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力的微觀機制是什么?為什么摩擦力與物體和支撐面的接觸面積無關?在講滑動摩擦力時,一般認為滑動摩擦力與受力物體相對支撐面的滑動速度沒有關系,但有時又說它和相對滑動速度有關,這是怎么回事呢?
這首先涉及一個模型化的問題。在中學物理課程中一般采用庫侖總結出的實驗規(guī)律(庫侖模型)處理問題。庫侖模型是大家熟悉的:設FN 是物體受到支撐面施與的正壓力,物體受到的靜摩擦力Ff0 不大于最大靜摩擦力Ff0m,F(xiàn)f0 ≤ Ff0m =μ 0FN,靜摩擦因數(shù)μ 0 為常量;滑動摩擦力Ff =μ FN,滑動摩擦因數(shù)μ 亦為常量;且μ 0 > μ 。在庫侖模型中摩擦力與物體和支撐面的接觸面積無關,滑動摩擦力與受力物體相對支撐面的滑動速度無關。
能提出疑問是件很好的事。讀者提出疑問可能是源于以下的實驗事實:1. 實驗發(fā)現(xiàn),讓物體與支撐面間的接觸面變得光滑,開始時摩擦力隨光滑程度的提高而減小,但當光滑程度非常高時摩擦力反而增大。2. 實驗發(fā)現(xiàn),滑動摩擦力與受力物體相對支撐面的滑動速度有關,滑動摩擦力會隨相對滑動速度的增大而增大。
關注微觀機制是物理學的特點,摩擦力產(chǎn)生的機制復雜且耐人尋味,不同情況的機制可以不同。對于接觸面不很光滑的情況,傳統(tǒng)的由于接觸面不光滑而凹凸互相嚙合的機制可能是正確的。當接觸面光滑程度非常高時,有一種解釋是,這種情況下兩個接觸面的分子距離很近,分子間的引力是造成摩擦力變大的原因。分子間具有引力和斥力,分子斥力的作用距離和分子的尺度相近,大約是10-10 m ;分子引力的作用距離差不多是分子尺度的5?10倍,大約是10-9 m。接觸面光滑程度非常高時,接觸面兩側(cè)是否能有足夠多的分子互相接近到小于10 -9 m的程度,是這種解釋正確與否的關鍵。但是,我一直沒看到有說服力的實驗證據(jù)。
上述兩種摩擦力的機制,均不能解釋滑動摩擦力與相對滑動速度有關的實驗結果。
探求物理現(xiàn)象的機制,是人類探索自然奧秘的一部分,獲得對自然現(xiàn)象的完美解釋,是人類永恒的追求。“永恒的追求”也就是永遠不會完成的追求,已有解釋的不完美,正是我們探究的動力。摩擦力產(chǎn)生的機制至今仍在研究之中,似乎還沒有一個令人滿意的結果。
庫侖模型是物理學中眾多的理想模型之一,和其他的理想模型一樣,是從復雜的實際問題中抽象出來的,簡單、實用,對我們認識客觀世界有很大幫助,但在不同情況下又與實際情況有或多或少的偏差。
物理學是自然科學,從觀察和實驗出發(fā),其正確性由實驗檢驗,是密切聯(lián)系實際的科學。同時,物理學用模型化的方法進行研究,不進行模型化就無法研究實際問題;并且模型化處理使得物理學的研究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并可以明確研究的適用范圍。
下面舉個例子,一輛汽車在失去動力的情況下在傾斜的、筆直的路面上向下滑動,下滑的加速度有多大?汽車的結構復雜,要特別仔細地研究既不容易、也不必要,所以要進行模型化處理。汽車在整體上不會轉(zhuǎn)動,雖然體積不小,在忽略內(nèi)部發(fā)動機和車輪轉(zhuǎn)動的條件下,可以把汽車視為質(zhì)點;汽車滑動得不快,可以忽略空氣阻力;汽車實際上是靠車輪運動的,但在質(zhì)點化的情況下,可認為汽車受摩擦阻力。于是我們可以在把汽車視為質(zhì)點的情況下畫出汽車的
受力分析圖,如圖2.22所示,這樣問題就可以解決了。而且,研究圖2.22所示的問題,不僅適用于汽車沿斜坡下滑的問題,圖2.22 也可以是人踩著滑板沿斜坡滑動,還可以是冰塊沿木板的滑動,等等,有廣泛的適用性。但是,如果一個籃球沿斜面滾下,雖然籃球比汽車小得多,但整體滾動的籃球不能當成質(zhì)點,所以這里的討論不適用于籃球沿斜面滾下的問題。由此可見,物理學中研究“質(zhì)點沿斜面下滑”的意義廣泛,但也有一定的適用范圍。
再看一個例子,點電荷是物理學中非常重要的理想模型,點電荷周圍的電場強度E=kQ r2 。有的讀者發(fā)現(xiàn)當r=0時電場強度E為無窮大,這是不是有問題呢?其實,這是由于不適當?shù)貞昧它c電荷這個模型而引起的。實際帶電體都是有大小的,如果帶電體大小有限,則在離帶電體足夠遠的地方可以把帶電體視為點電荷,離帶電體近的地方就不能用點電荷這個模型了。因此,點電荷這個模型很好、很重要,但在應用中也得注意它與實際情況有多大的偏差。
在當前的中學物理教學中,聯(lián)系實際和模型化有時似乎出現(xiàn)了矛盾。為什么本來和諧統(tǒng)一的兩個方面會出現(xiàn)問題呢?我以為在中學物理教材中應該特別關注實際問題的模型化,即如何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模型來進行研究,使學生能體會模型化研究的價值和特點;教師在教學中也應該對模型化的研究方法做足夠的講解。
歡迎轉(zhuǎn)載,并請關注“管窺物理”微信公眾號:
長按二維碼,自動識別,添加關注。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