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關注、分享就是最大支持!
氣息是歌唱的基礎,聲帶是歌唱的依據,那么共鳴則是歌聲的衣裳,因為聲音的漂亮與否主要(但非全部)決定于共鳴的好壞。確切地說,共鳴對于歌聲的音色、音質、音量影響很大。歌唱時,運用共鳴器官越充分,歌聲就越豐滿,而且傳送得越遠。共鳴器官運用得越熟練,歌聲就越多姿多采,強弱的變化,高低的運用就得心應手(當然,這其中也需要氣息和發(fā)音體聲帶的相應配合)。
中聲區(qū)的共鳴及其運用
歌曲中的大部分音域在中聲區(qū),而且中聲區(qū)的聲音使用得也最多,它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中聲區(qū)的共鳴運用得當并能熟練掌握以后,無論向高聲區(qū)或低聲區(qū)發(fā)展都較方便。初學聲樂者應先掌握中聲區(qū)共鳴。有了這個基礎以后,才能正確地去進一步學唱高聲區(qū)以及其他一些艱深的聲樂技巧。但是許多初學者往往不以為然。他們總是天真地認為“中音怎么唱都有,只要我把高音練習出來就行了”。最可惜的是那些嗓音條件比較好的學唱者,他們由于條件好,自以為中聲區(qū)發(fā)音方便,高聲區(qū)唱起來也不很困難,其實這樣的人不僅中聲區(qū)不牢靠,高聲區(qū)也難以正確。如果不加以糾正,最終也以誤己而告終。歷史上許多大歌唱家往往不是嗓音條件最好的人(當然條件好又努力學習而成為歌唱家的也大有人在),他們都是經歷了艱難困苦的學習、磨練,才獲得高超的技術而成為大歌唱家的(如卡魯索等)。
中聲區(qū)共鳴接近日常說話(但又有別),容易在自然的基礎上去掌握。練習中聲區(qū)的共鳴,首先應強調要有全身的感覺、整體的感覺,即氣息穩(wěn)健的支持、上下共鳴腔體的綜合運用,以及喉頭的穩(wěn)定和聲門擋氣功能的靈活發(fā)揮。要感到這個整體的聲音下而有一支點,上而有焦點(每個人都有一個最佳共鳴焦點),中間有一條線,唱較強的聲音時下面的支點可以變?yōu)閺娪辛Φ幕?,中間的線可以變?yōu)榱⒂谧系墓艿?,這樣上而的共鳴腔松而自然,泛音豐滿,但共鳴的焦點不變。有經驗的教師在訓練學生聲音的焦點(或稱支點)時,有時也不提焦點、支點的名詞,而叫學生唱出聲音的“心”,和“心”的落點。聲音有了“心”,也就有了支點,而這支點既可以和上而的共鳴腔體聯(lián)系起來,又可保證聲帶閉合的良好狀態(tài)。體會“心”的感覺不僅是中聲區(qū)(也包含高聲區(qū))共鳴訓練的重要手法,也是訓練整體共鳴所不可缺少的要素。
人的共鳴器官,以聲帶作分界線,分為上下兩部分。胸腔為下共鳴腔;咽腔、口腔、鼻腔、頭腔為上共鳴腔。中聲區(qū)口腔共鳴最多,咽腔、鼻腔共鳴次之,再次為頭腔和胸腔共鳴的成份。也就說,這是混合共鳴的綜合運用。但在綜合中,首先要注意發(fā)揮口腔的共鳴。辦法就是要使口腔中的各有關部分唇、齒、牙、舌以及相適應的咽、喉自然地松開。但主要共鳴部位在口腔的上曰蓋上,隨著聲音的由下向上,聲音也從上口蓋的前方向上后方移動。但鼻眼之間的焦點應有相對的穩(wěn)定性。在喉頭輕輕落下的基礎上,會厭應輕輕地抬起,以形成口腔后部的共鳴空間。但歌唱者一定要感覺主要共鳴部位在口腔的前、中口部,提起會厭只是為了增加泛音、美化聲音。
“松”字,在共鳴的運動上非常重要。上述口腔各器官松開的關鍵在下巴。只要下巴放松了,以上各部件(甚至包括喉、咽部)也都能自然放松了。下巴的徹底解放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甚至它和氣息的正確支持有著密切的關系。有人說,解放下巴是歌唱家畢生的任務,不無道理。這就和氣息的功底一樣,哪怕是很著名的歌唱家,他往往都不敢說他的氣息功夫和下巴的解放到家了。為什么呢?不妨試一下,下巴解放的感覺,好似下巴要掉下來只有一條線掛在耳朵附近的關節(jié)上,而相應的舌頭與其他口腔器官都很松弛。這些,你在中聲區(qū)較易做到;然后換聲區(qū)就開始難了;高聲區(qū)就更難;高聲上而的嘯音區(qū)難上加難。解放下巴的辦法有許多,教師中各人有各人的手法。你可以叫學生自然地將耳根處下巴的環(huán)摘下來;你可以叫學生體驗吃杏子時牙酸的感覺;還可以叫他感覺吃米飯時咬到砂粒的感覺等等方法,使學生得到自然而良好的感覺。如果命令式地叫學生 “松下巴”,下巴反而會僵硬。
舌頭,尤其舌根部的放松往往是學唱者和聲樂教學的又一難點。因為舌頭和語言中樞以及進食時的咀嚼動作有關。所以,可以用和語言以及吃飯時的感覺來啟發(fā)學生。如用“u”和“o”母音訓練有利于舌的放松;用大口咽食物的感覺體驗舌根部的放松感(舌根不讓路食物就下不去)。讓學生感覺舌尖上有小蟲在爬,舌尖緊張了,舌根往往就放松了。因為舌頭這東西(包括下巴在內)你越強調它,它就越緊張舌頭不解放,不松弛下來,舌根不向前讓路,就直接影響口腔后部和咽腔的共鳴。而咽腔是歌唱“音色的調色板”,是非常重要的共鳴器官。
口腔解放的另一重要環(huán)節(jié)是唇。唇在歌唱當中也要處于自然放松狀態(tài),唇一緊張必然導致舌和下巴的緊張。歌唱時,讓唇只起自然調解語言的功能即可。五個元音中,只有唱“u”母音時它才有一點阻氣的功能,但也要非常自然,就好似小帆船上鼓滿了風的白帆那樣自然而對風又有一定的阻力;有時,也可以象吹口哨那樣自然。著名的德裔美籍女高音歌唱家和聲樂教育家伊麗莎白·舒曼(Elisabeth Schumann, 1888~1952)主張用吹哨的辦法練習歌唱。她往往要求學生每唱一首新歌時,先用口哨熟練地吹下來,然后再沿著吹曰哨的感覺來唱。這對于氣息運用和口腔的自然放松有利而無弊。
口形,在獲得良好共鳴上亦十分重要。我主張無形的口形而反對有形的口形。為什么呢?有人主張曰形如站著的雞蛋;又有人主張如微笑狀的,于是口形又橫過來了,成為躺著的雞蛋。到底“雞蛋”是躺著還是站著?叫學生無所適從。如果將口形固定為某種形狀,就是把口腔這個共鳴器形狀和體積固定。這樣不僅容易使口腔僵硬而影響共鳴,而且由于口腔是可變(可調整)的共鳴器官,它要在不同音高、不同音量、不同語言發(fā)音時隨時做相應的調整,將其固定化了易將口腔共鳴固定、不自然,難以適應各種音高、音量等藝術表現的需要。在聲樂教學的初期首先叫學生擺口形,就好似在對青少年進行教育時,首先教他們學化妝和穿某種固定型號的衣服一樣,只追求外表而忽略了道德靈魂的教育。聲樂教學是一種內在感覺的條件反射的形成過程,追求外形往往會導致程式化,有弊無利。但是,此兩種曰形,為解決學生的某種毛病時還是有用的。如某學生唱歌時總拉著臉唱,這時不妨動員學生微笑起來欣悅地歌唱,這時對共鳴腔的運用以至積極地使用氣息都有好處。又如某學生聲音橫而蒼白,教師不妨叫學生將口腔放松下來以豎著的口形練唱“o”母音??傊诳谇还缠Q的獲得上不要拘于形式,要在自然放松的基礎上,隨著歌聲的變化隨時做相應的調整。一般講,唱較高的音時腔體要寬廣一些,唱較低的音時腔體要略小一些。
在訓練中聲區(qū)共鳴時,我們要十分注意歌唱的共鳴從來就講究整體共鳴。著名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卡魯索曾說過:“我在歌唱時連腳趾甲都在共鳴。”其實,腳趾甲未必共鳴,因為趾甲不是腔體,但這話生動地描繪出了歌唱中整體共鳴的最佳意境。因此,在唱中聲區(qū)時不僅要有良好的口腔共鳴,同時向下方要感覺到咽喉以及聲門向下激蕩的胸腔共鳴;還要感到有口腔上方的鼻咽腔、鼻腔、頭腔的共鳴,這才是完整的中聲區(qū)的共鳴。當然,這些共鳴必須有個科學的比例關系,即較低的中聲區(qū)胸腔共鳴多些,隨著音的升高,上部共鳴腔的份額應逐漸增多。下圖可以表現自低向高歌唱時,下部共鳴與上部共鳴的比例關系?!靶芈暋北硎鞠虏抗缠Q腔,也代表聲帶全幅振動的量的大小, “頭聲”表示頭腔及上部共鳴腔,也代表聲帶邊緣振動成份的多少。
下而著重淡一下中聲區(qū)共鳴的混聲原則。中聲區(qū)的混聲包含兩種含義:即聲帶機能狀態(tài)的混聲,就是聲帶由全幅振動過渡到部分振動,和共鳴腔體的混聲。
中聲區(qū)共鳴腔體的混聲包括兩個方而。一方而它要在口腔共鳴的基礎上向下與低音區(qū)胸聲建立聯(lián)系,在共鳴中取得一定比例的胸聲共鳴。這方向上的聯(lián)系在中、低的聲部中較為重要,中、低聲部歌唱者的中聲區(qū)是否豐滿、悅耳和胸聲的豐富有著重要的關系。這里主要講怎樣和高聲的共鳴建立聯(lián)系。這種聯(lián)系對于男、女各聲部都很重要?;炻暩愫昧?,將為聲音向上通過換聲區(qū)以及頭聲區(qū)提供方便。而要將聲音混起來就必須隨著音的升高逐漸地增加頭聲的因素。
怎樣增加頭聲因素呢?就是要打開口咽腔 (又稱中咽腔)和鼻咽腔,增加上部共鳴的因素??谘是晃挥趹矣捍?俗稱小舌頭)和會厭軟骨之間。打開口咽腔就要適量地抬起懸雍垂使軟口蓋向上提起,同時舌根向前送,下顎亦自然地下松;這樣就使口咽腔的腔體得以擴大、自然,隨著口咽腔體的擴大,喉咽腔(會厭至喉咽部分)也會相應地有所擴張。打開口咽腔切忌僵硬,要適度??梢杂么笤簧钗鼩饣蛏鞈醒⒋蚬窌r吸氣的狀態(tài)引導學唱者,這樣既自然又和口腔體的打開相聯(lián)系。打開鼻咽腔,就是打開鼻腔至懸雍垂部分的腔體,也就是人在感冒時常遇到的鼻涕倒流的那個通道。取得鼻咽腔共鳴的最好辦法是練習閉口的和開口的哼鳴;在閉口哼鳴有了基礎后再練開口哼鳴。閉口哼鳴有多種練習方法:一種是在口腔、咽腔、鼻腔、喉腔自然而不擴張的基礎上以真聲哼唱中低聲區(qū),同時使聲門良好地閉合,從下而用真聲哼唱出來;這對于初學者訓練聲門與氣息的平衡關系,訓練中聲區(qū)氣息保持,以及開始體驗鼻腔共鳴在身體內部的感覺都有好處。另一種方法就是將喉咽腔和鼻咽腔打開的哼唱方法,這樣哼時一般要往前送一點舌頭,以打開通道,同時聲門也適當松開一點(由于下顎的松下,喉也略低一些)。開口哼唱是將嘴張開,抬起懸雍垂,放下下巴和喉頭,使聲音完全由鼻道哼出。它的好處是更接近于歌唱中的鼻腔共鳴的感覺。對閉口哼唱的第二種和開口哼唱要謹慎,要在中聲區(qū)發(fā)聲有了一定的基礎后再練為佳,如果過早、過多地取得了較多的鼻腔共鳴,無意中會失去中聲區(qū)悅耳的光彩。就是有了一定基礎以后也要結合開口音、半開口音的練習,注意調整好鼻咽腔、鼻腔共鳴和口腔共鳴的比例關系;以達到中聲區(qū)悅耳而不蒼白,豐滿而不昏暗的聲音為佳。這樣既保證了中聲區(qū)聲音的質量又提供了向高聲區(qū)發(fā)展的依據和聯(lián)系,對解決換聲區(qū)和高聲區(qū)都很方便。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