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国产,午夜在线视频,新黄色网址,九九色综合,天天做夜夜做久久做狠狠,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1a,久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打開APP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首頁
好書
留言交流
下載APP
聯(lián)系客服
無棣高井“張家南旗桿”背后的故事
青松紅日易測館
>《知識》
2022.03.26
關注
無棣縣馬山子鎮(zhèn)高井村東南三里許,有一座敕造于清朝咸豐初年的大墓,墓前矗立有一根高約五丈的大旗桿,被鄉(xiāng)人稱為“張家南旗桿”。據(jù)當?shù)乩先酥v,當年旗桿上還有引人注目的都司大旗,高高飄揚了百年之久,成為渤海灣畔一道壯觀的風景線。這座大墓的墓主人是誰?為什么咸豐皇帝親自下詔為他建造墓塋呢?
名震疆場的父子武舉
高井村位于德惠新河東岸,明永樂二年(1404年),呂、仝二姓由山西洪洞縣遷此立村,各自挖井飲用,因取村名為“各家井”村。后高姓遷來,挖井供大家飲用,遂更村名為“高家井”,簡稱“高井”。
也是在明朝永樂年間,蒲臺城東六十里十三圖大胡同張氏遷至海豐縣(今無棣)之馬谷山(今碣石山)南三里許,蓋起幾間草房,開墾了幾畝薄田,從此定居下來,并取村名“張家莊”。張家子孫繁衍,家族漸漸興旺,一支遷至高井村,新置田產(chǎn),創(chuàng)立家業(yè)。傳至十六世,有張自標者,例監(jiān)出身,農(nóng)商兼做,家資漸豐,遂一門心思力助子侄以耕讀為業(yè),憑孝悌傳家,孝子忠臣名播四海,遂成當?shù)赝濉?/span>
張自標有一個嫡孫,叫張士營,字晏村,又字祥河,學名“海清”,此人即高井“張家南旗桿”的主人。
張士營從小喜歡舞槍弄棒,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終于學得一身拳棒槍法本領。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張士營歲試考取縣學武生第七名。縣學,就是舊時供生員讀書的學校。清朝,童子試三年舉行兩次,歲試、科試各取文童15名,歲試取武童12名,童試錄取后準入縣學讀書,以備參加高一級之考試,謂之“進學”、“入學”或“入泮”,士子稱“庠生”“生員”,俗稱“秀才”。科舉時代分文武兩科,明清時凡經(jīng)過本省各級考試取入府、州、縣學的武童生,通稱“武生員”,又稱“庠武生”,也就是我們平常說的“武秀才”。
無棣縣學,即無棣文廟、無棣學宮,原在無棣縣古城東門里荷花灣的北岸,西鄰魯北地區(qū)唯一保存完好的明代縣衙,這里樓臺掩映、古槐蒼郁,曾為古“無棣八景”之首“芹泮槐蔭”。作為無棣縣最高教育機關的無棣縣學興建于宋代,元末毀于戰(zhàn)火,明代在舊址重建。經(jīng)明清兩代16次增修,其規(guī)模相當宏闊,紅墻碧瓦,翠柏綠槐,是莘莘學子學道求經(jīng)、夢想金榜題名之佳地。據(jù)史料記載,僅清代十朝,無棣考出去的43名進士、157名舉人和251名貢生里絕大多數(shù)出自無棣文廟。這其中,就包括張士營。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張士營到濟南應本省鄉(xiāng)試,武舉中式第七名,從“武秀才”成為“武舉人”。
武舉制度創(chuàng)始于唐代。武舉的興盛在明清兩代,特別是在清代,重視程度大大超過明代,加上朝廷大力提倡,制度日益嚴密,錄取相對公正。因此,民間習武者對武舉考試趨之若鶩。在清代,武舉人及第后即可接受朝廷任命,成為武將。張士營也不例外,他被朝廷任命為河南南陽府新野營守備。
新野地處豫鄂兩省交界地帶,自古為南北交匯、承東啟西的水陸交通要沖。早在東漢時期,這里就是“光武中興”的策源地。到了三國時期,這里還是蜀漢政權的發(fā)祥地,是三國歷史文化名城,“火燒新野”等三國故事家喻戶曉。朝廷將新野如此重要之地委任張士營來駐守,可見對他的信任和器重。
守備是指管理軍隊軍餉、軍糧職務的正五品官,受各省提督、巡撫或總兵管轄。不久,張士營因軍功欽加都司銜,署右營都指揮使司,官階由原來的正五品升為正四品,誥授“昭武都尉”。
清咸豐元年(1851年),太平天國運動剛開始,張士營即奉派出師,管帶右營陳州營。隨即,奉檄出師兩湖。在平定捻軍之亂后,調(diào)赴湖北作戰(zhàn)。在與太平軍對陣時,張士營身先士卒。清咸豐二年(1852年),張士營奉命轉(zhuǎn)戰(zhàn)湖南一個月,大小二十余仗,未嘗敗北。后在衡州府牛頭洲一役中,眾寡不敵,力竭陣亡。
朝廷感念張士營為國戰(zhàn)死疆場,賞賜祭銀三百兩,敕造墓穸,并恩賜“云騎尉”世職,以“恩騎尉”世襲罔替。崇祀忠義祠。1925年版《無棣縣志·人物志·忠節(jié)》有傳。
張士營的父親叫張兆泉(字鶴林,學名“魁林”),是張自標的第二個兒子。
張兆泉自幼習武,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名震魯北。清道光三年(1823年),張兆泉歲試考取縣學武生第一名。道光五年(1825年),山東鄉(xiāng)試中式第十二名武舉。后,赴京師會試三次,均入大挑?!按筇簟保乔迩∧觊g制定的一種科考制度,為的是讓已有舉人身份但又沒有官職的人有一個晉身的機會。由此,張兆泉由兵部銓選為衛(wèi)千總,例授“武信郎”。“衛(wèi)千總”,清代綠營兵軍官,位次守備,為駐守京師的漕運總督所轄各衛(wèi)所武官,統(tǒng)率漕運軍隊、領運漕糧。
張兆泉所任衛(wèi)千總,是漕運總督所轄各衛(wèi)所的領運官。為確保漕運無誤,張兆泉從漕糧的起運,到漕船北上過淮、抵達通州,都要親自稽核督查,被敕授“武略騎尉”。“武略騎尉”是官階名,正六品,可封贈其父母及妻室,給敕命二軸。后來,張兆泉因其長子張士營官,誥贈“昭武都尉”。
以孝德仁義載入邑志的祖孫三代
張兆泉的父親、張士營的祖父張自標自從在高井打下根基后,樂善好義,施仁布德。張自標仁義寬厚,對家里數(shù)十名雇傭工善待如家人一般,街坊鄰里有困必施以援手,村里有義舉或節(jié)慶也都積極參與并出資襄助。道光初年,高井一帶鬧荒災,很多村民食不果腹,張兆泉開倉捐米,出錢出人出力,救活饑民無數(shù),例授“武信騎尉”,后因子張兆泉官誥封“武略騎尉”,因?qū)O張士營官移贈“昭武都尉”。1925年版《無棣縣志·人物志·孝義》有傳。
在張自標“仁孝布德”家風引領下,高井張氏很快成為當?shù)厝市⒉嫉?、文武繁興之族,一門出了4個舉人、9個貢生、13個太學生(監(jiān)生)。
張自標的小兒子,也就是張兆泉的四弟、張士營的四叔張兆渭(字晉陽,太學生,例贈“文林郎”),秉承家風,為人純樸正直,周濟他人毫無吝惜。遇到天災人禍時,張兆渭出錢出糧救濟四鄰,并以此為人生一大快事。對那些因家貧沒辦法上私塾的子弟關愛有加,傾力幫助他們上學讀書。在與他人做生意時,對無力償還債務者,張兆渭撕毀借據(jù),令很多想著砸鍋賣鐵還債的人感激不盡。有一年,一個與張兆渭不相識、又不知姓名的人從他那里貸去百金后,黃鶴一去不復返。有人就笑他愚鈍,張兆渭僅僅含笑而已。張兆渭一生,結厚四方,口碑載道,勤勉操持,家業(yè)益盛,去世之日,鄉(xiāng)人感其德,號啕涕零,其行跡后被載入1925年版《無棣縣志·人物志·孝義》。
張兆渭樂善好施,過世后留給妻兒的家產(chǎn)微乎其微,其子張寅清(字敬齋,太學生)和寡母的日子過得很拮據(jù)。為養(yǎng)家糊口,張寅清在高井西南的馬谷山附近開墾了數(shù)畝薄田,筑起了數(shù)間草屋,春播夏管,維持生計。一年四季,無論風霜雪雨、電閃雷鳴,張寅清都要早晚往返二十里,侍奉留守在高井老宅的寡母。有一年寒冬臘月里一天傍晚,北風呼嘯,天降鵝毛大雪,張寅清懷抱食盒疾奔高井。雪大天黑風冽,張寅清到家時已是深夜。他進了院,一推屋門,發(fā)現(xiàn)門未閂,老母安坐于炕上,屋里漆黑一片。張兆渭焦急地詢問母親,咋還不睡覺?老母慈愛地回答,即便天上下刀子,我也知道你也要回來的,所以就一直在等你……老母親年紀大了,一到冬天,咳喘的老毛病經(jīng)常犯,并且越來越嚴重。老母親一旦犯病,張寅清總是坐在炕上,倚在母親背后,用自己的肩膀承托著母親的脖頸,好讓母親安穩(wěn)地睡上一小覺。再后來,張寅清的老母親以常人少有的高齡過世。張寅清日夜哀切如幼兒一般,終因悲思過度隨母而逝。同鄉(xiāng)以孝德表其墓,學政授予“孝德”匾額一塊。1925年版《無棣縣志·人物志·孝義》有傳。
興學修志的張方墀
張寅清有二子,長子是增生張方圻,次子即修纂《無棣縣志》(民國版)的張方墀。
張方墀(1850-1928),字丹忱,號秋陽,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中舉人,一等第二名,大挑二等,揀選知縣,例授“文林郎”,曾在無棣希賢書院、無棣縣立高等小學堂、無棣縣師范講習所任教,遍樹桃李。他纂修的《無棣縣志》資料翔實,為民國所修志中之佳本。
張方墀滿腹經(jīng)綸,殫見洽聞,且一表人才,風度翩翩,初事教育,遍樹桃李,相繼以讀者,邇遐竟赴。廢科舉前,在無棣希賢書院任教,教學態(tài)度嚴謹,對學生要求嚴格,為無棣培養(yǎng)了諸多人才,“學子歡洽,書聲朗朗,人才云集,高足輩出”。光緒三十年(1904年),知縣楊增輝創(chuàng)辦無棣縣立高等小學堂(堂址在原希賢書院,后遷縣城東南關大覺寺東側),特聘張方墀出任首任堂長,并主講“讀經(jīng)講經(jīng)”“格致”等課目,兼及歷史、訓詁。
1922年冬至,張方墀有感于無棣縣志年久失修,與無棣縣立高等小學校教習韓文華集錄了部分先賢文稿取名《無棣文征》后,決心續(xù)修無棣縣志。1923年,經(jīng)無棣縣公署批準,召集部分志同道合的文化界人士商議,決定成立專門機構,由民國北京政府時期無棣縣知事侯蔭昌主修,張方墀纂修,其他人分任協(xié)修、核對、采訪等職務。他們多渠道籌集經(jīng)費,按分工廣泛征集資料,精心研究志稿,克服各種困難,幾經(jīng)寒暑,于1924年冬完成初稿,又多方征求意見進行修改,1925年夏付印。
民國《無棣縣志》六冊,約三十萬字,分十五個專志,二十四卷:首一卷,《疆域志》《建置志》《爵秩志》《賦役志》《學校志》《兵防志》《典禮志》《選舉志》和《宦績志》各一卷,《人物志》四卷,《烈女志》二卷,《祥異志》和《風土志》各一卷,《藝文志》六卷,《叢志》一卷及末一卷。卷首有無棣縣境全圖、新縣治(縣衙)平面圖、無棣八景圖及例言等。資料翔實、內(nèi)容豐實,可補舊志之缺,可充國史之無,被譽為民國紀年地方志書之翹楚。
1925年夏,《無棣縣志》付印后,張方墀回鄉(xiāng)暫居。1926年,民國北京政府時期無棣縣縣長李凱鵬請張方墀到縣公署做客,談書講經(jīng)。數(shù)月后,又聘張方墀到無棣縣師范講習所講授國文等課目。1927年回鄉(xiāng),棲居碣石山之陰,辟地數(shù)畝,遍植樹木,又擬開辟菜園,因鑿井不成而廢。后,以讀書自娛,怡養(yǎng)頤和。對子侄輩,循循善誘,咸獲桑梓敬仰贊譽。
張方墀一生著述頗富,編著有《易書周禮儀》《春秋音注》《周禮儀禮解注》《六子通言》《王渙洋五七言古體唐詩續(xù)選》《姚姖傳五七言金體唐詩續(xù)選》《宋·洪邁萬首絕句選補遺十二》《松陰之含詩文集》等,其《王氏殉難記》《東牟先生傳》《王澹泉先生傳》等載《無棣文征》。“文革”十年,張方墀生前所藏家珍、典籍史冊及著述手稿等蕩然無存,唯《無棣文佂》《無棣縣志》尚完整無損,為新編史志提供資征,亦為后人研習無棣歷史文化提供了極為寶貴的資料。
張方墀傳承“仁孝布德”家風,一生以儉樸好學為表率,治家本忠厚詩禮訓子孫,故將“忠厚傳家遠 詩書繼世長”十字定為后代繼世之序,載之譜書,承襲至今。
張方墀嗣子張玉琦,字昆山,舉人,張方墀堂侄,北洋學堂畢業(yè),曾任直隸州州判官,民國后曾任鹽山縣縣長。張玉琦僅有一子張忠濂,即張建。張建,生于1925年,中共黨員,1943年參加革命,從事抗日地下情報工作,曾參加膠濟西線、淮海、渡江、上海、大西南等戰(zhàn)役,新中國成立后曾任北京林業(yè)大學副校長,1987年離休。
時光荏苒,白駒過隙。據(jù)高井村老人講,早年高井村不但有“昭武都尉”張士營的大墓、大旗,還有張士營府邸,正門上方、屋檐下,高懸“昭武”匾額,正堂內(nèi)供奉著朝廷封官授爵的誥敕有數(shù)道之多,彰顯著府邸主人生前之顯赫、死后之殊榮。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
。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山東無棣《禹貢》碣石山
(2)無棣堤頭姚的由來(張海鷹)
慶云有無棣古邑,比濱州無棣古老,境內(nèi)有碣石山,曹操在此觀滄海
山東無棣海鹽迎“秋收” 你知道海鹽一年收獲幾次嗎?
夏商時期就開始種植的無棣金絲小棗
玉環(huán)黃氏:開拓土地和民智·臺州日報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首頁
萬象
文化
人生
生活
健康
教育
職場
理財
娛樂
藝術
上網(wǎng)
留言交流
回頂部
聯(lián)系我們
分享
收藏
點擊這里,查看已保存的文章
導長圖
關注
一鍵復制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
微信登錄中...
請勿關閉此頁面
先別劃走!
送你5元優(yōu)惠券,購買VIP限時立減!
5
元
優(yōu)惠券
優(yōu)惠券還有
10:00
過期
馬上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