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先秦以來,在許多生活領(lǐng)域都有謎語這一形式。各式各樣的謎語用巧妙的比喻、借代或字形離合等方法諷諫君王,暗通消息,相互戲謔……到了宋朝,元宵節(jié)懸掛燈謎的風俗誕生,極大地普及了猜謎活動,使猜謎逐漸成為人們所喜愛的游戲,并不斷發(fā)展流傳至今。
謎語的產(chǎn)生和早期發(fā)展
劉勰在《文心雕龍·諧隱第十五》里給謎語下了個定義:“謎也者,回互其辭,使昏迷也?!边@句話的意思是:所謂謎語就是說出來的話回護、曲折,不直截了當,使人困惑、迷惘,費解難懂。謎語原是民間口頭文學(xué),經(jīng)文人加工和創(chuàng)新,有了文義謎。一般稱民間謎為謎語,文義謎為燈謎,也統(tǒng)稱為謎語。
謎語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根據(jù)表達需要而創(chuàng)制出來的。階級社會產(chǎn)生之后,統(tǒng)治者吃喝享樂,肆意貪虐,老百姓不敢明謗,則作隱語以發(fā)泄怨怒之情。夏桀驕橫無度,曾說:我有天下,如同天之有日,日亡我就亡。老百姓便說:“時日曷喪,予及汝偕亡?!币源藖戆l(fā)泄恨不得與桀同歸于盡的怒氣。
我國古代最早稱謎語為“隱”(后來叫“隱語”)、“瘦辭”。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有的君王喜好隱語,而不愛聽逆耳之言,所以臣民必先順其所好,以攻其蔽,利用隱語向統(tǒng)治者勸諫?!俄n非子·喻老第二十一》里記載:“楚莊王蒞政三年,無令發(fā),無政為也。右司馬(官名)御座(侍坐在旁)而與王隱曰:‘有鳥止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不飛不鳴,嘿然無聲,此為何名?’王曰:‘三年不翅,將以長羽翼;不飛不鳴,將以觀民則。雖無飛,飛必沖天;雖無鳴,鳴必驚人?!?/span>
戰(zhàn)國時期,有了專門記載隱語的書刊。漢代劉向《新序》云:“齊宣王發(fā)隱書而讀之?!边@是有記載的最早謎語。
射覆及離合體的出現(xiàn)
在漢代,謎語發(fā)展出了射覆及離合體等形式。射覆是隱語的一種,就是在甌、盂等器具下覆蓋某一物件,讓人猜測里面是什么東西?!坝诟财髦轮弥T物,令暗射之,故云射覆?!辈轮i人假借“卜筮”的手段來猜。射覆是由物謎發(fā)展來的。
東方朔是漢代隱語的代表人物。《淵鑒類函》里記載了他的射覆活動:“郭舍人曰:‘珠籀文章,背有組索,兩人相見,朔能知之為上客?!吩唬骸擞裰畼s,石之精。表如日光,里如垂星,兩人相睹相知情。此名為鏡子也?!?/span>
東漢曹娥碑所射的“絕妙好辭”是我國最早的離合體文謎?!敖^妙好辭”是由“黃絹幼敷外孫齏臼”八個字離合而成。曹操看到這八個字感到費解,楊修將之破譯為“絕妙好辭”:黃絹是有顏色的絲綢,那便是“絕”字;“幼婦”是少女,即“妙”字;外孫是女之子,那是“好”字;“齏”是搗碎的姜蒜,而“齏臼”就是搗爛姜蒜的容器,用當時的話說就是“受辛之器”,“受”旁加“辛”就是“辭”的異體字。
根據(jù)漢字的結(jié)構(gòu),把字拆開謂之“離”,拼在一起謂之“合”。用離合的方法作字謎盛行于漢末。劉勰在《文心雕龍》里說:“離合之發(fā),則萌于圖讖。”(“圖讖”即“讖緯”。兩漢時期,巫師或方士制作的一種宣揚神學(xué)迷信的隱語或預(yù)言,作為吉兇的符驗或征兆。)自從王莽、劉秀以來,圖讖大盛。而圖讖之言,則需借助字的離合,所以漢末文人多好離合。
魏晉南北朝以來,離合體十分盛行。例如謝靈運的離合詩:“古人怨信次,十日眇未央。加我懷繾綣,口詠情亦傷。劇哉歸游客,處子勿相忘?!眱删潆x合成一個字,為“口、力、刂”,即“別”字。
實物謎是曹操的創(chuàng)舉,用實物作謎面讓人猜測,即劉勰所說的“圖象品物”。據(jù)《世說新語·捷悟第十一》所載,曹操在門上題“活”字,隱意門太大;在酥上寫“合”字,暗示一人一口。
隱語或瘦辭和謎語雖為一體,但嚴格來說還是略有區(qū)別的——隱語多屬于事謎。自魏代以來,隱語化而為謎。這個時期不僅有離合體,還出現(xiàn)了增損體、會意體、風人體、實物謎、詩謎、字謎,內(nèi)容極為豐富。
謎語的盛行和燈謎的誕生
謎語在唐代同其他藝術(shù)一樣,也很盛行。唐代李肇《國史補》里有一段記載:“初,詼諧自賀知章,輕薄自祖詠,諢語自賀蘭廣、鄭涉。近代詠字有蕭昕,寓言有李紆,隱語有張著,機警有李舟、張彧,歇后有姚峴、叔孫羽,訛語影帶有李直方、獨孤申叔,題目人有曹著?!?/span>
在唐代文人之間,用離合、增損體的字謎相互嘲諷,成了風尚。如唐代張鷟《朝野僉載》所記:狄仁杰戲同官郎盧獻:“足下配馬乃作驢?!庇玫氖窃鰮p體。唐秘書監(jiān)賀知章告老還鄉(xiāng),明皇為其子賜名,曰:孚。戲之為“爪下子”。這是離合體。
宋代謎語在唐的基礎(chǔ)上進入發(fā)展的新時期,出現(xiàn)了商謎、戾謎、社謎等多種形式,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燈謎在這一階段正式誕生。元宵張燈的風俗,雖然在宋以前的隋唐就有了,但猜謎用燈卻始見于宋。
宋初乾德年間,趙匡胤曾下詔:“上元張燈,舊止三夜。今朝廷無事,區(qū)宇乂安,方當年谷之豐登,宜縱士民之行樂,其令開封府更放十七、十八兩夜燈?!?/span>
《武林舊事·燈品》如此記載南宋都城臨安的元宵節(jié)燈市:“又有以絹燈剪寫詩詞,時寓譏笑,及畫人物,藏頭隱語,及舊京諢語,戲弄行人。”
燈謎的出現(xiàn)對文義謎的發(fā)展具有重大意義。宋朝還產(chǎn)生了謎社組織,文人以瘦辭、隱語往來酬和,有力地推動了謎語的大發(fā)展。謎語在兩宋被列于百戲,選有專業(yè)藝人,設(shè)有專門場地。元夕懸燈猜謎,從原來只在朋友之間相互戲謔,這一階段發(fā)展為“戲弄行人”,不僅使猜謎活動更加大眾化,也促使文人更多地汲取民間藝術(shù)的長處,不斷增加門類,提高質(zhì)量。從宋代開始,猜謎活動的文娛游戲作用日益凸顯。
物謎在宋朝時期很盛行,蘇東坡有“硯蓋”謎:“研猶有石,峴更無山。姜女既去,孟子不還?!鼻皟删潆x成石、見,合成“硯”字;后兩句離成?、皿,合成“蓋”字。還有“日歷”謎:“一尺長,十二節(jié),兩頭冷,中間熱?!?/span>
元明繼兩宋以后,元夕燈謎之風盛行不衰。明代劉侗《帝京景物略》云:“正月八至十八日,集東華門外,曰燈市。有以詩隱物幌于寺觀壁者,曰‘商謎’?!痹诤贾?,據(jù)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覽志余》卷二十《熙朝樂事》記載:“正月十五為上元節(jié),前后張燈五夜……好事者,或為藏頭詩句,任人商揣,謂之猜燈?!?/span>
燈謎的大發(fā)展和大繁榮
清代集歷代謎語的大成,極大豐富和發(fā)展了中國謎語這門語言藝術(shù)。清初,大體是因襲元明的古體,如“尹”字謎:“伊無人,羊口亡其群。斬頭筍,無口君??s尾便成丑,直腳半開門。一根長橋杠,打個死戶靈。”
清朝中葉,謎風大盛,競相爭新,運用新的題材,開拓新的門徑,使謎學(xué)得到前所未有的普及和提高。在制謎方面更加工巧,多用成語射成語,謎底謎面都有出處。如:“焉哉乎也(射四子句一)”。謎底是“失之者鮮矣”。謎面出自《千字文》,一般所謂“之乎者也矣焉哉”,相比之下,謎面缺之者少矣字,正好射四書(又稱為四子書)上的一句:“失之者鮮矣。”(鮮當少講)渾然大方,無一字無著落。
清中葉以來,文義謎較前朝有了很大改變,力求傳神、典雅、貼切、大方等。曹雪芹的小說《紅樓夢》第二十二回將十則讖語燈謎用于故事情節(jié)。如賈母的:“猴子身輕站樹梢(打一物)”。站樹梢即立枝,立與荔諧音,因此謎底是“荔枝”。讖語暗示賈府未來必然“離枝”,“樹倒猢猻散”。
又如賈元春的:“能使妖魔膽盡摧,身如束帛氣如雷。一聲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謎底是“爆竹”。寓意元春富貴榮華轉(zhuǎn)瞬即逝,恰似爆竹一響而散。而金陵十二釵圖冊的判詞,也都是讖語性質(zhì)的謎語。
到了晚清,謎語突破了人為設(shè)置的樊籬,社會生活、眼前瑣事、天文地理、外國名詞等均可入謎。以外語入謎為例,謎面是“Good Morning”,打一字,謎底是“譚”。“譚”字是“西言早”的離合。
清代有謎社活動,有專門著作,謎書之多是歷代所罕見的,有的是社會上流的謎語匯編,有的是個人的謎語創(chuàng)作,也有的是理論探討或?qū)n}研究。此外,謎體的演進,謎格的使用,謎語的創(chuàng)新,都標志著謎語在清代獲得了空前發(fā)展和繁榮。
辛亥革命以后,謎事活動依然盛行,較晚清又有了進一步發(fā)展。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的娛樂方式越來越多樣化,傳統(tǒng)的猜謎活動近年來受到一定程度的冷落,這一民族文化的瑰寶亟待國人為之注入新的生命力。(記者 王磊 央視網(wǎng))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