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這是一個源遠(yuǎn)流長的東方文明,無論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多次南下,還是西方列強(qiáng)的闖入,都未曾中斷文明的傳承與進(jìn)程,卓爾不群、獨立遠(yuǎn)東。
這是一個神奇瑰麗的東方文明,在西方人眼中,既有“絲國”(塞里斯、Seres、∑ηρε)到“瓷國”的嬗變,也有“漢人”到“唐人”的演繹,在馬可·波羅等冒險旅游家頗具傳奇的游記中,是令人向往的神奇世界。
這是一個博大精深的東方文明,以華夏文明為主體,吸納、融合各區(qū)域文明匯聚而成。宛如海納百川,奔流不息。
這是一個歷久彌新的東方文明,在與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碰撞中,以無與倫比的包容和再生力,實現(xiàn)自身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并推動著世界文明整體的進(jìn)程。
這就是中華文明,蘊(yùn)含著“和”的文明。以禮明序,以樂和群,追求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以期達(dá)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古老的中華文明,從遙遠(yuǎn)的時空中走來,如今在這里向您展示中華文明昨夜?fàn)N爛星辰中最為耀眼的明星,也是最能喚醒那塵封已久的美好記憶的文物瑰寶。
Preface
This is a unique ancient civilization in the Far East, having survived the southward invasions by northern nomads and the intrusions of the Western powers.
This is a wonderful, beautiful oriental civilization. Westerners saw it change from "The Country of Silk" (Seres, Σηρε) to "The Country of China" (China), and its people change from Han to Tang. It was described as a fascinating land in dramatic accounts by Marco Polo and other travelers.
This civilization has been popular for thousands of years, with the core, Huaxia culture, continually nourished by cultures of other regions.
This is a timeless civilization, renewing and developing itself with an unrivaled capacity for tolerance and rejuvenation through exchange and collision with other civilizations, and driving the progress of world civilization.
This is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a civilization of harmony, with the ideal of the unit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hrough ritual and music.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has been handed down from remote antiquity. The treasures shown at this exhibition are its brightest stars and best reminders of its glorious past.
第一部分 曙光初照
(史前時期 公元前21世紀(jì)以前)
中華文明源遠(yuǎn)流長。先人在求得生存的過程中,逐漸認(rèn)識自然和自身,也進(jìn)化著自己。從茹毛飲血到鉆木取火,從采集野果到種植莊稼,從穴居山洞到建造房屋,從與野獸相爭到馴養(yǎng)家畜,從結(jié)繩記事到刻畫文字符號,從實用器到禮儀用具,從氏族到城邦,邁進(jìn)文明的門檻。由南方的西樵山文化至北方的紅山文化,從東方的良渚文化到西方的馬家窯文化,文明曙光初照中華大地。
The Dawn
(Prehistoric Times, before The 21st Century BC)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has a long history. As they tried to survive, our ancestors made progress in culture in addition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nature and themselves. Such progress was made in various aspects - from eating raw meat to making fire with flint, from picking wild fruits to growing crops, from living in caves to building houses, from living among wild animals to breeding livestock, from recording events with knots to writing, from practical articles to ritual implements, and from clans to cities. The twilight of civilization shone all over China, from south to north, from east to west.
笛子的鼻祖—賈湖骨笛 / Bone Flute
新石器時代裴李崗文化(約公元前6000年)
河南省舞陽縣賈湖村出土
河南省文物考古所藏
賈湖骨笛是迄今為止中國考古發(fā)現(xiàn)的最古老的樂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樂器。該骨笛是用鶴類長肢骨管制成。磨制精細(xì),7孔。在第六孔與第七孔之間有一小孔,經(jīng)測音可以發(fā)兩變音,應(yīng)為調(diào)整第七孔發(fā)音而鉆的調(diào)音孔。值得注意的是,該墓出土有兩件形制相似的骨笛。據(jù)測音研究,它們是一雌一雄,印證了中國自古雌雄笛的傳統(tǒng)。此笛經(jīng)試奏,證明是一種豎吹骨笛,也是后世豎笛或洞簫類樂器的祖型。當(dāng)時的人們利用此笛吹奏出有節(jié)奏的音符,以此表達(dá)對生活的感受和對神靈的尊敬;現(xiàn)代音樂家們使用此笛仍能吹奏五聲階的曲子《小白菜》。
中國最早的“太陽神”—太陽神紋石刻 / Stone Decorated with Sun God Image
新石器時代城背溪文化(約公元前5800~前4700年)
高105cm,寬20cm,厚12cm
1998年姊歸東門頭出土
湖北省博物館藏
這是我國目前發(fā)現(xiàn)最早的“太陽神”石雕像。用寫意的手法雕刻出一位身軀修長,兩手下垂,雙足分立的人。頭頂上刻有23條光芒的太陽,腰部兩側(cè)的圓點似行星在宇宙中運行。此人代表著中國主管太陽的神。萬物生長依賴太陽,太陽崇拜在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其信仰形式。此石雕像就是新石器時代長江中游地區(qū)的人們太陽崇拜的產(chǎn)物。
鳳鳴朝陽—雙鳥朝陽紋牙雕 / Ivory Decorated with Two Phoenix-like Birds Worshipping the Sun
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約公元前5000~前4000年)
長16.6cm,殘寬5.9cm,厚1.2cm
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出土
浙江省博物館藏
這是一件象牙雕刻的“蝶形器”殘件。正面有陰線雕刻圖案:中間為一組同心圓,象征太陽;外圓刻有光芒,象征太陽的光和熱;兩側(cè)對稱雕刻昂首相望,面向太陽的鳳鳥,表現(xiàn)出雙鳥背負(fù)太陽運行的主題。在圖案兩側(cè)對鉆有6個小圓孔,以便于捆綁或懸掛之用。在我國古代關(guān)于太陽的神話中,鳥是太陽飛行的載體?!渡胶=?jīng)·大荒東經(jīng)》記載:“湯谷上有一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載于鳥”。
豐殖符號—人面魚紋彩陶盆 / Pottery Bowl Decorated with Fish and Human Mask, Cultural Symbol of the Wish for Fertility and Good Harvest
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約公元前5000~前3000年)
高16.5cm,口徑39.8cm
1955年陜西省西安市半坡村出土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葬具,為兒童甕棺的棺蓋。盆內(nèi)壁用黑彩繪出兩組對稱的人面魚紋。人面概括成圓形,額上涂成黑色,可能是當(dāng)時的文面習(xí)俗。嘴旁、耳旁各有相對的兩條魚,構(gòu)成形象奇特的人魚合體。頭頂?shù)募鉅罱切挝锟赡苁沁M(jìn)行某種宗教活動的化妝形象,而人面魚紋則可能是代表人格化的獨立神靈--魚神。魚是豐產(chǎn)的象征,表達(dá)了原始居民祈求豐產(chǎn),種族繁衍的愿望。有的學(xué)者根據(jù)《山海經(jīng)》中巫師“珥兩蛇”的記載,認(rèn)為人面魚紋表現(xiàn)的是巫師珥兩魚,寓意為巫師請魚附體,進(jìn)入冥界為夭折的兒童招魂。
陶器上的人類童年畫—彩繪鸛魚石斧紋陶缸 / Pottery Vat Decorated with Stork, Fish and Stone Ax
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約公元前5000~前3000年)
高47cm,口徑32.7cm
1978年河南省臨汝縣閻村出土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此陶缸可能是某個部落酋長的甕棺。其上繪鸛鳥銜魚、旁邊豎立一柄石斧的畫面:石斧和魚,用黑色線條勾勒輪廓;鸛則直接用色彩涂染形體,并以濃重的黑線勾勒眼睛以突出神采。這種繪畫技法類似后世的勾勒和沒骨。關(guān)于畫面要表現(xiàn)的主題,有學(xué)者認(rèn)為鸛和魚分別是兩個氏族的圖騰,而石斧是身份和權(quán)威的象征,鸛啄魚表現(xiàn)了兩個氏族之間的故事;也有學(xué)者認(rèn)為“鸛鳥銜魚”形象為古史傳說中的“鸛兜”(顓頊的后裔)。
神秘的符號—八角星紋彩陶豆 / Pottery Jar Decorated with Eight-point Stars
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約前4400~前4100年)
口徑26cm,足徑14.5cm,通高28.4cm
1978年山東省泰安大汶口遺址出土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豆為盛食器,也是祭祀用的禮器。此豆口沿上用褐、紅彩繪對頂三角形與若干線條相間組成的圖案,腹部用白彩在深紅色陶衣上繪有5個方形八角星狀紋飾,紋飾構(gòu)圖對稱,色彩對比強(qiáng)烈,堪稱我國彩陶藝術(shù)珍品。關(guān)于彩繪八角星紋,在安鄉(xiāng)湯家崗出土白陶盤和凌家灘文化中的玉鷹上也刻有類似的紋飾。有學(xué)者認(rèn)為這類紋飾有表現(xiàn)光芒四射的太陽,四射的八角也寓意著無際的天空,中間的方形象征著大地,取天圓地方之意,表現(xiàn)出人們對世界的認(rèn)識和天地自然的敬仰。
原始仿生壺—紅陶獸形壺 / Red Pottery Beast-shaped Pot
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約前4400~前4100年)
高21.6cm
1959年山東省泰安大汶口遺址出土
山東省博物館藏
盛器。壺體為似豬似狗的獸形, 獸作挺頸昂首,以張圓的口部作壺嘴,四肢為器足,短尾上翹, 尾根部一筒形口,由此注入水或美酒。此壺造型匠心獨具,整體布局恰當(dāng)合理,獸的形象生動有趣,好像正在張著嘴巴向它的主人乞討食物。大汶口文化的居民掌握了動物各部位的比例結(jié)構(gòu),能夠突破寫實而進(jìn)行藝術(shù)再創(chuàng)造,也凸現(xiàn)了飼養(yǎng)業(yè)在當(dāng)時的重要地位。
氏族的守護(hù)神—陶鷹尊 / Pottery Eagle-shaped Zun Vessel (Drinking Cup)
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約公元前4300~前3600年)
高35.8cm
1985年陜西省華縣太平莊出土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尊為盛酒器,器物造型與鷹的形狀渾然一體,如一只蓄勢待發(fā)的鷹。鷹的兩腿空心,尾巴下垂座地,自然地形成“三足鼎立”,既加大了容量,又使其具有穩(wěn)定性。新石器時代以鳥類造型的陶器目前僅見此一件,是原始制陶工藝的杰作。用鷹做器型可能與人們對鷹的崇拜有關(guān)。這種動物矯健、兇猛,使當(dāng)時的人們對其產(chǎn)生敬畏、崇拜。1993年,北京首次申辦奧運會時,薩馬蘭奇主席親自挑選7件能代表中國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文物送往洛桑奧林匹克博物館展示。陶鷹尊便是7位“使者”之一。
龍的祖型—玉豬龍 / Jade Pig-dragon
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公元前4000~前3000年)
長16.8厘米,寬11.5厘米,厚2.8厘米
1974年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巴林右旗羊場鄉(xiāng)額爾根勿蘇村征集
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巴林右旗博物館藏
墨綠色玉琢磨而成。豬首雙耳豎起,兩眼相對圓睜,吻前伸,口微張,鼻間有明刻皺紋。龍體無足象蛇身,首尾相接處缺而不斷,背部對穿一個供系掛的小孔。一般用作祈求吉祥和護(hù)身符佩戴在胸前,反映了先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平安的乞盼,也是代表某種等級和權(quán)力的祭祀禮器。在遠(yuǎn)古觀念中,豬為“水獸”,是祈天、求雨等祭祀活動中的常客。有學(xué)者認(rèn)為中華民族的圖騰--龍起源于豬,存在一個由豬向龍的演變過程。在原始人的想象中,至高無上的龍也能夠像豬一樣帶來財富和興旺。把龍頭描繪成豬頭,象征了農(nóng)業(yè)豐收,風(fēng)調(diào)雨順,財富增多和氏族的興旺。
虔誠膜拜—坐姿玉人 / Jade Sitting Figurine
新石器時代凌家灘文化(距今約5600~5300年)
安徽省含山縣銅閘鎮(zhèn)凌家灘村出土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玉人為中年男性的正面坐姿,頭戴冠飾,面部表現(xiàn)出蒙古人種的明顯特征,同現(xiàn)在的中國人面貌一脈相承。證明5000年來中華大地上的人種一直未變。留有八字胡,說明當(dāng)時已有剃須工具。玉人著裝,表面已經(jīng)進(jìn)入到了衣冠文明的時代。肩部鉆有對穿的孔,可以佩戴。此玉人與紅山文化牛河梁遺址出土的玉人在形體語言上有前極其相似的特征,即雙壁彎曲,五指緊貼胸前作祈禱狀,似在舉行禮儀,表現(xiàn)出強(qiáng)烈的原始宗教意識,也展現(xiàn)了新石器時代人們的肅穆、虔誠、內(nèi)斂的精神狀態(tài)。
大地為宗—玉琮 / Jade Cong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約公元前3300~前2250年)
高8.8cm,直徑17.1-17.6cm,重6.5kg
1986年浙江省余杭縣反山12號墓出土
浙江省博物館藏
這是迄今出土體積最大、紋飾最繁縟的一件玉琮,被譽(yù)為琮王。器形呈扁矮的方柱體,中有對鉆圓孔,內(nèi)圓外方,俯視兩端如玉璧形。轉(zhuǎn)角布列簡化神徽紋,四個柱面上下各有一神徽紋。古代“以蒼璧禮天,黃琮禮地”。琮是一種祭祀地神的禮器。按天圓地方之說,玉琮內(nèi)圓外方,分別象征天、地,寓意天地貫穿,可能是巫師溝通天地的法器。
原始集體舞—舞蹈紋形陶盆 / Pottery Bowl Decorated with Dancers
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約前3300~前2050年)
高12.5cm、口徑23.8cm
1975年青海省同德縣巴溝鄉(xiāng)出土
青海省博物館藏
此盆為細(xì)泥,以黑彩在內(nèi)壁繪兩組舞蹈人像,分別為11人和13人,頭飾較寬大,下著裙裝,手拉手,再現(xiàn)出約5000年前舞蹈藝術(shù)的直觀形象,這也是迄今出土舞蹈人物最多的一件彩陶盆(青海大通縣、甘肅武威也出土有類似同時代的彩陶盆,分別繪有三組各5人和兩組各9人的舞蹈隊)。舞者都著統(tǒng)一的服飾,以統(tǒng)一的動作手舞之,足蹈之,連頭上的辮子以及尾飾甩的方向都一致。這說明跳舞的人,他們的動作、節(jié)奏、韻律都是統(tǒng)一的。這種牽手踏舞的形式,可能就是后世盛行、并一直流傳到今天的歌舞形式“踏歌”的濫觴。這是對文獻(xiàn)所載原始舞“令鳳鳥天翟舞之”, “以致舞百獸”等資料的形象說明。值得贊嘆的是,陶盆還利用水的折光作用使跳舞的人像倒映在水中,造成一種動態(tài)的視覺美感,令人拍案叫絕。
中國上古陶器的巔峰之作—蛋殼黑陶高柄杯 / Eggshell Black Pottery Cup with High Stem
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約前2500~前2000年)
高22.6cm、口徑9cm
1975年山東日照東海峪龍山文化遺址出土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因胎壁薄如卵衣,故名“蛋殼陶”。此杯上部為寬口沿的杯身;中部為柄,柄兩端細(xì),中間圓鼓中空,有透雕,好像一個含苞待放的花蕾,其內(nèi)放置一粒陶丸,將杯子拿在手中晃動時,陶丸碰撞籠壁會發(fā)出輕脆的響聲,杯子站立時,陶丸落定能夠起到穩(wěn)定重心的作用,設(shè)計十分巧妙;下部是覆盆狀底座。杯和柄分別輪制后粘接而成。整體形態(tài)纖巧細(xì)致,雅致高貴,器身光潔細(xì)密,非常規(guī)整,是當(dāng)時最高級的一種飲酒器。它以其高超的制作工藝和優(yōu)美的造型,被譽(yù)為中國古代陶器的顛峰之作。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