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国产,午夜在线视频,新黄色网址,九九色综合,天天做夜夜做久久做狠狠,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1a,久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探秘:“福壽溝”造就“不澇古城”

探秘:“福壽溝”造就“不澇古城”

吳慶洲 《 光明日報 》( 2011年08月12日   15 版)
制圖 楊震
福壽溝內壁圖(資料圖片)

    “落雨大,水浸街”,一首因廣州亞運會而為人熟知的童謠,唱出了每逢夏秋兩季許多城市難以擺脫的夢魘。

    “夢境”今年依舊。入夏以來,暴雨頻頻造訪中國各地,所到之處,汪洋一片。武漢、杭州、南昌、北京、長沙、成都等城市紛紛內澇。各種調侃隨之而生:到武大“游泳”,到西湖“看海”,到南昌街頭“垂釣”,到北京地鐵“觀瀑布”……

    也有很多城市經(jīng)受住了考驗,比如江西贛州。幾次暴雨,雨量最大時降水近百毫米,贛州老城區(qū)卻未現(xiàn)明顯內澇,民眾生活大體如常,井然有序。是什么護佑著這座已有20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贛州人多半會自豪地說:因為我們有福壽溝。

    福壽溝,一套近千年前古人創(chuàng)設的地下排水系統(tǒng),一個至今還在發(fā)揮作用的“活文物”。與其配合,贛州古城的整個設計都隱含著防洪排澇的遠見與巧思。走進贛州城,探秘福壽溝,我們看到的是古人對于城市水系健康運轉、保持“長壽”的良苦用心,是祖先留下的一筆無形財富。

    一條溝

    贛州地處亞熱帶,降水強度大,據(jù)歷史記載,最大日降雨量出現(xiàn)在1961年5月16日,達200.8毫米。如城內無完善的排水排洪系統(tǒng),必致暴雨后內澇之災。

    修建下水道在贛州歷史悠久,但形成比較完善的排水系統(tǒng)——福壽溝,約在宋代中葉。據(jù)同治時期縣志記載:“福壽二溝,昔人穿以疏城內之水,不知創(chuàng)自何代,或云郡守劉彝所作”。劉彝于北宋熙寧年間出任贛州知軍,他根據(jù)城市規(guī)模、街道布局、地形特點,建成了福溝和壽溝,“壽溝受城北之水,東南之水則由福溝而出”,“縱橫紆曲,條貫井然”,分別將水收集排放到貢江和章江。因為兩溝走向形似古篆體“福壽”二字,故而得名。

    福壽溝歷史上也曾荒廢過。清同治八年,采取民辦公助的辦法進行修復,共有6個出水口。1953年,贛州修下水道,修復了厚德路的原福壽溝,長767.6米。舊城區(qū)現(xiàn)有9個排水口,其中福壽溝水窗6個仍在使用。至今,總長約12.6千米的福壽溝仍是舊城區(qū)的主要排水干道。依靠福壽溝,贛州舊城區(qū)幾乎每年都“雨而不澇”,這在全國眾多古城中是罕見的。

    智慧點擊:

    福壽溝的可貴不僅在于實用,更在于其體現(xiàn)了古人的高妙思維。

    首先,巧借外力,因勢利導。福壽溝的一大特點,就是利用天然地形的高低之差,采用自然流向的辦法,使城市的雨、污水排入江中和濠塘內,免去了今人使用抽水機的麻煩。第二大特點是它的12個水窗(即排水口)。水窗的閘門借水力自動啟閉,十分巧妙。原閘門均為木閘門,門軸裝在上游方向。當江水低于下水道水位時,借下水道水力沖開閘門;江水高于下水道水位時,借江中水力關閉閘門,以防江水倒灌。

    其次,著眼全局,效益最大化。福壽溝與城內三大池塘、幾十口小塘連為一體,有調蓄、養(yǎng)魚、溉圃和污水處理利用的綜合效益,形成了一條生態(tài)環(huán)保循環(huán)鏈。

    一座城

    福壽溝能發(fā)揮作用,離不開一個基礎:贛州城保留了古城墻和古城水系。

    民間傳說認為,贛州是座龜形“浮城”,不管江水怎樣漲,贛州城都能跟著浮起來?,F(xiàn)存的贛州古城,的確是由唐末五代時風水學家楊筠松選址建造的“上水龜城”,城形如龜,可以減小洪水對城墻的沖擊力。

    此外,建城時摒棄了當時流行的土城,改用磚石修砌城墻,并冶鐵固基。道光時期府志記載:“州守孔宗翰因貢水直趨東北隅,城屢沖決,甃石當其嚙,冶鐵錮基,上峙八境臺。”可知其法為:用石甃砌基址,再用熔化的鐵水澆在石縫間,使之凝固后,成為堅固的整體。

    智慧點擊:

    贛州古城的整體規(guī)劃,處處貫穿著古人防患未然、規(guī)避洪澇的巧妙心思。離開這樣的整體布局,福壽溝的作用再大,恐怕也難以維系今天的局面。

    筑造符合力學原理的“浮城”、用鐵水澆筑磚石城墻,這在古城防洪史上是個創(chuàng)舉。贛州人還有防患于未然的意識,歷代以來不斷加高加固城墻,戒備洪水。明朝初年,城墻只有二丈四尺高,到明末增至三丈三尺。

    除了贛州,我國尚有壽州、文安、潮州、荊州、臺州等十多座古城至今仍起防洪作用,其建筑思路對今人很有啟發(fā)。

    問診:“城市水系”的前世今生

    古城經(jīng)驗

    中國古城防止內澇最重要的經(jīng)驗,是建設一個完善的城市水系。它由環(huán)城壕池和城內外河渠湖池組成,具有多種功用,被譽為“城市血脈”。

    城市水系大致有10大功用:供水;交通運輸;溉田灌圃和水產養(yǎng)殖;軍事防御;排水排洪;調蓄洪水;防火;躲避風浪;造園綠化和水上娛樂;改善城市環(huán)境。

    在這十大功用中,排水排洪和調蓄洪水對防澇至關重要。以紫禁城為例,明清時期紫禁城的筒子河和內金水河共長6千米,每平方公里土地上就有長達8.3千米的河道,堪與水城蘇州相媲美。筒子河蓄水容量為118.56萬立方米,即使城內出現(xiàn)極端大暴雨,日雨量達225毫米,城外有洪水困城,筒子河無法排水出城外,紫禁城內雨水全部流入筒子河,也只會使其水位升高0.97米。因此,自明永樂十八年紫禁城竣工至今近600年,城內無一次雨澇致災的記錄。

    但水系不是建成就能一勞永逸的,必須重視城市水系的管理與維護,才能發(fā)揮它應有的作用。

    縱覽歷代京都對城內排水設施的管理情況,以宋東京城、元大都城較好,而唐長安城欠佳。明清時期,北京的水系得到了很好的管理,制度健全,賞罰分明。紫禁城每年開春淘浚溝渠,明代已形成制度,清代沿用,使城內排水系統(tǒng)暢通,有效地發(fā)揮了排水排洪作用。

    其他名城,如廣州、紹興、蘇州、濟南、杭州、溫州、福州、松江、嘉定等,歷史上排水系統(tǒng)管理均較好。蘇州在明清兩代共疏浚市內河道11次。蘇州自宋嘉定十六年至清順治十五年400多年無水潦之災,與河道管理得好是大有關系的。 

    今日憂患

    令人尷尬的是,進入現(xiàn)代化時期,“水潦極少”的古城們體積不斷擴容,應對內澇的能力卻有所下降。

    一個不容忽視的原因,即輕視管理。依舊以北京為例。據(jù)北京建筑工程學院環(huán)境與能源工程學院教授李海燕調查,“北京市近80%的雨水排水管道內有沉積物,50%的雨水排水管道內沉積物厚度占管道直徑的10%~50%,個別管道內沉積物厚度占管道直徑的65%以上。”目前實行的《北京市城市市政排水設施管理暫行辦法》發(fā)布于1986年初,距今已有25年,已經(jīng)嚴重落后于北京市快速發(fā)展的城市建設。這種設計技術的落后和管理的落后是城市內澇的重要原因。

    此外,還有很多與現(xiàn)代化伴生的弊病增加著城市內澇風險——

    城市建設填占或擠占行洪河道,使江河湖水位升高、排水困難;城市河、湖等水體、洼地被填占,城市水系日漸缺少調蓄功能;海平面上升,使沿海城市排水困難;本世紀在我國登陸的臺風頻率將增加1.76倍,風暴潮災害將更嚴重;土地開發(fā)忽視防洪排澇工程系統(tǒng)的建設,增加了洪澇風險;超量開采地下水,造成地面沉降,內澇災害加重;現(xiàn)代化對生態(tài)的破壞使城市在水患面前更為脆弱,洪澇災害引起次生災害的風險日益增加……

    隨著全球人口的增多,人類對土地、森林、水、生物資源過度利用,整個地球環(huán)境惡化,災害愈演愈烈。與古城水系防內澇相比較,可以看出,古城水系以天然河渠為城市排水干渠,水系調蓄能力巨大,管理良好,而現(xiàn)代城市多以暗渠和管道排水,本身行洪斷面小,調蓄能力小,加上管理不善等諸多因素,內澇災害難以避免。從贛州一例,我們可以看出古城在防洪排澇上的智慧和高超的水平。借鑒古代經(jīng)驗,從根本上改變現(xiàn)代城市的排水系統(tǒng),增大調蓄容量,加強管理清淤,才能讓“上街看海”的一幕不再重演。

    (作者為華南理工大學教授)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比德國“防洪神器”強100倍,來看看中國宋朝排水系統(tǒng)!
評論:宋代排水系統(tǒng)助古城千年不澇讓今人汗顏
這樣的贛州,你見過嗎?
[工匠精神]中國古代排水系統(tǒng)為什么至今仍然有效?
一個響亮的耳光 ——江西贛州因宋朝排水系統(tǒng)無一輛車泡水
歷經(jīng)千年,讓江西宋城雨而不澇的活文物 ——贛州宋朝排水系統(tǒng)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