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北京深秋的寒意和灰霾,沒有抑制住北展劇場門口熱涌的人潮。
在一年一度的“WE大會”來了。2016年的WE大會用“無境”一詞來描述人類認知建構、打破、重組的探索過程。
今年,來自全球各地的十位演講嘉賓從星辰大海出發(fā),為現場及電腦前的百萬觀眾,帶來挑戰(zhàn)認知極限的近四小時精彩分享。
(戳底部閱讀原文可觀看全程回放)
2020年普通人有望登月
飛掠冥王星的“新視野號”負責人Alan Stern將觀眾帶向浩瀚的星辰。
“我們到冥王星花了我們9年半,我們真正探索和接近冥王星只有幾個星期”。
作為NASA“新視野號”任務的前首席研究員,他目前正在為民間登月項目而努力,并希望從2020年開始為普通人實現登月旅行的夢想,讓九天攬月不再是阿姆斯特朗們的專享。
潛入海底1.1萬米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我們把珠穆朗瑪峰搬過來放在挑戰(zhàn)者深淵的位置,我們在上面還要建7座埃菲爾鐵塔,它才能露出海面?!?br>
53歲的中國科學家崔維成,在WE大會上,他訴說著自己探底海洋最深淵11000米的夢想。
12月1號他將帶著團隊去馬里亞納海溝做我們11000無人潛水器,以及三個著陸器的海上實驗。WE大會上,他向世人揭開“彩虹魚號”全海深載人深潛器和深淵科學技術流動實驗室的神秘面紗。
引力波被探測
“3000公里兩個不同的探測器同時捕捉到的,這完全證實了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就是空間發(fā)生的扭曲被我們所捕捉到了,他是一個四維的空間,他包括空間和時間,也就是說我們說的時空。”
今年LIGO合作組宣布探測到引力波的消息,讓廣義相對論的支持者們欣喜萬分,它不但驗證了愛因斯坦一百年前的預言,而且將人類對宇宙奧秘的“探索之眼”推進到大爆炸“奇點”(Singularity)附近。
LIGO前首席科學家Barry Barish在WE大會上為中國觀眾展示,如何跟隨引力波“打開人類認識宇宙的全新窗口”。
基因可以編輯,癌癥可以消除
作為技術樂觀派的實踐者,斯坦福大學生物工程學、化學和系統(tǒng)生物學系助理教授亓磊,在WE大會上展示了基因編輯技術的未來走向。
“我們可以設想一下人體是一臺計算機,那就是一臺DNA的計算機,一臺生命信息的計算機,我們能否像計算機一樣,給人體添加一些按紐,當按下這個按紐的時候任何發(fā)生錯誤的DNA就會發(fā)生自動的修復,幫助我們糾正這些疾病?!?/span>
他認為,人類有機會通過基因科技識別和消除癌癥。然而,在整個故事的另一面是,涉及人類基因的種種前沿探索,有可能觸及現存科學倫理的邊界。
“人造蛋”要來了
“把剛才講的神豆放進去,就像你炒雞蛋一樣,把它轉一轉,如果大家感興趣可以來試一下,我們在中國大陸第一次這么做,在大家面前做感到誠惶誠恐?!?/span>
食品是關涉人類生存最基本的一個問題。Hampton Creek公司CEO Josh Tetrick盡管業(yè)界爭議不斷,但不可否認他致力于植物“人造蛋”開發(fā)的勇氣。
該項目不但得到了李嘉誠、比爾蓋茨的投資,還有機會成為未來替代食品業(yè)的切口,有助于解決人口膨脹帶來的食品問題。
科技制造驚喜
AR開發(fā)企業(yè)META的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Raymond Lo來到WE大會,演示了AR眼鏡的全新功能——人們可以通過眼鏡觀察紙面上浮現的三維建筑模型,虛擬的人體內部結構,AR系統(tǒng)還能幫助設計師建立“空中樓閣”,讓他們“徒手”在空氣中描畫產品藍圖。
來自日本的數字藝術家真鍋大度,則更為大膽地將人的創(chuàng)意元素注入技術表現力,他在舞臺上創(chuàng)造的一次次驚喜,讓人們沉浸在亦幻亦真的智能舞臺中。
科技飛速發(fā)展,帶來人類文明昌盛的同時,也帶來了人類對自我以及命運的詰問。生存抑或滅亡,不再是哈姆雷特的戲劇臺詞,而是科幻作家何夕對人類未來生存隱患的關注,他在WE大會上把自己這份深沉的思考帶到了公眾面前。
未來是怎樣?WE大會并沒有明確的答案。
唯一明確的是:未來無限接近。
如奇點大學的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和執(zhí)行主席,彼得戴曼迪斯(Peter Diamandis)所說,技術進步的速度變得如此之大,以至于人類生活發(fā)生不可逆轉的改變。未來20年的人類,還有很多事情要翻倍。
騰訊公司CXO網大為也認為,科技創(chuàng)新如何改善人類生活,使人類生活更具可持續(xù)性,正是騰訊人的長期目標所在,更需要全社會的精誠合作去實現。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