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賓虹(1865~1955)詩、書、畫、印皆精,山水尤絕,為山水畫一代宗師。賓虹廣收博取,不宗一家一派,浸淫唐宋,集歷代各家之精華之大成,而構(gòu)成自己面目。他的概括與綜合的智力極強,所以他一生的面目也最多,而成功也最晚。六十左右的作品尚未成熟,直至七十、八十、九十,方始登峰造極。下面為本站藏品,黃賓虹晚年山水畫精品《壬辰年山水》,8尺。作于 1952 年。手工老裱實木軸頭。
【題識】鉆燧皇初主象形,丹爐火侯有純青。會心融洽分明處,一點通犀本性靈。畫言起點重在光線,弱點無筆,焦點無墨,筆要分明,墨須融洽。壬辰,賓虹年八十又九。
大意說,繪畫最初追求象形,畫到爐火純青時,就升華為不似之似,即筆墨的“分明與融洽”之間了。把握這種火候,也需要畫家“通犀”的“性靈”。晚年黃賓虹喜歡在其最為滿意的作品題跋中表達他的繪畫主張、藝術(shù)主張和文化理想。從此作中頗可見之。
【印文】賓虹之印
【說明】1952 年,黃賓虹遷居棲霞嶺32號。秋,白內(nèi)障加劇,雙眼視力減退,右木還有微明,仍摸索作畫。達到心手相忘境界,畫作蛻變,多為粗筆線條畫,是為“壬辰之變”。
他此時的畫作,和心靈關(guān)系要比眼睛多一些,完全可以說是用心在畫。80年來以書法為基礎(chǔ)的筆墨功力和幾十年游歷寫生納入胸中的萬千溝壑,使得他雖目不能視也能揮灑成畫。 這些畫和以往國畫完全不同,去了外在章法,突出了出神入化的筆墨和虛實相對,充滿了內(nèi)在神韻,可謂無法中有法,亂中不亂,不齊之齊、不似之似,在畫中另開宇宙世界,達到真正蛻化的境地。
黃賓虹的山水畫從50歲至70歲時被稱為白賓虹時期,這個階段他的山水幾乎筆筆有出處,點點有來路;在80歲以后,他開始運用各種墨法,破墨、漬墨、積墨、宿墨在畫中綜合使用,畫風(fēng)愈加“黑、密、厚、重”,被稱之為黑賓虹時期。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