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慎(1687-1770),揚州八怪之一。號癭瓢子,福建寧化人。
“余在黃鏡人處獲觀《黃癭瓢畫冊》,始知余畫猶過于形似,無超然之趣。決定從今大變。人欲罵之,余勿聽也;人欲譽之,余勿喜也”。
“前朝之畫家,不下數(shù)百人之多,癭瓢、青藤、大滌子外,皆形似也。惜余天資不若三公,不能師之”。
——齊白石
黃慎初隨上官周學畫,后離家出游,曾多次在揚州賣畫。
方十八九歲,寄身蕭寺,晝?yōu)楫嫞篃o所得燭,從佛光明燈下讀書。
其藝既擅,出游豫章,歷吳、越,康熙五十八年(一七一九)至揚州鬻畫,人爭客之。
雍正五年(一七二七)以母垂老,不欲遠離,乃奉居揚州,又三年乃返閩,鄭燮贈以詩。
乾隆三十三年(一七六八)年八十二,尚作花卉冊。慎工草書,法懷素。
畫人物,多取神仙故事為題材,初學上官周,后用狂草筆法作畫。筆姿放縱,氣象雄偉,深入古法,亦偶有筆過傷韻者。
間作山水、花鳥,得荒率之致。
花鳥筆法洗練,形象概括,畫風潑辣;
山水境界開闊,注重詩意的表達。
黃慎擅草書,書法學“二王”,更得懷素筆意,從章草脫化而出。其遒勁運筆亦用于繪畫之中,故畫面多干枯、飛白和迅疾之跡。
草書詩軸 紙本 縱141.2厘米 橫79.3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黃慎的草書,點畫紛披,散而序,評者說它象疏景橫斜,蒼藤盤結,具有“字中有畫”之趣。
他的書法出于章草,頗難認識,故而仿效者不多,但他不趨時尚,敢于標新立異。 不昧古法,又難辨古人蹤跡,不強調(diào)章法的疏密聚散,而以方折頓挫的筆法,忽斷忽連,顧盼呼應,凸顯鏗鏘有聲的點畫節(jié)奏感。
黃慎《草書桃花源記》 手卷,紙本,設色,縱38厘米,1764年作
他自己總結一生走過的道路,感慨地說到:‘余自十四、五歲時便學畫,而時時有鶻突于胸者,仰然思,恍然悟,慨然曰:‘余畫之不工,以余不讀書之故?!谑钦酃?jié)發(fā)憤,取毛詩、三禮、史漢、晉宋間文,杜韓五言詩及中晚唐詩,熟讀精思膏以繼晷,而又于昆蟲草木四時推謝榮枯,歷代制度衣冠禮器,細而致于夔 蛇鳳,調(diào)調(diào)刁刁,罔不窮厥形狀,按其性情,豁然有得于心,應之于手,而后乃今始可心言畫矣?!?/span>
正是這種凝思結想、廢寢忘食、苦攻不輟,黃慎才從一個小畫工成長為一位“詩畫名大江南北”的名家。
大美國畫
欣賞國畫藝術,傳承國畫經(jīng)典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