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對進藏人流的錯誤估計,我們被迫在蘭州滯留了4天,這倒讓我們得以從容地游覽蘭州。

 

憑著多年在外闖蕩的經驗,我們以為3月份應該是旅游的淡季,車票比較好買。結果遭遇了春運后商人和民工進藏的一個小高峰,這個時候上去的多、下來的少。在武漢買不到進藏的火車票,只好先于3月20日乘漢口到蘭州的2028次車。
3月21日晚10時23分正點抵達蘭州。幾經周折找到車站廣場東邊的“郵政公寓”住下。問過售票處,只有九天后的進藏車票。還要在這個中間站呆8天,那怎么行!
遭遇洛桑
當晚在公寓的大廳遇到一位熱心的藏胞,他住五樓,我們住三樓。他皮膚黝黑,瘦長臉,高鼻梁,一口藏族普通話。自稱姓李,干公安工作的,并主動出示了“警官證”,和我們在電視上看到的一樣——本本上銀白的警徽十分突出。他說認識車站派出所的人,可以幫我們買到去拉薩的票。求票心切的老王很快和他達上了腔,并邀請他共進晚餐。
去餐館的路上我問他是否藏族,他說是的。問:那該有個藏族名字吧?他立即回答:洛桑。我們都會心地笑了:居然和那位已去世的著名藏族演員同名!他并不怎么吃東西,卻在我們的一再追問下,詳盡地做了自我介紹:自己是拉薩市公安局緝毒處的,是在武漢學習剛回來的,還出示了和我們同次的車票。
晚餐氣氛越來越融洽??墒怯幸痪湓捯鹆宋覀兊膽岩桑核f他父親是拉薩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沒有這么隨便顯擺的!晚上睡覺前,我們向公寓管理人員查實了洛桑的身份證所在地:居然是青海的!我們商定:不指望他搞車票,也不揭穿他。我們得自己想辦法。第二天老王費盡口舌終于搞到25日的票。
甘肅博物館
按照我們的約定,老王去搞[只能用這個字眼,因為在車站,正常途徑根本買不到]票,我上甘肅博物館。
甘肅省博物館位于蘭州市七里河區(qū)西津西路3號。該館是在原“甘肅科學教育館”的基礎上改造建設起來的。1936年,管理中英庚子培款董事會決定補助助甘·寧·青·綏遠四省教育事業(yè),在甘肅設立科學教育館,1939年元旦建成,1949年改名為國立甘肅科學博物館,建國后稱為西北人民科學館,1956年正式成立甘肅省博物館,1959年遷新址,即現(xiàn)址。
 
甘肅省博物館是一個綜合性的博物館,藏品總計1.4萬件。其中國寶和一級文物珍品有600余件,如原始社會的彩陶、漢代簡牘和木雕、東漢銅奔馬以及中西交流與佛教藝術品等等。該館還有多部學術論著出版。如:《甘肅省文物菁華》。
該館現(xiàn)有以下基本陳列:《甘肅歷史文物》展、《甘肅自然富源》展、《嘉峪關魏晉壁畫墓》展、《黃河古象》展以及《紅軍長征過甘肅》。
由于時間關系,我重點看了歷史文物展,其余展廳只是走馬觀花地瀏覽。
文化分期概況:
大地灣文化——約8000-7000年前;  仰韶文化早期——約7000-6000年前;
仰韶文化中期——約6000-5500年前; 仰韶文化晚期——約5500-5000年前;
馬家窯文化早期——約5000-4700年前 [馬家窯文化類型];
馬家窯文化中期——約4700-4500年前 [半山文化類型];
馬家窯文化晚期——約4500-4000年前 [馬廠文化類型];
其后逐漸進入青銅時期,繼有:
齊家文化[約4200-3700年前]、四壩文化——又叫火燒溝文化、辛店文化和沙井文化[約2900-2400年前]。
齊家文化與四壩文化
我國考古界認為,在新石器時代至青銅時代,漢藏語系的羌人在河西走廊興起。東有“齊家文化”,西有“四壩文化”,這兩個文化的創(chuàng)造者同屬于蒙古人種,其中“四壩文化”的勢力尤為強大,一直向西擴張到哈密盆地。正是由于甘青地區(qū)漢藏語系羌人的崛起,才阻擋了印歐人大舉東進。否則,中國文明很可能像印度河古文明或兩河流域古文明一樣,毀于印歐人大規(guī)模的入侵。
青銅與彩陶及氣候與紋飾
距今4000年前后,甘肅步入青銅時代。其時我國其他地區(qū)的彩陶已經基本消亡,而甘肅境內的卻依然獨具魅力,先后出現(xiàn)了齊家、四壩、辛店、沙井等含有彩陶的青銅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甘肅的銅器含有一種國內其他地區(qū)所沒有的元素——砷。從世界范圍來看,含有這種元素的銅器多出在中亞地區(qū)!
由于當時氣候趨干,居民們過著半農半牧或畜牧為主的生活。反映在陶器上,是小型帶耳器大量增多,象生性紋飾也由水族紋轉化為草原戈壁常見的動物為主了。
地理地形與文化交流
河西走廊又稱甘肅走廊,因其在黃河西邊而得名。好久以前,我就疑惑甘肅省怎么就象個練臂力用的大“啞鈴”?現(xiàn)在看來,它更象一把兩頭都張開的喇叭:一頭擴散或接收西方文明,一頭擴散或接收東方文明——這就是“絲綢之路”生成的真諦。
到底是何原因造成了這種狹長的地形呢?道理其實很簡單:青藏高原與蒙古高原的“逼迫”。北邊是蒙古高原,南邊是青藏高原,它們的共同特點是氣候與交通條件惡劣,海拔都遠遠超過黃河河谷,河西走廊自然就成了人們生活和交通的最佳選擇。
人種及文物
既然是交通要道,來往人群舊難免紛雜。這里自古人種就多,但也不是沒有規(guī)律的?,F(xiàn)在主要是回、漢雜居,兼有北方的蒙古人和南部的藏人。遠古時期除了羌-漢土著,還有塞種[屬伊朗族]人和斯基太人-塞卡人[波斯人]。先后散居于此的還有大、小月氏,烏孫和匈奴。
陶塤引人注目,拳頭大小的泥球,中空、五七個眼,和南方的毫無二致。九個銅編鐘[其實是鎛],仿湖北隨州的編鐘用支架支起。還有一個“瓦紋綠玉琮”,深綠鑲棕色,14層,質地大小都不及四川與浙江的。石、陶、玉、銅等各種質地的權杖頭提示著與西方的聯(lián)系。
甘肅走廊-絲綢之路的人類生活的遺跡和文物,無不揭示了東西方文明自古以來的碰撞與交流。

馬家窯類尖底罐[和巴域的尖底杯很相似]

馬家窯類魚網紋碗

半山類鋸齒紋罐

半山類菱格紋罐

半山類旋紋罐

馬廠類神人紋偏口壺

四壩文化人形罐[和西藏的那個罐罐很相似]

 

下期預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