。此二條,承上篇首條、次條,中篇首條、次條,再揭太陽風寒兩傷,以為下篇榮衛(wèi)兼病之提綱。后凡稱太陽中風傷寒,涉于榮衛(wèi)同病者,皆指此二條而言也。
回到頁首↑
4. 小青龍湯證(Syndrome suitable for Small Blue Dragon Decoction)
【原文】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①,干嘔,發(fā)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②,或小便不利,少腹?jié)M,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40)
小青龍湯 方第二十二
麻黃(去節(jié))、芍藥、細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各三兩,去皮),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
此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若渴,去半夏,加栝樓根三兩。若微利,去麻黃,加蕘花,如一雞子,熬③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黃,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jié)M者,去麻黃,加茯苓四兩。若喘,去麻黃加杏仁半升,去皮尖。且蕘花不治利,麻黃主喘,今此語反之,疑非仲景意。
臣億等謹按:小青龍湯,大要治水。又按《本草》蕘花下十二水,若去水,利則止也。又按《千金》,形腫者應內(nèi)麻黃,乃內(nèi)杏仁者,以麻黃發(fā)其陽故也,以此證之,豈非仲景意也。
【詞解】
①心下有水氣:心下,指胃脘部。水氣,為病理概念。即胃脘有水氣停留為患。
②噎:ye,音耶,指胸咽部有阻塞不通之感。
③熬:炒、烘、焙?!墩f文》:“熬,干煎也?!薄斗窖浴罚骸胺惨曰鸲晌骞戎悾陨蕉鴸|,齊楚以往謂之熬;關西隴冀以往謂之焙,秦晉之間或謂之炒?!?div style="height:15px;">
【提要】
論太陽傷寒兼里有水飲的證治。
【釋義】
本證乃外有風寒表邪,內(nèi)有水飲之氣,內(nèi)外邪氣相合而成。水飲犯胃,胃氣上逆則干嘔。發(fā)熱為表邪未解,邪正相爭之征,尚應有惡寒、無汗、脈浮緊等風寒襲表之癥。外寒引動內(nèi)飲,水寒射肺,肺失宣降,則見咳或喘,此類咳喘,每見咳吐大量白色泡沫樣稀痰。或渴,或不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jié)M,由于水飲之邪變動不居,常隨三焦氣機的升降出入,而隨處為患,或壅于上,或積于中,或滯于下,故有諸多或然癥。水飲為患,一般不渴,但飲停不化,津液上乏,或見口渴,一般表現(xiàn)為渴喜熱飲,或飲量不多;水走腸間,清濁不分則下利;水寒氣滯,氣機不利則噎;水飲內(nèi)停,氣化不利,故小便不利,甚則少腹脹滿。
病機:太陽傷寒兼里有水飲。
治法:辛溫解表,溫化水飲。
方義:方中麻黃桂枝相配,辛溫發(fā)汗而解表邪,麻黃又能宣肺氣而平喘利水,桂枝通陽以助化飲之力;細辛配干姜,共奏溫化寒飲;半夏化痰降逆以止嘔;五味子斂肺止咳,且使姜、辛、麻不致辛散太過;芍藥酸斂護陰,且與桂枝相伍,辛甘通陽助化飲;炙甘草和中護正、調(diào)和諸藥。諸藥相合,在外專行開表以散寒,在內(nèi)溫化心下之水氣,為解表化飲之良劑。本方干姜、細辛、五味子嗣用,取干姜、細辛入肺,散水寒之邪,五味子入肺,斂肺氣之耗散,如此則散中有收,斂中有散,正邪兼顧,用治咳喘,確有,妙用;三藥性溫,正合“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之意,仲景治寒飲常將三者合用。本方后加減法,后世醫(yī)家爭議紛紜,謹供參考。
鑒別:
(1)小青龍湯、桂枝加厚樸杏子湯、麻黃湯皆可治喘,但主治病證之病機證候有所區(qū)別,鑒別如表1-4。
比較小青龍湯桂枝加厚樸杏子湯麻黃湯
病機證候同肺氣上逆之喘
異太陽傷寒兼里有水飲之證,見無汗而喘,痰多苔膩等太陽中風表虛,衛(wèi)表不和,肺氣不宣面兼喘,無內(nèi)飲表現(xiàn),見有汗而喘,苔薄無痰太陽傷寒表實證,因寒邪閉表,肺氣不宣而兼喘,無內(nèi)飲表現(xiàn),見無汗而喘,苔薄無痰
治則同解表降氣定喘
異外散風寒內(nèi)化水飲以定喘解肌祛風降氣定喘外散風寒以宣肺平喘
方藥同桂枝、炙甘草
異麻黃、白芍、干姜、細辛、半夏、五昧子厚樸、白芍、生姜、大棗麻黃、杏仁、
鑒別要點表實兼內(nèi)飲表虛兼喘無內(nèi)飲表實兼喘無內(nèi)飲
www.yongzhongyi.com 用中醫(yī)網(wǎng)
(2)大、小青龍湯皆由麻黃湯化裁而成,均屬表里兩解之方,但主治病證之病機證候有所區(qū)別,鑒別如表1-5。
比較大青龍湯證小青龍湯證
病機證候同表里同病,見惡寒、無汗等表實證
異外有風寒或風濕,內(nèi)有郁熱,兼見發(fā)熱而煩躁外有風寒,內(nèi)有水飲,兼見發(fā)熱,喘而痰多苔膩等
治則同表里雙解
異外散風寒,內(nèi)清郁熱外散風寒,內(nèi)竭寒飲
方藥同麻黃湯(麻黃,桂枝,杏仁,炙甘草)
異生姜、大棗、石膏干姜、細辛、五味子、半夏
鑒別要點外寒兼里熱外寒兼內(nèi)飲
www.yongzhongyi.com 用中醫(yī)網(wǎng)
【選注】
尤在涇(《傷寒貫珠集·太陽篇上》):表寒不解,而心下有水飲,飲寒相搏,逆于肺胃之間,為干嘔發(fā)熱而咳,乃傷寒之兼證也。夫飲之為物,隨氣升降,無處不到,或壅于上,或積于中,或滯于下,各隨其所至而為病,而其治法,雖各有加減,然不出小青龍之一法。
【臨床應用與現(xiàn)代研究】
小青湯主要用于呼吸系統(tǒng)疾病之痰喘發(fā)作之證,即使無表證亦可使用,亦可用于其它內(nèi)飲病證,具體如下:①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屬寒飲射肺或表寒內(nèi)飲者;②本方合三子養(yǎng)親湯或五苓散治療肺源性心臟病,或并發(fā)右心衰竭,證見發(fā)熱、咳喘、痰多、端坐呼吸、下肢浮腫、脈滑、舌苔滑白、舌質(zhì)紫暗等;③慢性肥厚性胃炎屬陽虛水飲內(nèi)停,證見脘腹脹滿、心下有振水聲、伴暖氣乏力、四肢困重、舌淡脈緩者,可用本方酌加行氣消導之品。循證證據(jù)薈萃顯示小青龍及其加減方主要治療呼吸系統(tǒng)疾病,如哮喘、慢性支氣管炎、肺心病、胸腔積液等病癥。
注意:本方畢竟偏于辛溫燥烈,久服則易傷陰動陽,故僅在治療咳喘急性發(fā)作時以其救急,咳喘稍平息后,則以補脾祛痰之劑善后。對于老幼體弱之人,尤其是患有心臟病的老年人更應慎用,以免有傷陰動陽之弊。
【醫(yī)案舉例】
柴某某,男,53歲,1994年12月3日就診。患咳喘10余年,冬重夏輕,許多大醫(yī)院均診為“慢性支氣管炎”,迭用中酉藥治療而效果不顯。就診時,患者氣喘憋悶,聳肩提肚,咳吐稀白之痰,每到夜晚則加重,不能平臥,晨起則吐痰盈杯盈碗,背部惡寒。視其面色黧黑,舌苔水滑,切其脈弦,寸有滑象。斷為寒飲內(nèi)伏,上射于肺之證,為書小青龍湯:麻黃9克,桂枝10克,干姜9克,五味子9克,細辛6克,半夏14克,白芍9克,炙甘草10克。服7劑咳喘大減,吐痰減少,夜能臥寐,胸中覺暢,后以《金匱》桂苓五味甘草湯加杏、夏、姜正邪并顧之法治療而愈。(《劉渡舟臨證驗案精選》)
按:本案咳喘吐痰,痰色清稀,背部惡寒,舌苔水滑,為寒飲內(nèi)擾于肺,肺失宣降所致,與小青龍湯證機相符,服本方則使寒邪飲去,肺氣通暢而咳喘自平。
【原文】
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fā)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41)
【提要】
補述外寒內(nèi)飲證服湯口渴的機理。
【釋義】
本證外有表寒,內(nèi)有水飲,故當“發(fā)熱不渴”,服小青龍湯后,由“不渴”轉(zhuǎn)為“渴”者,說明寒飲已消,是其病欲解的佳兆,口渴乃發(fā)汗后上焦津液一時不足所致,但表現(xiàn)為渴而不甚,可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水津布達愈。41條口渴見于藥后津液一時不續(xù),40條口渴是水氣不化,津液輸布障礙,兩者機制不同,不可混淆。
【選注】
尤在涇(《傷寒貫珠集·太陽篇上》):若服湯已,渴者,是寒外解而飲內(nèi)行也,故為欲解。小青龍湯主之六字,當在發(fā)熱不渴下?;騿査嬛C,或渴或不渴云何?曰水積于中,故不渴也。其渴者,水積一處,面不得四布也。然而不渴者,常也。其渴者,變也。服小青龍湯已而渴者,乃寒去飲消之常道也。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發(fā)汗解表 大青龍湯
經(jīng)方臨床醫(yī)案習【第977期】
第二節(jié) 太陽傷寒證用方/代表方/麻黃湯/麻黃湯類方
何慶勇教授課堂《傷寒論與疑難雜癥》摘錄
麻桂劑為治表證之方,非太陽病專方
《景岳全書》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