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藥食同源解秘李保柱原創(chuàng) 李斌輝整理
救五臟諸勞損病方中用了許多食物,這是古經(jīng)方的顯著特色,因為藥食同源故也。
在養(yǎng)生補肝湯中用川椒桂心之辛以補肝虛,用韭葉之苦與胡麻油之甘相合,苦甘入腎,用芍藥之酸與芒硝之咸相合,酸咸入肺。
配伍圖示41:
在調(diào)神補心湯中用旋覆花栗子之咸以補心虛,用蔥葉之辛與豆豉之酸相合,辛酸入肝,用梔子之苦與人參之甘相合,苦甘入腎。
配伍圖示42:
在建中補脾湯中,用甘草大棗飴糖之甘以補脾虛,用生姜桂心之辛與芍藥之酸相合,辛酸入肝,如若再加入旋覆花之咸與黃芩之苦相合入心則療效更佳。此方缺此二味,恐是傳抄丟失的結(jié)果。
配伍圖示43:
在寧氣補肺湯中,用麥冬五味子之酸以補肺虛,用黃酒之甘與芥子之辛相合,甘辛入脾,用旋覆花之咸與竹葉之苦相合,咸苦入心。
配伍圖示44:
在固元補腎湯中,用地黃苦瓜根之苦以補腎虛,用苦酒之酸與薤白之咸相合,酸咸入肺,用炙甘草之甘與干姜之辛相合,甘辛入脾。
配伍圖示45:
味辛皆屬木,桂枝為之主,凡屬味辛之藥都可補肝虛,椒、姜、細辛、附子等品是也。
味咸皆屬火,旋覆花為之主,凡屬味咸之藥都可補心虛,大黃、澤瀉、厚樸、硝石等品是也。
味甘皆屬土,人參為之主,凡屬味甘之藥都可補脾虛,甘草、大棗、山藥、茯苓等品是也。
味酸皆屬金,五味子為之主,凡屬味酸之藥都可補肺虛,枳實、赤白芍、豆豉、麥冬等品是也。
味苦皆屬水,生地黃為之主,凡屬味苦之藥都可補腎虛,黃芩、黃連、蒼白術(shù)、竹葉等品也是。
此二十五味藥俱是諸藥中之精,學者可擇而用之,以類廣之。
經(jīng)方配伍之秘都隱藏在一幅《湯液經(jīng)法圖》中,其中有苦酸除煩之組合,梔子豉湯是也;有苦辛除痞之組合,半夏瀉心湯之類是也;有辛咸除滯之組合,栝蔞薤白半夏湯之類是也;有甘咸除燥之法,大黃甘草湯、調(diào)胃承氣湯之類是也;有酸甘除痙之法,芍藥甘草湯類是也。明乎此則何方不可解。
治療婦人臟躁的甘麥大棗湯應(yīng)該用甘咸除燥的大麥 藥食同源是古經(jīng)方治病的一大顯著特色,在金匱中,就立有治雜病“婦人臟躁,悲傷欲哭,數(shù)欠伸,象如神靈所作者,甘麥大棗湯主之”的方法論。長期以來,醫(yī)家救治此類患者,無不使用小麥入煎,其治療效果還算可以,但如果使用五谷之長的大麥入煎則療效更上一籌,何以有如此差異,這還得從藥物的五味入五臟以補虛瀉實的經(jīng)方配伍法則談起,因為婦人悲傷欲哭,是由于心虛血少,而補心虛之藥非咸味的藥莫屬,大麥正是味咸之品,我們本地俗稱其為草麥,其性與小麥味甘之品不同,治療肝病之麥芽就是大麥加工而成的。經(jīng)方中常用大麥粥給病人吃,因為胃不和則煩而躁,大麥粥是甘咸除燥之品,能和胃氣故也,那么為什么醫(yī)家用小麥也能治愈此病,是因為小麥甘草大棗同是味甘補益之品,入肝以緩肝急,治肝也就治心,肝木能生心火故也,而若用大麥入煎,則大麥味咸之品直接補心血之虛,與甘草大棗純甘之品入肝緩肝結(jié)合,甘咸除燥,直中病機,其療效更佳,由此可知,明白經(jīng)方配伍法則,則天下無遺草,能治病的草藥和食物何止萬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