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西姆——《野蜂飛舞》 《野蜂飛舞》——馬克西姆(Maksim)的成名作之一,但并不是馬克西姆所作,馬克西姆是顛覆古典與流行的超級音樂巨星,所以馬克西姆的版本是在原來的古典版本上重新演繹的。這首風格詼諧的管弦樂小曲,已脫離原歌劇,成為音樂會中經(jīng)常演奏的通俗名曲,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快鋼琴曲之一。 這首是來自古典,鋼琴王子,師奶殺手之稱的馬克西姆所演奏的野蜂飛舞。
野蜂飛舞以馬克西姆演奏的版本最為出名.這也是他的經(jīng)典曲目之一。馬克西姆的音樂是最具現(xiàn)代感的跨類音樂,不再將音樂傳統(tǒng)嚴格地定律在某一范圍內。他演奏的是古典音樂的曲目,但表現(xiàn)的不是古典音樂,演奏方式和內在感覺都是一種現(xiàn)代音樂的氣質風范。其中尤以根據(jù)里姆斯基·克薩克夫改編的《野蜂飛舞》最為旋律化,在聽到這樣的音樂響起時,會感受到他指尖跑動的速率和身心所迸發(fā)出的激情,似乎全身的每一個脈搏都有種律動感。馬克西姆與時代步伐結合得相當緊密,他的彈奏風格別具一格,與以往我們對鋼琴演奏的理解完全不同,從他演奏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四射的激情、澎湃的熱力和那種無處不在的節(jié)奏感,難怪被稱作為“鋼琴界的瑞奇·馬丁”。
馬克西姆的野蜂飛舞的有名并非因為他彈奏得有多快,而是他很好的把這首古典樂曲和現(xiàn)代電子音樂有機地結合在了一起。
【野蜂飛舞】
這首管弦樂曲《野蜂飛舞》(原名《Полет шмеля》,又名《大黃蜂的飛行》)是俄羅斯作曲家尼古拉·里姆斯基-科薩科夫(Nikolai Andreivitch Rimsky-Korsakov,1844-1908)的名曲之一。
尼古拉于1899年到1900年間,基于亞歷山大·謝爾蓋耶維奇·普希金的詩作改編為同名歌劇《撒旦王的故事》。其中第3幕第1場為描述王子變化為大黃蜂攻擊2個反派角色的情形,此時的配樂即為此曲。由于此曲的旋律極快,后人常選用此曲作為展示鋼琴、小提琴等樂器的演奏技巧。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常用于小提琴或其他器樂獨奏的小曲,原是里姆斯基-柯薩科夫所作歌劇 《薩旦王的故事》 第二幕第一場中,由管弦樂演奏的插曲。 今日,這首管弦樂小曲,已脫離原歌劇。 四幕歌劇《薩旦王的故事》完成于1900年,是根據(jù)俄國文豪普希金的小說改編而成的。歌劇敘述薩旦王喜獲獨生子后,因受奸人的惡意中傷,將愛兒和王后,裝在罐里流放汪洋中。后來母子安然漂流到一個孤島上,王子終于平安長大。某日,王子救了一只被大黃蜂蜇傷的天鵝,不料天鵝卻變成了一位美麗可愛的公主。這時明白了王后的無辜的父王,也帶了侍從,乘船來到這孤島,找到久別無恙的王子。全劇最后在大團圓與歡樂中結束。
【故事】
從前,在民間有三姐妹,大姐和二姐都好吃懶做,愛虛榮,還幻想有一天能當上皇后。她們什么重活都不干,全部推給三妹米利特利莎來做。撒旦王娶了米利特利莎后,讓她的兩個姐姐一個在皇宮做織布工,一個當廚娘。兩個姐姐嫉妒妹妹,決心害死妹妹。
不久,米利特利莎有了身孕,而撒旦王因為出征,沒能見到小王子出生。兩個姐姐給撒旦王寫信,誣告皇后生下的是一只怪獸。撒旦王聽信讒言,以為是妖魔脫胎,緊急派使者回宮,降旨將皇后母子裝進木桶投入大海。這個木桶被投進大海之后,沒有沉下去,卻漂到一個叫布陽島的孤島上。王后母子死里逃生,在這個孤島上相依為命,生活了十幾年,母親給孩子起名叫格維冬。
王子長成為一個漂亮、勇敢的青年。有一天,空中有一個兀鷹正襲擊一只天鵝,王子發(fā)現(xiàn)后立即營救。他有弓射中了兀鷹,這時天鵝竟變成了一個美麗的公主,并向救他的青年表示要報恩。原來,她是中了魔法才變成天鵝的。王子表示希望能見到父王,公主前來相助。根據(jù)她的建議,王子化作一只野蜂,隨一艘開往特摩塔拉康尼的輪船飛去了。
撒旦王認識到錯誤后,派人到各海島尋找無辜的王后和王子,但是織布工和廚娘千方百計阻止薩旦王派人尋找。于是,化作野蜂的的格維冬痛蜇她們?!兑胺滹w舞》這支曲子是野蜂襲擊織布工和廚娘時的戲劇音樂,它是a小調,活潑的快板,樂曲從快速下行的半音階開始,然后是上下翻滾的音流,生動地描繪了野蜂振翅疾飛,襲擊那兩個壞人的情景。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