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黃有發(fā)汗定喘、發(fā)泄郁熱的作用。假使目的在發(fā)汗解表,那就必須配以桂枝。正因麻黃、桂枝同用的方劑具有顯著的發(fā)汗作用,所以對象也就要有選擇。無論麻黃湯也好,大青龍湯也好,患者必定要具有惡寒發(fā)熱、頭痛、身痛、脈緊、無汗的癥候,尤其是脈緊無汗最為主要。所謂脈緊,就是無論浮取沉取,脈搏都是緊張而有力。所謂無汗,就是肌膚粟起,摸在手上有干燥感,而沒有潮潤氣。正因為無汗而熱不得泄,其人必喘而發(fā)高熱。正因為寒不得出,其人必呈水分飽和的癥象。假使體溫不過高,或者陰虛液少,那就不適合麻、桂同用的方劑了。總之,麻、桂同用的方劑是為傷寒表實設,絕對不得用于表虛癥。麻黃時辛溫發(fā)表劑,只宜于傷寒而不宜于溫熱病,但如果再配以清熱藥,那就又當別論。假使目的在定喘,可配以杏仁。例如麻黃湯、大青龍湯、麻杏甘石湯和麻黃連翹赤小豆湯都是這樣。假使目的在解表泄熱,那就得配以石膏或連翹之類、這兩種配伍可從大青龍湯、麻杏甘石湯、文蛤湯、麻黃連翹赤小豆湯、麻黃升麻湯這幾首方劑里得到例證。
麻黃雖有發(fā)汗作用,假使單獨使用而不配以桂枝,其發(fā)汗作用便不過大,其禁忌便可放寬,不一定限于脈緊無汗癥。麻黃與石膏配伍的方劑,既可適用于無汗的病例,也可適用于高熱汗出,汗出而熱不衰的病例。麻杏甘石湯和越婢湯都用于“汗出而喘,無大熱者”,便是有力的證明。麻、石同用,如不配以桂枝,對無汗脈緊而形寒甚者,反不過適用。麻、桂同用,發(fā)汗作用雖然很大,但是如再配以芍藥,其發(fā)汗作用也就受到局限,其禁忌也就比不配芍藥的要寬一些。麻黃與附子同用,是為惡寒發(fā)熱而脈沉者設。因為惡寒發(fā)熱是表證,自當微發(fā)其汗,所以要用到麻黃。但脈微是陽氣不足,所以要加附子以扶陽。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中的麻黃有三種作用:一是發(fā)泄郁熱,二是定喘,三是利小便。
葛根能解陽明病的表熱,并能治項背強。后世醫(yī)家說葛根是陽明引經藥,殆本仲景用葛根湯治太陽陽明合病而來。盡管別錄說葛根“療傷寒中風頭痛、解肌、發(fā)表、出汗”,但事實上葛根只是解熱藥,雖然有點發(fā)汗作用,但力量很有限,如單獨使用于太陽傷寒證,則不能達到解表的目的。它在蔥、豉或麻、桂配合之下,對太陽病而兼口干項強者是可以起點輔助作用。假使為了解表而獨任之,便難以奏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