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稱黑。在我國東北地區(qū)北部。古為肅慎地,漢為挹婁及夫余地。黑龍江,因江水色黑,蜿蜒如游龍,故名。清康熙初在黑龍江沿岸筑城,即取名黑龍江城(今璦琿舊城)。后設(shè)黑龍江將軍,亦因駐在黑龍江城而得名,管轄松花江口以上的黑龍江流域。清光緒時建省。
黑龍江省是我國最東北的省份。早在距今三至四萬年的舊石器時期,此地就有人類活動。先秦時期,這里分布著肅慎、澮貊和東胡三大族系的先民。公元前2000多年,肅慎向帝舜獻楉矢石砮。肅慎在漢代稱挹婁,魏晉稱勿吉,隋唐稱靺鞨,金代稱女真,清代始稱滿洲。黑龍江地區(qū)最早建立的地方政權(quán)是戰(zhàn)國后期的夫余國。唐代設(shè)室韋都督府、黑水都督府和渤海都督府。契丹滅渤海后,一度建東丹國。金代建都于會寧府(今黑龍江省阿城市白城)。遷都燕京(含北京)后,在黑龍江地區(qū)元代為遼陽行省所屬開元路、水達達路。明代在東北設(shè)奴兒干都指揮使司,轄384衛(wèi)、24所。清初設(shè)寧古塔昂邦章京,后移吉林,改稱吉林將軍,并增設(shè)黑龍江將軍,分別管轄黑龍江流域的廣大地區(qū)。17世紀80年代,清政府取得雅克薩戰(zhàn)役的勝利,打擊了沙俄侵略氣焰,簽訂《尼布楚條約》,確定了中俄東段國界。19世紀中葉,沙俄強迫清政府簽訂《中俄璦琿條約》和《中俄北京條約》,割去我國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10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黑龍江省被日本帝國主義侵占。1945年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設(shè)有黑龍江、嫩江、松江、合江、牡丹江五省,不久合為黑龍江、松江兩省。1954年合并為黑龍江省,省會設(shè)在哈爾濱市。
哈爾濱市▲
位于東經(jīng)126.6°,北緯45.7°,在黑龍江省西部。1905年置濱江廳。哈爾濱,系金代“阿勒錦”村之轉(zhuǎn)音。據(jù)《欽定金史語解》“阿勒錦”系女真語“榮譽”之意。一說為滿語“曬網(wǎng)場”之意。1913年改濱江縣。1932年設(shè)哈爾濱市。 哈爾濱地名的由來,據(jù)有關(guān)資料記載,有如下幾種說法?!豆枮I考》考證:“哈爾濱”是女真語“阿勒錦”一詞的譯轉(zhuǎn),是“榮譽”的意思;《滿州地名考》記載:據(jù)說沙俄設(shè)置哈爾濱市街建設(shè)局時,曾經(jīng)對地名的設(shè)置花費了很多的腦筋,巡視了松花江沿岸的一些小村落,,并向當(dāng)?shù)厝藢柫说孛?,?dāng)?shù)厝朔Q此地為哈歐濱。同時沙俄也曾設(shè)想了許多名稱,但都未采用。最后取名為哈魯濱。一九0O年制作的地圖上就出現(xiàn)了“哈魯濱市街”的名稱。“哈魯濱”系滿語“魚網(wǎng)”的意思。據(jù)說很早以前這一帶是滿人的一個較大的捕魚區(qū),漢人稱之為曬網(wǎng)場。后哈魯濱音訛為哈爾濱;又有些資料記載:昔日此地是松花江岸的一片草原地帶,蒙人以此地草甸平坦,遙望如哈喇,故稱哈喇濱,后音訛哈爾濱。
阿城市▲
位于東經(jīng)126.9°,北緯45.6°,在黑龍江省西部,哈爾濱南部。1909年設(shè)縣。阿城,是滿語阿勒楚喀城的簡稱,意為黃金。縣名因城東阿勒楚喀河(阿什河)而得名。1987年設(shè)市。
尚志市▲
位于東經(jīng)127.9°,北緯45.2°,在黑龍江省南部。1946年抗戰(zhàn)勝利后,為了紀念抗日民族英雄,抗聯(lián)三軍軍長,第二路軍副總指揮趙尚志烈士,改珠河縣為尚志縣。1988年設(shè)市。
雙城市▲
位于東經(jīng)126.3°,北緯45.3°,在黑龍江省西緣。清光緒八年(1882年)設(shè)雙城廳,宣統(tǒng)元年(1909年)升為雙城府,1913年設(shè)縣。因縣境東南有兩座金代古城(達河寨、布達寨)而得名。1988年設(shè)市。
五常市▲
位于東經(jīng)127.2°,北緯44.9°,在黑龍江省南部,1913年設(shè)縣。得名于清同治年間的五常堡,固有仁,義、禮、智、信五個城門,取儒教“三綱五?!敝?故名五常。1993年設(shè)市。
呼蘭縣▲
位于東經(jīng)124.8°,北緯48.4°,在黑龍江省中南部。1913年設(shè)縣,因境內(nèi)呼蘭河而得名。呼蘭,系滿語,意為煙筒。
依蘭縣▲
位于東經(jīng)129.5°,北緯46.3°,在黑龍江省中部。1913年設(shè)縣。依蘭,源自依蘭哈喇,系滿語,意為三姓。因赫哲族的葛依克勒、胡什哈里、盧業(yè)勒三姓居此,故名。
巴彥縣▲
位于東經(jīng)127.4°,北緯46.0°,在黑龍江省中南部。1919年設(shè)縣,舊名巴彥蘇蘇,有巴彥河。巴彥,系滿語,意為富,蘇蘇,意為高梁?!鞍蛷┨K蘇”是滿語 “富饒的村莊”的意思。
通河縣▲
位于東經(jīng)128.7°,北緯45.9°,在黑龍江省中部。清光緒年間置大通縣,因大通河為名。1914年因與甘肅省大通縣重名,故改今名。
賓縣▲
位于東經(jīng)127.5°,北緯45.7°,在黑龍江省中南部。1913年置縣。以故賓州為名。因遼代在此筑賓州城。
方正縣▲
位于東經(jīng)128.8°,北緯45.8°,在黑龍江省中部。清末設(shè)縣。有湖名方正泡,其形方正故名。
木蘭縣▲
位于東經(jīng)128.0°,北緯45.9°,在黑龍江省中部。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設(shè)縣。以木蘭達河為名。木蘭,系滿語,意為“圍場”或“牧馬場”?!?
延壽縣▲
位于東經(jīng)128.3°,北緯45.4°,在黑龍江省中部。1902年在長壽山地方置長壽縣。1914年因與四川省長壽縣同名,改名同賓縣,后以縣內(nèi)有著名的螞蜒河(“螞蜒”系滿語,意為“肘子”),因而取長壽山和螞蜒河各一字,故名,取螞蜒河之“蜒”字。長壽山之“壽”字,組成地名“延壽”。
大慶市▲
位于東經(jīng)125.0°,北緯46.6°,在黑龍江省西部。1959年松遼盆地第三號探井噴油了。這時正是我國建國十周年大慶的前夕,為紀念這個大喜大慶的日子,給這個油田取名為大慶。1979年由安達市改今名,以油田名命名。
林甸縣▲
位于東經(jīng)124.8°,北緯47.2°,在黑龍江省西部。相傳城北三十余里,昔有林姓開店,稱作林家店。又四周多草甸,故稱林家甸。清議設(shè)縣時,遂擬名林甸。1917年置縣。
肇州縣▲
位于東經(jīng)125.2°,北緯45.7°,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西部。1913年設(shè)縣。肇州之稱起源于金代。金建國后,因此地為金國祖先肇興之地,故名。
肇源縣▲
位于東經(jīng)125.1°,北緯45.5°,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西側(cè)。1956年設(shè)縣。以金太祖完顏旻在此破遼,肇基王績得名。取兩肇(肇州、肇東)之本源含義,將此地定名為“肇源 ”。
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
位于東經(jīng)124.4°,北緯46.8°,在黑龍江省西部。1966年置縣。杜爾伯特為蒙古科爾沁十旗之一部。蒙古語,意為“四”。成吉思汗的十二世祖道布莫爾根之兄有4個兒子,被稱為杜爾伯特氏。
鶴岡市▲
位于東經(jīng)130.3°,北緯47.3°,在黑龍江省東北部。1908年設(shè)鶴岡縣,因縣治在鶴丘崗,故名。1946年置興山市,1949年改今名。
蘿北縣▲
位于東經(jīng)130.8°,北緯47.6°,在黑龍江省東北部。1915年設(shè)縣。因位于托羅山之北,故名?!稓J定盛京通志》:“國語(滿語),托啰,桃也?!?
綏濱縣▲
位于東經(jīng)131.8°,北緯47.3°,在黑龍江省東北部。1929年設(shè)縣,因縣治在綏濱鎮(zhèn),故名。
黑河市▲
位于東經(jīng)127.5°,北緯50.2°,在黑龍江省北部,黑龍江畔。1980年設(shè)市。因臨黑龍江而得名。
北安市▲
位于東經(jīng)126.5°,北緯48.2°,在黑龍江省中北部。1938年設(shè)北安縣,因北安鎮(zhèn)得名。因地處海倫北部,取“北方平安”之意。1947年設(shè)市。后撤,1982年復(fù)設(shè)市。
五大連池市▲
位于東經(jīng)126.3°,北緯48.7°,在黑龍江省中北部。1983年設(shè)市。因湖而得名。為老黑山和火燒山噴發(fā)而形成五個串珠狀堰塞湖,因湖自南向北為頭池、二池、三池、四池、五池,銜接如串珠狀,故名。
遜克縣▲
位于東經(jīng)128.4°,北緯49.5°,在黑龍江省北部。1932年設(shè)遜河縣,因遜必拉河而得名。“遜河”,又稱“遜別拉河”?!斑d別拉”為滿語,“遜”為“奶漿”之意,“別拉”為“河”。奇克縣,因山得名。境內(nèi)有一山稱之為“奇克勒”,后轉(zhuǎn)音為“奇克特”,簡稱“奇克”。1929年設(shè)奇克縣,舊奇克特,系鄂倫春語新屋之意。1949年遜河縣和奇克縣合并,各取一字為名。
嫩江縣▲
位于東經(jīng)125.2°,北緯49.1°,在黑龍江省西北部,嫩江上游。1913年設(shè)縣,因水得名。嫩江清初稱“諾尼木倫”,諾尼為滿語“碧綠,“木倫”為“江”的意思。嫩,系蒙古語,意為碧綠。一說系滿語,意為妹妹。
孫吳縣▲
位于東經(jīng)127.3°,北緯49.4°,在黑龍江省北部。1947年設(shè)縣。有孫、吳二姓居此,以孫、吳兩家地營子而得名。
呼瑪縣▲
位于東經(jīng)126.6°,北緯51.7°,在黑龍江省西北。1913年設(shè)縣。因境內(nèi)有呼瑪爾河而得名。呼瑪爾,系滿語“煙囪”之意。一說系蒙古語“行圍前引之人”的意思。
塔河縣▲
位于東經(jīng)124.7°,北緯52.3°,在黑龍江省北部。1980年設(shè)縣??h治設(shè)在塔河,因名。塔河,一作塔哈,系蒙古語鐵掌之意。
漠河縣▲
位于東經(jīng)122.4°,北緯53.0°,在黑龍江省北端。1918年設(shè)縣??h治設(shè)在西林吉,因原有漠河鎮(zhèn),故名。據(jù)《呼瑪縣志》:“漠河,又名墨河。發(fā)源于大興安嶺,北流入黑龍江。河水黑如墨色,故名墨河?!?
雞西市▲
位于東經(jīng)130.9°,北緯45.3°,在黑龍江省東南部。1942年設(shè)雞寧縣,1949年改雞西縣,因處雞冠山之西而得名。一說雞西為滿語“帶毛鹿皮”之意。另一說雞西與集賢為同詞異譯,意為“穿鹿皮衣的人”。1950年改市。
密山市▲
位于東經(jīng)131.8°,北緯45.5°,在黑龍江省東部,與俄羅斯為鄰。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設(shè)蜂蜜山招墾局,俗稱局子街。光緒三十四年設(shè)密山府。1913年設(shè)縣,因縣城東南有蜂蜜山而得名。偽滿時將“蜜” 字改為“密”字。1988年設(shè)市。
雞東縣▲
位于東經(jīng)131.0°,北緯45.3°,在黑龍江省東部,雞西市東,鄰接俄羅斯。1984年設(shè)縣。因位于雞冠山之東(一說為雞西市東)而得名。
虎林市▲
位于東經(jīng)132.9°,北緯45.8°,在黑龍江省東部。1913年置縣??h因境內(nèi)的七虎林河而得名。又有七虎林山?!捌呋⒘帧毕禎M語“稀忽林”之轉(zhuǎn)音,“沙鷗”之意。1996年設(shè)市。
佳木斯市▲
位于東經(jīng)130.3°,北緯46.8°,在黑龍江省東部,松花江畔。1930年設(shè)市。甲母克寺噶珊”,后漢譯“嘉木寺”、“賈木司”、轉(zhuǎn)為佳本斯,赫哲語,意為“尸體”。相傳這里為古代的墓地。在其東郊敖其一帶曾發(fā)現(xiàn)過金元時代的墓群。一說“佳木斯”系滿語“驛丞”之意。
同江市▲
位于東經(jīng)132.5°,北緯47.6°,在黑龍江省東北部。又稱拉哈蘇蘇。拉哈蘇蘇,為赫哲語,即“老屋”之意。以地瀕臨混同江故名。1919年設(shè)臨江縣,因與吉林省臨江縣同名,1914年改設(shè)同江縣。1987年設(shè)市。
富錦市▲
位于東經(jīng)132.0°,北緯47.2°,在黑龍江省東北部,松花江畔。1909年設(shè)縣。富錦,源自富克錦,由明代“弗提衛(wèi)”或“福題希衛(wèi)”轉(zhuǎn)音,系赫哲語,意為“崗”。一說為滿語“小市場”。1988年設(shè)市。
樺川縣▲
位于東經(jīng)130.7°,北緯47.0°,在黑龍江省東部。1909年設(shè)縣。因縣治在樺皮川,故名。原指依蘭府南境之樺皮川,因其地樺樹甚多,故名“樺皮川”?!?
撫遠縣▲
位于東經(jīng)134.3°,北緯48.3°,在黑龍江省東北隅。1913年設(shè)綏遠縣,1930年因與山西綏遠縣重名,遂改今名。取“安撫邊遠”之意。一說因撫遠山而得名。
樺南縣▲
位于東經(jīng)130.5°,北緯46.2°,在黑龍江省中東部。1946年由樺川縣南部劃出置縣,故名。
湯原縣▲
位于東經(jīng)129.8°,北緯46.7°,在黑龍江省中東部。1907年設(shè)縣。湯原,因湯旺河而得名。湯旺河,金代為土溫水或陶溫水,元代為桃溫水,明代稱吞河,清代始稱湯旺。據(jù)《欽定盛京通志》“國語(滿語),屯,海島也?!薄皽?、土溫、桃溫、吞河皆一音之轉(zhuǎn)”,為滿語“島”之意。
牡丹江市▲
位于東經(jīng)129.6°,北緯44.5°,在黑龍江省東南部。1937年設(shè)市。牡丹江系滿語,意為彎曲的江。牡丹江婉蜒曲折流行于老虎嶺的群山之中,故名。市因河得名。 牡丹江地名是以牡丹江河流而得名。牡丹江在唐代稱忽汗河(一作忽汗水);金代稱呼里改江(一作骨烏里改江);元代稱忽爾哈河;明代稱胡里改江(又稱呼拉哈河、虎爾哈河、胡爾哈河、呼爾哈河、火兒哈河);清民稱虎爾哈或牡丹江。上述出現(xiàn)的名稱,大都為音似字異,均為滿語“灣曲”的意思(另一種解釋為“響水”)。牡丹江河流蜿蜒曲折,流淌于老爺嶺的群山之中,故名為牡丹江,含有灣曲的江水之意。最早為站名,后建置市制時取其為地名。
綏芬河市▲
位于東經(jīng)131.2°,北緯44.4°,在黑龍江省東南角,東鄰俄羅斯。1975年設(shè)市。因位于綏芬河上游,故名。綏芬,系滿語,為“率賓”譯音的演變,意為錐子。
林口縣▲
位于東經(jīng)130.0°,北緯45.2°,在黑龍江省東南部,牡丹江東北部。1939年設(shè)縣。因縣位于老虎嶺和完達山的交接口的林門鎮(zhèn),故名。
東寧縣▲
位于東經(jīng)131.1°北緯44.0°,在黑龍江省東南隅。鄰接俄羅斯。1909年設(shè)東寧廳,1913年改縣。因位于寧安之東,故名。
海林市▲
位于東經(jīng)129.3°,北緯44.5°,在黑龍江省東南部,牡丹江市西側(cè)。從寧安縣析置縣。海林源于取新海與五林兩縣各一字,又因海浪河面得名,“海浪”,一作海蘭,系滿語,意為“榆樹”。1998年設(shè)市。
穆棱市▲
位于東經(jīng)130.5°,北緯44.9°,在黑龍江省東南部。宣統(tǒng)元年(1909年)設(shè)縣。以穆棱河得名。穆棱,系滿語,是“穆勒恩”、“木倫”的轉(zhuǎn)音,意為馬。1995年設(shè)市。
寧安市
位于東經(jīng)129.4°,北緯44.3°,在黑龍江省南部,與吉林省為鄰。1913年設(shè)縣。相傳有兄弟六人各占一方,而得名寧古塔,寧安源于“寧古塔”,系滿語“六個”之意,“安”,平安之意。1993年設(shè)市。
七臺河市▲
位于東經(jīng)130.8°,北緯45.8°,在黑龍江省東部。1970年設(shè)市。因縣有七臺河而得名。另說來自朝鮮族語,朝鮮族居民稱呼這片土地為齊得和(音譯),是莘屋的意思。
勃利縣▲
位于東經(jīng)130.5°,北緯45.7°,在黑龍江省東部。1918年設(shè)縣因伯利河(今西北楞河)為名。勃利,系滿族剖阿里部名,意為“弓”一說意為“碗豆”。
齊齊哈爾市▲
位于東經(jīng)123.9°,北緯133.9°,在黑龍江省西部。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設(shè)黑水廳,后升龍江府,1913年改龍江縣。1936年設(shè)齊齊哈爾市。齊齊哈爾,系蒙古語,意為“邊地”。達斡爾語“奇察哈里”的轉(zhuǎn)音,意為“邊疆”或“天然牧場”。 齊齊哈爾市,舊稱卜魁(又稱卜奎)。齊齊哈爾系蒙語“邊地”之意。最早是一屯名??滴跄觊g,黑龍江將軍薩布素會同寧古塔將軍佟珍寶議干齊齊哈爾屯及伯都納地方建木城,后因齊齊哈爾與墨爾根中隔嫩江不便,于是將城址改筑于卜魁(又稱卜奎),但仍以齊齊哈爾為名。而當(dāng)?shù)厝肆?xí)稱卜魁,故此地又有卜魁之稱。卜魁其名稱的由來其說不一,一種說法是來源于元代的事苦江軍民萬戶府?!安房庇肿鳌袄羁唷?、“布呼”這些均為蒙語,即‘有鹿”之意;另一種說法,“卜魁”蒙語稱“有固”即“大力士”的意思;第三種說法,“卜魁”是達呼爾的村莊名或人名。
富??h▲
位于東經(jīng)124.4°,北緯47.8°,在黑龍江省西部。1931年置縣??h名得自富裕爾河名。富裕爾河又名烏裕爾河,系滿語,意為“低洼地”。
拜泉縣▲
位于東經(jīng)126.0°,北緯47.6°,在黑龍江省中西部。1906年設(shè)縣??h名得本地著名的巴拜泉而得名。其全稱為“巴拜布拉克”,巴拜,系蒙古語,意為“寶貝”,“貴重”。而“布拉克”為“泉水”,合稱為“寶貴的泉水”。
甘南縣▲
位于東經(jīng)123.4°,北緯47.9°,在黑龍江省西部。1930年置縣?!案省敝阜呕恼傻氐母首侄?,“南”指位于海拉爾之南。另據(jù)《今縣釋名》:因“在甘河之南”,故名。另據(jù)原名“甘井子”。原為達斡爾族牧民打的一眼井,由達斡爾語“嘎齊堪”演變?yōu)椤案示薄?br>
訥河市▲
位于東經(jīng)124.8°,北緯48.4°,在黑龍江省西部,西鄰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清初屬布特哈旗。1913年設(shè)縣??h因水得名,源自訥木爾河。據(jù)《盛京通志》:“國語(滿語)訥默爾,嫩也?!睗M語為“打牲”之意,1992年設(shè)市。
依安縣▲
位于東經(jīng)125.3°,北緯47.9°,在黑龍江省西部。1923年設(shè)依安設(shè)治局。1929年設(shè)縣。依安,來源于依克明安部,建縣時取其首尾二字為名。源游牧于此的“依克明安”蒙古部落。取其“依安”二字為縣名。
克山縣▲
位于東經(jīng)125.8°,北緯48.0°,在黑龍江省西部,1915年設(shè)縣。原境內(nèi)有座突兀聳立的死火山,其形狀如城闕,俗稱喀爾喀勒圖山,省作二克山,縣以山得名。據(jù)《欽定盛京通志》:“蒙古語,哈勒噶圖,有門之謂也?!?
泰來縣▲
位于東經(jīng)123.4°,北緯46.4°,在黑龍江省西部,與吉林省為鄰。1916年置縣。清為札賚特旗地,土名泰來氣屯?!疤﹣須狻毕得晒耪Z,意為“種豆者”。又據(jù)《泰來設(shè)治局志書》:泰來“俗名泰來氣(蒙語轉(zhuǎn)音)為蒙古人栽種之意。蓋其初有一栽豆喇嘛在此斬棘披荊,建室居住,故地以人名也”。
克東縣▲
位于東經(jīng)126.2°,北緯48.0°,在黑龍江省中西部。1930年設(shè)縣。原屬克山縣,因其地位居克山縣之東,后從克山縣東境劃出析置,故名。
龍江縣▲
位于東經(jīng)123.2°,北緯47.3°,在黑龍江省西部。清初以瀕黑龍江之璦琿為都會,因以黑龍江名省,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設(shè)龍江府而得名,1913年改縣??h因水名。
雙鴨山市▲
位于東經(jīng)131.2°,北緯46.6°,在黑龍江省東部。1956年設(shè)市。因境內(nèi)市區(qū)北部有兩山,形如雙鴨,故名。
集賢縣▲
位于東經(jīng)131.1°,北緯46.7°,在黑龍江省東部。1946年建縣。因縣治在集賢鎮(zhèn)而得名。中華民國初年出放街基時,富錦縣縣知事與士紳商定,定名為“ 集賢街”。“集賢”系滿語“穿鹿皮衣的人”之意。1956年駐地移于福利屯。
友誼縣▲
位于東經(jīng)131.8°,北緯46.7°,在黑龍江省東部。1960年設(shè)縣。后撤。1984年復(fù)置。以國營友誼農(nóng)場得名。因其是蘇聯(lián)政府援建的機械化農(nóng)場,為紀念兩國之間的友誼,故命名為“國營友誼農(nóng)場”。
饒河縣▲
位于東經(jīng)134.0°,北緯46.8°.在黑龍江省東部,烏蘇里江畔。1910年設(shè)縣,因河得名。又名饒力河。饒力河明代稱諾雷河。“諾雷”、“饒力”均為滿語“河床流蕩不定”之意。因為饒力河主要流經(jīng)三江低地,河床擺動較大,故名。
寶清縣▲
位于東經(jīng)132.0°,北緯46.3°,在黑龍江省東部,佳木斯市南面。1916年設(shè)縣。因?qū)毲搴佣妹?,寶清,系滿語,意為猴子。
綏化市▲
位于東經(jīng)126.9°,北緯46.6°,在黑龍江省中部。1913年設(shè)縣,1982年設(shè)市。綏化因縣東北綏棱額山(今綏棱縣境)而得名。綏楞閣山(又名綏林閣山),是滿語,意為“艾蒿”。
安達市▲
位于東經(jīng)125.3°,北緯46.4°,在黑龍江省中西部。1913年設(shè)縣,1984年設(shè)市。安達,系蒙古語,“諳達”的轉(zhuǎn)音,意為朋友。一說為蒙古官名。另一種說法是:安達取于東清鐵路所經(jīng)的安達站。含有“平安到達”的意思?!?
肇東市▲
位于東經(jīng)125.9°,北緯46.0°,在黑龍江省中南部。1914年設(shè)縣。因處肇州之東,故名。
綏棱縣▲
位于東經(jīng)127.1°,北緯47.2°,在黑龍江省西部。1917年設(shè)縣。因境北有綏楞山而得名。一說有綏額楞山,“楞”與“棱”同音,便取“棱”字。綏棱,系滿語“馬蜂”之意,因山上多螞蜂而得名。
蘭西縣▲
位于東經(jīng)126.3°,北緯46.2°,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西北。1905年設(shè)縣。因縣城位于呼蘭河之西而得名。
明水縣▲
位于東經(jīng)125.9°,北緯47.2°,在黑龍江省西部。1929年設(shè)縣,因縣城東南有明水泉子而得名。
海倫市▲
位于東經(jīng)126.9°,北緯47.4°,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以北。1912年設(shè)縣。以海倫河得名。海倫,系滿語,為“開凌”之音轉(zhuǎn),意為水獺。因海倫河中盛產(chǎn)水獺,故名。1989年設(shè)海倫市。
青岡縣▲
位于東經(jīng)126.1°,北緯46.7°,在黑龍江省中部。1905年設(shè)縣。舊名石人崗。石人為金代貴族墓前所置的石翁仲.又名柞樹崗,春暖花開時,崗上柞樹吐青,故名青崗?!皪彙蓖皩???h以此名。
慶安縣▲
位于東經(jīng)126.5°,北緯46.8°,在黑龍江省中部。1919年設(shè)縣。取名于一農(nóng)戶叫于清的人移居于此,以于清二字之音,取積善余慶之意,正式命名為余慶縣。后因與貴州省余慶縣重名,更名慶安縣。 望奎縣▲
地名由來,是指遙望卜奎的意思。取北望卜奎(今齊齊哈爾)之意。卜奎,系滿語,似為“摔跤手”之意。
伊春市▲
位于東經(jīng)128.9°,北緯47.7°,在黑龍江省東北部。1952年設(shè)伊春縣。一說伊春,來自金代的宜春縣名。“伊春”系滿語“出衣料皮子的地方”。一說意為“一年之伊始”,含有春天來臨之意。1958年改市。不是由河得名,伊春境內(nèi)主要河流為湯旺河,在伊春市市區(qū)的一段稱為伊春河。湯旺河發(fā)源于伊春市烏伊嶺林業(yè)局桔園林場,入松花江。
嘉蔭縣▲
位于東經(jīng)130.4°,北緯48.8°,在黑龍江省北部。1955年置縣。境內(nèi)有嘉蔭河,又名佳金河,以產(chǎn)優(yōu)質(zhì)的黃金著稱,訛稱嘉蔭?!?
鐵力市▲
位于東經(jīng)128.0°,北緯45.9°,在黑龍江省中部。俗稱“鐵山包”。在境南有一山丘,稱“鐵山”,以其地遼代屬“鐵驪部”,遂名“鐵驪”,后更改為“鐵力”。1931年置鐵驪市,1956年改今名。鐵力縣因古代鐵驪部而得名。1988年設(shè)市。
加格達奇▲ (大興安嶺)
鄂倫春語,意為“有樟子松的地方”。
呼瑪縣▲ 因呼瑪河得名?!昂衄敗?,系達斡爾語“高山峽谷不見陽光的急流”之意
塔河縣▲ 源于駐地塔河鎮(zhèn)名?!八印?,當(dāng)?shù)囟鮽惔喝朔Q“小故其固”,意為“小河”
漠河縣▲ 以境內(nèi)漠河命名。漠河因河水黑如墨,又稱“墨河”。又因河水曲折旋轉(zhuǎn)若石磨之轉(zhuǎn)動,亦稱“磨河”。“墨”、“磨”同音,漸沿用“漠 ”。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