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常見治法(6)培土抑水
王東海
培土抑水法,又叫培土制水法。土指脾臟,土之氣濕;水指腎臟,水之氣寒。培土制水,是指溫運脾陽祛寒濕、或健脾溫腎,以治療水濕停聚之病。運用于脾腎寒濕造成的水濕不運、水濕泛濫、腫塞脹滿之證。
五行之性,土本克水,所以有成語“水來土掩”之說;然而若腎陽虛不能溫脾陽,則腎水寒,寒水上侮,脾陽虛不能制水,水濕不化,成“水寒土濕”之證,此時治法當溫補腎陽祛寒氣,補脾土筑堤防。
個人認為:培土制水法,實際包含了補益健運脾土來克制寒水的泛濫,和培土與制水兩種藥力同時運用這二套用藥法,前者側(cè)重在治療脾土虛弱,后者脾虛腎水寒同等治療。
腎主水,脾主運化水濕,脾虛失去健運之機能,聚濕為水,則為腫為脹,故治以治療脾虛為主;腎水寒盛,凌侮脾土,脾土不能制其寒水之氣,應(yīng)當溫補脾腎之陽兼祛腎水之寒邪。
不論是哪情況,臨床常同時表現(xiàn)脾虛和水氣泛濫兩個方面的癥狀,因而在治療時若只是培補脾土,不去溫陽利水,則已停之水不能去;若只補陽利水,而不培土,則水雖暫去,而又會復(fù)聚。唯有把培土和制水兩個方面結(jié)合起來的方法,才能切中病機,與證吻合,只是說用藥的側(cè)重點略有不同罷了。
故本法常選用溫陽補脾的干姜,黨參、黃芪、白術(shù)、茯苓,溫暖腎陽的附子、肉桂和利水消腫的防己、澤瀉、大腹皮,以及通陽化氣的麻黃、桂枝等,以治土不制水,寒水侮土、水濕泛濫所致諸證。
《丹溪心法》中言:水腫因脾虛不能制水,水漬妄行,當以參苓補脾,使脾氣得實,則自能轉(zhuǎn)輸升降,運動其樞機,則水自行。這里強調(diào)的是脾虛。
培土抑水代表方劑有:防己茯苓湯、實脾飲,參苓白術(shù)散也算得上。
防己茯苓湯出自《金匱要略》,由防己、桂枝、黃芪、茯苓、甘草組成。功能健脾益氣,通陽利水。
實脾飲有好幾個版本,方意、選藥大致接近。嚴用和的《濟生方》中實脾飲用干姜、附片、白術(shù)、厚樸、草果、茯苓溫運脾陽,檳榔、木瓜,木香理氣行水,以期水腫自消。加減法:腹水重,小便少,加桂枝或肉桂、豬苓、澤瀉通陽化氣利水;若氣短便溏,乃中氣大虛,加黨參、黃芪以益氣,兼咳喘不思飲食,乃脾陽困憊,水氣上泛,加砂仁、陳皮、紫蘇運脾利氣,兼有瘀血,加澤蘭、赤芍、丹參祛瘀利水。
又及,有扶陽派醫(yī)家認為:土克水之證,唯傷寒承氣湯證才是,此土勝水負證,其余率由土不制水、寒水侮土。然而,縱觀醫(yī)史綜合性來看,土克水,畢竟是常態(tài)多見;水侮土不是常態(tài),不多見(寒濕大運中又例外)。勝負之間,決定了用藥大方向。其實,終極力量仍是由大環(huán)境影響所致。七星連珠給我們上了很好的一課。
聲明:本公眾號所有調(diào)病方法、方子和觀點僅供有緣者參考,如果調(diào)治過程中出現(xiàn)偏差,本公眾號概不負責。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