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樹浦路1991弄1-201號
大拆遷四面楚歌中而一枝獨秀的華忻坊 建于1921年
上海市歷史文化風貌保護街坊 編號YP-082
廣式里弄 1921年 廣式里弄 1921年華忻坊建于民國10年(1921年),由盛杏蓀(盛宣懷字杏蓀,中國官商第一人)出資建造,作為華盛織布局職工住宅。
上圖為楊樹浦路1991弄的華忻坊弄堂口。
華忻坊現(xiàn)已被列入上海市歷史文化風貌區(qū)范圍擴大名單(2016-02-05) ,見滬府〔2016〕11號文件。
上圖:“華忻坊”,弄口石砌的牌匾上書此三個魏碑大字,后落款處還有“十年九月”一排小字,可知其落成于1921年,至今也快百齡矣。
弄堂特有風俗:常常無事于窗前憑欄眺望,看人吃飯洗澡最為有趣。這使我想起卞之琳那首著名的詩,似頗可形容這一風情:“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br>
上圖:華忻坊弄堂口背面,就是上海人俗稱的“過街樓”,此樓就是跨于兩邊建筑之上的弄堂口建筑。
在這樣的弄堂里,當年的小孩們放學后時常玩起的“躲貓貓”游戲,大弄堂、小弄堂,隔壁人家的三層閣、二層閣,幾乎都是小孩們的藏身之地。所以,哪兒拐角,哪兒登樓,樓上樓下,如數(shù)家珍。值得提一句的是三層閣上有只“老虎窗”,最是兒時的“向往”。的小孩們放風箏、看國慶焰火,都喜搶占這一最佳位置。
上圖:主通道寬為4.26米。
華忻坊地處提籃橋朝東的楊樹浦,雖也算是黃浦江的沿岸,如今被打造成“北外灘”概念的黃金地盤,已成開發(fā)商覬覦之“熱土”,然而早在三十年前,“北外灘”和“外灘”是沒法比的,就像“小龍蝦”和龍蝦根本不屬一個檔次一樣。外灘只要過了白渡橋,一路向東就全是工業(yè)區(qū),只能委屈地被稱為“下只角”了。
一、石庫門里弄住宅
石庫門里,前樓后樓亭子間,前后客堂灶披間,二層閣,三層閣,樓梯底下馬桶間……雖地段不一,然石庫門的格局總體相似。
石庫門中最佳的房型是前樓,朝南二樓的寬大窗戶,采光通風均為一流。如住樓下的前后客堂最大益處就是“接地氣”——即什么事都可放在
戶外的弄堂里進行。尤其是夏天,下棋打牌自然不用說了,其他諸如小孩做功課、大人喝茶聊天,甚至連吃飯睡覺洗澡這樣極度私密的活動,也可在弄堂里進行。過去所謂“石庫門弄堂無隱私”,真是一點不假,鄰居對你家事的熟知程度往往超出你自我的估計,甚至說出某某家孩子屁股上一顆痣的精確方位,也絕非沒有可能。
弄堂最早還有曬臺和天井,后因住房緊缺,故又將曬臺天井也改建成房間。所以,一個門牌內居住個四五戶人家是不稀奇的,多則住七八戶的也是常有。每天清早,在共用一個灶披間里,就顯得異常的擁擠和熱鬧!洗臉刷牙的,淘米洗菜的,洗衣拎水的,大家忙忙碌碌都湊在一二個水池前,碰著拎不清的大嫂,也許你正在刷牙或洗碗,她卻從你身后伸進一只“夜壺”來接水,實在讓人有一種說不出的滋味。
聽老人說,早年的石庫門都是一門一戶,父親的父親用金條頂下居住權,成了石庫門的“二房東”。后來兒子分家、女兒出嫁,再逐漸地遷出搬進,原先一門一戶的人家逐漸“面目全非”,再也不是最初始的大家族了。于是乎疊床架屋、螺螄殼里做道場,
弄堂里還有公開淴浴的習俗,當然都是以男孩為主。之所以搬出戶外進行,也屬無奈之舉。眾所周知,由于老弄堂居民的住房狹小逼仄,一般都沒有專門浴室。所以許多小伙子索性將自來水龍頭接到弄堂里,在自家的門口,著一條褲衩,搓洗沖淋倒也痛快,有的人居然還邊擦肥皂邊與鄰居聊聊球賽、看看“野眼”什么的,大家都見怪不怪覺得很正常,這大概也算是上世紀弄堂內絕無僅有的一大景觀了。
二、新廣式里弄住
老廣式里弄住宅的誕生: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30年代,上海由于城市人口大量增加,以及土地日益緊張等原因,導致里弄住宅迅速發(fā)展。這一時期上海里弄住宅建設除以新式石庫門為主外,又有廣式里弄住宅的興建。廣式里弄住宅房屋較低矮,外觀式樣與廣東城市住宅相近。居民大多數(shù)為廣東籍人與一部分在滬的日本人,故一般稱廣式里弄住宅,也有稱“東洋房子”的。
老廣式里弄住宅,總體布局排列為行列式,單開間毗連。在單體平面上去掉了石庫門及前天井,總進深相應減淺,平面布置為前客堂,層高為二層,底層在3.3米左右,二層在3米上下,后有單層灶披間,在結構、用料上比石庫門里弄住宅稍差些。住宅設備,有的屋內無自來水,有的有水、電,無煤氣和衛(wèi)生。一般是三至四戶居民合住一幢。
在老廣式里弄住宅基礎上,華忻坊的新廣式里弄住宅誕生:
民國8年(1919年)以后,出現(xiàn)了新廣式里弄住宅。新廣式里弄住宅,基本上保持老廣式房屋的形式??傮w布局亦呈橫向聯(lián)排的行列式,單開間毗連,磚木結構。在單體布置上,房屋開間由原來的4米左右縮為3.5米;進深由14米改淺為6.5米;房屋層高由原來的3.8~4.2米,改為底層3.3米,二層3米左右;
房屋正面改用磚墻及玻璃門窗;屋面采用機制瓦;后面原來的單披灶間亦改為二層,與主屋聯(lián)成一體,底層為廚房,上層為亭子間及水泥曬臺;主屋二層,底層作起居室、臥室,樓上均為臥室,小樓梯置于房屋中部,取消了小天井,平面緊湊。
該里房屋為坐北朝南,橫向聯(lián)排的行列式,單開間毗連、磚木結構立帖式,層數(shù)為二層,房屋正面為磚墻及玻璃門窗。住宅設備簡陋,有水、電,無煤氣和衛(wèi)生設備。
華忻坊位于楊樹浦路1991弄和2011弄。坐落在楊浦路以北,周家牌路以南,西鄰依仁里,東近臨青路的方形基地上。該里設二條坐北朝南的主通道,出入口分別通楊樹浦路1991弄和2011弄。主通道寬為4.26米,全里占地面積1.29萬平方米。
按語:在撰寫本博文時,有個問題曾經縈繞在我心間很久,為什么華忻坊這樣的貌似尋常的老弄堂,會被上海市政府列為“上海市歷史文化風貌區(qū)”的保護建筑呢?何況華忻坊周圍已是大拆遷,一片蕭瑟。在周邊大拆遷的四面楚歌中,華忻坊為何一枝獨秀的而被保護呢?
經過我實地勘察和網絡上資料的檢索,“華忻坊為何被特別重視和保護”的疑惑得到了初步解答。華忻坊的與眾不同,就是華忻坊突破了一條弄堂一種建筑風格之常規(guī),這里有兩種民國時期的建筑:一是石庫門里弄住宅,二是新廣式里弄住宅。這就是華忻坊作為已被保護的上海弄堂住宅的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