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古代書法大家王羲之與蘇軾的行書筆力功底!
文/金明樂
從古代書法名家的作品看;晉王羲之首推為''書圣'';一篇[蘭亭序]讓后人書法名家推崇備至,北宋文學(xué)家思想家蘇軾其實是繼王羲之后的書法大家;由于王羲之在前;蘇軾又是崇拜王羲之書法筆力的;所以,蘇軾在書法上的造詣是排在后位的,但在古代中國書法名家中;蘇軾的行書應(yīng)該排在第二位與第三位的;古今書法評論家也是如此認(rèn)定。
蘇軾的書法作品初眼看是秀麗俊美;若細(xì)細(xì)欣賞;則整幅跌宕自然;似有浩然之氣撲面而來;再細(xì)細(xì)欣賞每一個字都可獨立成鶴立之勢;尤其是在整體布局上;幾乎達(dá)到完美境界,在整體書法畫面布局氣勢上;絕不比王羲之遜色。
從筆法功力上看;王羲之的功力是渾厚俊美;而蘇軾的功力是飄逸秀麗;從審美的藝術(shù)角度看;蘇軾的作品更具欣賞性。有人與我探討過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與蘇軾的天下第三行書[黃州寒食帖]的比較;就從筆力功底講;王羲之是要超越蘇軾的;若從整體布局講是平分秋色;從整體欣賞美感講也不分伯仲;需要指出的是;王羲之是即興而作一氣呵成獨一無二的書法作品,而蘇軾是經(jīng)過深思熟慮后有意為之書寫的得意之作,這也是蘇軾為什么崇拜王羲之的原因。
蘇軾(1037年-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學(xué)家、書畫家。詩詞開豪放一派,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少負(fù)才名,博通經(jīng)史。宋嘉佑二年(1057年)進(jìn)士,曾官禮部尚書,翰林學(xué)士等職。他一生坎坷,多次被貶官放逐。他在宋神宗時曾受重用,然因新舊黨爭,屢遭貶抑,出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方官;又因作詩“訕謗朝政”,被人構(gòu)陷入獄。出獄后貶黃州。此后幾經(jīng)起落,再貶惠州、瓊州,一直遠(yuǎn)放到儋州(今海南儋縣),從此隨緣自適,過著讀書作畫的晚年生活。直到元符三年(1100年)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歸。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七月死于常州。蘇軾為人正直、性曠達(dá),才華橫溢,詩詞文賦而外,對書畫也很擅長,同蔡襄、黃庭堅、米芾并稱“宋四家”。他講自己書法創(chuàng)作過程時說:“作字之法,識淺見狹學(xué)不足,三者終不能盡妙,我則心目手俱得之矣?!彼终f:“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彼卦趯憽耙狻保那橛凇靶攀帧彼鶗c畫。蘇軾的字看似平實、樸素,但有一股汪洋浩蕩的氣息,就像他淵厚的學(xué)問一樣,神龍變化不可測。他長于行書、楷書,筆法肉豐骨勁, 跌宕自然, 給人以“大海風(fēng)濤之氣”、“古槎怪石之形”的藝術(shù)美感。 蘇軾的書法,后人贊譽(yù)頗高。黃庭堅他在《山谷集》里說:“其書姿媚……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勁……至于筆圓而韻勝,挾以文章妙天下,忠義貫日月之氣,本朝善書,自當(dāng)推(蘇)為第一”。明董其昌盛贊他“全用正鋒,是坡公之蘭亭也”。傳世書跡有《前赤壁賦》、《黃州寒食詩帖》、《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等。蘇軾作品 洞庭中山二賦
《黃州寒食帖》系三大行書書法帖之一,北宋文學(xué)家、書畫家蘇軾手跡。紙本,25 行,共129字,是蘇軾行書的代表作。原屬圓明園收藏,現(xiàn)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這是一首遣興的詩作,是蘇軾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jié)所發(fā)的人生之嘆。詩寫得蒼涼多情,表達(dá)了蘇軾此時惆悵孤獨的心情。此詩的書法也正是在這種心情和境況下,有感而出的。通篇書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氣勢奔放,而無荒率之筆?!饵S州寒食詩帖》在書法史上影響很大,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也是蘇軾書法作品中的上乘。正如黃庭堅在此詩后所跋:“此書兼顏魯公,楊少師,李西臺筆意,試使東坡復(fù)為之,未必及此?!?/font>
歷代鑒賞家均對《寒食帖》推崇備至,稱道這是一篇曠世神品。南宋初年,張浩的侄孫張演在詩稿后另紙題跋中說:“老仙(指蘇軾)文筆高妙,燦若霄漢、云霞之麗,山各(指黃庭堅)又發(fā)揚(yáng)蹈歷之,可謂絕代之珍矣”。自此,《黃州寒食二首》詩稿被稱之為“帖”。明代大書畫家董其昌則在帖后題曰:“余生平見東坡先生真跡不下三十余卷,必以此為甲觀”。清代將《寒食帖》收回內(nèi)府,并列入《三希堂帖》。乾隆十三年(1748年)四月初八日,乾隆帝親自題跋于帖后“東坡書豪宕秀逸,為顏、楊后一人。此卷乃謫黃州日所書,后有山谷跋,傾倒至極,所謂無意于佳乃佳……”為彰往事,又特書“雪堂余韻”四字于卷首。
因為有諸家的稱賞贊譽(yù),世人遂將《寒食帖》與東晉王羲之《蘭亭序》、唐代顏真卿《祭侄稿》合稱為“天下三大行書”,或單稱《寒食帖》為“天下第三行書?!边€有人將“天下三大行書”作對比說:《蘭亭序》是雅士超人的風(fēng)格,《祭侄帖》是至哲賢達(dá)的風(fēng)格,《寒食帖》是學(xué)士才子的風(fēng)格。它們先后媲美,各領(lǐng)風(fēng)騷,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書法史上行書的三塊里程碑。
【釋文】洞庭春色賦:吾聞橘中之樂,不減商山。豈霜馀之不食,而四老人者游戲于其間。悟此世之泡幻,藏千里于一班,舉棗 葉之有馀,納芥子其何艱,宜賢王之達(dá)觀,寄逸想于人寰。嫋嫋兮春風(fēng),泛天宇兮清閑。吹洞庭之白浪,漲北渚之蒼灣。攜佳人而往游,勤霧鬢與風(fēng)鬟,命黃頭之千奴,卷震澤而與俱還,糅以二米之禾,藉以三脊之菅。忽云蒸而冰解,旋珠零 而涕潸。翠勺銀罌,紫絡(luò)青倫,隨屬車之鴟夷,款木門之銅镮。分帝觴之馀瀝,幸公子之破慳。我洗盞而起嘗,散腰足之 痹頑。盡三江于一吸,吞魚龍之神奸,醉夢紛紜,始如髦蠻,鼓包山之桂揖,扣林屋之瓊關(guān)。臥松風(fēng)之瑟縮,揭春溜之淙潺,追范蠡于渺茫,吊夫差之惸鰥,屬此觴于西子,洗亡國之愁顏。驚羅襪之塵飛,失舞袖之弓彎。覺而賦之,以授公子 曰:烏乎噫嘻:吾言夸矣:公子其為我刪之。
中山松醪賦:始予宵濟(jì)于衡漳,軍涉而夜號。燧松明以記淺,散星宿于亭皋。郁風(fēng)中之香霧,若訴予以不遭。豈千歲之妙質(zhì),而死斤斧于鴻毛。效區(qū)區(qū)之寸明,曾何異于束蒿?爛文章之糾纏,驚節(jié)解而流膏,嘻構(gòu)廈其已遠(yuǎn),尚藥石之可曹。收薄用于桑榆,制中山之松醪。救爾灰燼之中,免爾螢爝之勞。取通明于盤錯,出肪澤于烹熬。與黍麥而皆熟,沸春聲之嘈嘈。味甘馀之小苦,嘆幽姿之獨高。知甘酸之易壞,笑涼州之蒲萄。似玉池之生肥,非內(nèi)府之蒸羔。酌以癭藤之紋樽,薦以古蟹之霜螯。曾日飲之幾何?覺天刑之可逃。投拄杖而起行,罷兒童之抑搔。望西山之咫尺,欲褰裳以游邀??绯逯悸梗訏毂谥w猱。遂從此而入海,渺翻天之云濤。使夫嵇阮之倫,與八仙之群豪。或騎麟而翳鳳,爭榼挈而瓢操。顛倒白綸布,淋漓宮錦袍。追東坡而不及,歸鋪啜其醨糟。漱松風(fēng)于齒牙,猶足以賦遠(yuǎn)游而續(xù)離騷也。始安定郡王以黃柑釀酒,名之曰“洞庭春色”。其猶子德麟得之以餉予,戲為作賦。后予為中山守,以松節(jié)釀酒,復(fù)以賦之。以其事同而文類,故錄為一卷。紹圣元年閏四月廿一日,將適嶺表,遇大雨,留襄邑書此。東坡居士記。
《洞庭春色賦》與《中山松醪賦》,均為蘇軾撰并書,此兩賦并后記,為白麻紙七紙接裝,紙精墨佳,氣色如新,縱28.3厘米,橫306.3厘米,前者行書三十二行,二百八十七字;后者行書三十五行,三百十二字;又有自題十行,八十五字,前后總計六百八十四字,為所見其傳世墨跡中字?jǐn)?shù)最多者。前者作於公元1091年冬,后者作于公元1093年,為蘇軾晚年所作,蘇軾貶往嶺南,在途中遇大雨留阻襄邑(今河南睢縣)書此二賦述懷。自題云:“紹圣元年(1094)閏四月廿一日將適嶺表,遇大雨,留襄邑,書此?!睍r年已五十九歲。
此二賦筆意雄勁,姿態(tài)閑雅,瀟灑飄逸,而結(jié)字極緊,集中反映了蘇軾書法“結(jié)體短肥”的特點。明張孝思云:“此二賦經(jīng)營下筆,結(jié)構(gòu)嚴(yán)整,郁屈瑰麗之氣,回翔頓挫之姿,真如獅蹲虎踞?!蓖跏镭懺疲骸按瞬晃┮怨叛艅伲易藨B(tài)百出,而結(jié)構(gòu)謹(jǐn)密,無一筆失操縱,當(dāng)是眉山最上乘。觀者毋以墨豬跡之可也。”乾隆曾評:“精氣盤郁豪楮間,首尾麗富,信東坡書中所不多覯?!?/strong>
此兩帖清初為安岐所藏,乾隆時入清內(nèi)府,刻入《三希堂法帖》。溥儀遜位,被輾轉(zhuǎn)藏入長春偽帝宮,1945年散失民間。1982年12月上旬發(fā)現(xiàn)并入藏吉林省博物館。此卷前隔水、引首在散失時被人撕掉,造成殘損?,F(xiàn)藏吉林省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