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腳裝飾是對家具的某一部位或某一部件所賦予的純裝飾手法,對家具的結(jié)構(gòu)不起什么作用,但線腳的使用,卻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添家具優(yōu)美、柔和的藝術(shù)魅力,達到雖簡潔卻精細的悅目的裝飾效果。
明代家具著重在造型上充分運用多種多樣的線腳來整體表現(xiàn)形體的完美,因物而異,各呈其姿。
線腳裝飾,粗略的概括十分簡單,即各種:
【面】和【線】
面不外乎平面、蓋面(混面或凸面)和洼面(凹面),線不外乎陰線和陽線。
只是根據(jù)實物又要作微細的區(qū)分,裝飾造型又各有所不同,因此又變得復雜了些。
下面談一談古典家具上不同的線腳裝飾:
線腳裝飾中有一種重要手法叫做【燈草線】,即一種細線,又圓又飽滿,因為形似燈芯草而得名。
案腿中間的細線名為【燈草線】
一般用在小型桌案的腿面正中,由于上下貫通全腿,又稱【通線】,常常兩道或三道并排使用。
大些的案腿,隨腿的用料比例,這種線條又隨之加大,再用燈草線形容顯然不妥。人們把這種粗線條多稱之為【皮條線】。
在大混面正中起道陽線,名曰【一炷香】,起兩道陽線,名曰【兩炷香】,三道曰【三炷香】。
兩道陽線
桌形結(jié)體的家具分為有束腰和無束腰兩類。
無束腰家具多用圓材,也有相當數(shù)量是方腿加線的,以光素為主,不再施加額外裝飾。
有束腰家具多用方料,在裝飾方面比較容易發(fā)揮,因而做法也很多,如素混面,即表面略呈弧形:
混面單邊線,即在腿面一邊雕出一道陽線;混面雙邊線,即在腿面兩側(cè)各起一道陽線,多裝飾在案形結(jié)體的腿上或橫梁、橫帶上。
這些線條因在邊上,也有稱為壓邊線的,壓邊線不光在四腿邊緣使用,在桌案的牙板邊緣也常使用。
方材家具還有一種裝飾形式,名曰【打洼】。
做法是在桌腿、橫棖或桌面?zhèn)妊氐忍幍谋砻嫦蚶锿诔苫⌒伟疾?,一道的?strong>單打洼,二道的叫雙打洼。
打洼家具的邊棱,一般都做成凹線,俗稱【倒棱】,與打洼形成粗細對比。
用攢接法造成的牙子和幾何紋欞格的床圍子、透格柜門、架格欄桿等,它們往往造成洼面,或洼面踩委角線,甚或【一鼓一洼】等。
給人以具體而微的感覺。
裹腿做法通常用在無束腰的家具上,通常好劈料做法一起用。
【劈料】是把材料表面作出兩個或四個以上的圓柱體,好像是用幾根圓木拼在一起。
二道稱二劈料,三道稱三劈料,四道稱四劈料。通常以四劈料作法較多,因其形似芝麻的秸桿,又稱【芝麻?!?/strong>。
三劈料
橫向結(jié)構(gòu)件如橫棖,面沿部分也將表面雕出劈料形,在與腿的結(jié)合部位,采用腿外對頭銜接的做法,把腿柱包裹在里面,這種叫【裹腿劈料】。
為了拉大桌面與橫棖的距離以加固四腿,大多在橫棖之上裝三塊到四塊鏤空絳環(huán)板,中間安矮佬。
如果是方桌,一般四面相同,長桌與方桌有所不同。因側(cè)面較窄,只用一塊鑲板就行了。
面沿,是指桌面?zhèn)妊氐淖龉ば问健?/p>
從眾多的桌、凳、幾等各類家具的面沿看,很少有垂直而下的,也和其他部位樣,賦予各式各樣的裝飾線條。面沿的裝飾效果,也直接影響著一件家具的整體效果。
面沿的線腳分為兩類:
1.線腳上疏下斂,上下不對稱而曲線變化最多的歸為一類,比如【冰盤沿】;
2.線腳不是上舒下斂,上下對稱的,又歸為一類。
【冰盤沿】
在側(cè)沿中間向下微向內(nèi)收,使中間形成一道不太明顯的棱線。
上疏下斂
【泥鰍背】
一種如手指粗細的圓背,形如泥鰍的脊背,有時小型翹頭案的翹頭也用這種裝飾。
邊沿呈“c”字形
【打洼沿】
是把側(cè)沿削出凹面。
還有【雙洼沿】、【疊線沿】等等。
攔水線,是在桌面邊緣上做出高于面心的一道邊。
在宴桌、供桌上使用較多,因為在飲宴時,難免有水、酒及菜湯等灑在桌面上,如果沒有攔水線的話,容易流下桌沿,臟了衣服。
攔水線不像冰盤沿那樣出于純裝飾目的,實用性相當強。
束腰,是在家具面下作出一道縮進面沿和牙板的線條,它是由古代建筑里的須彌座演變而來。
束腰有高束腰和低束腰之別。高束腰大多露出桌腿上截,并在中間用矮佬分為數(shù)格,每格鑲一塊絳環(huán)板,絳環(huán)板又有鏤空和不鏤空之別。
另外,高束腰家具常在束腰上下各裝一木條,名曰【托腮】,它是起承托絳環(huán)板和矮佬作用的。
低束腰家具一般不露腿,而用束腰板條把桌腿包嚴。束腰線條常見有直束腰、打洼束腰等,有的還在束腰上裝飾各式花紋。
直束腰
打洼束腰
明及清前期家具的束腰,不外乎平直、凸面及洼面三種,托腮的線腳也比較簡單,單層的居多,到清中葉,束腰和托腮的線腳才日趨繁復。
馬蹄大都裝飾在帶束腰的家具上,這已成為傳統(tǒng)家具的一個裝飾規(guī)律。
馬蹄做法大體分為兩種,即內(nèi)翻馬蹄和外翻馬蹄。內(nèi)翻馬蹄有曲腿也有直腿,而外翻馬蹄則都用彎腿,無論曲腿、直腿,一般都用一塊整料做成。
足飾除馬蹄外,還有象鼻足、內(nèi)外舒卷足、圓球式足、鶴腿蹼足和云頭足等。
馬蹄足有帶托泥和不帶托泥兩種做法,其他各種曲足大多帶托泥。
托泥本身也是家具的一種足飾,其作用主要是管束四腿,加強穩(wěn)定性。托泥之下還有【龜腳】,是一種極小的構(gòu)件,因其盡端微向外撇,形似海龜腳而得名。
腿的裝飾有瓜棱腿、三彎腿、鼓腿膨牙、螞蚱腿、展腿等等。
【瓜棱腿】
在圓形腿足基礎上開混面棱瓣,混面或?qū)捳嗟?,或有寬有窄而作有?guī)律的相間。
【三彎腿】
是腿部自束腰下向外膨出后又向內(nèi)收,將到盡頭時,又順勢向外翻卷,形成【乙】字形。
【鼓腿膨牙】
是腿部自束腰下膨出后又向內(nèi)收而不再向外翻卷,腿彎成弧形。
【螞蚱腿】
多用在外翻馬蹄上,在腿的兩側(cè)做出鋸齒形曲邊,形似螞蚱腿上的倒刺而名。
【展腿】
又稱接腿桌。形式是四腿在拱肩以下約半尺的位置做出內(nèi)翻或外翻馬蹄,馬蹄以下至地旋成圓材,好似下面的圓腿是另接上去的。
從傳統(tǒng)家具造型規(guī)律看,有束腰的家具四腿都用方材,而方材既已做出馬蹄,那么這件家具的形態(tài)即已完備,再用方材伸展腿足,顯然不妥,不如索性用圓材,造成上方下圓、上繁下簡的強烈對比。
匠師們有意將有束腰家具和無束腰家具加以融會貫通,在造型藝術(shù)上是一個成功的嘗試。
中國傳統(tǒng)家具非常講究【交圈】。
所謂交圈,有銜接貫通之意,也就是使不同構(gòu)件之間的線腳和平面,泯然相接,借以取得完整統(tǒng)一的效果。
例如案形結(jié)體的插肩榫酒桌或條案,牙條上鎪出壺門尖及曲線并沿邊起陽線,腿足沿邊也必然起陽線和牙條連接起來,渾然一氣,形成完整而優(yōu)美的輪廓。
無束腰條桌,邊抹、腿足、直棖都打洼踩委角線,也為的是交圈。有束腰方凳,牙條攢牙子,腿足打洼踩委角線,也是為了能交圈。
明及清前期家具的一般造法,是各種構(gòu)件不論交圈或不交圈,都造成同一線腳,這自然是為了整體的協(xié)調(diào)統(tǒng)一。
但也并非千篇一律,絕無變化。兩種不同的線腳在一件家具上出現(xiàn),還是常見的。
例如悶戶櫥不論聯(lián)二或聯(lián)三,抽屜、悶倉線腳的變化使用,在匠師是否善于意匠經(jīng)營。
運用得好,能使制品清新脫俗,俊俏多姿;運用得不好,則難免畫蛇添足,弄巧成拙。
— 讓最好的家具,傳承有序 —
- END -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