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避性人格障礙是一種人際交往的抑制、自感能力不足、對負性評價過于敏感的普遍的行為模式,這種情況可在青少年或成年早期開始,產生的背景不一,通常有以下4項或4項以上的癥狀:
1、因為害怕批評、否定或拒絕等而回避一些人際接觸較多的場合或活動;例如,到一所新的學校上學后,不久,就不愿意再去了。
2、不愿與人打交道,除非肯定能受到歡迎;
3、因為害羞或怕被嘲弄,在有熟人的場合表現拘謹;
4、因為感到能力不足,在新的場合表現抑制;
5、在生活、學習或工作等場合專注于被批評、被人講壞話、被看低或被拒絕等(注:這一項容易被誤判為精神分裂癥的關系妄想,導致誤診);
6、認為自己在人際交往上笨拙無能、沒有吸引力或低人一等;
7、認為可能令人難為情,通常不愿意冒個人風險或參加新的活動,嚴重者可能連家門都不愿出。
回避性人格障礙患者在新的場合或人際交往難度較高的場合,較易出現適應性障礙,表現抑郁、焦慮緊張、逃避行為等;嚴重時可導致急性應激障礙,出現幻覺妄想等,有時會因此誤診為精神分裂癥。
回避性人格障礙長期的孤僻退縮行為,容易誤診為單純型精神分裂癥,但回避性人格障礙的行為退縮性與精神分裂癥或分裂樣人格障礙的行為退縮性不同,前者并不安于自己的孤獨,不與人來往并非出于自己的意愿,他們行為的退縮源于心理的自卑和交往時的焦慮。想與人來往,又怕被拒絕、嫌棄;想得到別人的關心與體貼,又因害羞而不敢親近。但患者內心這種自卑和矛盾卻不易為外人知,需要醫(yī)生很有經驗,取得患者的信任后,才可以了解到患者的內心世界。
回避性人格障礙可共病抑郁癥,但更常見的是共病各種焦慮障礙,尤其是社交恐懼癥。對于這類抑郁癥和焦慮障礙,除了藥物治療外,心理治療很重要,因為人格障礙是其基礎性疾病,如果人格障礙治好了,其外在的抑郁和焦慮就要容易治療很多,而人格障礙需要長程的心理治療或心理咨詢,藥物治療對人格障礙并無直接治療作用。
不過,回避性人格障的癥狀與抑郁焦慮的癥狀可相互加重,相互惡化,所以,抗抑郁治療和抗焦慮治療可間接改善回避性人格障的癥狀。
當回避性人格障礙共病抑郁癥或焦慮障礙時,醫(yī)生識別并診斷抑郁或焦慮較易,但常漏診了更重要的人格障礙,導致療效不徹底,病情反反復復。
由于治療精神分裂癥的抗精神病藥物都有部分抗焦慮作用,奧氮平和氯氮平這類藥的抗焦慮作用還很強,所以,當回避性人格障礙被誤診為精神分裂癥而用抗精神病藥物治療時,雖然是誤診誤治了,有時,也會有不同程度的療效,原因就是由于抗精神病藥物的抗焦慮作用。然而,畢竟是誤診誤治,療效也同樣是不徹底的,反反復復的。并且,正是由于有部分治療效果,有可能導致這種誤診一輩子也得不到糾正。
當回避型人格障礙患者不得不面對某些場合或環(huán)境時,就有可能通過潛意識產生一些軀體的癥狀(如頭痛、腹痛、頭暈、胸悶、抽搐等)、或者是形成心理問題、行為問題(如強迫癥、厭食癥、余光恐懼癥、學校恐懼癥、網癮、軀體變形障礙等)來作為逃避的借口,這時也容易導致誤診和漏診。(余金龍)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