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一下痔瘡之脈
來源于互聯(lián)網(wǎng)
★★特征脈象點位于右手寸部★★
能夠反應痔瘡的脈象部位為右寸(肺),
因肺與大腸相表里,故可認為大腸與直腸之病能夠在右寸脈象影射出來
★★特征脈象獲取方法為浮取★★
輕取即得是為浮,重按始有即為沉,二者之間名曰中
注:輕取--將手指放于皮膚表面即是;
重按--將手指放于皮膚表面后,用力下壓即是;
中取--介于輕取和重按之間。
★★特征脈象★★
其脈就像墨滴入水中,輕觸皮膚即可得,是為痔瘡之脈象。
★★辨別脈象★★
需要與鼻炎、咽炎之脈象相別:
雖說同為浮取之脈象,
但痔瘡之脈比鼻炎、咽炎之脈更浮于表淺位置,
在脈形、質(zhì)上講痔瘡之脈稍柔和。
★★辨病之輕重★★
目前本人僅能通過脈象得知患者有痔疾,
而不能分辨出是內(nèi)、外痔還是混合痔。
此外當患者用藥后,可能需要多次切脈方能探知是否患有此疾。
脈診的初認識
脈診,是醫(yī)者以指腹按一定部位的脈搏診察脈象。通過診脈,體察患者不同的脈象,以了解病情,診斷疾病。它是中醫(yī)學一種獨特的診斷疾病的方法。
(-)脈象形成的原理
脈象即脈動應指的形象。心主血脈,包括血和脈兩個方面,脈為血之府,心與脈相連,心臟有規(guī)律的搏動,推動血液在脈管內(nèi)運行,脈管也隨之產(chǎn)生有節(jié)律的搏動(因而形成脈膊故能心動應指,脈動應指,心臟有規(guī)律的搏動)和血液在管內(nèi)運行均由宗氣所推動。血液循行脈管之中,流布全身,環(huán)周不息,除心臟的主導作用外,還必須有各臟器的協(xié)調(diào)配合,肺朝百脈,即是循行全身的血脈,均匯聚于肺,且肺主氣,通過肺氣的敷布,血液才能布散全身;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脾主統(tǒng)血;肝藏血,主疏泄,調(diào)節(jié)循環(huán)血量;腎藏精,精化氣,是人體陽氣的根本,各臟腑組織功能活動的原動力,且精可以化生血,是生成血液的物質(zhì)基礎(chǔ)之一。因此脈象的形成,與臟腑氣血密切相關(guān)。
(二)脈診的臨床意義
脈象的形成,既然和臟腑氣血關(guān)系十分密切,那么,氣血臟腑發(fā)生病變,血脈運行受到影響,脈象就有變化,故通過診察脈象的變化,可以判斷疾病的病位、性質(zhì)、邪正盛衰與推斷疾病的進退預后。
1。判斷疾病的病位、性質(zhì)和邪正盛衰
疾病的表現(xiàn)盡管極其復雜,但從病位的淺深來說,不在表便在里,而脈象的浮沉,常足以反映病位的淺深。脈浮,病位多在表;脈沉,病位多在里。疾病的性質(zhì)可分寒證與熱證,脈象的遲數(shù),可反映疾病的性質(zhì),如遲脈多主寒證,數(shù)脈多主熱證。邪正斗爭的消長,產(chǎn)生虛實的病理變化,而脈象的有力無力,能反映疾病的虛實證候,脈虛弱無力,是正氣不足的虛證。脈實有力,是邪氣亢盛的實證。
2。推斷疾病的進退預后
脈診對于推斷疾病的進退預后,有一定的臨床意義。如久病脈見緩和,是胃氣漸復,病退向愈之兆;久病氣虛,虛勞、失血,久泄久痢而見洪脈,則多屬邪盛正衰危候。
外感熱病,熱勢漸退,脈象出現(xiàn)緩和,是將愈之候;若脈急疾,煩躁(則病也。如戰(zhàn)汗,汗出脈靜,熱退身涼,為病退向愈,若脈急疾,煩躁)為病進危候。
(三)診脈的部位
診脈的部位,有遍診法,三部診法和寸口診法。遍診法見于《素問·三部九候論》,切脈的部位有頭、手、足三部,三部診法見于漢代張仲景所著的《傷寒雜病論》。三部,即人迎《頸側(cè)動脈),寸口,跌陽(足背動脈)。以上兩種診脈的部位,后世已少采用,自晉以來,普遍選用的切脈部位是寸口。寸口診法始見于《內(nèi)經(jīng)》,主張獨取寸口是《難經(jīng)》,但當時這一主張未能普遍推行,直至晉代王叔和所著的《脈經(jīng)》,才推廣了獨取寸口的診脈方法。
寸口又稱脈口、氣口,其位置在腕后撓動脈搏動處,診脈獨取寸口的理論依據(jù)是:寸口為手太陰肺經(jīng)之動脈,為氣血會聚之處,而五臟六腑十二經(jīng)脈氣血的運行皆起于肺而止于肺,故臟腑氣血之病變可反映于寸口。另外,手太陰肺經(jīng)起于中焦,與脾經(jīng)同屬太陰,與脾胃之氣相通,而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故臟腑氣血之盛衰都可反映于寸口,所以獨取寸口可以診察全身的病變。
寸口分寸、關(guān)、尺三部,以高骨(橈骨莖突)為標志,其稍內(nèi)方的部位為關(guān),關(guān)前(腕端)為寸,關(guān)后(肘端)為尺。兩手各分寸、關(guān)、尺三部,共六部脈。寸、關(guān)、尺三部可分浮、中、沉三候,是寸口診法的三部九候。
寸關(guān)尺分候臟腑,歷代醫(yī)家說法不一,目前多以下列為準:
左寸可候:心與膻中 右寸可候:肺與胸中
左關(guān)可候:肝膽與膈 右關(guān)可候:脾與胃
左尺可候:腎與小腹 右尺可候:腎與小腹
(四)診脈有方法和注意事項
1。時間
診脈的時間最好是清晨,因為清晨患者不受飲食、活動等各種因素的影響,體內(nèi)外環(huán)境都比較安靜,氣血經(jīng)脈處于少受干擾的狀態(tài),故容易鑒別病脈。但也不是說其它時間不能診脈。
總的來說,診脈時要求有一個安靜的內(nèi)外環(huán)境。診脈之前,先讓患者休息片刻,使氣血平靜,醫(yī)生也要平心靜氣,然后開始診脈。診室也要保持安靜。在特殊的情況下應隨時隨地診察患者不必拘泥于這些條件。
2體位
要讓患者取坐位或正臥位,手臂平放和心臟近于同一水平,直腕仰掌,并在腕關(guān)節(jié)背墊上市枕,這樣可使氣血運行無阻,以反映機體的真正脈象。
3。指法
醫(yī)者和患者側(cè)向坐,用左手按診患者的右手,用右手按診患者的左手。診脈下指時,首先用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內(nèi)側(cè)關(guān)脈位置,接著用食指按在關(guān)前的寸脈位置,無名指按在關(guān)后尺
脈位置。位置放準之后,三指應呈弓形,指頭平齊,以指腹接觸脈體。布指的疏密要和患者的身長相適應,身高臂長者,布指宜疏,身矮臂短者,布指宜密,總以適度為宜。三指平布同時用力按脈,稱為總按;為了重點地體會某一部脈象,也可用一指單按其中一部脈象,如要重點體會寸脈時,微微提起中指和無名指,診關(guān)脈則微提食指和無名指,診尺脈則微提食指和中指。臨床上總按、單按常配合使用,這樣對比的診脈方法,頗為實用。單按分候寸口三部,以察病在何經(jīng)何臟,總按以審五臟六腑的病變。
診小兒脈可用“一指(拇指)定關(guān)法”,而不細分三部,因小兒寸口部短,不容三指定寸關(guān)尺。
4。舉按尋
這是診脈時運用指力的輕重和挪移,以探索脈象的一種手法。持脈之要有三,就是舉、按、尋。用輕指力按在皮膚上叫舉,又叫浮取或輕??;用重指力按在筋骨間,叫按,又稱沉取或重??;指力不輕不重,還可亦輕亦重,以委曲求之叫尋。因此診脈必須注意舉、按、尋之間的脈象變化。此外,當三部脈有獨異時,還必須逐漸挪移指位,內(nèi)外推尋。尋者尋找之意,不是中取。
5。平息
一呼一吸稱一息,診脈時,醫(yī)者的呼吸要自然均勻,用一呼一吸的時間去計算患者脈搏的至數(shù),如正常脈象及病理性脈象之遲、數(shù)、緩、疾等脈,均以息計,今天有秒表對診脈有一定的幫助。但平息的意義還不止如此。平是平調(diào)的意思,要求醫(yī)者在診脈時,思想集中,全神貫注。因此,平息除了以“息”計脈之外,還要做到虛心而靜,全神貫注。
6。五十動
每次診脈,必滿五十動。即每次按脈時間,每側(cè)脈搏跳動不應少于五十次。其意義有二:
一為了解五十動中無促、結(jié)、代脈,防止漏診。二為說明診脈不能草率從事,必須以辨清脈象為目的。如果第一個五十動仍辨不清楚,可延至第二個或第三個五十動??傊?,每次診泳時間,以2-3分鐘為宜。
(五)正常脈象
正常脈象古稱平脈,是健康無病之人的脈象。正常脈象的形態(tài)是三部有脈,一息四至(閏以太息五至,相當72-80次/分),不浮不沉,不大不小,從容和緩,柔和有力,節(jié)律一致,尺脈沉取有一定力量,并隨主理活動和氣候環(huán)境的不同而有相應的正常變化。正常脈象有胃、神、根三個特點。
有胃:有胃氣的脈象,古人說法很多,總的來說,正常脈象不浮不沉,不快不慢,從容和緩,節(jié)律一致便是有胃氣。即使是病脈,無論浮沉遲數(shù),但有徐和之象者,便是有胃氣。
脈有胃氣,則為平脈,脈少胃氣,則為病變,脈無胃氣,則屬真臟脈,或為難治或不治之征象,故脈有無胃氣對判斷疾病兇吉預后有重要的意義。
有神:有神的脈象形態(tài),即脈來柔和。如見弦實之脈,弦實之中仍帶有柔和之象;微弱之脈,微弱之中不至于完全無力者都叫有脈神。神之盛衰,對判斷疾病的預后有一定的意義。
但必須結(jié)合聲、色、形三者,才能作出正確的結(jié)論。脈之有胃、有神,都是具有沖和之象,有胃即有神,所以在臨床上胃與神的診法一樣。
有根:三部脈沉取有力,或尺脈沉取有力,就是有根的脈象形態(tài)?;虿≈心I氣猶存,先天之本未絕,尺脈沉取尚可見,便是有生機。若脈浮大散亂,按之則無,則為無根之脈,為元氣離散,標志病情危篤。
正常脈象隨人體內(nèi)外因素的影響而有相應的生理性變化。
四時氣候:由于受氣候的影響,平脈有春弦,夏洪,秋浮,冬沉的變化。此困人與天地相應,人體受自然界四時氣候變化的影響,生理功能也相應地變化,故正常人四時平脈也有所不同。
地理環(huán)境:地理環(huán)境也能影響脈象,如南方地處低下,氣候偏溫,空氣濕潤,人體肌腠緩疏,故脈多細軟或略數(shù);北方地勢高,空氣干燥,氣候偏寒,人體肌腠緊縮,故脈多表現(xiàn)沉實。
性別:婦女脈象較男子濡弱而略快,婦女婚后妊娠,脈常見滑數(shù)而沖和。
年齡:年齡越小,脈搏越快,嬰兒每分鐘脈搏120-140次;五、六歲的幼兒,每分鐘脈搏90-110次;年齡漸長則脈象漸和緩。青年體壯脈搏有力;老人氣血虛弱,精力漸衰,脈搏較弱。
體格:身軀高大的人,脈的顯現(xiàn)部位較長;矮小的人,脈的顯現(xiàn)部位較短,瘦人肌肉薄,脈常浮;肥胖的人,皮下脂肪厚,脈常沉。凡常見六脈沉細等同,而無病象的叫做六陰脈;六脈常見洪大等同,而無病象的,叫做六陽脈。
情志:一時性的精神刺激,脈象也發(fā)生變化,如喜則傷心而脈緩,怒則傷肝而脈急,驚則氣亂而脈動等。此說明情志變化能引起脈象的變化,但當情志恢復平靜之后,脈象也就恢復正常。
勞逸:劇烈運動或遠行,脈多急疾;人入睡之后,脈多遲緩;腦力勞動之人,脈多弱于體力勞動者。
飲食:飯后。酒后脈多數(shù)而有力;饑餓時稍緩而無力。
此外,有一些人,脈不見于寸口,而從尺部斜向手背,稱斜飛脈;若脈出現(xiàn)于寸口的背側(cè),則稱反關(guān)脈,還有出現(xiàn)于腕部其它位置者,都是生理特異脈位,是橈動脈解剖位置的變異,不屬病脈。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