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勛講解《富春山居圖》
http://v.ifeng.com/documentary/culture/201107/cdf736c1-2aa4-4b36-9a0e-de98799d3b97.shtml 其實今天講黃公望《富春山居》心里感觸很多,我是在二十世紀的七零年代的時候在臺北的故宮做學生,那個時候我的老師莊嚴莊老師、李霖燦老師、張光賓老師,他們其實當時都在講這張畫。上個世紀的七零年代也曾經(jīng)圍繞這張畫,引起過港臺以及美國的漢學家很大的爭論,那我們剛好是學生,所以那個時候也就把這個論戰(zhàn)當成了很重要的課程,所以在故宮我們有機會把各個不同版本的《富春山居圖》拿出來上課,所以非常地幸運。那我也記得莊老師、李林燦老師都說這張畫在1650年被燒斷,前段在浙江,后段在臺灣,不曉得有生之年能不能看到它們合在一起。所以我想今天借這個機會,能夠把黃公望介紹一下,《富春山居》介紹一下,對我來說等于是對老師的一個還愿。
黃公望入獄,不僅改變?nèi)松鷳B(tài)度,也開啟繪畫的道路
我比較簡單地也比較快地把黃公望這個畫家介紹一下,因為我最近發(fā)現(xiàn)很多人,雖然故宮要展覽了,可是好象提起黃公望對他的生平各方面了解不多。他本來不姓黃,姓陸,陸堅,他原來是江蘇的常熟這個地方的人,家里大概很貧窮,因為他后來過繼給一個姓黃的,黃家。過去大概通常家里面家境不好,就會把小孩過繼給別人。他過繼到黃家。這個姓黃的一個老先生——黃樂,沒有兒子,然后多年來就一直在找一個能夠過繼他的家產(chǎn)的兒子,我覺得這個人大概非常地挑,所以他挑兒子挑到94歲還沒有挑到,所以你大概知道他蠻龜毛的,就是要挑一個長相也好、端正、也聰明伶俐。后來就找到這個大概一般人認為是七、八歲左右的黃公望,覺得很高興,所以他看到這個小孩,收養(yǎng)過來以后,要給它取名字,他就很高興說:“黃公望子久矣”,所以取名黃公望,字子久。他的名字是紀念他跟他父親的一段很特殊的一個緣分。所以我們就從這個傳奇開始講起。
那我想這樣一個聰明的小孩,然后過繼到黃家,那黃家有錢,也是書香世家,當然刻意培養(yǎng)他,所以我們現(xiàn)在知道的最早的資料,是他十二歲就參加過國家級的神童科考試。這個神童科有點像今天的天才兒童,就等于是很特殊的表現(xiàn),國家希望能夠?qū)@樣的孩子做特殊的培養(yǎng)。所以經(jīng)過神童科考試以后,沒有多久,到了他青年時代,他就在江浙這一帶做稅務方面的基層公務人員,等于是要進官場了,可是當然年青,所以要從很基層的做起,資料上都說他負責田糧賦稅,就是土地買賣、抽稅,為國家來課征稅務這些東西,那當然可能借著這個機會他將來可以慢慢走上官場。一個聰明、有才學的年輕人對自己一定胸懷大志,可是沒有想到后來其實在官場上的表現(xiàn),并沒有我們想象說他后來的飛黃騰達,也許個性上的耿直,也許擋了很多人的財路,在賦稅各方面,所以他四十六歲的時候牽涉在他的一個長官,叫張閭,的案子上,就進了監(jiān)牢。我想大家知道說,今天當然我們現(xiàn)代社會進監(jiān)牢就不是一個好玩的事情,可是古代大概更慘,訴訟、審訊,那個是很可怕的事。我覺得這是黃公望一生的最重要的一個功課,等一下也許我們會發(fā)現(xiàn)說,也許神童科的考試不見得是那個最重要的功課,反而是這一件事情使他的人生突然有了一個大的轉(zhuǎn)彎,而這個轉(zhuǎn)彎是原來他對于自己生命那個胸懷大志的野心突然巨大地幻滅。
大概長達五、六年的時間,當他五十歲以后出監(jiān)牢,他就完全斷絕了走上官場的念頭,就跟當時的趙孟睿fǔ)學畫,然后八十二歲,大家六月要看到的《富春山居》長卷是他最后的杰作。我想他一生其實就是兩件最精彩的作品,一個北京故宮的《九峰雪霽》,我稱它為一個句點,為自己一生畫雪景的最后的句點。一個是《富春山居》,因為這張畫畫了很長的時間,他自己說我畫了三、四年,可是可能不止,因為他落款之后,還繼續(xù)再畫,因為他到八十六歲才去世,還有四年的時間可以畫這張畫,所以它是一個七百公分的長卷。如果是一個長卷,它不是句點,而是回看自己走來的那條漫漫長途的一生的回顧,“也無風雨也無情,回首向來蕭瑟處”的心情在這里面會流露出來。
庶使知其成就之難,創(chuàng)作是件困難的事
我等下會先給大家看一個東西,就是“跋尾”。我也建議所有的朋友到故宮,不一定要先看這張畫,你先跑到最后面尾巴的地方、沒有人看的地方去看“跋尾”,因為跋尾是他的創(chuàng)作自述,他告訴別人說:我哪一年開始畫這個畫、今年是哪一年、我現(xiàn)在落了款、那我為什么要畫這張畫、我畫這張畫的心情是什么?完全是一個創(chuàng)作自序。所以如果你不先看這個跋尾,其實很難去看這張畫。我在這里先解釋一下等一下要給大家看的跋尾里幾個比較關鍵性的東西:至正七年,1347年,他開始畫這張畫。他特別注明我今年是至正十年,庚寅年,我寫了這個跋尾,那是1350年,那個時候他八十二歲。然后為什么他要寫這個跋尾,因為有一個師弟,全真教的道士叫鄭樗,(這里要感謝張光賓先生,今年九十幾歲的張光賓先生在1975年第一個考證出來,鄭樗是一個道士,因為歷來大家都把他當一個禪師,其實他是一個全真教的道士,他是黃公望的師弟,他們的老師叫金志揚,金蓬頭,一個老道士),那黃公望當時已經(jīng)是江南全真教的領袖人物,他帶著這個師弟到富春江這一帶去,來往于幾個道館之間,然后就開始畫這幅畫。那什么叫做 “樗”?這個字我們現(xiàn)在不太用,如果大家讀莊子會讀到這個字。有一次走在山里面,看到一顆大樹,好大一棵樹,歪歪扭扭長得不直,有人就在笑說,這個樹長得這么大,大而無當?shù)?,因為不直。因為如果樹很直,它就可以做棟梁之材。所以他們說,這顆大而無用的樹,就在罵那棵樹。莊子就哈哈大笑說,幸好它對你沒用,他要對你有用就不會長到這么大,早被你砍去做房子去了。那是莊子哲學里講的,“無用之用方為大用”。所以鄭樗給自己名字叫做“樗”,就是我要做一個不要被人家用的人,所以取道號叫“無用師”。等下我們也會討論到說,這么無用了,可是很在意,所以就跟黃公望說,你這張畫畫得太好,一定是傳世名作,你要在后面寫說是給我的,你不先寫,將來人家要巧取豪敓搶走,所以你一定要先注明。所以黃公望被逼得沒辦法才寫了這個落款。這是一個因緣,所以他特別講到,將來有“巧取豪敓”,他用的“敓”這個字你們在網(wǎng)路上也還找得到,就是這個“奪”的意思,“庶使知其成就之難”,他希望以后所有的人講到這張畫,知道藝術創(chuàng)作多么困難,那個成就的難,可能到了八十二歲,你才開始了。那他落款的時候是“庚寅年”,“歜節(jié)”。“歜節(jié)”我們現(xiàn)在不太用,也都是道家常常用,就是端午節(jié),他們把節(jié)氣分成不同的時間。六月這張畫在故宮合璧的時候剛好是端午節(jié),所以我想大概也都感覺到冥冥之中的一些關系。
跋尾在這張畫最后的地方,所以6月2號如果你們?nèi)ス蕦m,所有的人擠在前面看的時候,你就先到后面去看跋尾,因為最重要的創(chuàng)作自述其實是在這里,讀一下給大家聽。
“至正七年”,“仆”——就是黃公望自己稱為仆,“歸富春山居”,“無用師偕往”,“暇日”——有空閑的時候,“于南樓”“援筆寫成此卷”——我就開始畫這張畫,
下面很棒的四個字“興之所至”,是說,我沒有刻意要畫,年紀到這么大了,其實沒有什么東西一定要斤斤計較,所以高興了就拿出來畫一畫。所以這張畫大家到現(xiàn)場看,是六張紙接起來的,很長的一個卷子,所以他興之所至。那我也覺得在跋尾里大家也可以問問自己,我們還有多少事情是興之所至去做的,開開心心地去做。
“不覺亹亹布置如許”——亹亹(wěi)這兩個字現(xiàn)在我們不太用,是易經(jīng)里的字,這個人是用易經(jīng)給人家算命的,所以他特別喜歡用易經(jīng)里的字,亹亹是講承天下之亹亹,這個宇宙的形成是慢慢慢慢一點一點完成的,他不是一天就完成的,不是我們傳說里講的盤古開天劈地,它要慢慢慢慢形成,叫亹亹,有點像我們說娓娓道來的“娓娓”,同音可是寫法不太一樣。我就開始東畫一點西畫一點,去開始講構圖,“逐旋填剳”——也就是說我勾一些輪廓,做一些素描,然后慢慢再把里面填滿,去用墨再把他填起來,講他畫畫的方法。“閱”——經(jīng)過,“三四載 未得完備”——我畫了三年到四年都沒有畫完,所以注意一下,這一年是1350年,至正十年,可是他說未得完備,并沒有畫完,所以一般人都說這張畫是1350年完成,其實并沒有完成,他還在繼續(xù)畫,大概一直畫到八十六歲去世,所以中間的時間可能是將近十年的時間。他說為什么沒有畫完,“蓋因留在山中”——因為這張畫他畫了一畫之后就放在道觀里,在山里面,“而云游在外”——他自己云游在外,很漂亮的字,像一片云一樣到處走來走去到處玩,八十二歲沒什么事,那真正退休了。“故爾”——所以他就沒有把它完成。“今特取回行李中”——那今天是一個特別的日子,因為鄭樗這個無用師逼他要把這張畫給他,所以我就特別取回行李中,那要去云游的時候,也要帶在身邊,因為有師弟逼著。“早晚得暇”——早上晚上有空,“當為著筆”——我會好好地把它畫完,“無用過慮”——一定要記得這四個字,好像跟他師弟說,你不是都叫無用了嗎,你怎么這么擔心呢,那我覺得也可以說,他不是跟他的師弟講,而是說大家都不要這么擔心,這四個字看你怎么理解,我覺得“無用”可能是講他師弟的名字,也可能說干嘛那么擔心呢。這個師弟大概也七十幾歲了,你能夠有這張畫幾年呢?所以他下面就講到說,將來一定“有巧取豪奪者”,——有人會搶這張畫的,有人會騙這張畫的,這些事情都會發(fā)生,他開始算命了。他說可是不管你搶你騙,那都先看一看我后面寫的這一段話吧,“庶使知其成就之難也”,——知道創(chuàng)作是多么困難的事,所以我為什么建議大家先去看跋尾,因為不是我講是黃公望說,“俾先設卷末”——不要先看畫,先來看我后面寫的這幾句話。
“十年”——至正十年,1350年。“青龍在庚寅”——注意,也是道家用的,堪輿風水里面的句子。等一下我們會發(fā)現(xiàn),庚寅年變成黃公望很重要的,因為隔了五次的甲子的庚寅,到清順治七年1650年,這張畫被燒斷,隔了多少個甲子,在2010年,許多人促成這張畫在臺北展出,又是庚寅,三個庚寅年,所以我覺得他特別在這邊落款,“庚寅”二字,“歜節(jié)前一日”,
“大癡學人畫于云間夏氏知止堂”,他自己的號叫大癡,癡這個字可以是生病的病里面一個懷疑的疑,或者寫成簡體,現(xiàn)在是病里面一個知識的知,他是中國美學里最重要的一個字。一千七百年前的顧愷之被別人說畫絕,畫是一絕,才絕,才華一絕,可是最重要的是第三個,癡絕。癡這個字很難理解,我們罵一個人笨的時候,叫癡呆、白癡,可是一個人對一個事深情如此的時候叫做癡情,癡是美學里最重要一個字,別人都認為你傻,而你愿意去做的那個事情是癡,我翻譯過好幾次給我的法國朋友聽,他們都理解為笨,那我跟他說不是笨,癡是可能比智慧更高的一個東西。那我們可以看到,他后來稱自己不只癡,而且要大癡,那我想是一個重要的事。所以我們都知道他的故事,常常在上海海河交界的地方,在那邊聽激流轟浪,那個大浪打在石頭上的聲音,然后暴風雨要來,所有人都勸他你趕快跑,他都不聽,然后在那邊感覺所有周邊的東西,他是有癡的那個東西在身上;月夜的晚上帶著所有的酒甕在船上要去喝酒,把酒甕吊在船尾,用繩子綁著,等到游湖游完,到了江邊,要登岸要取酒喝的時候,全部繩斷瓶空,然后他就大笑起來,那個笑聲是聲震山岳,山鳴谷音。這些故事大概都看到一個畫家非常特殊的一個部分,癡的那個部分,不是他的技巧筆墨,而是性情上的某一種東西。
這張畫在他八十六歲去世以后,在鄭樗手上,鄭樗據(jù)說也去過北京,當時的大都,但沒有多久也去世,這張畫就開始在人間流傳,沒有多久元朝滅亡,就到了明朝。
如果這次故宮愿意把后面的跋尾拉開,我也建議大家看一下明朝一個大畫家沈周題的跋,沈周非常佩服大癡,說黃公在元朝的時候以山水馳聲東南,其博學惜為畫所掩,他說很可惜他畫畫畫得這么好,所以沒人談他學問多好。所以他特別舉出說,當時黃公望所到的地方,“三教之人”,儒家道家佛家,“雜然問難”,每一個人都問他問題,“翁論辯其間風神竦(sǒng)逸口如懸河”,所以黃公望當時已經(jīng)是不得了的大學者,就是他可以來往于三教之間,不只是畫好,其實當時已經(jīng)是一流的大學者,沈周有點為他不平。
這里沈周講的最有趣的一件事情是,“舊在余所”,這幅畫以前是在我家的,所以我們就覺得很奇怪,沈周有過這張畫,有過這張畫以后,喜歡的不得了,后來就請人再裱了一下,因為時間久了有點舊掉、破爛掉,結果那個裱畫店就給他詐騙掉賣掉了,那沈周是一個很老實的人,氣得個半死,也不知道怎么辦,后來就憑著自己的記憶,重新畫了一張,那一張現(xiàn)在在北京故宮。所以我們大概可以知道說,黃公望的故事,就一直在發(fā)生這些事。
然后這張畫被賣到哪里去呢?賣到當時的一個做大官,做節(jié)推官的樊公手上,而這個樊舜舉樊節(jié)推買了這張畫好得意,就把沈周叫來,因為沈周也是大畫家,說你來就看我買了一張好畫,沈周一看就快昏倒,因為就是他被騙走的那張畫,那沈周也沒講什么話,就是個性啦,因為老實,就在這邊特別說,“豈翁擇人而陰授之”,他說黃公望是不是在陰間選擇了人要給他,就不給我要給樊舜舉。我不知道大家有聽懂那句話,這里面很有趣,就古代像沈周這樣的人,他覺得是天意,這個畫明明在我家,已被人家騙走了,可是我今天也不打官司了,也不要做什么,我只說,黃公望大概不要我有這張畫,也許他是應該別人有的畫。所以這里面全部看到,這個流傳的故事里,每個人的個性都看得出來,因為有不見得好,沒有不見得不好,因為你看到很多人后來可能為這張畫家破人亡都有。
所以等一下我們繼續(xù)看這個流傳故事的時候,就可以讀到沈周所作的伏筆,文征明家族的文彭、沈周,他們都是明朝的大畫家,可是注意一下這里有兩個字,“后學”,我在黃公望面前我就是后面跟他學習的人,這兩個字現(xiàn)在比較少人用了,我們大概以前給莊嚴老師寫信后面都會用后學,那大概提醒自己很多東西學不完吧,所以我想那是一個重要的文化傳承。所以我特別希望大家,有機會能夠看這個跋尾。
下面我們就用這個跋尾連接起來,沈周大概在1488年寫了剛才的跋,就是在樊舜舉家,可是沒有多久,它就從樊舜舉家里又轉(zhuǎn)到無錫的談志伊這個收藏家,談志伊擁有這張畫大概只有二十六年,就轉(zhuǎn)到了明朝末年萬歷年間的董其昌手中。董其昌是當時上海的大畫家、大收藏家,可是晚年的時候他在鄉(xiāng)里間,他幾個孩子有點不法,就被整個的農(nóng)民攻他們家,所以他有一段時間破產(chǎn),然后他就把這張畫很心不甘情不愿地典押給一個叫吳達可的人,他的兒子叫吳之炬,是董其昌的同榜進士,所以比較信任他,也知道他愛這張畫,就是說你爸爸有錢,就讓你爸爸來典押吧,有一天我要贖回來,但董其昌終其一生沒有贖回去過,沒有能力再贖回去。這張畫就在吳家傳了三代,吳達可其實擁有這張畫很短時間,吳之炬擁有一段時間,死掉傳給他的最小兒子吳洪裕,就是吳問卿,取了一個號叫問卿,一個人會給自己取名字叫問卿,這個人蠻怪的,等一下你就知道他做的怪事情,就是問卿這種情況。
吳問卿擁有這張畫四十年,放在枕頭旁邊跟他一起睡覺,吃飯放在旁邊,簡直到了瘋狂的地步,等到明朝亡國,家產(chǎn)蕩盡,什么東西都不帶,就帶著這個卷子逃難,跑到山里面去。到了清順治七年1650年,吳問卿臨終又是庚寅,臨終的時候就火殉,燒斷,這個卷子是卷起來的,燒的時候一定是燒前面那一段,后面畫心的部分卷的很緊,沒有氧氣不太容易燒斷,所以我們看到前面的五十一點四公分,現(xiàn)在在浙江,已經(jīng)到了臺灣的這個剩山圖,就是那個時候燒斷的,而且上下也燒了。所以如果大家在現(xiàn)場可以比較,臺北故宮的是三十三點多公分,那浙江現(xiàn)在只有三十一公分,所以上下也燒毀了一些,那后面的這一段就被他的侄子(因為他沒有兒子)吳貞度(子文)救出來,五十一點四公分后來傳到了清朝的一個大收藏家吳其貞手中,又在1938年到了吳湖帆手中,這張畫一直跟姓吳的有關,非常奇怪的就這一段。然后到了1956年,吳湖帆就半賣半送地給了浙江博物館,就進到了浙江博物館。
命運的安排使《富春山居圖》得以重生,以原貌重現(xiàn)于世人
我們大概在讀書的時候,已經(jīng)知道說這個前段有一天如果能夠跟后段放在一起,我們可以對他做更完整的一些理解,就是現(xiàn)在大家看到的剩山圖。我等下會用電腦合成把它接起來,因為我希望大家可以知道,今年2011年6月,他的合璧其實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是,過去我們上課一直看臺北故宮,所以覺得有點無頭無尾。因為這張畫我一直稱它是西方的交響樂的結構,如果是交響樂結構它的樂章一定有它的配置關系,所以你少掉了一個開頭以后,那個樂章是不完整的。所以是這件事情使得我們還原到巧取豪奪之外,我們必須要知道這張畫本身合璧的重要性,因為它讓你看到這個大山,一個大山開始,然后慢慢有一個遠山在遠處,構成一個水灣的形式,等下一接起來可能大家就看出它的關系了。
在看它合璧之前我還是希望大家再讀一個跋尾,我也不知道你們這次在故宮有沒有機會看到這一段跋尾,這一段跋尾是一個鄒之麟,野老鄒之麟,亡國了所以他們都不可能做官,所以他們稱自己野老,在荒野當中的一個老人,他是誰,他就是吳問卿的好朋友。這個人常常看到吳問卿睡覺也放著這個卷子、吃飯也放著這個卷子,他覺得這個人好可憐了,他說你簡直把他當性命一樣了,難怪沒有兒子,你就是簡直在這個人世間沒有所愛了,你就只愛富春山居,在家里還蓋了一個富春軒,就專門放這個卷子的。我下面要給大家讀一段,“國變時”,明朝亡國清朝入關,“問卿一無所問”,什么都不要,“獨徒跣”,跣是光腳,連鞋子都來不及穿,“攜此卷”,就帶著這個卷子跑了,“嗟乎 此不第情好寄之”,他這個已經(jīng)不是愛情了,“直性命徇之”,這個人是把這個東西當命。所以我為什么要讀這段,因為現(xiàn)在大家都在罵吳問卿,你看燒這個東西,自己臨死了就燒這個,多么自私。我有時候也跟朋友說,他不燒也沒我們今天這場大戲。其實很奇怪,歷史的天意是你不可解的,而這個人愛這個卷子,愛到。。。。。。你大概打開新聞,一個人愛一個人,愛到毀滅他的時候,你忽然覺得很動容。其實也許不對,不是你贊不贊成,而是你忽然發(fā)現(xiàn)有一種愛是可以毀滅的,是可以到這樣程度的,所以他燦爛。里面有這么燦爛的東西,所以這個吳問卿絕不簡單,就是我覺得他的生命里有一個什么東西,讓你非常地動容,那他的好朋友鄒之麟看出來,說你“直性命徇之”,你說你將來怎么辦?好我們跳過一些說,這一年又是庚寅,我現(xiàn)在又是庚寅年在寫,那我想我跳到這里吧,“問卿目空一世”,眼睛里根本看不上任何東西,他這一輩子沒有什么東西看在他眼中,“胸絕纖塵”,胸懷當中沒有一點骯臟的東西,潔癖到這種程度,“乃時移事遷 感慨系之”。他覺得你現(xiàn)在這么老了,因為他寫這段不到半年吳問卿就燒這個卷軸,就死掉,就臨終,所以大概鄒之麟也看出來說,怎么辦,你這個臨終你要怎么走,因為你愛一個東西愛到這種程度,所以他后來給他一個,我覺得有一點禪宗棒喝吧。倒數(shù)第二行開頭,“豈愛根猶未割”,你的愛根沒有辦法割掉,我們說眼睛是一個,我愛看好看的東西、我愛聽好聽的東西、我愛吃好,都叫根。我們講六根,那你這個人的愛根沒有割掉,將來怎么辦?我用這個來,希望大家理解,吳問卿后來燒這個卷子,我一直在想像那個畫面,熊熊火光然后這個卷子丟下去,我相信他會含著熱淚,大家讀過紅樓夢,林黛玉臨終是焚稿斷癡情,聽到寶玉結婚了,所以她把跟他來往的信件、詩文全部燒毀,然后走,我想很像,那個是癡,黃公望懂這個東西,因為我覺得問卿這個人的故事,可以好好重寫,他比達芬奇密碼要精彩太多,這里面有很多隱藏的這些故事在里面。
好,下面我就把這次來的前段跟后段,后段后來因為被移改過,所以董其昌的跋,被移到前面來了,所以中間我們叫“隔水”,在隔水的部分,如果我們把它去掉,就會變成我們下面連接的,一連接你就立刻發(fā)現(xiàn),前段跟后段龍脈是在一起的。在電腦合成以后,我覺得眼睛里面忽然淚水都要跑出來,因為當年我們上課,所有的老師跟我們講這兩段的故事,當我電腦一合成的時候,發(fā)現(xiàn)它真的是在一起的,因為這里面有一個龍脈,可以看到那個起伏,而且這個遠山是接這個遠山過來的,所以你馬上就懂。
而且我跟朋友講說,五十一點四公分,它是貝多芬交響曲里的“噹噹噹噹——”,他一定要有一個起句,沒有這個起句后面沒有辦法開始;它也是李白寫《蜀道難》,“噫吁唏 危乎高哉”五個短音節(jié),重音,有重音才有“蜀道之難 難于上青天”那樣的后面一個長詩出現(xiàn)。所以這是一個結構上的問題,使得我們對于2011年6月這樣的一個合璧有非常大的期待,有非常非常大的重視,因為它等于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一個畫作,重新可以放在一起,我覺得黃公望地下有知,大概會非常開心這件事情,因為它的結構可以重新被理解。
我們等下會看到后段有六百三十六點九公分,現(xiàn)在在臺北的這一部分,它曾經(jīng)在清朝的時候被乾隆得到。乾隆是這樣子,乾隆稱自己為十全老人,就是富貴一切東西都沒有遺憾才叫十全。其實我們小時候常常被媽媽罵說,你做人怎么做到你覺得都滿出來了,那乾隆是剛剛好相反,他覺得我就是滿出來了,怎么樣,我十全。十全老人到底有沒有遺憾?他覺得他是一個天下所有好東西都要是他的,所以誰是最好的畫家?黃公望,黃公望最好的畫是什么?《富春山居》,那我就要《富春山居》。那皇帝要,底下人就忙死了,拼命去找到處去找,皇帝要可以出重金,所以大家就偽造,怎么樣變造都要造出一個假的《富春山居》,所以在1745年乾隆十年的時候就出來一個叫子明卷的《富春山居》。乾隆皇帝找了一大堆的鑒定家看了,最后說確定是真品。我不曉得當你覺得有遺憾很痛苦的時候,旁邊人也不敢讓你遺憾,因為你也是皇帝,所以我相信旁邊有人看得出來,大概也就不要講讓皇帝開心一下吧,就是你這么多年沒有黃公望《富春山居》多么難過這件事情,所以就定為真品。定為真品以后好慘,那張畫上所有的空白五十幾次被乾隆皇帝題詩,僅次于《快雪時晴》,《快雪時晴》有六十幾次,這張畫是五十幾次,密密麻麻。其實如果這次展出,大家看一下,子明卷是一張完全被破壞的畫,大章小章,密密麻麻的畫。好死不死,第二年1746年這個卷子又出來了,出來以后乾隆不曉得怎么辦,因為去年寫了五十幾次,現(xiàn)在要反悔好像很難,你要立可白去涂要涂好久,所以他就說那個卷子是真的,這個卷子是假的,可是下真跡一等,這是假的里面最好的,所以只題了一首詩,我們真是謝天謝地。所以有時候被人家當成是假的應該很慶幸。我覺得黃公望也算到了,就是因為他是玩易經(jīng)的,易經(jīng)的乾卦里有一個爻,叫潛龍勿用,就是有時候你飛龍在天,可是飛龍在天有時候就是亢龍有悔,有時候是潛龍勿用,你最好不要讓人家用,他沒想到這個潛龍剛好跟乾隆同音,乾隆勿用,所以乾隆就饒過了這張畫,那這張畫就干干凈凈,就是現(xiàn)在我們在臺北故宮的這個卷子。所以我特別舉出第三個庚寅年,就是去年,當確定這張畫展出的時候,多方促成,我相信也都是跟這張畫有緣的人,大概當年都找黃公望算過命的。
黃公望畫的不只是個人,而是千年里漫長的歷史
我們現(xiàn)在進到臺北的這個卷子,大家可以看到,我們當時上課,都在談這個問題,就是這個卷子一開頭就是從畫幅的二分之一開始,所以它其實結構上是不合理的。如果我們剛剛了解了貝多芬的噹噹噹噹的重要性,它一定要有一個重音,敲門的重音,所以從這里開始絕對是有問題的,從結構上,因為這么長的長卷,等于是一個大的長篇小說,紅樓夢一開始一定要講一個大的神話,女媧補天,然后才開始這個小說,所以這個我們叫做起句,在結構上的這個重要性。所以我們還是再把它接一次,希望大家可以了解,這一次接在一起以后,它對我們整個了解繪畫的這個重要。
下面我們就看到,第一段過去了以后第二段,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到,這張紙有一個騎縫印,所以這下面就第二張紙,第一張紙的二分之一的后段,如果大家看到這邊是畫的邊緣的話,有沒有發(fā)現(xiàn)全部是樹的梢頭,上面幾乎是五分之三的地方全是空白,現(xiàn)在是江天一色,全部留白。所以如果你沒有這個,乾隆皇帝他不屑在這里寫字,因為是假畫,所以他叫臣梁師正把他的意見寫在這里,說這是假畫,一共用了二十行的楷書,所以把這個空白全壓死了。所以我在我的書里,這一次我覺得我最得意的是用電腦修圖把它修掉了,所以恢復了留白,那上下對比的話你可以看到說,黃公望其實在講“有無相聲”。老子一直告訴我們,有跟無是互動的,只有有沒有無,那個生命是不完整的,“有無相聲,虛實互動”。所以它在第一段大的噹噹噹噹過了以后,它有一個往下壓的東西,讓那個空白講話,就是你一個交響曲里面,如果你第一個樂章噹噹噹噹一直這樣,第二樂章還是噹噹噹,他就完了,它要有一個委婉的抒情的、低微的徘徊的一個聲音要出來。就是這一段,大概長達一公尺多,全部是留白??墒亲⒁庖幌?,畫家很不敢這樣畫畫,你這樣畫,別人說,你怎么都不用功,怎么都沒有畫滿。所以其實是到了老年以后,可以大開大合,前面一個起句的重量感,到后面空靈的這個部分。所以有機會一定要自己在現(xiàn)場嘗試用眼睛把它修掉,然后感覺那段空白,那段空白對黃公望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可是我還是把它放大,大家看一下,“臣梁師正奉敕敬書”,奉皇帝的命令寫。一般人都認為梁師正是非常好的鑒藏家,他的眼光極好,他不至于看不出來這張畫不是真畫,可是不敢講。所以注意一下,就是太有威權的帝王,君無戲言,你前面講了五十幾次戲言嗎?那不得了,要殺頭的,所以沒有人敢講話了,所以其實那是我覺得,乾隆十全老人里面好大的遺憾。所以他在這里特別講到說,他如何收到那個最好的那張畫,然后 “此卷筆力苶弱”,苶(nié)這個字我們現(xiàn)在不太用了,是疲乏的意思,所以他看不出來那個筆的了不起,他認為說這個筆法太弱,“其為贗鼎無疑”,它一定是假的,還特別加“無疑”,不用懷疑了,就是假的,這是十全的遺憾,就是太自信。“惟畫格秀潤”,后面這個很好,說畫的還不錯,“可喜”,“亦如雙鉤下真跡一等 不妨就留著吧”,所以假畫可是它就留下來了,他沒有說這是假畫把它燒了。所以有時候你覺得很矛盾,吳問卿更愛這張畫呢,還是乾隆更愛這張畫,我們真的可以一路問下去的。我們都覺得吳問卿是最不愛這張畫,因為他要燒這張畫,可是也許剛好相反,吳問卿他的侄子吳貞度把這張畫從火里救出來,重新變造了一下,裱了一下,第二年就高價賣出去了,他也不見得愛這張畫。所以有時候覺得那個問卿跟它四十年這個朝夕相處,好像反而是一個最深情的對待,其實這時候我到現(xiàn)在都沒有答案的問題,可是我最近常常喜歡問朋友說,你覺得吳問卿愛不愛這張畫。
我們回到畫作,希望大家有機會在故宮萬頭鐟動里面可以看到一點,這個畫里面最迷人的東西,墨色的精彩。而這個富春江,他從七十九歲到八十二歲,上上下下,有時候船靠岸,有時候靠近,有時候在行于中流,所以他跟兩岸的風景,時近時遠、時快時慢。一個七百公分的長卷,絕對不是一個定點的風景,它是一個一生的回憶,它也是春夏秋冬四季一個連綿不斷的一個時序的一個關系,因此我們慢慢放大的時候,也大概可以看到他所謂的“興之所至”跟“亹亹布置”。這里看到一些毛筆,非常淡的墨。黃公望曾經(jīng)說過,畫畫一個最難的東西叫做糊涂其筆,不太容易,我們講糊涂,是說這個人好糊涂,糊涂其筆其實說他的筆觸不是那么刻意、規(guī)矩的,不是白描的工整,是淡的,淡淡的這個筆觸,慢慢描過去的感覺,而且里面常常有風吹草動的某些細節(jié)出來,這里就是剛才講那個留白的開始,后面被乾隆皇帝壓死。這一段大家可以感覺到這個留白。
黃公望為什么要畫這張畫,只是因為他去了富春江嗎?我們來了礁溪,我們看到了這里的山水,有一種感動想畫它,可能是一個動機。黃公望畫的不是他個人,畫的是一個漫長的江水,在一千年的歷史里,流過來的淺灘、激流、高峰,所有的這些東西。因此當我們看它的時候,我們也會發(fā)現(xiàn),他有很多的風景,比如說我放退遠的時候我希望大家可以看到它的對比,因為前面一段比較是夏天的感覺,到這一段第二段轉(zhuǎn)第三段的時候很明顯在推遠,因為出現(xiàn)秋天的景,他讓樹葉的這個墨的部分淡掉,全部用垂直的皴法,好像繁華落盡的感覺。
而這個地方出現(xiàn)了人,漁夫在釣魚,有一個亭子里的人跟他對望,等一下我會放大給大家看,現(xiàn)在只是讓大家知道他大概在哪一個位置。這張畫一共有七個人,過去我常常給我的學生期中考就說到,黃公望富春山居前面去找找看,找到七個人就一百分,那現(xiàn)在還沒有人找到過。你大概看到這個人很容易,第二、第三、四個人很容易,有三個人是在山里面,你看不到的,等一下我們也會把他們放大,也許大家可以在現(xiàn)場里面去找一下這幾個人物。
有沒有看到一個人?在橋上,這是畫卷開始,右手在卷的時候,有一個人在從右手往左手走,注意右手是過去,左手是未來,所以這樣走就是在往未來走,一定要注意到,等一下結尾有一個人是在回頭走,他變成一個回歸的感覺,所以非常有趣。有沒有看到一個人?
我已經(jīng)在作弊了,樵夫,一個在山里面砍柴的人。注意一下,我們講到漁夫樵夫,叫漁樵傳統(tǒng),可不要看不起這些漁樵,那個漁夫是可以在屈原這樣的貴族士大夫自殺以前,忽然唱一首歌給他聽的人,“滄浪之水清 可以濯我纓 滄浪之水濁 可以濯我足”,屈原也聽懂了說,你告訴我說河流干凈就洗洗帽子、河流臟了就洗洗腳,隨波逐流,可是我不行,我要堅持、我要執(zhí)著,所以他自殺了。所以這是歷史上一個了不起的對話,漁夫也就覺得,好吧,我們各自完成自己。所以那個漁夫絕對不是凡人,元朝的時候大部分不做官的人,都隱居在江湖,釣魚砍柴為生,或者在路邊擺個算命攤,賣卜為生,可是這些人都不簡單。所以這些樵夫,如果你去讀關漢卿、馬致遠,“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那個斷腸人大概就是他。亡國了,所以他們不做官,他們就在山里打柴,所以你跟他講一講話,你會嚇一跳說,原來都不同凡響。趙孟釗綣蝗プ齬伲蟾乓簿馱諫嚼锎蠆瘛K雜駢源潮涑苫乒母淮荷驕永镎嬲鬧鶻???墑悄悴蝗プ邢縛矗閆涫嫡也壞剿
好,我下面給大家看一下它的第二段轉(zhuǎn)第三段這條路。他里邊畫人的部分不多,其實想到魯迅講說地球上本來是沒有路的,走得人多了就走出路來了。那黃公望的畫里有一些人走過的足跡,可是沒有人在那個路上,只是暗喻這里有人走過的一些痕跡。然后他也畫那個水,水波的流動,只用幾筆表現(xiàn)出水口、水源這樣流下來的急湍。水是從哪里來,是從天空的云出來的,唐詩里面講“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如果你跟著淡水河走,從淡水一路走到新店溪、北勢溪,水的窮絕之處就是它的水口,然后你覺得窮是絕望,可是這個時候應該坐下來,看到云在升起來,而云氣剛好是生命的另外一個現(xiàn)象。所以黃公望也把這些哲學、文學的東西變成水窮跟云起之間的互動關系。
富春山居不只是一張畫,是一個哲學,生命態(tài)度的想法
下面我們慢慢轉(zhuǎn)到秋的這一段。因為我覺得里面有風,我看到這一段的時候我總覺得那個水波開始蕩漾,然后那個草風吹草雁。你看到這一段,所以很奇怪一張好的畫竟然可以把一個他當時行船行江上,季節(jié)的變化,那個西風吹起的時候,整個的那個空間里面的那種蕭條跟蒼茫之感感覺出來。特別看一下,那個水波的線條,這些草,把那個風的感覺全部地帶進去,像觸覺一樣地帶進去。然后退遠的時候,這是我剛剛講到,那個秋天的山,秋山是樹葉比較落盡的,所以他用了很多直的皴法,然后里面有一種光的透明度。然后漁夫在江上釣魚,茅亭里有一個讀書人,他們兩個在對望,中間有一群鴨子。我把下面這一段放大,鴨子、漁夫,漁夫又到了另外一個地方,從這個地方到了這個地方。特別希望大家感覺這個皴法,一般都講黃公望是長披麻皴,可這個地方我覺得它很特殊,他用了很多毛筆尖尖的那個點,所以讓你覺得非常孤立的、孤獨的那個秋景的感覺,因為秋天沒有色彩了,慢慢葉子都掉了,所以他出現(xiàn)某一種空靈性的感覺。
等一下我們會特別放大這個人物,我覺得他是這張畫里點景非常重要的一個人,特別是這棵松樹,整個橫過來,幾乎是迎接這個人過來,然后這棵松樹也連接這個漁夫跟亭子里面的讀書人之間的某一種關系。這是一個讀書人,戴著高高的帽子,坐在亭子里看鴨子,注意鴨子全部用寫隸書的甲乙丙的乙寫出來的,好厲害的畫法,大概在他之前還沒有人這樣畫鴨子,就是點到為止,一筆而已。可是這一段的重要是,我剛剛提到說,讀書人可以變成漁夫,漁夫可以變成讀書人,那他其實角色可以換。黃公望這一段其實非常有暗喻性,就是兩個不同角色的人,一個文人可以把自己釋放到山水里變成漁夫,也可以出來變成朝廷里的一個官,在過去的這個社會里面,本來就有這樣一個交換的可能。
放大以后覺得好漂亮,我常常在家里很開心,就是用數(shù)位的方式一點一點放大,那每一個部分一放大以后,突然想到說,渺滄海之一粟,原來《秋聲賦》或是《赤壁賦》里講的是這個東西,就是一個漁夫這么安靜地垂釣的那個感覺,寥寥幾筆,淡墨。然后那個遠遠的遠山,用非常枯澀的筆,那個毛筆干到好像沒有水分拉過去的那個蒼涼感。大概是從來沒有畫家敢這么大膽地用這樣的筆法,因為這種筆法我們有可能在傳統(tǒng)里叫做敗筆,沒有水分你就蘸墨再畫就是了,可是為什么繼續(xù)這樣拖,拖出那種干澀的感覺、那種蒼老的感覺,那我想這個是一個老畫家到最后試圖要傳達的另外一個意境??吹礁淮航线@個山一直在變化,“遠山長、云山亂、曉山青”,美的不得了的句子,黃公望不會沒有讀過這個,所以他在下筆的時候,這些東西全部變成他的文化記憶。這是搞中國美術史很快樂的部分,因為搞西洋美術史不太有這么多風景,你不太有這么多可以講的東西,可是如果搞中國美術史你會覺得,一個赤壁圖它里面好多好多的背后的文化,他會積累,積累成一個這張畫卷的部分
我們這里又看到一個人,這是我跟大家提到大概最容易找到的三個人物,可是這個人姿態(tài)動作形象都跟剛才那個非常相像,所以是剛才那個人到這里來了嗎?如果是剛才那個人到了這里,那意思說他不是兩個人,他是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時間你會在不同的位置。這樣可以了解,因為它是長卷,長卷不是攝影,長卷是電影,它里面用了很多蒙太奇的方法去剪接了。時間里面不斷的連續(xù),有時候可能是倒敘,有時候可能是對未來的幻想,所以這些東西在交錯。所以1895年有了電影之后,其實用它來理解東方的長卷是更好的方法,因為西方的畫畫,一定站在那邊,閉起一個眼睛這樣比來比去,因為他在找焦點。你從來沒有看到張大千需要這樣畫畫,因為他就是坐在船上,玩了一玩以后,回來靠記憶畫畫,他不是在找焦點。如果焦點,那個叫焦點透視,沒有辦法真正擴遠。黃公望一直講擴遠,是要寬闊出去的遠,那個要散點透視,他必須放大出去,所以他只有電影能夠解釋,這樣的一種空間形態(tài)。這個人物比剛才那個還要精簡,簡單的幾筆線就完全勾出來。所以我覺得好可惜,乾隆其實上一上別的課的話,會知道這個筆力不苶弱,因為很厲害,因為筆這么精簡的時候是最困難的事情。
然后遠山,秋天的遠山慢慢越來越遠以后,它進到下面一段,是我覺得驚世杰作的一個部分。我把他拉遠讓大家看,等一下會給大家看局部。差不多兩三公尺長,我稱他為一個大的交響曲里面的一個無伴奏的大提琴,一個單音一直拉一直拉拉下去。從來沒有繪畫敢這么大膽,因為幾乎沒有什么東西,就是一個水平的線,尤其這一段,就是這個樹根跟這個樹叢之間的這一段全部變成線這樣拉過去。你如果聽巴赫的無伴奏大提琴,你知道說那是多么困難的事,因為眾樂啟奏的時候比較容易掩蓋,單音的時候,比如說我們知道,不管東方西方,在京劇或歌劇里面,最好的美聲的時候,它是沒有樂器的,它就是單音的。普通的演員不敢挑戰(zhàn)這種東西,因為它高難度,我們聽到顧正秋,所有的弦樂都停、鼓樂都停的時候,她那個單音出來是嚇壞人的,因為那個聲音的漂亮,就會出來。
那黃公望在這里用他八十二歲的功力,在展現(xiàn)他的大膽,就是一條很水平線不斷地這樣走下去。所以下面我給大家看這一段的局部,看一下這條線,這個我也試過把它放大,給我國外學藝術的朋友,這哪是現(xiàn)代畫。他們這樣講的原因,是因為1920、30的時候,巴赫學院考試的方法就是考點跟線跟面,我們知道點跟線是所有一些造型的基本元素,而黃公望就用點跟線來畫畫,就是在這么長的一段當中,全部只有點跟線的元素,沒有任何其它的雜質(zhì),這個時候我們可以感覺到說,這個厲害。
我其實會想到后來,鄒之麟在吳問卿那段話講到的“目空一世、胸絕纖塵”那八個字。所以我們也可以用這樣的方法去看看,故宮應該也會有展其他畫家的作品,很少畫家可以干凈到這種程度。我稱這一段為“洪荒”,洪荒是人沒有來以前的宇宙,洪荒是人都走了的宇宙,我們很少有機會去問洪荒是什么,可是它是宇宙里面最本質(zhì)的存在,它甚至也不為任何的生命存在。那黃公望到最后會問自己說,我來,它是富春江,我走,它還是富春江。所以這個山水,不會因為我來我走有什么改變。所以這個時候也解脫了他自己,可能坐牢、可能亡國,所有的這些記憶,而變成突然有一種豁達,他也可以跟山水在一起。所以這個時候,他才能夠去畫到最本質(zhì)的東西,去看宇宙跟自然。那有點像陶淵明,在一個亂世當中,最后去創(chuàng)作了一個偉大的小說《桃花源》,他說那個地方的人不知道有漢,不知道有魏,不知道有晉,因為他們已經(jīng)解脫了朝代了。那黃公望希望元朝原來受異族統(tǒng)治的痛苦,這個時候能夠解脫掉,還原到山水里,你就不屬于朝代興亡,你只是回來做自己,做一個簡單自己。
我想富春山居不從這樣的角度去看,太可惜了,因為我相信它是這個文化累積出來,在元代最高的一個哲學的風范。它不只是一張畫,它其實是一個哲學,一個生命態(tài)度的東西,使他能夠把積壓了九十年那個亡國的痛轉(zhuǎn)成另外一個東西。這個時候其實張士誠在打天下,朱元璋也在打天下,元朝已經(jīng)岌岌可危,而黃公望八十幾歲,行于富春江上的時候,也覺得那個朝代興亡,其實不是最重要的事,而是能不能有“遠山長、云山亂、曉山青”,那是比君臣一夢今古虛名還要重要的東西。
因此我們再去看1350年黃公望這個作品,可以看到他的早熟,看到這個文化的早熟。
慢慢到第四段要近于結尾的時候,那個遠山長慢慢出來了,主要的這些東西慢慢不見。然后有兩艘船,“江行”,行于江上,好像偶然在人間的途上也會碰到一個可以打打招呼的知己,可是終究也許各自走各自的路,紅樓夢里面說“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凈”。我們?nèi)タ此髞懋嫷模煲M結尾的時候,大概就是用水平的線一直在拉。我把這些局部,橋的局部、船的局部放大給大家看一下。有沒有發(fā)現(xiàn),我們看到四個在船上的人,第一個漁夫、第二個漁夫,現(xiàn)在兩個漁夫,越來越簡單,越來越簡,能夠拿掉的東西就拿掉,那個我想是在哲學上還原到最本質(zhì)的探討。所以東方的繪畫不容易理解,是因為它不是視覺上的、當下的刺激,它其實是一個比較反省的哲學性的東西,它跟哲學靠得特別地近,所以從易經(jīng)、從老莊,去看這件作品,恐怕也許可以得到更多一點的東西。
這一段也是我極佩服的,就是把毛筆橫過來一直拉線,一直拉線,沒有畫家敢這樣畫畫的,可是所有的沙洲那個東西,沼澤的那種沙洲的感覺全部被畫出來。下面我們慢慢就從它的遠山帶到它結尾,帶到結尾好像是余音嫋嫋,要遠山出來,可是有點不甘心。聽過交響曲都知道,最后結尾前一定要一個“啪”那樣的一個大的那個鑼啊什么東西,哐一下子,擺樂器奏,然后才甘心結束。所以等一下我們會看到,這個高峰的出現(xiàn),就在這個所有的水平線條,拉過去,橋梁的精簡,那種暗喻性拉過去,他出現(xiàn)了這一座山,畫的下面這邊緣,上面這邊緣,所以真正的頂天立地,去變成結尾里面的一個高強音,最高的一個強音的感覺。
有沒有看到一個人?這是第七個,這個人在過橋回去,好剛剛講過我們畫畫的時候,有一個人從右邊往左走,現(xiàn)在是從左往右,畫要結束了。所以注意一下它是圓,它是周而復始,所有出發(fā)的都要回去,它其實是一個圓,這個跟西方的時間觀念也不一樣,西方是一個直線,時間是直線,東方一直在講循環(huán),因為周而復始,因為有圓周它才能夠再開始,所以它變成一個時間的倒序的感覺,往回走。
我不知道我們很容易誤解,八十二歲的這個老道士,一生給別人算命,嘗盡了所有人算命時候的哀傷喜悅,好像爐火純青,我們剛剛講爐火純青,講他所有的哀傷喜悅,都沒有了,也許是一個誤解。我們在這一段里面,我不知道大家能不能從線條跟點里面看出,這里面有一種強烈的激情的東西,一個激情,就他沒有老,他還會憤怒,他也會激動,那么到最后結尾的時候,好想他也要釋放一次他內(nèi)在世界那個,熱的那個東西。因此我們其實常常容易誤解說,一個平靜,就是心如槁木死灰,其實真正的平靜可能不是,可能是內(nèi)在的那一個所有的哀傷喜悅,經(jīng)歷過以后,自己的一個巨大的包容力量出來。所以我們一直覺得這一段在東方的繪畫里很少有,因為它的幾個點,像跟這種線,用得非常的犀利、非常銳利。
我還是覺得這個人大概再活一次還是在四十六歲會坐牢的,因為大概出口傷人,也會得罪人,也會講真話。其實他有剛烈的東西,而那個剛烈剛好跟等一下我們看到真正結尾的那個平緩,它在對話,他讓別人知道說,我內(nèi)在其實有那個熱,也因為那個熱,我今天可以走到八十二歲領悟,這些東西可以放寬闊,所以他后來在繪畫里,特別提出闊遠,因為在他之前繪畫只有高遠平遠深遠三種畫法,他特別提出闊遠的這個概念。
好,我們最后的結尾,希望等一下可以停在這里,“遠山、云山、曉山”,蘇東坡的“遠山長、遠山亂、曉山青”,余音嫋嫋,好像一個聲音到最后要結尾。我們聽過所有的交響詩的結尾,大概都有一個繞梁的東西,一直拖下去,在高峰過了以后去盡繁華,回來聽到的那個尾音的部分,里面有一種很不可思議的糾纏,線跟墨跟留白,三個東西在互動的糾纏,好像在眷戀得不得了,好像要走了,那個舍得與舍不得之間的關系。我們常常會在這里看到,吳問卿最后的舍得跟舍不得,不曉得要怎么辦。好棒的一個拖尾,結束在這里,結束在整個的空白中。
然后這個空白,隔著乾隆皇帝的三希堂跟宜子孫的印,這一段空白,其實也是非常重要,因為下面就是開頭我給大家講的跋,他的跋尾是寫在最后這個位置,七百公分的最尾端,所以到現(xiàn)場先去看這個,我們再讀一次:
“至正七年 仆歸富春山居 無用師偕往 暇日于南樓援筆寫成此卷 興之所至 不覺亹亹布置如許 逐旋填剳 閱三四載 未得完備 蓋因留在山中而云游在外 故爾 今特取回行李中 早晚得暇當為著筆 無用過慮 有巧取豪奪者 俾先設卷末 庶使知其成就之難也 十年青龍在庚寅 歜節(jié)前一日 大癡學人書于云間 夏氏知止堂”
那我想沒有人會比黃公望自己的題跋把他所有的心事講得更好,我只是朗讀一次給大家聽,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