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我方特邀作者顏威
字數(shù):2096字,閱讀時間:約5分鐘
中國歷史上有三段宦官弄權(quán)比較嚴重的時期:東漢后期、唐朝后期和明朝。相比之下我們耳熟能詳、知名度最高的恐怕是明朝宦官,魏忠賢、劉瑾、汪直、王振個個都是赫赫有名,響當當?shù)娜宋?,影視劇中的常客。雖然明朝宦官的知名度頗高,但宦官能耐最大是唐朝,唐朝宦官不僅弄權(quán),而且廢立皇帝,甚至弄死皇帝都不在話下,這就更加恐怖。而東漢的宦官就溫和多了,他們不僅名氣上比不了明朝宦官,而且弄權(quán)上也比不上唐朝宦官。他們只是東漢后期皇帝奪權(quán)而依靠的政治勢力集團,充當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斗爭的工具而已。
換言之,東漢宦官并非是王朝走向沒落的原因,他們還在一定程度上,是維系王朝權(quán)力平衡的一股核心力量。這就要來看看東漢后期的皇權(quán)結(jié)構(gòu)。
東漢前三個皇帝,漢光武帝劉秀、漢明帝劉莊和漢章帝劉炟,這三個皇帝都有能力維系皇權(quán),而劉秀活了62歲,劉莊活了48歲,劉炟活了31歲,皇帝的壽命越來越短。
漢殤帝劉隆,剛滿月就當皇帝,僅八個月后就夭折。
漢安帝劉祜,13歲繼位,活了32歲;
漢順帝劉保,11歲繼位,活了30歲;
漢沖帝劉炳,活了3歲;
漢質(zhì)帝劉纘,活了9歲;
漢桓帝劉志和漢靈帝劉宏稍微長點,分別活了36歲和34歲,但恒靈二帝是著名的昏君,把王朝搞得烏煙瘴氣、民不聊生。
由此我們看出,自從漢章帝劉炟之后,皇帝不僅年幼,而且繼位年齡也小。這就留下了權(quán)力真空。那么,這個權(quán)力真空誰來填補?
首先是外戚?;实勰暧?,太后臨朝稱制,外戚上位。
安帝時,鄧太后臨朝,鄧騭掌權(quán);
嬰帝時,太后閻姬臨朝,閻顯掌權(quán);
質(zhì)帝時,大將軍梁冀掌權(quán);
靈帝時,竇武掌權(quán);
少帝時,大將軍何進掌權(quán)。
但人總是要長大的,長大成人后的皇帝自然不高興皇權(quán)旁落,要君臨天下就要奪回權(quán)力,權(quán)力失衡就必須再平衡。而皇帝能依靠并有效的力量只有宦官。于是,東漢便上演了外戚與宦官兩大勢力集團,一方唱罷,另一方登場,直到同歸于盡的鬧劇。
巧合的是東漢皇帝都是短命鬼,所以,當皇帝逝世后,換了個名字的外戚們又卷土重來,于是東漢政治就陷入外戚和宦官交替專權(quán)的時代。王朝被外戚和宦官們搞得是亂七八糟,派系斗爭的結(jié)果是沒人顧老百姓的死活,民眾水深火熱。
而當外戚和宦官斗得死去活來的時候,王朝的文官集團們又干嘛去了?
可惜,兩漢并沒有隋唐以后可以遠遠不斷地,并且原則上可以不論出身的為帝國輸送人才的科舉制。兩漢的察舉制和薦舉制換來的雖然是一批讀書人,但事實上是一批帶著嚴重派系色彩的利益集團。東漢時,士人通過察舉而當官,被舉薦的人成為舉薦者的門生故吏,他們?yōu)榱死?,不惜攀附和賄賂,從而形成小圈子、關系網(wǎng),結(jié)成利益集團。東漢后期的士大夫中形成了一些累世公卿的家族,他們不僅世居高位,而且壟斷仕途,門生故吏遍于天下,形成士族地主利益集團。
雖然士人集團是一群趨炎附勢的人,但畢竟也是讀書人,氣節(jié)還是有的,所以,他們實在看不下去,可惜,結(jié)果是“黨錮之禍”。黨錮之禍后,清正的官員不是被害就是被禁錮。當國家的知識精英們遭受大面積的打壓后,結(jié)果必然是小人們更加為所欲為,殘害百姓,苦難不堪的老百姓實在忍無可忍,于是有了“蒼天已死,歲在甲子”的黃巾起義。黃巾軍推了這個搖搖欲墜的東漢王朝一把,東漢也就走向了滅亡。
本來支持東漢帝國的三根柱子:外戚、宦官和士人,但到了最后,外戚和宦官都倒了,只剩下士人。當宦官和外戚火拼并殺死大將軍何進時,宦官也被士人袁紹趕盡殺絕,這就打破了一種動態(tài)平衡結(jié)構(gòu),獨木難支的東漢帝國終于坍塌了,之后軍閥上臺。
由此,東漢帝國之亡的根本原因,在于帝國制度的腐敗。這個誕生在農(nóng)業(yè)文明基礎上的中央集權(quán)帝國制度,走到東漢后期其實已經(jīng)腐敗不堪,它需要新的思想、新的血液注入,所以,中華的歷史勢必走向魏晉南北朝。
這個動亂的幾百年,正好是帝國制度、農(nóng)業(yè)文明注入新的思想和血液時,之后便是涅槃重生?;鹿僖埠茫馄菀擦T,他們終究只是權(quán)力傾軋的犧牲品,歷史的推動在于文明的意志。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