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詩三首
一、杜甫生平(鏈接:萬古云霄一美男)
杜甫(712—770),字子美,京兆杜陵(今陜西西安市西南)人,生于河南鞏縣,為晉代名將杜預(yù)之后。杜甫在長安時,曾住在城南少陵附近,所以他在詩中常自稱“少陵野老”;因他最后的官銜是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后世又稱他為“杜工部”。杜甫自幼生長在文學(xué)傳統(tǒng)濃厚的家庭中,祖父杜審言是初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官至膳部員外郎;父親杜閑,曾任兗州司馬、奉天縣令。杜甫很小便開始讀書習(xí)字,七歲即能以鳳凰為題作詩。“七歲思即壯,開口詠鳳凰。九齡書大字,有作成一囊?!保ā秹延巍罚┦鍤q時他的文采便引起洛陽名士們的重視。其家庭中“奉儒守官”的文化傳統(tǒng),對他后來的忠君報國、仁民愛物的思想也有著很大的影響。 其詩深刻反映社會現(xiàn)實,因此被稱為“詩史”,他亦被稱為“詩圣”。
杜甫的生活從二十歲后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漫游時期(731—745:20—34歲)。從唐玄宗開元十九年(731)起,青年杜甫曾進行了兩次較長的漫游。第一次是在江南一帶,他從洛陽出發(fā),渡江至江寧,游歷了金陵、姑蘇一帶,領(lǐng)略了剡溪、天姥山的秀麗風(fēng)光。開元二十三年(735),他回到洛陽投考進士,未中。第二年他又赴齊趙一帶開始了第二次漫游:“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span>(《壯游》)這期間他還結(jié)識了不少有趣的朋友,如蘇源明、高適等人。他們一起縱歌豪飲,結(jié)伴打獵談詩。雄奇峻偉的山川,多元的吳越、齊趙文化,使青年杜甫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這一時期,他寫下了《望岳》等被后人稱為“氣骨崢嶸、體勢雄渾”的不同凡響的詩歌。
開元二十九年(741),杜甫從山東回到洛陽,在偃師縣西北的首陽山下,建了一座土窯,起名“陸渾山莊”。在這里杜甫與司農(nóng)少卿楊怡的女兒楊氏結(jié)婚,從此后二人患難與共,直至白頭。天寶三載(744),杜甫在洛陽與李白相遇,兩顆千載一現(xiàn)的詩星在廣闊的天宇奇跡般地相遇。他們結(jié)伴暢游,其間又恰逢高適,于是三位詩人一同訪道尋友,談詩論文,好不暢快。后杜甫將西去長安,李白則打算重游江東,于是二人在兗州分手,此后再未會面,杜甫為此寫下不少懷念李白的感人詩篇。
這時的唐王朝,倉廩充實,國力強盛。但也隱伏著危機。唐玄宗好大喜功,開拓邊疆,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杜甫對此也有一些預(yù)感。但這一時期,他過得主要是游山涉水、高歌游獵的浪漫生活。這一時期他流傳下來的詩作不多,可見的只有二十幾首,多是五言律詩和五言古體。 (涉世不深)
第二階段,長安時期(746—755:35—44歲)。杜甫受自己家族中“奉儒守官”思想的影響,一直向往仕途,期望求得官職,能借此有所建樹,實現(xiàn)自己“致君堯舜上,再使風(fēng)俗淳”的理想。當時三十五歲的他于天寶五載(746)來到長安,在這里住了整整十年。對于杜甫來說,這是一生中思想、生活和創(chuàng)作都產(chǎn)生了巨大變化的十年。
天寶六載(747),杜甫在京都參加了玄宗詔選技藝之才的一次考試,但因“口蜜腹劍”的中書令李林甫的陰謀破壞,應(yīng)試者無一人入選。天寶十載(751),玄宗舉行祭祀“玄元皇帝”老子、太廟和天地的盛典,杜甫呈上“三大禮賦”進獻,得到玄宗賞識,命宰相考他的文章,集賢院的學(xué)士們都來監(jiān)考,一時間杜甫聲名顯赫。但考試結(jié)果,僅得到一個“參選列序”資格,這讓杜甫大失所望。期間,杜甫生活拮據(jù),父親的去世更使他失去了經(jīng)濟來源,他只好靠采些草藥出售以糊口。為了尋找出路,他不斷地寫詩投贈權(quán)貴,期望得到舉薦,但都毫無結(jié)果。最后在安祿山叛亂的前夕,才僥幸得到了一個右衛(wèi)率府兵曹參軍的職務(wù)。
十年中杜甫目睹了權(quán)貴的貪婪驕橫、邊將的窮兵黷武,人民在租稅與征役的盤剝下日益不堪重負、怨聲載道。而當年曾勵精圖治的玄宗到了晚年竟變得昏庸淫佚,整日在宮中尋歡作樂。這一切都使懷著一腔報國壯志的杜甫灰心。長安雖大,卻沒有詩人的立足之地。為維持生計,他不得不含屈忍辱出入于貴族府邸,陪他們飲酒野游,以獲得微薄的資助。“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是他這一時期卑屈生活的真實寫照。自身的遭際使他從思想感情到生活方式都更接近普通百姓,更能理解大眾疾苦,這些后來都進入了他詩歌創(chuàng)作的題材。天寶十載(751)以后,他陸續(xù)創(chuàng)作出《兵車行》、《麗人行》、《前出塞》、《后出塞》等不朽的名篇,給當時的詩壇增添了新的內(nèi)容和表達方式。天寶十四載(755)冬,杜甫前往探視寄居在奉先的妻子,又寫出了《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的犀利名篇,以“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nèi)熱”的深情,概括了當時社會上“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不平現(xiàn)實。十載長安生活,杜甫親眼看到了唐朝從盛世走向衰敗,他用自己的筆,生動地記錄了這一歷史過程。這一時期流傳下來的杜詩約一百多首,其中優(yōu)秀的詩篇大多是五七言古體詩。(憂國憂民)
第三階段,任職左拾遺與流亡時期(756—759:45—48歲)。就在杜甫前往奉先縣看望妻子的時候,也就是天寶十四載(755)十一月,安祿山起兵向洛陽進發(fā),“安史之亂”拉開了序幕。唐玄宗聞訊倉皇逃往西蜀,肅宗在靈武即位。杜甫這時正在鄜州,他將家屬匆匆安置在城北的羌村,只身北上赴靈武欲投奔肅宗。不料半路被叛軍截獲,送往長安。在拘押長安的近半年中,杜甫看到京城一片荒涼,生靈涂炭,又聽到唐軍先后在陳陶、青坂兩處全軍覆沒的噩耗,不禁滿腔悲憤,和著淚水寫出了《悲陳陶》《悲青坂》《春望》《哀江頭》等詩篇。
至德二載(757)四月,杜甫冒著生命危險逃出長安,奔赴肅宗的臨時駐地鳳翔,受任為左拾遺。這雖然只是個從八品上的小官,但卻能常在皇帝身邊進諫,杜甫深知責任重大。但好景不長,不久即因直言上疏為房琯說情而觸怒了肅宗,竟遭審訊。幸有宰相張鎬相救,才免其罪。八月,他回到鄜州探視妻子,寫下了一生中的第一長篇、一百四十句的長詩《北征》,此詩不僅宏觀地展示了當時社會動亂的現(xiàn)實,抒發(fā)了憂國憂民之情,也生動地描繪出一個普通人的生活情態(tài),思想性和藝術(shù)性都達到了空前的高度。
這年九月和十月,唐軍相繼收復(fù)了長安和洛陽,肅宗于十月底返京,杜甫也回到長安。乾元元年(758)六月,杜甫因朝中新貴與舊臣的矛盾,被貶為華州(今陜西華縣)司功參軍,從此與長安永別。乾元二年(759)春,杜甫回河南舊居探望親朋故舊,一路目睹了亂離時代百姓們在官吏的殘酷壓榨下蒙受的血淚苦難,寫出了無愧于“詩史”稱號的著名組詩“三吏”、“三別”。這年秋天,杜甫遠去秦州,初冬又赴同谷,繼而踏上艱難的蜀道,于年底到達成都。他將沿途的經(jīng)歷寫成了催人淚下的紀行詩。
在這短短的四年中,杜甫親身經(jīng)歷了安史之亂和唐王朝的由盛而衰,由一個皇帝身邊的官員,變成了流離在荒涼蜀道上的貧病交加的寒士,不幸的生活折磨著詩人也成就了詩人,這一時期流傳下來的詩歌多達200馀首,大部分是杜詩中的杰作。 (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達到高峰)
第四階段,漂泊西南時期(760—770:49—59歲)。這一階段是杜甫生命中的最后十一年,其中在蜀中八年,在荊、湘三年。應(yīng)該說他在成都最初度過的五年,生活還是相對安定的。唐肅宗上元元年(760)春,他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筑了草堂,總算有了一個棲身之所,結(jié)束了四年流離的生活。剛剛經(jīng)歷過哀鴻遍野的中原戰(zhàn)亂,杜甫對眼前的田園美景尤其珍惜,他滿懷愛意寫下了不少歌詠自然風(fēng)光和感時憶弟的美麗詩篇。詩人雖自己有了棲身之所,但始終未忘記那些失去家園的人們,他在《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中唱出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感人詩句。
唐代宗廣德元年(763)正月,安史叛軍被滅,消息傳到梓州,杜甫驚喜欲狂,寫下了《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這篇充滿快樂昂揚基調(diào)的詩歌。但沒多久吐蕃便又大舉入侵,一度攻陷長安,杜甫又陷入了深切的憂慮之中。廣德二年(764)春,杜甫的好友嚴武重返成都任成都尹兼劍南節(jié)度使,舉薦杜甫為節(jié)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這短暫的官場生涯并未給杜甫帶來愉快,他難以忍受年輕同僚的嘲笑和排斥,數(shù)月后,辭官離開幕府重回草堂。永泰元年(765)四月,年僅四十歲的嚴武突然病逝,杜甫失去依靠,五月率家人乘舟東下,離開了成都。
九月,杜甫一家到達云安,因病在這里滯留了半年后又遷往夔州。在夔州客居的不到兩年時間,是杜甫創(chuàng)作的高產(chǎn)期,在這一時期他寫下了四百多首詩歌,約占到他現(xiàn)存詩作的三分之一。這些詩既有記述日常瑣事的,也有寫當?shù)氐娘L(fēng)物古跡的,更多是寫憂時傷民的慘痛現(xiàn)實的。這部分詩歌為研究杜詩及安史之亂后的唐朝提供了極其珍貴的資料。
夔州惡劣的氣候和貧窮拮據(jù)的生活使杜甫的健康狀況每況愈下,瘧疾、肺病、風(fēng)痹等病痛在不斷折磨和纏繞著他。大歷三年(768)正月杜甫起程出峽,本想北歸洛陽,但因兵亂所阻,只得在江陵住了半年。后移居公安數(shù)月,于年底到達岳陽,《歲晏行》這首沉痛的詩歌就是他晚年生活的真實寫照。
在生命中的最后兩年,詩人居無定所,在岳陽、長沙、衡州、耒陽之間漂泊往來。大歷五年(770)冬,貧病交加的詩人伏在湘江之上的一只小舟中,寫下了生平的絕筆之作《風(fēng)疾舟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奉呈湖南親友》。詩中還在嘆息:“戰(zhàn)血流依舊,軍聲動至今?!痹诤L(fēng)冷雨中,一顆巨星就這樣悄然隕落了。四十多年后,他的孫子才將其靈柩遷回河南的首陽山下,詩人生前曾念念不忘的歸鄉(xiāng)之愿才得以實現(xiàn)。(思想更深邃、詩風(fēng)更沉郁)
四川省杜甫學(xué)會會長張志烈先生在紀念杜甫誕辰1290周年的大會上發(fā)表演講時說:“杜甫精神是指全部杜甫詩文及其立身行事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基本思想感情,簡略地說,就是他那以民本思想為基礎(chǔ)而融合中國傳統(tǒng)文化各種美德的仁民愛物精神。在這個精神體系中,有三個情結(jié)最為重要而突出:其一,是憂國憂民、愛國愛民的高尚情操;其二,是自覺的社會良知和社會責任感;其三,是偉大的人道主義精神?!?/span>
二、講解《秋興八首(其一)》
秋興八首(其一)
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
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fēng)云接地陰。
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
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注釋】
秋興(xìng):因感秋而寄興。
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
凋傷:使草木凋落衰敗。
巫山巫峽:即指夔州(今奉節(jié))一帶的長江和峽谷。
蕭森:蕭瑟陰森。
江:長江。
兼天涌:波浪滔天。
塞:關(guān)隘險要之地,此指夔州。
接地陰:風(fēng)云蓋地。“接地”又作“匝地”。
叢菊兩開:杜甫此前一年秋天在云安,此年秋天在夔州,從離開成都算起,已歷兩秋,故云“兩開”?!伴_”字雙關(guān),一謂菊花開,又言淚眼開。
他日:往日,指多年來的艱難歲月。
故園:此處當指長安。
催刀尺:指趕裁冬衣。“處處催”,見得家家如此。
白帝城:即今奉節(jié)城,在瞿塘峽上口北岸的山上,與夔門隔岸相對。
急暮砧:黃昏時急促的搗衣聲。
砧:搗衣石。
【譯文】
寒露凋傷了楓樹林,巫山巫峽的氣象蕭瑟陰森。
江間的波浪連天涌起,塞上的風(fēng)云接地陰沉。
叢菊兩度開放憶往昔感傷落淚,孤舟系在江岸像系在我思念故園之心。
趕制寒衣家家在動用刀尺,白帝城高處聽到夜晚搗衣的砧音。
(一)寫作背景
《秋興八首》寫于大歷元年(766)年秋天。當時,安史之亂雖然結(jié)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臨北方軍閥重新割據(jù)的危險;另外,唐朝與吐蕃在劍南川西的戰(zhàn)爭也接連不斷?!肚锱d八首》就是在這樣國家仍然動蕩不安、詩人依舊客居他鄉(xiāng)的社會背景下寫成的。八首詩各自獨立而又互相勾連,一脈相通,在思想內(nèi)容和藝術(shù)創(chuàng)新方面都達到了一個很高的境界。
(二)層次結(jié)構(gòu)
題目,秋興,從字面上說就是因秋感興之意。
首聯(lián)從秋景寫起,“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寫出了夔地露冷楓丹、萬物蕭森的景象。“凋傷”本來寓衰颯之氣,但露是玉露,樹是楓林,反而在蕭索中見出了富麗景象,格調(diào)頗為勁健。而言“氣蕭森”,則非但指草木搖落,亦且涵蓋江山萬象,為第二聯(lián)蓄勢。詩人以楓葉凋零、秋氣蕭森,寄寓老大傷悲、凄苦落寞的情懷。
頷聯(lián)“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fēng)云接地陰”承上展開:江間,寫巫峽;塞上,寫巫山。波浪在地,卻說兼天而涌;風(fēng)云在天,卻言接地而陰。詩人縱目馳騁,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生動地寫出了巫山巫峽的蕭森氣象。駭浪滔天,似暗寓了時局的動蕩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陰云匝地,又象征著國家命運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陰沉郁悶。
第三聯(lián)開始,轉(zhuǎn)而由景生情,抒發(fā)感慨。“叢菊兩開”,指離蜀歷經(jīng)了兩秋;“孤舟一系”,指眼下旅途的漂零。而“他日淚”則生悲情于從前,“故園心”則托相思于萬里。以“叢菊兩開”“孤舟一系”的圖景,現(xiàn)出思鄉(xiāng)之情的深沉濃烈和欲歸不得的無奈與凄傷,章法上,“叢菊”暗承首聯(lián)“玉露凋傷楓樹林”所隱示的季節(jié)特征,“孤舟一系”則由頷聯(lián)“江間波浪兼天涌”生發(fā)二處(因波濤險惡,不能順流東下回歸長安),呼應(yīng)巧妙而針線綿密。
最后一聯(lián),詩人將關(guān)注的焦點轉(zhuǎn)移到生活中來。風(fēng)霜凄緊,嚴冬將至,那千家萬戶的“刀尺聲”和“搗衣聲”急切響起,怎能不泛起歲暮日晚、羈旅無依的傷感!而凄苦之情,思鄉(xiāng)之意,皆在不言之中。全詩就此收束,余意綿綿。
(三)思想內(nèi)容:
這是一篇隨物興感、即景寄懷之作。詩人由深秋的衰殘景象和陰沉氣氛感發(fā)情懷,書寫了因戰(zhàn)亂而常年流落他鄉(xiāng)、不能東歸中原的悲哀和對干戈不息、國家前途未卜的擔憂。自宋玉在《九辨》中感嘆“悲哉!秋之為氣也”以來,悲秋成為古代詩歌中常見的主旨,劉禹錫詩韻“自古逢秋悲寂寥”。但杜甫此詩,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國運衰落之秋,充溢著蒼涼的身世之感和家國之秋,含意較一般的悲秋之作遠為深厚。
(四)分析詩歌的意象及其特點。【提示:意象分析法】
意象 | 特點 | 寓意 |
玉露 | 生命極短 | 嘆人生之秋悄然而至 |
楓樹林 | 暗紅,缺乏生命氣息 | 唐由盛而衰 |
巫山巫峽 | 蕭瑟陰森 | 衰敗氣象 |
江間波浪 塞上風(fēng)云 | 不平靜 | 家國不寧 |
叢菊 孤舟 | 時令 漂泊 | 長久羈旅 |
淚 | 悲傷 | 羈旅之愁,國事之憂 |
寒衣 刀尺 暮砧 | 裁衣聲 搗衣聲 | 思鄉(xiāng) |
(五)藝術(shù)特色:
在《戲為六絕句》中,杜甫曾說“庾信文章老更成,暮年詩賦動江關(guān)?!逼鋵?,此言移來評論他晚年所作的律詩,倒真恰如其分。他在夔州時所作的《登高》《諸將五首》《詠懷古跡五首》《又呈吳郎》等篇章,向來被認為是律詩中的杰作。而《秋興》則更被譽為是他七律中的“裘領(lǐng)”,是“一生心神結(jié)聚之作”(見《唐宋詩醇》)。大致說來,其成就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章法謹嚴
本詩單篇之章法結(jié)構(gòu),前文“層次結(jié)構(gòu)”中已經(jīng)輪機;本詩與同組其他七詩之相關(guān)聯(lián)系,請人王船山曾有“八首如正變七音旋相為宮而自成一章”(《唐詩評選》)的評語,因教材僅選了第一首,故此從略。
②情景無間
情與景的和諧密洽、融匯無間,是南朝劉勰,至唐司空圖、宋嚴羽、明謝榛、清王士禛、直至近人王國維等歷代論者眾口一致所強調(diào)的問題。本是在這方面堪稱典范。
粗略看來,本詩的首聯(lián)、頷聯(lián)、尾聯(lián)寫景,頸聯(lián)抒情。其實,全詩自始至終,情景兩首互為依托、互相生發(fā),融會一體,密不可分。
如首聯(lián),楓樹為秋露侵蝕傷殘的景象,感發(fā)或者說是寄寓了作者在垂暮之年依然遭受凄風(fēng)苦雨吹打得老大傷悲;而充塞于巫山巫峽的蕭森秋氣,則似乎是充溢于詩人心頭的郁悶的象征或形象展示。
又如頷聯(lián)描繪江間波浪、塞上風(fēng)云,作者既生動的表現(xiàn)出他們“兼天涌”,“接地陰”的外貌特征,又有意的強調(diào)了其動蕩不安和陰晦不明,及詩人自身的驚魂不定和憂思不散。
再如頸聯(lián)書寫思鄉(xiāng)之情,同樣是藉托“叢菊兩開”“孤舟一系”的圖景來生動的顯現(xiàn)令人唏噓悱惻的“故園心”。
即便是最后兩句,貌似純粹寫景,實則蒼涼的暮色秋聲,使人隱約感受到仿佛就是詩人陰沉蒼涼的心情。
整首詩既因物感興,使情思有所附麗;又因即景寄懷,使景物有了生命。情因景生,景因情而活,情因景而顯,景因情而深。真正達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③語言練達
杜甫十分注重詩歌語言的錘煉,曾表示過“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意愿。他后期所寫的一些詩作,往往詞句平易而意象新警,語法奇異而內(nèi)蘊豐厚,語言精純圓熟,已臻出神入化之境。拿這首詩來說,頷聯(lián)中的“兼”“接”二字,即極為練達而傳神。尾聯(lián)在“白帝城高”之后綴以“急暮砧”,出人意表,卻有著含蘊無窮的深長余韻。最為杰出的是頸聯(lián)之遣詞造句。上句之“兩開”,既前應(yīng)“叢菊”,表明客居夔州已兩度春秋;有下啟“淚”字,暗示兩年之中時時都向東歸故園,然而新院始終無法實現(xiàn),每見菊花開綻就潸然落淚。如將“他日”解作“將來”,則更有歸鄉(xiāng)后痛定思痛,為今日之流離失所傷心再三的意味。與李商隱《夜雨寄北》“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旨歸相同。下句之“一系”同樣語意雙關(guān)。此二字既上承故園的思念之心一直牽系于此岸邊孤舟,希望有一天能揚帆啟航,順流東下。不僅如此,上、下兩句還互文見義:“叢菊兩開”謂花開有時,“孤舟一系”傷歸鄉(xiāng)無期;“兩開”見出時光流走,“一系”見出人跡淹留;“他日淚”是果,“故園心”是因……兩句詩詞語平易而涵蘊豐厚,句法奇異而旨意錯綜。對偶工穩(wěn)而文氣流蕩,筆墨老成,爐火純青。
三、講解《詠懷古跡(其三)》
詠懷古跡(其三)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fēng)面,環(huán)佩空歸夜月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注釋】
荊門:山名,在今湖北宜都西北。
明妃:指王昭君。
去:離開。
紫臺:漢宮,紫宮,宮廷。
朔漠:北方大沙漠。
?。郝?。一說意為曾經(jīng)。
春風(fēng)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
環(huán)佩:婦女戴的裝飾物。佩:通“佩”。
胡語:胡音。
怨恨曲中論(lún):樂曲中訴說著昭君的哀怨。
【譯文】
穿過千山萬壑一直奔向荊門,這是美麗的昭君生長的村莊。
她離開漢宮踏入渺遠的荒漠,只留下青??障蚱鄾龅狞S昏。
糊涂的君王依據(jù)畫像辨美丑,昭君的靈魂能在月夜中歸來。
千百年來琵琶聲回蕩在空中,那是昭君無窮的怨恨和訴說。
(一)背景
《詠懷古跡五首》也是一組七律組詩,和《秋興八首》同作于大歷元年的秋天。夔州一帶有很多古跡,有些歷史人物的故事深入人心,千古流傳?!对亼压袍E五首》每首各詠一人一事,分別為庾信、宋玉、王昭君、劉備、諸葛亮。杜甫吟詠古跡,追思歷史人物,同時也抒發(fā)了自己一生漂泊、功業(yè)無成的感慨。
(二)整體感知
本首詩借詠王昭君的事跡抒發(fā)自己懷才不遇的情懷。
首聯(lián)起句氣勢飛動,先聲奪人,不知何所指歸,好像在迎接一個英雄人物的出場。著一“赴”字,便令“群山萬壑”集于荊門,大有驚天動地之勢。第二句揭開謎底:原來寫江山靈秀,是為了托出昭君。一句“生長明妃尚有村”,包含了萬千感慨,頗寓憐惜之意。
從第二聯(lián)起,開始詠嘆王昭君其人其事。中間兩聯(lián),用對比的手法,寫昭君遠嫁異域荒漠的悲涼。“一去”,生不能歸來;“獨留”,死永葬漠北。這一去一留,一生一死,反差強烈,令人不忍深思。
第三聯(lián)是委婉的諷語:僅憑畫圖哪里能識得佳人的美貌呢?縱然殺盡畫工,也是追悔莫及。也許在夜月里,依稀仿佛,或可聽到環(huán)佩作響,那是昭君的魂魄歸來了吧!詩人通過理性的質(zhì)問和悲凄的想象,表達了無限的傷感。
最后一聯(lián),宕開一筆,言千古琵琶之聲,皆為昭君怨恨所凝:怨埋沒漢宮,恨遠離家國。結(jié)尾兩句雖是附會之語,卻是至情之論。
(三)問題探究:
1.這首詩寫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開始就寫她的怨恨?(明顯不是)寫什么?(寫景)寫的是一幅什么樣的畫面?
【明確】“群山萬壑赴荊門”,多么雄偉的圖景!山是群山起伏,連綿不絕;水是萬壑爭流,奔騰不息,直赴荊門山?!案啊北臼且粋€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擬人的手法把迤邐不絕的千山萬壑陡然間寫活了,既有飛動之勢,又有變幻之姿。
2.開篇不寫昭君,卻描繪了這樣一幅圖畫,目的何在?
【明確】引出歌詠對象昭君。
3.明代評論家胡震亨認為,這么氣象雄偉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長英雄的地方才適當,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適合、不協(xié)調(diào)的。你同意這種看法嗎?
【明確】不同意。常言道:地靈人杰,正是因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鐘靈毓秀,才孕育出昭君這樣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清人吳瞻泰認為:詩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偉氣象來烘托、抬高昭君這個“窈窕紅顏”,要把她寫得驚天動地??梢姡髡咴诖耸菑脑伣街娼^引出詠佳人之奇美。這是其一。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這么一個內(nèi)涵厚重的句子做鋪墊,也說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長在這里的昭君決不只是一個明眸皓齒、秀發(fā)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堅強性格的奇?zhèn)ヅ?。所以,畫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陰柔的秀麗而是陽剛的偉岸,是較為和諧的。(大巧若拙)
4.頷聯(lián)對仗很工整,怎樣對仗的?有何效果?(你能說說這聯(lián)主要講了昭君的什么嗎?)
“一去”與“獨留”,“一”與“獨”同義互文,將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寫得入骨三分??梢姡丫嵌嗝垂陋殻?/span>
“紫臺”對“青?!保粋€富麗繁華,一個荒涼冷落,對比多么懸殊!
“連”對“向”,“連”字寫出塞之景,“向”字寫思漢之心,筆下有神(出自清人朱瀚的《杜詩解意》)。
“朔漠”對“黃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黃昏”一般指時間,而在這里似乎更主要指空間,即和無邊的大漠連在一起的,籠罩四野的黃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曠凄清!它是那樣的大,仿佛能夠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獨有一個墓草長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為什么?青冢有恨??!一年年、一天天,向人們展示著千古的悲哀!
就這么兩句工整的對偶,內(nèi)涵卻相當豐富:上句寫她生前的不幸與孤苦,下句寫她死后的孤寂與冷落,一句話寫盡了昭君一生的悲劇。
對比反襯:寫盡了昭君一生的悲劇
5.昭君在漢宮尚未躋身宮妃之列,不過是后宮中一位待詔的宮女,而嫁到“朔漠”卻封為閼氏(相當于漢皇后),還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
【明確】不能用現(xiàn)代的眼光看歷史。囿于當時民族觀念的局限,當時人對周邊少數(shù)民族是恥于同類的,更何況遠嫁匈奴呢?據(jù)《后漢書》記載:昭君遠嫁匈奴以后,非常思念故鄉(xiāng),然而多次上書希望回故鄉(xiāng)看看,都未能如愿。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還要按照當?shù)氐牧?xí)俗再嫁給匈奴王的兒子,直至最后身死異國。我們姑且不論這種回鄉(xiāng)無望的絕望對她的打擊有多大,就是那種與華夏倫理綱常相悖的習(xí)俗使其無法接受的痛苦,也足以摧折人心!
思鄉(xiāng)——怨恨
6.昭君的悲劇是由毛延壽造成的嗎?
【明確】不是。有人曾為毛延壽鳴不平,寫過這樣兩句詩:“意態(tài)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
金圣嘆也曾對此發(fā)表評價,大意是:毛延壽則班小人之所以得售其奸,昭君之所以抱恨終身,難道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嗎?搜羅那么多良家婦女充斥后宮專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連親自挑選之勞都不肯費,也未免太過分了??梢姡丫谋瘎∈怯稍鄣幕栌购吭斐傻?。
清·劉獻廷 《詠昭君詞》:“曾聞漢主殺畫師,畫師何足定妍媸。宮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單于君不知。”
由此可知當時皇帝的昏庸糊涂,昭君一樣的宮女的不幸。
7.“環(huán)珮空歸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明確】從字面上看,作者認為,既然大錯已經(jīng)鑄成,你的魂靈歸來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雖骨留青冢,但魂靈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養(yǎng)她的父母之邦,可見其懷念故國之心是多么強烈啊!像這樣一個美女,竟然淪落到如此下場,怎不感動?怎不傷心?一個“空”字,將詩人的悲憤之情、傷悼之意傳達得淋漓盡致。
【小結(jié)】顯而易見,這兩句與上兩句前后呼應(yīng),交叉銜接。正因為元帝“省識春風(fēng)面”,才有昭君“一去紫臺連朔漠”的悲??;正因為昭君“空歸月夜魂”,才有其“獨留青冢向黃昏”的凄涼??傊?,對昭君悲劇的根源做了明確揭示。
8.既然昭君的悲劇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她對元帝持何態(tài)度?
【明確】“怨恨”兩字點明全篇主旨。至此,作者好像恍然大悟:怪不得千百年來琵琶所演奏的總是從匈奴傳來的撩人愁思的胡音胡調(diào),原來那正是昭君永遠在訴說著她不得生還故鄉(xiāng)的怨恨!讀到這里,我們的耳邊是否又會響起那深沉、幽怨的琵琶聲?
【小結(jié)】詩歌的主旨雖寫昭君的“怨恨”,但一開始并未直接寫,而是從詠江山之奇絕引出詠佳人之奇美,入題。接著寫昭君的悲劇及其根源,為點明“怨恨”做鋪墊,最后才明確點出昭君之“怨”,將感情推向高潮。
9.杜甫為什么會深情詠嘆王昭君其人其事?
【明確】王昭君的故事是非常感人的。她自恃美貌,高標自持,不肯賄賂畫工,最后遠嫁匈奴,身葬絕域,令人悲慨。對王昭君,歷代不乏歌詠,就連北宋王安石這樣的“硬漢”也寫了《明妃曲》,對昭君出塞之事大加議論,寄予了深切的同情。這是因為女人貌美入宮被冷落,和男人懷才入朝不得志一樣,都是讓人感嘆悲哀的事。杜甫詠王昭君,也不過是借昭君之事,澆自己胸中的塊壘。
【小結(jié)】
首聯(lián)——引出歌詠對象 入題
頷聯(lián)——寫昭君悲劇的一生 鋪墊
頸聯(lián)——揭示昭君悲劇根源 鋪墊
尾聯(lián)——點明昭君之怨 高潮
10.詠史懷古詩常用手法。
對比、反襯、用典、借古諷今
四、講解《登高》。
楊倫稱贊此詩為 “杜集七言律詩第一” (《杜詩鏡銓》),甚至稱它是“曠代之作 ”。
胡應(yīng)麟《詩藪》更推重此詩精光萬丈,是古今七言律詩之冠。
登高
風(fēng)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注釋】
登高:農(nóng)歷九月九日為重陽節(jié),歷來有登高的習(xí)俗。
猿嘯哀:指長江三峽中猿猴凄厲的叫聲。《水經(jīng)注·江水》引民謠云:“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塊陸地。
鳥飛回:鳥在急風(fēng)中飛舞盤旋?;兀夯匦?/span>
落木:指秋天飄落的樹葉。
蕭蕭:風(fēng)吹落葉的聲音。
萬里:指遠離故鄉(xiāng)。
常作客:長期漂泊他鄉(xiāng)。
百年:猶言一生,這里借指晚年。
艱難:兼指國運和自身命運。
苦恨:極恨,極其遺憾???,極。
繁霜鬢:增多了白發(fā),如鬢邊著霜雪。 繁,這里作動詞,增多。
潦倒:衰頹,失意。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新近停止。重陽登高,例應(yīng)喝酒。杜甫晚年因肺病戒酒,所以說“新?!?。
【譯文】
天高風(fēng)急猿聲凄切悲涼,清澈水中群鷗嬉戲盤旋。
無窮無盡的樹葉紛紛飄落,長江滾滾涌來奔騰不息。
悲對秋色感嘆漂泊在外,暮年多病我獨自登高臺。
深為憾恨鬢發(fā)日益斑白,困頓潦倒病后停酒傷懷。
(一)背景
《登高》也是杜甫在夔期間的杰作,寫于大歷二年(767)的秋天。這一年的重陽節(jié),杜甫約他的一個遠親吳郎來飲酒,不想?yún)抢梢蚴聸]有來。杜甫感慨萬千,獨自登高,寫下了這首即景傷懷的七言律詩。
(二)整體感知
詩的前四句寫登高所見,后四句抒登高所感。
1.鑒賞首聯(lián)——“風(fēng)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起句“風(fēng)急天高猿嘯哀”是一個全景描寫,寫出了三峽急風(fēng)獵獵、秋高氣爽、啼猿悲秋等特點,格調(diào)高亢,氣勢恢弘,境界闊大,讀之令人振奮。第二句轉(zhuǎn)寫眼前景物,“渚清”對“沙白”,色彩如畫,加以飛鳥盤旋其中,靜中有動,描繪出一幅明麗清爽的峽江秋景圖,讓人耳目為之一新。
這首詩首聯(lián)共寫了六種景物:風(fēng)、天、猿、渚、沙、鳥。分別用“急” “高” “嘯哀”“清”“白”“飛回”來描寫。十四字寫六種景,極為凝練。
急風(fēng)——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體的,又有心靈的。但更主要是心靈的。
天高——顯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單。
哀猿——使人聽到它的叫聲非常悲涼。
飛鳥——在空中盤旋,說明它無處停息,比喻孤獨無依。
2.鑒賞頷聯(lián)——“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接著,詩人視通萬里,凝神諦聽,在一個更為廣闊的時空中來感受秋天的氣息:蕭蕭落葉,仿佛是在為秋的腳步伴奏;滾滾長江,好像是在為秋的來臨壯大聲勢。落葉,江水,無邊無盡,合奏出一首三峽秋日最為強勁的交響樂。詩人被這大自然的聲音震撼了,不由得想到了自己生命的旋律。本來,55歲可能正是人生的金秋,是“夕陽無限好”的時候。可是對于長期漂零在外、體弱多病的杜甫來說,他深切地感到自己已經(jīng)到了風(fēng)燭殘年,將過早地結(jié)束人生的旅程。
如果說“落木蕭蕭”是有生命短暫之感的話,那么,“不盡長江”呢?
應(yīng)該是時間的無窮,是歷史長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覺。“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fēng)流人物?!?把這聯(lián)上下兩句的意思,聯(lián)系起來總結(jié)一下,是互相對比著寫的,也有襯托,人的生命越短暫,歷史和時間越顯得悠久。或者反過來說,歷史和時間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顯得短暫?!叭说纳?,指的是個人的生命。人生倏忽百年,江山萬古長青。
第二句,面對滾滾不盡的歷史長河,杜甫感到有些無可奈何。還有一種很宏大的氣勢。但同時,作為一個現(xiàn)實主義詩人,一個有闊大的胸襟的知識分子來說,他不僅僅是無可奈何,也不是對生命的短暫想不通,更不是想違背自然規(guī)律而祈求長生不老,他知道人無論活到何時,都難免一死。這是一種必然規(guī)律。所以,他又感到豁達、坦蕩、胸襟開闊。
3.賞析頸聯(lián)——“萬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于是,詩人百感交集,思緒萬千,發(fā)出“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的感慨,抒發(fā)了漂泊異鄉(xiāng)、年老體衰的惆悵之情,也蘊含著與生命的衰弱頑強抗爭的精神:獨自登高,以切實的體驗感受這“風(fēng)急天高”“長江滾滾”“落木蕭蕭”的秋天!至此,詩情達到頂點,似乎無以為繼。
“做客”和現(xiàn)在的“做客”不同,這里的“做客”是客居他鄉(xiāng)的意思。杜甫這里是漂泊他鄉(xiāng)、流浪他鄉(xiāng)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時是在戰(zhàn)亂的年代。是長久的,不斷的?!俺!弊隹?。杜甫從48歲開始,一直到58歲去世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寫這首詩時已是第八個年頭了。什么叫登臺呢?登臺,是九九重陽節(jié)的一種習(xí)俗。古人為什么登臺?是為了祈求長壽。登臺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是獨自一人,登臺的地點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鄉(xiāng),而杜甫呢?是在離家萬里的他鄉(xiāng),悲涼的秋天。做客并登臺,已是兩層“愁”,是雙倍的愁。想想看,再這樣層層疊加上去已是六層了。再往深處想,杜甫登臺是百年了。
“百年”,就是老年,拖著多病的身體,這樣又是八層愁苦。
南宋學(xué)者羅大經(jīng)《鶴林玉露》評析此聯(lián)十四字之間含有八意,即八可悲,如何理解?
萬里,地之遠也;
秋,時之凄慘也;
作客,羈旅之愁也;
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遲暮也;
多病,衰疾也;
登臺,倍思親也;
獨,孑然孤“獨”也 。
4.賞析尾聯(lián)——“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但詩人筆鋒一轉(zhuǎn),從急管繁弦的緊張氣氛中掙脫出來,又歸于和緩的理性思索:“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在這種自我反思、自我勸勉中,表現(xiàn)出詩人對生命的留戀。然而,三年之后的秋天,詩人58歲時,卻再也不能登高賦詩了。那年冬天,他病逝于漂泊湘江的船上。
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國難,是連年的戰(zhàn)亂。由于艱難痛苦和仇恨,使我兩鬢斑白了。苦,是什么意思?在國勢艱難的時候,我極度痛恨,我已經(jīng)老了,以致兩鬢斑白了。苦,是極度的意思。這樣更表現(xiàn)出杜甫的憂國憂民。杜甫想為國家出力,平定戰(zhàn)亂,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為國家出力了。是一種憂憤的心情,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發(fā)叢生,兩鬢染霜。心有余而力不足。“艱難”也不僅僅指國家艱難,更主要的還有個人艱難。因為杜甫此時已經(jīng)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渾身是病,他估計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時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應(yīng)該是自己艱難的不容易的一生。顛沛流離,坎坎坷坷——幾乎一直伴隨著杜甫老人的一生。這里既有國家的艱難,又有個人的苦難,二者都有。他既憂國,憂民,又憂身。
應(yīng)該特別強調(diào)杜甫的一個獨特之處,就是:古代許多知識分子常以“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作為處世準則,而杜甫卻是無論窮達,都是兼濟天下。
(三)情感蘊藏:
首聯(lián)——哀婉 孤獨
頷聯(lián)——沉郁 高昂
頸聯(lián)——愁苦 沉痛
尾聯(lián)——憂憤 無奈
(四)問題探究
1.前兩聯(lián)描述了怎樣的自然景象?營造了怎樣的意境?
首聯(lián)共寫了六種景物:風(fēng)、天、猿、渚、沙、鳥。分別用“急” “高” “嘯哀”“清”“白”“飛回”來描寫。十四字寫六種景,極為凝練。急風(fēng),使人感到非常冷。天高,反襯出人的渺小,孤單。哀猿,烘托出悲涼。飛鳥,到處盤旋,尋找自己的巢,尋找失散的鳥群。詩人借六種景物營造出悲涼的氣氛。
頷聯(lián)只寫了兩種景物落木、長江。由落木,想到了樹,由樹及人,還是要聯(lián)系杜甫的此時此境來聯(lián)想。杜甫看到落葉飄零,肯定想自己像樹一樣,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經(jīng)到了生命晚秋。生命是短暫的。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歲,寫這首詩時是767年,55歲,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寫的。如果說“落木蕭蕭”是有生命短暫之感的話,那么,“不盡長江”呢?應(yīng)該是時間的無窮,是歷史長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覺?!按蠼瓥|去,浪淘盡,千古風(fēng)流人物?!?把這聯(lián)上下兩句的意思,聯(lián)系起來總結(jié)一下,是互相對比著寫的,也有襯托,人的生命越短暫,歷史和時間越顯得悠久。或者反過來說,歷史和時間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顯得短暫?!叭说纳保傅氖莻€人的生命。人生倏忽百年,江山萬古長青。第二句,面對滾滾不盡的歷史長河,杜甫感到有些無可奈何。很宏大的氣勢逼顯出個人的渺小。
2.怎樣理解杜甫在《登高》一詩中所表現(xiàn)出的情懷?
【明確】詩人在垂暮之年,在深秋時節(jié),獨自登高望遠,縱目山河,俯仰宇宙,可謂壯懷激烈,慷慨悲歌。這里有對漂泊生涯的感嘆,有對老弱多病的嗟傷,但也有對自然的熱愛,對生命的執(zhí)著。不讀出這首詩的積極意義,就不能體會出詩人憂國憂民、感時嘆逝的博大胸懷。明代的胡應(yīng)麟推此詩為“古今七言律第一”,確不虛夸。
3.此詩與《秋興八首》(其一)有哪些相似點?
(1)《秋興·其一》和《登高》在寫作上有許多共同特點:
首先在感情基調(diào)上兩首詩都有很濃的悲秋情結(jié)。世事艱辛,家丑國難,萬里悲秋,老病孤舟,都化作千縷愁緒洋溢在字里行間,作千古一悲,千古一愁。
其次在結(jié)構(gòu)處置上,兩詩的首聯(lián)、頷聯(lián)都極力描寫秋景圖,營造了一個悲愁蕭森的氛圍,使后面的抒情都順理成章,打倒了景為情基,情為景發(fā),渾然天成,足見構(gòu)思之妙。
再次,兩詩在用詞造句上,都是律詩的典范之作,對仗工整又極具情勢。在兩詩的頷頸聯(lián)里體現(xiàn)得特別明顯。如《秋興·其一》的頷聯(lián)“江間波濤”對“塞上風(fēng)云”,“兼天涌”對“接地陰”,頸聯(lián)“叢菊兩開”對“孤舟一系”,“他日淚”對“故園思”?!兜歉摺奉h聯(lián)“無邊”對“不盡”,“蕭蕭下”對“滾滾來”,頸聯(lián)“萬里悲秋”對“百年多病”,“常作客”對“獨登臺”。
當然,兩詩又有許多不同點,比如感情表達方式上,格律上,特別是在感情基調(diào)上《秋興》詩感傷氣氛太濃,境界不如《登高》壯闊。《秋興》詩首聯(lián)基調(diào)低沉,“凋傷”“氣蕭森”是其體現(xiàn),而《登高》僅點明“風(fēng)急”“天高”“鳥飛回”。在境界上《秋興》雖有“江間波濤兼天涌,塞上風(fēng)云接地陰”,但和《登高》“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來?!毕啾冗€是有點遜色。
4.杜甫晚年的律詩有什么特點?
本課所選三首詩都作于夔州,都是律詩。這些詩是杜甫晚年的代表作品,顯示出非凡的藝術(shù)功力,表現(xiàn)出沉實高華的特點。詩人突破了早期創(chuàng)作中較多寫實的風(fēng)格,不拘泥于現(xiàn)實生活本身,融優(yōu)美的音律、奇妙的構(gòu)思、精練的詩句、華麗的色彩、深遠的意象于一體,升華思想情感,追求藝術(shù)美感,空靈灑脫,汪洋恣肆,儀態(tài)萬方。即如《秋興八首》《詠懷古跡五首》這樣聯(lián)章的七律,猶如詠發(fā)情感的“捆綁火箭”,皆為精心制作而成,為前此創(chuàng)作所無。唯其早年有太多作品關(guān)注社會動蕩,民生疾苦,赫赫在前,故晚年不再重復(fù),獨存精神,厚積所發(fā),鑄成更為深沉的詩情。
五、詩歌鑒賞方法總結(jié)
1.看題目,如標題“秋興八首(其一)”,揭示是寫景詩,寫作手法觸景生情;“詠懷古跡(其三)”,揭示題材是詠史懷古詩,往往涉及對比、反襯、用典、借古諷今等手法;“登高”這個標題類似“秋興”。
2.看作者,知人論世。(見杜甫生平)
3.看結(jié)構(gòu),如律詩的起承轉(zhuǎn)合,如《秋興八首(其一)》《登高》先景后情,看詩歌寫了幾層意思,抒發(fā)了幾種情感,情感有什么微妙的變化。
4.看情語,如《秋興八首(其一)》里的“凋傷”“蕭森”“他日淚”“故園心”;《詠懷古跡(其三)》里的“獨”“空”“怨恨”;《登高》“哀”“悲”“苦恨”“潦倒”等。
5.看意象(見詩歌分析)。
6.看手法(見詩歌分析)。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