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布是漢末時代頗具爭議的人物。盡管民間將其視作“三國第一猛(名)將”,他的歷史評價卻仍不失猥瑣,同時代人物一致認為呂布有“狼子野心”,把他當成“壯士”“劍客”這樣的莽夫;而史家陳壽、范曄、司馬光也對呂布多有貶斥、指摘,稱其“輕狡反覆,唯利是視”“ 強暴無謀,敗亡有證”。
影視劇中的呂布。來源/電視劇《三國演義》截圖
呂布豐富的“跳槽”經(jīng)歷,應(yīng)驗了一眾差評中的“反復”二字。的確如此。除了丁原、董卓這兩位“苦主”,呂布還曾在袁紹、袁術(shù)與劉備手下“打過工”。在忠義觀念趨于成熟的東漢社會,這種侍奉二主甚至多位主公的行為,很容易招致他人攻訐。但這個規(guī)矩,似乎并不適用于漢昭烈帝劉備。
君不見,劉備曾依附過公孫瓚、陶謙、呂布、曹操、袁紹、劉表、孫權(quán)、劉璋,“跳槽”經(jīng)歷簡直比呂布還要豐富。盡管如此,他的好名聲仍為當世之最。同樣是頻繁“跳槽”,劉備與呂布的名聲為何一個天一個地呢?
相同的起步
呂布之惡名,始于他對丁原、董卓的叛而殺之。丁原焚燒孟津、董卓禍亂朝綱,當是死有余辜;但呂布身為人臣,本不該直接對自己的“恩主”痛下殺手。而劉備雖然也依附過七八位軍閥,卻從未對“前老板們”造成致命危險。這似乎能解釋他們口碑的兩極分化,然而,劉備沒有下黑手,不是他不想,而是沒有合適的機會。
影視劇中,呂布戟殺董卓。來源/電視劇《三國演義》截圖
建安元年(196),劉備被呂布擊敗后,投奔曹操。操亦大喜,表劉備為豫州牧,又“給其軍糧,益與兵使東擊(呂)布”。解決掉呂布后,曹操又加封劉備為左將軍,由是“禮之愈重,出則同輿,坐則同席”。面對曹操的“知遇之恩”,劉備又是怎樣做的呢?
拋開《三國演義》的濾鏡,劉備的做法有些不厚道:他不僅秘密參與了董承的“衣帶詔”計劃,還偷襲殺死了徐州刺史車胄,重新占據(jù)徐州,意圖與袁紹相呼應(yīng)。若非奇葩的袁紹以“吾兒有疾,請勿打擾”為由,遲遲未曾出兵,受到兩面夾擊的曹操恐怕更為艱難,甚至可能會兵敗身亡。此外,劉備入蜀后,還“反客為主”趕走了對他支持頗多“前老板”劉璋。如此行徑,實在談不上師出有名。
影視劇中,劉備接到漢獻帝血書。來源/電視劇《三國演義》截圖
因此觀之,若單從劉備、呂布的“品行”來解釋,未免有些片面。實際上,呂布受人輕視,與他的出身有很大關(guān)系。
司馬遷評價匈奴人“利則進,不利則退”。又云:“壯者食肥美,老者食其余。貴壯健,賤老弱?!狈稌贤瑯诱J為羌人是“更相抄暴,以力為雄”,指出他們天性崇拜強者,習慣以粗暴、野蠻的武力手段解決問題。東漢以降,西、北方胡族勢微,大量匈奴、羌、鮮卑人內(nèi)遷到幽州、并州、涼州等地。在“漢胡雜居”的背景下,中原名士對邊地武人也產(chǎn)生了偏見。侍中楊琦曾評價涼州軍閥李傕:“邊鄙之人,習于夷風。”楊琦出身于弘農(nóng)楊氏,乃“關(guān)西孔子”楊震之后,他對李傕的評價,正是中原大族對“邊地武人”的普遍看法。
并州軍閥呂布,即是受人輕視的“邊地軍閥”。而巧合的是,劉備也有相同出身:其為幽州涿郡生人,早年以“武勇”知名。因此,呂布在見到劉備后,會用一句“我與卿同邊地人也”來試圖拉近兩人的關(guān)系。但他不明白的是:劉備出身雖然也不好,但卻懂得利用自身優(yōu)勢,來經(jīng)營自己的好名聲。
劉備的人脈
劉備進入中原后,迅速揚名于當世,這顯然離不開他背后強大的人脈關(guān)系網(wǎng)。從師門關(guān)系看,劉備的老師盧植、師叔(伯)鄭玄、師兄公孫瓚都為他提供了不小助力。劉備能成為平原國相(如郡太守),列為一方大員,離不開幽州霸主公孫瓚的庇佑。從社會關(guān)系看,劉備的朋友圈里還有陳紀、孔融、陳登、曹操、袁紹這樣的“超級大咖”。具體情況可參見下表——
影視劇中的孔融。來源/電視劇《三國演義》截圖
劉備與這些“超級大咖”展開密切往來,已證明了他遠超常人的交友手段。饒勝文先生指出:“在陶謙死前的一段時間里,劉備與孔融、鄭玄、陳紀、陳群等關(guān)東碩儒一道,成了徐州牧陶謙的座上賓。在這個碩儒名士的群落里,孔融是穿梭其間的關(guān)鍵人物?!闭\然,正是得到諸多大佬的賞識與宣傳,劉備才能快速成名于中原。
成名的捷徑
東漢時期,常見的成名方式有兩種,“匹夫抗憤,處士橫議”是一方面,“激揚文字,互相題扶”又是另一方面。前者風險較高,要求士子有正面對抗朝廷的勇氣,一著不慎,很容易遭到禁錮乃至殺身之禍;反觀后者,成本較低,且有利于自己未來的仕途之路。
曹操15歲初入太學,年少氣盛,曾直接陳書靈帝,要求為黨人代表陳藩、竇武翻案(二人謀誅宦官,事敗身死);此舉雖讓曹操得罪狠了宦官,卻收獲了其他名士的好感。太尉橋玄驚嘆道:“吾見天下名士多矣,未有若君者也!君善自持。吾老矣!愿以妻子為讬。”自此以后,曹操“聲名益重”,后又得許劭點評,聲名大壯,從一介“贅閹遺丑”搖身一變成了清流。
彼時,汝南許劭、許靖二人主辦的“月旦評”,正是當時最負盛名的人物品評大會。才子若得許邵好評,便能立即身價倍增。這種看似“不著調(diào)”的活動之所以會“爆火”,得益于漢代的察舉制。其主要內(nèi)容是:郡國舉孝廉,州舉茂才,加之賢良文學,皆有一個共同特點:即注重應(yīng)舉者的德行、孝義之名,兼顧才學。簡言之,有名氣的人、名氣大的人,會得到朝廷乃至全社會的認同,進而更容易入仕。
影視劇中“月旦評”場面。來源/電視劇《軍師聯(lián)盟》截圖
一些人的名聲是逐漸積累的,他們有德行、守孝義,后經(jīng)周圍人的傳播,慢慢得到地方長官的認同。但對另一些人來說,成名也可以走捷徑。他們或出身世家大族、或擁有廣闊交游,可以輕易接觸到許多成名已久的“前輩”。而當時的社會輿論,也正是掌握在這些人手中的??v觀漢末三國時代的成名人物,絕大多數(shù)都是通過“前輩”的介紹,方才躋身于“名士圈子”當中,并成為他們的接班人。
如果說,橋玄是曹操的領(lǐng)路人,那么孔融的領(lǐng)路人就是李膺、諸葛亮與龐統(tǒng)的領(lǐng)路人就是龐德公、司馬徽。而陳紀、孔融、鄭玄等人,自然便是劉備的領(lǐng)路人。劉備成名后,還不忘照顧新人,陳紀之子陳群、袁紹之子袁譚以及司徒袁滂之子袁渙(陳郡袁氏,與袁紹所在的汝南袁氏不是一個家族,衣冠南渡后成為頂級門閥之一),皆為其所舉。
可以看到,深諳漢末官場規(guī)則的劉備,名聲自然不會差到哪里。那呂布與之相比,又缺少了哪些條件呢?
二重君主觀
劉備的成名之路,呂布是有機會“復刻”的。在與他展開交集的名士中:王允出身于太原王氏,此乃山西大姓;陳宮“少與海內(nèi)知名之士皆相連結(jié)”,人脈廣闊;張邈“少以俠聞,士多歸之”,是袁紹、曹操當年的老大哥。倘若呂布能得到這些名士的傾心相重,還會愁前方無路可走嗎?
但事實上,盡管王允、陳宮表面上客客氣氣,但他們對呂布始終都是利用,而非托付。陳宮勸說張邈奉迎呂布時說道:“今州軍(即曹操)東征,其處空虛,呂布壯士,善戰(zhàn)無前,若權(quán)迎之,共牧兗州,觀天下形勢,俟時事之變通,此亦縱橫之一時也?!睂Υ?,方詩銘先生指出:“陳宮對呂布是輕視的,僅將他當作一名'壯士’使用,陳宮說詞中一個'權(quán)’字,就可以清楚地說明這一點。”同理,王允“以布州里壯健,厚接納之”,也只是看上了他的“勇而無謀”。那么,呂布為何就不能如劉備這樣,得到中原名士的信賴呢?
影視劇中的陳宮。來源/電視劇《三國演義》截圖
誠如劉備對曹操所言:“明公不見布之事丁建陽及董太師乎!”由此可見,這還是與呂布早年的“跳槽”經(jīng)歷有關(guān)。但需要指出的是:呂布殺董卓,倒是情有可原;可他見利忘義殺害丁原,卻萬萬不能“洗白”。這種行為,其實已嚴重觸犯了中原官場上的潛規(guī)則:即故吏與恩主之間的“君臣”關(guān)系,不容挑戰(zhàn)。
錢穆先生曾提出“兩重君主觀”的概念,并指出:“地方察舉權(quán)任太守,無客觀標準,因此易于結(jié)私,一面是權(quán)門請托,一面是故舊報恩。因郡吏由太守自辟,故郡吏對太守,其名分亦自如君臣?!比绻賹⑦@種關(guān)系進一步擴大,可知門生與舉主、故吏與府主、部曲(私兵)與故主都是一種頗為牢固而又嚴密的依附關(guān)系。
在有些情況下,這種“第二重君臣關(guān)系”尤甚于傳統(tǒng)的君臣之交。按崔寔《政論》:“州郡記,如霹靂;得詔書,但掛壁?!痹谥菘むl(xiāng)里之間,地方長官猶如真正的“君”,其府內(nèi)掾吏也更傾向于他們,而非遠在中央觸不可及的天子。這倒像14世紀法國“封君封臣制”下的某個原則:“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span>
及至漢末,袁紹、袁術(shù)之所以能在關(guān)東聯(lián)軍中壟斷盟主大權(quán),便得益于這種另類的“君臣關(guān)系”。與“四世三公”相比,“門生故吏遍布天下”才更能證明汝南袁氏的可怕影響力。渤??ぬ卦B,如何能不費一兵一卒,便叫其頂頭上司——冀州牧韓馥乖乖交出“天下之重資”的冀州呢?只因韓馥便曾為袁氏故吏,是袁氏家族的“屬臣”,他無法挑戰(zhàn)這個“潛規(guī)則”,只能被動接受這一切。
也不怪韓馥忌憚,前一個試圖打破這層束縛的人,哪怕他是權(quán)傾朝野的董卓,也淪為了關(guān)東軍閥的公敵。據(jù)《三國志·董卓傳》注引《吳書》記載:“并州刺史段颎薦卓公府,司徒袁隗辟為掾。”董卓是袁隗(袁紹叔)故吏,但他卻在掌權(quán)后殺死了袁隗;呂布是丁原故吏,但他也殺害了自己的恩主。此二者,屢屢挑戰(zhàn)世家大族賴以維系自身地位的核心規(guī)則,這無疑觸犯到了他們的底線。這些人,掌控著社會風評與輿論導向,面對董卓、呂布的挑釁行為,他們自然要不遺余力地進行打擊。更何況,董卓、呂布的惡行也的確違背了儒家的綱常倫理體系,由不得他們再有機會“洗白”自己。
是以,呂布縱使得到了漢獻帝的承認,但他的名聲還是會越來越差;反觀劉備,卻未曾逾越過這條紅線。他與幾任“前老板”的合作,都是以“入股”形式來保持自己相對獨立的藩屬地位,而非直接被“并購”。當然,劉備離開公孫瓚與曹操,還須另當別論。
劉備的人設(shè)
從陣營來看,漢末三國大概可分為三個時期。首先是“二袁相爭”時期,袁紹、袁術(shù)分別主導了一個軍事聯(lián)盟,互相傾軋;其次,是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與“反曹聯(lián)盟”的對抗;最后,則是魏、蜀、吳三足鼎立時期。
據(jù)《后漢書·袁術(shù)傳》記載:“(紹、術(shù))乃各外交黨援,以相圖謀,術(shù)結(jié)公孫瓚,而紹連劉表?!庇謸?jù)《三國志·武帝紀》記載:“袁術(shù)與紹有隙。術(shù)求援于公孫瓚,瓚使劉備屯高唐,單經(jīng)屯平原,陶謙屯發(fā)干,以逼紹。太祖與紹會擊,皆破之。(初平)四年春,(曹操)軍鄄城。荊州牧劉表斷術(shù)糧道,術(shù)引軍入陳留,屯封丘,黑山余賊及于夫羅等佐之?!?/span>
影視劇中的袁術(shù)。來源/電視劇《三國演義》截圖
自董卓退守長安后,關(guān)東群雄圍繞“二袁之爭”展開了一場場交鋒。兗州曹操、荊州劉表與青州臧洪(后遷為東郡太守)是冀州袁紹的堅實擁簇;而幽州公孫瓚、徐州陶謙、黑山軍張燕與南匈奴于夫羅等勢力,則與淮南袁術(shù)一致對外。可以看到,劉備、陶謙、公孫瓚是身處同一陣營中的。又按《三國志·先主傳》:“袁紹攻公孫瓚,先主與田楷東屯齊。曹公征徐州,徐州牧陶謙遣使告急于田楷,楷與先主俱救之?!眲潆x開公孫瓚,是打著救援陶謙的幌子,相當于“同盟內(nèi)部的借調(diào)行為”。赤壁之戰(zhàn)期間,周瑜也曾向劉備借用過張飛;不同的是,張飛對劉備忠心耿耿,而劉備卻是一去不回。
陶謙病死后,劉備在孔融、糜竺、陳登等人的支持下自立為徐州牧。此前,劉備曾打算把徐州讓給“盟主”袁術(shù);但陳登、孔融都表示反對,并為他爭取到了袁紹的支持。這便意味著,劉備此時已直接倒向了袁曹聯(lián)盟。所以,他日后行走的軌跡,就是沿著曹操、袁紹、劉表這條線走的。
值此期間,劉備的“人設(shè)”第一次發(fā)生改變:陶謙、公孫瓚以軍功起家,是典型的邊地武人;袁術(shù)好飛鷹走狗,以俠氣聞,帶領(lǐng)的也是“武人聯(lián)盟”;反觀袁紹、曹、劉陣營,則是標準的“名士聯(lián)盟”。劉備曾在平原國大行恩德,漸有仁義之名,已初步具備了名士風范;到了徐州后,他又得孔融、陳紀、鄭玄題扶,迅速成名,由先前的“邊地武人”轉(zhuǎn)變?yōu)榱恕懊柯?lián)盟”中的一員。
只是,以袁術(shù)為首的“武人聯(lián)盟”垮臺后,袁紹、曹操也免不了刀兵相向。在二人之間,劉備最終選擇了袁紹,可他為何能毫無顧忌地背叛曹操呢?除了劉備此前積累的人脈關(guān)系外,也與劉備“人設(shè)”的第二次轉(zhuǎn)變有關(guān)。
在許都時,劉備秘密參與了“衣帶詔”計劃,外戚董承以天子詔令為由,拉攏了一批朝臣,密謀誅曹;但還未來得及實施,便徹底宣告失敗,董承等人也悉數(shù)被誅。于是乎,劉備便成了“衣帶詔”事件的唯一幸存者,加之漢室后裔的身份,劉備便當仁不讓地成了“反曹聯(lián)盟”中的先鋒人物。
影視劇中,漢獻帝將衣帶詔交給董承。來源/電視劇《三國演義》截圖
當時,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在政治上占據(jù)高位、在名義上占據(jù)大義;跟他作對,就是跟朝廷作對、跟天子作對。在“人心思漢”的環(huán)境下,這種手段起到了絕佳效果。在此情形之下,袁紹、劉表以及后來的孫權(quán)想要與曹操正面為敵,便需要拉攏劉備,借助其“反曹先鋒”的“人設(shè)”來抵抗曹操的“奉天子以令不臣”。如此一來,劉備的名聲又怎會不好呢?他的幾任“老板”,也樂意用一些贊美之詞形容劉備。查同時代非蜀漢陣營人物對他的評價,亦可見一斑:
值得一提的是,這種“碰瓷手段”,一直到劉備稱帝、諸葛亮北伐時還在使用。誠如丞相大人在《出師表》中所言:“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小結(jié)
及至后世,劉備的名聲越來越好,呂布卻越來越差,這還與“蜀漢正統(tǒng)論”的發(fā)展有關(guān)。
眾所周知,西晉得國祚于曹魏,為宣揚其正統(tǒng)地位,故而尊曹魏為正統(tǒng)。然魏晉以降,卻有不少人為搬出了“帝蜀寇魏”論,試圖以蜀漢為正朔。東晉史家習鑿齒作《漢晉春秋》,尊蜀漢為正統(tǒng);南宋時,朝廷偏安一隅;以朱熹為首的士大夫?qū)κ駶h的遭遇感同身受,遂再次搬出“帝蜀寇魏”論,于是“擁劉貶曹”的思想傾向成為社會主流;及至元末,漢人居危,日益思漢,小說《三國演義》橫空出世,蜀漢陣營的全體人員集體被套上一層厚厚“濾鏡”。昔日有“梟雄”“人杰”之姿的劉備,也被塑造成了一代仁君。
來源/電視劇《三國》截圖
至此,劉備的“好好先生”形象臻至巔峰;反觀與劉備為敵的曹操、呂布等人,統(tǒng)統(tǒng)被貶為奸詐小人。就連盟友孫權(quán),因其背刺關(guān)羽,也被描繪為白臉,成了兩面三刀的代名詞。再往后,劉備的形象雖曾有所回落,但在“智絕”諸葛亮與“義絕”關(guān)羽的襯托下,他依舊是一代明君與白手起家的逆襲典范。
諸葛亮是“千古名相”,關(guān)羽是一代“武圣”,二人的“粉絲”遍布海內(nèi)外。身為他們的主公,盡管劉備的“跳槽”經(jīng)歷確實有不光彩之處,但人們還是選擇性地將其忽略。至于呂布,卻被一貶再貶。時至今日,他還戴著“三姓家奴”的帽子,淪為大眾調(diào)侃、揶揄乃至嘲諷的對象。
參考資料:
1、陳壽撰,裴松之注《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82
2、范曄撰,李賢注《后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82
3、方詩銘:《三國人物散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4、錢穆:《國史大綱》,上海:商務(wù)印書館,2010
5、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叢》,上海,商務(wù)印書館,2010
6、張嘉純:《蜀漢知人群體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5
7、饒勝文:《大漢帝國在巴蜀:蜀漢天命的振揚與沉墜》,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6
8、楊小平:《三國志研究史》,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20
9、孫生:《漢魏政治風云與士人的生命憂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