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如果問人們,劉伯溫是什么人,估計很多人都說知道。這個在中國歷史上可與張良、諸葛亮齊名的人物,已不僅僅是歷史片斷的閃亮。劉伯溫名劉基,傳說中是一個妙算陰陽的神一般的人物,能前知500年,后知500年,而真實的劉伯溫在其生前和身后,原本并沒有這么高的名聲,他是個神機軍師,也是個落寞英雄。
蟄居隱士走出茅廬
劉基是元末進士,在元朝20多年宦途中,一直沉淪下僚。心灰意冷的劉基,寄情山水,飲酒賦詩,遣興自娛,隱居在南山之下。劉基的出山,一半是請去的,一半是被逼去的。
朱元璋對劉基,早已耳聞。朱元璋曾令部將強迫劉基出山,將他帶到金陵。無奈劉基確實不想留,朱元璋只好放他回去。不過,劉基這樣的人才朱元璋肯定會始終惦記著。不久,朱元璋又派部將孫炎勸劉基出山。
孫炎這個人,史上并不出名;但在當(dāng)時,卻是朱元璋最得力的干將。這個人身高六尺,面黑如鐵,有只腳還有點跛,不怎么讀書,但卻喜歡賦詩,往往有奇句,又善于雄辯,開口就是數(shù)千言,人人都怕他那張嘴。孫炎非常喜歡喝酒,喝了酒后作詩辯論,有如神助,豪情萬丈。
孫炎開始是派使者去請劉基。請了幾次,劉基就是不肯出山,不過送了一柄寶劍給孫炎。孫炎將寶劍封還,還作了一首《寶劍歌》,大意說這寶劍是劉郎的傳家寶,我不敢接受,還給您,希望您能夠獻給明主,這才合適。孫炎還附上了一封信,洋洋數(shù)千字,說的也是要劉基出山,幫朱元璋做一番事業(yè)。
劉基終于去見孫炎。孫炎擺上酒,與劉基對飲,談?wù)摴沤癯蓴〉耐?,好像大河奔騰一樣,滔滔不絕,一發(fā)而不可收。這一來,倒讓劉基佩服不已,說:“我劉基開始以為比您強,聽了您的高論之后,我哪里敢跟您比啊。”孫炎以其豪情與雄辯折服劉基,完成了朱元璋下達的任務(wù)。
當(dāng)時,各種勢力縱橫捭闔、互爭勝負,聲名在外的劉基想要安安穩(wěn)穩(wěn)地隱居幾乎是不可能的,他必須做出選擇,以獲萬全。而朱元璋勢力無疑是一個最佳的選擇。在當(dāng)時的割據(jù)勢力中,只有朱元璋兵精將強,看起來最有前途。經(jīng)過一段時間猶豫后,本來不情不愿的劉基也順?biāo)浦?,終于來到當(dāng)時朱元璋的權(quán)力中心。
朱元璋對于劉基的了解,似乎局限于其“象緯之學(xué)”,即觀天象驗讖緯的本領(lǐng)。所以他征用劉基,最初的目的也是想借助劉基的術(shù)數(shù)之學(xué)。據(jù)說劉基見到朱元璋時,朱元璋問的第一句話是:“能詩乎?”劉基的回答是:“詩是儒者的末事,哪有不能的?”朱元璋就拿著手中的筷子,讓劉基賦詩。劉基隨口念道:“一對湘江玉并看,二妃曾灑淚痕斑?!敝煸磅久嫉溃骸靶悴艢馕丁!眲⒒又f:“漢家四百年天下,盡在留侯一借間。”留侯指張良,他是劉邦的謀臣,也是漢朝開國功臣,曾借劉邦吃飯用的筷子,用以指劃當(dāng)時天下大勢,為劉邦出謀劃策。朱元璋聽完劉基的詩大喜。對劉基的印象也由一個術(shù)士,變?yōu)橐粋€酸儒,再變?yōu)橐粋€張良般的謀略之士。
初見賦詩的傳奇,道出了劉基的性格。劉基決不是一個單純的術(shù)士,也不是一個只會吟詩的文人,而是一個具有遠大抱負的儒生。據(jù)說,劉基當(dāng)時向朱元璋呈了《時務(wù)十八策》暢論天下時事,只是記錄失載,后人無法得知具體內(nèi)容。
神機軍師妙定天下
傳說中的劉基,是個深諳陰陽八卦,專事風(fēng)水占卜,能呼風(fēng)喚雨、料事如神的奇人,這當(dāng)然是神化了。但他確實多識博學(xué),才思敏捷,除經(jīng)史詩文外,軍事韜略、兵法智術(shù)、天文地理乃至陰陽五行都十分精通,而且為人機警,處事有決斷,具備優(yōu)秀謀臣的膽識和勇氣,所以歸依朱元璋以后,很快便表現(xiàn)出不凡的才能,成為朱元璋智囊中的核心。
劉基初到金陵時,朱元璋在軍事政治上正處于一個關(guān)鍵時刻。東邊張士誠,西邊陳友諒,勢力不容小覷,而且他們有夾攻朱元璋的意圖。朱元璋雖早有效法劉邦的意思,但一直未立自己的旗號,而尊奉劉福通控制下的小明王韓林兒為主公。因此打破軍事上張陳的夾擊和政治上受制于人的局面,是朱元璋繼續(xù)發(fā)展勢力、爭雄取勝的關(guān)鍵一步。
至正二十年,陳友諒攻下了南京外圍重鎮(zhèn)太平,殺了朱元璋的養(yǎng)子,在太平立國,自稱皇帝,并調(diào)集舟師,從江州直指應(yīng)天。同時,聲稱此役有張士誠配合,攻陷應(yīng)天指日可待。朱元璋的部將感到局勢緊張。有的主張決一死戰(zhàn),有的主張棄城轉(zhuǎn)移,也有的主張獻城投降。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朱元璋一時也拿不定主意,便問劉基。劉基斬釘截鐵地回答,先斬主降者和言逃者,才能破敵獲勝。他說,陳友諒驕橫一世,其心無日不忘金陵;現(xiàn)在氣勢洶洶順江東下,是向我示威,逼我退讓;我們要堅決抵抗。劉基的一番話,堅定了朱元璋抗擊的決心,他采納了劉基的計策,巧出奇兵打敗了陳友諒的進攻。不僅取得了保衛(wèi)應(yīng)天的勝利,還一鼓作氣收復(fù)了太平,鞏固了金陵這塊根據(jù)地。此役僅在劉基投奔后的兩個月,充分顯示了劉基卓越的軍事才能。
劉基還堅決反對朱元璋尊奉小明王。他認為,在群雄紛爭之際,要成大業(yè),必須擺脫別人牽制,自己掌握命運。至元十一年(1361年)農(nóng)歷正月,朱元璋率文武僚屬遙拜小明王,劉基獨獨站在一邊不拜。朱元璋問其為何不拜,劉基回答:“他不過是個牧童罷了,為什么要尊奉他?”接著向朱元璋陳說了應(yīng)該擺脫小明王、自己爭奪天下的道理,朱元璋聽后有所領(lǐng)悟。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張士誠攻韓林兒于安慶(今安徽壽縣),劉福通要朱元璋發(fā)兵救援。劉基勸朱元璋不要去,他說,現(xiàn)在陳友諒、張士誠正虎視眈眈伺機進攻我們,這種時候怎能分散兵力去管別人呢?如果韓林兒救出來了,又如何安置?朱元璋不聽,親自率軍前往。陳友諒果然趁虛而入,朱元璋星夜回趕,疲于奔命,而韓林兒也終成朱元璋的累贅。事后,朱元璋感慨地對劉基說:“不聽老先生的話,幾乎誤了大事。”不多久,朱元璋就徹底拋棄了韓林兒。
為了掃平群雄北定中原,推翻元朝政權(quán),朱元璋必須徹底剿滅陳友諒、張士誠的勢力。軍中對東張西陳兩個戰(zhàn)略方向,持有不同的看法。多數(shù)將領(lǐng)主張先易后難,即先打張士誠。劉基的主張則相反,他認為張士誠生性怯弱,胸?zé)o大志,只求自保,不足為慮。陳友諒野心勃勃,力量也強,據(jù)長江上游,威脅最大。若先打張士誠,陳友諒肯定會乘虛進攻;可是如果先伐陳友諒,張士誠不一定敢輕舉妄動,所以應(yīng)該先打陳友諒。朱元璋采納劉基之計,又在全面勝利的道路上邁出了舉足輕重的一步。自此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盡歸朱元璋所有。
劉基的運籌帷幄、神機妙算不僅使同僚下屬欽佩不已,也博得了朱元璋的信任與尊敬。朱元璋將他比作漢代謀臣張良,尊稱他“老先生”而不呼其名,經(jīng)常和他一起商量軍政大事,遇有重大決策,僅召他一人進密室相議。朱元璋對劉基一度幾乎到了依賴的程度。劉基母親故世,他告假回鄉(xiāng)奔喪,朱元璋舍不得他離開,婉言挽留而不準假。后來勉強準了,還不時寫信請教軍政大計,劉基則詳細分析答復(fù),總使朱元璋非常滿意。盡管這樣,最后朱元璋還是提前召他回來。
然而,隨著朱元璋立國大勢已定,劉伯溫反而漸漸被邊緣化了。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朱元璋在北伐大都推翻元朝的凱歌聲中,宣布了大明王朝的建立。昔日的謀略不再是朱元璋必需的,57歲的劉基其實只要規(guī)規(guī)矩矩地按章辦事就行了。
落寞英雄進退維谷
大凡一個王朝的開國功臣,或韜光養(yǎng)晦,安享晚年,或驕橫恣肆,最終被戮。然而,像劉基這樣進退維谷、左右為難的,卻還是少見。
朱元璋曾將劉基比作張良,于是就有人也將劉基與張良比較。明人廖道南就說:漢代大封功臣,張良僅要求封為“留侯”就滿足了,然后專心于道術(shù),明哲保身,傳說中還變成了神仙;而劉基卻沒有急流勇退,反而猶豫在朝,最終就像野雞投于網(wǎng)羅、野象因其象牙而遭殺身之禍。
其實,在洪武元年(1368年)劉基被授予御史中丞職務(wù)的時候,他還是很有點意氣風(fēng)發(fā)的。中書省都事李彬犯下貪縱之罪。李彬是丞相李善長的親戚,李善長請劉基緩治李彬之獄。劉基卻堅決主張查辦,并派人專程向遠在汴梁的朱元璋匯報。李善長卻在朱元璋面前搶先告了一狀,說劉基“專恣”。對于專制君主來說,臣下的專恣自是不可容忍,朱元璋對劉基的寵信開始打折扣了。接下來發(fā)生的一件事,劉基的方術(shù)似乎也不靈驗了。八月天大旱,劉基進言道:“陣亡士兵的妻室共有數(shù)萬之眾,居于別營,陰氣郁結(jié) ;工匠死后,尸骸未收;張士誠的降卒們都編入了軍戶。這三點有干天和,所以發(fā)生旱災(zāi)?!敝煸安杉{了劉基的建議,妥加處理,誰料十天過后,依舊大旱。至此,劉基只得卷鋪蓋回老家。
但劉基畢竟是開國元勛,朱元璋沒有一下子做絕。僅僅三個月之后,劉基又被召回了京城。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劉基被封為誠意伯。微妙的是,此時的朱元璋對劉基不再是言聽計從了。例如,朱元璋對李善長不滿,想換楊憲、汪廣洋或胡惟庸為相,咨詢劉基的意見。劉基據(jù)實情指出了各人的缺點,認為三人都不宜為相。然而,朱元璋后來卻將楊憲、汪廣洋、胡惟庸先后起用為相。劉基所說的一番話,傳到三人耳朵里,明擺著是得罪人。可見,劉基在明朝建國之后的生活,過得非常壓抑。
劉基年輕時所寫的詩,抑揚頓挫,豪氣非常,使人讀了躍躍欲試。但功成名就后,反而屢屢哀嘆窮病衰老,昔日的豪氣蕩然無存。設(shè)身處地一想,也很容易了解他的難言之隱。想當(dāng)年他同朱元璋一塊起義,老謀深算,運籌帷幄,大策方略多是他一人擘劃。那時如果分道揚鑣,收納一班豪杰,自己干去,當(dāng)日的宇中,真不知是誰的天下?可恨費盡了心血,都為他人做了嫁衣,好容易造反成功了,大明帝國成立了,自己得到的是什么?不過是一個誠意伯的虛頭銜,一些金玉粟帛的零星賞賜罷了。比之朱元璋的富有四海,南面而王,生殺予奪,集于一身,何嘗不是天壤之別。加之,朱元璋猜忌嗜殺,屢興大獄,少者牽連幾千人,多者累萬。眼看著身邊的故朋舊友,殺的殺,族的族,流的流,說不定哪一日就會殺到自己的頭上來!自己又是功高震主的人,走了不好,不走也不好。有時朱元璋高興了,鐘山宸游,禁宮夜宴,自己又不能不暗拭眼淚,強陪笑臉,侍宴吟詩,前去湊趣。此中難言之痛,想來很少人能知道吧!
碰上朱元璋這樣的猜忌之主,歸鄉(xiāng)隱居,安享晚年,對劉基來說也成了奢望。劉基意識到自己直言敢諫,得罪了許多人,因此想從官場及早抽身,回鄉(xiāng)過安逸清閑的生活,免遭不測之禍,多次上書請求告老回鄉(xiāng)。洪武四年,劉基回到故里。在鄉(xiāng)間,他謝絕一切官府往來,每日只是飲酒弈棋、讀書吟詩,從不談?wù)撨^去功績。但他終究還是逃脫不了厄運。洪武六年(1373年),胡惟庸出任丞相,他對劉基不薦舉自己為相懷恨在心,于是在皇上面前誣陷劉基,說他在家鄉(xiāng)謀占了一塊有王氣之地作自己的墓地,圖謀不軌。朱元璋最忌諱的就是有人篡位,于是革掉了劉基的俸祿,準備嚴加查辦。
老邁的劉基嚇得從家鄉(xiāng)星夜兼程來到南京,再不敢回家鄉(xiāng)。抑郁驚恐成疾,胡惟庸派醫(yī)生診治。服過藥后,卻覺腹中郁結(jié),估計也是遭了胡惟庸的毒手。一直到病得實在不行,朱元璋才一紙賜文,送劉基回鄉(xiāng)。洪武八年(1375年)四月十六日,劉基卒于家中。據(jù)說,死前遺命銼骨揚灰,恐是無稽之談,實際上他是被葬于其鄉(xiāng)夏山上。
后人有謁劉基墓詩,“臥龍名大終黃土”。再英武的謀略之士,終究逃不脫黃土一抔的命運,空留下曠世奇功、詩文美名和數(shù)不盡的神話傳說,供后人品味。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