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沒有出去聽過課了,有時也不想去聽。教研活動參加了無數(shù)次,越來越感到?jīng)]什么意思。本來大家聚在一起,聽聽課,評論評論,找找問題,互相提高,多好的一件事啊。但是現(xiàn)在卻變了味。課后的交流都流于形式,相互說著一些客套的話,應付一下了事。其實評課是針對課而言的,但是我們都會犯一個錯誤,將課與上課的人等同起來。于是為了面子,為了友誼,我們會選擇報喜不報憂,大家也就相安無事,落得個清凈,也省得費心思考。于是我也就對這類活動沒了興趣。一般的聽課活動我是帶著捉蟲的眼睛去的,但往往事與愿違。我曾經(jīng)因為指出一個青年老師課堂上的問題而招致不滿和恥笑,落得個狂傲的罪名。至此我不大再開口。開口是需要資本的。資本可以是你的名聲,你的職務,更重要的是你的專業(yè),要說到點子上。因為我已沒有了底氣,所以也就不敢再說。人總是喜歡隱藏自己的缺點來保護自己的,我也不例外,總是希望能得到獎賞。但是對于開課的老師來說,這對自己的成長何益。我希望別人能在我上課后給我提缺點,但凡不是很要好的朋友是不會提的,也就作罷。課后想聽真話還真的很難。不過現(xiàn)在有一種方式倒是挺好,反思:有什么話說給自己聽。倒也免去了許多后顧之憂。經(jīng)??吹揭恍╆P于國外學生課堂學習情況的報道:課堂實行松弛管理,學生愛怎樣坐就怎樣坐。教室里的課桌椅擺放形式多樣,學生的坐像也是五花八門,有的甚至坐在地上。老師講課的時候,學生們可以七嘴八舌的插話、發(fā)言。學生們在課堂上從來不會感到老師的壓力。他們有敢于提問、質疑的勇氣,有勇于發(fā)表自己觀點的積極性以及與老師、同學爭辯的口才。在高年級的課堂里,通常是對一個主題展開討論,教師不會先提供一種模式,而是給學生充分的思考與表達的空間,尤其是被各校普遍重視的社會科學學科。有時整堂課全部是學生發(fā)言。教師則適時鼓勵學生提出種種問題,表揚獨到的見解,提倡學生之間和師生之間展開平等對話,課堂氣氛非常熱烈。在這里,教師與學生始終保持著一種互相交流的平等關系??梢钥闯?,學生們是非常喜歡這種學習方式和這種師生關系的。反觀我們的課堂,不僅缺乏這種研討的氛圍,反而連學生的主動機會、主動空間都沒有。教師居高臨下,學生則處于一種無形壓力的包圍中。老師講課時,學生們鴉雀無聲;老師提問時,學生們要舉手征得老師的許可方才回答。有些人甚至以自己高壓下形成的準軍事化管理作為成功的典范,炫耀的資本。事實上,那種統(tǒng)一規(guī)范、整齊劃一的場面下的孩子,在整日承受著巨大的壓力,他們生活在一種神圣與威嚴中,生活在一種壓抑與束縛中。甚至有的教師在公開課上為追求舉手效應安排學生會的舉右手,不會舉左手,教師在課堂上解決了學生所有問題,而致使學生什么都懂了,最后沒有一個學生提問、質疑,也沒有一個學生出現(xiàn)知識上的疑問,一派歌舞升平,皆大歡喜,最后還不忘說聲謝謝大家的合作之類的話。完全西方化的課堂在中國顯然是行不通的,那我們到底需要什么樣的課堂呢?而我以為我們需要的課堂,應該扎實、有效,更需富有生命的本義。他不是花,不講究表面的美麗;不是鐵,不以厚重的生冷壓抑心靈;不是烈日,敲著升學的指揮棒,端出密密麻麻的考試卷灼烤童年;他應該是水,自然而然地流淌于本真的田園,課堂管理和諧,學習氛圍濃郁,教育理念清新,教學形式開放,我知道這一切說說容易,做到則很難,但那是我們必須追求的境界,我們的教育不就是在理想中給孩子的成長搭橋鋪路么?首先我們的課堂語言要充滿智慧教師應該用自己的智慧去開啟學生的智慧,而教師的智慧首推課堂教學中的教學語言,因為語言是教師的第一智慧。正如著名教育家夸美紐斯所說的那樣:教師的嘴,就是一個源泉,從那里可以發(fā)出知識的溪流。為什么相聲、小品這些語言藝術能夠吸引人,我以為,主要是這類藝術形式是語言的藝術,其語言的表達抑揚頓挫,聲情并茂,生動活潑,而語言中充滿了智慧,富于詼諧、幽默,具有感染力。教師的課堂教學也是一門語言的藝術,教師的課堂教學也需要生動且幽默的語言。教師幽默的語言往往體現(xiàn)了教師教學的智慧。因為,富有哲理和情趣的幽默,能夠緩解甚至克服學生的緊張心理,能夠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學生,能夠使師生之間的關系更為和諧,能夠有效地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與學習動機,從而促進課堂上師生之間心靈與思維的互動。教育家思維特洛夫說過: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如果我們認可教學是一門藝術,那么教師幽默的教學語言就是教學藝術的一種體現(xiàn),同時也是教師教學風格的一種彰顯。第二我們的課堂要凸顯探究氛圍據(jù)說,有人問一個小學生:米是從哪里來的?小學生回答:米是從電飯鍋中來的?,F(xiàn)實生活中有這樣的例子,在我們的教學中也有類似的例子。一些學生對概念的來源不清楚,對知識的建立過程不明確。只知其然,不知所以然,只會復制例題,不會創(chuàng)新應用。這與教師重結果輕過程的課堂教學模式密切相關,在重結果輕過程的教學模式下,鮮活的知識來源被無情地截斷,前人對知識艱辛的探究過程被邊緣化。這樣的教學過程,不利于學生真正地理解與掌握知識,因為,按照后現(xiàn)代知識觀,知識不是確定的事實,不是對現(xiàn)象的準確表征,它只是一種假設,一種解釋,知識是在批判中發(fā)展的。死記書本知識只能導致思想的僵化。但知識又是有價值性的、個體性的和情境性的。知識的個體性和情境性,決定了知識來自于建構,沒有建構的過程,不可能真正地獲得知識。重結果輕過程的教學模式還會大大降低學生學習的樂趣,因為死記知識的條文是枯燥無味的,在適當情境中對知識進行探究才會體驗到獲得知識的快樂。因此,我們應該明確,過程與結果都是重要的,過程甚至比結果更重要,因為智慧往往生成于對知識探究的過程之中,因為在發(fā)現(xiàn)問題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人才會變得更聰明?;诖?,我認為,課堂教學應該滲透科學探究的理念。教師須通過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探究真實的現(xiàn)象,讓學生在探究科學真理的過程中,開啟自己那扇思維之門。無疑,在教學中,需要我們引導學生了科學家發(fā)現(xiàn)知識規(guī)律的歷程,進而了解科學家的科學思想,汲取他們的智慧。另外,也需要教師提供盡可能多的機會,讓學生探究真實的科學問題,這也是豐富學生智慧的重要教學方式與教學途徑。第三我們的課堂要走進現(xiàn)實生活有人說,學生對學習沒有興趣的最大理由是因為教學內容離他們的生活太遠。這個結論雖有點絕對之嫌,但說明的道理也是顯而易見的。知識與生活脫節(jié),知識與應用分離的現(xiàn)象嚴重地削弱了學生對知識的渴望。知識本身并沒有意義,知識的意義體現(xiàn)在知識的應用之中,知識來源于生活,生活是鮮活的,鮮活的生活介質會拉近學生思維與知識間的距離。在知識與生活的融合中,既增長了學生的智慧,同時,也培養(yǎng)了他們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從現(xiàn)實生活中提煉問題,在分析問題的過程中建構知識,與將知識應用于具體的生活與生產(chǎn)實踐,應該是理科教學的重要策略。當我們的教學走進學生的生活世界時,知識就會鮮活起來,學生就會感受到生活中知識無處不在,知識是有廣泛應用價值。第四我們的課堂要激疑和質疑如果說相聲小品等藝術形式吸引觀眾主要依靠語言的幽默與抖包袱的話,那么,好的電視連續(xù)劇為什么會使很多觀眾上癮,有些人深更半夜也要看,冬天悟著被子還要看呢?還有人說,好的電視劇,劇情生動,劇情設計合理且流暢,充滿懸念,懸念扣人心弦而出人意料。這就給我們以啟發(fā),在教學設計中,必須根據(jù)學生的認知特點設計合理的教學懸念;在教學中,通過展示教學懸念來激發(fā)學生的動機、誘導學生的思維,實現(xiàn)師生與生生間的思維互動。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懸念主要呈現(xiàn)方式是通過具有探究價值的問題對學生進行激疑,問題就是矛盾,矛盾就會激起學生強烈的心理反應。因為疑能生思,思維的火花常常就是在激疑的過程中被點燃起來的;因為疑能生智,人的智慧常常是在解決疑問中得到增長的。這個問題對學生是具有挑戰(zhàn)性的,同時也是學生感興趣的。既具有挑戰(zhàn)性又具有興趣性的問題,學生的思維當然是積極的,他們會憑借自己的知識貯備、網(wǎng)絡媒介與合作學習等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而他們的智慧在身心愉悅的探究過程中必然得到發(fā)展。教師還應該努力培養(yǎng)學生質疑的習慣,善于質疑的人一定是具有智慧的人,培養(yǎng)智慧的人,當然需要培養(yǎng)他質疑的品質。其實,學生都具有內在的質疑的意識,教師則需要喚醒學生的這種意識,這是我們培養(yǎng)學生質疑品質的首要任務;學生對書本、師長的觀點提出質疑是需要勇氣和膽識的,教師則需要保護學生的這種質疑的勇氣和膽識,教師要允許學生在課堂上節(jié)外生枝,這是培養(yǎng)學生質疑品質,教師所必須具備的意識和態(tài)度,具有這種意識的教師當然是具有教學智慧的教師;質疑只是提出疑問,還需要解決疑問,這就需要精湛的理性思辨或創(chuàng)造性思維,教師在保護學生質疑意識的同時,還應著力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理性思辨與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當我們把課堂當作生命、藝術與知識完美結合的殿堂,當我們的課堂也充滿生命的活力,展現(xiàn)探究的魅力,讓課堂真正成為生命的課堂,生本的課堂,生活的課堂,生態(tài)的課堂,我們的學生便能在課堂里主動發(fā)展,獲得成功,享受愉悅。我們也就在和孩子們共同創(chuàng)造著,共同感受到快樂。我們需要這樣的課堂,他無限激發(fā)著學生的探究欲,引起學生無窮的遐思,引發(fā)學生的無比激情,積極影響著孩子們的人生。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