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叔說
kaishushuo
我們每天都會在后臺收到大量用戶的留言。
其中很大一部分用戶,都在擔心孩子的“壞毛病”,比如:易怒、拖拉、愛哭,甚至還有用戶問我們“孩子太乖了,完全沒有叛逆期怎么辦?”
我覺得很奇怪,孩子有這些“毛病”,本身就令人心疼了,我們還外加責備?我認為家長們首先得先把“壞”和“孩子”分開,“壞”是附在了孩子的身上,而非孩子生產了這些問題,別把問題視為孩子的全部。
我們真正要關心的是:孩子一系列問題行為的背后,他們究竟想要表達什么?
作者
1
剛有老二那會兒,
我家老大有個屢教不改的壞毛病。
那就是——時不時地,他就搞出一些蠻大的響動,
或者玩得忘形,大聲喊叫。
以前他從不這樣。
每每這個時候,家里人就會趕緊上前制止:
小聲點兒,別吵到妹妹!
但是沒用。他的行為依然持續(xù)。
直到后來,我專門騰出時間,去跟他聊天,
陪他看書,帶他出去玩兒……
他總算消停了。
他是故意要弄出噪音來嗎?當然不是。
其實,他根本不懂得其中的邏輯,
也不知道自己為什么要這么干,
但在他的潛意識里,他感受得到其中的微妙。
每當他制造出響動,所有人的目光瞬間轉向他。
那一刻,他得到了高度關注。
多好的結果!
他能用這樣的方法讓家人為自己忙碌。
他怎么舍得輕易停止呢?
只要他停下了,安靜地待著,
就沒人看見他了。
2
我一個朋友的女兒,11歲了。
朋友經常被班主任投訴說,
女兒不寫作業(yè)還撒謊。
每一次接到班主任的電話,
忙碌在外的父親都會急匆匆往家趕,
去對女兒進行一番批評教育。
如此反復。
其實,女孩是個聰明孩子。
她并非聽不懂課堂上的內容,
作業(yè)也不是不會寫,
可她總會隔段時間就“舊病復發(fā)”。
于是,老師又開始去教育她,
父親又趕回來吼她。
這個孩子,她在做什么?
沒錯,她是在求關注。
只要不寫作業(yè),只要不好好學習,
就能得到老師額外的注意,
就能換回爸爸的陪伴。
雖然他們給的只是批評,甚至打罵。
但有關注,總好過沒關注啊。
3
很多孩子反復犯錯,制造混亂,
不過是在說這樣兩件事:
一是,爸爸媽媽,我需要安全感和歸宿感,
我要你們看見我,愛我。
孩子對父母的這種依戀,
如果不能通過正常的方式獲得滿足,
他則可能會通過各種行為問題,
甚至通過疾病等方式去找補。
若我們不去了解、分辨孩子問題行為
背后的這個動機,
那再多的管教、打罵,都不可能奏效。
二是,孩子們反復出現(xiàn)的行為問題,
還可能在訴說另一個至關重要的需求,
那就是對自主權的渴求。
他們制造麻煩,是為了不順從父母。
因為無法直接對父母說“不”,
就通過制造麻煩和混亂
來表達被壓抑的憤怒和不滿。
通過這些行為表達,
孩子們在對父母說這樣一句話:
我要自主權和力量感,我想自己做決定,
并體驗到:我行。
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利,尋求基本的滿足感,
孩子寧愿受罰。
比如下面這個例子。
一位年輕的媽媽發(fā)愁地跟我說,
她2歲半的小女孩特別愛玩垃圾桶。
為了阻止孩子,
媽媽講過道理,打過小手,還罰坐過小板凳,
但都無法熄滅孩子對垃圾桶的熱情。
小女孩第一次玩垃圾桶的時候,只是碰巧。
當時媽媽不在場。
孩子獨自從垃圾桶中發(fā)現(xiàn)了有趣的東西,
心中滿是歡喜。
等到媽媽發(fā)現(xiàn),開始大叫著去阻攔,
原本很單純地翻垃圾桶的行為,
在媽媽的阻攔中,變成了真正的問題。
首先,垃圾桶一下子成為了被禁止的對象,
于是它看起來就格外誘人。
其次,媽媽的意志和孩子的意志發(fā)生了對抗。
媽媽越說“你不可以”,
孩子越可能通過行為去表達:
“我要證明給你看,我可以?!?/p>
下一次,孩子一定還會嘗試偷偷去翻垃圾桶。
孩子心存僥幸。
若偷翻了垃圾桶卻沒被媽媽發(fā)現(xiàn),
還會有中獎般的愉悅感。
如果孩子再從垃圾桶里翻出了一樣“寶貝”,
而媽媽追著孩子,
大呼小叫著想從孩子手里奪走那臟兮兮的東西,
這里會出現(xiàn)又一個新問題:
孩子發(fā)現(xiàn)讓媽媽追著跑,比什么游戲都好玩。
這游戲能充分讓孩子體驗到勝利和成就。
類似這樣的“親子爭斗”,幾乎每個家庭都有。
如果處理不好,
可能會傷害到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系,
尤其會傷到孩子。
4
在“親子斗爭”的過程中,
有能力說“不”的孩子,
往往會用攻擊別人的方式去反抗,
比如處處跟父母對著干;
而不敢對父母說“不”的孩子,
則往往用攻擊自己的方式去反抗,
比如自我放縱,自暴自棄,
消沉抑郁,甚至自殺。
孩子們最終都是要把掌控權拿回去的。
想避免這些不必要的親子間的爭斗和耗損,
父母需要有效地改變孩子的行為模式。
那么,如何做,孩子才不會和你“對著干”?
通過肢體語言告訴孩子“我愛你”
通過提供一個和諧的家庭環(huán)境,
通過專注陪伴,通過肌膚接觸,
比如親親抱抱,再或者通過語言等等,
去明確告訴孩子你愛他。
孩子最大的恐懼,就是不被愛,被拋棄。
不被父母愛與接納的感覺,
會引發(fā)孩子的憂懼和憤怒。
憤怒則會導致孩子出現(xiàn)敵意的、報復性的行為。
比如,一個老愛欺負他人的小孩,
很可能是個總被父母冷漠、苛刻對待的小孩;
一個慣于偷竊的小孩,他偷的不是錢,
確切說是想要拿回本該給他的愛。
謹慎貼標簽,嘗試發(fā)現(xiàn)孩子行為背后的情緒
永遠不要輕易給孩子定性。
切忌使用“你怎么總是這樣……”
之類蓋棺定論的句子。
努力去跟孩子的情感保持同步。
當孩子哭喊,不是抱怨他吵鬧討嫌,
而是看一看,他是否有恐懼,有悲傷;
當孩子發(fā)脾氣,不是以暴制暴,
而是看一看,他是否有無助,有被不公平對待。
多在孩子面前使用這個句式:
“你很難過/傷心/生氣……因為……”,
這樣的表達,就是對孩子的最好關注與照見。
被看見、被理解的孩子,
便能感受到與你的聯(lián)結。
體驗到安全與歸宿感,
他們便不再需要把精力放在無謂的折騰上。
當然,接納孩子可以有各種情緒,
但需要對孩子的行為設限。
簡單明了地告訴孩子,
什么是可以接受的行為,
什么是不可以被接受的。
因為我們要給孩子的,是愛,
但不是縱容和溺愛。
允許孩子說“不”
告訴孩子,如果他覺得害怕、不舒服,
或者想改變狀況的時候,可以直接向父母說不。
這個允許,不僅可以顯著減弱親子間的張力,
還能給以孩子保護、愛惜自我的能力。
因為一個敢于對父母說“不”的孩子,
長大后才有能力對糟糕的、壞的事情說“不”。
比如孩子說不喜歡吃青菜,說不好吃,
那么我們會尊重他嗎?
可能大部分父母會以“青菜有營養(yǎng)”為由,
逼孩子去吃吧。
這種情況下,你再去要求孩子或是和他講道理,
是毫無作用的。
只有當孩子覺得可以相信自己的感受,
可以堅持自己的意愿時,
才可能把自己真實的想法告訴你。
當然,允許孩子說“不”
并不意味著你始終要按照孩子的要求去做。
孩子能夠說“不”,
也并不意味著他們什么都能夠如愿以償。
有些危險性的事情和一些原則性的事情,
該堅持還是要堅持。
說起來,養(yǎng)孩子很像放風箏。
風箏還沒起飛的時候,你不能線長了;
起飛后,你不能線短了。
如果風箏飛著飛著遇到了問題,
你不能單純責怪風箏。
最好看一看,你和風箏之間的關系力度
是不是沒掌握好,
線的松緊是不是該調整了。
孩子的行為問題,
背后幾乎都是關系問題。
手里握著的那根線,給了我們權力,
亦給了我們重任。
學做一個更具靈活性的智慧父母,
是一輩子的事。
曾經錯了不要緊,只要在路上。
凱叔問
您家孩子有什么“壞毛病”?您是如何引導和幫助孩子改變他的行為模式的?歡迎給凱叔留言。
作者:花山,自媒體主編,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二孩媽媽。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