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鳳英誕辰紀念封片欣賞
黃梅戲作為安慶的傳統(tǒng)地方戲曲,已經(jīng)名揚海內(nèi)外,作為黃梅戲表演藝術杰出的代表人物嚴鳳英,更是家喻戶曉,受人愛戴。在她誕辰八十周年的時候,各地的黃梅戲團體、媒體、黃梅戲工作者和黃梅戲迷們以各種方式紀念著這位為黃梅戲藝術作出了杰出貢獻的表演藝術家。作為家鄉(xiāng)的集郵愛好者,理所當然地要在這個特別的日子中,采用自己獨特的方式來紀念嚴鳳英。
市集郵協(xié)會的同志們早在一個月前,就策劃刻制一枚紀念郵戳,以供集郵愛好者和黃梅戲迷們加蓋紀念郵品之需。協(xié)會專干蔣先生更是一馬當先,為全國各地的集郵朋友準備了幾百枚封片,要知道這幾百枚封片都要認真地書寫郵寄名址,可不是簡單的事,得費用幾天的時間才能圓滿完成的。
快樂集郵沙龍的姚天麟老先生是位一向求真務新的安慶集郵資深人士,他將紀念嚴鳳英作為安慶集郵的一件重要活動,細致認真且有創(chuàng)意地自制了專門的紀念封,不僅是郵寄給集郵沙龍的每一位成員,而且還郵寄給了各地的一些集郵朋友。當我也收到這枚具有特別紀念意義和郵味十足的紀念封時,真得為姚老先生的精神所感動。我感動的不僅僅是因為我得到了這枚難得的郵品,更為感動的是黃梅戲家鄉(xiāng)的集郵者們是在用真情實意來紀念這位大師,但愿嚴鳳英大師的在天之靈能夠感受到大家的這份真情!
因為我設計了這枚紀念郵戳,當是我集郵生涯中的一件幸事。我也為各地的一些集郵朋友、特別是在集郵博客中結緣卻不曾謀面的集郵朋友郵寄了這枚紀念封片,愿朋友們在享受集郵樂趣的同時,一同來緬懷黃梅戲表演藝術家嚴鳳英的精神風采、感受黃梅戲藝術的獨特魅力。
我為嚴鳳英誕辰80周年設計郵戳
今天,是黃梅戲表演藝術家嚴鳳英逝世四十二周年的日子,在這個特別的日子里,一首“夫妻雙雙把家”的經(jīng)典黃梅戲鄉(xiāng)音又在我的心中回蕩。提起這首黃梅曲,可以說在當今之中國大地,老少皆知,深入人心,這都是因為有了嚴鳳英,有了黃梅戲。
四十多個春秋,人生經(jīng)歷了幾重天,整個神州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人們對嚴鳳英的思念和對黃梅戲的熱愛沒有變,她的音容笑貌、她的人格風采、她的藝術魅力,以及她創(chuàng)造的許多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已經(jīng)深入人心,且已經(jīng)融入到歷史的藝術長河之中!
再過幾天,也就是二○一○年四月十三日,我們又將以崇敬的心情紀念這位杰出的黃梅戲表演藝術家誕辰八十周年。我受市集郵協(xié)會的委托,設計了一枚紀念郵戳。在接受了任務后,我又一次聆聽著嚴鳳英的《天仙配》“夫妻雙雙把家還”的原聲唱腔,欣賞著自己收藏的嚴鳳英舞臺藝術明信片和大師生前的照片,體悟著這位黃梅戲藝術大師留給我們的精神和魅力。在郵戳設計中,我選取了大師生前最為經(jīng)典的且有代表性的肖像作為郵戳的主圖,放置在郵戳的中央,大師雖已英年化仙天上,卻音容猶在,笑看人間,讓我們倍感親切,緬懷之情也油然而生。郵戳外框采用雙環(huán)形式,象征著純潔素雅的花環(huán),以表達人們對大師的深切懷念。郵戳內(nèi)的時間數(shù)字,表示了大師的生卒年份,題簽紀念文字采用黑體字,以示端莊大方、肅穆公正。設計這枚郵戳,且被采用,也算是我,一個黃梅戲家鄉(xiāng)人對于黃梅戲藝術大師嚴鳳英的最好紀念。
我最早熟悉這首黃梅戲唱曲,是七十年代末期回桐城家鄉(xiāng)務農(nóng)期間。那是在大隊部門前的操場上,放映了電影《天仙配》,那個時候看一場電影不容易,更何況在山區(qū),又因為是黃梅戲電影,鄉(xiāng)親們幾乎是傾巢出動,連附近鄰隊的村民都有趕過來的。我那時雖然知道安慶有黃梅戲,但黃梅戲到底啥樣,卻沒有直觀的印象,出于好奇,也和其他知青一道將電影《天仙配》完整地看了一遍。說來也怪,觀看中,自己不僅被婉轉流暢的黃梅戲曲調(diào)所感染,陶醉于其間,還被劇中那追求幸福、悲歡離合的故事情節(jié)所震撼。觀看了電影《天仙配》之后,我還寫了一首小詩,表達自己的感受。
在當年的時代背景下,《天仙配》使我知道了黃梅戲,更記住了嚴鳳英,但我卻不知道嚴鳳英已經(jīng)是著名的黃梅戲表演藝術家,更不知道這樣一位天才的黃梅戲表演藝術家已經(jīng)于1968年4月8日被迫害故世了。
回城以后,我在原來的大觀區(qū)宣傳部幫助工作,其間又接觸到了黃梅戲。那是為了籌備慶祝建國三十周年活動,協(xié)助社區(qū)委創(chuàng)作排演一個黃梅小戲,當時指導排演的是劇團的一位張老師,女主角不記得了,男主角是齊文斗,后來知道他繼續(xù)從事群藝工作,并當了館長。我主要是協(xié)助組織,幫助修改唱詞、用鋼板刻寫劇本。這段經(jīng)歷,又使得我對黃梅戲有了更深的感情,對一些簡單流暢的唱段也能夠哼上幾句,可由于自己的破嗓子,總是羞于在大眾場合露臉,不過對黃梅戲唱段,我倒是非常地喜歡欣賞。
黃梅戲的流行,特別是一些像《天仙配》“夫妻雙雙把家還”這樣的經(jīng)典唱段流行甚廣,卻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后的事情了。伴隨著幾代黃梅戲人的努力,并不斷傳承和創(chuàng)新,黃梅戲不僅走進了央視春晚、走進了海峽兩岸三地、還走向了世界。記得當時,我只要參加一些全國性的或者區(qū)域性的會議,在會議舉行活動時,幾乎都要求安徽老鄉(xiāng)來一段黃梅戲,如果知道你是來自黃梅戲故鄉(xiāng)安慶的,更是免不了讓大家死磨硬纏,非得來一段黃梅調(diào)不肯罷休。當然,黃梅戲也讓我覺得挺自豪的。身在異地,人家要問你是哪兒人時,就會很愜意地回答,來自黃梅戲的故鄉(xiāng)!可見,人家雖然不知道安慶在何處,卻沒有不知道黃梅戲的。
聯(lián)系客服