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嗽散出自程鐘齡《醫(yī)學心悟》。
其組成為:桔梗、荊芥、蒸百部、蒸紫菀、蒸白前、甘草、陳皮。
原為研末作散,開水調服,現(xiàn)代多改為湯劑。
據(jù)程氏原注,謂該方“系予苦心揣摩而得”。蓋“肺為嬌臟,攻擊之劑既不任受,而外主皮毛,最易感邪,不行表散則邪氣留連而不解”。指出:“本方溫潤和平,不寒不熱,既無攻擊過當之虞,大有啟門驅賊之勢。是以客邪易散,肺氣安寧”。
說明了本方長在順應肺之性能,及祛邪安肺的組方特點。
董師認為本方之配伍,乃以荊芥辛香解表,桔??嘈灵_肺,百部、紫菀潤肺止咳,橘紅、白前化痰降氣,甘草和中甘緩寧嗽。故本方兼具宣散肅降之能,共奏理肺祛痰之效。
據(jù)董師經(jīng)驗,本方用于初期咳嗽,其表證尚淺,邪濁較輕,寒熱不重。功能略疏表邪,輕宜肺氣,稍予肅降,兼化痰濕。其中尤以百部為要藥,對風邪襲肺、喉癢嗆咳者,非此不解。故為治外感咳咳中的平穩(wěn)之劑,對于小兒咳嗽更為常用。蓋小兒肺藏嬌弱,藩籬不固,難任峻利而尤宜輕劑也。
董師之用,其加減如下:
若新感風寒,鼻塞流涕而有惡寒者,加防風、蘇梗葉等。
無表證者可去荊芥。
若咽喉不利,疼痛聲啞及喉似痰阻者,加大力子、玉蝴蝶、射干等。
無咽喉不利,痰出亦爽,可去桔梗。
其咳嗽較頻者可加杏仁、象貝、款冬花等。
若痰濁粘滯,可加竹茹、川樸、冬瓜子之類(同時可減甘草)。
茲舉醫(yī)案數(shù)例。
王某,女,2歲,門診號,9月30日就診,患兒常發(fā)咳逆之癥,今逢秋又作。風寒初感,咳嗽較多,痰吐不爽,有時音啞,胃納較少,二便如常,舌苔薄白。
為外邪新受,肺失宣肅,止嗽散加味。
荊芥4.5克,蘇葉梗、白前、紫菀各9克,百部10克,桔梗、橘紅、甘草各3克,杏仁、象貝各6克,三劑。
服后咳和痰爽,但喉有痰聲,遂以二陳加味治之漸平。
此因感涼而咳多,故用止嗽散主之,加蘇梗葉祛風散寒,杏、貝止咳化痰,以增其效。
孫某,女,6歲, 11月4日一診??人蕴刀?,咳甚氣急,吐痰不爽,胃納不佳,二便尚調,舌薄白而膩。癥為痰濕在肺,治宜化痰止咳。
藥用荊芥、桔梗各4.5克,橘紅、川樸各8克,百部、白前、半夏各9克,杏仁、紫菀、大力子各6克,五劑。
服后其咳即差,納食亦動,但痰多而苔尚膩,故繼之以二陳湯加菀、茹、杏仁、谷芽等而咳愈。
此為肺有痰濕,肅降失司,故用止嗽散(去甘草),加杏、蒡增其宣肺,半、樸燥濕化痰。
同時,董師還常以本方與其它方劑復合而施,從而擴大了本方的適用范圍。
如痰濕較重,可與二陳湯類方同用。
在小兒兼見表虛多汗、營衛(wèi)不和者,又可與桂枝加杏樸湯同用。
如痰阻氣促、咳聲不揚者,常與三拗湯配合,其功甚佳。
另外在肺熱蘊郁、痰粘而厚時,亦可與瀉白、二母同用,亦能見效。
孫某,男,2歲, 10月7日初診。
咳嗽已二月余,咳逆而促,嗽聲不揚,痰鳴喉中,阻結難咯,胃納尚可,大便較干,舌苔薄白。
此為肺氣抑遇,治擬疏宣為主。
處以桔梗、白前、百部、杏仁各6克,麻黃、橘紅、甘草各3克,大力子、冬瓜子各9克,五劑。
藥后咳逆大減,但痰尚未暢。
原法去麻黃,加竹茹,連服數(shù)劑,其癥漸愈。
本例明系肺氣不宜,故以止嗽散(去荊、苑),合三拗以開發(fā)肺氣主之。
陳某,男,3歲, 11月4日就診。
感冒以后,發(fā)熱初退,但咳嗽尚多,吐痰能出,喉有痰鳴,胃口不開,大便隔日一行,舌苔白膩。痰濕內阻,肺氣不清。
止嗽散合二陳治之。
橘紅、甘草各8克,竹茹、杏仁、紫苑、百部、白前各6克,冬瓜子、半夏、茯苓各9克,七劑。
服之咳差,仍有痰聲,大便干結,乃以二陳湯合清氣化痰丸治愈。
體會:
一、本方之組成均為輕劑清靈之品。程氏自云:“藥極輕微”,“不貴險峻”。因質輕能入肺,氣靈善透邪。董師歷來強調,小兒用藥務求輕靈。一則治上焦之邪,非輕不舉;二則輕可去實,不使傷正。止嗽散的配伍符合這樣的要求。
二、本方之方義在于祛邪寧肺。程氏提出,咳之初期,“妄用清涼酸澀,未免閉門留寇”。本方輕靈小劑,乃可“啟門逐之即去?!惫识瓗熤慰?,絕不輕用補斂,即咳已數(shù)月而邪未盡者,亦以宣肅疏化為主。蓋關門殺賊,貽害非淺;而開門逐盜乃祛邪的正法也。
本文選自《湖北中醫(yī)雜志》,編輯:忘小憂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