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 根 湯
《傷寒論》
【原 文】
太陽病,項背強幾幾,無汗惡風者,葛根湯主之。(31)
太陽與陽明合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32)
葛根四兩 麻黃去節(jié)三兩 桂枝去皮二兩 生姜切三兩 甘草炙二兩 芍藥二兩 大棗擘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葛根,減六升,去白沫;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法將息及禁忌。
【解 說】
本證為邪入太陽經(jīng)輸,經(jīng)氣不利,筋脈失養(yǎng)所致,以無汗、惡風、項背拘急不舒為臨床特征,宜葛根湯解表而散經(jīng)輸之邪。
本方為桂枝湯加麻黃、葛根而成,方用葛根四兩為主藥,以其性味甘辛,能升津液,濡潤筋脈,又能解表祛邪。
其證表實無汗,故于桂枝湯中加入麻黃三兩,則不但能調(diào)和營衛(wèi),而且能發(fā)汗祛邪。唯其筋脈失養(yǎng),不須峻汗,故用桂枝湯斂陰和營,益中焦而助胃氣。
表虛證兼項背強幾幾,用桂枝加葛根湯,而表實證兼項背強幾幾不用麻黃湯加葛根,是因為麻黃湯為發(fā)汗峻劑,恐過汗更傷其陰,而筋脈愈失其養(yǎng),故用桂枝湯加麻黃、葛根,既可治無汗之表實,又不致過汗傷陰。
若太陽之邪不得外解,內(nèi)迫陽明,下走大腸,使大腸傳導失職,水谷不別,而見泄利。因由表證引起,且其病情偏重于表,仍需用葛根湯解表,表解則里自和,里和則泄利止,后世所謂“逆流挽舟”之法也。
【病例概況】
口噤(咀嚼肌痙攣癥) | 楊德明醫(yī)案
劉某某,女,45歲,1986年10月6日就診。
口噤不語20余天,某醫(yī)院診為咀嚼肌痙攣癥,用西藥治療5天,癥情依舊,即來我院就診。診見:右顳頜關(guān)節(jié)僵硬,疼痛,不能咬嚼食物,張口約0.5厘米,舌淡,苔薄白,脈緊。
處方:葛根60克,白芍60克,甘草30克,桂枝12克,麻黃4克,生姜10克,大棗各10克。
水煎溫服。同時用藥渣熱敷患處,每日3次,每次大約30分鐘。
5劑后,口噤不語減輕,顳頜關(guān)節(jié)僵硬、疼痛明顯緩解,張口約1.7厘米。守方續(xù)服4劑,即張口自如,諸癥消失,隨訪至今未發(fā)。(湖北中醫(yī)雜志1989,(2):17)
【按 語】
《金匱要略》指出:“口噤不得語,欲作剛痙,葛根湯主之”,有是證,用是方。據(jù)報道,本方用于咀嚼肌痙攣癥,療效滿意。使用時,須重用葛根、白芍至60克,甘草至30克,方能達到舒筋緩急解痙之功。
本文 摘自《傷寒名醫(yī)驗案精選》,學苑出版社出版。由籃子整理編輯,僅供學習交流,轉(zhuǎn)載請注明來源出處。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