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獨
與人言談交流中應(yīng)該小心謹慎,該說的說,不該說的不能說。但是,反過來,一個人的獨處是更加需要謹慎小心的。因為一個人獨處時所產(chǎn)生的各種想法、各種觀點有可能會流于偏激而不能客觀地考慮問題。
所謂使自己的意念誠實,就是說不要自己欺騙自己。就如同厭惡污穢的氣味那樣(不要欺騙自己),就如同喜愛美麗的女子那樣(不要欺騙自己),這就叫做讓自己對自己滿意。所以君子(為了讓自己對自己滿意)就一定會獨自面對自己的內(nèi)心。
那些沒有道德修養(yǎng)的人,在閑居獨處的時候,無論什么壞事都做得出來。當他們見到那些有道德修養(yǎng)的人,卻又躲躲藏藏企圖掩蓋他們所做的壞事。而裝出一副似乎做過好事的模樣,設(shè)法顯示自己的美德。每個人來看自己的時候,都像能看到肝肺一樣(直視內(nèi)心),(自欺的結(jié)果只能是底氣不足),那么(自欺)還有什么用嗎?這就叫做內(nèi)心的真誠會直達外表,所以君子一定會真誠面對自己。
慎獨是一種人生境界。慎獨是一種修養(yǎng),一種高尚的精神境界,也是一種自我的挑戰(zhàn)與監(jiān)督。柳下惠坐懷不亂,曾參守節(jié)辭賜,蕭何慎獨成大事。東漢楊震的“四知”箴言,“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慎獨拒禮;三國時劉備的“勿以惡小而為主,勿以善小而不為”。范仲淹食粥心安,宋人袁采“處世當無愧于心”,李幼廉不為美色金錢所動。元代許衡不食無主之梨,“梨雖無主,我心有主”;清代林則徐的“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葉存仁“不畏人知畏己知”,曾國藩的“日課四條”:慎獨、主敬、求仁、習勞,其所謂慎獨則心泰,主敬則身強。以上種種,無一不是慎獨自律、道德完善的體現(xiàn)。但,這些慎獨的故事不老。
古往今來,慎獨境界者不乏其人。詩人陸游,一生都專誠、專注于愛國的情操,恪守抵抗侵略、重振王朝的信念,寫出了大量具有愛國主義豪情的詩篇。早年“戰(zhàn)死士所有,恥復(fù)守妻孥”的壯歌,中年“報國計安出,滅胡心未休”,,晚年“一聞戰(zhàn)鼓意氣生,猶解為國平燕趙”。這,就是一位愛國者的慎獨心志。此心志,一生恪守,至死方休,可歌可泣!
慎獨是一種情操,慎獨是一種修養(yǎng),慎獨是一種自律,慎獨是一種坦蕩。
“吾日三省吾身”,即是慎獨的工夫。三省其身,即面對自己,澄清自己的內(nèi)部生命,純粹是為己之學。魯迅曾說:“我的確時時解剖別人,然而更多的和更無情的是解剖我自己”。
作為一名稱職的法官,不僅要有正確的政治立場,深厚扎實的法律功底,還須具有法官的職業(yè)道德,品行修養(yǎng)。在廉政行為上,要做到“四慎”,即慎權(quán)、慎欲、慎行、慎獨。你要經(jīng)常地、認真地檢查自己,在內(nèi)心建立一個“道德法庭”,時刻對自己進行道德裁判,做事之前先“三思”,堅決不觸“高壓線”。慎獨不是一種時尚。因為慎獨,在金錢的誘惑面前,你沒有低下高貴的頭顱。慎獨是阻止你走進深淵的一道屏障,慎獨是提升你自身素養(yǎng)走向完美的一座殿堂。
慎獨,是醫(yī)護人員醫(yī)德修養(yǎng)的崇高境界,也是檢驗醫(yī)護人員醫(yī)德修養(yǎng)高低的標準。
慎獨的最高境界是孔子所說的“隨心所欲”。這里講的隨心所欲不是我們?nèi)粘Kf的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指道德修養(yǎng)到一定程度后所達到的一種道德境界。只要我們從“慎獨”開始,持之以恒,就能實現(xiàn)從道德修養(yǎng)的“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的飛躍。
慎獨者,為儒家所倡,釋家、道家亦崇之甚高,唯其遵奉敬畏之事不同。儒家尊孔圣之教,行禮儀教化;佛家奉釋迦牟尼,尊佛菩薩及諸鬼神;道家行老莊之言,所奉者道,即自然之妙常。我們所作所為、所行所止、起念動心,佛家云:“有佛菩薩乃至諸鬼神,無不盡知盡見,”所謂“舉頭三尺有神明”。無論信教與否,然于修身正己,誠可信也。儒道亦然。
慎獨雖然是古人提出來的,但并沒有因時代的更迭變遷而失去現(xiàn)實意義,是因為它是懸掛在你心頭的警鐘,是阻止你陷進深淵的一道屏障,是提升你自身修養(yǎng)走向完美的一座殿堂。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