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風血相搏型
(1)主證:皮損呈乳白色,圓形或橢圓形,或不規(guī)則云片狀,境界不清,不斷發(fā)展,舌質淡紅、苔白,脈弦細。
(2)治法:調血祛風。
(3)方藥:刺蒺藜、浮萍、赤芍、熟地黃,當歸、甘草,白芷、蒼耳子,川芎。
方解:方中四物調血活血,因風與血相搏,易生瘀滯,川芎、當歸是血中之氣藥,有行氣活血之功,再入赤芍,活血祛瘀。刺蒺藜、白芷、蒼耳子、浮萍祛風,甘草調和諸藥。諸藥配合則氣血調和,瘀滯得通,風邪得祛,肌膚得養(yǎng),膚色得復。
2.肝腎不足型
(1)主證:皮損呈純白,境界清楚,邊緣整齊,斑內毛發(fā)變白,發(fā)病時間較長且靜止不擴展,舌質淡紅,脈弦細弱。
(2)治法:滋補肝腎。
(3)方藥:旱蓮草、女貞子、白芍、烏梅,山茱萸、熟地黃、牡丹皮、山藥、澤瀉、茯苓,甘草。
方解:方中六味地黃湯滋陰補肝腎,肝腎之陰得滋,青黑之源得生化,配以女貞子、旱蓮草以助六味地黃湯之補益肝腎,白芍、烏梅養(yǎng)血斂陰,菟絲子入肝腎經補陽益陰,使陰陽平衡,甘草調和各藥。諸藥配合,肝腎得滋,膚色得復。
3.氣滯血瘀型
(1)主證:皮損白色,境界清楚,邊緣呈深褐或紫褐色,局部可有輕度刺痛,可發(fā)生于外傷之部位或因外傷而加重,舌質暗有瘀點或瘀斑,脈細澀。
(2)治法:活血祛瘀。
(3)方藥:赤芍、郁金、牡丹皮、當歸、大棗,老蔥、甘草,川紅花、生姜、川芎。
方解:方中赤芍、川芎、川紅花、郁金、牡丹皮活血消瘀,當歸活血而調血,使瘀祛而血不竭,生姜、大棗調和營衛(wèi),老蔥通陽人絡并祛風,為諸藥之使,甘草調和諸藥。諸藥配合,氣機復常,血瘀得散,膚得滋養(yǎng)而愈。
臨床配合外擦白蝕酊(烏梅、菟絲子、刺蒺藜,甘草、大黃、桂枝,上藥曬干研碎,浸泡于3000ml75%乙醇中15天,過濾后,裝于100ml瓶中備用)或白蝕散(雄黃、硫磺、密陀僧,白芷、白附子,大黃、甘草,輕粉,冰片,制成散劑,用生黃瓜切片,趁濕蘸藥散用力摩擦患處,每日2次)或采用吹烘療法,以白蝕散調成20%霜劑,涂于患處,用電吹風筒之熱風吹烘,每周2次,每次15分鐘。
褟國維認為白癜風是一種頑固難治的局部色素脫失的常見皮膚病,臨床如能按上述辨證治療進行內外結合處理,外治法數(shù)種交替應用,一般均可取得較滿意的療效,特別是白蝕散調成20%霜劑,涂于患處,用電吹風之熱風吹烘有較好的療效。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