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書友會 今天
I導讀:咳、喘、哮、痰飲,是常見的肺臟病癥。40年前程老的這篇文章,將此四癥的理法方藥講解的相當透徹,讀后讓人拍案驚奇。(編輯/閆奇峰)
體弱漫談咳、喘、哮、痰飲的癥治
講述/程門雪;整理/何時希,程煥章,莫雪琴
一、咳
過去中醫(yī)沒有“慢性氣管炎”的名稱。老年的咳嗽氣喘,多從“痰飲”中的“支飲”論治。講到辨證,離不開寒熱虛實,臨床表現(xiàn)往往是虛實、寒熱錯綜夾雜,很難截然劃分。但老年人屬虛寒的較多,實熱則屬兼因或標癥,因此老年慢性氣管炎的治療,偏重在虛寒方面。
老年咳喘,體質(zhì)總是虛的,虛就容易受邪,所以最易感冒,由于感冒而引發(fā),這種病的內(nèi)因是虛,外因是邪。《內(nèi)經(jīng)》說:“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同時又說:“虛而受邪,其病則實”。因此,虛和實不能片面、孤立地來看。大概暴發(fā)時先治邪、實,久發(fā)的要治其體虛;初發(fā)時屬寒的多,應當用溫開法(有熱的可兼用清涼);久發(fā)的常屬寒郁化熱,治法上應當溫清并用。
這種病大多發(fā)于秋冬季節(jié),遇寒就增重,所以用溫開的治法是主要的。至于在春夏季節(jié)也發(fā)病,那就以寒郁化熱為多,可在溫化中兼用清涼的治法。
例如古方“小青龍湯”是溫宣的方子,“小青龍加石膏湯”就是溫宣兼清的方子。這兩張方子,如果用的恰當,都有一定療效。又如“厚樸麻黃湯”的治療咳逆上氣、脈?。ā吧蠚狻笔谴囊馑迹懊}浮”表明外邪未退),方中用麻黃、細辛解表定喘;厚樸、杏仁降氣平喘;干姜、五味子止咳,這兩味藥都是主治咳逆上氣的,五味子益氣溫斂,干姜溫開,兩者同用有很好的效果;半夏化痰;石膏清熱;小麥和中。這一方之中就包括了解表、平喘、止咳、化痰和清熱等幾種方法。再如“澤漆湯”的治療咳逆、上氣、脈沉,那是表邪漸解,要兼顧正虛,所以用紫菀、白前止咳平喘;半夏、澤漆泄化痰水;桂枝、生姜溫開;黃芩清熱;人參、甘草扶正補虛。一方之中也包括了扶正、祛邪、化痰、溫、清等法。“厚樸麻黃湯”與“澤漆湯”用脈浮、脈沉來區(qū)別有邪、無邪,雖不一定可靠,但對辨證是有啟發(fā)的。
以上是病情復雜,綜合治療的方例。至于單純偏溫的,以“射干麻黃湯”為最好(麻黃、射干、紫菀、款冬花、細辛、五味子、半夏、干姜、大棗)。
上述各方都是在發(fā)病階段使用的。個人的體會是:治療上很少有一定不變的類型,只有初、中、末期的分別。大體上初期是重在祛邪,中期要邪正并顧,末期著重于扶正。在臨床上,純寒宜溫的有,溫而兼清的也有,純熱宜清的就很少(這是個人局限的體會)。至于純宜清潤的,則是肺燥肺痿,咳逆上氣,少痰無痰,或者吐的是涎沫,那是屬于“麥門冬湯”、“清燥救肺湯”一類的證治,這是否也算“慢性氣管炎”的范疇,可以研究。
關于治療咳喘的驗方,臨床上用得很多。自己沒有用過的不說,已經(jīng)用過的如“定喘湯”(有麻黃、款冬花、桑皮、黃芩、蘇子、杏仁、甘草、銀杏肉、半夏等),對寒郁化熱的很有效果,這是《證治準繩》的方子?!?/span>黛蛤散”用麻油調(diào)服,治療咳嗽、面浮,是宋代草醫(yī)的單方,我曾用來治療咳喘痰內(nèi)帶血,合“瀉白散”煎服,也屢屢有效。體虛,喘得厲害,但咳嗽輕微,汗多的,用“生脈散”煎湯,化服《局方》牛黃丸一粒。陽虛咳喘、痰鳴的病人,借用“陽和湯”的方意,用熟地、麻黃、鹿角霜、甘草、白芥子再加紫菀、款冬花、白前、蘇子、杏仁等,也有效果。但沒有大量的病例,不能說明問題,僅供參考。
對于炎癥的證治,我從前望文生義,以為消炎就等于清熱。有人認為祛寒也是消炎,發(fā)汗也是消炎,我覺得也有一定道理。這里只談夾熱和化熱的治法。從前用這一類藥物,不論石膏或黃芩,都是和麻黃、細辛等辛溫開泄藥同用的。唐代許敬宗認為:用藥只宜單味,“力專氣猛”,效果好,多味同用,就有牽掣。宋代寇宗奭卻認為:病久夾雜,必須復方。我認為應從兩點論來分析問題,兩種說法,各有所宜,不可一概而論。
至于宣肺、肅肺、清肺、潤肺的藥物,宣肺如麻黃、牛蒡等;肅肺如桑皮、枇杷葉、杏仁、蘇子等;清肺分兩種:一是清養(yǎng)肺陰,如沙參、麥冬、花粉、玉竹等;一是清瀉肺熱,如桑皮、地骨皮、黃芩、馬兜鈴等。潤肺也分溫清兩法:清潤法即在上述清養(yǎng)肺陰藥中再加阿膠、百合等;溫潤法如《時病論》用紫菀、百部、款冬、松子仁、杏仁、陳皮、冰糖(名“溫潤辛金法”)?!?/span>甘草干姜湯”、“麥門冬湯”也屬溫潤之列。以上諸法大都是復用的,例如宣、肅同用,清、潤同用,清宣、潤肅也可同用。
肺燥宜潤,關于燥氣的性質(zhì),費伯雄說得很好:“燥者干也,對濕言之。立秋以后,濕氣去而燥氣來,初秋尚熱,則燥而熱;深秋既涼,則燥而涼。”所以臨床上治燥咳,有溫潤、涼潤二法:寒燥在表用“杏蘇散”(蘇葉、杏仁、前胡、茯苓、半夏、陳皮、甘草、桔梗、枳殼、姜、棗),《溫病條辨》:“燥傷本臟——肺,頭微痛,惡寒,咳嗽稀痰,鼻塞,嗌塞,脈弦,無汗,杏蘇散主之?!痹餆醾斡谩?/span>清燥救肺湯”(桑葉、石膏、人參、甘草、麻仁、阿膠、麥冬、杏仁、枇杷葉。人參可用太子參或沙參代),《醫(yī)門法律》:“氣促干咳,無痰或少痰,咽喉口鼻干燥,舌干苔少,或痰中帶血,用清燥救肺湯”即是。
咳嗽有甚于晨,或甚于晚,如何解釋?一般來說,晨起咳嗽,痰先稠后薄的,屬肺脾濕痰;甚于晚或在午夜后更甚的屬腎虛。但這不是主要的,仍當看具體情況來決定。
關于老年慢性氣管炎“咳、痰、喘、炎”四大癥的治療,個人的點滴體會:一般性治療應以化痰為主,化痰方中以“二陳湯”為主。痰多的用“六安煎”即杏仁、白芥子加“二陳湯”;夾熱的加黃芩、黛蛤散、貝母、海浮石;消痰用白芥子、萊菔子、“雪羹湯”(海蜇頭、荸薺);滌痰用“皂莢丸”、“葶藶大棗瀉肺湯”等;豁痰用枳實、郁金、遠志;滑痰用竹茹、竹瀝。滌痰法在運用時應注意體質(zhì),如果體虛久病須慎用,或以不用為好。以上所舉的藥物都是用于咳嗽痰多的,至于“礞石滾痰丸”、“指迷茯苓丸”、“導痰湯”等,一般習慣不作為止咳化痰之用,不列在內(nèi)。
在支氣管炎初起的治法中,大都須包括治感冒在內(nèi),因其痰多、咳嗽、氣喘往往是感冒引起的,一般用辛溫解表或兼用清熱的藥物。至于預防感冒的方藥,著重在補助正氣,正氣勝自能衛(wèi)外,外邪就不易侵犯。容易感冒的人用“玉屏風散”是好的,但也不能常服或長服(以防閉邪,或邪重則非防風所能祛),用藥方法還應根據(jù)體質(zhì)需要,分別處理。另外,平時加強鍛煉也很重要。
總之,治療咳喘,中醫(yī)有幾句名言:即“治咳嗽不離乎肺,不限于肺”,“治實必顧虛,治虛必顧實”;“實喘治肺,虛喘治腎”,我認為很有道理。咳喘雖是二癥,但咳久可以致喘,喘亦可由咳引起,所以二癥常難以截然劃分。
二、喘
中醫(yī)對各種疾病的辨證,都有一個綱領。譬如喘,我欣賞葉天士論喘:“在肺為實,在腎為虛”二語。徐靈胎批語:“二語道盡治喘之法”,也是同意葉氏提綱挈領的看法。葉氏此二語,應當與張景岳所言合看,張氏說:“實喘者有邪,邪氣實也;虛喘者無邪,元氣虛也?!痹诜螢閷?,實者邪實,在腎為虛,虛者元虛。外感痰濁逗留肺經(jīng)者,固然屬實,即所謂虛喘之本在于肺腎,虛中仍有實在。因為咳喘之癥,單純屬于肺虛,如《證治準繩》所說:“肺虛則少氣而喘”者較少,肺虛而夾痰熱逗留肺絡者則至多。盡管肺腎兩虧,氣陰并傷,而見舌質(zhì)光紅,只要咯痰不爽,痰粘膩厚,補中仍當佐以肅化痰熱之品。王孟英說得好:“感后余熱,阻氣機之肅化,搏津液以為痰,此關不通,一切滋補無從著手”。所用方法大都采取“千金葦莖”(一般不用桃仁)、“雪羹”、竹瀝等等,參入熟地、沙參、冬蟲夏草、肉蓯蓉、女貞子、旱蓮草、紫石英等藥中用之,以為清上實下、下虛上實之治,亦即葉氏所謂“在肺為實,在腎為虛”,虛實同病者之治法。
必須指出,痰熱阻塞肺絡者,不一定表現(xiàn)在苔,而應當注意在脈,右寸滑大,則為的據(jù)。本來肝司左升,肺主右降,升降失度,治節(jié)不行,所以為咳為喘。但治節(jié)何以不行?肅化何以受阻?主要是熱搏津液為痰,痰阻肅化之故。王氏此點,說得甚透,適用得甚廣,取效殊佳,是值得取法的。王氏又有“治外感須于實處求虛,治內(nèi)傷須于虛中求實”二語,亦是治療關鍵語。雖系泛指一切外感內(nèi)傷,但虛中求實四字,引用到治喘,還是非常適合。上面所說是指痰熱之癥而舌光凈的,如果舌剝而苔膩布,則是脾有濕痰,如用前法,就必須復入“金水六君”方法了。熟地用湯泡或后下,取“濁藥清投”之意,王旭高醫(yī)案中每每用之,他聯(lián)系咳嗽、氣喘、痰飲、虛勞三四門方法合而為一,這就在臨床隨機變化了。
大概內(nèi)傷久病,苔脈相參,脈為重要。我從前曾經(jīng)治一氣喘病人,但坐不得臥已十余天。舌苔厚膩滿布,脈則右尺動滑如駛。所服的藥:“小青龍”、“三子養(yǎng)親”、“平胃散”、“二陳湯”,化痰之法無不遍投,病家已備后事。我根據(jù)病者脈象,而且看到化痰藥已用過不效,處方用大劑“復脈法”治下,參入肅化治上,初亦缺少把握,不料一劑能臥,明日膩苔盡退,轉為花剝,舌露光絳,始悟其人本質(zhì)原屬陰虛火旺,膩苔乃十余日張口呼吸,濁氣上逆之故,這是變法中之變法,是很難遇到的。又按所謂肺實當右寸滑大,還要按其兩尺,兩尺虛弱才是上實下虛之據(jù)。如果兩尺不虛,右寸獨大,那又可能是實證了。
如《古今醫(yī)案按》記李士材治史明粦經(jīng)年咳嗽,歷久無效,自謂必成虛勞。李曰:“不然,脈不數(shù)不虛,惟右寸浮大而滑,是風痰未解,必多服酸收,故久而彌盛”,用麻黃、前胡、蘇子、杏仁、橘紅、半夏、桔梗、甘草,五劑止,十劑痊愈。尤在涇亦謂久嗽脈不數(shù),口不渴,未必即成虛損,多屬痰飲為患。又《醫(yī)述》載程星垣案:一商心胸脹悶,大汗氣喘,不能坐臥,晝夜惟行步,不能暫停,診脈浮而微,右寸似無,方用人參15克,生姜十片,水煎,頻頻緩服,喘急少安,能就枕,再服遂愈。人參補肺定喘,肺實則氣收而汗自止矣;肺屬金喜辛,姜佐人參引經(jīng),補肺而開肺部之悶脹?!坝掖缛鐭o”,方用人參,比之李案右寸浮大而滑,虛實判然,脈之重要,于此可見。外感重苔,雜病重脈,不可不研究。至于脈的分部和配合臟腑問題,我認為任何病都以分部來辨是拘泥,但各種病中如見到某部獨異,往往為所配臟腑有病,則確應重視,從而使我們在治療中注意某臟的虛實,也是有益的。
定喘要分虛、實,實喘用“蘇杏二陳湯”,重則用“三子(蘇子、白芥子、萊菔子)二陳湯”;虛喘用“歸地二陳湯”(舊名“金水六君煎”),根據(jù)我的臨床體會,治喘咳痰多,舌苔光而痰有咸味的,往往有效。如果胃口不好,大便帶溏的,用“參術二陳湯”(舊名“六君子湯”)。又虛喘還可隨癥加紫衣胡桃、五味子、坎炁(臍帶)、河車、蛤蚧、鐘乳石等。
三、哮
哮的特點之一是屢發(fā)而頑固。“喉中水雞聲”,形容哮象是最適當?shù)?。我的體會,《金匱》“射干麻黃湯”是哮癥祖方。“射干麻黃湯”與“小青龍湯”不同,二方均主麻黃,但前者摒棄辛溫解表的桂枝湯不用,而以苦寒清咽的射干與麻黃為配;又取款冬、紫菀的辛潤下氣以為佐,合辛開、苦泄、酸收為一方,主治顯然在肺,應為治哮的專方。
病而為哮,已較支飲進一步。哮癥必有頑痰膠固,發(fā)時非攻不可,至若不發(fā)之時,又非健脾補腎扶正調(diào)養(yǎng)不可。王旭高治小兒哮癥,用“六君”、“平胃”加川貝、榧子為末,塞入大棗內(nèi),葶藶同煎,意甚巧妙,可資取法。我曾借用外科“陽和湯”法(熟地30克,白芥子3克,炒研,鹿角膠9克,姜炭、麻黃各1.5克,肉桂、生甘草各3克,水酒各半煎,加五味子1.5克),治一兒童色?體弱,陽虛哮癥數(shù)年,亦獲良好效果,可見活法的運用?!稄埵厢t(yī)通》“冷哮丸”(麻黃、川烏、細辛、蜀椒、白礬、牙皂、半夏曲、陳膽星、杏仁、甘草、紫菀、款冬)與“三建膏”貼肺俞穴,及丁氏“哮吼紫金丹”(白砒、豆豉)也是很有效的。
用“定喘湯”治哮,對陰虛痰熱之癥,似未盡符合。杏軒《醫(yī)述》所載哮喘一方,可資參考。方用熟地15克,當歸3克,茯苓、半夏、橘紅、金沸草、麥冬各4.5克,甘草1.5克,淡豆豉3克,黑山梔3克,海浮石6克。立方本旨:“金水六君”為主,合滋陰養(yǎng)血以治痰,山梔、豆豉清火,金沸草咸能消痰,海浮石咸以降火,配合似乎很全面,如果合“黛蛤散”用,則更好。
四、痰飲
有人認為痰飲究竟是什么病,臨床上很少看到,這是各人看法不同。《金匱》四飲之外,譬如眩暈一癥,有肝陽,也有痰飲;心悸一癥,有血虛,也有痰飲;哮為伏飲,喘有痰飲,咳嗽更可能有痰飲??偟恼f來,人身氣血,貴乎流行,一有瘀凝,便成疾病。血不行則結瘀成積,氣不行則留飲凝痰。王清任活血化瘀方法,近來在治療上起了很大的作用。氣血是相對的,活血化瘀和化痰逐飲同樣處于重要的位置。我個人私見,《金匱》痰飲,著重在飲,后來發(fā)展,著重在痰。一切怪病多生于痰,所以痰飲隨時可見,認識痰飲,是辨證上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有人問:“臨床上遇陰虛痰飲,若宗飲為陰邪,以溫藥和之,常不能得手”。這是對的,要知飲為陰邪,非溫不化,雖是主法,但是相對的。痰飲夾熱,可進“小青龍加石膏”;痞堅伏陽,治以“木防己湯”,石膏、桂枝可以同用。治陰虛痰飲最好方法,應推張景岳“金水六君”。本是主治腎虛水泛的方,腎虛水泛四字有語病。陳修園《新方砭》、姚球《景岳全書發(fā)揮》都有意見。可是,以治陰虛而夾痰濕之咳嗽,則確乎可取。王旭高屢用之。張景岳變化古方,確有心得,即如此方脾腎同治,燥潤同調(diào),確比“六君子”起了進一步的作用。同樣,《景岳新方》“補陰益氣煎”系從東垣“補中益氣湯”化裁而來(人參、當歸、山藥、地黃、陳皮、甘草、升麻、柴胡),但改黃芪、白術為地黃、山藥,就變補中為益陰,這種變化古方的方法,使人得到不少啟發(fā)。看古人書須要一分為二來看,如果看了陳修園等一面之詞,以為《景岳新方》完全不足取,單單依賴幾張古方,那就沒有進步了。當然,張氏之濫用熟地,也未嘗不是可議的。
有人問:《金匱·痰飲篇》陽虛證有少腹拘急一癥,少腹拘急是什么癥狀”?我說:少腹拘急當與小便不利二癥相連,即俗話所謂小便解不出,小肚子繃緊之意,陽虛者二癥常常同見(見《金匱·虛勞篇》“腎氣丸”條中)。又《金匱·痰飲篇》的“腎氣丸”條,卻只有短氣一癥,但有“當從小便去之”一法,小便不去則少腹拘急,二條相互參證,可知少腹拘急與小便不利二癥,是“同因異癥”的辯證關系。這是一種讀書方法,短氣是陽虛癥象,但利小便法既可治,則知“當從小便去之”一法,是治因小便不利而潴積的水邪,水潴不去則少腹拘急,如果水從小便去,則少腹拘急可以自已了。這是虛中有實之證,實證急者可先治實,腎氣丸既補陰溫陽,又化水利水,虛實并顧,用此為最恰當。飲水不去,留漬于上,可致痰多氣短;腎氣不續(xù),中氣虛促,亦致氣促;水潴于下,則為小腹拘急,小便不利,諸癥均屬于陽虛,所以腎氣丸可以上下兼治之。
推薦閱讀
收藏
贊47在看43
精選留言
段平清18175931581
5
上方文章精辯程門雪講稿咳,喘,哮,痰,飲癥治,精細論述,很受啟發(fā)。本文應發(fā)人深思,歷代中醫(yī)名家,都有他們的傳承與深造,為我們現(xiàn)代追塑繼承創(chuàng)新祖國醫(yī)學的歷史動力。喘,哮,痰,飲是人體患疾后津液不規(guī)路飲痰互變產(chǎn)生而成,在辯證中我們繼以祖國醫(yī)學的四診,六淫,八綱去分辯風,寒,署,濕,燥,火。表,里,寒,熱,虛,實,陰,陽的病之初解表癥在先,及日久或年老體虛,撫正祛邪因人體虛實正確臨床辯證。分清風寒風熱虛寒虛熱虛實挾雜之癥侯,哮喘之病之初三子養(yǎng)親湯,小青龍湯,定喘湯,射干麻黃湯均為辯證施治之首方,凡體弱皆虛經(jīng)久不愈,金匱腎氣湯,濟生腎氣湯,生脈飲,右歸飲,六君子湯,人參養(yǎng)營湯等都是我們隨癥應變加減運用之常方,文中舉例之各方都是我們學習常用之指南。但對各種疾患辯證是不誤之關健,更不能閉門留寇,加重和延誤病機是我們中醫(yī)人時刻注意有損影響務必之謹慎。凡咳嗽在表之癥如西醫(yī)所說急慢性支氣管炎,三拗湯,華蓋散,桑菊飲,杏蘇散,止嗽散,清燥救肺湯,仲淳驗方,二陳湯,六君子湯都是我們辯證施治之運用,以止咳化,疏風宣肺治了風邪犯肺的諸般咳嗽,初起必須發(fā)散,而又不可過散,不散則邪不去,過散則肺氣必虛,皆令纏綿難愈。故治宜止咳化痰,疏風宣肺,使在表之風邪祛而肺氣宣。若寒熱偏盛者,又須當加減之,肺主皮毛,最易受邪,不行表散則邪氣留連而不解。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