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與精所出之道不同。淋病在溺道,故綱目列之肝膽部。濁病在精道,故綱目列之腎膀胱部。今患濁者,雖便時莖中如刀割火灼,而濁自清,惟竅端時有穢物,如瘡之有膿,目之有眵,淋瀝不斷。初與便溺不相混濫,如河中之清也,至易辨之,每見時醫(yī),以淋法治之,五苓、八正,雜投不已,因而增劇者,不可勝數(shù)。余每正之,其余當難以臆說也。蓋由敗精腐者什九,由濕熱流注而虛者什一?;蛟弧梦羧艘猿酀釣樾奶撚袩?,由思慮而得之;白濁為腎虛有寒,由嗜欲而得之。何原病式以二濁俱屬于熱?丹溪亦云∶濕熱有痰,子能與我折乎?曰∶辨古今之得失,必以《內(nèi)經(jīng)》正之,自《巢氏病源論》,言白濁由勞傷腎虛冷,歷代宗其說有異詞。不惟白濁之理未明,即治濁之法亦誤。不思《內(nèi)經(jīng)》本無白濁之名,惟言思想無窮,入房太甚,發(fā)為白淫,與脾移熱與腎出白,少陰在泉溲白,此白濁之源也。原病式因《內(nèi)經(jīng)》諸病,水液混濁,皆屬于熱。言天氣熱則水混濁,寒則清潔;又言水體清,火體濁。正如清水為湯,自然白濁也??芍^發(fā)圣人之旨,正千秋之誤。而不讀其書者,猶未盡知也。丹溪則以濕熱痰虛并言,然虛寒者,不可謂盡無,但熱多寒少耳。故《靈樞》有中氣不足,便溲為變之語。是當先補中氣以升舉之,而后分其氣血施治。設腎虛甚,或火邪亢極者,不宜峻用苦寒,必反佐治之,更在權(quán)衡輕重而已。
精滑與便濁不同。便濁是便溺混濁,即五淋之膏淋也,乃是胃中濕熱滲入膀胱,與腎經(jīng)絕無干涉。精滑則牽引粘膩,雖不便溺,亦時有之。此是,腎水不足,淫火易動,精離其位,故令漸積而出耳。治之者,宜滋腎清心,健脾固脫,蓋精濁雖腎之液,而所以精濁者,心為之主也。夫君火一動,真精自失,能止其心,乃我身之大丹也。又考《千金方》,治精遺便濁凡九方,而用韭子者居其半。夫韭子辛熱,何思邈取之深也?蓋用以治便濁者,取其辛熱之氣,能燔土濕,使蒸熱上行而不下,乃釜底加薪之法,益火之源以消陰翳也。用以治遺精者,取其辛熱之氣以壯真陽,使之涵蓄陰精而不漏,乃益土防水之法,衛(wèi)外而為固也。凡此不傳之秘,可與知者道耳。
遺精者,不交而自泄也;夢遺者,夢交而泄也,二者皆從精道而出。夫精雖藏于腎,而實主于心,雖有邪術(shù)所使,夢與人交,及娩人鬼胎夜感之甚,未必不由心腎兩虛,邪乘虛入者。
何也?蓋心之所藏者神,腎之所藏者精,心腎者,精神之根蒂也。凡男子思慮過度,則水火不交;快情恣欲,則元精失守。所以心動者神馳,神馳者精散。因晝之所思,故夜有所夢。
今人多用龍骨、牡蠣等澀精之劑,隨止隨發(fā),惟知固腎,不知治心。殊不知神不歸舍,則無精無主,安能自守哉?濁者從小便竅中而出,如油如膏,或有五色光彩,或赤或白,或澄根混濁,或如精狀,名曰白淫。雖與遺精所出各異,所感則一,亦心血虧少,相火內(nèi)熾,中焦?jié)駸幔鶜獠磺?。譬如井中取水至清,烹之為白湯,澄之則有腳,豈非濕熱混濁者乎?醫(yī)者但當分其虛實輕重,濕熱多少而治。如有虛損諸證者,則從虛治。因于心者,養(yǎng)心以收神;因于腎者,因腎以澀精;正虛者,主濕勝,宜溫補心腎之劑;偏虛者,主熱勝,宜清補心腎之劑;濕熱從丹溪治法;若患久者,宜升舉之藥。其外更有思欲不遂而精泄,有氣盛久無色欲,精漏遺泄者,非病也。
人身有九竅,陽七竅,眼耳口鼻是也;陰二竅,前后便溺所出是也。清陽走上竅,而下入于陰位,則有溺溲腹鳴之候;濁陰走下竅,而上入于陽位,則有窒塞耳鳴之候。故人年五十以外,腎氣漸衰于下,每每從陽上逆,而耳之竅職失聰,耳之聰司于腎,腎主閉藏,不欲外泄,因肝木為子疏泄母氣而散于外,是以謀慮郁怒之火一動,陰氣從之上逆,耳竅窒塞不清,故能近聽不礙,而聽遠不無少礙。高年之體、大率類然。較之聾病,一天一淵。聾病者,其竅中另有一膜庶蔽,外氣不得內(nèi)入,故以開竅為主,而方所用石菖蒲、麝香等藥,及外填內(nèi)攻等法者,皆為此而設。至于高年不自收攝陰氣,致越出上竅之理,從無一人言及,反以治少壯耳聾藥,及發(fā)表散氣藥,兼帶陰虛不治。是以百無一效,不知陰氣至于上竅,亦隔一膜。
不能超出竅外,止于竅中,汨汨有聲,如蛙鼓蚊雷,鼓吹不已,以故外入之聲,為其內(nèi)聲所混,聽之不清,若氣少不逆上,則聽少清;氣全不逆上,則聽全清矣。故凡治高年逆上之氣,大法宜以磁石為主,取其重能達下,性主下吸,又能制肝木之上吸故也;次用地黃、龜膠群陰之藥以補之;更用五味、山萸之酸以收之,令陰氣自至于本宮,不上觸于陽竅。由是空曠無塞,耳之于聲,似谷之受響,萬籟之音,尚可細聆,豈更與人聲相混,艱于遠聽耶?
此實至理所在。但醫(yī)術(shù)淺薄之輩,不能知之,試觀人之收視而視益明,反聽而聽愈聰者,亦可恍然悟矣!
處方五加皮、防風(去叉)、白術(shù)、附子(炮裂.去皮臍)、萆薢、川芎、桂心、赤芍藥、枳殼(麩炒)、荊芥、羚羊角屑、丹參,各一兩。麻黃(去根節(jié))、羌活,二兩。甘草(炙),半兩。
功能主治治偏風不遂,肌體煩疼,肢體無力。
用法用量上咀,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時服。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處方五加皮(三分) 羌活(三分) 丹參(三分) 赤芍藥(三分) 羚羊角屑(三分) 檳榔(三分) 枳殼(麩炒.半兩) 防風(半兩) 桂心(半兩)
功能主治治風氣壅滯,身體疼痛。
用法用量上咀,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時,稍熱服。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處方五加皮30克 羌活30克 芎藭30克 黃芩30克 防風30克(去蘆頭)酸棗仁30克(微炒)羚羊角屑30克 當歸30克(銼,微炒)威靈仙30克 赤茯苓30克
制法上藥搗篩為散。
功能主治治肝臟風毒,流注腳膝,下肢疼痛,心神煩悶,筋脈拘急。
用法用量每服9克,水150毫升,入生姜4克,煎至100毫升,去滓,空腹時溫服。
注意服藥期間,忌食炙煎、魚、毒物等。
摘錄《太平圣惠方》卷三
處方五加皮30克 防風30克(去蘆頭)白術(shù)30克 附子30克(炮裂,去皮、臍)萆薢30克(銼)芎藭30克 桂心30克 赤芍藥30克 枳殼30克(麩炒微黃,去瓤)荊芥30克 羚羊角屑30克 丹參30克 麻黃60克(去根、節(jié))羌活60克 甘草15克(炙微赤,銼)
制法上藥粗搗羅為散。
功能主治治半身不遂,肌體煩痛,肢節(jié)無力。
用法用量每服12克,以水300毫升,加生姜1片,煎至200毫升,去滓,溫服,不計時候。
摘錄《太平圣惠方》卷二十一
處方五加皮60克 杜仲120克(去粗皮,炙微黃,銼)萆薢60克(銼)狗脊60克(去毛)阿膠60克(搗碎,炒令黃燥)防風60克(去蘆、頭)芎藭90克 細辛30克 杏仁60克(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制法上藥搗篩為散。
功能主治治妊娠腰疼痛,或連月不已。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300毫升,人生姜4克,煎至180毫升,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摘錄《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五
處方五加皮
制法上藥為末,酒調(diào)。
功能主治治小兒頸軟。
用法用量涂敷頸骨上。
摘錄《世醫(yī)得效方》卷十二
版權(quán)聲明:文章、圖片源于網(wǎng)絡,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lián)系。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