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電影幾乎在電影誕生之日起就已產生。100多年的歷史科幻電影的發(fā)展經歷了成長、成熟、衰落、繁榮復興以及1970年之后的大制作、高科技階段??苹秒娪笆强萍寂c夢想結合的產物,然而這座橋梁究竟會通往何方?
科幻電影是科技與夢想結合的產物,然而這座橋梁究竟回通往何方?——《機械公敵》(I, Robot,2004)
19世紀末至20世紀20年代是科幻電影的成長期。19世紀末,帶有科幻色彩的影片幾乎和娛樂電影同時在法國誕生?!稒C器屠夫》可算作科幻影片的開山鼻祖。這部長約一分鐘的影片向人們展示了未來工廠不可思議的景象:一頭活生生的豬從機器的一端進去,就從另一端出來了火腿、香腸、排骨等豬肉食品。后來成為工業(yè)流水線上的現(xiàn)實,當年卻真正是一種“科學幻想”。這之后的100多年里,關于機器的奇跡和恐懼的故事在科幻電影中層出不窮。雖然多數(shù)與科學想象相關的影片也許更像是在使用電影技術變魔術,但1902年法國人梅里愛推出的《月球旅行記》則標志著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科幻電影出現(xiàn)。該片首次動用了大量演員、特效和布景,上映后反映熱烈,一舉成為科幻電影的里程碑式作品,開創(chuàng)了到現(xiàn)在任然生機勃勃的“太空”題材。在整個1910年代,歐洲國家,尤其是法國和英國,都在拍攝有關外星人和未來戰(zhàn)爭的題材的科幻電影。后來,隨著好萊塢制片廠制度的出現(xiàn)和發(fā)展,美國在科幻電影制作上奮起直追,生產了《科學怪人》(1910)、《化身博士》(1931)等影片,更值得一提的是1916年生產的一部長達105分鐘的《海底兩萬里》(20000 Leagues Under the Sea),它開創(chuàng)了水下攝影的先河。到了1920年代,美國科幻電影開始與歐洲科幻電影分道揚鑣。與德國《大都會》(Metropolis,1927)等歐洲科幻片相比,好萊塢科幻片更注重傳奇的情節(jié)、快捷的節(jié)奏、驚險的動作和高超的特技。這一時期好萊塢科幻電影代表作有《失落的世界》(The Lost World)和《神秘島》(The Mysterious Island,1929)等。
《大都會》這部科幻電影塑造的未來城市的概念被后來的許多科幻電影成功地效仿利用,如《第五元素》。
1930-1940年代,科幻電影開始成熟。1930年代開始,好萊塢科幻電影開始偏愛帶有恐怖、悲觀和浪漫色彩的瘋狂科學家主題,并且開始連篇累牘地拍攝科幻電影系列片(類型片對于高速制作同類型電影功不可沒)。這一時期出品了《科學怪人》(Frankenstein,1931)、《科學怪人的新娘》(The Bride of Frankenstein,1935)和《科學怪人的兒子》(The Son of Frankenstein,1939),類似的還有《化身博士》系列和《飛俠哥頓》(Flash Gordon)系列?!峨[身人》(The Invisible Man,1933)和《金剛》(King Kong,1933)都是當時的名作,它們延續(xù)并發(fā)展了好萊塢電影在特技運用和情節(jié)安排上的長處,并已經產生了獨特的敘事模式。
《科學怪人的新娘》(Bride of Frankenstein,1935)
1950-1960年代則是科幻電影的繁榮期。1950年代一些科學家自稱證明宇宙中確實存在外星人時,好萊塢及時掀起了以“飛碟”為描寫對象的科幻電影熱潮,大量涌現(xiàn)出反映外星人題材的科幻電影?!厄饌b和羅賓》《不明之物》《火星入侵者》等都是代表性的作品。由于科幻電影的泛濫,1960年代前期,該類型逐漸跌入低谷,幾乎成為“票房毒藥”的代名詞。但是,科幻電影最大的優(yōu)勢在于其依賴于科學技術思想不斷進步而不斷產生的創(chuàng)新性,陷入低谷的科幻電影類型在1968年隨著《人猿星球》和《2001太空漫游》的誕生而宣告了好萊塢科幻電影的第三次浪潮的來臨?!?001太空漫游》堪稱科幻電影的一大里程碑:時空開闊,既場面宏大,又細致入微,達到空間站,小至太空廁所,無不攝入鏡頭。影片試圖揭示人類的發(fā)展是由一種神秘力量所主宰,而這力量的象征是影片中反復出現(xiàn)的一塊歷盡滄桑的磐石。
1970年代開始,一大批具有卓越才華的優(yōu)秀導演現(xiàn)身好萊塢,喬治·盧卡斯、史蒂芬·斯皮爾伯格、雷德利·斯科特等在此期間拍攝了科幻電影領域一系列重要的作品。如1976年《星球大戰(zhàn)》、1982年《外星人》等等。喬治·盧卡斯的《星球大戰(zhàn)》(1977)、伍迪·艾倫的《傻瓜大腦科學城》(Sleeper,1973)、史蒂芬·斯皮爾伯格的《第三類接觸》(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1977)以及雷德利·斯科特的《異形》(Aliens,1979)無疑是1970年代最成功的科幻電影的范例。到了1980年代,好萊塢科幻電影的特技效果制作給觀眾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神奇體驗,而同時這些科幻電影在故事上也更加具有戲劇性的完美性。比如喬治·盧卡斯在1980年和1983年相繼推出氣勢宏大的《星球大戰(zhàn)之帝國的反擊》(Star Wars: The Empire Strikes Back)和《星球大戰(zhàn)之絕地武士歸來》(Star Wars: Return of the Jedy),詹姆斯·卡梅隆的《終結者》(The Terminator,1984)以及羅伯特·澤米基斯的《回到未來》(Back to the Future,1985)等。
20世紀90年代,電腦特效的出現(xiàn)極大地促進了科幻電影的發(fā)展。美國好萊塢轉向大制作、大場面、大營銷、大市場的運作模式,好萊塢科幻電影開始大量依賴電腦合成影像(CGI)并將其發(fā)揮到極致,大量影片如《侏羅紀公園》《獨立日》《黑衣人》《第五元素》(The Fifth Element)等涌現(xiàn)影壇,成為席卷全球的高概念、大制作電影。好萊塢科幻電影從此坐上世界電影霸主之位。之后好萊塢出品了許多強力吸金的重磅炸彈,如《后天》(2004),《變形金剛》系列,《機器人總動員》(Walle,2008),《終結者4:救贖》(Terminator 4:Salvation,2009),《星際迷航》,《2012世界末日》(2009),《阿凡達》(Avatar,2009)等。尤其是詹姆斯·卡梅隆的《阿凡達》,應該是人類電影史上又一里程碑,因為它開啟了真正的電影3D時代。
除了美國的好萊塢之外,2000年以后,歐洲科幻電影也出現(xiàn)了新的增長趨勢,法國電影《女神陷阱》(2004)、俄羅斯電影《守夜人》(2004)等都是優(yōu)秀之作;而韓國的《怪物》(2006)顯示了亞洲科幻災難片達到的成就;日本的《我的女友是機器人》(2008)也取得了很好的口碑。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