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入,頃刻離風(fēng)即死。但風(fēng)靜即為養(yǎng)人之和風(fēng),風(fēng)動(dòng)即為殺人之邪風(fēng)。若大人之中風(fēng),小兒之驚風(fēng)、卒倒
無不統(tǒng)治之。
熟地(八兩) 山茱肉(四兩) 懷山藥(四兩) 丹皮 茯苓 澤瀉(各三兩)
研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曬干。每服三錢,淡鹽湯送下,一日兩服。加五味子,名都?xì)馔?;加麥冬?/div>
名八仙長壽丸,治咳嗽。本方減兩為錢,水煎服,名六味地黃湯。
八味地黃丸 益火之源,以消陰翳。治腰膝無力,飲食不進(jìn),腫脹疝瘕,陽痿遺精帶濁,屬于元陽虛者,
無不統(tǒng)治之。
即六味丸加附子、肉桂各一兩。本方去附子,名七味丸,能引火歸源;本方去附子,加五味子,名加減八
味丸,治大渴不止。本方加牛膝、車前子,名《濟(jì)生》腎氣丸,俗名《金匱》腎氣丸,治水腫喘促;本方
減兩為錢,水煎服,名八味湯。
小建中湯(仲景) 此方為治虛癆第一方,今人不講久矣!凡癆證必有蒸熱,此方有姜桂以扶心陽,猶太陽一
出,則爝火無光,即退熱法也。凡癆證必飲食日少,此方溫脾,即進(jìn)食法也。凡癆證必咳嗽,此方補(bǔ)土以
生金,即治嗽法也。凡癆證多屬腎虛,此方補(bǔ)脾以輸精及腎,所謂精生于谷也。今人不能讀仲景書,反敢
侮謗圣法,徒知生脈、六味、八味、歸脾、補(bǔ)中,及款冬、貝母、玉竹、百合、蘇陳醬、地黃炭之類,互
服至死,誠可痛恨!
生白芍(三錢) 桂枝(一錢五分) 炙草(一錢)
加生姜一錢五分,大棗二枚,水二杯,煎八分,入飴糖三錢五分,烊服。加黃 二錢,名黃 建中湯,治虛
癆諸不足;飽悶者,去大棗加茯苓二錢;氣逆者,加半夏一錢五分;此方人參、當(dāng)歸、白術(shù),俱隨宜加之
。
炙甘草湯(《金匱》) 肺燥、肺痿、咽痛、脈代等證。
生地(四錢) 桂枝木(一錢) 阿膠(一錢五分) 炙草(二錢) 人參(一錢) 麥冬(二錢五分) 棗仁
(原方火麻仁,一錢五分)
加生姜一錢,大棗二枚,水一杯,酒半杯,煎八分服。
清燥救肺湯(喻嘉言) 治燥氣郁而成癆。
桑葉(經(jīng)霜者去蒂,三錢) 人參(一錢) 石膏(二錢三分,研) 杏仁(去皮尖,一錢二分) 甘草(一錢
二分) 麥冬(一錢) 枇杷葉(去毛蜜炙,一錢三分) 黑芝麻(一錢五分,炒研)
水二杯半,煎八分,熱服。痰多,加貝母三錢;或加梨汁半盞。
薯蕷丸 (《金匱》) 治虛癆諸不足,風(fēng)氣百疾。
薯蕷(三十分) 當(dāng)歸 桂枝 曲 干地黃 豆黃卷(各十分) 甘草(二十八分) 人參 阿膠(各七分) 芎
芍藥 白術(shù) 麥冬 杏仁 防風(fēng)(各六分) 柴胡 桔梗 茯苓(各五分) 干姜(三分)白蘞(二分) 大棗(
百枚為膏)
上二十一味,末之,煉蜜和丸如彈子大??崭咕品煌瑁话偻铻閯?。(分,去聲。古以二錢半為一分。
)
大黃 蟲丸(《金匱》) 治五勞虛極羸瘦,腹?jié)M不能飲食,食傷、憂傷、房室傷、饑傷、勞傷、經(jīng)絡(luò)榮衛(wèi)傷
,內(nèi)有干血,肌肉甲錯(cuò),目黯黑,緩中補(bǔ)虛。
大黃(十分,蒸) 黃芩(二兩) 甘草(三兩) 桃仁(一升) 杏仁(一升) 芍藥(四兩) 干漆(二兩
) 干地黃(十兩) 虻蟲(一升) 水蛭(一百個(gè)) 蠐螬(一升) 蟲(半升)
上十二味,末之,煉蜜丸如小豆大。酒服五丸,日三服。愚按∶以搜血之品,為補(bǔ)血之用,仿于《內(nèi)經(jīng)》
四烏 骨一 茹丸。張路玉以此丸藥料及鮑魚入絨毛雞腹內(nèi),黃酒、童便煮爛,汁干,將雞去骨取肉,同諸
藥懸火上烘干為末,加煉蜜為丸。每服二錢,以黃酒送下,日三服。代 蟲丸甚妥。
咳嗽諸方
六安煎(景岳) 治外感咳嗽。
半夏(二錢) 陳皮(一錢五分) 茯苓(二錢) 甘草(一錢) 杏仁(二錢,去皮尖) 白芥子(一錢,炒
研)
加生姜七片,水煎服。寒甚,加細(xì)辛七分;愚每用,必去白芥子加五味子、干姜、細(xì)辛。
小青龍湯 治一切咳嗽。方見《傷寒》。方中隨寒熱虛實(shí)加減。唯細(xì)辛、干姜、五味三藥不去,讀《金匱
》者自知。
加減小柴胡湯 治發(fā)熱咳嗽。
柴胡(四錢) 半夏(二錢) 黃芩 炙草(各一錢五分) 干姜(一錢) 五味子(八分)
水二杯半,煎一杯半,去滓,再煎八分,溫服,一日二服。
五味子湯(《千金》) 治傷燥咳唾中有血,牽引胸脅痛,皮膚干枯。五味子(五分,研)
桔梗 甘草 紫菀茸 續(xù)斷 竹茹 桑根皮(各一錢) 生地黃(二錢) 赤小豆(一撮即赤豆之細(xì)者)
上九味,水煎空心服?!睹刂肌芳影酌垡怀?。愚按∶赤豆易生扁豆五錢,囫圇不研,最能退熱補(bǔ)肺,但有
寒熱往來忌之。去續(xù)斷、赤豆、地黃,加葳蕤、門冬、干姜、細(xì)辛亦妙。
麥門冬湯(《千金》) 治大病后火熱乘肺,咳唾有血,胸膈脹滿,上氣羸瘦,五心煩熱,渴而便秘。
麥門冬(二錢,去心) 桔梗 桑根皮 半夏 生地黃 紫菀茸 竹茹(各一錢) 麻黃(七分)甘草(五分,炙
) 五味子(十粒,研) 生姜(一片)
上十一味,水煎,空心服。
瘧疾方
小柴胡湯 一切瘧病俱治。
方見《傷寒》。
痢癥方
芍藥湯 行血,則膿血自愈;調(diào)氣,則后重自除。三日內(nèi)俱可服。
白芍 當(dāng)歸(各二錢半) 黃連 黃芩(各一錢二分) 桂(四分) 檳榔(一錢) 木香(六分) 甘草(四
分) 大黃(一錢,虛人不用) 濃樸(一錢,炙) 枳殼(一錢) 青皮(五分)
水二杯,煎八分,溫服。小便不利,加滑石、澤瀉;滯澀難出,虛者,倍歸、芍,實(shí)者,倍大黃;紅痢,
加川芎、桃仁。
人參敗毒散 喻嘉言最重此方,令微汗則陽氣升,而陷者舉矣。此法時(shí)醫(yī)不講,余每用此方加陳倉米四錢
,或加黃芩、黃連,屢用屢效。
羌活 獨(dú)活 前胡 柴胡 川芎 枳殼 茯苓 桔梗 人參(以上各一錢) 甘草(一分)
水二杯,加生姜三片,煎七分服。加倉米,名倉廩湯,治噤口痢。
心腹痛胸痹方
烏梅丸 治蟲痛。
方見《傷寒》。
蘇合香丸 治注痛。
拙著《從眾錄》有方論。又鬼注不去,宜虎骨、鹿茸、羚羊角、龍骨各三錢。以羊肉湯煎,入麝香少許服
。取腥膻之味,引濁陰之氣從陰而泄,此喻嘉言《寓意草》法也。
香蘇飲 治氣痛。一切感冒俱佳。
香附(二錢,制研) 紫蘇葉(三錢) 陳皮 甘草(各一錢)
加生姜五片,水二杯,煎八分服。心痛,加元胡二錢,酒一盞。
七氣湯(亦名四七湯) 治七情之氣郁逆。
半夏 濃樸 茯苓(各三錢) 紫蘇葉(一錢)
加生姜三片,水二杯,煎八分服。
百合湯 治心口痛諸藥不效。亦屬氣痛。
百合(一兩) 烏藥(三錢)
水二杯,煎八分服。此方余自海壇得來。
失笑散 治一切血滯作痛如神。
五靈脂(醋炒) 蒲黃(各一兩)
共研末。每服三錢,以醋湯送下,日二服。
桃仁承氣湯 治心腹痛,大便不通,其人如狂,屬死血。
桂枝(二錢) 桃仁(十七枚,去皮尖) 大黃(四錢) 芒硝(七分) 甘草(七分)
水二杯,煎八分,去滓,入硝二沸,溫服。
丹參飲 治心胸諸痛神驗(yàn),婦人更宜。亦屬血痛。亦可通治諸痛。
丹參(一兩)白檀香(要真者極香的切片) 砂仁(各一錢)
水二杯,煎八分服。
妙香散
方見《遺精》。
平胃散 治一切飲食停滯。
蒼術(shù) 濃樸(炒) 陳皮(各二錢) 甘草(一錢)
加生姜五片,水二杯,煎八分服。肉積,加山楂;面積,加麥芽、萊菔子;谷積,加谷芽;酒積,加葛根
、砂仁。
二陳湯
方見《中風(fēng)》。
十棗湯 治水飲作痛。峻劑,不可輕用。
大戟 芫花(炒) 甘遂(各等分,研末)
用大棗十枚,水二杯,煎七分,去滓,入藥方寸匕約有七分服。次早當(dāng)下,未下,再一服。服后體虛,以
稀粥調(diào)養(yǎng)。
理中湯 治冷痛。
方見《傷寒》。
吳茱萸湯(仲景) 治冷痛。通治食谷欲嘔,頭痛如破,煩躁欲死者,及大吐不已之癥。
吳茱萸(二錢五分,湯泡) 人參(一錢五分) 大棗(五枚) 生姜(三錢,切片)
水二杯,煎八分,溫服。
金鈴子散 治心口痛及脅痛、腹痛,如神。屬熱者。
金鈴子(去核) 元胡索(各二兩,研末)
每服三錢,黃酒送下。
濃樸三物湯(《金匱》) 治心腹實(shí)痛,大便閉者。
濃樸(四錢) 大黃(二錢) 枳實(shí)(一錢五分)
水二杯,煎八分,溫服。
濃樸七物湯(《金匱》)
即前方加桂枝 甘草(各一錢五分) 生姜(二錢,五分) 大棗(五枚)
水二杯,煎八分服。嘔者,加半夏一錢;寒多者,加生姜一錢五分。
附子粳米湯(《金匱》) 治腹中寒氣,雷鳴切痛,胸脅逆滿、嘔吐。
附子(二錢,制) 半夏(四錢) 炙草(一錢) 粳米(五錢,布包) 大棗(一枚)
水二杯,煎八分,溫服,日夜作三服。
大黃附子湯(《金匱》) 脅下偏痛,發(fā)熱脈緊弦者。
大黃 附子(各二錢) 細(xì)辛(一錢)
水二杯,煎八分服。
當(dāng)歸生姜羊肉湯(《金匱》) 治心腹諸痛虛極,諸藥不效者,一服如神。及脅痛里急,婦人產(chǎn)后腹中 痛。
當(dāng)歸(七錢五分) 生姜(一兩二錢五分) 羊肉(四兩,去筋膜,用藥戥秤方準(zhǔn))
水五杯,煎取二杯,溫服一杯,一日兩服。若寒多者,加生姜五錢;痛多而嘔者,加橘皮五錢,白術(shù)二錢
五分。
栝蔞薤白白酒湯(《金匱》) 治胸痹喘息咳唾,胸背痛,寸沉遲,關(guān)上小緊。
栝蔞(連皮子搗,五錢) 薤白(如干者用,三錢,生者用六錢)
白酒三杯,煎八分服。加半夏二錢,名栝蔞薤白半夏湯,治胸痹不得臥,心痛徹背。
大建中湯(《金匱》) 治胸大寒痛,嘔不能飲食,腹中寒上沖,皮起出見有頭足,上下痛不可觸近。
川椒(二錢,微炒出汗) 干姜(四錢) 人參(三錢)
水二鐘,煎一鐘,去滓,入膠飴四錢,煎取八分,溫服。如一炊頃,可食熱粥半碗。
隔食反胃方
左歸飲(景岳) 即六味湯去丹皮、澤瀉,加枸杞、炙草。
啟隔飲(《心悟》) 治食入即吐。
川貝母(一錢五分,切片不研) 沙參(三錢) 丹參(二錢) 川郁金(五分) 干荷蒂(三個(gè)) 砂仁殼(
四分) 杵頭糠(二錢,布包) 茯苓(一錢五分) 石菖蒲(四分)
水二杯,煎八分服。
大半夏湯(《金匱》) 治反胃。
人參(二錢) 半夏(四錢,俗用明礬制者不可用,只用姜水浸二日,一日一換。清水浸三日,一日一換
。攄起蒸熟,曬干切片用)
長流水入蜜揚(yáng)二百四十遍,取三杯半,煎七分服。
吳茱萸湯
方見《心腹痛》。
六君子湯 此方為補(bǔ)脾健胃、祛痰進(jìn)食之通劑,百病皆以此方收功。
人參 白術(shù)(炒) 茯苓 半夏(各二錢) 陳皮 炙草(各一錢)
加生姜五片,大棗二枚。水二杯,煎八分服。治反胃,宜加附子二錢,丁香、藿香、砂仁各一錢。
附子理中湯 治反胃。
即理中湯加附子三錢。治反胃,加茯苓四錢,甘草減半。
附隔食方法∶
《人鏡經(jīng)》曰∶《內(nèi)經(jīng)》云∶三陽結(jié)謂之隔。蓋足太陽膀胱經(jīng),水道不行;手太陽小腸經(jīng),津液枯槁;足
陽明胃經(jīng),燥糞結(jié)聚。所以飲食拒而不入,縱入太倉,還出喉嚨。夫腸胃一日一便,乃常度也。今五七日
不便,陳物不去,新物不納,宜用三一承氣湯節(jié)次下之,后用脂麻飲啜之。陳腐去而腸胃潔, 瘕盡而營
衛(wèi)昌,飲食自進(jìn)矣。
三一承氣湯
大黃 芒硝 甘草 濃樸 枳實(shí)(各一錢)
水二杯,煎八分服。按此方太峻,姑存之以備參考。
氣喘方
蘇子降氣湯 治上盛下虛,氣喘等證。
紫蘇子(二錢,微炒) 前胡 當(dāng)歸 半夏 陳皮 濃樸(各一錢) 沉香 炙草(各五分)
加生姜三片,大棗二枚,水二杯,煎八分服。
葶藶大棗瀉肺湯(《金匱》) 治支飲滿而肺氣閉,氣閉則呼吸不能自如,用此苦降,以泄實(shí)邪。
葶藶子(隔紙炒研如泥,二錢二分)
水一杯半,大棗十二枚,煎七分,入葶藶子服之。
十棗湯
方見《心腹痛》。
小青龍湯
方見《傷寒》。
貞元飲(景岳) 陰血為陽氣之根據(jù)歸,血虛則氣無所根據(jù),時(shí)或微喘,婦人血海常虛,多有此癥。景岳方
意在濟(jì)之緩之四字。濟(jì)之以歸、地,緩之以甘草,頗有意義。今人加紫石英、黑鉛之重鎮(zhèn),則失緩之之義
;加沉香、白芥子之辛香,則失濟(jì)之之義矣。且此方非為元?dú)獗济摱O(shè),時(shí)醫(yī)每遇大喘之癥,必以此方大
劑與服。氣升則火升,偶得濡潤之藥,氣亦漸平一晌,旋而陰柔之性與飲水混為一家,則胸膈間純是陰霾
之氣,其人頃刻歸陰矣。吾鄉(xiāng)潘市醫(yī)倡此法以局人神智,無一人悟及,誠可痛恨!
熟地黃(五七錢或一二兩) 當(dāng)歸身(三四錢) 炙草(一二三錢)
水三四杯,煎八分服。
苓桂術(shù)甘湯(《金匱》) 治氣短。喻嘉言云∶此治呼氣短。
茯苓(四錢) 白術(shù) 桂枝(各二錢) 炙草(一錢五分)
水二杯,煎八分服。
腎氣丸(《金匱》) 治氣短。喻嘉言云∶此治吸氣短,即八味地黃丸,但原方系干生地黃、桂枝。
茯苓甘草大棗湯(仲景) 治氣喘臍下動(dòng)氣,欲作奔豚。
茯苓(六錢) 桂枝 甘草(炙,各二錢) 大棗(四枚)
用甘瀾水三杯半,先煎茯苓至二杯,入諸藥,煎七分服。作甘瀾水法∶取長流水揚(yáng)之?dāng)?shù)百遍,或千遍愈妙
。
真武湯(仲景) 鎮(zhèn)水逆,定痰喘之神劑。
茯苓 芍藥 生姜(切,各三兩) 白術(shù)(二兩)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宜倍茯苓??人陨跽?,去生姜,加干姜一錢五
分,五味、細(xì)辛各一錢。
黑錫丹 治脾腎虛冷,上實(shí)下虛,奔豚,五種水氣,中風(fēng)痰潮危急。
喻嘉言曰∶凡遇陰火逆沖,真陽暴脫,氣喘痰鳴之急癥,舍此方再無他法可施。予每用小囊佩帶隨身,恐
遇急癥不及取藥,且欲吾身元?dú)鉁仞B(yǎng)其藥,借手效靈,厥功歷歷可紀(jì)。即痘癥倒塌逆候,服此亦可回生。
沉香 附子(炮) 胡蘆巴 肉桂(各一錢) 小茴香 補(bǔ)骨脂 肉豆蔻 木香 金鈴子(去核,各一兩) 硫黃 黑
鉛(與硫黃炒成砂子,各三兩)
上為末,酒煮面糊丸梧子大,陰干,以布袋擦令光瑩。每服四五十丸,姜湯送下。
血癥方
麻黃人參芍藥湯(東垣) 治吐血外感寒邪,內(nèi)虛蘊(yùn)熱。
桂枝(五分,補(bǔ)表虛) 麻黃(去外寒) 黃 (實(shí)表益衛(wèi)) 炙甘草(補(bǔ)脾) 白芍(安太陰)人參(益元?dú)舛鴮?shí)表)
麥冬(補(bǔ)肺氣,各三分) 五味子(五粒安肺氣) 當(dāng)歸(五分,和血養(yǎng)血)
水煎,熱服。按此方以解表為止血,是東垣之巧思幸中,非有定識(shí)也。觀其每味自注藥性,俱悖圣經(jīng),便
知其陋。
甘草干姜湯(《金匱》)
炙甘草(四錢) 干姜(二錢,炮)
水二杯,煎八分服。
柏葉湯(《金匱》) 治吐血不止。
柏葉(生用,三錢,無生者用干者二錢) 干姜(一錢) 艾葉(生用,二錢,如無生者,用干者一錢)
水四杯,取馬通二杯,煎一杯服。如無馬通,以童便二杯,煎八分服。
黃土湯(《金匱》) 治先便后血為遠(yuǎn)血。亦治衄血、吐血、血不止。
灶心黃土(八錢,原方四錢) 生地 黃芩 甘草 阿膠 白術(shù) 附子(炮,各一錢五分)
水三杯,煎八分服。
赤小豆散(《金匱》) 治先血后便為近血。
赤小豆(浸令出芽曬干,一兩) 當(dāng)歸(四錢)
共研末。每服三錢,漿水下。即洗米水,三日后有酸味是也。按凡止血標(biāo)藥可隨宜作引,血余灰可用一二
兩同煎,諸血皆驗(yàn)。梔子、茜草、干側(cè)柏治上血,槐花、生地黃、烏梅、續(xù)斷治血崩。凡下血及血痢,口
渴,后重,脈洪有力者為火盛??捎每鄥⒆尤?,仁勿破,外以龍眼肉包之,空腹以倉米湯送下九粒,一
日二三服,漸加至十四粒,二日效。
水腫方
五皮飲 此方出華元化《中藏經(jīng)》,以皮治皮,不傷中氣,所以為治腫通用之劑。
大腹皮(酒洗) 桑白皮(生,各三錢) 云苓皮(四錢) 陳皮(三錢) 生姜皮(一錢)
水三杯,煎八分,溫服。上腫,宜發(fā)汗,加紫蘇葉、荊芥各二錢,防風(fēng)一錢,杏仁一錢五分;下腫,宜利
小便,加防己二錢,木通、赤小豆各一錢三分;喘而腹脹,加生萊菔子、杏仁各二錢;小便不利者,為陽
水,加赤小豆、防己、地膚子;小便自利者,為陰水,加白術(shù)二錢,蒼術(shù)、川椒各一錢五分;熱,加海蛤
三錢,知母一錢五分;寒,加附子、干姜各二錢,肉桂一錢;嘔逆,加半夏、生姜各二錢;腹痛,加白芍
一錢,桂枝一錢,炙甘草一錢。
導(dǎo)水茯苓湯 治水腫,頭面、手足、遍身腫如爛瓜之狀,按而塌陷。胸腹喘滿,不能轉(zhuǎn)側(cè)安睡,飲食不下
。小便秘澀,溺出如割,或如黑豆汁而絕少。服喘嗽氣逆諸藥不效者,用此即漸利而愈。
澤瀉 赤茯苓 麥門冬(去心) 白術(shù)(各二兩) 桑白皮 紫蘇 檳榔 木瓜(各一兩) 大腹皮 陳皮 砂仁 木
香(各七錢五分)
上 咀,每服一二兩,水二杯,燈草三十根,煎八分,食遠(yuǎn)服。如病重者,可用藥二兩,又加麥冬及燈草
半兩,以水一斗,于砂鍋內(nèi)熬至一大碗。再下小鍋內(nèi),煎至一鐘。五更空心服。
加減《金匱》腎氣丸 治脾腎兩虛,腫勢漸大,喘促不眠等證。
熟地(四兩) 云茯苓(三兩) 肉桂 牛膝 丹皮 山藥 澤瀉 車前子 山茱萸(各二兩) 附子(五錢)
研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錢,燈草湯送下,一日兩服。以兩為錢,水煎服,名加減《金匱》腎氣湯
,但附子必倍用方效。加川椒目一錢五分,巴戟天二錢,治腳面腫。
風(fēng)水
因風(fēng)而病水也。
防己黃 湯(《金匱》) 治風(fēng)水,脈浮身重,汗出惡風(fēng)。
防己(三錢) 炙草(一錢五分) 白術(shù)(二錢) 黃 (三錢) 生姜(四片) 大棗(一枚)
水二杯,煎八分服。服后如蟲行皮中,從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繞腰下,溫令微汗瘥。喘者,加
麻黃;胃中不和者,加芍藥;氣上沖者,加桂枝。
虛汗自出,故不用麻黃以散之,只用防己以驅(qū)之。服后身如蟲行及腰下如冰云云,皆濕下行之征也,然非
、術(shù)、甘草,焉能使衛(wèi)氣復(fù)振,而驅(qū)濕下行哉!
越婢湯(《金匱》) 治惡風(fēng)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xù)自汗出,無大熱者。
麻黃(六錢) 石膏(八錢) 甘草(二錢) 生姜(三錢) 大棗(五枚)
水四杯,先煮麻黃至三杯,去沫,入諸藥煎八分服,日夜作三服。惡風(fēng)者,加附子一錢。風(fēng)水,加白術(shù)三
錢。
前云身重為濕多,此云一身悉腫為風(fēng)多。風(fēng)多氣多熱亦多,且屬急風(fēng),故用此猛劑。
杏子湯 脈浮者為風(fēng)水,發(fā)其汗即已。方闕,或云即甘草麻黃湯加杏仁。
皮水
水行于皮中也。其脈浮,外證跗腫,按之沒指。曰不惡風(fēng)者,不兼風(fēng)也。曰其腹如鼓者,外有脹形內(nèi)不堅(jiān)
滿也。曰不渴者,病不在內(nèi)也。曰當(dāng)發(fā)其汗者,以水在皮宜汗也。
防己茯苓湯(《金匱》) 治四肢腫,水在皮中聶聶動(dòng)者。
防己 桂枝 黃 (各三錢) 茯苓(六錢) 炙草(一錢)
水三杯,煎八分服,日夜作三服。
藥亦同防己黃 湯,但去術(shù)加桂、苓者,風(fēng)水之濕在經(jīng)絡(luò),近內(nèi);皮水之濕在皮膚,近外。故但以苓協(xié)桂
,滲周身之濕,而不以術(shù)燥其中氣也。不用姜、棗者,濕不在上焦之營衛(wèi),無取乎宣之也。
蒲灰散(《金匱》) 厥而為皮水者,此主之。腫甚而潰之逆證,厥之為言逆也。
蒲灰(半斤) 滑石(一斤)
為末。飲服方寸匕,日三服。
愚按∶當(dāng)是外敷法,然利濕熱之劑,亦可內(nèi)服外摻也。
越婢加術(shù)湯(《金匱》) 里水此主之,甘草麻黃湯亦主之。按里水當(dāng)是皮水筆誤也?;蛩谄だ?,即皮水
之重者,亦未可知。
方見《風(fēng)水》。
甘草麻黃湯
甘草(四錢) 麻黃(二錢)
水二杯,先煮麻黃至一杯半,去沫,入甘草煮七分服。重覆汗出,不汗再服,慎風(fēng)寒。
二藥上宣肺氣,中助土氣,外行水氣。
正水
水之正伏也。其脈遲者,水屬陰也。外證自喘者,陰甚于下,不復(fù)與胸中之陽氣相調(diào),水氣格陽而喘也。
其目窠如蠶,兩脛腫大諸證,《金匱》未言,無不俱見。
愚按∶正水《金匱》未出方。然提綱云∶脈沉遲外證自喘,則真武湯、小青龍湯皆正治之的方,越婢加附
子湯、麻黃附子湯亦變證之備方,桂甘麻辛附子湯加生桑皮五錢、黑豆一兩,為窮極之巧方,此正水之?dāng)M
治法也。
石水
謂下焦水堅(jiān)如石也。其脈自沉,外證少腹?jié)M,不喘。
麻黃附子湯
麻黃(三錢) 炙草(二錢) 附子(一錢)
水二杯,先煮麻黃至一杯半,去沫,入諸藥煎七分溫服,日作三服。此即麻黃附子甘草湯,分兩略異。即
以溫經(jīng)散寒之法,變?yōu)闇亟?jīng)利水之妙。
黃汗
汗出沾衣而色黃也。汗出入水,水邪傷心;或汗出當(dāng)風(fēng)所致。汗與水皆屬水氣,因其入而內(nèi)結(jié),則郁熱而
黃,其脈沉而遲。外證身發(fā)熱,四肢頭面腫,久不愈必致癰膿。
黃 桂枝芍藥苦酒湯(《金匱》) 治身體腫,發(fā)熱汗出而渴,狀如風(fēng)水。汗出沾衣色正黃如柏汁,脈自沉(
風(fēng)水脈浮,黃汗脈沉)。以汗出入水中浴,水從毛孔入得之。(水氣從毛孔入而傷其心,故水火相侵而色黃
,水氣搏結(jié),而脈沉也。凡看書宜活看,此證亦有從酒后汗出當(dāng)風(fēng)所致者,雖無外水,而所出之汗,因風(fēng)
內(nèi)返亦是水。凡脾胃受濕,濕久生熱,濕熱交蒸而成黃色,皆可以汗出。入水之意,悟之!)
黃 (五錢) 芍藥 桂枝(各三錢)
苦酒一杯半,水一杯,煎八分,溫服。當(dāng)心煩,至六七日乃解。(汗出于心,苦酒止之太急,故心煩。至
六七日,正復(fù)而邪自退也。)
桂枝加黃 湯(《金匱》) 黃汗之病,兩脛自冷,盜汗出。汗已反發(fā)熱,久久身必甲錯(cuò),發(fā)熱不止者,必生
惡瘡。若身重汗出已輒輕者,久久必身 , 即胸中痛。又從腰以上汗出,下無汗,腰 弛痛,如有物在皮
中狀。劇者不能食,身疼重,煩躁小便不利(以上皆黃汗之變證、師備擬之,以立治法。茲因集隘,不能
全錄,只輯其要)。此為黃汗。(言變證雖多,而其源總由水氣傷心所致。結(jié)此一句,見治法不離其宗。)
桂枝 芍藥 生姜(各三錢) 甘草(炙) 黃 (各二錢) 大棗(四枚)
水三杯,煮八分,溫服。須臾啜熱粥一杯余,以助藥力。溫覆取微汗,若不汗,更服。
前方止汗,是治黃汗之正病法。此方令微汗,是治黃汗之變癥法。
脹滿蠱脹方
七氣湯 治實(shí)脹屬七情之氣者。
方見《心腹痛》。
胃苓散 消脹行水。
蒼術(shù)(一錢五分,炒) 白術(shù) 濃樸(各一錢五分) 桂枝(一錢) 陳皮 澤瀉 豬苓(各一錢五分)炙草(
七分) 茯苓(四錢)
加生姜五片,水三杯,煎八分服。去桂、草,以煨半熟蒜頭搗為丸。陳米湯下三四錢,一日兩服更妙。
濃樸三物湯
濃樸七物湯
二方俱見《腹痛》。
桂甘姜棗麻辛附子湯(《金匱》) 治氣分,心下堅(jiān)大如盤,邊如旋杯。
桂枝 生姜(各三錢) 甘草 麻黃 細(xì)辛(各二錢) 附子(一錢) 大棗(三枚)
水三杯,先煮麻黃至二杯,去沫,入諸藥,煎八分,溫服,日夜作三服。當(dāng)汗出如蟲行皮上即愈。
此癥是心腎不交病。上不能降,下不能升,日積月累,如鐵石難破。方中桂、甘、姜、棗以和其上,而復(fù)
用麻黃、細(xì)辛、附子少陰的劑以治其下,庶上下交通而病愈。所謂大氣一轉(zhuǎn),其氣乃散也。
枳術(shù)湯(《金匱》) 治心下堅(jiān)大如盤。(如盤而不如杯,邪尚散漫未結(jié),雖堅(jiān)大而不滿痛也),水飲所作(與
氣分有別也,氣無形以辛甘散之,水有形以苦泄之)。
枳實(shí)(二錢) 白術(shù)(四錢)
水二杯,煎八分服,日夜作三服。腹中軟即止。
禹余糧丸(《三因》) 治十腫水氣,腳膝腫,上氣喘急,小便不利,但是水氣,悉皆主之(許學(xué)士及丹溪皆
云此方治臌脹之要藥)。
蛇含石(大者,三兩,以新鐵銚盛,入炭火中燒石與銚子一般紅,用鉗取石,傾入醋中,候冷取出,研極
細(xì)) 禹余糧石(三兩) 真針砂(五兩,先以水淘凈炒干,入余糧一處,用米醋二升,就銚內(nèi)煮醋干為度
,后用銚。并藥入炭中,燒紅鉗出,傾藥凈磚地上,候冷研細(xì)。)
以三物為主。其次量人虛實(shí),入下項(xiàng)。治水妙在轉(zhuǎn)輸,此方三物,既非大戟、甘遂、芫花之比,又有下項(xiàng)
藥扶持,故虛人老人亦可服。
羌活 木香 茯苓 川芎 牛膝(酒浸) 桂心 蓬術(shù) 青皮 附子(炮) 干姜(炮) 白豆蔻(炮) 大茴香(炒) 京三棱
(炮) 白蒺藜 當(dāng)歸(酒浸一宿,各半兩)
上為末,入前藥拌勻,以湯浸蒸餅,捩去水,和藥再杵極勻,丸如桐子大。食前溫酒白湯送下三十丸至五
十丸。最忌鹽,一毫不可入口,否則發(fā)疾愈甚。但試服藥,即于小便內(nèi)旋去,不動(dòng)臟腑。病去日,日三服
,兼以溫和調(diào)補(bǔ)氣血藥助之,真神方也。
此方昔人用之屢效,以其大能暖水藏也,服此丸更以調(diào)補(bǔ)氣血藥助之,不為峻也。
暑癥方
六一散(河間) 治一切暑病。
滑石(六兩) 甘草(一兩)
研末,每服三錢,井花水下,或燈草湯下。
白虎湯(仲景) 治傷暑大渴、大汗之證。
方見《傷寒》。加人參者,以暑傷元?dú)庖?。加蒼術(shù)者,治身熱足冷,以暑必挾濕也。
香薷飲 治傷暑,發(fā)熱,身痛,口燥,舌干,吐瀉。
甘草(一錢) 濃樸(一錢五分) 扁豆(二錢) 香薷(四錢)
水二杯,煎八分,冷服或溫服。瀉利,加茯苓、白術(shù);嘔吐,加半夏;暑氣發(fā)搐,加羌活、秦艽。
大順散 治陰暑,即畏熱貪涼之病。
干姜(一錢,炒) 甘草(八分,炒) 杏仁(去皮尖,六分,炒) 肉桂(六分)
共為細(xì)末,每服三錢,水一杯,煎七分服。如煩躁,井花水調(diào)下一錢。
生脈散 卻暑良方。
人參(一錢) 麥冬(三錢) 五味(一錢)
水一杯,煎七分服。
清暑益氣湯(東垣)
炙 (一錢五分) 人參 白術(shù) 蒼術(shù) 青皮 陳皮 麥冬 豬苓 黃柏(各五分) 干葛 澤瀉(各二錢) 神曲(
八分) 炙草 五味(各三分) 升麻(三分) 歸身(三分)
加生姜三片,大棗二枚,水二杯,煎七分服。
一物瓜蒂湯(《金匱》)
瓜蒂(二十個(gè))
水二杯,煎八分服。
泄瀉方
胃苓散
方見《脹滿》。加減詳《三字經(jīng)》注。
四神丸 治脾腎虛寒,五更泄瀉。
補(bǔ)骨脂(四兩,酒炒) 肉豆蔻(面煨,去油) 吳茱萸(泡) 五味(炒,各二兩)
用紅棗五兩,生姜五兩,同煮。去姜,將棗去皮核搗爛為丸,如桐子大。每日五更服三錢,臨臥服三錢,
米湯下。加白術(shù)、附子、罌粟、人參更效。
生姜瀉心湯#
黃連湯#
甘草瀉心湯#
半夏瀉心湯#
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
濃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
以上六方,俱見《傷寒論讀》。
按∶以上諸法,與《內(nèi)經(jīng)》中熱消癉則便寒、寒中之屬則便熱一節(jié),揆脈證而擇用,甚驗(yàn)。張石頑《醫(yī)通
》載之甚詳,但古調(diào)不彈久矣!
余新悟出一方,有瀉心之意。上可消痞,下可止瀉。腸熱胃寒,能分走而各盡其長。非有他方,即傷寒厥
陰條之烏梅丸也,屢用屢驗(yàn)。
眩暈方
一味大黃散
鹿茸酒
二方見上“三字經(jīng)”注。
加味左歸飲 治腎虛頭痛如神,并治眩暈?zāi)客础?br>熟地(七八錢) 山茱萸 懷山藥 茯苓 枸杞(各三錢) 細(xì)辛 炙草(各一錢) 川芎(二錢) 肉蓯蓉(酒洗,切片三
四錢)
水三杯,煎八分,溫服。
正元丹(《秘旨》) 治命門火衰,不能生土,吐利厥冷。有時(shí)陰火上沖,則頭面赤熱,眩暈惡心。濁氣逆
滿,則胸脅刺痛,臍肚脹急。
人參(三兩,用附子一兩煮汁收入,去附子) 黃 (一兩五錢,用川芎一兩酒煮汁收入,去川芎) 山藥(一兩,
用干姜二錢煮汁收入,去干姜) 白術(shù)(三兩,用陳皮五錢煮汁收入,去陳皮)茯苓(二兩,用肉桂六錢酒煮汁
收入,曬干勿見火,去桂) 甘草(一兩五錢,用烏藥一兩煮汁收入,去烏藥)
上六味,除茯苓,文武火緩緩焙干,勿炒傷藥性,杵為散。每三錢,水一盞,姜三片,紅棗一枚,同煎數(shù)
沸,入鹽一捻,和滓調(diào)服。服后,飲熱酒一杯,以助藥力。
嘔噦吐方
二陳湯
半夏(二錢) 陳皮(一錢) 茯苓(三錢) 炙草(八分)
加生姜三片,水二杯,煎八分服。加減法詳“三字經(jīng)“注。
小柴胡湯
方見《傷寒》。
吳茱萸湯
方見《隔食反胃》。
大黃甘草湯(《金匱》) 治食已即吐。
大黃(五錢) 甘草(一錢五分)
水二杯,煎八分服。
干姜黃連黃芩人參湯(仲景) 凡嘔家夾熱,不利于香砂橘半者,服此如神。
干姜 黃芩 黃連 人參(各一錢五分)
水一杯半,煎七分服。
進(jìn)退黃連湯
黃連(姜汁炒) 干姜(炮) 人參(人乳拌蒸,一錢五分) 桂枝(一錢) 半夏(姜制,一錢五分) 大棗(二枚)
進(jìn)法∶用本方七味俱不制,水三茶杯,煎一杯溫服。退法∶不宜用桂枝,黃連減半,或加肉桂五分。如上
逐味制熟,煎服法同。但空腹服崔氏八味丸三錢,半饑服煎劑耳。
癲狂癇方
滾痰丸(王隱君) 治一切實(shí)痰異癥。孕婦忌服。
青礞石(三兩,研如米大,同焰硝三兩,用新磁罐內(nèi)封固,以鐵線扎之,外以鹽泥封固,過研末。水飛,二
兩實(shí)) 沉香五分,另研) 川大黃(酒蒸) 黃芩(炒,各八兩)
共為末,水泛為丸,綠豆大。每服一錢至二錢,食遠(yuǎn)沸湯下。
生鐵落飲 治狂妄不避親疏。
鐵落(一盞,用水六杯,煮取三杯,入下項(xiàng)藥) 石膏(一兩) 龍齒 茯苓 防風(fēng)(各七分) 玄參 秦艽(各五錢)
鐵落水三杯,煎一杯服,一日兩服。
當(dāng)歸承氣湯(秘傳方) 治男婦痰迷心竅,逾墻越壁,胡言亂走。
歸尾(一兩) 大黃(酒洗) 芒硝 枳實(shí) 濃樸(各五錢) 炙草(三錢)
水二杯,煎八分服。
溫膽湯 駱氏《內(nèi)經(jīng)拾遺》云∶癲狂之由,皆是膽涎沃心,故神不守舍,理宜溫膽。亦治癇病。
即二陳湯加枳實(shí)、鮮竹茹各二錢,或調(diào)下飛礬分半。
當(dāng)歸龍薈丸 治肝經(jīng)實(shí)火,大便秘結(jié),小便澀滯?;蛐仉跆弁?,陰囊腫脹。凡屬肝經(jīng)實(shí)火,皆宜用之。
葉天士云∶動(dòng)怒驚觸,致五志陽越莫制,狂亂不避親疏,非苦降之藥,未能清爽其神識(shí)也。
當(dāng)歸 龍膽草 梔子仁 黃柏 黃連 黃芩(各一兩) 大黃 蘆薈 青黛(各五錢) 木香(二錢五分) 麝香(五分,另
研)
共為末,神曲糊丸。每服二十丸,姜湯下。
丹礬丸(《醫(yī)通》) 治五癇。
黃丹(一兩) 白礬(二兩)
二味入銀罐中 通紅,為末。入臘茶一兩,不落水豬心血為丸,朱砂為衣。每服三十丸,茶清下。久服其
涎自便出,半月后更以安神藥調(diào)之。(按∶豬心血不粘,宜加煉蜜少許合搗)
磁朱丸 治癲狂癇如神。
磁石(一兩) 朱砂(一兩) 六神曲(三兩,生研)
共研末。另以六神曲一兩,水和作餅,煮浮。入前藥加煉蜜為丸,如麻子大。沸湯下二錢。解見《時(shí)方歌
括》。
五淋癃閉赤白濁遺精方
五淋湯
赤茯苓(三錢) 白芍 山梔子(各二錢) 當(dāng)歸(一錢) 細(xì)甘草(一錢四分)
加燈芯十四寸,水煎服。解見《時(shí)方歌括》。
滋腎丸 又名通關(guān)丸。治小便點(diǎn)滴不通,及治沖脈上逆、喘呃等證。
黃柏 知母(各一兩) 肉桂(一錢)
共研末,水泛為丸,桐子大,陰干。每服三錢,淡鹽湯下。
補(bǔ)中益氣湯 治一切氣虛下陷。
方見《中風(fēng)》。
萆 厘清飲 治白濁。
川萆 (四錢) 益智仁 烏藥(各一錢半) 石菖蒲(一錢)
一本加甘草梢一錢五分,茯苓二錢。水二杯,煎八分,入鹽一捻服,一日兩服。
四君子湯
方見《時(shí)方歌括》。
歌曰∶白濁多因心氣虛,不應(yīng)只作腎虛醫(yī)。四君子湯加遠(yuǎn)志,一服之間見效奇。
龍膽瀉肝湯 治脅痛,口苦,耳聾,筋痿,陰濕熱癢,陰腫,白濁,溲血。
龍膽草(三分) 黃芩 梔子 澤瀉(各一錢) 木通 車前子(各五分) 當(dāng)歸 甘草 生地(各三分) 柴胡
(一錢)
水一杯半,煎八分服。
五倍子丸 治遺精固脫之方。
五倍子(青鹽煮干,焙) 茯苓(各二兩)
為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二錢,鹽湯下,日兩服。
妙香散
懷山藥(二兩) 茯苓 茯神 龍骨 遠(yuǎn)志 人參(各一兩) 桔梗(五錢) 木香(三錢) 甘草(一兩)麝香
(一錢) 朱砂(二錢)
共為末。每服三錢,蓮子湯調(diào)下。
疝氣方
五苓散(仲景) 本方治太陽證身熱、口渴、小便少。今變其分兩,借用治疝。
豬苓 澤瀉 茯苓(各二錢) 肉桂(一錢) 白術(shù)(四錢
水三杯,煎八分服。加木通、川楝子各一錢五分,橘核三錢,木香一錢。
三層茴香丸 治一切疝氣如神。
大茴香(五錢,同鹽五錢炒) 川楝子(一兩) 沙參 木香(各一兩)
為末,米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錢,空心溫酒下,或鹽湯下。才服盡,接第二料。
又照前方加蓽撥一兩,檳榔五錢,共五兩。根據(jù)前丸服法。
若未愈,再服第三料。
又照前第二方加茯苓四兩,附子(炮)一兩,共前八味,重十兩。丸服如前。雖三十年之久,大如栲栳,皆
可消散,神效。
《千金翼》洗方 治丈夫陰腫如斗,核中痛。
雄黃末(一兩) 礬石(二兩) 甘草(七錢)
水五杯,煎二杯洗。
消渴方
白虎湯
調(diào)胃承氣湯
理中丸
烏梅丸
四方俱見《傷寒》。
腎氣丸
六味湯
炙甘草湯
三方俱見《虛癆》。
麥門冬湯
麥門冬(四錢) 半夏(一錢五分) 人參(二錢) 粳米(四錢) 炙甘草(一錢) 大棗(二枚)
水二杯,煎八分,溫服。
麻仁丸
火麻仁(二兩) 芍藥 枳實(shí)(各五錢) 大黃 濃樸(各一兩)
研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米飲下,以知為度。
痰飲方
化痰丸(王節(jié)齋) 治津液為火熏蒸,凝濁郁結(jié)成痰,根深蒂固,以此緩治之。
香附(童便浸炒,五錢) 橘紅(一兩) 栝蔞仁(一兩) 黃芩(酒炒) 天門冬 海蛤粉(各一兩)青黛(三
錢) 芒硝(三錢,另研) 桔梗(五錢) 連翹(五錢)
共研為末,煉蜜入生姜汁少許,為丸如彈子大。每用一丸,噙化。或?yàn)樾⊥?,姜湯送下二錢。
苓桂術(shù)甘湯(《金匱》) 治胸脅支滿目眩。并治飲邪阻滯心肺之陽,令呼氣短。
腎氣丸 治飲邪阻滯肝腎之陰,令吸氣短。
二方俱見《喘證》。
甘遂半夏湯(《金匱》) 治飲邪留連不去,心下堅(jiān)滿。
甘遂(大者,三枚) 半夏(湯洗七次,十三枚,以水一中杯,煮取半杯,去滓) 芍藥(五枚,約今之三錢)
甘草如指(一枚,炙。約今之一錢三分)
水二杯,煎六分,去滓,入蜜半盞,再煎至八分服。
程氏曰∶留者行之,用甘遂以決水飲。結(jié)者散之,用半夏以散痰飲。甘遂之性直達(dá),恐其過于行水,緩以
甘草、白蜜之甘,堅(jiān)以芍藥之苦,雖甘草、甘遂相反,而實(shí)以相使,此苦堅(jiān)甘緩約之之法也?!鹅`樞經(jīng)》
曰∶約方猶約囊。其斯之謂與?尤氏曰∶甘草與甘遂相反,而同用之者,蓋欲其一戰(zhàn)而留飲盡去,因相激
而相成也。芍藥、白蜜,不特安中,亦緩毒藥耳。
十棗湯(《金匱》) 治懸飲內(nèi)痛。亦治支飲。
方見《腹痛》。
大青龍湯(《金匱》) 治溢飲之病屬經(jīng)表屬熱者,宜此涼發(fā)之。
小青龍湯(《金匱》) 治溢飲之病屬經(jīng)表屬寒者,宜此溫發(fā)之。
以上二方,俱見《傷寒》。
木防己湯(《金匱》) 人膈中清虛如太空,然支飲之氣乘之,則滿喘而痞堅(jiān),面色黧黑,脈亦沉緊。得之
數(shù)十日,醫(yī)者吐之下之俱不愈,宜以此湯開三焦之結(jié),通上下之氣。
木防己(三錢) 石膏(六錢) 桂枝(二錢) 人參(四錢)
水二杯,煎八分,溫服。
木防己湯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金匱》) 前方有人參,吐下后水邪因虛而結(jié)者,服之即愈。若水邪實(shí)結(jié)
者,雖愈而三日復(fù)發(fā),又與前方不應(yīng)者,故用此湯去石膏之寒,加茯苓直輸水道,芒硝峻開堅(jiān)結(jié)也。又此
方與小青龍湯,治吼喘病甚效。
木防己(二錢) 桂枝(二錢) 茯苓(四錢) 人參(四錢) 芒硝(二錢五分)
水二杯半,煎七分,去滓,入芒硝微煎,溫服,微利自愈。
澤瀉湯(《金匱》) 支飲雖不中正,而迫近于心,飲邪上乘清陽之位。其人苦冒眩,冒者,昏冒而神不清
,如有物冒蔽之也;眩者,目旋轉(zhuǎn)而乍見眩黑也。宜此湯。
澤瀉(五錢) 白術(shù)(二錢)
水二杯,煎七分,溫服。
濃樸大黃湯(《金匱》) 治支飲胸滿。(支飲原不中正,飲盛則偏者不偏,故直驅(qū)之從大便出)
濃樸(二錢) 大黃(二錢) 枳實(shí)(一錢五分)
水二杯,煎七分,溫服。
葶藶大棗瀉肺湯(《金匱》) 治支飲不得息。
方見《氣喘》。
小半夏湯(《金匱》) 治心下支飲,嘔而不渴。
半夏(四錢) 生姜(八錢)
水二杯,煎八分,溫服。
己椒藶黃丸 (《金匱》) 治腹?jié)M口舌干燥,腸間有水氣。
防己 椒目 葶藶(熬) 大黃各一兩)
共為細(xì)末,煉蜜丸,如梧子大。先飲食服一丸,日三服,稍增之,口中有津液??收呒用⑾醢雰伞?br>程氏曰∶防己、椒目導(dǎo)飲于前,清者從小便而出;大黃、葶藶推飲于后,濁者從大便而下。此前后分消,
則腹?jié)M減而水飲行,脾氣轉(zhuǎn)輸而津液生矣。
小半夏加茯苓湯 (《金匱》) 治卒然嘔吐,心下痞滿,膈間有水氣,眩悸者。
即小半夏湯加茯苓四錢。
五苓散 (《金匱》) 治臍下悸,吐涎沫而顛眩,此水也。
澤瀉(一兩一分) 豬苓 茯苓 白術(shù)各十八銖(?!檬?yàn)橐汇?,約今四分一厘七毫) 桂枝一兩)
為末。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六銖為一分,即今之二錢半也。澤瀉應(yīng)一兩二錢
五分。豬苓、白術(shù)、茯苓各應(yīng)七錢五分也。方寸匕者,匕即匙,正方一寸大,約八九分。余用二錢)愚按
∶臍下動(dòng)氣去術(shù)加桂,理中丸法也。今因吐涎沫是水氣盛,必得苦燥之白術(shù),方能制水。顛眩是土中濕氣
化為陰霾,上彌清竅,必得溫燥之白術(shù),方能勝濕。證有兼見,法須變通。
附方∶《外臺(tái)》茯苓飲 治積飲既去,而虛氣塞滿其中,不能進(jìn)食。此證最多,此方最妙。
茯苓 人參 白術(shù)(各二錢五分) 枳實(shí)(二錢) 橘皮(一錢二分五厘 生姜二錢)
水二杯,煎七分服,一日三服。
徐忠可曰∶俗謂陳皮能減參力,此不唯陳皮,且加枳實(shí)之多,補(bǔ)瀉并行,何其妙也。
《三因》白散
滑石(五錢) 半夏(三錢) 附子(二錢,炮)
共研末。每服五錢,加生姜三片,蜜三錢,水一杯半,煎七分服。
傷寒方
太陽
桂枝湯
桂枝 白芍(各三錢) 甘草(二錢,炙) 生姜(三錢,切片) 大棗(四枚)
水二杯,煎八分,溫服。服后少頃,啜粥一杯,以助藥力,溫覆微似汗。若一服病止,不必再服;若病重
者,一日夜作二服。
麻黃湯
麻黃(三錢,去根節(jié)) 桂枝(二錢) 杏仁(去皮尖,二十三枚) 甘草(一錢)
水三杯,先煮麻黃至二杯,吹去上沫,納諸藥,煎八分,溫服。不須啜粥,余將息如前法。
大青龍湯
麻黃(六錢,去根節(jié)) 桂枝(二錢) 甘草(二錢,炙) 杏仁(去皮尖,十二枚) 生姜(三錢,切片)大棗(四枚
) 石膏(碎以綿裹,四錢五分)
水四杯,先煮麻黃至二杯半。去上沫,納諸藥,再煎八分,溫服。溫覆取微似汗,汗出多者,以溫粉撲之
(白術(shù) 牡蠣龍骨研末)。若汗多亡陽者,以真武湯救之。
小青龍湯
麻黃(去根節(jié)) 白芍 干姜(不炒) 甘草 桂枝(各二錢) 半夏(三錢) 五味子(一錢) 細(xì)辛(八分)
水三杯半,先煮麻黃至二杯半,去沫,納諸藥,煎八分,溫服。若渴者,去半夏,加栝蔞根二錢。若噎者
,去麻黃,加附子一錢五分。小便不利,小腹痛滿,去麻黃,加茯苓四錢。若喘者,去麻黃,加杏仁二十
一枚。按論云∶若微利者,去麻黃,加芫花。今芫花不常用,時(shí)法用茯苓四錢代之,即豬苓、澤瀉亦可代
也,但行道人當(dāng)于方后注明。
桂枝加葛根湯
即桂枝湯加葛根四錢。
水三杯半,先煮葛根至二杯半,吹去沫,入諸藥,煎至八分,溫服。不須啜粥。
葛根湯
葛根(四錢) 麻黃(三錢) 生姜(三錢) 甘草(二錢) 桂枝(二錢) 大棗(四枚) 白芍(二錢)
水三鐘半,先煎麻黃、葛根至一杯,去沫,入諸藥,煎至八分,溫服。微似汗,不須啜粥。
陽明
白虎湯
石膏(八錢,碎綿裹) 知母(三錢) 炙草(一錢) 粳米(四錢)
水三杯,煎一杯,溫服。
調(diào)胃承氣湯
大黃(四錢,清酒潤) 炙草(二錢) 芒硝(三錢)
水二杯半,先煮大黃、甘草取一杯,去滓,入芒硝微煮令沸,少少溫服之。
小承氣湯
大黃(四錢) 濃樸 枳實(shí)(各二錢)
水二杯,煎八分,溫服。初服當(dāng)更衣,不爾者再煮服,若更衣勿服。
大承氣湯
大黃(二錢,酒潤) 濃樸(四錢) 枳實(shí) 芒硝(各二錢)
水三杯,先煮枳實(shí)、濃樸至一杯半,去滓,納大黃;煮一杯,去滓、納芒硝,微火煮一二沸服。得下,勿
再服。
少陽
小柴胡湯
柴胡(四錢) 人參 黃芩 炙草 生姜(各一錢) 半夏(二錢) 大棗(二枚)
水二鐘,煎一鐘,去滓,再煎八分,溫服,一日夜作三服。胸中煩而不嘔者,去半夏、人參,加栝蔞二錢
??收?,去半夏,加人參七分、栝蔞根二錢;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藥一錢半;脅下痞 ,去大棗,加
牡蠣二錢;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一錢);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加桂枝一錢五分,
溫覆取微似汗愈;咳者,去人參、大棗、生姜,加五味子一錢,干姜一錢五分。
大柴胡湯
柴胡(四錢) 半夏(二錢) 黃芩 芍藥 枳實(shí)(各一錢) 生姜(二錢,五分) 大棗(二枚 一本有大黃五分)
水三鐘,煎八分,溫服一鐘,一日夜作三服。
太陰
理中丸湯
人參 白術(shù) 干姜 甘草(各三兩)
共研末,蜜丸如雞子黃大,研碎以沸湯服一丸,日三四服。服后啜熱粥,以腹熱為度。或用各三錢,水三
鐘,煎八分,溫服。服后啜熱粥。若臍上筑者,去術(shù),加桂;吐多者,去術(shù),加生姜二錢;下多者,還用
術(shù);悸者,加茯苓;渴欲飲水者,加術(shù);腹痛者,加人參;寒者,加干姜;腹?jié)M者,去術(shù),加附子;服湯
后如食頃,啜熱粥,微自溫,勿揭衣被。
四逆湯
甘草(四錢,炙) 干姜(二錢) 附子(二錢,生用)
水三鐘,煎八分,溫服。
通脈四逆加人尿豬膽湯
干姜(六錢) 甘草(四錢) 附子(二錢,生用)
水三鐘,煎八分,加豬膽汁一湯匙、人尿半湯匙,溫服。
桂枝加芍藥湯
桂枝 生姜(二錢) 大棗(四枚) 芍藥(六錢) 炙草(二錢)
水三杯,煎一杯服。
桂枝加大黃湯
桂枝 生姜(各三錢) 芍藥(六錢) 炙草(三錢) 大黃(七分) 大棗(四枚)
水三杯,煎八分,溫服。
少陰
麻黃附子細(xì)辛湯
麻黃(去根節(jié)) 細(xì)辛(各三錢) 附子(一錢五分)
水三鐘,先煮麻黃至二鐘,去沫,入諸藥煎七分,溫服。
麻黃附子甘草湯
麻黃(去根) 甘草(各三錢) 附子(一錢五分)
煎法同上。
通脈四逆湯
干姜(六錢) 炙草(四錢) 附子(二錢,生用)
水二杯,煎八分,溫服。
白通湯
干姜(三錢) 附子(三錢,生用) 蔥白(二根)
水三杯,煎八分,溫服。
吳茱萸湯
吳茱萸(三錢,湯泡) 人參(一錢五分) 大棗(四枚 生姜六錢)
水煎服。
豬苓湯
豬苓 茯苓 澤瀉 滑石 阿膠(各三錢)
水一杯,先煮四味至一杯,去滓,入膠煎化服。
黃連阿膠雞子黃湯
黃連(四錢) 黃芩(一錢) 芍藥(二錢) 阿膠(三錢) 雞子黃(一枚)
水二杯半,煎一杯半,去滓,入膠烊盡,小冷,入雞子黃攪令相得。溫服,一日三服。
大承氣湯
方見《陽明》。
厥陰
烏梅丸
烏梅(九十三枚) 細(xì)辛(六錢) 干姜(一兩) 當(dāng)歸(四錢) 黃連(一兩六錢) 附子(六錢,炮) 蜀
椒(四錢,炒) 桂枝 人參 黃柏(各六錢)
各另研末,合篩之,以苦酒浸烏梅一宿,去核,飯上蒸之,搗成泥,入煉蜜共搗千下,丸如梧子大。先飲
食白飲服十丸,日三服,漸加至二十丸。
當(dāng)歸四逆湯
當(dāng)歸 桂枝 白芍(各三錢) 甘草(炙) 木通 細(xì)辛(各二錢) 大棗(八枚,又一枚取三分之一,擘)
水三杯,煎八分,溫服。寒氣盛者,加吳茱萸二錢半,生姜八錢,以水二杯,清酒二杯,煮取一杯半,溫
分二服。
白頭翁湯
白頭翁(一錢) 黃連 黃柏 秦皮(各一錢五分)
水二杯,煎八分,溫服。余詳于《時(shí)方妙用·附錄傷寒門》。
瘟疫方
人參敗毒散
方見《痢疾》。
防風(fēng)通圣散
方見《中風(fēng)》。
藿香正氣散 治外受四時(shí)不正之氣,內(nèi)停飲食,頭痛寒熱。或霍亂吐瀉,或作瘧疾。
藿香 白芷 大腹皮 紫蘇 茯苓(各三兩) 陳皮 白術(shù) 濃樸 半夏曲 桔梗(各二兩)甘草(一兩)
每服五錢,加姜、棗煎。
神圣辟瘟丹 神圣辟瘟丹,留傳在世間。正元焚一炷,四季保平安。(此歌出聶久吾《匯函》)
羌活 獨(dú)活 白芷 香附 大黃 甘松 山柰 赤箭 雄黃(各等分) 蒼術(shù)(倍用)
上為末,面糊為丸彈子大,黃丹為衣,曬干。正月初一侵晨 ,焚一炷辟瘟。
婦人科方
四物湯 統(tǒng)治婦人百病。
當(dāng)歸身 熟地 白芍(酒炒,各三錢) 川芎(一錢五分)
水三杯,煎八分服。加制香附二錢,研碎,炙草一錢。加減詳《三字經(jīng)》。
歸脾湯
方見《虛癆》。
逍遙散(景岳) 治婦人思郁過度,致傷心脾沖任之源,血?dú)馊湛?,漸至經(jīng)脈不調(diào)者。
當(dāng)歸(三錢) 芍藥(一錢五分) 熟地(五錢) 棗仁(二錢,炒) 茯神(一錢五分) 遠(yuǎn)志(五分) 陳
皮(八分) 炙草(一錢)
水三杯,煎八分服。氣虛,加人參;經(jīng)滯痛,加香附。(按方雖庸陋,能滋陽明之燥,故從俗附錄之。地
黃生用佳)
當(dāng)歸散(《金匱》) 瘦而有火,胎不安者,宜此。
當(dāng)歸 黃芩 芍藥 芎 (各一斤) 白術(shù)(半斤)
共研末。酒服方寸匕。今用一錢,日再服。妊娠常服即易產(chǎn),胎無疾苦。產(chǎn)后百病悉主之。
白術(shù)散(《金匱》) 肥白有寒,胎不安者,此能養(yǎng)胎。
白術(shù) 川芎 川椒 牡蠣
為末,酒服一錢匕。今用一錢,日三服,夜一服。但苦痛,加芍藥;心下毒痛,加川芎;心煩吐痛不食,
加細(xì)辛、半夏服之,后更以醋漿服之。復(fù)不解者,小麥汁服之。已后渴者,大麥汁服之。病雖愈,服勿置
。
保生無憂散 婦人臨產(chǎn),先服三兩劑,自然易生?;蛴鰴M生倒產(chǎn),連日不生,服二三劑,神效。
當(dāng)歸(一錢五分,酒洗) 川貝母(一錢) 黃 (八分,生用) 艾葉(七分) 酒芍(一錢二分,冬日一錢)
菟絲子(一錢四分) 濃樸(姜汁炒,七分) 荊芥穗(八分) 枳殼(麩炒,六分) 川芎(二錢二分) 羌
活 甘草(各五分)
加生姜三片,水二杯,煎八分,空心服。
此方全用撐法。當(dāng)歸、川芎、白芍養(yǎng)血活血者也,濃樸去瘀血者也,用之撐開血脈,俾惡露不致填塞。羌
活、荊芥疏通太陽,將背后一撐,太陽經(jīng)脈最長,太陽治則諸經(jīng)皆治。枳殼疏理結(jié)氣,將面前一撐,俾胎
氣斂抑而無阻滯之虞。艾葉溫暖子宮,撐動(dòng)子宮則胞胎靈動(dòng)。貝母、菟絲最能滑胎順氣,將胎氣全體一撐
,大具天然活潑之趣矣。加黃 者,所以撐扶元?dú)?,元?dú)馔?,則轉(zhuǎn)動(dòng)有力也。生姜通神明、去穢惡、散寒
止嘔,所以撐扶正氣而安胃氣。甘草協(xié)和諸藥,俾其左宜右有,而全其撐法之神也。此方人多不得其解,
程鐘齡注獨(dú)超,故全錄之。
加味歸芎湯
川芎(三錢) 當(dāng)歸身(五錢) 龜板(三錢,生研) 婦人生過男女頂門發(fā)(燒如雞子大)
水三杯,煎八分服。如人行五里即生。
當(dāng)歸補(bǔ)血湯
當(dāng)歸(三錢) 炙 (一兩)
水煎服。加附子三錢,神效;或加桂一錢。
失笑散
方見《心腹痛》。
生化湯
當(dāng)歸(五錢) 川芎(二錢) 干姜(五分,炮) 桃仁(一錢五分,去皮尖) 甘草(一錢,炙)
水二杯,煎八分服。產(chǎn)后風(fēng),口噤、角弓反張者,宜加荊芥穗三錢。又方,中風(fēng)口噤,用華佗愈風(fēng)散,即
荊芥穗一味焙為末,勿焦黑,以童便和酒送下。口噤藥不下者,用一兩零,再以童便煎好,從鼻孔灌下。
當(dāng)歸生姜羊肉湯
方見《心腹痛》。
竹葉湯(《金匱》) 治產(chǎn)后中風(fēng),病痙發(fā)熱,面正赤,喘而頭痛。
鮮竹葉(四十九片) 葛根(三錢) 防風(fēng)(一錢) 桔梗 桂枝 人參 附子(炮) 甘草(各一錢)大棗(五
枚) 生姜(五錢)
水三杯,煎八分,溫服,溫覆使汗出,日夜作三服。頭項(xiàng)強(qiáng),加附子五分,煎藥揚(yáng)去沫;嘔者,加半夏二
錢。
愚按∶自汗者,去葛根,加栝蔞根三錢,附子五分。產(chǎn)后痙癥,十中只可救一,除此方外,無一善方。
甘麥大棗湯
甘草(三錢) 小麥(二兩六錢) 大棗(十枚)
水三杯,煎一杯服,日作三服。
《金匱》方只錄五首。余見拙著《金匱淺說》《金匱讀》內(nèi),二書即欲梓行,集隘不能盡登。
小兒科方
小兒無專方,以上諸方,折為小劑用之。今兒科開口即曰食、曰驚、曰風(fēng)、曰疳 ,所用之藥 ,大抵以鉤
藤、秦艽、防風(fēng)、羌活、獨(dú)活、天麻、前胡、全蝎、僵蠶為祛風(fēng)之品;朱砂、牛黃、膽星、石菖蒲、天竺
黃、代赭石、青黛、赤芍,金銀煎湯,為定驚之品;以山楂、神曲、麥芽、谷芽、萊菔子、枳殼、濃樸、
檳榔、草果為消食之品;以蕪荑、榧子、使君子、螟蛉土、五谷蟲為治疳之品。如杏仁、葶藶、酒芩、桑
白皮、半夏曲、蘇陳皮、貝母、天花粉之類,謂為通用調(diào)氣化痰之善藥。父傳子,師傳徒,其專方皆殺人
之具也。錢仲陽以金石之藥為倡,猶有一二方近道處,至《鐵鏡》采薇湯則亂道甚矣。近日兒科,只用以
上所列諸藥,任意寫來,造孽無已,實(shí)堪痛恨!
附錄:
陰陽
識(shí)一字便可為醫(yī)說
客有問于余曰∶醫(yī)之為道,乃古圣人泄天地之秘,奪造化之權(quán),起死回生,非讀破萬卷書,參透事事物物
之理者不能。今非通儒而業(yè)此,亦能療人病獲盛名,何也?余曰∶天地間有理有數(shù),理可勝數(shù),則有學(xué)問
之醫(yī),遠(yuǎn)近崇之,遂得以盡其活人之道。然仲景為醫(yī)中之圣,尚未見許于當(dāng)時(shí),觀《傷寒論》之序文可見
,猶宣圣以素王老其身,天之意在萬世,不在一時(shí)也。仲景之后,名賢輩出,類皆不得志于時(shí),閉門著書
,以為傳道之計(jì);而喻嘉言、柯韻伯二先生書,尤感憤而為不平之鳴,此理數(shù)之可言而不可言者矣。今之
業(yè)醫(yī)者,無論不足為通儒,而求其識(shí)字者,則為良醫(yī)矣。無論其識(shí)多字也,只求其識(shí)一字者,亦可以為良
醫(yī)矣??驮弧么撕巫忠?,得毋所謂丁字乎?余曰∶亦其類耳。不必他求,即人字是也。人乃陰精陽氣合而
成之者也,左為陽,左邊一 ,陽之位也;右為陰,右邊一HT ,陰之位也。作書者,遇 處自然輕手揮之
,陽主乎氣,輕清之象也;遇HT 處自然重手頓之,陰主乎精,重濁之象也。兩畫不相離,陰陽互根之道
也;兩畫各自位置,陰陽對(duì)待之道也。 在左者不可使之右,HT 在右者不可使之左,陰陽不離之道也。左
由重而輕,萬物生于水,即男女媾精,萬物化生之義,由陰而陽也。右HT 由輕而重,形生于氣,即大哉
干元,乃通統(tǒng)天,至哉坤元,乃順承天之義,陽統(tǒng)乎陰也。二者合之則成人,合之之義,醫(yī)書謂之曰抱,
《周易》名之曰交,交則為泰矣。試以形景淺言之,人之鼻下口上水溝穴,一名人中,取人身居乎天地中
之義也(天氣通于鼻,地氣通于口。天食人以五氣,鼻受之;地食人以五味,口受之。穴居其中,故曰人
中)。自人中而上,目、鼻、耳皆兩竅(偶畫),自人中而下,口與二便皆單竅(奇畫)。上三畫偶而為陰,
下三畫奇而為陽,取天地之義,合成泰卦也。形景主外,猶必合陰陽之象而成人,況人之所以生之理乎,
人之為義大矣哉!子若遇醫(yī)者,問此一字,恐高車駟馬,詡詡以名醫(yī)自負(fù)者,亦一字不識(shí)也??吐?dòng)柩裕?/div>
亦大笑而去。
臟腑:
十二官
《靈蘭秘典論》云∶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節(jié)出焉。肝者,將軍之官,謀慮
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大腸
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腎者,作強(qiáng)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
矣。按∶此以脾胃合為一官,恐錯(cuò)簡耳。《刺法補(bǔ)遺篇》云∶脾者,諫議之官,知周出焉;胃者,倉廩之
官,五味出焉。采此補(bǔ)入,方足十二官之?dāng)?shù)。
心說
心,火臟,身之主,神明之舍也。小篆嘗言,心字篆文只是一倒火字耳。蓋心,火也;不欲炎上,故顛倒
之,以見調(diào)燮之妙也。祝無功曰∶庖氏一畫,直豎之則為 ,左右倚之則為為HT ,縮之則為 ,曲之則 ,
圓而神,一 HT 方以直,世間字變化浩繁,未有能外一 HT 架構(gòu)之者。獨(dú)心字欲動(dòng)欲流,圓妙不居,出之
乎一HT之外,更索一字與作對(duì)不得。正以心者,新也。神明之官,變化而日新也。心主血脈,血脈日新,
新新不停,則為平人,否則病矣。(其合脈也,其榮色也,開竅于舌)
肝說
肝,木臟,魂所藏也。肝者,干也,以其體狀有枝干也。又位于東方,而主生氣。時(shí)醫(yī)昧其理,反云肝無
補(bǔ)法,宜涼、宜伐,只泥木克土之一說,而不知后天八卦配河圖之象。三八為木,居?xùn)|,即后天震巽之位
,巽上坤下則為觀,《易》曰∶觀,天之神道,而四時(shí)不忒。上坤下震則為復(fù),《易》曰∶復(fù),其見天地
之心乎,為義大矣哉!(其合筋也,其榮爪也,開竅于目)
脾說
脾為土臟,藏意與智,居心肺之下,故從卑。又脾者,裨也,裨助胃氣以化谷也。經(jīng)云“納谷者昌”,其
在此乎。(其合肉也,其榮唇也,開竅于口)
肺說
肺,金臟,魄所藏也。肺者,沛也,中有二十四孔,分布清濁之氣,以行于諸臟,使沛然莫御也?!秲?nèi)經(jīng)
》曰∶肺惡寒。又曰∶形寒飲冷則傷肺。勿只守火克金之一說也。(其合皮也,其榮毛也,開竅于鼻)
腎說
腎,水臟,藏精與志,華元化謂為性命之根也。又腎者,任也,主骨,而任周身之事,故強(qiáng)弱系之。《甲
乙經(jīng)》曰∶腎者,引也,能引氣通于骨髓?!敦囱浴吩弧媚I者,神也,妙萬物而言也。(其合骨也,其榮
發(fā)也,開竅于二陰)
胃說
胃,屬土,脾之腑也,為倉廩之官,五谷之府,故從田。田乃五谷所出,以為五谷之市也。又胃者、衛(wèi)也
,水谷入胃,游溢精氣,上出于肺,暢達(dá)四肢,布護(hù)周身,足以衛(wèi)外而為固也。
膽說
字從詹,不從旦。膽音檀,乃口脂澤也,與膽不同。今從膽者,乃傳襲之訛也。膽,屬木,肝之腑也。為
中正之官,中清之府,十一經(jīng)皆取決于膽。人之勇怯邪正,于此詹之,故字從詹。又,膽者,擔(dān)也,有膽
量方足以擔(dān)天下之事。肝主仁,仁者不忍,故以膽斷;膽附于肝之短葉間,仁者必有勇也。
大腸小腸說
大腸,傳道之官,變化出焉,屬金,為肺之腑。小腸,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屬火,為心之腑。人納水谷
,脾氣化而上升,腸則化而下降。蓋以腸者,暢也,所以暢達(dá)胃中之氣也,腸通暢則為平人,否則病矣。
三焦說
三焦者,上、中、下三焦之氣也。焦者,熱也,滿腔中熱氣布護(hù),能通調(diào)水道也。為心包絡(luò)之腑,屬火。
上焦不治,則水泛高源。中焦不治,則水留中脘。下焦不治,則水亂二便。三焦氣治,則脈絡(luò)通而水道利
,故曰決瀆之官。
手心主說(即心包絡(luò))
心乃五臟六腑之主,其包絡(luò)為君主之外衛(wèi),相火代君主而行事也,所以亦有主名。何以系之以手?蓋以手
厥陰之脈,出屬心包;手三陽之脈,散絡(luò)心包;是手與心主合,故心包絡(luò)稱手心主。五臟加此一臟,實(shí)六
臟也。
膀胱說
膀胱,屬水,為腎之腑。經(jīng)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言其能得氣化,而津液外
出,滋潤于皮毛也。若水道之專司,則在三焦之腑。故經(jīng)云∶三焦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言其熱氣布護(hù),
使水道下出而為溺也?!秲?nèi)經(jīng)》兩出字∶一為外出,一為下出,千古罕明其旨,茲特辨之。又膀者,旁也
;胱者,光也。言氣海之元?dú)庾悖瑒t津液旁達(dá)不窮,而肌腠皮毛皆因以光滑也。
命門說
越人指右腎為命門,諸家非之。余考《內(nèi)經(jīng)》太陽根于至陰,結(jié)于命門。命門者,目也?!鹅`樞·結(jié)根篇
》《衛(wèi)氣篇》《素問·陰陽離合論》,三說俱同。后讀《黃庭經(jīng)》云∶上有黃庭,下有關(guān)元;后有幽門,
前有命門。方悟其處。凡人受生之初,先天精氣聚于臍下,當(dāng)關(guān)元、氣海之間。其在女者,可以手捫而得
,俗名產(chǎn)門。其在男者,于泄精之時(shí),自有關(guān)闌知覺。此北門鎖鑰之司,人之至命處也。又考越人七沖門
之說謂∶飛門,唇也;戶門,齒也;吸門,會(huì)厭也;賁門,胃之上口也;幽門,大腸下口也;闌門,小腸
下口也;魄門,肛門也,便溺由氣化而出。又增溺竅為氣門。凡稱之曰門,皆指出入之處而言也。況身形
未生之初,父母交會(huì)之際,男之施由此門而出,女之受由此門而入。及胎元既足,復(fù)由此門而生。故于八
門之外,重之曰命門也。若夫督脈十四椎中,有命門之穴,是指外 而言,如五臟六腑 一理。非謂命門即
在此也。
經(jīng)絡(luò)
經(jīng)絡(luò)歌訣
江 庵《本草備要》后附此,宜熟讀之,無庸再著。
四診:
望色
春夏秋冬長夏時(shí),青黃赤白黑隨宜。
左肝右肺形呈頰,心額腎頤鼻主脾。
察位須知生者吉,審時(shí)若遇克堪悲。
更于黯澤分新舊,隱隱微黃是愈期。
又有辨舌之法。舌上無苔為在表,鮮紅為火,淡白為寒(主無苔言,非謂苔之淡白也。)
若有白苔為半表半里,黃苔為在里,黑苔病入少陰,多死。苔潤有液為寒,苔燥無液為火,舌上無苔如去
油腰子為亡液,不治。
聞聲
肝怒聲呼心喜笑,脾為思念發(fā)為歌,
肺金憂慮形為哭,腎主呻吟恐亦多。
又法,氣衰言微者為虛,氣盛言厲者為實(shí),語言首尾不相顧者神昏,狂言怒罵者實(shí)熱,痰聲漉漉者死,久
病聞呃為胃絕。大抵語言聲音以不異于平時(shí)者吉,反者為兇。
問癥
(出《景岳全書》。張心在增潤之)
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頭身四問便,
五問飲食六問胸,七聾八渴俱當(dāng)辨,
九問舊病十問因,再兼服藥參機(jī)變,
婦人尤必問經(jīng)期,遲速閉崩皆可見,
再添短語告兒科,天花麻疹虔占驗(yàn)。
切脈
微茫指下最難知,條緒尋來悟治絲(舊訣以浮、芤、滑、實(shí)、弦、緊、洪為七表,以沉、微、遲、緩、濡
、伏、弱、澀為八里,以長、短、虛、促、結(jié)、代、牢、動(dòng)、細(xì)為九道,李瀕湖、李士材加入數(shù)、革、散
三脈,共二十七字,實(shí)難摸索。必得其頭緒如治絲者,始有條不紊)。三部分持成定法(左寸外以候心,內(nèi)
以候膻中。右寸外以候肺,內(nèi)以候胸中。左關(guān)外以候肝,內(nèi)以候鬲。右關(guān)外以候胃,內(nèi)以候脾。兩尺外以
候腎,內(nèi)以候腹。腹者,大小二腸、膀胱俱在其中。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
下者,小腹、腰股、膝脛中事也。此照《內(nèi)經(jīng)》分發(fā)之法),八綱易見是良規(guī)(浮主表,沉主里,二脈于指
下輕重辨之,易見也。遲主寒,數(shù)主熱,二脈以息之至數(shù)分之,易見也。大主邪實(shí),細(xì)主正虛,二脈以形
之闊窄分之,易見也。長主素盛,短主素弱,二脈以部之長短分之,易見也。以此八脈為綱。其余諸脈,
辨其兼見可也,置而弗辨亦可也。起四句,總提切脈之大法也)。胃資水谷人根本(脈屬肺而肺受氣于胃)
,土具沖和脈委蛇(不堅(jiān)直而和緩也,脈得中土之生氣如此,此以察胃氣為第一要)。臟氣全憑生克驗(yàn)(審
臟氣之生克為第二要。如脾病畏弦,木克土也。肺病畏洪,火克金也。反是,則與臟氣無害)。天時(shí)且向
逆從窺(推天運(yùn)之順逆為第三要。如春氣屬木脈宜弦,夏氣屬火脈宜洪之類。反是,則與天氣不應(yīng))。陽為
浮數(shù)形偏亢(仲景以浮、大、動(dòng)、滑、數(shù)為陽,凡脈之有力者俱是,陰則沉遲勢更卑(仲景以沉、澀、弱、
弦、遲為陰,凡脈之無力者皆是。此又提出陰陽二字,以起下四句辨脈病之宜忌,為第四要)。外感陰來
非吉兆(外感之證,脈宜浮洪,而反細(xì)弱,則正不勝邪矣),內(nèi)虛陽現(xiàn)實(shí)堪悲(脫血之后,脈宜靜細(xì),而反
洪大,則氣亦外脫矣)。諸凡偏勝皆成病(偏陽而洪大,偏陰而細(xì)弱,皆病脈也),忽變非常即弗醫(yī)(舊訣有
雀啄、屋漏、魚翔、蝦游、彈石、解索、釜沸七怪之說,總因陰陽離決,忽現(xiàn)出反常之象)。只此數(shù)言占
必應(yīng),《脈經(jīng)》鋪敘總支離(病之名有萬,而脈象不過數(shù)十種,且一病而數(shù)十種之脈無不可見,何能診脈
而即知為何病耶?脈書欺人之語,最不可聽)。
運(yùn)氣
張飛疇運(yùn)氣不足憑說
諺云∶不讀五運(yùn)六氣,檢遍方書何濟(jì)。所以稍涉醫(yī)理者,動(dòng)以司運(yùn)為務(wù)。曷知《天元紀(jì)》等篇,本非《素
問》原文,王氏取《陰陽大論》補(bǔ)入經(jīng)中,后世以為古圣格言,孰敢非之,其實(shí)無關(guān)于醫(yī)道也。況論中明
言,時(shí)有常位,而氣無定然,猶諄諄詳論者,不過窮究其理而已。縱使勝復(fù)有常,而政分南北。四方有高
下之殊,四序有非時(shí)之化;百步之內(nèi),晴雨不同;千里之外,寒暄各異。豈可以一定之法,而測非常之變
耶?若熟之以資顧問則可,茍奉為治病之法,則執(zhí)一不通矣。
本站僅提供存儲(chǔ)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diǎn)擊舉報(bà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