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国产,午夜在线视频,新黄色网址,九九色综合,天天做夜夜做久久做狠狠,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1a,久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中醫(yī)名言

一、恐

1、血不足則恐.肝氣虛則恐,實則怒.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心氣虛則悸,膽氣虛則驚,膽主決斷;2、恐傷腎,恐則氣下,本來正氣就弱,恐慌會進一步降低免疫力。人在恐懼之中,整個人是糾結(jié)、緊張的。

二、心肺肝腎

3、心,其華在面。肝氣不舒為百病之源,諸痛治肝 吐瀉各癥治胃。4、脅為肝膽之區(qū),禁用汗、吐、下三法(脅痛)。5、肝隨脾升,膽隨胃降。見肝之病,知當(dāng)傳脾,當(dāng)先實脾。6、疏肝勿忘和胃,理氣慎防傷陰。7、嘔苦知邪在膽,吐酸識火入肝。8、膽熱移腦為鼻淵;肝熱轉(zhuǎn)肺為鼻痔。肝膽之癥,以下為主。9、黃疸必傷血,治黃要活血。五臟化五液,心為汗、肺為涕、肝為淚、脾為涎、腎為唾,是謂五液。腎絕齒長,脾絕唇反,肺絕毛脫。齒齦痿是心氣絕,腳心平是腎氣絕,后背平是肺氣絕,嘴唇平是肝氣絕

10、乙癸同源,肝腎同治;滋腎水即以榮肝木;瀉肝火即以安腎水
11、腎為肝之母,腎中陰虛則肝心之病起;腎中陽虛則脾肺之病生。腎無實證

12、五臟之傷,窮必及腎,久病必窮于腎,很多病的后期階段都要影響到腎。凡腫、喘、氣促氣短無不與腎有關(guān),腫多與腎陽虛氣化失司有關(guān),喘之急證多與腎陽虛不能化氣行水,以致水邪凌心射肺相聯(lián),喘之緩證、氣短氣促亦當(dāng)責(zé)之于腎氣虛腎不納氣、肺不主氣。五氣為病,腎為欠

13、腎臟內(nèi)寓真陽,非溫不納;肝臟內(nèi)寄相火,非清不寧。陽氣盡則臥,陰氣盡則寐。

14、齒為腎之余,齦為胃之絡(luò),鼻為肺竅,腎開竅于耳,心寄竅于耳,心腎同竅于耳;心主嗅,心開竅于舌,脾開竅于口,唇屬陽明,喉主肺,咽主胃。

15、肺為聲音之門,腎為聲音之根。肺熱葉焦,發(fā)為痿躄,背者胸中之府、肺之俞在肩背

16、肝主水泡,心主斑,脾主疹,肺主膿,到了腎臟就沒有癥狀。同時也提到病歸腎會變黑,如果我們仔細(xì)觀察腎病變的患者,面色都是黧黑的。通常我們治肝水泡用茵陳五苓散,斑疹就用玉女煎,膿泡就用排毒藥如桔梗、連翹之類的。斑主陽明,陽明主肌肉。陽明經(jīng)行于面。血瘀生斑。諸瘡必用黃連

淋屬肝膽,瀉屬脾胃。

心主血脈,腎藏精,精血同源,相互化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jié)。腎為肝之母,肝為心之母,心為脾之母,脾為肺之母,肺為腎之母腎為肺之子。腎藏精,主水、主納氣、主骨、生髓、主閉藏,主命火,

腎主骨,骨生髓,髓生血,血養(yǎng)筋,腎為血之源。腎司二便,腎開竅于耳及二陰,腎主生殖,腎主生長發(fā)育,肺主出氣,腎主納氣,腎在情志主恐腎主五液,“五液”,是指溺、汗、泣、唾、水而言

柴胡劫肝陰,葛根劫胃陰,黃芪拔腎根”  劫肝陰含義 :劫肝陰是指柴胡在疏肝作用的同時,也會耗損肝臟的陰血。劫胃陰是指葛根在鼓舞胃氣的同時,可能會過度消耗胃中的津液和精微物質(zhì),導(dǎo)致胃陰虧損。胃陰不足的人群,如胃潰瘍、胃炎患者,長期服用葛根可能會加劇胃陰的虧損,出現(xiàn)胃部灼熱感、胃痛、口干等癥狀。

 黃芪拔腎根
 藥物功效 :黃芪具有補氣固表、利水消腫、托毒生肌等功效。它入脾、肺經(jīng),循行太陽、少陽、少陰三個經(jīng)絡(luò),輔助心腎運轉(zhuǎn),固表益氣,對氣虛的人比較有利。
拔腎根含義 :拔腎根并不是說黃芪會損害腎臟,而是指在不恰當(dāng)使用黃芪的情況下,會過度調(diào)動下焦腎氣,導(dǎo)致腎氣耗散。如果身體的“氣”沒有虧虛,中氣充盈,元氣較足,黃芪就會把這些氣一并推舉到肺部和全身,頻繁抽調(diào)就會傷腎元。

二、      脾胃

17、疹是太陰風(fēng)熱。癍是陽明火毒。

18、善嚏者,肺病也。善噫者,脾病也。呵欠者,胃病也。

19、不宜苦寒伐胃府,陽明無熱不輕攻.

20、胃中熱則殺谷,胃中寒則腹脹.甘溫除大熱.腎者胃之關(guān)也。飲食飽甚,汗出于胃

21、脾氣喜升 胃氣喜降 脾喜燥而惡濕

22、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也,皆由脾胃。中氣不足,清陽不升,則頭為之傾,九竅為之不利
23、凡治病勿傷胃氣,久病宜保脾土。臟寒生滿病

24、(痿)斷不可作風(fēng)治而用風(fēng)藥。經(jīng)曰:“治痿獨取陽明。

25、脾臟宜補則健;胃腑宜疏自清。脾喜暖而惡寒;土惡濕而喜燥。
26、胃陽不傷不吐;脾陽不傷不瀉。胃本不嘔,膽木克之則嘔。邪正不爭不痛;營衛(wèi)不乖不寒熱。
27、宜補脾陽者,雖干姜、附子轉(zhuǎn)能生津;宜補脾陰者,雖石膏、知母轉(zhuǎn)能開胃。

28、熱邪傷陰,陽明消爍,宜清宜涼;太陰告困,濕濁彌漫,宜溫宜散。

29、血之失于吐衄者,陽明之不降也;血之失于便脲者,太陰之不升也。

30、貪涼飲冷,饑腸漉漉胃腑傷,粘膜損則潰瘍作。

背寒如掌大,苓桂術(shù)甘湯。大肉盡脫,預(yù)后不良。

31、諸痛瘡瘍皆屬于心,脾,其華在唇。唇,為脾之余。同時,胃經(jīng)環(huán)繞口唇。因此,脾胃有熱,往往就竄到嘴唇上來。

32、水腫之治,其治在脾,面腫為風(fēng),腳腫為水。肺為水之上源

四、寒熱

33、有一分惡寒,便有一分表證。

34、形寒飲冷傷肺,飲食勞倦則傷脾
35、外入之寒,溫必兼散,內(nèi)生之寒溫必兼補。

36、苔黃膩熱在肝膽,苔黃燥熱在脾胃。內(nèi)熱曰煩,外熱曰燥,

37、真寒味腥真熱臭。熱甚則瘡?fù)? 熱微則瘡瘍。黃連、丹皮、梔子等是清心火之藥物

38、渴喜飲冷,腹中有熱,渴喜飲熱,腹中有寒。

39、治火切不可久任寒涼之品,重傷脾胃,便不可救

40、黃連滅陰火,中下焦?jié)駸釀e忘胡黃連,治疳證,囊濕.肛濕。脾胃虛則陰火升

41、晝則惡寒、夜則煩躁,飲食不入,名曰:陰陽交錯者死。。
42、暴聾屬實,久聾屬虛。耳聾宣肺。腮赤必肝心俱熱。

43、諸病水液,澄徹清冷,皆屬于寒。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于熱。手心熱來腹中熱,手心涼來腹中涼。

五、痰 濕 風(fēng) 燥

44、百病皆由痰起.百病皆因于氣.久病有瘀,怪病有痰.痰在肺則咳嗽,在胃則嘔逆,在頭則眩暈,在心則悸怔忡,在背則冷,在脅則脹,在四肢則肢節(jié)沉痛。中醫(yī)治疑難雜癥,治來治去,無非就是在治痰、治淤。

45、無痰不作眩,無風(fēng)不作眩,無虛不作眩。熱痰主急驚,當(dāng)瀉;脾虛主慢驚,當(dāng)補。

46、怪病多由痰作祟,/治痰無需只祛痰,/貴在治氣以為要,/氣順則津液自行,/絕其源泉痰即消。外濕表散,內(nèi)濕宜淡滲。
47、病痰飲者,當(dāng)以溫藥和之。治痰法,實脾土,燥脾濕是治其本。

48、肺虛有痰宜保肺以滋其津液;脾虛有痰宜培脾以化其痰涎;腎虛有痰宜補腎以引其歸臟

49、燥邪辛潤以開之;濕邪辛淡以開之。

50、濕為無形之邪。濕為重濁 有質(zhì)之邪;上焦多風(fēng),中焦多氣,下焦多濕

51、從外而受者,皆由地中之氣升騰;從內(nèi)而生者,皆由脾陽之氣不運;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52、見痰休治痰,見血休治血, 見汗不發(fā)汗,有熱莫攻熱;汗出不解,非風(fēng)即濕, 治風(fēng)先治血,血行風(fēng)自滅。肝風(fēng)上升于巔頂,原屬陰虧;痰濁彌漫于中宮,多因脾弱

53、《醫(yī)法圓通》:治癲貴于養(yǎng)心,兼于行痰;治狂務(wù)于祛邪,滅火為要。
54、《濟世新編》:大抵狂為痰實,癲為心血少,治法俱豁痰順氣,清火平肝。

55、上燥治氣,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56、瘡大瘡小,出頭就好。膏粱之變,足生大疔。

六、陰陽虛實

57、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nèi)熱.人過四十,陰氣自半

58、陰虛者能發(fā)熱,以真陰虧損,水不制火也;陽虛者能發(fā)熱,以元陽敗竭,火不歸源也

59、上氣虛者,升而舉之;下氣虛者,納而歸之;中氣虛者,溫而補之。
60、陰陽虛者,須培腎元,以陰陽蓄于腎也;腎陰,為心陰之本

61、氣血虛者,須調(diào)脾胃,以氣血生于脾胃也。

62、救陰不在血,而在養(yǎng)津與測汗;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

63、回陽之中,必佐陰藥;攝陰之內(nèi),必兼顧陽氣。

64、小病理氣血,大病調(diào)陰陽.
65、急下存陰,通便以后,氣機通暢了,熱邪就會出去,津液也就可以不被消耗干了。

66、久病必虛 久病必瘀 久病入絡(luò),久病及腎,久病先針足三里

七、氣血

67、吐血三要:宜行血,宜補肝,宜降氣。

68、陽絡(luò)傷則吐血,陰絡(luò)傷則便血。陽絡(luò)傷則血外溢,陰絡(luò)傷則血內(nèi)溢

69、百病生于氣,行氣則后重自除,理血則膿血自愈。
70、大凡氣香者,皆不利于氣虛證;味辛者,多不利于見血證,所當(dāng)慎也;

71、飲食有節(jié),脾土不泄;多言耗氣,調(diào)息寡言,肺金自全;動息以敬,心火自足;寵辱不驚,肝木自寧;恬然無欲,腎水自足。——《壽世青編》
72、通則不痛,不通則痛;榮則不痛,不榮則痛

73、內(nèi)傷之病,多歸于升降,其位在里,以升降主里。

74、治病先調(diào)氣,久病要開郁;諸病尋痰火,痰火生異證;腑病責(zé)臟用,臟病則腑用

75、腑氣通則臟氣安。

76、血得寒則凝,得熱則行,見黑既止。
77、麻是氣虛,木是血虛。上燥治氣,下燥治血

78、一切氣病用氣藥不效,少佐芎歸血氣流通而愈。

79、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權(quán)非重不沉陽絡(luò)傷則血外溢,

80、喉癰應(yīng)放膿,喉痹當(dāng)刺血,喉風(fēng)倒其痰,喉蛾烙其核

81、五臟藏而不瀉,六腑瀉而不藏

82、肺朝百脈,肺主治節(jié)(是指肺輔助心臟治理調(diào)節(jié)全身氣、血、津液及臟腑生理功能的作用)。

83、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肝、心、脾、肺、腎、肝。按這個順序相生,前一個是后一個的母,后一個是前一個的子。肺金生腎水則為肺金為腎水之母,腎水生肝木則腎水為肝木之母,依此類推。五行五臟母子相及,涉及到兩個方面,一為母病及子、二為子病及母。肝火亢盛致心火也亢)

84、傷寒以發(fā)表為先,溫病以清里為主。溫病下不嫌早

85、中風(fēng):口開手撒為脾絕;眼合者為肝絕;昏迷不醒,鼻息鼾者為肺絕;遺尿為腎絕;舌短失語為心絕;呃逆不止為胃氣絕。

八、藥

醫(yī)家不用新荊芥,木賊從來不用鮮.
諸花皆升,唯旋復(fù)花獨降。附子無干姜不熱,無牛膝,不過膝

一味丹參,功同四物。寧食野葛,不服五石

白丹皮去無汗之骨蒸,地骨皮去有汗之骨蒸。桑白皮去往來寒熱之骨蒸。

療傷必備三七,不須強分內(nèi)外。無論內(nèi)傷、外傷,只要涉及到器質(zhì)性損傷病變,都可用三七,包括自身免疫造成的損傷。同時配合引經(jīng)歸經(jīng)藥使用。

片姜黃,能引至手臂,油松節(jié),能透入骨節(jié),上焦如羽,非輕不舉.

桂枝下咽,陽則斃,承氣入胃,陰盛以亡。細(xì)辛不過錢,過錢命相連

《黃帝內(nèi)經(jīng)》十九病機

諸風(fēng)掉眩,皆屬于肝?!暗粞!?,頭搖、肢體震顫、頭暈?zāi)垦?/a>之證。治療的代表方是鎮(zhèn)肝熄風(fēng)湯,近代常用補陽還五湯。

諸寒收引,皆屬于腎。凡由寒邪引起的形體拘急、關(guān)節(jié)屈伸不利之證,都與腎臟有關(guān),收引是牽拉,表現(xiàn)為痙攣,間歇性跛行屬于寒性收引。代表方為當(dāng)歸四逆湯。

諸氣膹(fèn)郁,皆屬于肺;凡由氣機不暢引起的咳嗽喘逆、胸部痞悶之證,都與肺臟有關(guān)。各種呼吸障礙,喘急(張介賓,膹,喘急也。相當(dāng)于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痞悶的郁,是肺金的病機之所致。有幸的是在南宋陳言的《三因方》中有息膹湯,用于治喘急(半夏、吳茱萸、桂心、人參、炙葶藶、炙桑白皮、炙甘草)。此方可推廣,用于急癥治療。

諸濕腫滿,皆屬于脾?!皾M”為腹內(nèi)脹滿?!皾瘛奔慈梭w細(xì)胞組織間代謝的液體,是人體不再利用的物質(zhì),如果不祛除,就會成為致病因素。凡由濕邪引起的水濕停滯、浮腫脹滿之證,都與脾臟有關(guān),代表方為實脾飲。唐代王冰在《素問》注文中有“治濕不下小便,非其治也”之語,后世李東垣發(fā)揮為“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成為廣為流傳的名言雋語。

諸熱瞀瘛maozhi,皆屬于火。熱指高熱,眼目昏花(瞀)、?。╟hi),四肢抽搐。抽搐的病機是火。

諸痛癢瘡,皆屬于心。此條屬心之病機所致。1957年在東北某地,很多人皆患癤瘡,氣候偏熱,與傳染因素?zé)o關(guān)。代表方是清營湯,清代有高錦庭的外科溫病學(xué)派用清營湯治瘡癢。有報道,臨床上據(jù)諸痛癢瘡皆屬于心之理,用清營湯或天王補心丹等治剝脫性皮炎等皮膚病有效。

諸厥固泄,皆屬于下。厥是氣逆,“固”指小便不通或大便秘結(jié);泄則小便失禁或大便泄瀉,與腎的關(guān)系密切。腎氣虛則厥,腎陽不足(腎上腺功能低下)就會出現(xiàn)雙下肢、雙足寒冷不溫。

諸痿喘嘔,皆屬于上。一切喘咳皆與肺有關(guān)。痿疾身體某部分萎縮或失去機能的病。肺痿,包括肺纖維化、肺腫瘤惡液質(zhì)。2003年“非典”大流行期間,對表現(xiàn)為肺癌的死亡病例做了病理解剖,發(fā)現(xiàn)了肺葉萎縮,可見古籍稱“肺熱葉焦”之語不謬,是有病理依據(jù)的。對肺纖維化,治用甘草干姜湯,或炙甘草湯,或升陷湯加大劑量的鐵腳威靈仙。

上下兩條是氣機升降問題,不是病位問題。

諸禁鼓栗,如喪神守,皆屬于火。禁通噤,口緊不開,鼓頜戰(zhàn)栗、戰(zhàn)齒,寒戰(zhàn),栗為身體抖動,喪神守,即神不守舍。把寒戰(zhàn)、口噤歸于火,是熱病前驅(qū)期的癥狀,君火、相火時期為多,也見于火邪內(nèi)郁,陽氣被遏不能外達(dá)的真熱假寒證,可用升陽散火湯(李東垣)或《沈氏尊生書》的升麻石膏湯。

諸痙項強,皆屬于濕。痙為肢體強直,項強是頸項強直不能轉(zhuǎn)側(cè)?!督饏T要略》有剛痙、柔痙之分,多見于濕痹、暑濕、濕瘟,包括流行性乙型腦炎等??捎酶鸶鶞⑶蓟顒贊駵?。

諸逆沖上,皆屬于火。胃逆用左金丸,痞逆用旋覆代赭湯,氣逆用桂枝加桂湯或奔豚湯。

諸脹腹大,皆屬于熱。此條是臌脹、肝硬化之類,用中滿分消湯,分下水液。

諸躁狂越,皆屬于火。躁是煩躁不安,狂是言行夸大,狂越者,昏狂無制,或登高而歌,或棄衣而走。葉天士喜用當(dāng)歸龍薈丸

諸暴強直,皆屬于風(fēng)。暴,形容發(fā)病之突然與病勢之危重;強直,即頸項強直,四肢僵硬,角弓反張。

諸病有聲,鼓之如鼓,皆屬于熱。此條說腸蠕動,從腹中發(fā)出的聲音,自己和他人都能聽見,腹部叩診有鼓音,是胃腸功能紊亂、腸易激綜合征之類。用肥兒丸或痛瀉要方

諸病胕腫,疼酸驚駭,皆屬于火。胕即跗,這是下肢腫酸痛的一組癥狀,疼酸是痛得凄切楚楚,驚駭是突然驚發(fā)而起,是糖尿病足和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的病象。王冰注“熱氣多也”。當(dāng)指局部因血糖高熱郁或血瘀所致,此處除有寒則痛(《素問·舉痛論》)或“不通則痛”外,熱郁也能致痛,代表方四妙勇安湯。

諸轉(zhuǎn)反戾,水液混濁,皆屬于熱。這也是一組癥狀,轉(zhuǎn)是頭轉(zhuǎn),反是頭向后,戾是捩,熱轉(zhuǎn)。水液渾濁,除指尿外,還可指嘔吐物,這是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的表現(xiàn)。用清瘟敗毒飲

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于寒。水液,泛指人體所有的排泄物,澄澈清冷即透明稀薄。寒熱對比容易理解,例如:痰熱咳嗽者痰稠厚,風(fēng)寒咳嗽者痰稀白;癰毒的膿液稠黃,陰疽的膿液清?。唤?jīng)血色淡而稀多虛寒,稠厚色深為實熱;腹瀉之大便清稀多水為虛寒,稠厚惡臭屬實熱;外感鼻塞涕出稠厚者屬風(fēng)熱,涕出清稀者多風(fēng)寒;小便量多清澈為寒,量少混黃屬熱;帶下清稀如水為虛寒,濃稠色黃為實熱;嘔吐物完谷不化為寒,腐濁酸臭屬熱;口吐清水為寒,下肢水腫為寒等。

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于熱。上吐酸水,大便呈暴發(fā)性泄瀉,是霍亂病(注意霍亂弧菌等引起的霍亂尚沒傳入),可用玉樞丹(也名紫金錠),用左金丸合芍藥湯也可。

在業(yè)界被尊稱為內(nèi)經(jīng)掌門人王洪圖的《黃帝醫(yī)術(shù)臨證切要》目錄

一、《內(nèi)經(jīng)》對病因的分類(二)臨證發(fā)揮

1風(fēng)者善行而數(shù)變     2勞汗當(dāng)風(fēng)寒薄為皶痤    3勞風(fēng)咳青黃涕      4風(fēng)水(腎風(fēng))  5犯大寒頭痛

6痛者陰,癢者陽   7陽明司天咳血白    8因于濕首如裹   9風(fēng)濕為痹   10濕勝則濡瀉

11濕熱不攘為拘為痿   12勞倦熱渴則傷腎   13因而強力腎傷骨壞    14恐傷腎

二、藏象臨證發(fā)揮

(二)臨證發(fā)揮

1心部于表    2心主舌    3心病者胸中痛   4心肺有病而鼻不利   5心為噫    6君火以明相火以位

7肝在竅為目   8肝為語   9肝在聲為呼  10肝咳脅痛    11肝熱狂言煩驚     12膽熱鼻淵

13肝脾郁熱發(fā)黃疸   14脾為涎   15脾為吞  16口甘及不知滋味    17脾藏意在聲為歌

18脾生肉   19咳喘非獨在肺   20冬氣者病在四肢    21膀胱藏津液氣化則能出

22胸痛少氣水在臟腑    23魄門亦為五臟使

三、經(jīng)脈臨證發(fā)揮

(二)臨證發(fā)揮

1二陽之病發(fā)心脾而陽痿不月   2肝之俞在頸項    3肝病時憎女子   4肝實則好淫

5肝膽經(jīng)脈病口苦胸脅痛     6膽足少陽之脈所生病寒熱如瘧   7膽經(jīng)病馬刀俠癭汗出振寒

8肺之俞在肩背   9足少陰經(jīng)循喉嚨   10血海有余常想其身大    11沖任調(diào)而能得子

12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

四、病機臨證發(fā)揮

(二)臨證發(fā)揮

1陰不勝其陽為狂   2因于氣為腫四維相代   3衛(wèi)氣不行則為不仁   4汗出偏沮

5血氣不和而狂亂喜忘   6厥成為巔疾  7代則氣衰   8諸痛癢瘡皆屬于心

9諸風(fēng)掉眩皆屬于肝  10諸濕腫滿皆屬于脾   11諸氣?郁皆屬于肺  12諸寒收引皆屬于腎

13諸熱督瘛皆屬于火  14諸轉(zhuǎn)反戾水液混濁皆屬于熱    15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于熱

16諸病水液清冷皆屬于寒

五、論治臨證發(fā)揮

(二)臨證發(fā)揮

1其高者因而越之   2其下者引而竭之   3中滿者瀉之于內(nèi)   4精不足者補之以味

5形不足者溫之以氣   6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7結(jié)者散之   8驚者平之    9同病異治

10標(biāo)而本之   11通以療痛   12振埃刺法治喘息   13以平為期無使過之

六、時間證治臨證發(fā)揮

(二)臨證發(fā)揮

1衛(wèi)氣不得入于陰而失眠   2朝則為春病在肝膽      3日中為夏病在心與小腸

4日暮為秋病在肺與大腸   5夜半為冬病在腎與膀胱   6脾寄旺四季之末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寒積傷腎——右歸丸,氣積傷肝—— 柴胡疏肝丸 ,濕積傷脾——參苓白術(shù)散,痰積傷肺——二陳丸,   血積傷心——血府逐瘀丸
常見疾病的病因、選穴和治則(重新排版
中醫(yī)經(jīng)典名言精選50則
中藥歌訣心法
一病一天敵,15種常見疾病的“最強”中成藥,收藏備用,不用麻煩醫(yī)生了
實用的中醫(yī)養(yǎng)生諺語有哪些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