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史料記載的歷史偉人物來看,本人以為中華文明史上最早的父子英杰非皋陶父子莫屬。
史料記載,伯益是虞夏王朝除“上古四圣”外的一個貢獻巨大、才華橫溢的“十俊之一”,主管林業(yè)、漁業(yè)和養(yǎng)殖業(yè),又協(xié)助大禹治水,按現(xiàn)代的官員配備,起碼是擔(dān)當(dāng)兩個部長和一個副部長。本人認(rèn)為,受其父皋陶的教育和影響,其思想和文化修養(yǎng)也是那個時期頂尖者,所以才有在《大禹謨》上稱是伯益講得那句至理名言:“滿招損,謙受益”。伯益是皋陶的長子,所以我們后人研究皋陶,也可一并把伯益的巨大貢獻研究研究。
說到伯益的巨大貢獻,本人以為第一要提的是水井的挖掘利用和推廣。鑿井的成功,可不是一件小發(fā)明,本人以為可以與“巢與火”的發(fā)現(xiàn)利用一樣意義巨大。這個發(fā)明創(chuàng)造,沖破了自然的局限,為夏代文明的發(fā)展?fàn)幍靡粔K自由的空間。由井而延伸出來的神話傳說還為世人的生活增添了馳騁想象的空間,澆灌了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井文化。比較一下,神農(nóng)嘗百草,后稷教稼。這兩位的神功,在于“飲食”二字中的“食”——解決食源的課題;伯益鑿井的神功,全在于“飲水”二字中的“水”——它解決了水源利用的重大課題。
漢代人寫的《淮南子·本經(jīng)訓(xùn)》中說,“伯益作井,而龍登玄云,神棲昆侖”。故事的意思是說,伯益鑿出水井后,龍和神都視為天下發(fā)生的大變故,龍騰空乘云而去,眾神跑回了天國昆侖山。這個傳說,很有些意蘊是它在講:人類與鬼神,仿佛分享著一塊地盤。人類未知的領(lǐng)域,便是鬼神得以長袖善舞的王國。人類長一點本事,就多一塊地盤,神鬼則只好有所放棄,有所失守。以此,咀嚼品味“倉頡作書,天雨粟,鬼夜哭”和“伯益作井,而龍登玄云,神棲昆侖”的傳說,就會讓我們感到對“掘井”文明成果的自豪與陶醉。
挖井出泉,意義之重大,我們后人自我體會一下吧。其一,井的利用,可使人們在承雨雪、汲河湖之外,另辟出新的獲取水源之途。其二:于本無水的地表掘出水,這與河邊取水、洼里灌瓶——利用地表固有水源,在得水利用有著質(zhì)的區(qū)別。其三:因為能夠掘井,擺脫對江河湖汊的依賴也就成為可能,為了飲水需要,不得不依水而居的情況,便可以有了改觀——依井而居。后來的部落和城郭興起哪個能離開井的發(fā)明呢?
本人記得,文革前,像我們六安這個小縣城,多數(shù)城市居民是靠水井里的水做飯、洗菜和洗衣服的,冬天井水還冒著熱氣,凍手就好得多。而夏天呢,井水比氣溫低,可以用了浸泡西瓜,這時的井水被居民稱為“井把涼”,真是好處多多。記得那時井邊經(jīng)常是很熱鬧的地方,取水、洗衣的笑語不絕于耳,井口處被繩索磨得光溜溜的樣子記憶猶新。可惜,現(xiàn)在城里幾乎沒有的水井的蹤跡,也是個遺憾吧!
相對于燧人氏、有巢氏,如果說有“鑿井氏”之說的話,這個發(fā)明獎應(yīng)該記在伯益的頭上。《世本·作篇》引《周易釋文》:“化益作井。”《初學(xué)記》卷七引文為“伯益作井。秦代《呂氏春秋·勿躬》中列舉大橈作甲子、羲和作占日、尚儀作占月、后益作占?xì)q、胡曹作衣、夷羿作弓、祝融作市、儀狄作酒、高元作室等二十種事項,其中講到“伯益作井”。二十種事項,即是二十種給生活帶來革命性影響的重大發(fā)明。伯益對水井的發(fā)明和利用,本人認(rèn)為應(yīng)居二十發(fā)明事項之首。
伯益造井的傳說,大約還同他的名字有些干系。益,就是“溢”的古字。前面已講到《書·大禹謨》所記伯益的話:“滿招損,謙受益”。此語,可以說是伯益最著名的格言,它恰是取之于水井。井以自滿而得意的時候,正是要招至汲取之損的時候;井因水少而謙遜的時候,它將得到益——溢,增加水量,增高水位。挖井,總希望井水泉涌,取之不竭,汲之不盡,伯益之(溢),不正是關(guān)于井的吉祥語、對于井的祝福話嗎?可以設(shè)想,如果古人需要杜撰一個井的發(fā)明者的話,“益”無疑是這一人物理想的稱謂,這就像“燧人氏”之于火、“有巢氏”之于屋一樣。
讓我們記住皋陶,也一并記住伯益吧!
注:后面的部分來自網(wǎng)絡(luò),無興趣的朋友不要看了。
伯益(又稱伯翳、大費等)的功勞和事跡可以大體歸納為五個方面:
?。ǘ┩业闹嗡帧I袝虻洹穼懱茍驎r,“湯湯洪水分割,蕩蕩懷山襄陵?!彼姆街T侯推薦鯀治水?!妒酚洝は谋炯o(jì)》載:“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鯀被舜“殛于羽山以死”。于是“舜舉鯀子禹,而使續(xù)鯀之業(yè)。”依據(jù)新的《夏商周年表》和《史記·夏本紀(jì)》所提供的數(shù)據(jù),我們可以推算出大禹治水的時間約在公元前2104年-前2091年間。在這離家“居外”的十三年中,伯翳是大禹的得力助手?!坝砟怂炫c益、后稷奉(舜)帝命,命諸侯百姓興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東漢趙曄《吳越春秋·越王無余外傳》則謂:禹“遂行四瀆,與益、夔共謀?!笨傊?,大禹左臂右膀中總少不了伯益。他們同甘苦,薄衣食,“決江疏河,通四瀆,致之於誨。大小相引,高下相受,百川順流,各歸其所。然后人民得去高險,處平土?!庇纱耍笥砻骨Ч?。而伯益作為大禹治水的肱股之一,自然也是功不可沒。“故功績銘乎金石,著於盤盂。用現(xiàn)在的話說,在治水的功德碑上,理應(yīng)鐫刻上伯益的大名;在治水的功勞簿上,理應(yīng)記下伯益的偉績。真正使他成為一個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歷史名人。
?。ㄈ┳钤绲霓r(nóng)業(yè)專家。在佐大禹治水的十三年中,伯益走南闖北,總結(jié)各地原始農(nóng)業(yè)經(jīng)驗,成為我國最早的農(nóng)業(yè)專家。他在舜帝時擔(dān)任“虞”官,相當(dāng)於《三墳》中的后土中正,“職川山草木蟲魚鳥獸。”或者說,大體相同於今天的農(nóng)業(yè)部長,農(nóng)林水牧漁一手抓。除了疏浚河道、排洪防澇之外,還有幾項彪炳於史冊:
一是燒荒墾田驅(qū)獸。在“在大汶口文化”時期(約公元前4500年-前2300年)和“山東龍山文化”時期(公約公元前2400年-前1700年),東夷人逐水草而居。草木豐盛對發(fā)展原始食草畜牧業(yè)是個有利條件,但對發(fā)展原始農(nóng)業(yè)卻是一個障礙。在生產(chǎn)工具(石鏟、石斧、蚌鐮等)十分落后的情況下,如何墾荒是進行作物種植的前提。伯益充分利用和發(fā)揮火的巨大威力。《孟子·滕文公上》:“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澤而焚之,禽獸逃匿。”這就是說,掌管“上下草木鳥獸”的伯益,一把火燒將過去,即可收到一石二鳥之功效。一是快速除去雜木荒草,灰燼又可肥田。《帝王世紀(jì)·五帝》:“益為朕虞,庶物繁植?!本褪歉黝愞r(nóng)作物獲得豐收的寫照。二是借火驅(qū)走野獸,減少危害。西漢劉向《說苑·君道》云:“益掌禽。”毆與驅(qū)通。正如《前漢書·郊祀志下》:“先毆失道。”顏師古注:“毆與驅(qū)同?!辈嬷鞴茯?qū)趕有害禽獸,方法大概就是火燒大荒。在今人看來極其野蠻、破壞環(huán)境的燒荒方式,在當(dāng)時卻不失為一種先進的耕作方式。這就叫作“此一時,彼一時”也。
二是卑濕之地種稻。由于“益主虞,山澤辟?!薄搅执山缘玫讲煌潭鹊拈_發(fā),他就指導(dǎo)普通百姓種植早作粟類作物,在低洼潮濕之地也開始試種水稻?!妒酚洝は谋炯o(jì)》:禹“令益予眾庶稻,可種卑濕。”記述的就是伯益受命向“眾庶”(百姓)發(fā)放稻種的事。根據(jù)考古發(fā)掘,我國“由野生稻向栽培稻進化的古栽培稻,時間距今約一萬年”?!痹诰嘟袼那Ф嗄甑牟鏁r代種植水稻,不僅可能,而且栽培技術(shù)一定會有長足進步。應(yīng)該說,伯益是這一時代水稻種植的積極推廣者。在這種情況下,仍有普通百姓食不果腹,伯益就“調(diào)有余相結(jié),以均諸侯”⑩,,將征集到的糧食以及捕獲到的獵物施舍給他們,這便是《史記·夏本紀(jì)》所記述的舜“與益予眾庶稻鮮食”之事。
三是完善掘井技術(shù)。《世本·作篇》引《周易釋文》:“化益作井?!薄冻鯇W(xué)記》卷七引文為“伯益作井。”在新石器時代,人們對水充滿著矛盾心理,水多了,成澇災(zāi);水缺了,出旱災(zāi)。在洪水退去的季節(jié),或居住在高地的人們,取水便成為一大難題。掘井技術(shù)的發(fā)明,等于把水源引進了居室,而且清潔衛(wèi)生。在距今約7000年至5300年的“河姆渡文化”遺址,已“發(fā)現(xiàn)了一口井”?!迸c伯益同時但年齡稍長的舜,更是一名穿井高手。《史記·夏本紀(jì)》寫他在穿井時,曾穿出“匿空”(地道)以藏身,機智躲過了頑父傲弟“下土實井”的滅頂之災(zāi)。既然如此,為什么“伯益作井”還會在史冊上留下一筆呢?據(jù)分析,伯益可能是當(dāng)時作井技術(shù)的集大成者。正像倉頡造字、奚仲作車、夷牟作矢、杜康造酒、蔡倫造紙一樣,他們只不過是某項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代表人物而已。但用此人冠名而不用彼人冠名,其中自有道理在,說明他們在人類進步歷史上的貢獻還是應(yīng)該得到承認(rèn)的。
?。ㄋ模┳吭降恼沃\士。伯益具有高超的智慧和過人的判斷力,是堯舜禹時期的政治理論家和社會活動家之一。
根據(jù)《尚書》、《史記》記載,不管是唐虞之際的十位功臣,伯益均忝列其間。
伯益的從政理念集中體現(xiàn)在《尚書·大禹謨》中。在禹、益、皋陶一起與舜帝討論文德教化時,伯益發(fā)表了兩通高見。首先,他通過贊揚堯帝實現(xiàn)“奄有四海,為天下君”的神圣使命,說明“乃武、乃文”即文韜武略的重要作用,進而提出了他的理政原則,今天不妨稱其為“十不主義”。原文是:“吁!戒哉!做成無虛,罔失法度。罔游于逸,罔淫於樂。任賢勿貳,去邪勿疑。疑謀勿成,百志惟熙。罔違道以干百姓之譽,罔百姓以從己之欲。無怠無荒,四夷來王?!弊g為白話文,大意是:“唉!要警惕啊!應(yīng)該時時刻刻戒備預(yù)料不到的事件,不要違背法則制度。不要放縱於過度的游玩,不要沉溺於過度的享受。任用賢明的人不要三心二意,清除奸邪者不要猶豫不定。有可疑之處的謀略肯定不會成功,考慮各種事情的時候思路應(yīng)該開闊。做事情不要違背規(guī)律去追求百姓的稱譽,也不要違反民眾的意志來滿足自己的欲望。治國不懈怠,政事不荒廢,四方萬國都會前來尊你為王。”伯益的“十不主義”可簡單歸納為四點:一是辦事情要尊重規(guī)律、民意、法制;二是做決策要考慮周全,做到萬無一失;三是在用人上要選賢任能、除奸去邪;四是不要貪圖安逸,荒廢國事。若再加上本篇《大禹謨》中的另一句至今流傳的處世格言:“滿招損,謙受益”,作為第五點,就更加完美了。
這是追記的四千年前伯益說過的話,無疑經(jīng)過了后人的整理、修改和潤色,寄托了若干賢哲的從政理想。但能落到伯益頭上,起碼說明他有資格、有本事講出這番道理。
這個“十不主義”,我們今天不妨作為“干部道德守則”來看待,其光芒不僅沒有隨著時光的流失而消失,而是更加璀璨奪目。就如同伯益對著今天的干部耳提面命一般,具有極強的針對性。而且入木三分,又娓娓動聽。
在處理“對外關(guān)系”或民族矛盾方面,伯益也顯示出高人一籌的智慧和謀略。當(dāng)時作為華夏族的大禹受舜命,率各族諸侯前去征服“三苗”。大兵壓境三十天,苗民還是抗命不服。伯益隨行參與軍機,出謀劃策。他認(rèn)為,光靠武力彈壓不行,還得以德行相濟。他用帝舜以至誠至孝之心感化頑父瞽瞍為例,說明至誠連神靈都能感動,何況這普通苗人呢?禹接受了益的這一計策。于是,舜帝廣泛地推行文教德治,讓人們拿著榍和翳在宮庭兩面臺階上跳舞。然后就率軍隊撤退。又過了七十天,三苗終于來歸順了。以文代武處理民族矛盾,化干戈為玉帛,實現(xiàn)大小民族和睦相處,這種做法即使放在今天也仍是一種治國安邦良策。
(五)實踐的地理學(xué)家?!渡胶=?jīng)》是我國歷史上雄偉瑰詭的一部奇書,也是研究我國上古社會的重要文獻。關(guān)于它的成書年代,迄今尚無定論,一般認(rèn)為大部分作於戰(zhàn)國時期,不是出自一時一人之手,而是匯集了前后多人之作。但史書上也有稱《山海經(jīng)》為“伯益之書”的?!秴窃酱呵铩ぴ酵鯚o余外傳》:禹“遂行四瀆,與益、夔共謀。行到名山大澤,召其神而問之。山川脈理.金玉所有,鳥獸昆蟲之類及八方之民俗,殊國異域土地里數(shù),使益疏而證之。故名之曰《山海經(jīng)》?!痹偃鐤|漢王充《論衡·別通篇》:“禹、益并治洪水,禹主治水,益主記異物。海外山表,無遠(yuǎn)不至,以所見聞,作《山海經(jīng)》?!?span lang="EN-US" xml:lang="EN-US">
毋庸置疑,在史料空白的情況下,伯益獨自一人根本不可能完成這部含有“我國上古時代民族、宗教、神話、歷史、地理、醫(yī)藥、生物、礦產(chǎn)等許多方面的豐富史料”巨著。但這絲毫不能否定伯益在《山海經(jīng)》成書過程中所起的舉足輕重的作用。正如《史記》等所載,伯益是一位隨大禹治水全程踏遍九州四瀆的英雄人物,他的所見所聞,關(guān)于他的傳聞傳說,進入《山海經(jīng)》之中,恐怕沒有人會表示反對。正是從這個意義上,歷史學(xué)家們把他假托為《山海經(jīng)》的著作者。較之北魏的酈道元、明代的徐霞客,我們稱伯益為我國歷史上最早的實踐型地理學(xué)家,恐不為過吧。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