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話說:“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黃河決于頂而面不驚?!?/span>
遇事的處理方式就是:穩(wěn)得住腳,收得住音,靜得下心。
凡事首要“面緩”
看過一句話說:
“生活中的10%是由發(fā)生在一個人身上的事情組成,而另外的90%則是由一個人對所發(fā)生事情的反應(yīng)決定的?!?/span>
換言之,最終導(dǎo)致事情失敗的,往往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一個人失控的情緒。
遇到事情就動怒,不僅解決不了問題,還會把事情推向更糟糕的境地。
人在盛怒之下,被憤怒支配,最終買單的是自己。
血氣沸騰之際,理智不太清醒,言行容易逾分,于人于己都不宜。
克制脾氣,是一種修養(yǎng),更是一種處世智慧。
古人云:“愚妄人怒氣全發(fā),智慧人忍氣含怒?!?/span>
愚蠢的人遇到事情,用情緒說話,而智慧的人,懂得先處理情緒后處理事情。
事緩則圓,心緩則明。
遇事緩一緩是智慧,穩(wěn)住了脾氣,才能控制住局勢。
處事慧在“聲靜”
遇到事情,很多人的第一反應(yīng),總是試圖說服對方,力證自己正確,然而結(jié)果卻是,情緒的雪球越滾越大,浪費了時間和精力,問題依然沒有解決。
在心理學上,從起爭執(zhí)的那一刻,溝通的渠道就已經(jīng)關(guān)閉了。
而且,每個人的生長經(jīng)歷、教育程度、認知寬度不同,對事情的理解自然不同,你所以為的別人未必理解,所以爭辯只是浪費口舌、徒勞無益的行為。
正所謂,位置不同,少言為貴;認知不同,不爭為智;三觀不同,何必強求。
當遇到不通情達理,不懂人情世故,又蠻不講理的人,能一笑置之,不與其一般見識,且不爭不辯的處之坦然,無疑是一種,可圈可點的智慧。
越是智慧的人,越懂得適時將自己的狀態(tài)調(diào)成“靜音”。
遇事貴在“心安”
遇到事情時,心神都亂了,又怎么能理智地處理問題。
有一句話叫慌不擇言、慌不擇路。遇事越慌,越容易說錯話、做錯事。
真正智慧的人,越是遇到事情的時候,越是沉得住氣。
古語有言: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遇到事情,唯不慌不亂,方能理清思路、洞明本質(zhì),做出正確的決策。
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需要冷靜,在任何時候,焦躁都是我們最大的敵人。
靜,是解決問題的密鑰。
正如那句話所說:“人這一生,不在靜心中求穩(wěn),就會在浮躁中跌倒?!?/span>
遇事不怒,才能理智行事;寵辱不驚,自能從容以對。
我們無法左右事態(tài)的發(fā)展,卻可以調(diào)整自己的心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