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土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纏青絲頭帕。婦女著左襟大褂,滾兩三道花邊,衣袖比較寬大,下著鑲邊筒褲或八幅羅裙,喜歡佩戴各種金、銀、玉質(zhì)飾物。
歷史發(fā)展
秦漢之后,土家族先民服飾已具有濃郁的民族特征,《后漢書》中所記述的“武陵蠻”、“五溪蠻”“好五色衣”,表明了土家先民喜“斑斕” 服飾的審美傾向。到了南宋,在唐代即已蓬勃興起的織錦業(yè)此時已進(jìn)入全盛時期,同時,用五彩華美的織錦制作服飾亦自然成為了土家人的最愛,南宋《溪蠻叢笑》對此有描述:“績五色線為方,文采斑斕可見。俗用為被或衣裙,或作巾,故又稱峒布。”《大明一統(tǒng)志》、同治年間《龍山縣志》亦多有記載。土家人崇尚繁麗多姿的服飾習(xí)俗,一直延續(xù)到清“改土歸流”之前,改土歸流前,土家服飾沿襲舊習(xí):“男女垂發(fā),短衣跣足”“男女服飾均皆一式,頭裹刺花巾帕,衣裙盡刺花邊?!保ㄇ迩 队理樃尽罚5搅饲《觊g,土家民族形象第一次以草圖形式在《皇清職貢圖》里清晰呈現(xiàn):此時永順、保靖等地區(qū)的部分土家男人已開始著褲,上衣為圓領(lǐng)短袍,衣長至大腿,包頭巾,系腰帶,裹綁腿;女人則“高髻螺鬟”,內(nèi)穿立領(lǐng)短袍,外套對襟背心,下著過膝百褶裙,以布纏腿。
男子服飾
男子頭包青絲帕或青布,白布帕2至3米,包成人字路,沒有完全蓋住頭發(fā)。較古老的上衣叫“琵琶襟”,安銅扣,衣邊上貼梅條和繡“銀鉤”,后來逐漸穿滿襟衣(多指中年以上者)和對胸衣,青年人多穿對胸衣,正中安五至七對布扣。褲子是青、藍(lán)布加白布褲腰,鞋子是高粱面白底鞋,鞋底厚。
女子服飾
頭包1.7至2.3米青絲或青布帕,不包人字路形。上衣布:一、大襟,左開襟袖大而短,無領(lǐng),滾邊,衣襟和袖口有兩道不同的青邊,但不鑲花邊。二、銀鉤,這種衣為矮領(lǐng),衣襟和袖口鑲寬青邊,袖口青邊后再加三條五色梅花邊,胸襟青邊則用彩線繡花。三、三股筋,衣大袖大,袖口鑲16.5厘米寬邊,領(lǐng)高1.65厘米,鑲?cè)龡l細(xì)邊。四、結(jié)婚衣,新娘喜穿“露水衣”(即紅衣),這種衣長而大?!∨^講究,除了鞋口滾邊挑“狗牙齒”外,鞋面多用青、蘭、粉紅綢子。鞋尖正面用五色絲線繡各種花草、蝴蝶、蜜蜂。
繡花鞋墊,是姑娘贈給意中人最珍貴的禮物哦。
小孩服飾
突出在帽子上。按年齡、季節(jié)確定帽形:如春秋戴“紫金冠”,夏季戴“冬瓜圈”,冬季戴“狗頭帽”、“魚尾帽”、“風(fēng)帽”等。這些帽子上除用五色絲線繡“喜鵲鬧梅”、“鳳穿牡丹”和“長命富貴”、“易養(yǎng)成人”、“福祿壽禧”等花鳥和字外,還在帽沿正面縫上“大八仙”、“小八仙”、“十八羅漢”等銀菩薩。
服飾設(shè)計
土家族婦女服飾上的衣袖與褲腳圖案完全采用“挑花”法,也就是在布上用針刺上連貫的“小十字”,以之聯(lián)成線條或方塊,再組合成花鳥魚蟲等圖案。在構(gòu)圖中,運用色彩變換,體現(xiàn)出律動感覺。用色彩綠、紅、黃或為黃、綠、紅,這種形同色異,不換形而換色的方法,促使呆板的、單一連續(xù)的紋樣豐富起來,艷麗多姿,給人以美的享受。這些精巧的服飾,可說是土家人的智慧,是民族服飾的珍品。
服飾色彩
在土家族的心中,繁多的色彩中,紅色則最受人青睞。紅色有著熱烈、鮮艷、醒目、樣和之感,因此喜紅者諸多。有色必有紅,久而久之,不但在服飾上而且在生活上也形成了無紅不成喜,有喜必有紅之俗?!案耐翚w流”后,由于受封建王朝的壓制,以及中原文化的強(qiáng)大影響,土家族的服飾男女服裝均為滿襟款式,改掉了“男女服飾不分”的民族服裝,加以土家族的家織花邊,保持著本民族服裝的濃厚特色。
服飾特點
土家族服飾的結(jié)構(gòu)款式以儉樸實用為原則,喜寬松,結(jié)構(gòu)簡單,但是注重細(xì)節(jié),喜寬松、衣短褲短、袖口和褲管肥大。男女老少皆穿無領(lǐng)滾邊右衽開襟衣,衣邊衣領(lǐng)會繡上花紋 ,繡工精彩,色彩艷麗,具有濃厚的民族特點。
土家族婦女穿的是無領(lǐng)滿襟衣。衣向左開襟。從上領(lǐng)到下擺到衣裙腳繡有一寸五寬的花邊,衣袖各有一大二小三條花邊,大花邊一寸五寬,小花邊有手指寬。袖大一尺二寸許,花邊寬窄與衣袖相同,褲大約一尺五寸。另外,胸前外套圍裙,俗稱“媽裙”,圍裙上為半圓形,下為三角形,從上半圓形及下腳也有一圈花邊,寬約一寸。圍裙胸前繡有花約五寸見方,圍帶即花帶均為五彩絲線織成,一般二尺長,兩頭分別留有三寸未織的花緩。顯示出土家婦女的心靈手巧。
文獻(xiàn)記載
土家族“男女一式”的百褶裙,保留了遠(yuǎn)古時代“裳”的遺風(fēng)。在我國古史記載中,有“ 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之說。這是最古老的裙子樣式,類似圍裙的形狀,為一簾式樣。
“改土歸流”,成為了土家服飾的重要轉(zhuǎn)折點。當(dāng)時清政府派去的流官,不斷對土司時期的習(xí)俗加以禁止,也包括服飾在內(nèi)。永順知府袁承寵在雍正八年頒布:“服飾宜分男女也”;保靖知縣也“限一年,爾民歲時優(yōu)臘,婚喪宴會之際,照漢人服色?!睆拇耍良易宸椖信皇降耐庥^形式得以徹底改變,男性由穿刺花衣裙而改穿滿裝;婦女則上穿滿裝,下著漢裙,即八副羅裙。
這一時期,由于漢人商賈把大批進(jìn)口“洋布”帶入土家地區(qū),洋布的質(zhì)優(yōu)價廉,逐漸替代了土家人自己紡織的溪布、斑布。織錦除了用于被面、祭祀時的披毯或孩子的蓋裙外,幾乎不再用于服飾。大多數(shù)土家民眾服飾非常簡樸,據(jù)《酉陽直隸州總志》卷十九·風(fēng)俗志記載:土家服飾“俗尚簡樸”,“無奢靡之風(fēng)”。 此時的土家族服飾已不如以前那樣鮮艷,喜好“五色斑衣”的習(xí)俗逐漸向“尚簡樸”演變,就如土家俗諺所云:“好吃不過茶泡飯,好看不過素打扮”。不過,土家服飾雖然在外在形制上受到了外族文化的沖擊和融合,但卻在內(nèi)在的靈魂里保留著土家族自身的民族性格,主要體現(xiàn)在圖騰崇拜、工藝特征和獨特的審美視覺等方面。
土家族服飾特色
有關(guān)土家族的歷史,早在宋代就有文獻(xiàn)記載,但在這個時期及宋以前,所有文獻(xiàn)都未專一談及土家族的服飾。直到清代,土家族服飾才正式載入了文獻(xiàn)。當(dāng)土家族先民處于原始部落時代,還不懂得紡紗織布,只能自穿樹葉草根、獸皮之類的東西,這在古老的歌舞《毛古斯》及《擺手舞》中,就曾出現(xiàn)過稻草毛人與身披土花被面的形象。五代開平年間,江西漢人酋豪彭王咸歸楚,封為溪州刺史,帶了所部及工匠千余人進(jìn)入土家族聚居地區(qū),從而開始出現(xiàn)“女勤于織,戶有機(jī)杼”的繁榮氣象。到了宋代,土家織錦工藝發(fā)展到很高水平,被列為向朝廷納貢之物,史書上稱為“溪布”、“峒布”、“土錦”、“寶布”。由于受漢族先進(jìn)技術(shù)的影響,土家族人用自織自染的“土布”、“土錦”,將短用布改為圍裙,將披風(fēng)改為衣裙。
不同的服飾,是區(qū)分不同民族的一個重要標(biāo)志。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jìn)步,土家族服飾雖歷經(jīng)變革,但仍然保留了本民族傳統(tǒng)的特點。
男:頭包青絲帕或青布,白布帕2.3至3米,包成人字路。較古老的上衣叫“琵琶襟”,安銅扣,衣邊上貼梅條和繡“銀鉤”,后來逐漸穿滿襟衣(多指中年以上者)和對胸衣,青年人多穿對胸衣,正中安五至七對布扣。褲子是青、藍(lán)布加白布褲腰,鞋子是高粱面白底鞋。
婦女:頭包1.7至2.3米青絲或青布帕,不包人字路形。上衣布:一、大襟,左開襟袖大而短,無領(lǐng),滾邊,衣襟和袖口有兩道不同的青邊,但不鑲花邊。二、銀鉤,這種衣為矮領(lǐng),衣襟和袖口鑲寬青邊,袖口青邊后再加三條五色梅花邊,胸襟青邊則用彩線繡花。三、三股筋,衣大袖大,袖口鑲16.5厘米寬邊,領(lǐng)高1.65厘米,鑲?cè)龡l細(xì)邊。四、結(jié)婚衣,新娘喜穿“露水衣”(即紅衣),這種衣長而大。
女鞋較講究,除了鞋口滾邊挑“狗牙齒”外,鞋面多用青、蘭、粉紅綢子。鞋尖正面用五色絲線繡各種花草、蝴蝶、蜜蜂。
繡花鞋墊,是姑娘贈給意中人最珍貴的禮物,這種鞋墊的制作,先用面粉糊布?xì)ち栏?,再用紙剪出鞋墊式樣,畫上格子后,以青、藍(lán)、白、紅、綠、黃、紫等多色線,手工納出花紋或字圖案。
小孩的服飾突出在帽子上。按年齡、季節(jié)確定帽形:如春秋戴“紫金冠”,夏季戴“冬瓜圈”,冬季戴“狗頭帽”、“魚尾帽”、“風(fēng)帽”等。這些帽子上除用五色絲線繡“喜鵲鬧梅”、“鳳穿牡丹”和“長命富貴”、“易養(yǎng)成人”、“福祿壽禧”等花鳥和字外,還在帽沿正面縫上“大八仙”、“小八仙”、“十八羅漢”等銀菩薩。
土家族服飾
一、總論
不同的服飾,是區(qū)分不同民族的一個重要標(biāo)志。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jìn)步,土家族服飾雖歷經(jīng)變革,但仍然保留了本民族傳統(tǒng)的特點。
《鶴峰州志》載:土家族服飾“俗尚檢樸”,“無一切奢靡之風(fēng)”。
《建始縣志》載:“建始俗簡陋……男女作苦與共,俗不尚衣冠?!?/p>
《宣恩縣志》載:土民“不尚服飾”。
可見,鄂西土家族服飾具有“尚檢樸”的總體特征。
《來風(fēng)縣志·風(fēng)俗志》載:土家族“男女垂髻,短衣跣足,以布勒額,喜斑爛服色?!贝笾旅枥L出土家族服飾的基本特色。
有關(guān)土家族的歷史,早在宋代就有文獻(xiàn)記載,但在這個時期及宋以前,所有文獻(xiàn)都未專一談及土家族的服飾。直到清代,土家族服飾才正式載入了文獻(xiàn)。當(dāng)土家族先民處于原始部落時代,還不懂得紡紗織布,只能自穿樹葉草根、獸皮之類的東西,這在古老的歌舞《毛古斯》及《擺手舞》中,就曾出現(xiàn)過稻草毛人與身披土花被面的形象。五代開平年間,江西漢人酋豪彭王咸歸楚,封為溪州刺史,帶了所部及工匠千余人進(jìn)入土家族聚居地區(qū),從而開始出現(xiàn)“女勤于織,戶有機(jī)杼”的繁榮氣象。到了宋代,土家織錦工藝發(fā)展到很高水平,被列為向朝廷納貢之物,史書上稱為“溪布”、“峒布”、“土錦”、“寶布”。由于受漢族先進(jìn)技術(shù)的影響,土家族人用自織自染的“土布”、“土錦”,將短用布改為圍裙,將披風(fēng)改為衣裙。
清·嘉慶《龍山縣志》稱洗車河流域“民風(fēng)古墩,人物俊秀’,,“女勤于織,戶多機(jī)聲”?!巴翄D善織錦、鋁、被之屬,或經(jīng)緯皆絲,或絲經(jīng)棉緯,挑刺花紋,斑斕五色,絲皆家出,樹桑飼蠶皆有術(shù)。又有土布、土絹、恫巾,皆細(xì)微可觀。機(jī)床低而小,布絹闊不盈尺”。且稱:“客婦善紡棉惟不善織,各村市有機(jī)行布,皆機(jī)工織之。無論城鄉(xiāng),婦女四時皆業(yè)紡,半夜不輟”。并說土家人除樹桑飼蠶,還廣種棉、麻“五月間群漚而績之,織成布粗厚間亦有細(xì)致者’,。清同治七年所修的《龍山縣志》記稱“土婦頗善紡織,布用麻,工與漢人等。”清·乾隆《水順府志》又載:“土人取葛藤練績織布?!薄懊藁ㄋa(chǎn)可給本境?!?/p>
由于土家人能紡善織,且樹桑飼蠶、植麻種棉皆有術(shù),所以土家族素以服色斑斕而著稱。《大明一統(tǒng)志》記云:“土民喜服五色斑衣”。明·《水順宣慰司志》亦稱土民“喜斑斕服色?!鼻濉ぜ螒c《龍山縣志》卷七載:“土民男女服飾無詭異,視家貧富分華樸,貧者僅足蔽體,富者夏葛冬裘,雅麗自喜。冠履尚時樣。婦女高髻闊袖,但平居不系,下裳不飾鉛黛,時節(jié)慶賀則用之價土婦耳貫多環(huán),累累然幾滿?!?,清同治《龍山縣志》也有這樣的記載:“婦女喜垂耳環(huán),兩耳之輪各飾之十飾,項圈手圈足圈,以示富裕”?!柏灦喹h(huán)累累然綴肩下?!逼綍r,“男女垂發(fā),短衣跌足,以布勒額,喜斑斕服色”。水順、來鳳縣志在記述土家族服飾時亦稱“土民男女服飾不分,皆為一式,頭裹刺花頭帕,衣鋁盡繡花邊”?!澳信椧载毟环?,大率士大夫之服雅,富賈之服華,城市之服時,鄉(xiāng)村之服古?!毖?、華、時、古四個字區(qū)別出貧富服飾之特征。
土家族男女服飾不分其實是指“改土歸流”以前。自清雍正七年以后,土家男女服飾還是有了明顯區(qū)別。統(tǒng)治者強(qiáng)令“服飾宜分男女”,男女服裝才有所區(qū)別。婦女穿左襟大褂,滾花邊二三條,袖大而短,衣長而肥,無衣領(lǐng);褲腳特大,鑲花邊;腳穿尖尖花鞋,鞋口滾花邊,不穿襪子,冬天纏一副白布裹腳。閨女額發(fā)中分梳成兩條長辮垂后,已婚婦女頭發(fā)編成單辮挽髻,用青絲帕纏頭,耳、手、足皆有銀飾。老年婦女戴列子圈圈帽和大圈銀耳環(huán)。老年男子穿有領(lǐng)的大襟衣,右衽,不滾花邊。青年男子穿對襟短衣,排扣達(dá)5至9對,衣領(lǐng)高,袖長而小,袖口滾花邊;下身均穿青藍(lán)布褲子,褲腰為白布,褲腳較短,腳上纏青藍(lán)布裹腳;頭包青絲帕或青布帕成人字路。老年男子腳穿雙喬子鞋,青年男子穿官頭鞋,繡有花邊。
二、布料
1、土布
世居于湘鄂川黔邊沿地區(qū)的土家族,是一個精于紡織刺繡的民族。早在秦漢時代,土家族的先民就已能用大麻織成一種精細(xì)的"布"?!度A揚(yáng)國志》稱這種布為“蘭干細(xì)布”,說它“織成文如綾錦”。唐代又稱其為“溪峒布”?!跋疾肌惫に囈咽志?,《溪蠻叢笑》描繪它“績五色線為方,文彩斑斕可觀。俗用為被或衣裙,或作巾,故又稱峒布?!?/p>
解放前,土家人多用自織、自染的土布(家機(jī)布)做衣料。男子多穿黑色或藍(lán)色,女子將布染成“鹿子鬧蓮”、“喜鵲鬧梅”、“雙鳳朝陽”等富有喜色的圖案。
2、織錦
宋代以后,土家族的紡織技術(shù)日益發(fā)達(dá),除了一般的土布外,用絲經(jīng)棉緯織造的、色彩絢麗、工藝精巧的織錦-“西蘭卡普”(漢譯“土花鋪蓋”),已逐漸享譽(yù)天下。
“西蘭卡普”是土家族民族工藝中的一朵奇葩。史稱土錦,也叫“溪州斑布”,又稱“打花鋪蓋”,它是一種土家錦,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以其獨特的工藝和美妙的構(gòu)圖被列為中國五大織錦之列。在土家族習(xí)俗中,土家姑娘從十一、二歲起就開始學(xué)習(xí)彩織。姑娘結(jié)婚時必須有自己織出的打花鋪蓋作嫁妝。因而,土家姑娘在婚前的日子里總是起早貪黑,精心制作她心愛的打花鋪蓋。關(guān)于打花鋪蓋的來歷,在土家族地區(qū)流傳著這樣的一個傳說:遠(yuǎn)古時代,有一位心靈手巧,穿針走線,織了有100種花朵圖案的西蘭卡普。后來,受到了嫂子的嫉妒,誣陷她夜里出門私會,敗壞了門風(fēng),挑唆其哥,將她殘害了。噩耗傳出,土家族姑娘非常懷念她,把她織的彩錦,取名打花鋪蓋。成了土家姑娘的嫁妝?,F(xiàn)在打花鋪蓋均用三塊西蘭卡普綴連而成。
西蘭卡普是以深色的錦線為經(jīng)線,各種色彩的粗絲、棉、毛絨線為緯線,進(jìn)行手工挑織。它色彩艷麗,圖案新穎,多達(dá)幾百種。一般分為三種類型:一是自然景物、禽獸、家什器具、鮮花百草;二是幾何圖案,最常見的是“”字圖,單八勾、雙八勾等等。三是文字圖案,如喜、福、壽等。整體效果古樸典雅,層次分明,惟妙惟肖,光彩奪目。
婦女衣服上五顏六色的花邊、小孩的搖窩被,都是“西蘭卡普”制品。它質(zhì)地厚實,經(jīng)久耐用,是一種美麗的實用裝飾品。心靈手巧的土家姑娘們,十幾歲就登上簡單的木織機(jī),開始編織“西蘭卡普”作嫁衣。“西蘭卡普”編織精巧,色彩鮮明,花紋樸素絢麗,富有濃厚的民族風(fēng)格。姑娘織的最后一塊“西蘭卡普”往傾注她的全部才能,因為這將用作出嫁時的蓋頭,趕歌舞會的披風(fēng),若丈夫遠(yuǎn)行,使用來包衣物,讓它永遠(yuǎn)伴隨親人。
土家婦女擅長紡織早見史籍。秦漢時期,人們把土家先民的織錦稱為“(上宗下貝)布”,是皇室的上乘貢品。到了宋代,土家織錦工藝興盛,廣泛流向市場交易中。這時的“溪布”很大程度上繼承了“(上宗下貝)布”的傳統(tǒng)。明清時期土家人西蘭卡普工藝進(jìn)一步發(fā)揮,逐漸形成獨特制織程序,達(dá)到較高的水平。
今天的西蘭卡普作為土家族特有的工藝品,已經(jīng)從山寨,走向全國,甚至沖向世界了。1985年,土家族老藝人葉玉翠與漢族工藝美術(shù)家李昌鄂合作的五幅《開發(fā)山區(qū)》織錦壁掛,在倫敦國際博覽會上展出,獲得好評。打花老藝人朱么妹,熊經(jīng)文織的兩幅壁掛,一幅參加過加拿大的中國工藝美展,一幅參加過坦桑尼亞、贊比亞的中國工藝美展。
3、挑花
土家族婦女服飾上的衣袖與褲腳圖案完全采用“挑花”法。土家挑花,俗稱“十字繡”,多以紅、白、蘭、黑的直紋平布為底,紅白底則挑以黑線,蘭黑底則用白線挑繡。于底布經(jīng)緯相交處,以十字交點法挑制成各種花鳥蟲龜及幾何圖案。其顏色對比強(qiáng)烈,淡雅相直,線腳緊密,構(gòu)圖清新。在構(gòu)圖中,運用色彩變換,體現(xiàn)出律動感覺。或似藤蔓嬌柔,或若柳絲輕揚(yáng),或如香蘭含露,或像竹之臨風(fēng),“喜鵲鬧梅”如聞其“喳喳”之聲,“蝴蝶牡丹”似動其翩翩之形。真是尺幅千里,賞心悅目。且攜帶方便,姑娘們或放牧于草灘,或浣紗于溪畔,或工余,或閑暇,便可隨手挑來。以至廣泛地應(yīng)用于土家日常生活中。如服飾、鞋襪、床上用品、室內(nèi)裝飾、門簾窗簾等:無不傾注著土家女的愛美之心,展示出土家挑花的獨特工藝。2000年7月2日至7月12日在昆明市舉行的“中國民族服裝、服飾博覽會”上由撈車河畔的劉代娥、劉代英姊妹親手挑繡、縫制的兩套土家族挑花女裝,送展后榮獲“優(yōu)秀設(shè)計獎”、“優(yōu)秀展品獎”,覽評中贊聲不絕。
二、樣式
古書記載,土家男女服飾皆為一式,而今土家族服飾多裝多為短衣大袖,左開襟,鑲邊筒褲。
1、女性
婦女的服飾比較講究,每逢喜慶節(jié)日,講究整潔、漂亮,尤其是姑娘們要穿最好看的衣服,佩戴上最珍貴的金銀首飾。服飾有老、壯、青的年齡之別。
1)服裝
服裝總體為頭包7尺或14尺長的成圈形的墨青絲帕或布帕,上裝為麻質(zhì)和棉質(zhì)短衫,由自紡、自織、自染的土布縫紉而成。上衣款式有大襟、銀鉤、外托肩等諸多式樣。大襟袖大而短,無領(lǐng),不飾梅條花邊而在衣襟、袖口處鑲兩道不同顏色的布邊,顯得樸實、穩(wěn)重;銀鉤為矮領(lǐng),衣袖比大襟略小略長,衣襟和袖口鑲寬青邊,袖口青邊后再加三條五色梅花邊,胸襟青邊則用彩線繡花;外托肩圓領(lǐng)、滾邊,向右邊開襟,衣大袖大,以不同布色托肩在外,領(lǐng)高1.65厘米(五分),鑲有三道花帶小邊,又叫三股筋領(lǐng),托肩外緣和外緣下的衣襟邊綴上一條寬青邊,邊下再貼三條等寬的五色梅花條,胸前鉤花,袖口鑲16.5厘米寬邊;另外還有青褂套白內(nèi)衣的喜鵲衣及圍裙等衣式。已婚婦女袖口較大,把衣袖卷上以便幼兒吸乳。婦女的“八幅羅裙”裙褶多又直,繡有花紋,莊重大方。有的婦女穿大腳筒褲,多為青藍(lán)二色,褲腳處滾上梅花條。
老年婦女喜歡青、藍(lán)色的布衣,只在兩衣角繡些花卉圖案。
少女的服飾則以細(xì)長為特點,無領(lǐng),或左或右開襟,袖口和襟為青邊或花邊。姑娘出嫁時的衣裳裝飾更是斑讕多彩,最為典型的要數(shù)土家姑娘出嫁時途中穿的“露水衣”。這種衣裝衣長而大,由上衣、褲、裙三部分組成,上衣為大襟、大袖、大擺,下衣褲腳寬大而短,裙為八幅羅裙和百褶裙,腳穿繡花鞋,亦稱露水鞋,佩戴的銀飾,有髻、針、手鐲等,金針銀簪綴滿全頭。
而最令土家的女孩風(fēng)光的,是“響鈴裙”。響鈴裙是極具土家特色的一種服飾,它源于土家民間宗教道具“八寶銅鈴”。八寶銅鈴是以一尺左右長的木棒,兩端各系小銅鈴四個,土老司在作法術(shù)時,搖起八寶銅鈴,邊舞邊唱。這銅鈴代表土老司的馬,成了避邪之物,人們對它也有幾分寵愛。后來人們將銅鈴掛在自己的衣邊上,走起路來叮鐺作響,覺得有土老司的寶馬隨身,一不怕鬼,二不怕累,響鈴裙就這樣產(chǎn)生了。響鈴裙音畫一體、俏麗大方,在土家服飾文化中享有一席之地。
2)飾品
土家姑娘不戴首飾,留一根長辮垂至臀部以紅頭繩飾之,勞作時戴挑花頭巾:已為人婦者則挽發(fā)髻,多別銀簪子,包青絲帕。“貫耳多環(huán)累累然綴肩下”。耳環(huán)有瓜子耳環(huán),燈籠耳環(huán)及單環(huán)等,有金質(zhì)亦有銀質(zhì)的:鐲子有金、玉、銀質(zhì)的:戒子有一顆印,三鑲戒、單股子等:胸飾則更為華麗,有牙簽、扣花、銀練、銀牌、銀鈴、銀珠子等:頭飾有玉簪、金簪、銀簪、銀梳等。
但平居不系,時節(jié)慶賀則為之”,土家人常說:“好吃不過茶泡飯,好看不過素打扮”,他們看重的是天然去雕飾的淳樸之美。
婦女的帕勒帽或7尺或14尺(1.7至2.3米)青絲或青布帕,不包人字路形。帕勒帽寬二寸(約0.067米),長一至二市尺(約0.33米至0.67米),以淺藍(lán)、藍(lán)和青布粘成布?xì)?,上繡梅花、荷花、龍鳳等圖案,配有銀飾,兩頭縫有繩帶。青絲帕長八尺(約2.07米),寬一點六市尺(約0.53米),折成帕勒帽形。
女鞋較講究,除了鞋口滾邊挑“狗牙齒”外,鞋面多用青、蘭、粉紅綢子。鞋尖正面用五色絲線繡各種花草、蝴蝶、蜜蜂。
繡花鞋墊,是姑娘贈給意中人最珍貴的禮物,這種鞋墊的制作,先用面粉糊布?xì)ち栏?,再用紙剪出鞋墊式樣,畫上格子后,以青、藍(lán)、白、紅、綠、黃、紫等多色線,手工納出花紋或字圖案。
土家族的背包——“筒帕”,是以自織的花布縫制,色彩鮮艷,構(gòu)圖奇特,圖案別致,頗具現(xiàn)代藝術(shù)的風(fēng)味。
再看頭、腳的穿戴。土家族的女性頭上常包“沙撮袱”,男子則一般包“蠻頭袱”。雖形狀不一,但方法大致一樣,都是將一長六尺、寬八寸的布搭于頭上,后面以蓋住勁項為準(zhǔn),另一端從右到左盤于頭上。其最大優(yōu)點是保護(hù)頭和后頸,背東西時,防止灰塵漏在身上。腳上一般是草鞋或布鞋。草鞋又分兩種,一種是耳子稀疏的“邊耳草鞋”。另一種則是耳子密集、從前向后依次縮短、前有鼻子后有跟的“滿耳草鞋”。這種鞋穿起來舒適、安穩(wěn),行動自如,并可御寒。穿滿耳草鞋一般還要配穿長筒白布襪,打人字形裹腿,或用棕片包裹。
2、男性
土家男子的服飾與婦女相比,則充分體現(xiàn)了勇武、慓悍的男子漢氣質(zhì),具有寬松自如、行動方便等特點。成年男子頭包青絲帕或青布,白布帕2.3至3米,包成人字形。過去還在左耳穿直徑達(dá)3厘米的耳環(huán),左臂腕戴有銅圈子或玉石圈。
較古老的上衣叫“琵琶襟”,安銅扣,衣邊上貼梅條和繡“銀鉤”,后來逐漸穿滿襟衣和對胸衣。老年男子常穿無領(lǐng)滿襟短衣,捆腰帶,壓素色布條“琵琶襟”服,在短衣外面套黑布單褂,俗稱“鴉鵲褂”。青年人多穿對襟衣,正中釘上七對、九對、十一對不等量的扣子,領(lǐng)高,袖小而長,袖口滾邊。
男褲是男子服飾的杰出代表。褲子不分老青壯,皆大腳大腰,一般為青布、藍(lán)布作褲腿,縫上白布褲腰。從平面上看呈三角形,兩褲腳及腰的尺寸接近,短而肥。鑲藍(lán)布條作褲頭,褲腰由左向右折疊,以繩系緊,故稱這種褲子為“左轉(zhuǎn)彎”。抹圍裙也是土家男子的習(xí)慣,尤其是三幅圍裙。俗話說:“男圍三幅裙,酒席場中不丟人?!边@種圍裙由三層重疊而成,一般為蘭或白布料。三幅圍裙,粗活、細(xì)活均可使用,既能起到擋風(fēng)保暖、保持衣服整潔的作用,也可休息墊坐,或作抬扛墊肩,靈活方便。穿上它接待招呼客人,也落落大方、毫不俗氣。土家地區(qū)流傳的“三幅圍裙白布腰,打得粗來進(jìn)得朝,棉花織的家機(jī)布,人不求人一般高”,正是這三幅圍裙的真實寫照。
夏天穿多耳麻草鞋,秋冬季的布鞋多為高鞋梁、青鞋面、白鞋底、滿出邊的布鞋,不穿襪子纏裹腳。多為自紡、自織、自染的土布,俗稱“家機(jī)布”。
3、兒童
土家童裝最為講究,男孩從小打扮得虎頭虎腦的。洗車河流域的土家人傳說,他們的祖先是以射殺白虎而稱著史冊的白虎復(fù)夷即通常說的弓弓頭虎子。這悠悠古風(fēng)至今還保留在土家族的童帽童鞋上,帽是虎頭帽,鞋是虎頭鞋,虎頭上有鼻有眼有耳朵,所不同的是帽子上的虎額上用黑絲線繡有王字,而鞋子上的虎形顯得沒有神氣,更沒繡王字,這也許是被視為兇煞的“白虎”而才遭踐路吧。除了這種虎頭帽而外,冬帽還有飾有大八仙、小八仙,十八羅漢的菩薩帽,魚尾帽、兔帽、風(fēng)雪帽等,春秋則有“紫金冠”,夏季多戴“冬瓜圈”。這些帽子用五色絲線繡“喜鵲鬧梅”、“鳳穿牡丹”和“長命富貴”、“易養(yǎng)成人”、“福祿壽禧”等花鳥和字。女孩從小蓄發(fā),兩個朝天椒似的羊角辮更顯出天真、聰慧和秀氣。無論男孩女孩均有銀手錫、銀足圈、錫上還有金瓜、銀鈴等飾物,不同的是男孩滿周歲時多佩戴鐫有“長命富貴”字樣的百家鎖,對于子女土家人均十分痛愛,即是一個肚兜,一件口水搭,都是經(jīng)過精工挑繡的,那一幅幅精致的挑花繡品,盡充滿殷殷母愛。
小孩的服飾突出在帽子上。按年齡、季節(jié)確定帽形:如春秋戴“紫金冠”,夏季戴“冬瓜圈”,冬季戴“狗頭帽”、“魚尾帽”、“風(fēng)帽”等。
4、特色褂子
土家有句俗語:“人是樹樁、全靠衣裳”。鄂西土家人,對穿戴打扮歷來頗為講究。土家族的服飾花樣甚多,但最常見的要數(shù)背褂子。男性穿對襟背褂,女性穿大襟背褂。春秋時節(jié)穿夾背褂,冬天穿棉背褂。男女背褂多用青色(黑),衣襟和袖口繡有白底蘭色花邊,俗話說“白布衫子巴肉穿,青布背褂糊皮漫,不好看的也好看”。這是土家成年男女共同的服飾色調(diào)愛好,一黑一白,黑白分明。有這樣一首民歌:“鴉鵲子尾巴撒,身穿綠背褂,一翅飛到前園里,咖的咖的喊,一翅飛到后園里,喊的喊的咖,小幺姑,快燒茶,外頭客來噠。”鴉鵲即喜鵲,喜鵲的羽毛是黑白分明,如同土家人穿起背褂一樣,所以,土家人穿的背褂又叫“喜鵲褂”,或叫“鴉鵲衣”。
5、布鞋
土家人的布鞋、襪墊更是精致極了。以白色的家機(jī)布糊成布?xì)?,按樣剪成鞋底、鞋面、縫納時不沾一點塵污,所謂“洗手做鞋泥里踩”。姑娘們做鞋似乎不是用手做而是用心做的,尤其是“定情鞋”和新郎新娘拜花堂時的“踩堂鞋”,那簡直就是一副副充滿圣潔的藝術(shù)品。土家姑娘從七八歲時起就跟著母親學(xué)習(xí)接麻、紡線、搓鞋索、挑花、織錦等女紅,把一束束生麻破成發(fā)絲細(xì),搓成又緊又細(xì)的鞋索,這鞋索,先用莧菜苔浸泡,加火灰煮沸后捶洗干凈,在太陽下反復(fù)漂曬成雪白。鞋底納得又緊又密,橫直成行,縱橫有路,若是用有色布?xì)ぷ龅?,還需加白線布包邊。土家男鞋的式樣有安了氣筒扣子的力土鞋、偏口鞋、魚頭鞋、翁鼻子鞋等:女鞋多為搭搭鞋及偏口棉鞋、兩塊鑲的婆婆鞋等:童鞋式樣多,除虎頭鞋,還有貓娃娃鞋,兔娃娃鞋、長統(tǒng)鞋、搭搭鞋、軟底鞋等等。女鞋童鞋多以艷色布為面料,以五色絲線繡花,花樣以年齡層次或素或艷各相直。土家人的鞋墊尤為精致,以布?xì)榈祝媪衔孱伭?。再以冷熱濃淡對比?qiáng)的絲線挑繡出花鳥電角各色圖案,一針針一線線都飽蘸著姑娘們的聰慧才智和豐富的想象力。正如清代的一首“竹枝詞”所贊:“溪州女兒最聰明,描錦挑絲最有名:鳳采牡丹不為巧,八團(tuán)芍藥花盈盈”,另外,土家人的頭巾、手巾、枕巾、門簾、帳簾,都是工藝絕妙的挑花繡品,那花樣百出、爭奇斗艷的花色,是土家女人千百年來匠心獨運的藝術(shù)結(jié)晶。
6、湖南土家族
湖南土家族的服飾別具一格。男女老少都穿滾邊無領(lǐng)向右開襟衣,中年婦女的衣襟角上綴兩顆銅扣子:上衣為花邊衣,褲也是花邊褲;更有特色的是在褲膝蓋部兩外側(cè)繡有圓形的“雙鳳朝陽”圖案。喜穿繡花邊鞋,圍青布繡花圍腰,其花紋圖案全為手工刺繡。繡工精細(xì),色彩鮮明,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土家閨女還普遍用紅頭繩扎一根長辮子,自幼穿耳戴圓圈式的大耳墜。土家族婦女習(xí)慣于頭梳“盤龍髻”,在頭上戴大小不同的銀質(zhì)花枝,胸前向右開襟處戴一掛長牙簽,手指上戴銀質(zhì)戒子,手腕上戴銀質(zhì)扭或空心花手鐲。一年四季,土家人男女習(xí)慣在頭上包青帕或白帕子。男的腳上還習(xí)慣穿白布襪,女的腳上喜纏青布或藍(lán)布裹腳。這些服飾都是土家人用自紡、自織、自染的土布自制的。在五十年代,從城鎮(zhèn)到農(nóng)村,穿戴還較普遍,現(xiàn)在,邊遠(yuǎn)的農(nóng)村,仍將制作服飾的技藝代代相傳,婦女和老年人還習(xí)慣穿戴本民族的服飾。
比較而言,土家族服飾沒有苗族那樣穿金戴銀,更接近生活型、實用型。民國以來,土家男女一年四季都戴頭巾,男人以青、藍(lán)、白或條紋布為主,長二三米,一圈圈地纏繞在頭上,包成人字路;女人則多為青絲帕或自印花頭巾,絲帕薄如蟬翼,最長達(dá)七、米,是婦女終生陪伴之物,死后必以帕縫頭入葬。衣服以青、藍(lán)、白、印花布為主,男穿對胸衣,雙排七至十一扣,俗稱蜈蚣扣,袖口、領(lǐng)口及褲管末端加花邊;女人則右開襟,袖大而短,飾花邊,掛銀銅佩飾,俗稱“滿襟”,有滿清道風(fēng):未出閣少女著花衣,講究大紅大綠;小孩喜戴菩薩帽,虎頭帽;男鞋多為青藍(lán)布,女人穿繡鞋:姑娘出嫁時必穿。“露水衣”,上著鮮艷桃花繡衣,下著八幅羅裙,與土老司八幅羅裙有異 曲同工之妙。據(jù)大文豪沈從文考證,八幅羅裙是正宗土家裝。過去土家男女不穿襪,興打綁腿,尤男子將褲簡裹成人字路,配布鞋或草鞋,十分精神利索,民族專家說這是土家兵戰(zhàn)爭裝束,有土司“兵農(nóng)合一”傳統(tǒng)制度的痕跡。而民間百匠,又有不同職業(yè)裝,如鐵匠穿長而寬的牛皮肚兜以防灼傷;獵戶掛繡花子彈肚兜是實戰(zhàn)需要;農(nóng)民雨天下田批蓑衣則是農(nóng)事需要。對那些“命相”不佳的小孩,還要按土老司的指點戴“百家鎖”、穿百納衣,即從一百戶人家討一百塊碎布拼做成衣服穿,否則難養(yǎng)成人等等。故外人說:土家人穿了一身的“講究”。
湖南境內(nèi)土家族服飾于明清后逐漸消失,現(xiàn)大部分土家人著裝基本與當(dāng)?shù)亓髯逑嗤?,只有居住在偏僻山村的一小部分土家人還保留有本民族的服飾。
錦衣斑斕土家人
洗車河鐘靈毓秀,那乳汁股甘甜的河水,把姑娘們養(yǎng)得水靈靈的,一個個內(nèi)慧外秀
功于女紅,織錦挑花,為被為鋁,錦衣花鞋,服色斑斕,尤是節(jié)慶、趕集時,一個個盛裝
亮麗,結(jié)伴而行,小橋流水間倩影映潭,像飄逸的團(tuán)團(tuán)彩云。
清·嘉慶《龍山縣志》稱洗車河流域“民風(fēng)古墩,人物俊秀’,,“女勤于織,戶多機(jī)聲”?!巴翄D善織錦、鋁、被之屬,或經(jīng)緯皆絲,或絲經(jīng)棉緯,挑刺花紋,斑斕五色,絲皆家出,樹桑飼蠶皆有術(shù)。又有土布、土絹、恫巾,皆細(xì)微可觀。機(jī)床低而小,布絹闊不盈尺”。且稱:“客婦善紡棉惟不善織,各村市有機(jī)行布,皆機(jī)工織之。無論城鄉(xiāng),婦女四時皆業(yè)紡,半夜不輟”。并說土家人除樹桑飼蠶,還廣種棉、麻“五月間群漚而績之,織成布粗厚間亦有細(xì)致者’,。清同治七年所修的《龍山縣志》記稱“土婦頗善紡織,布用麻,工與漢人等?!鼻濉で 端樃尽酚州d:“土人取葛藤練績織布?!薄懊藁ㄋa(chǎn)可給本境?!?/p>
由于土家人能紡善織,且樹桑飼蠶、植麻種棉皆有術(shù),所以土家族素以服色斑斕而著稱。《大明一統(tǒng)志》記云:“土民喜服五色斑衣”。明·《水順宣慰司志》亦稱土民“喜斑斕服色?!鼻濉ぜ螒c《龍山縣志》卷七載:“土民男女服飾無詭異,視家貧富分華樸,貧者僅足蔽體,富者夏葛冬裘,雅麗自喜。冠履尚時樣。婦女高髻闊袖,但平居不系,下裳不飾鉛黛,時節(jié)慶賀則用之價土婦耳貫多環(huán),累累然幾滿。’,清同治《龍山縣志》也有這樣的記載:“婦女喜垂耳環(huán),兩耳之輪各飾之十飾,項圈手圈足圈,以示富裕”?!柏灦喹h(huán)累累然綴肩下?!逼綍r,“男女垂發(fā),短衣跌足,以布勒額,喜斑斕服色”。水順、來鳳縣志在記述土家族服飾時亦稱“土民男女服飾不分,皆為一式,頭裹刺花頭帕,衣鋁盡繡花邊”?!澳信椧载毟环郑舐适看蠓蛑?,富賈之服華,城市之服時,鄉(xiāng)村之服古?!毖?、華、時、古四個字區(qū)別出貧富服飾之特征。
土家族男女服飾不分其實是指“改土歸流”以前。自清雍正七年以后,土家男女服飾還是有了明顯區(qū)別。土家男子多穿對襟短衫,正中安五至七對布扣,頭上包青布帕子,長七至九尺,挽成人字路,古時還插堆翎,顯出英武之氣:褲子多青藍(lán)二色,上白布褲腰。清以前,土家男子也戴首飾,左耳掛有一只直徑達(dá)3厘米的銀耳環(huán),左臂腕戴有銅圈子或玉石圈,夏天穿多耳麻草鞋,秋冬季的布鞋多為高鞋梁、青鞋面、白鞋底、滿出邊的布鞋,不穿襪子纏裹腳。土家中老年男人多穿大衣大袖的無領(lǐng)滿襟短衣,也有穿琵琶襟的。琵琶襟較為古老,向右開襟成琵琶形曲線,安有一排銅扣子形似琵琶琴弦而得名,衣邊上貼有梅條或繡有銀鉤,老年人的冬服在此基礎(chǔ)上演變成長衫。腳上布鞋配白布襪外加一雙棉套褲,以保暖型為主。
土家女衣有大襟、銀鉤、外托肩等諸多式樣。大襟袖大而短,無領(lǐng),不飾梅條花邊而在衣襟、袖口處鑲兩道不同顏色的布邊,顯得樸實、穩(wěn)重:銀鉤有矮領(lǐng),衣袖比大襟略小略長,襟口袖口皆用不同布色鑲邊,襟口繡有花邊,袖口則貼梅條:外托肩以不同布色托肩在外,領(lǐng)高五分,鑲有三道小邊,又叫三股筋領(lǐng),托肩外緣及胸襟邊沿均鑲有花邊袖口貼梅條,另外還有青褂套白內(nèi)衣的喜鵲衣及圍裙等衣式。女褲多為青藍(lán)二色,褲袖貼有梅條。土家姑娘不戴首飾,留一根長辮垂至臀部以紅頭繩飾之,勞作時戴挑花頭巾:已為人婦者則包青絲帕,“貫耳多環(huán)累累然綴肩下”。耳環(huán)有瓜子耳環(huán),燈籠耳環(huán)及單環(huán)等,有金質(zhì)亦有銀質(zhì)的:鐲子有金、玉、銀質(zhì)的:戒子有一顆印,三鑲戒、單股子等:胸飾則更為華麗,有牙簽、扣花、銀練、銀牌、銀鈴、銀珠子等:頭飾有玉簪、金簪、銀簪、銀梳等?!暗骄硬幌?,時節(jié)慶賀則為之”,土家人常說:‘好吃不過茶泡飯,好看不過素打扮“,他們看重的是天然去雕飾的淳樸之美。
土家童裝最為講究,男孩從小打扮得虎頭虎腦的。洗車河流域的土家人傳說,他們的祖先是以射殺白虎而稱著史冊的白虎復(fù)夷即通常說的弓弓頭虎子。這悠悠古風(fēng)至今還保留在土家族的童帽童鞋上,帽是虎頭帽,鞋是虎頭鞋,虎頭上有鼻有眼有耳朵,所不同的是帽子上的虎額上用黑絲線繡有王字,而鞋子上的虎形顯得沒有神氣,更沒繡王字,這也許是被視為兇煞的“白虎”而才遭踐路吧。除了這種虎頭帽而外,冬帽還有飾有大八仙、小八仙,十八羅漢的菩薩帽,魚尾帽、兔帽、風(fēng)雪帽等,春秋則有“紫金冠”,夏季多戴“冬瓜圈”。女孩從小蓄發(fā),兩個朝天椒似的羊角辮更顯出天真、聰慧和秀氣。無論男孩女孩均有銀手錫、銀足圈、錫上還有金瓜、銀鈴等飾物,不同的是男孩滿周歲時多佩戴鐫有“長命富貴”字樣的百家鎖,對于子女土家人均十分痛愛,即是一個肚兜,一件口水搭,都是經(jīng)過精工挑繡的,那一幅幅精致的挑花繡品,盡充滿殷殷母愛。
土家人的布鞋、襪墊更是精致極了。以白色的家機(jī)布糊成布?xì)?,按樣剪成鞋底、鞋面、縫納時不沾一點塵污,所謂“洗手做鞋泥里踩”。姑娘們做鞋似乎不是用手做而是用心做的,尤其是“定情鞋”和新郎新娘拜花堂時的“踩堂鞋”,那簡直就是一副副充滿圣潔的藝術(shù)品。土家姑娘從七八歲時起就跟著母親學(xué)習(xí)接麻、紡線、搓鞋索、挑花、織錦等女紅,把一束束生麻破成發(fā)絲細(xì),搓成又緊又細(xì)的鞋索,這鞋索,先用莧菜苔浸泡,加火灰煮沸后捶洗干凈,在太陽下反復(fù)漂曬成雪白。鞋底納得又緊又密,橫直成行,縱橫有路,若是用有色布?xì)ぷ龅?,還需加白線布包邊。土家男鞋的式樣有安了氣筒扣子的力土鞋、偏口鞋、魚頭鞋、翁鼻子鞋等:女鞋多為搭搭鞋及偏口棉鞋、兩塊鑲的婆婆鞋等:童鞋式樣多,除虎頭鞋,還有貓娃娃鞋,兔娃娃鞋、長統(tǒng)鞋、搭搭鞋、軟底鞋等等。女鞋童鞋多以艷色布為面料,以五色絲線繡花,花樣以年齡層次或素或艷各相直。土家人的鞋墊尤為精致,以布?xì)榈?,面料五顏六色。再以冷熱濃淡對比?qiáng)的絲線挑繡出花鳥電角各色圖案,一針針一線線都飽蘸著姑娘們的聰慧才智和豐富的想象力。正如清代的一首“竹枝詞”所贊:“溪州女兒最聰明,描錦挑絲最有名:鳳采牡丹不為巧,八團(tuán)芍藥花盈盈”,另外,土家人的頭巾、手巾、枕巾、門簾、帳簾,都是工藝絕妙的挑花繡品,那花樣百出、爭奇斗艷的花色,是土家女人千百年來匠心獨運的藝術(shù)結(jié)晶。
土家挑花,俗稱“十字繡”,多以紅、白、蘭、黑的直紋平布為底,紅白底則挑以黑
線,蘭黑底則用白線挑繡。于底布經(jīng)緯相交處,以十字交點法挑制成各種花鳥蟲龜及幾何
圖案。其顏色對比強(qiáng)烈,淡雅相直,線腳緊密,構(gòu)圖清新?;蛩铺俾麐扇?,或若柳絲輕揚(yáng),或如香蘭含露,或像竹之臨風(fēng),“喜鵲鬧梅”如聞其“喳喳”之聲,“蝴蝶牡丹”似動其翩翩之形。真是尺幅千里,賞心悅目。且攜帶方便,姑娘們或放牧于草灘,或浣紗于溪畔,或工余,或閑暇,便可隨手挑來。以至廣泛地應(yīng)用于土家日常生活中。如服飾、鞋襪、床上用品、室內(nèi)裝飾、門簾窗簾等:無不傾注著土家女的愛美之心,展示出土家挑花的獨特工藝。2000年7月z日至7月12日在昆明市舉行的“中國民族服裝、服飾博覽會” 上由撈車河畔的劉代娥、劉代英姊妹親手挑繡、縫制的兩套土家族挑花女裝,送展后榮獲 優(yōu)秀設(shè)計獎”、“優(yōu)秀展品獎”,覽評中贊聲不絕。
土家繡花一股采用綢緞、白緩等上色面料,絲線多用彩絲,亦有用素線的。繡前先裱以紙襯或布襯層,以免繡時滑動:再用紙剪成花樣貼在裱好的繡面上,然后照著畫樣用絲線繡制。土家繡女對構(gòu)圖、布局、用色方面都很講究,質(zhì)樸而不失華麗,逼真而不顯呆板。并因人而異,各具所長。少女之作如出水芙蓉,于蓓譽(yù)見妙心,于稚拙見新奇,繡的多是花鳥電角之類;新婦之作如荷花含露,于綠葉滾珠處見芳心,于艷麗初綻時見高潔;繡品多是象征吉祥幸福的“鴛鴦戲水”、“鷺鵝采蓮”之類:老軀之作則如荷花帶雨,蓬蓬飽滿,于豐實處見勞心,于蒼勁中見成熟,所繡多是寄托祝愿的“龍鳳呈祥”、“鹿鶴青松”之類。土家繡花工藝獨特,一股還保留著原始或早期的刺繡風(fēng)格。其繡品按用色分,主要有素繡和彩繡兩種。素繡不用彩線,或白底黑花或黑底白花或藍(lán)底白花,多見于被面,門簾等大型繡品:彩繡全用五色絲線繡制,繡品有鞋、帽、枕頭、帳簾、飄帶等。土家挑花、繡花,把土家人的生活裝點得豐富多彩,如花似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