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獻(xiàn)帝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涪縣發(fā)生了劃時代的永載史冊的大事:即劉璋接受別駕張松舉薦,派議軍校尉法正為使者,到荊州迎請劉備領(lǐng)軍入益州討伐張魯。于是劉備領(lǐng)軍兩萬自江州縣溯墊江水(今嘉陵江下游)到達(dá)墊江(今合川縣)再溯涪水,抵涪水三江口,順芙蓉溪到達(dá)涪縣(今富樂堂);劉璋以“車乘帳幔,精光耀日”的場面,率步騎3萬自成都到達(dá)涪縣迎接劉備,史稱“涪城會”。涪縣在蜀漢興亡歷史上從此具有了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涪縣被稱為“第二荊州”。
三國爭雄在涪縣留下了重要的史跡和名人軼事。可是,人們只知“涪城會”,劉備與劉璋在涪縣歡宴百余日,而告別宴會設(shè)在何處?又是何等盛況?卻不得而知。
原來,二劉告別宴會就安排在端午節(jié),祭龍儀式暨告別宴會就設(shè)在芙蓉溪畔,并舉行了盛大的龍舟競渡活動。
漢獻(xiàn)帝建安十七年壬辰(公元212年),劉備、劉璋在涪縣歡聚百余日后,告別宴會十分隆重:先由涪縣縣令主持祭龍儀式,中軍帳彩燈高掛,旌旗飄揚,香燭彌漫,鼓樂喧天,龍頭云集,隊列整齊;隨后,二劉各率將領(lǐng)舉行告別宴會;會后登上岸邊大型龍船觀看龍舟競渡。
五艘參賽龍舟以紅、黃、藍(lán)、紫顏色作為區(qū)別標(biāo)志,分別由劉璋部將張任、冷苞、涪縣令,劉備部將魏延、黃忠各乘一舟司旗指揮;每舟劃手12對,船尾有舵手1人,中艙則是鑼鼓手。
終點設(shè)在富樂山口(今芙蓉橋處),兩軍將士、涪縣居民傾巢出動,芙蓉溪兩岸人山人海,當(dāng)?shù)匕傩諏?shù)百只鴨子投放溪中助興。只聽一聲炮響,五艘龍舟似離弦之箭向終點行駛,鑼鼓喧天,震耳欲聾;張任和魏延的龍舟劃在前列,臨到終點不遠(yuǎn),眼看張任龍舟將奪得第一;龐統(tǒng)手疾眼快從軍士手中拿過弓箭,向張任龍舟前鴨群射去;眾劃手吃了一驚放慢了速度,被魏延龍舟超出獲得冠軍。張任恨得咬牙切齒,發(fā)誓要報一箭之仇(后來,劉備、龐統(tǒng)攻打羅江鹿頭關(guān),龐統(tǒng)被張任射死在落鳳坡。此事下篇《羅江白馬關(guān)之戰(zhàn)》另著,敬請期待)。
二劉涪縣龍舟告別宴后,次日,劉備率軍北上葭萌(縣治地在今廣元舊昭化縣城)討伐張魯;劉璋隨即返回成都。
相關(guān)鏈接:
富樂山:原名東山、旗山、綿州第一山;地處“劍門蜀道”南段,綿陽市區(qū)城東二公里處,原名東山,又稱旗山。歷以高、廣、秀、雅著稱。東山山巒疊翠,山下芙蓉溪環(huán)繞。據(jù)宋《方輿勝覽》記載:漢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冬,昭烈入蜀,劉璋延至此山,望蜀之全勝,飲酒樂甚,劉備歡曰:“富哉!今日之樂乎!”山因之得名。富樂山環(huán)境幽美,古跡眾多,被譽(yù)為“綿州第一山”。主要有:漢皇園、益州園、綿州碑林、富樂園、富樂堂涪城會館、桃源洞、冷源洞、玄德湖、明鏡湖、碧云巖等十大景觀。景區(qū)營造依山就勢,順乎自然,山水成趣,賞樂并舉,融“三國”文化和人文景觀于一體;步移景異,園中有園。既具有皇家園林的豪華氣派,又不失江南山水園林的清秀典雅。
劉備:(公元161-223年),即蜀漢昭烈帝,字玄德,漢族,涿郡涿縣(今河北涿州)人,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后代,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公元221-223年在位。謚號昭烈帝,廟號烈祖,史家又稱他為先主。他為人謙和、禮賢下士,寬以待人,志向遠(yuǎn)大,知人善用,素以仁德為世人稱贊,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劉備雖然是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后代,但是他父親早死,家境貧寒,與母親賴販草鞋、織草席度日。但他志存高遠(yuǎn)、以卓越的品質(zhì)、謙遜的作風(fēng)招攬了一大批至死不渝的忠志之士(如關(guān)羽、張飛、糜竺、簡雍、孫乾等),雖然他一生遭遇多次挫折,最后卻堅韌不拔的毅力,終成大事,建立蜀漢,從一個賣草鞋的變成昭烈皇帝,其一生是充滿傳奇色彩的。
劉璋:(前200-前177),漢高祖劉邦之孫,齊王劉肥之次子。呂后稱制,漢朝大權(quán)逐漸落在呂產(chǎn)、呂祿手中。呂后崩,呂氏想篡奪漢家大權(quán),劉璋和周勃等誅諸呂,功大。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益封朱虛侯劉璋二千戶,黃金千斤?!稘h書.高五王傳》:“始誅諸呂時,朱虛侯璋功尤大,大臣許盡以趙地王章……。及文帝立,聞朱虛、東牟之初欲立齊王,故黜其功”。二年封朱虛侯劉璋為城陽王。璋意“自以失職奪功。歲余,璋薨……”。歷代相傳劉璋死后葬于莒(莒:莒[j],莒縣位今于山東東南部,屬新亞歐大陸橋頭堡日照市。莒縣是塊古老的土地,有著悠久的歷史。劉璋墓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
張魯:(?-216年、245年),字公祺(《后漢書》作公旗)。祖籍沛國豐縣(今江蘇豐縣)。東漢末年割據(jù)漢中一帶的軍閥,據(jù)傳是西漢留侯張良的十世孫、天師道(五斗米道)教祖張陵之孫.張魯為五斗米道的第三化天師(稱系師),于東漢末年相繼襲殺漢中太守蘇固、別部司馬張后割據(jù)漢中,并在此傳播五斗米道,并自稱“師君”。他雄據(jù)漢中近三十年,后投降曹操,官拜鎮(zhèn)南將軍,封閬中侯,食邑萬戶。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張魯去世,謚號“原”。
龐統(tǒng):(179年-214年),字士元,號鳳雛,漢時荊州襄陽(治今湖北襄陽)人。東漢末年劉備帳下重要謀士,與諸葛亮同拜為軍師中郎將。與劉備一同入川,于劉備與劉璋決裂之際,獻(xiàn)上上中下三條計策,劉備用其中計。進(jìn)圍雒縣時,龐統(tǒng)率眾攻城,不幸中流矢而亡,年僅三十六歲,追賜統(tǒng)為關(guān)內(nèi)侯,謚曰靖侯。后來龐統(tǒng)所葬之處遂名為落鳳坡(今羅江境內(nèi))。
張任:(?-213年),益州蜀郡(治今四川省成都市)人,東漢末年益州牧劉璋的屬下,官至益州從事。公元213年(建安十八年),在劉備進(jìn)攻劉璋的戰(zhàn)爭中,張任率軍迎戰(zhàn)劉備,戰(zhàn)敗被殺。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