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枯草,始載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列為下品,主治瘰疬,鼠瘺、頭瘡、濕痹等。顧名思義,就是夏天就會變枯的草!一般植物,夏季正是生長最為旺盛的季節(jié),而夏枯草卻在夏季就開始枯萎了,果真物如其名。
01
—
別名
麥德夏枯草、麥夏枯、鐵線夏枯(滇南本草),鐵色草(鋼目),棒柱頭花(中國藥植志),大頭花(斷江中藥手冊),燈籠頭、羊腸菜、部頭草(《江蘇植藥志),白花草(河北藥材),脹飽草(《山東中藥),棒槌草(《中藥志),干葉葉(《陜西中藥志》),鑼錘草、東風、牛牯草、地牯牛、廣谷草(湖南藥物志),六月于、棒頭柱(“閩東本草)。
02
—
典故
傳說有位秀才的母親患了“瘰疬”(淋巴結(jié)核),臥床不起,巧遇郎中經(jīng)過,囑秀才上山采藥為其母治病,服藥后果有神效,民間盛傳!后于秋冬季,有街坊患“瘰疬”,向其求方,秀才遵前囑上山尋藥,不見藥影,甚詫,不解,再問郎中,曰:“此藥須于盛夏采收,過夏即枯”,方知奧妙,故名夏枯草。
03—
藥材基源
本品為唇形科植物夏枯草 Prunella vulgaris L.的干燥果穗。夏季果穗呈棕紅色時采收, 除去雜質(zhì), 曬干。
04
—
主產(chǎn)
分布:主產(chǎn)于江蘇、安徽、浙江等全國大部分地方有產(chǎn),以體輕質(zhì)脆,微有清香氣,味淡,色紫褐,穗大者為佳。
04
—
藥用
本品最早收載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為下品,主治瘰疬,鼠瘺、頭瘡、濕痹等,現(xiàn)收載于《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5年版中。
【性味與歸經(jīng)】 辛、苦,寒。歸肝、膽經(jīng)。
【功能與主治】 清肝瀉火,明目,散結(jié)消腫。用于目赤腫痛,目珠夜痛,頭痛眩暈,瘰疬,癭瘤,乳癰,乳癖,乳房脹痛。
【用法與用量】 9~15g。
中成藥有:夏枯草顆粒、夏枯草口服液、夏枯草膏等。
06
—
藥材格價
夏枯草,名為草,其藥用部位實為花穗,有的藥材商品摻有大量葉、莖、花梗,不符合藥用要求,價格較便宜,1-5元每公斤,但藥典標準的夏枯草,又叫夏枯花,不含莖葉,目前市場價格18-20元每公斤。
07
—
食用
夏枯草為原衛(wèi)生部公布的藥食同源的品種之一,可以用作代用茶或各種涼茶的原料,如王老吉的配料等。一般可以金銀花、菊花、甘草等拼配為涼茶,沖泡飲用。
更多植物圖欣賞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