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国产,午夜在线视频,新黄色网址,九九色综合,天天做夜夜做久久做狠狠,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1a,久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中藥圖片及詳解5
益母草為常用中藥。始載《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列為上品,原名茺蔚。
別名:坤草、茺蔚草。
來源:為唇形科植物益母草或大花益母草的干燥地上全草。均為野生。
植物形態(tài):一年或二年生草本。莖直立,方形,單一或分枝,被微毛。葉對生;葉形多種,一年基生葉有長柄,葉片略呈圓形,葉緣5~9淺裂,每裂片具2~3鈍齒,基部心形;莖中部的葉有短柄,3全裂,裂片近披針形,中央裂片常再三裂,兩側(cè)葉片常再1~2裂,最終裂片近線形,先端漸尖;最上部的葉不分裂,線形,近無柄,表面綠色,背面淺綠色,兩面均被短柔毛?;ǘ鄶?shù),花冠唇形,長9~12毫米,上下唇幾相等,淡紅或紫紅色,花萼鐘形,輪傘狀生于葉腋。小堅果褐色,三棱形。
大花益母草:最上部的葉3全裂?;ü谳^大,長15~20毫米,下唇比上唇短1/3.其余同益母草。
產(chǎn)地:全國各地均有生產(chǎn)。
性狀鑒別:莖方形,四面有縱溝,有稀疏分枝,密披毛茸,棱與節(jié)上更密,全體黃綠色,斷面中部有大形白色髓。葉多脫落或殘存,皺縮?;奢唫慊ㄐ?,花冠多已脫落,花萼存在。子房很小,在萼筒底部,四裂。小堅果褐色,成熟時三棱形。有青草氣,味甘微苦。
以色綠,莖細,質(zhì)嫩,無雜草者為佳。
主要成分:含益母草鹼甲、益母草鹼乙。另含水蘇鹼、氯化鉀、月桂酸、油酸等。
功效與作用:活血調(diào)經(jīng)、行血散瘀,為子宮興奮藥。
1、收縮子宮:能顯著增強子宮肌肉的收縮力和緊張性,作用與藏紅花和腦垂體后葉激素相似,但力較弱。有效部分為葉部。煎劑效力優(yōu)于酊劑。
2、利尿:作用明顯。
炮制:切咀,生用。
性味:辛、苦,微寒。
歸經(jīng):入肝、心包經(jīng)。
功能:祛瘀生新,活血調(diào)經(jīng)、利尿。
主治:月經(jīng)不調(diào),產(chǎn)后血瘀腹痛,水腫,小便不利,亦常用于外科癰腫,外傷瘀血作痛等癥。
臨床應用:為婦科常用藥。
1、治產(chǎn)后出血或惡露不絕,腹部脹痛,由子宮收縮無力引起者(出血量少、色黑、夾雜血塊、腹痛拒按),取其有收縮子宮作用,止血除惡露效果比較確實??蓡畏婺覆萘鹘?,或入煎劑,配山楂炭、當歸、川芎、艾葉等,虛寒較甚者配生化湯。
2、治痛經(jīng),由氣血瘀滯引起者,配當歸、白芍香附等,方如調(diào)經(jīng)湯。
3、治腹有癓瘕(包塊,如慢性附件炎、盆腔炎等),或婦女因氣血虛弱、生殖功能低下而致的久不受孕,可用益母草30~60g,加紅糖適量,或加蜜棗5~6枚,水煎代茶,或煮雞蛋,隨時可服。又可用益母草30~60g,5碗水煎成2碗,去渣,以水燉雞,連湯服。以上方藥長期服用有一定效果。一般月經(jīng)病可參照以上服法,或用流浸膏。
4、治腎炎浮腫和血尿,取其有利尿去瘀作用,服后水腫消退較迅速,食欲增加,對止血尿也有一定幫助,但去尿蛋白的效果不明顯??偟膩碚f,治急性腎炎效果較好,而治慢性腎炎則價值較小。宜用干品或鮮品,水煎服。單用雖亦有效,但一般都隨證配伍其他藥。
腎結(jié)石的血尿也可用益母草,配黃精、石葦、冬葵子等。
用量:益母草生藥有效成分含量比例較低,故水煎劑用量宜大,一般每次15~60g。治腎炎用量更大,干品一日用40~120g,鮮品用80~240g,水煎一日分2~3次溫服。治婦科病最好用濃縮流浸膏,每日3~6毫升,分三次。
處方舉例:調(diào)經(jīng)湯:益母草15g,香附12g,當歸12g,白芍12g,炙甘草45g,水煎服。
注:1、臨床及動物實驗證明,益母草浸膏及煎劑對子宮有強而持久的興奮作用,不但能增強其收縮力,同時能提高其緊張度和收縮頻率。常用于月經(jīng)過多,產(chǎn)后惡露不止,子宮復舊不全,產(chǎn)后流血過多等癥。據(jù)《中國藥用植物鑒》記載多服能引起中毒,甚至死亡。
3、各地習用益母草的采收時期,互不一致,有的地區(qū)在花開前采收,認為質(zhì)嫩,色綠,質(zhì)優(yōu);部分地區(qū)則習用開花后的老株。
3、成分:主要為益母草鹼,益母草鹼含量隨開花的時間而變,初期僅含微量,7~8月開花中期含量為0.01%~0.03%,最高可達0.04%。因此,益母草的采收時間很重要。應在7~8月間枝葉生長茂盛而花未全開時間采收為宜。
瓜蔞圖片_瓜蔞的功效與作用
xiaobai 發(fā)表于 2014-03-09 21:50:00
瓜蔞為常用中藥,《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列為上品,商品中有皺皮瓜蔞(仁瓜蔞)光皮瓜蔞(糖瓜蔞)兩種。
別名:栝樓、糖瓜蔞、瓜蔞。
來源:為葫蘆科草質(zhì)藤木植物瓜蔞和雙邊瓜蔞干燥果實,多為栽培也有野生。
植物形態(tài):多年生宿根草質(zhì)藤本。塊根肥厚,表面灰黃色。莖攀援,長達10米,多分枝。葉互生,有長柄,葉片近圓形或心臟形,常為5~7掌狀裂,裂片矩圓形,先端尖,邊緣有疏鋸齒或缺刻,幼嫩時兩面疏生柔毛,葉腋具細長卷須,前端有分歧作螺旋狀?;▎涡?,雌雄異株,花萼筒狀,先端五裂,花冠白色,5深裂,裂片三角楔形。先端深裂呈絲狀。瓠果圓形或長圓形,成熟后桔黃色或桔紅色,有光澤,內(nèi)有果瓤絲絡狀及多數(shù)種子。種子扁平卵圓形,灰棕色,邊緣多有環(huán)形邊?;ㄆ?~8月,果期9~10月。
產(chǎn)地:皺皮瓜蔞主產(chǎn)于山東肥城、長清等。光皮瓜蔞主產(chǎn)于河南、山東、河北、安徽、江蘇、浙江、廣西等地。
性狀鑒別:1、皺皮栝蔞:類球形,兩端稍尖,直徑約7~9厘米,外果皮桔紅色或棕果色,微有光澤。干燥后果皮皺縮,頂端有圓形花柱殘存,柄端略尖,具青綠色短柄,短柄周圍的果皮上有放射狀縱棱溝。果皮質(zhì)略厚,內(nèi)含種子多數(shù),與果瓤粘結(jié)成團狀,多與果皮分離,搖之發(fā)響。破開后果皮內(nèi)壁黃白色或淡黃棕色。果瓤絲絡狀或膠質(zhì)狀,棕黃色或棕紅色。粘結(jié)于種子之上。氣如焦糖味甜。
2、光皮瓜蔞:類圓球形,直徑7~10厘米,外果皮黃色或棕黃色,有光澤,不皺縮或少皺縮。果皮略薄,內(nèi)含種子多數(shù),被果瓤粘結(jié),但多不成團狀,常粘附于果皮之上,搖之不動不響。果瓤黃棕色,含糖分較多,不易干燥,余與皺皮瓜蔞相同。
以上兩種瓜蔞習慣認為皺皮者較好。均以個大不破裂,桔紅色或黃棕色,糖分多者為佳。
主要成分:含脂肪油、瓜蔞酸等。
功效與作用:清熱化痰、利氣通便,其作用似為消炎、祛痰、通便。又藥理實驗證實:
1、抗菌。體外試驗對大腸桿菌、傷寒桿菌、宋內(nèi)氏痢疾桿菌等腸內(nèi)致病菌有抑制作用。
2、抗癌。動物實驗對肉瘤和腹水癌細胞有一定抑制作用,但抑制率不高。
炮制:壓扁切塊,生用。
性味:甘、寒。
歸經(jīng):入肺、胃、朋腸經(jīng)。
功能:通胸痹,消癰腫,潤肺化痰。
主治:痰熱咳嗽,胸痹堵悶,消渴,大便燥結(jié),癰腫瘡毒。
臨床應用:1、用于清胸內(nèi)熱痰,尤其適用于伴有胸痛之咳嗽痰多、咳痰不爽之證,如急性支氣管炎、胸膜炎、肺炎等,常配黃連、半夏,加強清熱去痰作用,方如小陷胸湯;熱甚者再加配柴胡、黃芩等,方如柴陷湯。
2、用于治療胸痹而屬氣滯血瘀引起者(如冠心病心絞痛),取其有利氣寬中作用,常配薤白、半夏等,方如栝蔞薤白半夏湯。
3、用于治療便秘,尤其適于熱痰內(nèi)阻、口干煩渴的便秘,取其有滑腸而兼清熱的作用。常配火麻仁、桃仁、柏子仁等。栝蔞仁、火麻仁、桃仁都有滑腸通便的作用,其區(qū)別是:火麻仁治腸燥氣弱之便秘;桃仁治血瘀郁熱之便秘,適于熱象較甚者。一般燥熱便秘不必用栝蔞仁。
4、治熱證癰瘍。肺癰、乳癰、腸癰屬熱火者,均可用蔞仁清火,作為輔助藥用。肺癰配魚腥草、桔梗等;乳癰配山甲銀花等;腸癰配蒲公英、丹皮等。
用量:6~18g。
處方舉例:1、小陷胸湯(《傷寒論》):川連3g,半夏4.5g,栝蔞仁18g,水煎服。
2、柴陷湯(《通俗傷寒論》):柴胡9g,黃芩6g,川連3g,法半夏4.5g,栝蔞仁15g,枳實4.5g,桔梗6g,生姜4.5g,水煎服。
小薊圖片_小薊的功效與作用
本品為常用中藥。歷史同大薊。
別名:刺兒菜。
來源: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刺兒菜或刻葉刺兒菜的干燥全草,野生于路旁及田間。
產(chǎn)地:全國各地均有生產(chǎn)。
植物形態(tài):1、刺兒菜:多年生草本,主根單一,側(cè)生、根須狀,莖直立,高約30~50厘米,紫棕色或綠色,無毛或有蛛絲狀毛,上部有少數(shù)分枝,基生葉在花期枯萎。莖葉互生,長橢圓形,長7~厘米,寬1.5~2.5厘米,邊緣有不規(guī)則的小刺。頭狀花序頂生,單性;雄花序較小,總苞長約23毫米,卵狀,苞長多層,邊緣膜質(zhì),先端具刺,花冠淡紫紅色。瘦果橢圓形,略扁;冠毛羽狀,白色,先端膨大而彎曲。
2、刻葉刺兒菜:較前中全株高大,高可大1米,莖較粗有條棱,色綠。葉長圓形,邊緣有缺刻至羽狀淺裂?;ㄍ杏型忻?。瘦果倒卵形,冠毛白色。
性狀鑒別:1、刺兒菜:莖呈圓柱形,常已折斷,直徑2~3毫米,微帶紫棕色,表面無毛或有柔毛及縱棱。質(zhì)脆,折斷面纖維狀,中空。葉片大多破碎不全,皺縮而卷曲,黃綠色,邊緣微波狀,有金黃色針刺,莖端有頭狀花序,總苞鐘形,苞片黃綠色,5~6裂,花冠多脫落,冠毛羽壯狀常外露。氣微,味微苦澀。
2、刻葉刺兒菜:莖比刺兒菜粗而長,直徑3~5毫米。葉的邊緣有缺刻,具有多數(shù)刺毛,氣味同上。
以上兩種,均以色灰綠,質(zhì)嫩,葉多,無根者為佳。
主要成分:含生物鹼,揮發(fā)油,苦味質(zhì)量等。
功效與作用:1、涼血而破瘀,炒炭后確能縮短出血時間;
2、消炎、利尿而散癰腫。
炮制:切咀,生用或炒炭。
性味:甘、涼。
歸經(jīng):入肝經(jīng)。
功能:涼血、止血。功同大薊而力弱,且不如大薊之善消癰腫。
主治:吐血、尿血、外傷出血、傳染性肝炎、肝腫大。
臨床應用:主治熱證出血。鼻衄、牙齦出血、咯血、便血,均可應用,有涼血破瘀作用,常與小薊及其他止血藥同,方如十灰散。
用量:7~15g,鮮品30~60g,小薊15g、荷葉1張、側(cè)柏葉15g、茜草根15g、棕皮15g、丹皮9g、梔子9g、生大黃9g、茅根15g,以上十味藥燒黑存性,研極細末,每服9~15g,用鮮蘿卜汁或鮮藕汁調(diào)服。
附:小薊,為菊科植物刺兒菜的干燥全草(廣東習慣上用其根)。味甘,性涼。含生物鹼。有止血作用,能收縮血管,并能使凝血時間和凝血酶時間縮短。用鮮品較好,炒炭止血作用反比生品差。此外,又能降低麻醉動物的血壓。臨床常用于熱證出血,尤其血淋和月經(jīng)過多,但咳血、吐血、鼻衄、便血亦可用,常配生地、蒲黃等,方如小薊飲子。處方:小薊根、生地、炒蒲黃、藕節(jié)、淡竹葉、木通、滑石、黑山梔、當歸、甘草等各等分,研成粗末,每次12g,水煎溫服,治血淋。小薊常用量9~18g(鮮品30~60g),入煎劑不宜久煎。
大小薊功用大同小異。小薊專于止血,大薊兼瘡腫。在廣東一般用大薊較多,或大小薊混雜同用。
注:1、小薊的全國藥用情況,與大薊同樣復雜,廣大地區(qū)所用的小薊為菊科植物刺兒菜的全草,而北京、山西等地稱之為“大小薊”;內(nèi)蒙古呼市、包頭以本種花后的全草稱大薊,嫩時稱小薊;東北個別地區(qū),則以菊科植物苣賣菜的全草作小薊。
2、根據(jù)目前用藥情況及歷代本草記述,小薊應以刺兒菜為主。
蔓荊子圖片_蔓荊子的功效與作用
xiaobai 發(fā)表于 2014-03-07 22:29:00
蔓荊子為常用中藥,《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列為上品。
別名:京子。
來源:為馬鞭草科植物落葉灌木單葉蔓荊或蔓荊的干燥成熟果實。野生。主的山東、江西等地。
性狀鑒別:圓球形,直徑4~6毫米,黑褐色,密布淡黃小點。多數(shù)底部有宿萼包被大半個果實,邊緣有五個小裂片,常裂成兩瓣,灰白色,密生細絨毛。體質(zhì)堅硬不易碎。橫斷面灰白色,有棕色油點,內(nèi)分四室,每室有種子一枚。種仁白色,有油性。氣芳香,味淡。
以粒大,均勻飽滿,無雜質(zhì)者為佳。
主要成分:含揮發(fā)油(為樟烯等)、黃荊素維生素A等。
功效與作用:疏散風熱,有鎮(zhèn)靜、止痛作用。
炮制:炒黑。
性味:辛苦,寒。
歸經(jīng):入肝,胃,膀胱經(jīng)。
功能:散風清熱。
主治:感冒風熱,頭痛目赤,牙齦腫痛。
臨床應用:1、主要用于治療頭痛,尤其適用于因外感風熱(感冒)而引起的頭痛、眼痛。對高血壓引起的頭痛也有效。
2、用于治療濕痹拘攣(由于感受風濕引起肢體酸麻,活動不便),尤其適用于老年體虛引起的手腳抽搐。
用量:3~9g
處方舉例:蔓荊子湯:蔓荊子9g,菊花9g,薄荷6g(后下),白芷6g,鉤藤12g,水煎服,治偏熱型的高血壓頭痛。
注:無宿萼的,大部分是果實成熟后自落于水中,經(jīng)水浸泡后撈出曬干者。
金毛狗脊圖片_金毛狗脊的功效與作用
xiaobai 發(fā)表于 2014-03-06 22:19:00
狗脊為較常用中藥。始載《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列為中品。商品有狗脊及狗脊片兩種。
別名:金毛狗脊、金毛狗、狗脊骨。
來源:為蚌殼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金毛狗脊的干燥根狀莖。野生于山野。
產(chǎn)地:主產(chǎn)于四川、福建、浙江,此外廣東、廣西、湖北、湖南、江西、云南、貴州等地亦有生產(chǎn)。
性狀鑒別:狗脊呈不規(guī)則的條塊狀,較大的團塊形似金毛狗頭。長8~20余厘米,直徑3~10厘米。外被金黃色光亮的密集長絨毛,上面的數(shù)個或數(shù)十個棕紅色木質(zhì)葉柄殘基,葉柄基上絨毛多脫落,中下部的葉柄周圍有叢生棕色須根殘留。質(zhì)堅硬不易折斷。氣無,味淡微澀。
狗脊片呈不規(guī)則的厚片,大小不一,厚1~3厘米。周邊凸凹翹卷不平整,常帶有未去盡的金黃絨毛,絨毛脫落處棕紅色,切面黃白色布滿棕色小點,在近外皮處有一條斷續(xù)的黃棕色環(huán)狀皮層。質(zhì)硬脆,易折斷,粉性。氣味同上。
以體質(zhì)堅實,表面棕色,內(nèi)具粉性,切片均勻者為佳。
主要成分:含綿馬酸及淀粉約30%。甲醇提取物水解產(chǎn)生山奈醇。
功效與作用:強筋骨、祛風濕。
炮制:蒸用或砂燙用,均刮去絨毛串砸成小塊。
性味:苦、甘、溫。
歸經(jīng):入肝、腎經(jīng)。
功能:補肝腎,強筋骨,祛風濕。
主治:風寒濕痹,足膝無力,腰背酸痛,老人尿頻等癥。
臨床應用:風濕關節(jié)痛而有肝腎不足者較適用。本品補肝腎之力雖較弱,但在祛風濕寒邪之中仍帶有一點補性。故對體弱老人的寒濕膝痛、腰痛,尤其腰脊僵硬疼痛、屈伸不便者(例如類風濕性脊椎炎)最適用。常配牛膝、續(xù)斷、杜仲等,方如狗脊飲。又治病后足腫,可用狗脊配當歸;治腎病腰痛,狗脊可與菟絲子配伍,都有一定幫助。
用量:4.5~9g,入煎劑或浸酒服均可。
處方舉例:狗脊2飲:狗脊9g,川牛膝9g,海風藤9g,宣木瓜9g,杜仲9g,秦艽6g,桂枝6g,熟地12g,虎骨膠6g(溶化),水煎服。
注:狗脊上的金黃色絨毛,取適量外敷,對外傷性出血有良好的止血作用。
茯苓圖片_茯苓的功效與作用
xiaobai 發(fā)表于 2014-03-05 19:52:00
茯苓為常用中藥,《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列為上品。
別名:茯靈。
來源:為寄菌多孔菌科茯苓的干燥菌核。野生者多寄生于赤松或生真馬尾松的根部。大量商品均勻人工栽培,寄生為埋于地下的赤松或馬尾松的枝干。地上無菌苗。
產(chǎn)地:主產(chǎn)于云南省的麗江、蘭坪、維西、劍川、楚雄。安徽省的金寨、霍山、岳西、太湖。湖北省的英山、羅田、麻城。河南省的商城、固始、新縣。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的梧州地區(qū)。此外浙江、廣東、湖南、江蘇、福建、江西均有生產(chǎn)。華北、西北、東北等地亦有分布。
性狀鑒別:市售商品分個苓(皮苓)、白苓片、白苓塊、赤苓塊、茯神塊、白碎塊、赤碎塊、茯神木、茯苓皮,分別敘述如下:
個茯苓:(皮苓)呈不規(guī)則的球形或塊狀,大小不一,重量由數(shù)克至數(shù)公斤不等。表面棕色至棕黑色。外皮薄而粗糙,有明顯的皺紋或凹溝。體質(zhì)堅重。不易破碎。斷面不平坦,呈顆粒狀顯棱角。有的具裂隙,或中間有松根通過。斷面周邊淡棕色,內(nèi)部白色,個別也有淡棕色者。質(zhì)細膩,氣無淡味,嚼之粘牙。
以云南野生品質(zhì)最好,又名云苓,體質(zhì)堅重外皮堅皺,棕黑發(fā)亮,斷面牙白色,堅結(jié)細膩,嚼之粘牙力強。
白苓片:為個苓去凈外皮,挑選白凈細膩堅實的苓肉切成的薄片,厚約一毫米,平面長寬均在三厘米以上,(帶赤色者稱赤苓片)。
白苓塊:為個苓上凈外皮,挑選白凈細膩堅實的苓肉切民的較厚扁平方塊,厚約3~4毫米,長寬約3~4厘米,邊沿切不成方形的長寬在1.5厘米以上者也包括在內(nèi)。
赤苓塊:形狀與白苓塊相同唯苓肉顏色帶有赤色或黃色。
茯神塊:形狀與白苓塊相同,不分顏色,唯每塊上面必須含有細松根一段,松根直徑最粗不超過1.5厘米,厚度和苓塊相同,木質(zhì)輕松泡朽。
白碎塊:為加工白苓片,白苓塊時剩下的邊角碎塊,呈碎塊狀,顏色白凈。
赤碎苓:形狀與白碎苓相同,唯顏色多帶赤黃。
茯神木:為外圍生過茯苓的較粗的松根,長短不一,一般約在30厘米為下,直徑約2.5厘米以下,多彎不直,似朽木,黃棕黃或褐色,質(zhì)輕松而不顯樹皮層,外圍必須帶有天然附生的部分茯苓肉。
茯苓皮:為生產(chǎn)苓片,苓塊時剖下的外皮,呈薄片塊狀,大小不一,表皮棕色,內(nèi)壁附有赤白色苓肉,質(zhì)柔軟。
主要成分:含茯苓糖、茯苓酸、蛋白質(zhì)、脂肪、卵磷脂、組胺酸、膽鹼、麥角甾醇和鉀鹽等。
功效與作用:1、利尿。動物實驗證實有利尿作用,但不及木通、豬苓。
2、滋養(yǎng)。中醫(yī)認為茯苓有補性,能健脾補中,可能與其所含營養(yǎng)物質(zhì)的作用有關。
3、鎮(zhèn)靜。茯苓的鎮(zhèn)靜作用雖不及茯神,這仍可用于鎮(zhèn)靜安神。
炮制:生用。
性味:甘、平。
歸經(jīng):入心、脾、胃、肺、腎經(jīng)。
功能:利水滲濕,益脾寧心。
主治:氣虛勞傷,水腫,痰飲,嘔吐,腹瀉,遺精,熱淋,驚悸,健忘等癥。
臨床應用:1、用于治療水腫、小便不利,取其有利尿作用。治療一般的水腫脹滿,對偏于寒或兼有脾胃虛弱的較適宜,可配澤瀉、豬苓加強利尿作用。兼有陽虛表現(xiàn)者,再加配桂枝肉桂以通陽(即旺盛血液循環(huán)功能。凡在利水劑中加入桂枝或肉桂,都是為了促進血液循環(huán)而加強利尿,也就是所謂“行氣化水”、“氣行水行”的意思),方如五苓散,適宜程度較輕的水腫。實驗證明五苓散有較強的種尿作用,能使排出的尿量增加112%
2、用于治療痰飲。前人的經(jīng)驗是“痰飲必用茯苓”。取其有利尿補益脾胃作用。一般可用苓桂術甘湯為主方。痰飲在胃(上腹脹滿、胃部有振水音、嘔吐清水痰涎,如慢性胃炎),則加半夏、生姜,或用茯苓飲;痰飲在肺(咳嗽、痰多沫、呼吸不暢,如慢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則加配陳皮、半夏、川貝。
3、用于健脾化濕,治療脾胃虛弱引起的消化不良,上腹脹滿,食欲減少,以及脾虛泄瀉等。其作用一是滋養(yǎng)調(diào)中;二是利尿滲濕,腸道水分因而減少,使稀溏的大便變稠。凡胃陽虛(約相當于消化功能不足)者,都可用茯苓,但需配黨參,也就是前人經(jīng)驗所說“茯苓能通胃陽”、“胃陽虛者,參茯必進”。總之,平素有食欲不振,消化不良,食后或吐或瀉,都可用茯苓,并配其它健脾理氣藥,方如參苓白術散。如屬急性消化不良所致的腹瀉,則配蒼術銀花。
4、用于鎮(zhèn)靜安神。凡有驚悸、失眠,可用茯苓配酸棗仁、遠志、柏子仁、五味子等,如補心丹(成藥)。
用量:用于健脾益胃或一般利尿滲濕者,9~18g;如濕重有顯著浮腫,用量可加大至30~45g。最大量使用至60~90g,但不宜長期大量服用。
處方舉例:1、五苓散(《傷寒論》):茯苓18g,豬苓9g,澤瀉6g,白術9g,桂枝6g,水煎服。
2、茯苓飲(《外臺秘要》):茯苓9g,白術9g,黨參6g,生姜4.5g,枳實6g,陳皮4.5g,水煎服。
3、參苓白術散(《局方》):黨參12g,茯苓9g,白術9g,陳皮4.5g,蓮肉9g,淮山藥12g,苡米9g,扁豆9g,春砂仁3g,甘草3g,水煎服。
注:1、茯苓皮。功能不消腫,多用于治療皮膚水腫。
其性味與茯苓相同,但專于利尿,無補性。常用于治療較癥水腫(如病后體弱所見的面目和四肢腫滿),代表方為五皮散(《中藏經(jīng)》)。處方:茯苓皮15g,大腹皮9g,桑白皮9g,生姜皮6g,陳皮6g,水煎服。注意:如用帶皮茯苓,處方上應寫“帶皮苓”。帶皮苓為利水作用為主,健脾作用較次,用于治一般不腫而稍重者。
2、茯神。功能寧心安神,多用于治心寧,驚悸健忘。
其性味與茯苓相同,但長于鎮(zhèn)靜安神。動物實驗已證實茯神有中等程度鎮(zhèn)靜作用,但不及酸棗仁,臨床兩者常配伍同用,方如養(yǎng)心湯。處方:茯神9g,茯苓9g,黃芪15g,當歸9g,川芎4.5g,法半夏6g,柏子仁6g,遠志3g,黨參9g,肉桂末3g(沖),炙甘草6g,水煎服。
3、茯神木。治諸筋攣縮,痹痛,中風口眼斜,心悸健忘。
4、茯苓。茯神拌朱砂使用,稱朱茯苓,朱茯神,用以增加鎮(zhèn)心安神的功能。但朱砂不溶于水,應改為沖服為宜。
赤茯苓:性味與白茯苓相同,但補性較差,故補劑中一般不用赤茯苓而用白茯苓。赤茯苓主要作用為清利濕熱,故五淋湯用之配赤芍、梔子等治熱淋、血淋(例如表現(xiàn)有熱象和血尿的急性尿道炎、膀胱炎,泌尿系結(jié)石)。
處方:赤茯苓12g,梔子9g,萆薢6g,甘草梢6g,當歸9g,白芍12g,水煎服。
銀柴胡圖片_銀柴胡的功效與作用
xiaobai 發(fā)表于 2014-03-04 22:10:00
銀柴胡為較常用中藥,“銀柴胡”一名見于《本草綱目》的柴胡項下。至《本經(jīng)逢原》及《本草綱目拾遺》始由柴胡項下分出。市售商品有銀柴胡和山銀柴胡兩種,習慣認為銀柴胡為正品,山銀柴胡則品種復雜,京津地區(qū)在銀柴胡短缺時也使用山銀柴胡。
別名:西銀柴胡。
來源:銀柴胡為石竹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銀柴胡(狹葉岐繁縷)的干燥根,野生。
產(chǎn)地:主產(chǎn)于寧夏(銀川),甘肅,陜西內(nèi)蒙等省。
性狀鑒別:呈圓柱形,長15~40厘米,直徑1~2.5厘米,表面淡黃棕色或灰黃色,無分枝或少分枝。頂端有多數(shù)密集的小疣狀突起,俗稱“珍珠盤”,為殘留的莖基痕。莖基痕脫落處白色。根上端及中部常生有不規(guī)則的圓形小凹孔,俗稱“砂眼”。中部及下端浙細瘦,有多條略扭曲的縱皺溝紋旋繞全根。質(zhì)松脆,易折斷。斷面淡黃白色,射線寬而疏松,呈黃白相間的放射狀花紋,生砂眼處斷面中有褐色砂粒包裹其中,為銀柴胡特征之一。氣微,味甘微苦。
以根條粗細均勻,表皮細,淡黃棕色,斷面淡黃白色者為佳。
功效與作用:解熱。
炮制:切片生用,或鱉血炒用。
性味:甘,微寒。
歸經(jīng):入肝、腎經(jīng)。
功能:清熱涼血,除骨蒸。
主治:骨蒸勞熱,小兒疳熱等癥。
臨床應用:為治虛熱和疳熱的常用藥,因能退熱而不苦泄,被認為是“虛熱之良藥”。
1、用于治療陰虛發(fā)熱、癆熱、骨蒸盜汗。可配青蒿、鱉甲地骨皮,方如清骨散。
2、用于治療疳熱。因腸道寄生蟲病而致營養(yǎng)不良、低熱、眼結(jié)膜炎等所謂“肝疳”證候,可配梔子、黃芩、連翹。
用量:3~9g。
處方舉例:清骨散(《證治準繩》):銀柴胡9g,胡黃連2g,鱉甲15g(先煎),青蒿6g,秦艽6g,地骨皮9g,知母9g,甘草3g,水煎服。
海桐皮圖片_海桐皮的功效與作用
xiaobai 發(fā)表于 2014-03-03 21:52:00
海桐皮為少常用中藥。始載于《開寶本草》。
別名:釘桐皮、鼓桐皮、刺桐皮。
來源:為豆科落葉喬木植物刺桐的干燥樹皮。均為野生。
產(chǎn)地:主產(chǎn)于浙江寧波、臨海、蘭溪、云南富民、福建、廣西等地。
性狀鑒別:干皮呈半筒狀或板片狀,長約30~60厘米,厚約1~2毫米,外表灰棕色或灰黑色,有稀疏縱裂紋及較密的黃色皮孔,邊緣不整齊,微突起或平鈍,皮上有大形釘刺、刺尖有時被磨去,可以剝落;基部圓形或長圓形而縱向延長;內(nèi)表面黃棕色或紅棕色,平滑,有細縱紋。質(zhì)硬而韌、易縱裂、不易橫斷,斷面黃白色或淡黃色,富纖維性。氣微香、味苦。以皮張大,釘刺多者為佳。
主要成分:樹皮含刺桐靈堿,氨基酸和有機酸。種子油含飽和有機酸36.7%與不飽和有機酸(油酸、亞油酸)63.3%,另含下箴刺桐堿。
功效與作用:海桐皮水浸劑(1:3)在試管內(nèi)對堇色毛癬菌、許蘭氏黃癬菌、鐵銹色小芽胞癬菌、腹股溝表皮癬菌等皮膚真癬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亦有謂海桐皮在體外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炮制:用清水浸泡,洗凈泥屑,切成小塊,曬干。
性味:苦、辛、平。
歸經(jīng):入肝、脾經(jīng)。
功能:祛風濕,通經(jīng)絡,殺蟲。
主治:風濕痹病、痢疾、牙痛、疥癬。
臨床應用:海桐皮能入肝經(jīng)血分,為祛風除濕要藥。
1、治風濕兩腿腫痛:常與薏苡仁、防風、羌活等配伍,具有除濕消腫行水,活血通絡之功。常用于關節(jié)腫痛、百節(jié)拘攣,屈伸不直等癥,如海桐皮散。
2、治大風疾:常與知母、金毛狗脊等配伍,具有祛風活血,強筋壯骨之功,常用于腰膝痛不可忍,腳攣不能伸舉,全身關節(jié)痛等癥。
使用注意:1、血虛者不宜服;2、血少火熾者禁用。
用量:6~12g,或浸酒。外用:煎湯洗或研磨調(diào)敷。
處方舉例:海桐皮散:海桐皮30g,羚羊角粉、薏苡仁各60g,防風羌活、肉桂(去皮)、赤茯苓、熟地黃各30g、檳榔30g,上藥共為散。每服9g,加生姜五片同煎七分服。
注:商品中的海桐皮有很多品種,彼此性狀各不相同,但各地均作藥用,習慣已久。然而吉林、河南、安徽、山西、四川、陜西、甘肅等地所用的“海桐皮”與正品不同,各有特色,他們之間的差異需要進一步研究。
柿蒂圖片_柿蒂的功效與作用
xiaobai 發(fā)表于 2014-03-02 19:11:00
柿蒂為少常用中藥。始載《名醫(yī)別錄》,原名柿,列為中品。
別名:柿子把。
來源:為柿樹科植物落葉喬木柿果實上的干燥宿存花萼。多為栽培。
產(chǎn)地:主產(chǎn)于河南、山東、河北,其他省亦有產(chǎn)。
性狀鑒別:宿萼呈蓋狀,扁圓形,直徑1.5~2.5厘米。黃棕至紅棕色。中央有一果柄或脫落而留下圓孔,萼的中央部較厚,邊緣4裂,裂片常向上反卷,易碎裂。腹面有細密的黃棕色短絨毛,中央有果實脫落的凸起疤痕。質(zhì)堅韌。氣微,味微澀。以個大者為佳。
主要成分:含三萜成分、為烏索酸、齊墩果酸、白樺脂酸。
功效與作用:止嘔、止呃。
炮制:去掉邊把。
性味:苦,溫。
歸經(jīng):入肺、胃經(jīng)。
功能:溫中下氣。
主治:呃逆,噫氣等癥。
臨床應用:主要用于治療胃寒氣滯所致的呃逆,配丁香更能加強祛寒止呃作用,方如丁香柿蒂湯。又可用柿蒂、竹茹、木香、代赭石各3g,共為細末分三次量用開水沖服治呃逆。
用量:3~9g。
處方舉例:丁香柿蒂湯:
組成:丁香6g、柿蒂9g、人參3g、生姜6g。
主治:治久病呃逆,因于寒者。
茺蔚子圖片_茺蔚子的功效與作用
xiaobai 發(fā)表于 2014-03-01 20:25:00
由唇形科植物益母草的成熟果實風干后而成。具有活血調(diào)經(jīng)、清肝明目的功能。炒后有活血調(diào)經(jīng)之效。
別名:益母草子、坤草子、小胡麻(湖北、山東、上海等地)。
來源:為益母草的干燥成熟果實。
產(chǎn)地:全國各地均有生產(chǎn)。
性狀鑒別:小堅果呈三棱形,一端稍寬,似平截狀,他端尖窄而鈍尖,長約2~3毫米,寬約1.5毫米。表面灰棕色,具深色斑點,無光澤。果皮薄,破開,內(nèi)仁白色,顯油性。氣無,味苦。以顆粒飽滿,潔凈者為佳。
主要成分:含三種生物鹼,名茺蔚鹼 I、II、III,又含茺蔚子油(主成分為油酸)和維生素A類物質(zhì)。
炮制:生用。
性味:甘、微寒。
功效與作用:功用與益母草基本相同,但在破瘀之中兼有一定收斂作用。在行血的同時又兼有一定補益作用,適宜治月經(jīng)過多或血崩不止,常與止血藥如血余炭、當歸炭同用。此外,又能除風熱、去翳膜、明目(可能與所含維生素A類物質(zhì)有關)。
用量:9~15g。
處方舉例:代表為茺蔚子丸《審視瑤函》:茺蔚子、澤瀉各4.5g,川連、杞子枳殼、青葙子生地各30g,煅石決明麥冬、細辛、車前子各60g,研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9g,食后米湯水送下,治患傳染病后體虛眼花目暗和有翳膜。
注意:茺蔚子不宜多服,過量易中毒。有報道謂服茺蔚子粉70g左右,能引起中毒癥狀,全身無力,酸麻疼痛,甚或出汗虛脫,要服赤豆、綠豆、甘草湯解毒。
補骨脂圖片_補骨脂的功效與作用
xiaobai 發(fā)表于 2014-02-28 21:34:00
補骨脂為常用中藥。始載《開寶本草》。
別名:懷故子、破故子、黑故子、破故紙。
來源:為豆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補骨脂的成熟干燥種子。栽培,亦有野生。
產(chǎn)地:主產(chǎn)于河南、四川、安徽、陜西等地。此外江西、山西、湖北、云南等地亦有生產(chǎn)。
性狀鑒別:補骨脂呈腎形,長3~5毫米,寬2~4毫米,厚約1.5毫米。表面黑色或黑褐色,顯粗糙,有微細的網(wǎng)紋,一側(cè)中部微凹入,質(zhì)堅硬,不易破碎。破開后內(nèi)種仁黃白色或黃綠色富油性,氣微香,味微辛苦。
以粒大,成熟飽滿,色黑者為佳。
主要成分:含補骨脂乙素,為天然查耳酮;又含多種香豆精類物質(zhì),主要為補骨脂內(nèi)酯和異補骨脂內(nèi)酯。
功效與作用:補骨脂歷來認為能補腎暖脾,固精縮尿,近年來,更新發(fā)現(xiàn)有以下作用:
1、擴張心冠狀動脈:動物實驗對離體和在位心臟都有擴張冠動脈的作用;對心肌氧消耗量無明顯影響。能興奮心臟,提高心臟功作率。有效成分為補骨脂乙素。
2、外用促使皮膚色素新生。
3、抗菌:其酒精浸劑在試管內(nèi)有抑制結(jié)核桿菌作用(抑菌濃度為1:50,000)。
附:補骨脂對實驗性肉瘤有抑制作用,有效成分中能為香豆精類物質(zhì)。
炮制:鹽水炒。
性味:辛、苦、大溫。
歸經(jīng):入脾、腎經(jīng)。
功能:溫脾止瀉,補腎壯陽,固精縮尿。
主治:脾虛寒瀉、腎虛陽痿,遺精尿頻,腰膝冷痛。
臨床應用:為治療脾腎陽虛的常用藥。
1、治腎虛久瀉,尤其所謂“五更瀉”,即黎明前腹瀉,伴有腹痛腸鳴,瀉后則安,苔淡白,脈沉細,常見于腸結(jié)核、局限性腸炎、慢性結(jié)腸炎等。用補骨脂配吳茱萸、五味子等,能調(diào)整腸管功能狀態(tài)(劍腸)而止瀉,方如四神丸。
單純脾虛腹瀉,瀉下不消化食物(所謂“完谷不化”),可用單味補骨脂微炒后研末,每服1.5g,溫開水送服,有一定療效。
2、治腎虛尿頻、夜尿多,常以補骨脂配益智仁、菟絲子等,加強抗利尿作和。
3、澡腎虛腰痛、早泄、喘嗽,配核桃肉,兩者有協(xié)同作用,補腎之力更強,可制丸服或入湯劑,方如故紙核桃方。
4、補骨脂雖能擴張心冠脈,但目前仍未作為主藥治療冠心病,只是在冠心病者有明顯腎陽虛、夜尿多、四肢冰冷時,才在治療方劑內(nèi)酌加補骨脂6~9g協(xié)助補腎扶正。
5、治白癜風,可用補骨脂130g,加入95%酒精100毫升中,一周后取浸液擦患處,可促使患處局部色素增生,斑塊縮小。
使用注意:前人經(jīng)驗認為補骨脂性甚竄燥,不宜輕用。現(xiàn)代現(xiàn)察也說明了,補骨脂藥性較熱,有些患者服后易致動火,出現(xiàn)口干、舌燥、咽痛等癥狀,陰虛火盛者更不宜服。另外,補骨脂對胃有刺激性,胃病者宜慎用,但潰瘍病屬虛寒型者仍可服。
用量:3~9g,不宜多服。
處方舉例:四神丸(《內(nèi)科摘要》):補骨脂120g,五味子90g,肉豆蔻60g,吳茱萸30g,生姜120g,紅棗50枚,制成棗肉丸,每服6~9g,溫開水送服。
故紙核桃方:破故紙(補骨脂別名))30g(研末)、核桃肉60g(研爛)蜜調(diào)如飴,每晨溫開水調(diào)服一匙。
旱蓮草圖片_旱蓮草的功效與作用
xiaobai 發(fā)表于 2014-02-27 21:34:00
本品為常用中藥。始載《唐本草》,原名鱧腸?!秷D經(jīng)本草》釋名旱蓮草。商品有墨旱蓮和紅漢旱蓮二種。
墨旱蓮
來源:為菊科植物鱧腸的干燥地上全草。野生于田野、路旁、溪邊及陰濕地帶。
植物形態(tài):一年生草本,高15~60厘米。莖斜立或呈匍匐狀、基部分枝,著地部分節(jié)上生不定根。莖有棱,披粗毛。葉對生,近無柄,披針形或橢圓形披針形,長3~10厘米,寬5~25毫米,全緣或具疏齒,先端漸尖,兩面披粗毛。頭狀花序頂生或腋生,直徑約5毫米。總苞鐘狀,苞片綠色,花雜性,外圍1~2層為舌狀花,白色,雌性,發(fā)育或不發(fā)育,中心為管狀花,淡綠色,兩性,發(fā)育。舌狀花發(fā)育的瘦果三棱形,管狀發(fā)育的瘦果扁四棱形。
產(chǎn)地:主產(chǎn)于湖北、江蘇、湖南、河北等地,其他各地已有分布。
性狀鑒別:莖圓柱形,有縱棱,表面綠棕色,披白色短毛,有節(jié),節(jié)上具對生葉,葉腋間有小枝,莖頂端有頭狀花序。質(zhì)脆易斷,斷面中心有白色疏松的髓。葉多皺縮或破碎,灰綠色或墨綠色,兩面均披白色短毛,完整的葉片呈橢圓狀披針形或披針形,全緣或具細小疏鋸齒。頭狀花序似菊花,多已結(jié)實,果實眾多,呈黑色顆粒狀。水浸后搓其莖葉,則呈黑色。氣微弱,味淡。
以黑綠色,莖長,帶葉者為佳。
主要成分:含鱧腸素,苦味質(zhì)、鞣質(zhì)、維生素A類物質(zhì)。
藥理作用:止血、涼血,可能有收斂、消炎作用,略帶補性。體外試驗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較強的抑菌作用,對福氏痢疾桿菌有一定的抑菌作用。
炮制:切咀、生用。
性味:甘、酸、寒。
歸經(jīng):入肝、腎經(jīng)。
功能:補腎益陰,涼血止血,烏發(fā)固齒。
主治:吐血、咳血、衄血、便血、尿血、崩漏、牙齦出血、肝腎兩虧、腰腿酸軟、須發(fā)早白等癥。外敷可治外傷出血。
臨床作用:作為收斂性強壯藥用。
主要用于表現(xiàn)有肝腎陰虛、肝火亢盛的出血癥,包括吐血、尿血、便血、血痢、子宮出血等,尤以治尿血較常用,一般配車前草、冬葵子等。如為慢性腎炎所致的血尿(包括小便有紅細胞),陰虛型的病例配六味地黃丸;陰陽兩虛者配菟絲子、破故紙、熟地、白芍、大棗、炙甘草。入為尿道炎所致的血尿,配澤瀉、黃柏、透骨消、金絲草。
治吐血常配側(cè)柏葉;治便血、血痢配地榆;治子宮出血配阿膠、艾葉。近年來還試用于治眼底出血,配仙鶴草、白芨生地、赤芍、梔子炭等,方如寧血湯。
此外,對肝腎陰虛,有腰痛、頭暈、須發(fā)早白者,也慣用旱蓮草,配女貞子等,但效力較緩弱。
用量:6~15g。
處方舉例:寧血湯:旱蓮草15g、仙鶴草30g、生地15g、梔子炭4.5g、白蒺藜12g、密蒙花12g、赤芍9g、白蘞9g、阿膠9g(溶化),水煎服,治療一般眼底出血和眼科手術后出血。
紅旱蓮
來源:為藤黃科植物黃海棠(金絲桃科植物湖南連翹)的干燥地上全草,野生于山坡林下或草叢中,亦有栽培。
植物形態(tài):多年生宿根草本,高40~90厘米。莖直立,有四棱。葉對生,寬披針形至卵狀披針形,長4~9厘米,寬1.2~3厘米,全緣無毛,有腺點,無柄,基部抱莖?;〝?shù)朵頂生聚傘花序;花金黃色,直徑約3厘米,萼片5,卵形,雄蕊多數(shù),花絲細,連合成5束。蒴果圓錐形,長1.5~2厘米,沿胞間開裂為5瓣,先端具細長宿存之花柱。種子多數(shù)。
產(chǎn)地:主產(chǎn)于湖南、江蘇的呢各地,其他各地亦有分布。
性狀鑒別:莖圓柱形,上部有四棱柱形,長可達90厘米,直徑3~5毫米。表面紅棕色,具節(jié),節(jié)上有對生葉,葉多已碎落,質(zhì)硬,較難折斷,斷面中空。莖頂端著圓柱形蒴果,長1~1.5厘米,基部直徑8~10毫米,表面紅棕色或棕褐色,有5縱棱,先端5裂。質(zhì)較硬,內(nèi)有多數(shù)種子,種子長橢圓形,長約1毫米,表面黑褐色,氣微弱,味微苦澀。
以紅棕色,帶有葉、果者為佳。
炮制:切咀,生用。
性味:苦、微寒。歸經(jīng):入心,肝經(jīng)。
功能:清肝火、涼血、止血。
主治:吐血、咯血、衄血、子宮出血、外傷出血、并治頭痛。
注:1、目前全國多數(shù)地區(qū)使用墨旱蓮。有些地區(qū),如東北、安徽、江蘇、浙江、天津、上海等地同時使用紅旱蓮。兩者分別藥用,各隨大夫處方。
2、寧夏、內(nèi)蒙古等地以薔薇科植物朝天委陵菜的全草作旱蓮草使用,屬于地方習銷。
3、紅旱蓮在廣西、湖南個別地區(qū)作“王不留行”,在湖南、湖北、安徽個別地區(qū)則又作“劉寄奴”藥用,注意區(qū)分。
薄荷圖片_薄荷的功效與作用
xiaobai 發(fā)表于 2014-02-25 22:47:00
薄荷為常用和中藥。始載《唐本草》。
別名:銀丹草。
來源: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薄荷的干燥全草。均為栽培。
植物形態(tài):草木,多年生,莖方形,被逆生長柔毛,全株有辛涼香氣。單葉對生,長卵形或橢圓形,葉緣銳鋸齒狀。花在腋部成輪狀花序,花冠略成二唇形,淡紅色或紫色。四枚小堅果,藏于宿存厚膜質(zhì)的萼筒內(nèi)。
產(chǎn)地:全國大部分地區(qū)均產(chǎn),以江蘇、太倉、河北安國、江西、湖南等地產(chǎn)量大、質(zhì)量好。
性狀鑒別:干燥后,葉多卷曲皺縮或破碎,氣芳香,搓碎時更顯著。味辛而涼。薄荷的收割北方一年二次,江南一年三次,習稱頭刀、二刀、三刀。頭刀莖長而粗,二刀莖勻、葉多,含油量多質(zhì)量好,三刀者莖細葉薄。
以條勻,葉密,紫紅梗有白毛,香氣濃,葉綠者為佳。
主要成分:含揮發(fā)油,其中主要含薄荷腦、薄荷腦、薄荷酮;此外,尚含樟烯、檸檬烯等。
功效與作用:疏散風熱,其作用為:1、消炎;2、鎮(zhèn)痛;3、健胃祛風;4、止癢。
炮制:切咀,生用。
性味:辛涼。
歸經(jīng):入肺、肝經(jīng)。
功能:發(fā)汗,散風熱。
主治:外感發(fā)熱、頭痛、咽喉腫痛。
臨床應用:作為輔助藥,主要用于協(xié)助疏散風熱。
1、用于治療外感風熱(感冒、上呼吸道炎等)。作為發(fā)汗解表的輔助藥,特別適宜于有頭痛、眼紅、咽喉腫痛的患者,除有解表作用外,還可使咽喉部發(fā)炎的粘膜局部血管收縮,減輕腫脹和疼痛。常配荊芥、防風、或桔梗、甘草等同用。
2、協(xié)助其他解表藥透疹。用于麻疹初期,疹透不快,配升麻、葛根、蟬蛻等。
3、用于治療夏季感暑的頭昏、發(fā)熱、口渴、小便短赤??墒杞怙L熱,配石膏、甘草、方如雞蘇散。
使用注意:肺虛咳嗽、陰虛發(fā)熱不宜用;哺乳婦女一般不宜多用,因薄荷有退乳的副作用。
用量:2.4~6g,入煎劑要后下。
處方舉例:雞蘇散《傷寒標本》:薄荷3g(后下),生甘草3g,滑石18g,水煎服,或共研粗末焗服,但以水煎服較好。
注:蘇州尚產(chǎn)一種龍腦薄荷,莖上部螺旋狀,雄蕊短于花冠,葉片厚,氣味濃,供出口。
野薄荷與家薄荷外形相似,但莖細彎曲,葉小而稀疏,氣弱。北方產(chǎn)頭刀薄荷莖長、色紫、葉大、質(zhì)優(yōu),二刀較次。
豬苓圖片_豬苓的功效與作用
xiaobai 發(fā)表于 2014-02-24 22:05:00
豬苓為常用中藥,《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列為中品。
別名:野豬糞、朱苓。
來源:為寄生真菌多孔菌科豬苓的干燥菌核。多為野生,多寄生于樺、柞、楓、橡等樹木的根上,生長于地下30厘米左右的土壤中,夏季雨后在以上林木中若發(fā)現(xiàn)地面上一處先干或地面凸起處生有一莖多頭蘑菇狀子實體(即豬苓苗)下面即有豬苓生成?,F(xiàn)山西安澤縣等地已有人工配置。
產(chǎn)地:主產(chǎn)于陜西、山西、云南、遼寧、河北、河南等省。除華東地區(qū)及兩廣地區(qū)未見生產(chǎn)外,其它各省均有分布。
性狀鑒別:豬苓呈不規(guī)則塊狀,大小不一,長形的略扁而彎曲,有的分歧如鮮姜有的如瘤集結(jié)。長約5~25厘米,直徑約3~10厘米。表面烏黑色皺縮,凹陷及皺褶處常附有砂石,體堅而不重,輕若軟木,長形者易折斷。圓小者不易折斷,斷面白色或淡黃白色,細膩,顯顆粒狀花紋,氣無味淡,嚼之柔韌不易碎。
以外皮烏黑光潤,塊大均勻,斷面白者為佳。
主要成分:含麥角甾醇、無晶形多糖類,以及微量生物素。
功效與作用:利尿 。作用顯著,比茯苓、木通等更強。給藥后6小時內(nèi),尿量增加62%。尿中氯化物增加45%,可能是由于抑制腎小管重吸收機能而引起利尿(因其對腎小球濾過率無用明顯影響)。
炮制:切片生用。
性味:甘平。
歸經(jīng):入腎,膀胱經(jīng)。
功能:利水滲濕。
主治:腎炎,小便不利,淋濁尿閉,水腫泄瀉等癥。
臨床應用:1、用于治療水腫,由于其藥性比茯苓稍涼些,故適用于有水腫而稍偏于熱的患者。例如腎炎浮腫而有熱者,可用豬苓利尿而清熱,配茯苓、澤瀉、滑石等中強去濕瀉熱作用,方如豬苓湯。如浮腫嚴重,可再加車前子、牛膝。
2、用于治療小便不利、尿痛、尿血、小腹脹滿(如急性尿道炎)??膳?a target="_blank" >木通、滑石等,水煎服。
使用注意:豬苓沒有補性。服用過多易致利尿過甚而傷陰(有口干、煩躁等癥狀),因此,如平時小便量多者不宜服。又凡須利尿但不宜過于疏泄者,用茯苓而不用豬苓。
用量:6~15g。
處方舉例:豬苓湯《傷寒論》:豬苓9g、茯苓9g、滑石9g、澤瀉9g、阿膠珠4.5g(溶化),水煎服。
紫草圖片_紫草的功效與作用
xiaobai 發(fā)表于 2014-02-23 22:56:00
紫草為常用中藥,《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列為上品。其花紫,根紫,可以染紫色故名。全國大部分地區(qū)習用商品,主要有軟紫草和硬紫草兩類。
1、軟紫草
別名:軟苗紫草。
來源:為紫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新疆紫草的干燥根,野生。
產(chǎn)地:新疆。
性狀鑒別:根呈扭曲不直的圓柱形,有時數(shù)個支根扭卷在一起,根頭上有殘留莖基。長6~12厘米,直徑2~3厘米,全體暗紫色,皮部極疏松,呈條形鱗片,層層重迭,極易剝落。體輕,質(zhì)松軟易折斷。斷面木質(zhì)部不明顯。商品多破碎成片狀。氣特殊,味淡微酸。以根條肥大體松軟者為佳。
2、硬紫草
別名:硬苗紫草,紫根。
來源:為紫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紫草的干燥根,野生。
產(chǎn)地:主產(chǎn)于東北,內(nèi)蒙古、河北、河南、山西、陜西、甘肅、湖南、廣西、貴州等地亦有分布。
性狀鑒別:根呈扭曲不直的圓錐形,根頭較大,有分歧的莖殘基,常常有側(cè)根。長7~15厘米。表面有紫紅色,粗糙。有不規(guī)則的縱溝。皮薄層少,稍呈鱗片狀剝離,不能剝成大片。質(zhì)硬而輕脆,易折斷。斷面邊緣深紫色,微顯層紋,中間木心灰黃色。氣微臭。味微甘而酸。
以根條粗長、色紫、皮厚、木心小者為佳。
主要成分:含乙酰紫草素,水解后得紫草素,結(jié)構以維生素K,為萘醌衍生物。
功效與作用:解毒、透疹。據(jù)現(xiàn)代實驗,其效能與其強心、解熱作用有關。
1、強心。動物實驗證實紫草根對心臟有明顯的興奮作用。這一作用有利于促進外周血液循環(huán),促使毒素較快排泄,因而可能就是紫草能透發(fā)痘疹的理論根據(jù)。
2、解熱。有緩和的解熱作用。
3、抗真菌。10%生理鹽水紫草浸液對羊毛狀小芽孢癬菌等有抗菌作用。
4、抗病毒。紫草素對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
5、抗垂體促性腺激素和抗絨毛膜促性腺激素。經(jīng)動物實驗,初步證實有明顯作用?,F(xiàn)代還觀察到紫草有預防麻疹和治療濕疹性皮炎、女陰道炎等作用,但原理尚未明了,值得進一步研究。
炮制:生用。
歸經(jīng):入心、肝二經(jīng)。
性味:甘、咸、寒。
功能:清熱涼血,透疹解毒。
主治:斑疹瘟毒,預防麻疹有良效,外用治皮膚瘡潰瘍及燙傷。
臨床應用:為痘疹要藥。
1、用于透發(fā)痘疹。嬰兒麻疹、痘疹三四日,如疹隱隱色紅,將出而未出,大便秘結(jié),用紫草鞥幫助透疹而使病熱減輕。方如紫草紅花飲。但如有腹瀉便溏,疹已出而紅活者不要使用。用于預防麻疹,可用紫草9g、甘草3g,水煎服。隔天一次,共服三次。
2、外用紫草油(將紫草溶于植物油中而得),治濕疹和女陰炎。
用量:3~9g。
處方舉例:紫草紅飲:紫草6g,藏紅花0.9g(泡),垂絲柳6g,連翹9g,金銀花9g,大青葉9g,紫花地丁9g,淡竹葉9g,浙貝母9g,甘草3g,水煎服。
注:1、紫草除上列軟、硬兩種外,尚有四川,云南,貴州所處的滇紫草,當?shù)匾延休^長時期的藥用習慣,青海,廣東也在使用。根呈扭曲不直的圓柱形。表面栓皮呈層片狀,紫褐色或紫紅色不鮮艷。根皮易脫落,呈不規(guī)則的層片狀。體輕質(zhì)硬易折斷。斷面黃白色。氣微味微酸。此種根的外皮為不規(guī)則大小不等的片狀物,常數(shù)層相連,外皮粗糙內(nèi)表皮較平滑,商品中稱滇紫草皮。
內(nèi)蒙古紫草:性狀與新疆紫草近似,惟顏色較淺,呈淡紫色或紅色。
新疆還使用當?shù)厮a(chǎn)的天山紫草和帕米爾紫草。
在廣東通用的中藥名稱中,包含有“紫草”二子的有三種不同的藥物,要加以鑒別:1、紅條紫草,即本項所述的紫草科植物紫草(紫草根);2、北紫草,是白頭翁的其中一個品種,毛茛科植物委陵菜;3、紫草茸。
2、紫草的品種較多,但均為紫草科的幾個不同屬植物。根歷代本草描述,應以硬紫草為正品。京、津則軟、硬兩種紫草都用,但以軟紫草為主。
徐長卿圖片_徐長卿的功效與作用
xiaobai 發(fā)表于 2014-02-22 22:30:00
徐長卿為少常用中藥。始載《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列為下品。
別名:老君須、鬼督郵、石下長卿。
來源:為蘿摩科植物徐長卿的根或帶根全草。野生與栽培均有。
產(chǎn)地:主產(chǎn)于河北、河南等地。
性狀鑒別:干燥的全草莖呈細圓柱狀,表面灰綠色,基部淡紫色,具細縱條紋。質(zhì)稍脆,折斷面纖維性。葉紙質(zhì)、灰綠色。木部細小,黃棕色。根細長、多數(shù)叢生、質(zhì)脆,斷面有粉性。氣香、味微辛。
主要成分:全草含牡丹酚,肉珊瑚甙元,去酰牛皮稍甙元。根含黃銅甙、糖類、氨基酸、牡丹酚等。
功效與作用:全草水煎劑對痢疾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有抑制作用及鎮(zhèn)痛作用。
炮制:切段,生用。
性味:辛、溫。
歸經(jīng):入心、脾經(jīng)。
功能:祛風止痛、溫經(jīng)通絡、解讀消腫。
主治:風濕性關節(jié)痛、胃痛、跌打腫痛、肝硬化腹水、月經(jīng)不調(diào)。
臨床應用:徐長卿味辛性溫,辛能發(fā)汗解表,理氣散結(jié),溫能散里寒而止痛,故能祛風濕,通經(jīng)絡而止痛。治風寒濕痹,常與豬肉、白酒燉服;治胃痛,常與延胡索配伍;鮮品生用搗敷、治毒蛇咬傷也很有效。
此外,徐長卿制成片劑口服,治療慢性支氣管炎有率高達84%。實踐證明,徐長卿有很好的消炎、化痰、止咳、平喘等作用。
使用注意:體弱者忌服。
用量:3~9g,入丸散或浸酒服,外用:煎水洗或搗敷患處。
處方舉例:1、治風濕痛:徐長卿根24g,豬肉(瘦)120g,老酒60g,加水煎成半碗,飯前服,日服二次。(《福建民間草藥方》)。
2、治療精神分裂癥(啼哭、悲傷、恍惚):徐長卿15g,泡茶當水飲(《吉林中草藥》)。
沉香圖片_沉香的功效與作用
xiaobai 發(fā)表于 2014-02-21 21:53:00
沉香為較常用中藥。始載《名醫(yī)別錄》。
別名:海南沉。
來源:為瑞香科植物常綠喬木白木香樹(國產(chǎn)沉香)或沉香樹(進口沉香)在生長過程中受到蟲食蟻蛀,傷處樹脂外溢浸滲于洞穴周圍,久則結(jié)香。產(chǎn)地勞動人民根據(jù)結(jié)香原理,采取刀砍斧鑿使樹木受傷結(jié)香,采回有結(jié)香的木材,剔去不含樹脂泡朽部分,干燥后即為沉香。有國產(chǎn)也有進口。野生或栽培。
產(chǎn)地:沉香生產(chǎn)于熱帶及亞熱帶地區(qū),我國廣東海南島、湛江、廣西玉林等地區(qū)有產(chǎn)。國外印度、印尼、泰國、越南、柬埔寨、馬來西亞、緬甸等國均有生產(chǎn)。
性狀鑒別:國產(chǎn)沉香:呈不規(guī)則的塊狀,大小不一,剔去朽木部分,具長短不一的縱溝及縱棱,含油足的木質(zhì)部黑棕色,微有光澤,含油較少的木質(zhì)部淡褐色,不含油的木質(zhì)部黃白色,色深淡交錯,形成縱順花紋或花斑紋。蟲傷及創(chuàng)傷部分黃褐色,顯粗糙呈枯朽樣。凸凹不平或有孔洞,并常附帶有微量泥土。含油足者質(zhì)堅重,入水下沉或半沉;含有少或不含油者質(zhì)較輕泡,入水上浮。易點燃,燒時發(fā)濃煙,有黑色油狀樹脂冒出,并有濃郁香氣四溢。氣芳香,味微苦。
進口沉香:呈條狀塊或盔狀,表面黃棕色至黑棕色,花紋不明顯,微有光澤,并有黑棕色樹脂凝結(jié)于表面。質(zhì)堅重,不易折斷,縱裂面木質(zhì)纖維較粗。氣味與國產(chǎn)沉香相同,但較濃烈。
以上兩種沉香均以色黑質(zhì)重,樹脂顯著,入水下沉者為佳。
主要成分:含揮發(fā)油及樹脂,進口沉香油中主要為芐基丙酮、對甲氧基芐丙酮,高級萜醇等。
功效與作用:降氣、散寒,其作用可能為鎮(zhèn)痛、鎮(zhèn)靜。
炮制:劈小塊或磨粉,生用。
性味:辛、微溫。
歸經(jīng):入胃、腎、脾經(jīng)。
功能:降氣、溫中,暖腎助陽。
主治:氣逆喘急,嘔吐,嘔逆,心腹冷痛,腸鳴泄瀉,腰膝虛冷,男子精冷等癥。
臨川應用:主治小腹疼痛。
1、治虛寒血滯所致的小腹疼痛,臍下覺有氣動的冷感(可見于月經(jīng)不調(diào)等癥),多配烏藥、木香延胡索等,方如沉香降氣散加減。
2、治肺氣壅滯所致的氣逆喘息(如支氣管哮喘),作為輔助藥,配熟地蘇子、萊菔子橘紅、桑白皮等。其原理前人認為是由于沉香有降逆平喘作用,故有助于止喘。近年來,有人用沉香1.5g,配側(cè)柏葉3g,共研極細末,臨睡前頓服,初步觀察,對治療支氣管哮喘有較好效果。
3、治胃寒而致的呃逆、嘔吐(急性胃炎),常配丁香、肉桂,或紫蘇、豆蔻。此時,沉香作健胃藥用。
此外,沉香配肉蓯蓉可治氣虛便秘。亦有人用沉香治血管神經(jīng)性水腫,證見面目浮腫,小便不暢,配冬葵子、白間翁等同用。
使用注意:1、沉香和肉桂都善于治氣血虛寒瘀滯所致的小腹痛,但沉香偏于從理氣方面發(fā)揮作用而通滯,肉桂偏于人溫陽方面發(fā)揮作用而散寒;2、氣虛下陷,或陰虛火旺者均不宜用沉香。
用量:0.9~3g,多為磨粉后丸散用。如入煎劑,最好磨汁和藥一起沖服或后下。
處方舉例:沉香降氣散加減:沉香末2.4g(沖),臺烏9g,檳榔9g,木香3g(后下),延胡索6g,香附3g,水煎服。
注:沉香有多種規(guī)格?,F(xiàn)國產(chǎn)沉香分為4等,主要是依據(jù)含油多少而定。
1、等應無白木,全含油,體質(zhì)堅重。
2、等稍顯白木,含油部分約占70%以上。
3、等白木比重較多,含油部分約占50%以上。
4、等白木比重大,含油部分約占20%以上。等外品含油部分占20%以下。
進口沉香一般比國產(chǎn)品好些,體質(zhì)較堅重,絲長較粗,含油足,色澤較深。有茄楠沉、落水沉和特1~4等沉香茄楠香品質(zhì)最好,質(zhì)堅油足,銼成碎粉后,能捻成團塊柔軟不散。落水沉質(zhì)重油足,能沉于水底,但粉碎后捻不成團塊,其余依據(jù)含油情況分等。有的按形狀命名,如盔帽狀的名大,小盔沉,節(jié)段狀的名大、中、小節(jié)沉等。
澤蘭圖片_澤蘭的功效與作用
xiaobai 發(fā)表于 2014-02-20 21:37:00
澤蘭為較常用中藥。始載《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列中品。古代與佩蘭(蘭草)已有混淆,至李時珍起將二物明確分開。
別名:地瓜兒苗。
來源:為唇形科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地瓜兒苗及其變種毛葉地瓜兒苗的地上全草。
產(chǎn)地:全國大部分地區(qū)均產(chǎn)。
性狀鑒別:莖方形,高約30~120厘米,粗5毫米左右,黃綠色或黃褐色,節(jié)明顯,紫色,質(zhì)脆易折斷,中空。葉對生于節(jié)上,有短柄,多皺褶或破碎,完整葉片披針形或長橢圓形,先端尖,基部狹窄,邊緣有粗鋸齒,疏生毛茸,灰綠色,葉面有凸起小點,葉背有小凹點。輪傘花以身干,色綠,葉多者為佳。
主要成分:含揮發(fā)油、鞣質(zhì)等。
藥理作用:活血通經(jīng)、利尿消腫。
炮制:切咀,生用。
性味:苦,微溫。
歸經(jīng):入脾、肝經(jīng)。
功能:活血通經(jīng),行水。
主治:月經(jīng)不調(diào),瘀腹痛,水腫。
臨床應用:為婦科常用藥。
1、治血瘀經(jīng)閉、經(jīng)痛、月經(jīng)稀少。通經(jīng)效果較好,勝于月季花、凌霄花等。藥性較和緩,但仍要與補益氣血之品同用,使消中有補,不傷元氣,方如澤蘭湯。
2、治產(chǎn)后浮腫,有利尿作用,可用澤蘭葉配防己,等分研末,每服6~9g,溫酒或醋湯調(diào)服。
3、治跌打瘀腫,能活血去瘀,內(nèi)服和外用均可,常配姜皮、姜黃、銀花藤等外洗,如關節(jié)熱洗二方,可治關節(jié)扭傷后腫痛,對消腫填痛有一定效果。單味鮮澤蘭葉搗爛外敷也有助于消腫。
用量:3~9g,最常用6g,外用適量。
處方舉例:1、澤蘭湯(《濟陰綱目》):澤蘭葉6g,當歸12g,白芍9g,甘草4.5g,水煎服。
2、關節(jié)熱洗二方:澤蘭6g,姜皮12g,姜黃9g,寬筋藤15g,銀花藤15g,紅花6g,水煎,趁熱熏洗。
益智仁圖片_益智仁的功效與作用
xiaobai 發(fā)表于 2014-02-19 20:30:00
益智仁為常用中藥。始載《開寶本草》。
別名:益智子。
來源:為姜科山姜屬多年生草本植物益智近成熟的干燥蒴果。栽培及野生均有。
產(chǎn)地:主產(chǎn)于廣東海南島,此外湛江地區(qū)亦有生產(chǎn)。
性狀鑒別:益智仁呈紡錘形或橢圓形,長1.2~2厘米,直徑1~1.3厘米。表面棕色或暗棕色,有由纖維束形成的斷續(xù)縱棱線13~20條,頂端有微凸起的圓點花柱殘痕,下端有國柄痕或帶有一段短柄,果皮韌性,不易破裂。子房三室,中軸胎座,每室有種子6~11粒,粘連于一起,呈2~3行縱向排列在胎座上。種子略扁,呈不規(guī)則的多角形,長寬約3毫米,厚約2毫米,暗棕色,破開后斷面白色。氣微香,味微辛苦。
以顆粒大,種仁飽滿者為佳。
主要成分:含揮發(fā)油,主要為萜烯、倍半萜烯。
功效與作用:補脾暖腎、縮小便,其作用為健胃、抗利尿。減少唾液分泌。
炮制:鹽水炒,配方時搗碎。
性味:辛、溫。
歸經(jīng):入心、脾、腎經(jīng)。
功能:溫中,暖腎,縮小便,止泄瀉,攝唾誕。
主治:胃腹冷痛,中寒吐瀉,遺精崩漏,遺尿尿頻,多唾液等癥。
臨床應用:1、治脾腎虛寒所致的泄瀉、遺尿、小便頻數(shù),常配其他補腎和固澀藥,如菟絲子、桑螵蛸烏藥、山藥等,方如縮泉丸加味。
2、治脾胃虛寒所致的腹部冷痛、嘔吐、泄瀉、食欲不振、唾液分泌增多,常配入陳夏益氣湯或理中湯內(nèi)。
附:1、與補骨脂比較:兩者能治脾腎虛寒所致的遺尿、泄瀉,但益智仁側(cè)重補脾,故健胃、止嘔、止腹痛之力較強;補骨脂側(cè)重補腎,治腰膝冷痛、陽痿之力較勝。
2、與佩蘭比較:兩者都能治涎沫增多,口中粘膩不爽,但益智仁治寒證,佩蘭治濕熱證。
3、服益智仁防其動火時,可與淮山藥配伍。
4、用作健胃,益智仁可代砂仁。
用量:3~9g。
處方舉例:縮泉丸加味:益智仁、烏藥、淮山藥、菟絲子、桑螵蛸,各等份,研末搗糊為丸,每服6g,每日1~2次。
浮萍圖片_浮萍的功效與作用
xiaobai 發(fā)表于 2014-02-18 22:55:00
浮萍為常用中藥?!渡褶r(nóng)本草經(jīng)》列為中品。原名水萍。
別名:水萍、紫背浮萍、青萍。
來源:為浮萍科浮水細小草本植物紫萍和浮萍干燥的帶根全草。野生。
產(chǎn)地:全國各地池沼中均產(chǎn)。
性狀鑒別:1、紫萍。葉狀體類圓形,直徑3~6毫米,多單一或2~3片并在一起。表面灰綠色,背面棕綠至紫棕色,表面偏側(cè)有一小凹陷,背面該處生有3~6條須根,根長1~2厘米(大部分已脫落),質(zhì)松軟易碎。氣微味咸。
2、浮萍(綠背浮萍),葉狀體,兩面綠色,根單一。以背面紫色,無泥土雜質(zhì)者為佳。但二種經(jīng)常混在一起。
主要成分:主含葒草素、牡荊素、亞麻酸等。
功效與作用:發(fā)汗、祛風、行水。
1、解熱:動物實驗證實其煎劑和浸劑有微軟的解熱作用。
2、利尿:有效成分為醋酸鉀和氯化鉀。
性味:辛寒。
歸經(jīng):入肺、膀胱經(jīng)。
功能:發(fā)表透疹,利水退腫。
主治:感冒發(fā)燒,斑疹不透,肌膚腫脹,小便不利。
臨床應用:主要用于透疹。麻疹隱隱不出,或疹出不透,發(fā)熱而無汗,無其他合并癥者可用。內(nèi)服、外洗均可。有汗而體虛者不宜用。亦可用于蕁麻疹止癢。
用量:內(nèi)服:干品3~6g,鮮品9~18g,外用:適量。
處方舉例:浮萍6g,煎水當茶,一日分數(shù)次服。
附注:廣東、廣西用的浮萍是浮水草本天南星科植物大薸。它與全國大部分地區(qū)用的浮萍不同,易于同區(qū)別。
地膚子圖片_地膚子的功效與作用
xiaobai 發(fā)表于 2014-02-16 23:07:00
地膚子為少常用中藥,《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列為上品。
別名:掃帚子。
來源:為藜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地膚的干燥果實。多為栽培。
產(chǎn)地:主產(chǎn)于華北、西北、山東、河南等地,全國各地均有分布。
性狀鑒別:胞果扁圓形或五角星形。直徑2~3毫米。外面宿存花萼膜質(zhì),灰褐色或帶紅暈,有翅五枚,排列成五角星狀。翅易脫落。背面中央有果柄痕。并可見十數(shù)條放射狀棱線。剝離花萼內(nèi)有種子已枚。褐棕色,形似芝麻而小,長約1毫米。內(nèi)種仁顯油性。胚綠黃色,形如馬蹄。胚乳白色。氣無,味先微咸而后苦酸,并有麻喉感。
以果實飽滿,不帶枝葉等雜質(zhì)者為佳。
主要成分:含皂甙和維生素A類物質(zhì)。
功效與作用:清濕熱(利尿、抗皮膚真菌)。
炮制:生用。
性味:苦寒。
歸經(jīng):入膀胱經(jīng)。
功能:清濕熱,利小便。
主治:內(nèi)服治膀胱炎之小便不利,淋濁,外用治皮膚濕瘡,風濕關節(jié)炎等癥。
臨床應用:1、作為利尿的輔助劑,可加強其它利尿藥的作用,即前所稱能作為利水的“響導”,治熱淋或水腫,常配瞿麥豬苓、通草等通用。
2、較常用于治療皮膚濕熱或風熱,例如各種濕疹、癢疹。內(nèi)服或外用均可。內(nèi)服配生地、野菊花、白蘚皮,方如除濕消疹湯。外用配蛇床子等煎洗患部。
用量:內(nèi)服3~15g,外用適量。
處方舉例:除濕消疹湯:地膚子15g,白蘚皮9g,川萆薢12g,苦參9g,野菊花9g,生地12g,赤芍9g,當歸9g,水煎服。
注:地膚子原植物有綠莖和粉紅莖兩種。據(jù)北京藥檢所化驗,化學成分不同,綠色這醇浸出物無結(jié)晶,粉紅色者有結(jié)晶。北京只用綠莖地膚子,不用粉紅色莖者。天津市兩者通用。
在華東、湖南、江西、貴州等省市用藜科植物藜的胞果,俗稱灰萊子,作地膚子用。地膚子呈鈍三角球形稍扁。直徑約1毫米。草綠色或暗綠色。略似地膚子,但不具五翅。種子扁平球形。氣味與上種同。
在四川、云南部分地區(qū)使用豆科植物木樨種子,作地膚子用。地膚子莢果呈扁平卵形。長約3毫米,寬約2毫米。表面灰褐色,具網(wǎng)狀花紋。頂端漸尖,呈鳥嘴狀,基部常有宿存杯狀花萼,有5片披針形的裂片,莢果不開裂,內(nèi)含淺棕色種子已粒,卵圓形,具兩片黃色子葉。氣微,味微苦。
以上兩種京津地區(qū)均不使用。
白頭翁圖片_白頭翁的功效與作用
xiaobai 發(fā)表于 2014-02-15 18:59:00
白頭翁為較常用中藥,《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列為下品。歷代本草記述及目前全國各省使用的商品極不統(tǒng)一,原植物來源也較復雜,京津兩市習用品為毛莨科植物白頭翁的根。
別名:奈何草、粉乳草、白頭草、老姑草、菊菊苗、老翁花、老冠花、貓爪子花。
來源:為毛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頭翁的干燥根,野生。
產(chǎn)地:主產(chǎn)于河北、遼寧、安徽、內(nèi)蒙、山西、河南、陜西、吉林等省。
植物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高10~40厘米。全株密被白色較長柔毛。主根圓錐形,外皮黃棕色,基生葉叢生有長柄。葉片三山,小葉2~3分裂?;ㄇo由葉叢中抽出,1~3枚,高10~40厘米?;▎我豁斏?,花被6片呈兩輪排列,花蘭紫色。瘦果多數(shù)密集成頭狀。每一瘦果的頂端,有羽毛狀宿存花柱,長達6厘米,蓬松如白發(fā),故名白頭翁。
性狀鑒別:呈圓錐形扭曲不直,有的呈扁片狀有多數(shù)裂隙,形態(tài)不一。尖端往往已被折斷長約5~20厘米,直徑約0.5~1.5厘米。表面黃棕色或黃褐色,粗糙形如枯朽之木柴。表皮稅落處顯網(wǎng)狀花紋。根頭部有葉基殘留,層層包裹,內(nèi)部葉基外壁及芽痕生有絲絨樣白色柔毛。質(zhì)堅實而脆。易折斷。斷面黃白色。氣微香味微苦。
以根條均勻,質(zhì)地堅實者為佳。
主要成分:含原白頭翁素,皂甙等。
功效與作用:止痢解毒,現(xiàn)已證實其作用為:
1、抗阿米巴原蟲草。白頭翁煎劑能抑制阿米巴原蟲草生長,有效成分為皂甙。委陵菜對阿米巴滋養(yǎng)體有殺滅作用。
2、抗滴蟲。粉劑在試管內(nèi)能殺滅陰道滴蟲。
此外,還有抗真菌和抗細菌(對綠膿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的作用。
炮制:切片,生用。
性味:苦、寒。
歸經(jīng):入胃、大腸經(jīng)。
功能:涼血、清熱、解毒。
主治:熱毒血痢,溫瘧,血衄,痔瘡出血等癥。治阿米巴痢疾有特效。
臨床應用:主要用于治療阿米巴痢疾,即濕熱毒痢,大便有膿血或純血,腹痛,肛門灼熱,里急后生,兼有發(fā)熱。治細菌性痢疾也有效。可單用,更常是配秦皮、黃連、黃柏同用,方如白頭翁湯。對產(chǎn)后血虛下痢,可再加甘草、阿膠,即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
使用注意:白頭翁雖然對急性,慢性阿米巴痢疾者都有良好效果,但如下痢已久,元氣已衰,脾胃欠佳者不要用白頭翁,必需用時也要在白頭翁湯基礎上,再加黨參、白術
用量:3~12g。
處方舉例:白頭翁湯(《傷寒論》):白頭翁9g,黃連6g,黃柏3g,秦皮6g,水煎服。
注:據(jù)《中藥志》第一冊白頭翁項下記述,各地所售白頭翁,據(jù)文獻及收集到地樣品,約20種以上。又據(jù)1972年出版的《中藥鑒別手冊》第一冊白頭翁項下記述,仍存在混亂現(xiàn)象,摘抄如下:甘肅地區(qū)使用地產(chǎn)的毛莨科植物大火草和野棉花根作白頭翁。中南、西南、華東及內(nèi)蒙(錫盟)地區(qū)使用薔薇科委陵菜的根或帶根全草作白頭翁。河南、安徽、江蘇、江西、廣東、廣西,使用薔薇科翻白草作白頭翁。內(nèi)蒙(巴盟呼市)河南,陜西(個別地區(qū)),江蘇(鹽城南通淮陰),湖南(零陵衡陽),使用菊科植物漏蘆的根作白頭翁。云南使用菊科植物毛大丁草的根或全草作白頭翁。
據(jù)《藥學學報》四卷1期25頁,6卷5期265頁“中藥白頭翁的生藥學鑒定研究”一文考癥,認為“唐本草”所述與目前廣大地區(qū)使用的毛莨科植物白頭翁相符。藥用白頭翁應以此種為主。又據(jù)《中藥志》第一冊白頭翁項下記述,自從發(fā)現(xiàn)白頭翁對阿米巴痢疾有特效后,各地相繼對其進行深入研究,據(jù)報告由于植物來源不一,對阿米巴痢疾,有的有效。混同使用難于保證療效。這種混亂情況應注意糾正。
千年健圖片_千年健的功效與作用
xiaobai 發(fā)表于 2014-02-13 21:41:00
千年健為常用中藥?!侗静菥V目拾遺》列入草部。
別名:一包針、千年見。
來源:為天南星科植物千年健的干燥根莖。
產(chǎn)地:國內(nèi)主產(chǎn)于廣西:云南等地。國外產(chǎn)于南洋群島等地。
性狀鑒別:千年健為細長條狀的圓柱形,狀如藤,均扭曲。長約30~60厘米,直徑6~8毫米。表面灰棕色或淺紅棕色,粗糙,有多余深縱溝紋及黃白色的針狀物,溝紋成層排列,每成層長約1.5厘米,末端即成針刺狀突物。質(zhì)脆,易折斷,斷面樹脂樣,有一束黃色細筋。氣香辛烈,稍有樟腦氣,味辛而微苦。
以條大,紅棕色,體堅實,香氣濃烈者為佳。
主要成分:主含揮發(fā)油等。
功效與作用:千年健有祛風濕、強筋骨、止痛消腫作用。實驗證明止痛祛風力良好,為風濕痹痛用藥,對老年筋骨酸軟無力,尤為適宜。均為野生,多生于山溝等陰濕地方。
炮制:切片,生用。
性味:辛、溫。
歸經(jīng):入肝、腎經(jīng)。
功能:祛風濕,強筋骨,止痛。
主治:風寒濕痹,肢節(jié)酸痛,麻木,拘攣,老人筋骨痛。又治胃痛。
臨床應用:千年健味辛性溫,辛能散,溫能補,故有強筋壯骨之功,為治風寒濕痹常用藥。
1、用于風濕痹痛,腰酸腳軟,拘攣麻木等癥,常與鉆地風相須為用,能增強祛風止痛,強筋壯骨之功。
2、用于胃寒疼痛,研粉單用和酒沖服。
使用注意:陰虛火旺,口苦舌干者慎用。
用量:3~15g;或浸酒服。外用:研末調(diào)敷患處。
處方舉例:追風丸、沒藥、木瓜、川烏各30g,當歸60g,續(xù)斷15g,麻黃15g,生杜仲紅花、草烏各30g,千年健、獨活、蘄蛇、地風甘草、羌活各15g,虎骨、乳香、菟絲子各30g。上藥共為細末,蜜為丸重6g。(《經(jīng)驗方》)
注《柑園小識》:忌萊菔子。
紅花圖片_紅花的功效與作用
xiaobai 發(fā)表于 2014-02-12 23:05:00
紅花為常用中藥。漢書名“紅藍花”,《開寶本草》釋名紅花。
別名:南紅花、草紅花、紅藍花、紅花毛。
來源:為菊科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紅花的干燥狀花。多為栽培。
植物形態(tài):莖圓柱形,具細淺槽紋,高至30~90厘米,基部木質(zhì)化,上部多分枝。葉互生,近無柄并稍抱莖,卵形或卵狀披針形,稍厚,先端尖銳,邊緣有鋸齒或帶有銳刺。頭狀花序頂生,總苞卵形或半球形,苞片多列輪生,外面2至3列呈葉狀,邊緣有刺,內(nèi)列無剌膜質(zhì)?;ü軤?,上端紅黃色,基部漸細呈黃色,集生于花托上,雄蕊5枚,雌蕊1枚,柱頭2裂、亦黃色。瘦果卵形,白色,有突起的肋線4條,無冠毛。
產(chǎn)地:主產(chǎn)于河南,現(xiàn)全國各地多有栽培,新疆地區(qū)大量種植。
性狀鑒別:花皺縮彎曲散亂成團或散在,紅黃色,纖細如毛,故產(chǎn)地習稱紅花毛。單一的花朵長2厘米左右,基部線形黃色或橙色,上端花冠呈管狀,長約0.8厘米,直徑約1.5毫米先端5裂,紅色或橙色,雄蕊及柱頭黃色,略有香氣,味微甘苦。以花冠長,色紅鮮艷者為佳。
主要成分:含紅花甙,又名紅色素;另含紅花黃色素。
功效與作用:破瘀活血通經(jīng),據(jù)初步動物實驗,其作用為:
1、興奮子宮:其煎劑和流浸膏能使子宮發(fā)生緊張性或節(jié)律性收縮,對已孕子宮更明顯,作用較迅速而持久。
2、降壓:有降血壓作用,并能維持較長時間。
3、擴張血管:紅花水浸液有一定的擴張心冠狀動脈的作用。
炮制:生用。
性味:辛、溫。
歸經(jīng):入心、肝紅。
功能:破瘀、活血、通經(jīng)。
主治:經(jīng)血不調(diào),產(chǎn)后腹痛,徵瘕,外傷瘀血仲痛,癰疽腫痛等癥。
臨床應用:1、治血瘀經(jīng)痛、經(jīng)閉,取其對子宮有興奮作用而活血通經(jīng)。適應證、用法與桃仁相同。產(chǎn)后惡露未盡、瘀血積滯、小腹脹痛,也可用紅花,常配當歸、牛膝、肉桂等,方如折沖湯。
2、治冠心病心紋痛。前人已認識到紅花配川芎、當歸能治“胸腹血氣滯痛”?,F(xiàn)代實踐用紅花15g,配川芎15g,水煎,每日一劑(或用片劑),作為治氣滯血瘀型的冠心病心紋痛的基本方,再隨證配伍,確有一定療效,可能與川芎、紅花擴張心冠狀動脈的作用有關。據(jù)報道,治療心紋痛的近期有效率較高,但顯效率仍不滿意。也可再加銀杏葉,制成銀川紅舒血片,對冠心病心紋痛的療效也較好。
3、治跌打損傷,效力比桃仁強。對挫傷、捩?zhèn)钠は路e瘀、青紫腫痛,可用紅花油或紅花酒(用酒精浸成紅花酊或用米酒煎煮)外擦;對內(nèi)傷瘀血,可配蘇木、當歸、赤芍等,有助于消仲止痛,方如跌打活血湯。
4、用于調(diào)養(yǎng)氣血,用量宜小,可在溫補劑內(nèi)加小量紅花。例如產(chǎn)后血暈、頭暈、眼花、氣冷,甚至出現(xiàn)口噤(牙關緊閉、不易張開),此時宜用八珍湯或炙甘草湯,酌加紅花0.9~1.5g,效果更好。
5、紅花用于眼科,主要為清熱消炎,配生地、赤芍連翹等治目赤紅腫(包括急性結(jié)膜炎、麥粒腫等),方如紅花散。
使用注意:1、孕婦忌用,因能剌激子宮收縮;月經(jīng)過多、有出血傾向者不宜用;2、紅花大量則活血破瘀,小量則養(yǎng)血和血;3、紅花與桃仁均能祛瘀,但桃仁在血證中應用比紅花更廣泛。對于熱證血瘀,桃仁較常用;對于心腹瘀痛,紅花效果較佳。
用量:一般用3~9g,稍大量用12~15g,和血養(yǎng)血用0.9~15g。
處方舉例:1、折沖湯:紅花9g,桃仁9g(打),赤芍9g,歸尾9g,肉桂4.5g(沖),川芎4.5g,丹皮6g,延胡6g,酒、水各半煎服。
2、冠心片(北京地區(qū)防治冠心病協(xié)作組):(每12片含川芎、紅花生藥各15g),每日三次,每次4片,開水送服。
3、跌打活血湯:紅花6g,桃仁6g(打),蘇木6g,歸尾9g,赤芍9g,枳殼6g,木香1.5g,乳香9.5g,沒藥4.5g,水煎服。
4、紅花散:紅花4.5g,連翹6g,當歸4g,生地9g,紫草6g,赤芍9g,大黃4.5g,甘草3g,水煎服。
附:藏紅花(處方名:西紅花、藏紅花、番紅花)為鳶尾科植物番紅花的干燥柱頭及花柱上部。原產(chǎn)歐洲及中亞、南亞。味甘,性寒,微帶潮潤。含三種色素成分即a—、b—及r—紅花素。作用較川紅花強,尤以清熱解毒效力較好。主要用于治療麻疹;當疹透不快,熱盛血郁,斑疹顏色暗晦,不夠鮮明,或疹出過于濃密,全身反應較強烈,或合并肺炎,久熱不退,均宜用西紅花,方如麻疹早期用的紫草紅花飲(見紫草項下)。又治肚膿瘍時,可用西紅花配清熱解毒、托里排膿藥如山慈姑、王不留行、炙山甲、黃芪、黃柏、甘草等。用量比川紅花輕,常用1~3g,泡服。
注:紅花葉緣和苞片有帶剌或不帶剌兩種。
菟絲子圖片_菟絲子的功效與作用
xiaobai 發(fā)表于 2014-02-11 22:39:00
菟絲子為常用中藥。始載《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列為上品。商品有小粒菟絲子和大粒菟絲子兩種,藥用以小粒者為主。
1、小粒菟絲子
來源:為旋花科一年生纏繞寄生草本植物菟絲子或歐洲菟絲子的干燥成熟種子。多寄生于草本植物上,以菊科、豆科植物上為多。均為野生。
產(chǎn)地:全國大部地區(qū)均有生產(chǎn)。
性狀鑒別:種子類圓形或卵圓形,直徑1~1.5毫米,表面灰棕色可灰黃色,用放大鏡觀察,表面具細密的小點,一端有淡色圓點,其中央有線形種臍。質(zhì)堅硬,不易破碎,強壓之不碎而被壓
扁。種皮剝光后,胚乳膜質(zhì)套狀。沸水煮之易破碎,露出白色卷旋形的種仁,氣無,味淡。
2、大粒菟絲子
來源:為旋花科一年生纏繞寄生草本植物大菟絲子及云南菟絲子(展瓣菟絲子)的干燥成熟種子。多寄生于草本植物或木本植物上。均為野生。
產(chǎn)地:全國大部地區(qū)均有生產(chǎn)。
性狀鑒別:形狀與上種相似,但粒較大,徑長約3~5毫米,用放大鏡觀察,表面有不整齊的短線狀斑紋。種皮剝?nèi)ズ笈卟怀商谞?。以水浸泡后成膠狀。氣無,味微澀。以顆粒飽滿,灰黃色者為佳。
主要成分:含菟絲子脂甙、淀粉酶和維生素A類物質(zhì)。
功效與作用:補腎益精、明目、止瀉、固胎。
炮制:生用或鹽水炒用。
性味:甘,溫。
歸經(jīng):入脾、肝、腎經(jīng)。
功能:補肝脾腎,固精縮尿,明目止瀉。
主治:腰膝酸痛,滑精,小便不禁,目暗不明,脾腎虛瀉等癥。
臨床應用:1、治腎虛體弱,包括陰虛陽虛,但較常用于補腎陽。菟絲子平補而不峻猛,配其他助陽藥如補骨脂、杜仲鹿茸等治遺精、早泄、腰酸背痛、小便頻數(shù)等腎陽虛證,仍有較好效果,方如菟絲子丸。此外,慢性腎炎而有腎虛腰痛者,在治療方劑內(nèi)可加菟絲子配狗脊。至于治療腎陰虛,則配熟地、山茱萸肉等。
2、治脾腎皆虛,表現(xiàn)有食欲不振、大便稀溏或泄瀉,用菟絲子取其有止瀉作用,常配蓮子淮山藥、茯苓、黨參等。慢性腎炎屬脾腎皆虛者,常用菟絲子配覆盆子狗脊、黨參、黃芪、何首烏黃精車前草、旱蓮草、炙甘草等。
3、治腎虛胎動、先兆流產(chǎn),取其有一定的補腎而安胎的作用,常配川續(xù)斷桑寄生、杜仲等。治腎虛型月經(jīng)不調(diào),經(jīng)量少,經(jīng)期提前或推后,則用菟絲子、益母草加八珍湯。
4、用于眼科,主要治療肝腎不足所致的視蒙、眼花,配車前子、杞子女貞子、桑椹子等,也可配腎氣丸。
使用注意:菟絲子藥性較平和,較常與平補藥合用;虛寒病者服后覺大便通暢,但血虛火熱者服之反易致便秘。
用量:6~18g。
處方舉例:菟絲子丸:菟絲子、五味子、細辛、澤瀉各30g,茺蔚子(益母草的成熟種子)、熟地各60g,淮山藥45g,為丸,每服6g。
注:1、全國絕大多數(shù)地區(qū)用小粒菟絲子,有些地區(qū)也同時使用大粒菟絲子,各隨地習。
2、各地尚有將菟絲子用黃酒拌勻,煮至開花,再兌入面粉攪勻、攤開、切成小餅、曬干,稱“菟絲餅”作飲片者。
葶藶子圖片_葶藶子的功效與作用
xiaobai 發(fā)表于 2014-02-10 21:35:00
葶藶子為常用中藥,《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列為下品。商品主要有兩大類。分北葶藶子(苦葶藶子)和華東葶歷子(甜葶藶子)。北方多用苦葶藶子。華東中南多用甜葶藶子。
別名:葶藶。
來源:苦葶藶子為十字花科植物獨行菜(北葶藶子)或北美獨行菜的干燥種子。甜葶藶子為十字花科植物播娘蒿(南葶藶子)的干燥種子,均為野生。
植物形態(tài):獨行菜為一年生草本植物,莖直立,多分枝,生有極細小的頭狀腺毛。葉互生,基生葉狹長橢圓形,莖上部葉線形,無柄,基部有葉耳,葉緣有稀疏的缺刻或粗鋸齒??偁罨ㄐ蝽斏?,花小,萼四片,花瓣呈退化狀態(tài),雄蕊2~4枚。短角果扁平近圓形,先端微凹。種子倒卵形,淡紅棕色。
產(chǎn)地:苦葶藶子主產(chǎn)于華北、東北、西北地區(qū),華東亦有分布
性狀鑒別:1、苦葶藶子(北葶藶子):呈扁平倒卵形。淡紅棕色,長約1.5毫米,寬約0.75毫米,一端鈍圓,另一端漸尖,頂部微凹。在擴大鏡下觀察,種子表面有兩條縱向淺槽,凹處折色,氣微味辣微苦,嚼之粘滑。
2、甜葶藶子(華東葶藶子):呈扁平長圓形。黃棕色,微有光澤。長約1毫米,直徑約0.5毫米,一端純圓,另一端近截形,兩邊多不等長,中央凹入,在擴大鏡下觀察,表面具有細密的網(wǎng)狀紋理及兩條縱裂的淺槽。氣微味甘淡,嚼之粘滑。
兩處葶藶子均以紅棕色,無皮殼雜質(zhì)者為佳。
主要成分:種子含硫甙;和脂肪油。
功效與作用:1、利尿和強心,藥理實驗證實,葶藶子的有效成分具有強心甙作用的特點,能加強心肌收縮力。其利尿作用也可能與此有關,由于心肌收縮力加強,循環(huán)改善,腎區(qū)血流增加而尿。
2、祛痰,適宜于治熱痰。
炮制:生用。
性味:辛苦,大寒。
歸經(jīng):入肺、膀胱、大腸經(jīng)。
功能:瀉肺氣、行水,消腫。
主治:痰壅咳嗽,水腫脹滿。
臨床應用:主要用于瀉肺,即瀉肺中水氣。按中醫(yī)理論,如果肺中水氣壅塞,就會出現(xiàn)喘滿腫脹。從現(xiàn)代醫(yī)學觀察看,屬于肺內(nèi)或胸膜腔內(nèi)有大量分泌物或水液積存,影響心肺功能,出現(xiàn)呼吸迫促、喘息、甚至心力衰竭而造成水腫,引起上述病變的常見疾病如肺原性心臟病、胸積液等。葶藶子治療這兩種病甚為適宜。其瀉肺作用即利尿消腫和祛痰平喘作用。常用方有葶藶子大棗瀉肺湯,在此基礎上、或加黨參益氣、桑白皮清肺利水、或加配麻黃、杏仁、都能加強消腫平喘的作用。
使用注意:葶藶子只適用于實證水腫和喘咳。如喘咳由腎虛所致,或水腫由脾虛所致,均不適用。
用量:5~10g。
處方舉例:葶藶大棗瀉肺湯加味:葶藶子10g、大棗5枚、桑白皮12g、黨參10g,水煎服。
注:1、除上苦、甜兩種葶藶子外,還有地方習用品。①黑龍江使用十字花科植物葶藶的種子,種子較小扁平橢圓形,長約0.65毫米,寬約0.37毫米,②四川使用十字花科植物芝麻菜的種子。種子較大,扁橢圓形,長約1.8毫米,寬約1~1.8毫米。這兩種京津不銷。
2、天津市以苦葶藶的干燥全草藥用,名葶藶草。療腸炎痢疾有顯著,并制有中成藥膏劑,名腸炎膏。
桑葉圖片_桑葉的功效與作用
xiaobai 發(fā)表于 2014-02-09 18:18:00
桑葉為常用中藥。《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列為中品。
別名:霜桑葉。
來源:為??浦参锫淙~灌木或喬木多種桑樹的干燥葉。多為栽培。
產(chǎn)地:全國大部地區(qū)均產(chǎn)。
性狀鑒別:商品大部已破碎。完整葉片呈卵形或?qū)捖研?,長約15厘米,寬約10厘米,葉柄長約4厘米,葉片基部心臟形,頂端微尖,邊緣有鋸齒,葉脈密生白柔毛。老葉較厚黃綠色。嫩葉較薄,暗綠色。質(zhì)脆易碎,握之扎手。氣淡,味微苦澀。一般認為霜后采者質(zhì)佳。
主要成分:含異槲皮甙、牛膝甾酮少量有機酸、腺嘌呤、膽鹼等。
功效與作用:解熱、祛痰、鎮(zhèn)咳。
性味:苦、甘、寒。
歸經(jīng):肺、肝經(jīng)。
功能:疏風清熱,涼血明目。
主治:風熱感冒,咳嗽頭痛,目赤。
臨床應用:1、多用于治療外感風熱引起的較輕的發(fā)熱、咳嗽、眼赤(如感冒),常與菊花、連翹等配伍,如桑菊飲,為辛涼輕劑。
2、用于治療肺熱和風熱咳嗽,尤其適用于燥咳、干咳,常配枇杷葉、麥冬、沙參等。
3、配黑芝麻用于治療肝、腎陰虛的頭眩、眼花、頭痛,可明目醒腦。再加配丹皮、丹參,用于治療偏頭痛。多為制丸服食。
用量:6~12g。
處方舉例:桑菊飲(《溫病條辨》):桑葉9g,菊花9g,苦杏仁9g,連翹12g,薄荷3g(后下),桔梗6g,生甘草3g,蘆根18g,水煎服。
注:桑樹品種不一,其葉亦異。如:
1、雞桑葉的邊緣有不整齊的粗鋸齒和深鋸齒。
2、蒙桑葉的邊緣有粗鋸齒,齒端有剌尖。
3、華桑又名葫蘆桑,葉的上面疏生糙伏毛,下面密生細柔毛,邊緣有粗鈍齒。(藥材商品通用)。
赤小豆圖片_赤小豆的功效與作用
xiaobai 發(fā)表于 2014-02-08 22:18:00
赤小豆為常用中藥?!渡褶r(nóng)本草經(jīng)》列為中品。
別名:赤豆,紅小豆,朱砂豆。
來源:為豆科植物赤小豆的干燥種子。葉、花及發(fā)的芽亦供藥用。野生與栽培均用。
產(chǎn)地:全國大部分地區(qū)均有生產(chǎn)。
性狀鑒別:干燥的種子呈圓形而稍扁,長5~7毫米,直徑約3毫米,種皮暗紫色,平滑,微有光澤,種臍線形,白色,約為全長的2/3,中間微凹陷成一縱溝,偏向一端,背面有一條不明顯的棱脊。質(zhì)堅硬,不易破碎,除去種皮,可見兩瓣乳白色子仁。氣微,嚼之有豆腥氣并有粘性。以身干、體實、飽滿、色紫紅發(fā)暗者為佳。
主要成分:每百克含蛋白質(zhì)20.7g,鈣67g,脂肪0.5g,碳水化合物58g,粗纖維4.9g,灰分3.3g,磷3.5mg,鐵5.2mg,其外還含硫胺素、核黃素、尼克酸等。
功效與作用:赤小豆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桿菌及傷寒桿菌有抑制作用。
炮制:洗凈泥土,生用,打碎。
性味:甘、酸、平。
歸經(jīng):入心、小腸經(jīng)。
功能:除濕利水,消腫解毒,和血排膿。
主治:水腫腳氣,瀉痢下血,熱毒癰腫。
臨床應用:赤小豆性善下行,內(nèi)能通利水道,使水濕下泄而消腫,為滋養(yǎng)利水消腫良藥,治水腫、腳氣偏于虛勝者,尤為適宜;外可清血分熱毒,因其性寒入血而能降火行血,故可治療熱毒瘡瘍之癥。
1、治療水腫脹滿,腳氣浮腫,小便不利等癥,常與薏仁米冬瓜皮等配伍,亦可與鯉魚同煮服,虛性浮腫,可與紅棗配伍,長期服用,如赤豆薏苡湯。
2、用于濕熱黃疸,身黃,發(fā)熱、無汗,可與麻黃、連翹等配伍,如麻黃連翹赤小豆湯。
3、用于瘡瘍腫毒,紅腫熱痛及內(nèi)癰,大便下血,可單用煎濃汁服,或與當歸配伍。亦可研末外敷。若與冬瓜仁、桃仁、薏苡仁等配伍,可治腸癰。
4、治療流行性腮腺炎:赤小豆搗細末與雞蛋清調(diào)敷患處,一般一次即能消腫,療效顯著。
5、治療肝硬化腹水,常與活鯉魚同用,具有消腫行水利尿之功。
使用注意:性逐津液,久食令人枯燥。
用量:9~30g,或入散劑。外用:生研調(diào)敷患處。
處方舉例:1、赤小豆湯(《圣濟總錄》):赤小豆50g,桑根白皮(炙、銼)60g,紫蘇莖葉30g(銼焙)。上三味除赤小豆外,搗羅為末。每服先以豆銼60g,用水五盞煮熟,去豆,取汁二盞半,入藥末12g,生姜0.3g,煎一盞半,空心溫服。
2、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傷寒論》):麻黃(去節(jié))60g,連翹60g,赤小豆60g,杏仁40個(去皮、尖),大棗十二枚(擘),生梓白皮60g(切),生姜(切)60g,制甘草60g。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再沸,去上沫,納煮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3、赤豆薏苡湯(《瘍科捷徑》):赤小豆、薏苡仁、防已、甘草。煎湯服。
注:赤小豆有野生與栽培兩種。南方多習用野生者,北方習用栽培者,兩種商品質(zhì)量無甚區(qū)別。均同等入藥。此外,四川、云南則以“紅飯豆”入藥。河南、山西則誤將相思子充當赤豆用,二者在外形與藥效上均不相同,必須嚴格區(qū)分。
白薇圖片_白薇的功效與作用
xiaobai 發(fā)表于 2014-02-07 20:44:00
白薇為常用中藥?!渡褶r(nóng)本草經(jīng)》列為中品。
別名:白尾,龍膽白薇,山煙根子。
來源:為蘿藦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直立白薇和蔓生白薇的干燥根及根莖,野生。
產(chǎn)地:主產(chǎn)于遼寧、安徽、山東、湖北等省,全國各地多有分布。
植物形態(tài):1、直立白薇:多年生草本,莖直立,高約40~70厘米。常不分枝,披白色柔毛,折斷時有白漿。單葉對生,寬卵圓形,全緣或皺波狀,葉面疏生柔毛,葉背密生柔毛?;ù厣~腋,暗紫色,花冠5深裂。蓇突果紡錘形,成熟后開裂,內(nèi)有多數(shù)頂有白色束毛的種子。
2、蔓生白薇:莖下部直立,上部蔓生。花初開時黃綠色,后漸變?yōu)楹谧仙嗯c直立白薇相同。
性狀鑒別:根莖略呈圓柱形,直徑0.5~1.5厘米,長約5~10厘米,彎曲皺縮,呈結(jié)節(jié)狀上面有多數(shù)圓形下凹的莖痕及少數(shù)殘存的莖基。須根叢生如馬尾,細長圓柱形長5~20厘米,直徑1~2毫米,表面黃棕色,平滑或具細皺紋。質(zhì)脆,易折斷。斷面淡黃棕色,中央有一黃色木質(zhì)心,氣微味微苦。
以根條粗壯均勻、色黃者為佳。
主要成分:含白薇醇、揮發(fā)油及強心甙。
功效與作用:解熱、利尿。白薇油有強心甙反應。
炮制:切咀生用。
性味:苦、咸、寒。
歸經(jīng):入胃、肝、腎經(jīng)。
功能:清熱、涼血、利尿、除煩益陰。
主治:溫邪入營,陰虛發(fā)熱,產(chǎn)后陰虛,煩熱嘔逆、腎炎、熱淋、血淋等癥。
臨床應用:婦科應用較多。
1、用于產(chǎn)后體虛發(fā)熱,汗出過多而致頭昏者,常配其它滋陰藥。方如白薇湯。
2、用于溫熱病后期,有潮熱,下午為甚,但熱度不高,可用于清熱方劑內(nèi)加入白薇以助推熱,配生地、青蒿等。
3、用于胎前產(chǎn)后小便失禁,配白芍等分為末,以酒沖服。
用量:3~9g。
處方舉例:白薇湯《本事本》:白薇9g、當歸15g、黨參9g、甘草6g,水煎服。
注:白薇品種復雜,各地用藥習慣不同,有用同科植物白前作白薇者,有用白薇全草作白薇者,有用其它不同科植物根或全草作白薇者。京津地區(qū)習用直立白薇和蔓生白薇的根和根莖。應注意區(qū)別。
據(jù)“中藥鑒別手冊”第一冊白薇項下記述的混淆情況如下:
科名
名稱
使用地區(qū)
藥用部位
備注
蘿藦科
直立白薇
全國大多數(shù)地區(qū)
根及根莖
江西習用全草
蘿藦科
蔓生白薇
全國大多數(shù)地區(qū)
根及根莖
蘿藦科
柳葉白前
全國大多數(shù)地區(qū)河南、江蘇(常州)、安徽、江西(上饒)
根及根莖
蘿藦科
芫花葉白前
安徽江西陜西部分地區(qū)
根及根莖
蘿藦科
潮風草
吉林
根及根莖
蘿藦科
紫花合掌消
遼寧
根及根莖
蘿藦科
竹靈消
四川
根及根莖
蘿藦科
麗紅白薇
云南麗江
根及根莖
蘿藦科
徐長卿
河南陜西
根及根莖
陜西使用白薇中常混有徐長卿
蘿藦科
滇娃兒藤
云南
根及根莖
蘿藦科
卵葉兒藤
云南(永善)
根及根莖
菊科
毛大丁草
廣東廣西
全草
云南用毛大丁草根做白頭翁用
百合科
寶鐸草
貴州四川
根及根莖
百合科
方壽竹
貴州
根及根莖
鳶尾科學
白射干
江蘇(徐州)
根及根莖
虎杖圖片_虎杖的功效與作用
xiaobai 發(fā)表于 2014-02-06 21:02:00
虎杖為少常用中藥。始載于《名醫(yī)別錄》列為中品。
別名:大蟲杖、苦杖。
來源:為蓼科植物虎杖的根莖,其葉亦供藥用。野生與栽培均有。
產(chǎn)地:主產(chǎn)于河北、西北、華東、華中、華南、西南等地區(qū)。
性狀鑒別:根呈圓柱形,表面棕褐色,有縱皺及根痕,長1~7厘米,直徑0.6~2厘米。斷面皮部薄,棕褐色與木質(zhì)部較易分離,木部占大部分,呈放射狀,根莖髓中央有隔或呈空洞狀,質(zhì)堅硬,氣微弱,味微苦,澀。
主要成分:根莖含游離蒽醌甙,主要為大黃素、大黃素甲醚大黃酚。另含鞣質(zhì)和幾種糖。
功效與作用:1、抗菌作用:體外實驗,虎杖煎劑(25%)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卡他球菌、甲型或乙型鏈球菌、大腸桿菌等有抑制作用。
2、抗病毒作用;用人胚腎原代單層上皮細胞組織培養(yǎng),虎杖水煎劑液(10%)對流感亞州甲型京科68~1株病毒,孤兒病毒、單純瘡疹病毒均有抑制作用。
炮制:切片、生用。
性味:苦、平。
歸經(jīng):入肝、脾經(jīng)。
功能:祛風除濕,破血通經(jīng),消炎止痛。
主治:風濕腰腿痛,濕熱黃疸,淋濁帶下,婦女經(jīng)閉、跌打損傷。
臨床應用:虎杖的主治,其血之功與天名精相似,其療風之功與王不留行同。故對治婦科疾病、風濕關節(jié)痛、肝炎等有效。治腹內(nèi)積聚,四肢沉重,月經(jīng)不調(diào),以及黃疸肝炎等?;⒄纫晃都宸?;治風濕腰腿痛,四肢麻木,常與川牛膝、五加皮等配伍,以增加療效。
使用注意:孕婦忌服。
用量:9~30g,或浸酒。外用研末或煎水洗。
處方舉例:1、治婦人月水不利,腹脅妨悶、背臀煩疼?;⒄?0g、凌霄花30g、沒藥30g,共搗為細末。不計時間、以熱酒沖服3g。(《圣惠方》)。
2、治膽囊結(jié)石:虎杖30g,煎水服。如兼黃疸,可配合金錢草等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藥》)。
雞血藤圖片_雞血藤的功效與作用
xiaobai 發(fā)表于 2014-02-05 19:15:00
雞血藤為較常用中藥。始載《植物實圖考》?,F(xiàn)市售商品來源復雜,植體命名不一,商品形態(tài)也有差異。
別名:血藤。
來源:為豆科藤本植物白花油麻藤密花豆、香花崖豆藤雞血藤等的干燥藤莖。野生。雞血藤《中藥志》定名為白花油麻藤《中藥鑒別手冊》定名為密花豆,南京《藥材學》定名為昆明雞血藤,但這三本書上所繪制的雞血藤橫切面圖譜基本相似,這三種藤莖有否不同之處,還待今后調(diào)查研究。
產(chǎn)地:主產(chǎn)于廣西、云南、廣東等地。
性狀鑒別:呈扁圓柱形,稍彎曲,直徑1.5~5厘米或更大些,長達10余米或更長,多截成1米左右的段。表皮灰棕色,有明顯的縱溝棱以及點狀皮孔。橫切片呈不規(guī)則的扁圓片狀、厚2~5毫米,木質(zhì)部淡紅棕色,密布孔洞導管,似帶血鹿茸切成的砂片;韌皮部形成環(huán)圈和偏向一側(cè)的半圓形環(huán)圈數(shù)個,上面有紅棕色樹脂狀分泌物。其中第一環(huán)圈中央有凹入的圓形小髓心。質(zhì)堅硬而脆。氣微,味澀微苦。
此外天津市尚運銷福建產(chǎn)的雞血藤片,雞血藤較粗大,多為斜切片,直徑3~10余厘米,厚0.5~2厘米。表皮較粗糙,亦有由滲出物形成的深棕色環(huán)圈,呈同心環(huán)狀或偏心環(huán)狀,中央有髓心或無髓心,木質(zhì)部淡紅棕色,導管孔洞不及以上商品清晰緊密。斷面較粗糙顯纖維性。質(zhì)略輕泡。氣味同上。按《中藥鑒別手冊》記述原植物應為常春油麻藤。
以藤片均勻,切面有滲出物、形成的環(huán)圈數(shù)層,質(zhì)堅實者為佳。
主要成分:香花巖豆藤含雞血藤醇和鐵質(zhì)。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脈,暖腰膝?,F(xiàn)代實驗初步發(fā)現(xiàn)有降低血壓作用:對離體子宮有抑制作用,對在位子宮有興奮作用,能增強子宮節(jié)律性收縮;對小白鼠子宮24小時總磷代射有促進作用。
炮制:切片,生用。
性味:苦,溫。
歸經(jīng):入肝、腎經(jīng)。
功能:補血行血,通經(jīng)絡,強筋骨。
主治:血虛之月經(jīng)不調(diào),肌肉麻木,筋骨無力,腰膝酸痛,癱瘓等癥。
臨床應用:用于養(yǎng)血補血、活血祛風而通絡止痛。
1、治風濕痹痛。平素氣血虛弱而患有慢性風濕的老人和婦女最適用,多配補血藥和祛風濕藥,如桑椹子、烏豆衣等,或配牛膝半楓荷、楓香寄生,防已,海風藤等,方如雞血藤湯。
2、治老人手足萎弱、麻木癱瘓、眩暈,由血脈瘀滯、類中風等引起者(包括腦血管意外所致的肢體癱瘓在內(nèi)),可在病情穩(wěn)定期用雞血藤調(diào)補氣血、行滯而活絡,配桑椹子、丹參、杜仲、山萸肉等。
3、治月經(jīng)不調(diào)、經(jīng)閉腹痛,由血虛引起者較適宜,常配四物湯同服。
4、近年來,用于治療腫瘤患者在放射治療過程中引起的白細胞減少,收效較迅速而持久,用后3~4天即見白細胞開始回升??捎秒u血藤30g,配黃芪15g,大棗5枚,水煎服,或服雞血藤片劑、糖漿劑。
5、試用于治療再生障礙性貧血,以雞血藤60~120g,雞蛋2~4只,八碗水煎成大半碗水,每口一劑,長期服用。又可配其他補血藥和何首烏、熟地、當歸等,方如再障方。
附:1、雞血藤藥性平和,連續(xù)服用2~3個月一般也未見有什么副作用,有虛火者也可服;
2、雞血藤膠(膏)藥性和功用與雞血藤基本相同,但補力更勝,補血氣、強筋骨功效更好。
用量:雞血藤每日用15~60g,分2~3次服。亦可浸酒服。雞血藤膠用9~15g,最好在服其他湯藥時焗溶調(diào)勻后溫服。也可以早晚用溫開水溶化后服,有飲酒習慣者可用酒溶服。
處方舉例:1、雞血藤湯:雞血藤15g,半楓荷30g,當歸15g,牛膝9g,楓香寄生15g,海風藤15g,豆豉姜15g,水煎服。
2、再障方:雞血藤30g,首烏2.4g,丹皮9g,熟地15g,五爪龍30g,地稔30g,云苓15g,白術15g,當歸12g,水煎服(必要時加阿膠9g)。
注:除上述雞血藤外,江西省有豆科植物豐城雞血藤又名山雞血藤,雞血藤呈圓柱形,只有一圈滲出物形成的圓形環(huán)圈。廣西另用豆科亮葉雞血藤作雞血藤使用。云南祿勸縣使用豆科植物巴豆藤作雞血藤使用。云南風慶縣(古稱順寧)使用木蘭科異型南五味子和中間南五味子的藤莖作雞血藤使用,雞血藤據(jù)《中國藥學大辭曲》記載為清代原作雞血藤。
1961年前華北、東北、中南、華東、多數(shù)地區(qū)以木通科植物大血藤(紅藤)作雞血藤使用。
1961年《中藥志》第三冊出版后有些地區(qū)根據(jù)第三冊的說明已逐步更,但現(xiàn)仍有部分地區(qū)作雞血藤用。云南、江西、廣西等雞血藤產(chǎn)地,多用當?shù)禺a(chǎn)品加工成雞血藤膏運銷各地,有的在熬膏時加入部分副料,如云南風慶縣雞血藤膏取糯米、麥芽作成的糖漿和紅花、續(xù)斷、牛膝、黑豆煮成的藥液,再和雞血藤原膏三者混膈,濃縮成膏。雞血藤呈長方塊狀,表面黑褐色,平滑而有光澤,氣微香,味甘澀。
《中藥志》記載風慶雞血藤膏據(jù)稱系用豐城雞血藤加工而成,但據(jù)《中藥鑒別手冊》記述云南風慶使用的雞血藤為木蘭科異型南五味子和中間五味子的藤莖。
淫羊藿圖片_淫羊藿的功效與作用
xiaobai 發(fā)表于 2014-02-04 22:24:00
淫羊藿為較常用中藥。始載《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列為上品。
別名:羊藿葉、仙靈脾、三枝九葉草。
來源:為小蘗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淫羊藿、箭葉淫羊藿心葉淫羊藿的干燥莖葉,少數(shù)帶有根莖及須根。均為野生。
產(chǎn)地:主產(chǎn)于四川、陜西、湖南、湖北等省,其他各地山林地區(qū)均有分布。
性狀鑒別:1、淫羊藿:莖細長圓柱形,干后多扁縮,長15~30厘米,直徑1~3毫米,棕色或黃色,具縱棱,無毛,中空。葉為2回3出復葉,小葉片九枚,故習稱三枝九葉草。小葉片卵狀心形,長4~9厘米,寬2.5~8厘米,葉端尖銳,葉基心形,葉緣具剌毛鋸齒,葉面深綠色,光滑,有光澤,葉背灰綠色或黃綠色,葉脈上疏生黃白色柔毛,紙質(zhì)。氣無,味苦。
2、箭葉淫羊藿:莖細長圓柱形,長20~45厘米,直徑1~3毫米,黃色,光滑,中空。葉為1回3出復葉,小葉片卵狀披針形,長4~9厘米,寬2.5~5厘米,葉端漸尖呈刺狀,葉基箭簇形,葉緣具剌鋸齒,葉面灰綠色或棕綠色,光滑,有光澤,葉背淺灰綠色,密被白色伏毛,革質(zhì)。氣無,味苦。
3、心葉淫羊藿:莖細圓柱形,長10~20厘米,棕黃色,具縱棱,中空。葉為2回3出復葉,小葉片圓心形,長2.5~5厘米,寬2.5~5厘米,葉端短尖,葉基心形,葉緣具細剌狀鋸齒,葉面灰綠色,光滑,有光澤,葉背淺灰綠色,生有直立柔毛,紙質(zhì)。氣無,味苦。
以上均以葉色青綠,葉片整齊不碎者為佳。
主要成分:莖、葉含淫羊藿甙、維生素E。根和根莖含去氧甲基淫羊藿甙、巨花精(又名廣玉蘭鹼)。
功效與作用:1、興奮性機能。臨床觀察認為有此作用,但在實驗上,結(jié)果不一致。有報告謂淫羊藿在實驗動物身上能促進精液分泌,葉和根部作用最強,果實次之、莖最弱。但近年來的一些試驗未能證實此項作用。
2、降血壓。對麻醉家兔、正常的和腎型高血壓的大白鼠都可使血壓下降。主要是由于周圍血管舒張所致。
3、抗病毒。其煎劑對脊髓灰質(zhì)炎病毒ⅠⅡⅢ型、Sabin Ⅰ型均有顯著抑制作用(直接滅活)。
炮制:擇凈雜質(zhì)。有根者去掉。切絲羊脂炒用。
性味:辛、溫。
歸經(jīng):入肝、腎經(jīng)。
功能:補肝腎,強筋骨,助陽益精,祛風濕。
主治:陽痿,腰膝軟弱,風寒濕痹,四肢麻木等癥。
臨床應用:1、用于治療腎虛陽萎、婦女不孕。前人的經(jīng)驗用淫羊藿酒(淫羊藿30g,浸米酒0.5K,20日后可服),現(xiàn)代實踐用20%淫羊藿酊(即酒精浸劑)每日3次。每次5毫升,飯前服,對治療陽痿、遺精、早泄、有一定效果。此方治抑制型神經(jīng)衰弱。覺困倦無力。反應遲鈍、記憶力下降,效果也較好。除用酊劑外,也可用復方水煎,方如羊藿三子湯。不育者可試用淫羊藿治療,配鎖陽,蛇床子為基本方浸酒,男加黨參、巴戟、胡蘆巴,女加八珍湯。
2、用于治療痹癥,尤其下肢癱瘓?zhí)弁?,或筋骨攣縮,手足麻木。前人只限于用以治風濕痹痛,現(xiàn)代擴大了這方面的適應證,發(fā)現(xiàn)淫羊藿、桑寄生有抑制度脊髓灰質(zhì)炎病毒的作用,臨床用以治療小兒麻痹癥急性期和后遺癥期,取得一定效果。方如羊藿桑寄湯和抗麻痹注射液。
3、用于治療高血壓病,適用于陰陽兩虛者,表現(xiàn)面色蒼白、腰膝酸軟、夜尿、舌質(zhì)淡紅、脈細,在男子則有陽萎滑精,在女子則有月經(jīng)不調(diào),常配其他補腎滋陰藥如仙茅、巴戟、黃柏、知母等,方如二仙湯。此方對婦女更年期高血病也適用。實驗證明,二仙湯對實驗動物確有降壓作用。又臨床追蹤觀察,二仙湯對高血壓病的遠期療效較好,優(yōu)于降壓靈。
使用注意:1、淫羊藿性較燥烈,能傷陰助火,有些人服后會出現(xiàn)頭暈、嘔吐、口燥、口渴、流鼻血等反應;
2、與巴戟、蓯蓉比較,功用類似但淫羊藿性躁不潤,傷陰效果遠過于巴戟、蓯蓉;
3、陰虛火盛、五心煩熱、有夢遺精、性欲亢進者忌用。
用量:6~12g。長期服用者,宜研末制丸,或浸酒服(例如配鎖陽、南棗等),或作燉品服(加南棗、生姜等)。
處方舉例:羊藿三子湯:淫羊藿9g,杞子12g,沙苑子9g,五味子6g,山萸肉9g,水煎服。
羊藿桑寄湯:淫羊藿3g,桑寄生6g,鉤藤6g,水煎服。
抗麻痹注射液(鄭洲中藥制藥廠):含淫羊藿、桑寄生各等傷。治小兒麻痹癥急性期效果較好,每天2次,每次肌注1支(2毫升)。對小兒麻痹后遺癥也有一定幫助,主要是作穴位封閉,可配合肌注,隔天1次,每次4毫升,與穴位封閉間隔進行。
二仙湯:見仙茅項下。
注:1、除去上述三種淫羊藿通用較廣外,還有葉形或花形不一的多數(shù)品種,據(jù)科學出版社《中藥研究文獻摘要》記載,淫羊藿屬植物現(xiàn)已定有學名的共19種,其中絕大多數(shù)產(chǎn)在我國,有多種可供藥用。
2、在貴州湄潭、遵義地區(qū),藥用根莖,商品稱“仙靈牌”。
胖大海圖片_胖大海的功效與作用
xiaobai 發(fā)表于 2014-02-03 21:42:00
胖大海為常用中藥,始載《本草綱目拾遺》。
別名:大海、膨大海、安南子。
來源:為梧桐科植物落葉喬木胖大海的干燥成熟種子,為進口商品。
產(chǎn)地:越南、泰國、印尼、馬來西亞、緬甸、柬埔寨、老撾等地。
性狀鑒別:種子呈橢圓形,長約2~3厘米,直徑1~1.5厘米,先端鈍圓,基部略尖。表面棕色或暗棕色,微有光澤,具細密的抽皺溝棱,基端具黃棕色略圓形種臍。外種皮共分為四層,外表層薄如紙,疏松易剝落,二層為網(wǎng)脈層,棕黑色較厚,斷面有光澤,遇水即膨大成海綿狀(故名胖大海),第三層棕色,內(nèi)層淡黃棕色,均略革質(zhì),內(nèi)包子葉兩片,暗棕色。氣微味淡。
以種子粒大,無破碎者為佳。
主要成分:種皮含粘漁皮。另含半乳糖、戊糖、阿拉伯糖等。
功效與作用:清肺熱、開肺氣、潤燥、通便。
1、消炎。作用原理未全明了,實驗已知胖大海對流感病毒PR8株有較強的抑菌作用。
2、緩瀉。其外皮、軟殼皮吸水量大,服后增加腸內(nèi)容積,產(chǎn)生機械性刺激促進腸蠕動而通便,此外也可能與其對副交感神經(jīng)的作用有關。
3、降壓。其種仁的煎液有降血壓作用。
此外:臨床觀察還有利尿和止痛作用。
炮制:生用。
性味:甘淡,微寒。
歸經(jīng):入肺、大腸經(jīng)。
功能:開肺解表,清熱利咽,通便。
主治:風熱失音,咳嗽、咽喉腫痛。
臨床應用:1、用于開音,治風火犯喉而致的聲音嘶?。▽俜螣崧晢。缂毙匝屎硌祝?,配菖蒲薄荷等焗服,方如開音飲。此方對消除造局部炎癥、水腫,從而減輕聲啞有幫助。
2、用于通便,適宜于頭目風熱疾患(如外感風熱而致的頭痛、牙痛眼紅腫痛)合并有大便熱結(jié)者,單用即有通便清熱的效果,可用12~15粒,以沸水沖浸,然后去皮除核,加入白糖和勻,一日分2~3次服用。
3、用于透疹,治麻疹出疹不快,以胖大海、芫荽煮水敷洗,有較好效果。
用量:內(nèi)服一般每次1~4枚,每日2~3次。外用適量。
處方舉例:開音飲:胖大海1~2枚,菖蒲4.5g,薄荷2.1g,沸水焗服。
注:過去多認為新加坡大海品質(zhì)最佳又名星大海。據(jù)了解新加坡并非產(chǎn)地,而是集散口岸,胖大海到新加坡后,多進行挑選,分等出售。根據(jù)解放后進口的胖大海觀察,認為越南產(chǎn)品顆粒較大橢圓形,表皮棕色,少破碎,品質(zhì)較佳。
菊花圖片_菊花的功效與作用
xiaobai 發(fā)表于 2014-02-02 22:25:00
菊花為常用中藥?!渡褶r(nóng)本草經(jīng)》列為上品。商品根據(jù)產(chǎn)區(qū)的不同,分為毫菊、滁菊、貢菊、杭菊、懷菊、黃菊等數(shù)種。
別名:白菊花、甘菊花。
來源: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菊的干燥頭狀花序。栽培。
產(chǎn)地:全國各地均產(chǎn)并互有引種。
毫菊花:主產(chǎn)于安徽毫縣,渦陽及河南商丘;
滁菊花:主產(chǎn)于安徽滁縣;
貢菊花:(微菊)主產(chǎn)于安徽歙縣;
杭菊花:(白茶菊)主產(chǎn)于浙江桐鄉(xiāng),海寧;
懷菊花:主產(chǎn)于河南沁陽,武陟;
黃菊花:(大小兩種)主產(chǎn)于浙江、海寧;
川菊花:主產(chǎn)四川中江。
采收加工:11月間,當花正盛開時采收。各種菊花加工方法如下:
白菊花:系將花枝割下,捆成小扎,倒掛陰干,然后剪下花頭。
滁菊花:系摘取頭狀花序,經(jīng)硫磺熏過,曬成6成干時,用篩子篩,使成圓球形,再曬干。
貢菊花:系摘下花后用火烘干。
杭菊、大黃菊:系摘下花后,上蒸籠蒸過曬干;小黃菊則用火烘干。
性狀鑒別:頭狀花序,外層花瓣(舌狀花)多呈扁平單片狀。中間有黃色的圓盤狀花心(多數(shù)管狀花聚合而成)基部有綠色花蒂,由3~4層葉狀物(總苞片)組成。氣清香,味甘微苦。由于產(chǎn)區(qū)和加工方法不同(實際品種不一),各地產(chǎn)品略有差異。
1、毫菊花:花大足壯,花瓣長而緊密,長約1~2厘米。將花冠捋齊與蒂粗細相等。色白。
2、滁菊花:形狀與毫菊類似,惟花朵較小。多皺縮呈絨球狀,花心較松。
3、貢菊花:花朵小,花瓣密而短,色白。蒂綠而鮮艷,花心金黃色。
4、杭菊花:因加工蒸過而呈壓迭狀。朵大瓣闊而疏,色白微黃,花心較大,深黃色。蒸過的大黃菊與其相似,只瓣為黃色。
5、懷菊花和川菊花:花大瓣長。約1~2厘米,多為黃白色,帶有淺紅色或棕紅花的花瓣?;ㄐ募毿?,淺棕色,質(zhì)松而柔軟。
6、小黃菊(烘黃菊):為黃菊花小的頭狀花序或未開放的花蕾。
白菊花均以白色,花完整,不散瓣,香氣濃,無梗葉者為佳。黃菊花則以色黃者為佳。
主要成分:含腺嘌呤、水蘇鹼、膽鹼等,并含揮發(fā)油。
功效與作用:疏風散熱、解毒、明目、其原理為:
1、消炎,利尿。
2、抗菌。杭菊花在體外對金黃色葡萄球菌、B溶血性鏈球菌、宋內(nèi)氏痢疾桿菌、傷寒桿菌等有抑制作用。
此外:白菊花在體外對色毛癬菌等多種皮膚真菌,有不同種度的抑制作用。
炮制:生用或炒炭。
性味:甘、苦、微寒。
歸經(jīng):入肺、肝經(jīng)。
功能:疏風除熱,清肝明目。
主治:頭目風熱,眩暈,頭痛目赤等癥。
臨床應用:各種菊花都有不同程度的清散風熱、解熱、解毒(消炎)、明目等作用,但各有所長。
甘菊花(白菊花)養(yǎng)肝明目的功效較好,常用于肝腎陰虛引起的目暗。滁菊花為白菊花的一種,功用相同,其品質(zhì)較優(yōu),鎮(zhèn)痛鎮(zhèn)靜的作用較好。
杭菊花(黃菊花)疏散風熱的能力較好,常用于外感風熱,頭痛、目赤。
野菊花清熱解毒的能力較強,擅長治療疔瘡腫毒(詳見下條)。
具體用途如下:1、用于治療外感風熱。杭菊花配桑葉、薄荷等。
2、用于治風熱眼痛(結(jié)膜炎)。杭菊花配白蒺藜、木賊,水煎服,也可用其熱蒸氣熏眼。
3、用于治肝陽上亢引起的頭痛(相當于高血壓病早期的頭痛)。甘菊花配夏枯草,鉤藤等。
4、用于治肝腎不足(如慢性肝炎、視神經(jīng)炎時)引起的頭暈眼花。甘菊花配杞子,方如杞菊地黃丸(湯)。
用量:3~18g。
處方舉例:杞菊地黃湯(《醫(yī)級》):杞子12g,甘菊花9g,熟地15g,茯苓9g,淮山12g,澤瀉9g,山萸肉9g,丹皮6g,水煎服。
注:上述幾種菊花,均為藥用之甘菊,但以毫菊,懷菊為主,習慣認為毫菊優(yōu)于懷菊。杭菊:原為茶行經(jīng)營,多做茶用,故名茶菊。滁菊:香氣濃郁而幽雅,為菊花中之珍品(過去多在加工時灑上綠豆粉)。貢菊:京津及福均稱之“滁菊”,京多做茶用。黃菊:京津習用大黃菊。在應用上各隨大夫處方。在功效上,疏風散熱多用杭菊、黃菊;平肝明目,多用白菊滁菊(貢菊)。
白茅根圖片_白茅根的功效與作用
xiaobai 發(fā)表于 2014-01-24 00:55:00
白茅根為常用中藥,《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列為中品。
別名:毛草根。
來源:為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茅的根莖。野生。
產(chǎn)地:全國各地均產(chǎn)。
性狀鑒別:根莖細長圓柱形,通常不分歧。長約50厘米以上,直徑約2~4毫米。表面乳白色或淡黃色,有光澤。節(jié)明顯,節(jié)上有殘留的鱗葉,根及芽痕。味微甜。
以色白,條肥壯,無須根,味甜者為佳。
主要成分:含大量鉀鹽。并有蘆竹素、白茅素、木蜜糖、果糖、葡萄糖、檸檬酸、草酸等。
功效與作用:1、利尿。白茅根水浸劑對正常動物有利尿作用,有效成分可能主要為鉀鹽。
2、止血。茅花止血作用較顯著,能縮短出血時間和凝血時間,并能降低血管通透性。
炮制:切咀:(1)鮮用。(2)生用。(3)炒炭。
性味:甘寒。
歸經(jīng):入心、脾、胃三經(jīng)。
功能:清熱涼血,止血。利尿。
主治:熱病煩渴,吐衄,尿血,水腫,黃疸,肺熱咳喘等癥。鮮用涼血益陰。炒炭去瘀止血。
臨床應用:1、用于治療咳血、鼻衄、尿血而屬熱證者,但單用效力不大,需配生地、黑山梔、藕節(jié)等。
2、用于治療急性腎炎,取其有利尿消腫作用,目前常配車前草、玉米須等,據(jù)初步觀察,有近期治愈效果,方如急性腎炎方。
3、用于治療溫熱病煩渴(配蘆根)、惡心嘔吐(配葛根)。
此外,用茅根水煮豬肉,或以茅根、赤小豆煎湯,對治療黃疸水腫有一定作用。單用茅根煎湯代茶喝,可清熱利尿。
用量:茅根12~30g,茅花3~9g。
處方舉例:急性腎炎方:茅根15g,車前草9g,玉米須15g,仙鶴草9g,鷹不泊9g,漳柳頭15g,水煎服。
海金沙圖片_海金沙的功效與作用
xiaobai 發(fā)表于 2014-01-24 00:17:00
海金沙為常用中藥。始載于《嘉祐本草》。
別名:左轉(zhuǎn)藤灰。
來源:為海金沙科植物海金沙的成熟孢子,其草及根莖亦供藥用,系野生植物,多生長山坡及山林內(nèi)。
產(chǎn)地:主產(chǎn)于廣東、浙江、江蘇、江西等地。
性狀鑒別:海金沙為均勻的細微粉末。棕黃色。質(zhì)極輕,用手捻之有光滑感,置于掌中,可由指縫中滑落;撒在水中則浮于水面,加熱后逐漸下沉;易著火燃燒而發(fā)爆鳴及閃光,不留灰渣。
以干燥,黃棕色、質(zhì)輕光滑,能浮于水,無泥沙雜質(zhì),引燃時爆響者為佳。
主要成分:含脂肪油。另含一種水溶性成分海金沙素。
功效與作用:海金沙甘淡利尿,寒可清熱,其性下降,善清小腸、膀胱濕熱,功專利水,為治淋癥要藥,對熱淋莖中痛尤為有效。善滲利之品。多能傷陰,故腎陰虛者慎用。海金沙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福氏痢疾桿菌、傷寒桿菌均有抑制作用。
炮制:篩去莖葉,生用。
性味:甘、寒。
歸經(jīng):入膀胱、小腸經(jīng)。
功能:清熱解毒,利水通淋。
主治:治尿路感染、尿路結(jié)石、白濁、白帶、肝炎、腎炎水腫、咽喉腫痛、痄腮、腸炎、痢疾、皮膚濕疹、帶狀皰疹。
臨床應用:用于膀胱濕熱、小便短赤、淋瀝澀痛之熱淋、血淋等,單用有效,或與滑石、甘草等配伍同用。海金沙有消炎退熱之功,配大青葉用治感冒發(fā)燒,上呼吸道炎癥等有較好療效。
使用注意:1、(《本草逢源》)。“腎臟真陽不足者忌用”。
2、(《本草經(jīng)硫》)?!靶”悴焕爸T淋由于腎水真陰不足者勿服”。
用量:4~9g;或研末服。
處方舉例:(《本草圖經(jīng)》):治小便不通,臍下滿悶,海金沙30g,臘面茶15g。二味搗研令細。每服9g,生姜、甘草湯調(diào)下。
附:海金沙草
別名:竹園菜。
來源:同海金沙。藥用為其全草。
主要成分:藤含氨基酸、糖類、黃酮甙和酚類。葉含黃酮類。
藥理作用:其功效與海金沙同,但更長于清熱解毒,除用于小便短赤澀淋痛癥外,又可用于癰腫療毒、腮腺炎、急性肝炎等。
性味:甘寒。
功能:清熱解毒,利水通淋。
主治:尿路感染,尿路結(jié)石,小便不利,白濁帶下,腎炎水腫。濕熱黃疸,丹毒等癥。
用量:24~30g(鮮品30~90g);或研末服。外用:煎水洗或搗敷。
處方舉例:
1、治熱淋急痛(《夷志堅》)。海金沙草研末,生甘草率煎湯,調(diào)服6g,或加滑石。
2、治顯熱黃疸(《廣西中藥》)。海金沙草、田基黃、雞骨草各30g,水煎服。
附:海金沙根
別名:鐵蜈蚣、鐵絲草。
來源:同海金沙。藥用其根及根莖。
性味:甘、淡,寒;無毒。
功能:清熱解毒,利濕消腫。
主治:肺炎、乙腦、急性胃腸炎,黃疸型肝火,濕熱腫滿、淋病。
用量:鮮品30~60g。
處方舉例:
1、治肺炎(《江西草藥》)。海金沙根,馬蘭根、金銀藤、抱石蓮(均鮮品)各15g,水煎服。
2、治乙型腦炎(《江西草藥》)。海金沙根30g,瓜子金15g,鉤藤根15g,金銀藤30g,菊花30g,(上述均鮮品)。水煎,加水牛角適量磨汁服。
降香圖片_降香的功效與作用
xiaobai 發(fā)表于 2014-01-21 23:59:00
降香為少常用中藥。始載《證類本草》?!侗静菥V目》名降真香,列入木部香木類。過去均為進口,現(xiàn)市售商品,主要為國產(chǎn)的花櫚木。
別名:降真香、紫降香。
來源:為豆科植物小喬木花櫚的干燥根及心材。野生。
產(chǎn)地:主產(chǎn)于廣西海南島。此外,云南、四川、貴州、福建等地亦有分布。
性狀鑒別:商品均已削去外皮,斷截成15~30厘米的段塊。表面紫棕色或暗紅紫色,有刀削痕和縱直細紋,多較光滑。質(zhì)堅硬,體重。微有香氣,點燃后較濃,燒后留有白灰,味微苦。以紫紅,堅硬,香氣濃者為佳。
主要成分:含揮發(fā)油。
功效與作用:理氣鎮(zhèn)痛、行瘀止血。實驗證明降香能顯著縮短家兔血漿再鈣化時間。
炮制:鎊片或劈碎。
性味:辛,溫。
歸經(jīng):入心包,肝經(jīng)。
功能:行瘀止血、消腫止痛。
主治:金瘡出血,跌打損傷,疼痛,瘀血腫痛等癥。
臨床應用:1、用于跌打損傷。凡有瘀血停滯作痛,或體內(nèi)、體外出血(不甚嚴重者),都可應用。常配乳香、沒藥、三七、自然銅等制成丸、散(研成極細末)內(nèi)服或外敷,能止血生肌、鎮(zhèn)痛。
2、用于理氣化瘀止痛,功用大致與檀香相同,故可用子代替檀香治療真心痛(冠心病引起的心絞痛),常配活血藥同用,方如冠心二號方。據(jù)觀察,本方治冠心病療效較好,能減輕癥狀。
此外,降香配枳殼、橘紅,能健胃醒脾,降氣化痰。
使用注意:脈實便秘、陰虛火盛、血熱妄行者均忌服。
用量:研末沖服2.4~3g;入煎劑用3~6g。
處方舉例:冠心二號方(北京地區(qū)防治冠心病協(xié)作組):降香15g,丹參30g,赤藥15g,川芎15g,紅花15g,作沖劑,每日一劑,分三次沖服,一療程四周,可連續(xù)用三療程。
注:1、過去進口的降香,為蕓香科植物降真香樹的心材。產(chǎn)自印度、越南、泰國、菲律賓等地,我國廣東、廣西、云南雖有分布,但未供藥用,其性狀與現(xiàn)用之花櫚木相似,唯質(zhì)較重,紋理致密、色紫而潤,氣香濃而味辛辣。
2、豆科植物紫檀樹亦名花櫚木,我國廣東、云南南部有分布,其心材也可作降香藥用。性狀與花檀木近似。
伸筋草圖片_伸筋草的功效與作用
xiaobai 發(fā)表于 2014-01-21 23:50:00
伸筋草為常用中藥。始載《分類草藥性》。
別名:石松、獅子草。
來源:為石松科植物石松的全草。其子(石松子)亦入藥。均為野生。
產(chǎn)地:生產(chǎn)于湖北襄陽、孝感專區(qū)。此外,江蘇、安徽、貴州等省亦產(chǎn)。
性狀鑒別:伸筋草莖彎曲細長,處處生根,長約30~120厘米,直徑約1~3毫米。形較扁,表面黃褐色。通常根上的外皮脫落后露出黃色心。莖上多分枝,向上如風尾,密生黃綠色的細長鱗葉,質(zhì)柔而韌,不易折斷,斷面白色,外層有青黃色的薄皮。無臭、味淡。
以身干、莖長、黃綠色,無雜質(zhì)者為佳。
主要成分:全草含石松堿、石松寧堿、菸堿、鉀鹽、伸筋草醇,此外,尚含揮發(fā)油及醣類等。
功效與作用:據(jù)抗菌試驗,其石松堿成分對福氏痢疾桿菌、宋內(nèi)氏痢疾桿菌高度敏感,對志賀氏痢疾桿菌中度敏感。
此外,石松也有利尿,增進尿酸排泄的作用,還能解除小兒之痙攣性潴尿溜及便秘。
炮制:切段、生用。
性味:苦、辛、溫。
功能:祛風散寒、除濕消腫、舒筋活血。
主治:風寒濕痹,關節(jié)酸痛,皮膚麻木水腫、跌打損傷。
臨床應用:伸筋草有祛風散寒、活血通路之功,治風濕痹痛、筋脈拘攣、跌打損傷等常與桑枝、威靈仙、五加皮等配伍以增強療效;若用于跌打損傷,可與赤芍藥紅花、蘇木活血祛瘀藥配伍同用。
使用注意:孕婦及出血過多者忌服。
用量:9~15g;或浸酒。外用:搗敷患處。
處方舉例:1、治風痹筋骨不舒:伸筋草15g,水煎服。(《嶺南采藥錄》)。
2、治關節(jié)酸痛、手足麻痹:伸筋草30g,絲瓜絡15g,爬山虎15g,大活血9g,水、酒各半煎服。江西(《中草藥學》)。
附:石松子
來源:同伸筋草。藥作其孢子。
性狀鑒別:干燥的孢子微細而疏松,呈粉末狀,淡黃色,質(zhì)輕,無吸濕性。于器皿中稍加振搖即易滑動。入水時浮于水面,煮沸則下沉。能浮在氯仿表面,但在松節(jié)油及純乙醇中則下沉。吹入火焰中燃燒,有閃光及響聲。無臭味。
主要成分:石松子(孢子)含脂肪油。油的成分為石松子油酸及多種不飽和脂肪酸的甘油酯。孢子中尚含纖維、木聚糖等。
藥理作用:孢子口服1克/天,連服2天,可引起切除卵剿的大鼠出現(xiàn)動情期;其氯仿提取物也有雌激素樣作用。
主治:皮膚糜爛。
處方舉例:治小兒夏季汗疹及皮膚濕爛。石松子粉,滑石粉等份。研均,撲身。(《現(xiàn)代實用中藥》)。
常山圖片_常山的功效與作用
xiaobai 發(fā)表于 2014-01-19 23:35:00
常山為較常用中藥,《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列為下品。商品來源復雜,全國大部分地區(qū)習慣認為雞骨常山為正品。
別名:雞骨常山、黃常山。
來源:為虎耳草科植物落葉小灌木黃常山的干燥根。野生或栽培。
產(chǎn)地:主產(chǎn)于四川、貴州、湖南、湖北等省。
性狀鑒別:根圓柱形,彎曲不直,直徑約會0.3~2厘米,多斷切為長10~15厘米的節(jié)段,栓皮較薄均已脫落。表面黃色,光滑,顯細縱紋。頭大尾細,下部多有分歧,質(zhì)堅硬,形如雞骨,不易折斷,折斷時有粉塵飛出。斷面黃白色,有放射狀紋理。氣微,味苦,久嚼令人作嘔。
以質(zhì)堅實,條均勻光滑,表面及斷面黃色者為佳。
主要成分:含常山鹼甲、乙、丙,此外還含有常山次鹼和傘花內(nèi)酯等。
功效與作用:常山是治療瘧疾的要藥,能化痰抗瘧、清熱利水。動物實驗證明有下列作用:
1、抗瘧。常山對實驗性瘧疾感染,有顯著療效。有效成分為常山鹼。常山鹼乙、丙的作用強度約為奎寧的89~152倍,近年也證明常山鹼乙對惡性瘧疾和間日瘧,急性發(fā)作時有較好的療效,能迅速控制癥狀,血中瘧原蟲陰轉(zhuǎn),但不能根治。其主要副作用為嘔吐,胃腸道外給藥也會引起嘔吐。
2、催吐。作用較強大,其原理主要是刺激胃腸道引起的反射作用。
3、退熱。動物實驗證明,常山有明顯確定的退熱作用。此作用可能與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抑制有關。
4、抗病毒。體外實驗證明,常山對甲型流行感冒病毒PR8有抑制作用,對感染流感的小鼠也有效果。
5、抗阿米巴。體外和動物實驗、治療,均證明對阿米巴原蟲有一定抑制作用。
6、其他作用。運動實驗證明,常山鹼甲、乙、丙靜脈注射于麻醉狗,能引起血壓下降;對有孕子宮多呈興奮作用,體外試驗對艾氏腹水癌細胞有一定的殺滅作用。
炮制:切片、生用。
性味:辛、苦、寒、有小毒。
歸經(jīng):入肝、肺經(jīng)。
功能:吐痰、行水、截瘧。
主治:新久瘧,老痰積飲,欲吐不能,胸脅脹滿等癥。
臨床應用:1、用于抗瘧,為中醫(yī)藥治瘧的要藥,歷代醫(yī)家廣泛應用常山治療各種瘧病。現(xiàn)代的實踐認為,常山對治療間日瘧和三日瘧有療效,可作為主要控制癥狀的抗瘧藥使用,常配烏梅、川連、檳榔、草果、法夏、北杏、黃柏等,代表方為常山飲。但因其有較嚴重毒性,且在治療量下也有催吐等劇烈副作用,因此,臨床應用的價值大受限制、要消除其副作用,有待進一步研究,加以解決。
2、引吐積痰、毒物,以常山配伍甘草,溫服取吐,治胸中痰飲、食物中毒、宿食停留于胃者,取其能涌吐出老痰、積痰和宿食,但是注意只在邪盛體壯的情況下才適用。
附1:1、常山的副作用:為服后嘔吐,生用、重用則吐作用更加明顯,因此,一般用酒制和炒過,或配入檳榔草果、法半夏、烏梅等,能減少其副作用,如著名的“七寶飲”、“常山飲”即按此配伍,可減少惡心、嘔吐等副作用;脾胃虛寒、胸悶氣滯者,配藿香也能止嘔。又其葉服后致吐,故煎藥前應先剔除其葉;2、關于常山與甘草同用問題,有認為常山配甘草必嘔,但歷代治瘧代表方劑,許多都用常山與甘草相配,看來只要同時再適當配伍其他藥以防嘔吐,常山與甘草的配伍并不禁忌。
用量:4.5~9g(抗瘧),3.4~4.5g(祛痰)。
處方舉例:常山飲(《局方》):常山9g、貝母9g、草果4.5g、檳榔12g、烏梅6g、生姜9g、大棗12g,水煎服。
七寶飲:常山9g、檳榔9g、鱉甲9g、烏梅3個、紅棗3g個,甘草9g、生姜3g片,水煎服。
附2:蜀漆為常山苗。味辛、性平、有毒。功用與常山同,但催吐作用較常山更強,現(xiàn)代更少用。
注:除上述常山外還有以下10種:
1、山常山。產(chǎn)于中南華東南北各地,為小蘗嚎豬刺,三顆針,廬山小蘗等多種植物的干燥根,根彎曲不直,一般長15~30厘米,直徑1.5~3厘米,多帶淡褐色粗皮,剝落粗皮,內(nèi)鮮黃色,質(zhì)堅硬,不易折斷。斷面中心有黃白色髓心。氣微味苦。均含小蘗堿可作提取黃連素的原料。天津市作常山使用。
2、滇雞骨常山。主產(chǎn)云南,為夾竹桃科植物雞骨常山的干燥根。治發(fā)熱頭痛,身起泡、紅腫及高血壓。葉有小毒常作消炎、止血、接骨止痛藥。
3、滇常山。產(chǎn)于四川、云南等地,為馬鞭草科植物滇常山的干燥根,四川、云南民間用于治頭眩暈。
4、臭常山。產(chǎn)于貴州、云南等地,為蕓香科植物日本常山的干燥根,根、莖及葉貴州民間均用,解熱鎮(zhèn)咳外用治腫毒。
5、白常山。產(chǎn)于四川等地,為茜草科玉葉金花屬植物白常山(展枝玉葉金布,鵝兒花)的干燥根。四川民間用于散寒瀉火,治瘧疾、寒熱往來。根極似雞骨常山,但斷面有白心可以區(qū)別。
6、海州常山。產(chǎn)于安徽、江蘇等省,為馬鞭草科植物臭梧桐的干燥根。根、莖、葉、花均可療疾。功能祛風濕、清熱、利尿止痛、平肝降壓,亦可治瘧(莖葉名臭梧桐,為制豨桐丸、片的主要原料)。
7、土常山。產(chǎn)于浙江,為虎耳草科植物(甜茶)的干燥根,與雞骨常山相似,淡黃色可滌痰結(jié),散腫毒,治癭瘤。民間代雞骨常山,作截瘧藥,能催吐。此外另有同科傘形繡球,臘蓮繡球等的根亦作吐常山使用。
8、廣西南寧以山礬科華山礬的干燥根,作吐常山用,治療瘧疾。
9、湖南通道及會同縣,以馬鞭草科的黃荊和牡荊的根、作土常山用。
10、河南、河北、山西、山東、陜西部分地區(qū)以薯蕷科穿山龍的根,作常山用,稱為常山、草常山或土常山。
綜上所述,可見常山植物來源不一,品種混亂。其療效亦不盡相同,應注意區(qū)分。
杜仲圖片_杜仲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
xiaobai 發(fā)表于 2014-01-19 23:30:00
杜仲為常用中藥。始載《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列為上品。
別名:扯絲皮、絲棉皮、思仙、思仲、木綿、石思仙、絲連皮。
來源:為杜仲科杜仲屬植物落葉喬木杜仲的干燥樹皮。多為栽培。
產(chǎn)地:主產(chǎn)四川、陜西、湖北、湖南、云南、河南等地。
性狀鑒別:杜仲呈板片狀或卷片狀,長寬不一,厚2~10毫米。嫩皮薄,外表面灰色,有細縱紋及橢圓形橫裂皮孔;老皮厚,外表面粗糙,已剝?nèi)ゴ制さ牟糠值厣?,未剝?nèi)ゴ制さ牟糠趾稚蚧液稚?,有不?guī)則的斷續(xù)縱裂槽及橫向斷裂。內(nèi)面平滑,暗紫褐色。質(zhì)脆,易折斷,斷處有細密的銀白色橡膠絲牽連。氣微,味微苦。以皮厚、片大,去凈粗皮者為佳。
主要成分:杜仲全株含桃葉珊瑚甙及一種硬性橡膠,樹皮尚含樹脂、鞣脂。此外,葉尚含山柰醇、咖啡酸、綠原酸、酒石酸及還原糖。種子含大量脂肪油、主要為亞油酸脂。見《全國中草藥匯編》。
功效與作用:補肝腎、強筋骨、安胎等,實驗證明其作用為:
1、降壓。在動物實驗中,有降血壓作用,其效力炒杜仲勝于生杜仲,煎劑勝于酊劑??偟膩碚f,降壓作用短暫,且易耐受。
2、鎮(zhèn)靜。大劑杜仲煎劑能使試驗動物安靜和嗜睡。
此外,杜仲有一定鎮(zhèn)痛作用;又似能減少大鼠腸道膽固醇的吸收。
炮制:切絲生用或鹽水炒至絲斷存性。
性味:甘、辛、溫。
歸經(jīng):入腎、肝經(jīng)。
功能:補肝腎、強筋骨,安胎。
主治:筋骨痿軟、腰脊四肢酸痛,腎虛尿頻,胎漏,胎動不安,高血壓病,頭暈目眩等癥。
臨床應用:1、治療腰痛,尤其腎虛腰痛,杜仲常不可少。
如屬腎虛腰痛(腰痛而有體弱、足膝酸軟、易眩暈、小便頻數(shù)、脈細弱或虛數(shù)),以杜仲配續(xù)斷、菟絲子、肉蓯蓉等。
如屬寒濕腰痛(腰痛而有酸脹感,痛處覺冷,遇陰寒天氣加劇,苔白膩,脈沉緩),常配桂枝、獨活、秦艽等。
如屬外傷腰痛,可在跌打方劑內(nèi)加杜仲、續(xù)斷等。
如屬女經(jīng)期腰痛,可在四物湯基礎上加杜仲、續(xù)斷。
2、治腎虛胎動、胎漏、腹痛(先兆流產(chǎn)等),杜仲有安胎作用(可能與其鎮(zhèn)靜作用有關),常配續(xù)斷、桑寄生,方如保產(chǎn)湯。此方療效較好。
3、治高血壓病,對腎虛型(兼有腰酸痛、兩尺脈弱)較適宜。但總的來說,臨床降壓效果不夠理想,不能作為治高血壓病的特效藥用。單味應用,有效率不高,常須配其他有降壓作用的中草藥如黃芩、夏枯草、桑寄生、牛膝等,杜仲在其中所起的作用為調(diào)整機體,矯正陽虛偏向。對肝陽上亢之高血壓,杜仲往往無效。
用量:6~15g;單味治高血壓用15~30g。
處方舉例:保產(chǎn)湯:杜仲9g,川斷9g,菟絲子6g,桑寄生9g,水煎服。
注:在廣東、廣西、湖南、云南、貴州等部分地區(qū),以夾竹桃科植物杜仲藤及其同屬紅杜仲藤、毛杜仲藤的根皮作杜仲使用、稱土杜仲或紅杜仲。商品呈不規(guī)則的半卷筒狀或小條塊狀、表皮棕褐色,斷面棕紅色,亦有軟性橡膠絲牽連。氣微,味微苦澀。功能祛風活絡,強壯筋骨。杜仲有小毒,用量9~15g,過量可出現(xiàn)頭暈嘔吐等證狀。天津草藥店銷,北京不銷。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側(cè)柏葉 白茅根 蒲黃 花蕊石 白芨 仙鶴草 棕櫚炭 血余炭 藕節(jié) 艾葉
精選中草藥圖譜大全(十)
骨刺中藥方
【醫(yī)方賞析】立效方
冬葵子圖片
蠐螬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